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文化

  • 货币文化史Ⅳ

    作者:[美] 比尔·莫勒 (Bill Maurer) / [美]克里斯蒂娜·德桑(Christine Desan)

    启蒙时代,货币被空前地重新审视。

    18 世纪伊始,英格兰银行要求政府延长刚获批不久的特许状期限,这预示着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变革正在悄然酝酿。当流通公债成为欧洲各政体不可或缺的主权工具,现代货币扮演日常交易的媒介,一套全新的货币运作方式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被“设计”出来。

    战争加剧了国家债务的上升,新兴资本市场在迭次出现的激变中形成。而与此同时,以现代模式组织起来的商业银行迅猛发展,带来高能货币的储备扩张。这是一个在货币理论上极富创造力的时代,以激进的货币制度创新,塑造了西方的经济新秩序。

    ·

    《货币文化史》全套共六卷,本书为第四卷。

    《货币文化史Ⅰ:希腊罗马时期钱币的诞生与权力象征》

    《货币文化史Ⅱ:中世纪黄金的盛宴与贸易兴起》

    《货币文化史Ⅲ:文艺复兴时期假币盛行与信任危机》

    《货币文化史Ⅳ:启蒙时代货币泡沫与价值反思》

    《货币文化史Ⅴ:帝国时代殖民主义与货币大变革》

    《货币文化史Ⅵ:现代数字革命与货币的未来》

    ·

    ☆ 国内首套世界货币文化史,全球40余位跨学科学者共同编写打造

    《货币文化史》共六卷,囊括了从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到启蒙时代、帝国时代和现代的全球货币文化史。由英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比尔·莫勒尔主编,钱币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专业领域的40余位权威学者共同编写打造,史料详实、内容权威、值得收藏。

    ☆ 跨领域专家联袂推荐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王忠孝、复旦大学宗教系教授刘平、华师大历史学系教授朱明、华师大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周保巍、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应用经济系主任王闻联袂推荐。

    ☆ 跨学科世界史,两种读法,看清货币与文化的螺旋式演进

    不仅是货币史,也是文化史、经济史,更是一部公元前2500年至今的世界史。

    纵向按单卷阅读,深入了解该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宗教思想、经济基础、时代事件及它们与货币的互作;

    横向按章节阅读,每一卷固定的章节结构(技术、思想、宗教、生活、艺术、哲学、时代),透视货币从古至今在社会不同层面的发展。

    ☆ 丰富彩插,真实还原货币样貌

    全套书包含300+幅彩色插图,不仅直观呈现货币在不同时期的视觉表达,更包含历史背景下的其他图像印记。

  • 黑斯巴达克斯

    作者:[毛]苏迪·哈扎里辛格

    以1791年8月的奴隶起义为肇始,海地革命爆发于法属殖民地圣多明各,并在约十二年后达到高潮,世界上第一个黑人国家宣布独立。出身于种植园黑人奴隶家庭的杜桑·卢维杜尔就是这场革命中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

    杜桑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将领,先后打败了英国殖民者、法国保王派、西班牙军队和“刀锋之战”中的叛军;他也是一位非凡的外交官,从《梅特兰协定》到最终接管西属圣多明各,展现出高超的外交手腕。1801年殖民地宪法的颁布,引来了拿破仑的侵略大军,这位传奇领袖最终被诱捕,在法国茹堡中度过了最后的时光。终其一生,他都在与那个时代居于主导地位的各种强权——奴隶制度、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种族等级制度做斗争。

    《黑斯巴达克斯》既是一部传记,也是一部思想史,它极具洞察力地展现了杜桑的行动原理:杜桑将欧洲、非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传统统一起来为其革命目标服务;同时,本书也展现了杜桑如何利用启蒙思想来论证所有人的平等尊严,杜桑精神如何激励后世持续不断地反对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

  • 拜占庭帝国的故事

    作者:[英] 查尔斯·欧曼

    【编辑推荐】

    ★ 牛津大学中世纪史大家的经典之作

    ★ 讲述千年帝国的兴衰成败

    ★ 一本书读完拜占庭帝国的千年沧桑

    【内容简介】

    这是著名历史学家查尔斯•欧曼创作的一本普及性历史书籍。作者用较为简短的篇幅,勾勒了拜占庭帝国千余年的政治史,从拜占庭城建立,讲到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陷落,这千年以来的一桩桩重大历史事件历历在目,向读者讲述了拜占庭帝国兴亡盛衰的历史进程,让人不禁为这一辉煌灿烂文明的衰败哀叹遗憾。

    本书语言轻松,线索明晰,记事简明扼要,没有太多学理性内容,能让读者轻松了解拜占庭帝国悠久的历史。本书配有大量版画风格的插图,能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历史。

  • 不朽哲学家咖啡馆

    作者:[德] 诺拉·K. / [德] 维托利奥·赫斯勒

    ·作者巧妙设计了一个“哲学家的咖啡馆”,让哲学家们在这里讨论哲学问题。作者不是向孩子灌输哲学观念,而是提出问题,让孩子自己通过学习和想象来解答这些问题。

    ·作者的写作方法,也特别考虑了儿童的心理和心智成长的阶段特点。他提出,既要严肃地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同时尽量避免超出孩子逻辑思考能力的、过于抽象的问题。

    ·与孩子一起进行哲学思考,成人应该以反问引导孩子自发思考,让他们尽可能独自摸索,找到自己的答案。

    --

    11岁的小女孩诺拉•K.收到的生日礼物是一部《苏菲的世界》。阅读了这部哲学普及读物后的诺拉,通过信件向哲学教授赫斯勒提出了充满想象力和哲学意味的问题:时间是一种幻觉吗?动物有意识吗?宇宙是否无限大?维托利奥•赫斯勒在回信中设想出一个哲学游戏来回答这些永恒的有趣的问题。他臆造出一个不朽哲学家的咖啡馆。从古至今的伟大哲学家们在此聚会,共同讨论诺拉的回信。伟大的思想家们互相争执,整个哲学史的主要观点在此交锋。

    在本书中,诺拉的信聪明机智并且充满幻想,维托利奥•赫斯勒的回答轻松愉快,又语义精微。小女孩诺拉就这样在教授的引导下,对哲学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兴趣。相信中国的父母也能学习赫斯勒教授的方法,鼓励、引导孩子思考,并同孩子一起开启精彩、有趣的爱智慧之旅。

  • 神性与人性

    作者:樊黎

    《神性与人性:柏拉图<斐德若>》研究》基于伯内特(J. Burnet)编订的柏拉图全集校勘本中古希腊语原文的《斐德若》文本,参考国内外诸多文献,聚焦于研究占据《斐德若》大半篇幅的三篇演说词。作者在充分吸收国内外学界经典与前沿研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斐德若》文本本身进行了细腻而深入的剖析,对古希腊哲学史上的关键概念与重要问题作出了自己的解读,针对以往的陈说提出了新见,从细微之处入手揭示了古希腊伦理思想世界的另一番图景。

    《斐德若》通过赞美爱欲这种“神圣的疯狂”,呈现了最好的人类生活,即哲学生活的形态和根据,从而为“我们应该如何生活”这一古代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路和解答。

  • 叠变

    作者:马勇

    晚明时期的中国已经置身于全球化的大潮之下,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等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大事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在对英贸易顺差的刺激下,鸦片引发了近代中国的叠变,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1840年以来,中国人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探索,在迷茫与徘徊中,进行了抗争、学习、融合、改革与改良。外部列强势力犬牙交错、内部政治斗争拉锯不断、内外部战争频仍、洋务运动开启、新一代知识分子开始成长、民智渐开、工业发展……在各种驱动因素的叠加与聚合下,叠变继续。

    然而,甲午之战的失败以及稍后列强强租胶州湾、广州湾等,深刻刺激了中国人,成为近代中国的转折点,罕见的奇耻大辱震撼了国人,谭嗣同诗曰: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沧溟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落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震撼之后则是怀疑、彷徨、困惑与愤怒,是民族精神的大觉醒,是叠变的加速:维新变法、新政、共和,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花了几百年所走的路,中国社会结构急剧变化,“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死亡与新生撕扯着苦难深重的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至此也才真正展示出其优势与劣势,困境与顺境。这是中国历史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西方文明的强势冲击下,中华文明面临着最严峻的挑战。近代中国该如何应对这种变局?中国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驱动力是什么?引发中国叠变的各种驱动力是什么,是如何交织与叠加在一起的,又是如何影响中国文明进程的?基于此,本书重新审视近代中国,探索内在的政治演变逻辑和社会发展规律,以期以史为鉴。

  • 亚里士多德的鳄鱼

    作者:[法]米歇尔·翁弗雷

    从毕达哥拉斯到德里达,跨越2600年历史,精选31幅绘画作品,解读31位哲学家,串联起一部哲学史。

    如何以画笔描绘哲学思想?艺术家们为了展现出哲学家的特点和思想,往往会选择一个点睛的细节来作画。本书中,我们会看到阿那克萨戈拉的油灯、苏格拉底的杯盏、柏拉图的洞穴、亚里士多德的鳄鱼,等等,这些都是艺术家为阐释哲学观点而选择的别具深意的细节。

    书中作品风格既有古典绘画,也有波普艺术,其中不乏一些不太为大众所知的大家作品,例如鲁本斯笔下的赫拉克利特与德谟克利特、蒙克笔下的尼采等。这既是一场哲学之旅,也是一次美学与艺术的旅程。

  • 书写者、武士和国王

    作者:威廉·L.费什

    在现代洪都拉斯境内的科潘曾经是古典期玛雅文化的伟大城邦之一。它在热带雨林里隐匿了将近一千年后,直到19世纪时才被重新发现。在这里,探险家们发现了被毁弃的神庙、广场和比新大陆任何一处遗址都要多的象形文字和雕塑纪念碑。但那些石头是沉默的,那些文字是未被释读的,究竟是谁统治着这个古代城邦?而它又繁盛了多久,最终又是何以灭亡?

    基于在科潘遗址持续了一个世纪的研究,本书全面展示了玛雅文字是如何被释读的,并以最新的墓葬发现解开了科潘的历史之谜,其中主要描述了科潘从兴起到繁盛的国家之路、它的盛世与衰落,以及它最终的灭亡。本书将全面展示古代科潘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国王和他的人民与祖先建立沟通的放血仪式,城邦的统治者参加的神圣球赛,以及书写者留下来的如此详尽的关于他们时代的记录。科潘精美绝伦的建筑、雕塑和玉石制品在本书的插图和照片中得以充分地展示。

    这是一本以丰富的一手材料和持续进展的考古新发现颠覆我们对于古代玛雅认知的好书,也是一本将消失的科潘带回现实世界的佳作。

  • 政治思想与政治思想家

    作者:[美]朱迪丝·N.施克莱 著 / [美]斯坦利·霍夫曼 编

    广受各学派尊敬的政治思想家 才智与人文素质兼具的典范

    朱迪丝·N. 施克莱全部思想的凝练与精华

    乌托邦有什么用?是什么驱使着人们实施压迫与不公正?

    某些欲望可否变为美德,易于转化为罪恶的欲望可否被控制、阻止或净化?

    施克莱反对政治上的无度,偏爱克制与中庸

    恐惧的自由主义 不是追求至善,而是避免至恶

    ~~~~~~~~~~~~~~~~~~~~~~~~~~~~~~~~~~~~~~~~~~~~~~~~~~~~~~~~~~~~~

    本书是施克莱逝世后精选而成的纪念文集,收录了她近40年研究生涯中写作的21篇论文,涵盖了她无比广泛的研究兴趣,从古希腊到汉娜·阿伦特,从启蒙运动的宠儿到浪漫的柏格森,从著名的雅典流亡者到迈克尔·沃尔泽,从哈林顿到奥威尔。在这些丰富多样的主题背后,施克莱致力于思考:在20世纪严峻的历史背景下,压迫与不公的根源及其解决之道。本书收录的《恐惧的自由主义》是其著名代表作,《乌托邦有什么用》在该书中首次发表。这些清晰、严谨、富于洞见的文章充分证明了,施克莱“既是一位狐狸型的学者,也是一位刺猬型的学者”。

    ~~~~~~~~~~~~~~~~~~~~~~~~~~~~~~~~~~~~~~~~~~~~~~~~~~~~~~~~~~~~~

    施克莱所捍卫的自由主义并非植根于绝对的哲学,而是基于避免残忍、暴力和不公正等压倒一切的迫切需要。于她而言,政治的意义不是为了实现人类的最高理想,而是为了避免人类最严重的罪恶。

    ——迈克尔·桑德尔

    施克莱为我们留下的自由主义思想鼓舞人心、堪称典范。它引人注目、勇敢无畏,对正义和权利理论所唤起的沉闷和无意义的和谐无动于衷。

    ——约翰·格雷

    施克莱在美国政治理论界可谓风格独特,卓尔不群。她对从柏拉图到阿伦特的诸多思想家都有独到的解读,展示出超乎寻常的洞察力。

    ——李强

    施克莱以直抵现代政治根柢的洞察力,揭示了政治旨在避免残忍、恐惧、伪善的目的,从而有效维护了现代政治的制度根本。施克莱此书,是一部关不关心政治的人士都应当一读的经典之作。

    ——任剑涛

  • 《异形》与哲学

    作者:[美]杰弗里·尤因 / [美]凯文·S. 德克尔

    ★本书由关心流行文化的正统哲学学者们编写,是Wiley出版社“哲学与流行文化丛书”的一本。南京大学出版社正陆续推出这套丛书的中译本,哲学学者张一兵担任中译本顾问。《异形》电影系列本身就极具人气,有固定的粉丝群。丛书包含以下书目:

    《〈复仇者联盟〉与哲学:地表最强思想家》 (已出)

    《〈钢铁侠〉与哲学:面对史塔克现实》(已出)

    《〈蜘蛛侠〉与哲学:追问的蛛网》(已出)

    《〈奇异博士〉与哲学:另一本禁忌之书》(已出)

    《〈神奇女侠〉与哲学:亚马逊神秘女郎》(已出)

    《〈蝙蝠侠〉与哲学:黑暗骑士之魂》(已出)

    《〈异形〉与哲学:我寄生,所以我存在》(已出)

    《〈哈利·波特〉与哲学:麻瓜们的霍格沃茨》

    ★《异形》上映于1979年。好笑的是,最先被片中的异形所吓到的,正是参演这部电影的诸位演员。观赏如《异形》系列这样引人深思的电影不仅能有效地激发恐惧,还能给你带来这样一种令人愉悦的副作用:思考整个系列涉及我们与异形、仿生人、工程师等迥然不同的他者之间的关系。《异形》系列让我们有机会思索:作为一个物种,我们究竟有何独特之处?

    《异形》系列以艾伦·雷普利为主人公,她是影史上最勇敢无畏的角色之一。雷普利在各部影片中所做出的种种抉择,让我们有机会深入地探讨女性身份和母性。哪些原则驱动了雷普利的抉择?这些原则又意味着什么?她是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的典型代表吗?还是说她脑袋里有别的计划?

    我们非常荣幸与你一起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希望你能获得这样的感受:哲学具有洞见的温暖光芒抱紧你的脸庞,在你的胸膛孕育成长,并最终破胸而出踏上自己的生命道路。

    ★仿生人是人造人格,还是高级烤面包机?

    艾伦·雷普利是女性主义者吗?

    异形与人类之间,哪个物种更优越?

    我们应当如何应对维兰德-汤谷公司提出的特殊商业伦理?

    当《异形》电影中的同名怪物血肉模糊地撕开约翰·赫特(John Hurt)扮演的凯恩(Kane)的胸膛时,它不仅完成了自己在银幕上的首次亮相,也从此闯入了我们的公共意识。自1979年首部作品问世以来,《异形》系列已经相继诞生了三部正传续作,两部前传作品,无数的书籍、漫画,还衍生出多部电子游戏。四十余年过去了,《异形》非但没有被人遗忘,反而显现出一种超乎自然的韧性,让我们无法打开气闸,将它弹射出内心的太空舱。

    面对这些至今仍令我们惊吓和沉迷的作品,《〈异形〉与哲学》用十九个章节探讨了系列影片提出的深层问题。本书出自多位钻研哲学与流行文化的饱受赞誉的学者之手,涵盖的话题包括H. R. 吉格尔(H. R. Giger)的美学、H. P. 洛夫克拉夫特(H. P. Lovecraft)的文学影响、战争与生物武器的伦理学、受雇于企业的仿生人与人格的关系、女性主义、敌托邦政治学,以及未来世界的经济学。《〈异形〉与哲学》直面某些人类最深切的希望和恐惧,从当代非常成功同时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恐怖/科幻系列中撷取启迪人心的哲学洞见。

  • 甜点的历史

    作者:[法] 玛格洛娜·图桑-撒玛

    纵贯3000年,横跨大洲大洋的甜蜜之旅

    80种声名远扬的招牌甜点

    起源传说 | 技艺发展 | 名厨轶事 | 秘传食谱

    层层递进的甘美与欢愉

    再清心寡欲的灵魂也难抵挡它的诱惑

    ------------------------------------------------

    ★内容介绍

    嗜甜是我们世世代代的宿命。

    石器时代的壁画已记录下人类祖先冒险采集蜂蜜的身影,而从古埃及的椰枣面包、中世纪的香料蛋糕、文艺复兴的千层酥、启蒙时代的布里欧、19世纪百花齐放的大众糕点到20世纪“美好年代”的歌剧院蛋糕……人类对美味甜点的追求更是从未曾停歇。

    《甜点的历史》始于甜点的原料与制作者,用80种历代知名甜点的创制、演变,勾勒出甜点的前世今生。不仅一网打尽法国宫廷至民间的至高杰作,还囊括欧洲各国乃至亚洲、美洲的代表性甜点。各地的风土人情、天才糕点师的人生故事与文豪们饱含深情的笔墨也为这些甜蜜传奇增色添彩。

    ------------------------------------------------

    ★编辑推荐

    法国的可丽饼、千层酥、布里欧、马卡龙、可颂、朗姆巴巴、玛德琳、舒芙蕾、闪电泡芙……

    英国布丁、德国黑森林蛋糕、意大利提拉米苏、俄罗斯帕斯哈、中国月饼、加拿大枫糖奶油、墨西哥亡灵面包……

    从古至今,每一个幸福与值得铭记的时刻,总少不了甜点的身影。

    中世纪已有能藏下表演乐队与飞鸟的巨型馅饼?

    香料蛋糕师傅与蜡烛制造商其实是同行?

    玛德琳是朝圣者的干粮?

    翻转苹果塔诞生于上菜时的失误?

    “法官蜜饯”竟令正义女神蒙蔽了双眼?

    《包法利夫人》婚礼上的甜点高塔真的存在吗?

    ……

    每一种甜点都是一段传奇。

  • 堂娜·玛利亚的故事

    作者:[美] 丹尼尔·詹姆斯

    记录对话,反思口述,见证时代——

    一位阿根廷女工的故事

    一段庇隆主义的时代见证

    口述史研究经典之作

    无论你是否对阿根廷的肉类加工行业感兴趣,该书的魅力都在于写作。作者围绕“堂娜玛利亚”这位女工口述的形式,吸引你进入阿根廷的政治阴谋和劳工运动的网络中,展示大量信息。之后,作者也没有完全“听信”,他又对女工的口述资料做出了自己的辨析与反思。在口述史风行的今天,这本国际口述 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就很有必要介绍到国内来。

    --

    《堂娜玛利亚的故事》以阿根廷工运妇女领袖玛利亚•罗尔丹的生平故事为线索,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庇隆主义兴起到90年代阿根廷的政治变化,乃至拉丁美洲劳动整体阶层状况,是口述史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典范性著作。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堂娜玛利亚的口述史,文本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为读者直接呈现出个人如何介入若干民族历史大事件,并受到这些大事件的深刻影响;第二部分,作者从叙事理论、记忆理论、口述史理论、社会分层理论等多重视角对“证言”进行了处理,不但将堂娜玛利亚的口述作为一种历史参照的文本,更对这一口述本身做出各种跨学科分析。因此,全书不仅可读性强,而且能为当前中国方兴未艾的基层口述史、劳动研究、女性主义研究提供诸多借鉴。

  • 菜园简史

    作者:[法]弗洛朗·凯利耶(Florent Quellier)

    本书展现了菜园从15世纪至今在欧洲作为人类农业的起源,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的非同寻常的作用和价值。

    基于丰富的原始材料,本书刻画了西方社会中,菜园如何成为和承担了浪漫主义田园的象征,与局促阴暗的城堡相区分,代表一种自然诗性的生活方式。本书论述了菜园理想在城市的格局变化中产生的重要印象,从西方郊区城市普遍拥有花园和草坪,到菜园为城市边缘人提供工作和交流社区,就是菜园所代表的田园理想的现代延续。

  • 女性的思想

    作者:[日]上野千鹤子

    本书是《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作者上野千鹤子的经典代表作。她通过对十一位著名思想家的十一部名著中的女性思想进行了深度剖析,从而对20世纪女性思想作了一个总结性回顾。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迎来了黎明期,正在思想形成期的上野千鹤子也受其深刻影响。她通过对那些开创女性思想的先驱们的概括回顾,将他们的足迹传递给后来的女性。

    本书主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题为《再读女性之书》,解读了日本女性作家及评论家诸如森崎和江、田中美津、富冈多惠子及水田宗子的作品;第二部分题为《以性别视角重审世界》,深刻剖析了米歇尔•福柯的、爱德华·萨义德的、伊芙•科索夫斯基•塞吉维克、琼•瓦拉赫•斯科特以及朱迪斯•巴特勒等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学者的女性思想。

    在今天,女性主义已经进入社会主流视野,本书对我们正确看待女性、女性主义以及女性的思想有着非常中肯和权威的判断,一经出版,立刻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成为理解女性和女性思想、掌握上野千鹤子思想脉络不得不读的经典作品。

  • 泰国的激进话语

    作者:[澳]克雷格·J. 雷诺尔斯

    ☆对雷诺尔斯《泰国的激进话语:泰国萨迪纳制的真面目》评语:

    对于任何一位有志于泰国研究的人,无论是在历史、政治还是社会领域,本书都是必读之作。

    ——尼提·尤希翁(泰国法政大学)

    本书是内容丰富、涉及深入、开放性强的文本或文本组合,细致又充满热情,博学又富有煽动性。今后再将集的著作以幼稚或不完善为名加以拒斥,或认为用英语写作的泰国历史著作“很少带有争议”都将会变得愈发困难。所有致力于研究泰国的历史和现在的人,都必须将它考虑进去;对很多人来说,它将会激发出新的思想火花。

    ——安德鲁·特顿(伦敦大学)

    本书是在历史分析中运用后现代主义方法的杰出范例。

    ——雷纳尔多·C. 伊莱托 (新加坡国立大学)

    集·普米萨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当今泰国萨迪纳制的真面目》永远改变了泰国历史编纂学。在《泰国的激进话语》中,雷诺尔斯不仅向泰国以外的读者翻译和介绍了这部著作,而且以新颖的方法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其锦上添花;读者们便可从中了解泰国历史及历史编纂学、激进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运动,及其对今日泰国的影响。

    ——通猜·威尼差恭 (威斯康辛大学)

    ☆对集·普米萨及其著作《当今泰国萨迪纳制的真面目》评语:

    集·普米萨是泰国百年不遇的天才,他对东南亚半岛地区,尤其是湄南河流域古代社会历史、语言文字、民族政治、文学艺术的研究至今无人出其右。他的研究成果最难得的价值是具有颠覆性。

    ——裴晓睿(北京大学)

    泰国当代第一才子集·普米萨才华横溢,著作等身。

    《当今泰国萨迪纳制的真面目》……对泰国历史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大大修正了传统的观点。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康奈尔大学)

    (《当今泰国萨迪纳制的真面目》)在任何一种意义上,都为史学的变化提供了灵感。其影响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重挫了传统的国家历史的权威和信誉;二是激发了更多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的需求。

    ——通猜·威尼差恭 (威斯康辛大学)

    无论赞同与否,未读过此书,无人可以自诩是一名泰国问题专家。

    ——颂杰·万塔纳(泰国农业大学)

    【一句话推荐语】

    一部泰国研究的必读之作,一部改变了泰国历史编纂的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对象是泰国20世纪中叶著名的左翼学者和作家集•普米萨及其开创性的著作《当今泰国萨迪纳制的真面目》。集•普米萨虽然年仅36岁就被泰国军政府枪杀,但他不畏强权的反抗和理性批判,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对社会底层的同情理解,使他成为青年一代的精神代表,成了一个当时激进主义的 理想符号;同时,他在研究上天赋过人,思想活跃,敢于挑战学术权威,动摇了当时传统史学的根基。

    本书作者雷诺尔斯既书写了这段历史,又对相关史学进行了批判,特别是对泰国社会形态争议的批判。在谈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权力的性质时,雷诺尔斯认为,欧洲和泰国前现代社会的比较表明,泰国的社会形态是“历史的、偶然的和有时间限制的”。

    集·普米萨的未完之作,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时的泰国社会制度进行分析,利用王家编年史材料、档案等历史证据支持他的分析,加上他对语言的卓越掌控能力,使其分析雄辩有力,令人信服。当然,这不是一部成熟的著作,也未最终完成,虽然只完成了对“社会经济”部分的分析,但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通过对这部分分析,我们亦可一窥近代泰国社会“封建制”或“萨迪纳制”的全貌,并在今天以后见之明来检视其对今天泰国社会与政治的影响。

    本书对20世纪下叶的泰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是当下研究泰国历史不可忽略的一本“名著”。

  • 货币文化史Ⅲ

    作者:[美]比尔·莫勒 (Bill Maurer) / [美]斯蒂芬·登 (Stephen Deng)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货币的思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6 世纪中叶,英格兰及爱尔兰国王亨利八世(Henry Ⅷ)为增加王室财政收入,带头贬低铸币价值,伪币由此开始泛滥。当被切割过、被掺了假的硬币大肆流通,货币的内在价值随之触发了新的争论与质疑。

    这一时期,英国处于长期内战。铸币师将更多精力放在银行业务上。他们接受客户存款、同时借出、放贷。于是,票据应运而生,继而支票、内陆汇票和银行券开始发行,标志着欧洲纸币萌芽。

    ·

    《货币文化史》全套共六卷,本书为第三卷。

    《货币文化史Ⅰ:希腊罗马时期钱币的诞生与权力象征》

    《货币文化史Ⅱ:中世纪黄金的盛宴与贸易兴起》

    《货币文化史Ⅲ:文艺复兴时期假币盛行与信任危机》

    《货币文化史Ⅳ:启蒙时代货币泡沫与价值反思》

    《货币文化史Ⅴ:帝国时代殖民主义与货币大变革》

    《货币文化史Ⅵ:现代数字革命与货币的未来》

    ·

    ☆ 国内首套世界货币文化史,全球40余位跨学科学者共同编写打造

    《货币文化史》共六卷,囊括了从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到启蒙时代、帝国时代和现代的全球货币文化史。由英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比尔·莫勒尔主编,钱币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专业领域的40余位权威学者共同编写打造,史料详实、内容权威、值得收藏。

    ☆ 跨领域专家联袂推荐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王忠孝、复旦大学宗教系教授刘平、华师大历史学系教授朱明、华师大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周保巍、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应用经济系主任王闻联袂推荐。

    ☆ 跨学科世界史,两种读法,看清货币与文化的螺旋式演进

    不仅是货币史,也是文化史、经济史,更是一部公元前2500年至今的世界史。

    纵向按单卷阅读,深入了解该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宗教思想、经济基础、时代事件及它们与货币的互作;

    横向按章节阅读,每一卷固定的章节结构(技术、思想、宗教、生活、艺术、哲学、时代),透视货币从古至今在社会不同层面的发展。

    ☆ 丰富彩插,真实还原货币样貌

    全套书包含300+幅彩色插图,不仅直观呈现货币在不同时期的视觉表达,更包含历史背景下的其他图像印记。

  • 火车铁道

    作者:【英】克里斯蒂安·沃尔玛尔

    一本书了解火车铁道的百年历史,再现工业时代的大博弈与大融合。享誉全球的铁路史专家经典力作,从马拉铁道到中国高铁,从社会学到思想史,在技术变革中看文明的流动。

    一个新的世界诞生后,每个人都会开始习惯它的存在。

    从马拉铁道到如今的高铁,完整记录火车铁道的百年历史,火车铁道是经济的拓荒者,也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助推器。资本、能源、技术、革命、国家、战争、工业家、改革者、政治家、商人……一部火车铁道的历史,就是一部现代世界简史。

    克里斯蒂安·沃尔玛尔以火车铁道的发展为线索,全方位展示铁路这项发明在过去200年里对每个人的影响。从朝九晚五工作制的确立,到人们的居住、饮食与娱乐方式,大到国际格局, 在多变流动的世界中还历史以原貌。

    资本、能源、技术、革命、国家、战争、工业家、改革者、政治家、商人……通过一次次现代社会的华丽冒险,解构整个工业文明时代融合与博弈的历史。

    四色印刷,高清精美图片伴读。

  • 当说者被说的时候

    作者:赵毅衡

    《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是一部关于叙述学的理论著作。叙述学是一门条理相当分明的学问,但经过了一百多年的研究,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这门学问才逐渐成熟。而作为其出发点的几条公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有人点破。赵毅衡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体悟,得出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公理:不仅叙述文本是被叙述者叙述出来的,叙述者自己,也是被叙述出来的——不是常识认为的作者创造叙述者,而是叙述者讲述自身。在叙述中,说者先要被说,然后才能说。

    叙述学的学科发展特点是反向积累,先有很多学者研究个别题目,然后形成一个个体系,最后才在后结构主义者的拆解下逐渐显现出公理。本书的讨论在后瞻的基础上,有着更为系统、整齐的阐述。

  • 电影中的奴隶

    作者:[美]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

    ********************编辑推荐********************

    ★“真实”vs“虚构”

    ★电影提出了怎样的历史问题?

    ★新文化史旗手娜塔莉·泽蒙·戴维斯继《马丁·盖尔归来》之后关于电影与历史的力作

    ★《斯巴达克斯》《燃烧!》《最后的晚餐》《阿米斯特德号》《宠儿》,电影摄制与历史文本的对照

    ★解读电影诠释历史的方式和策略

    ********************内容简介********************

    “电影有何潜 力, 能以一种有意义的、精确的方式来诉说过去?”在《电影中的奴隶》一书中,戴维斯进行了电影和史学的交叉研究。她认为,电影是“一个有价值,甚至有原创性的历史洞察的方式”,历史电影是制片人、演员和观众共同参与的关于过往的集体性“思想实验”。书中以五部关于奴隶的历史电影为底本,探讨了电影如何影响了现代西方社会对于历史上的奴隶制及其现代遗产的批判和反思。

    ********************名人及媒体评论********************

    戴维斯是一位专注于传统权力中心以外的人的历史学家,她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电影中奴隶的境遇。她分析了五部电影……每个主题领域,戴维斯在由历史建构的虚构小说和想象间建立了复杂的互动关系,而这些电影都植根坚实的历史研究基础上……戴维斯强调,电影制片人需对电影中虚构的部分作出声明,以便观影者能够区分历史事实和虚构。

    ——弗农·福特,美国图书馆协会

    从斯巴达克斯到宠儿,[戴维斯]直观地展现了好莱坞是如何表现非裔美国人的历史的以及他们对此想象的变化。

    ——华盛顿邮报

    她的主题总是值得深思……[戴维斯]思考了如何描绘奴隶制以及如何对待奴隶制的历史。她将历史写作(已有2500年历史)与历史故事片制作(已有100年历史)进行了比较,并得出结论:“历史电影应该让过去成为过去。”

    ——苏珊·索尔特·雷诺兹,洛杉矶时报书评

  • 壮游中的女性旅行者

    作者:(意)阿蒂利奥·布里利 / (意)西莫内塔·内里

    ◎ 内容简介

    壮游(Grand Tour)是将观光和研学、游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长途旅行,目的地多为意大利以及欧洲其他地方的古城名胜,17世纪60年代兴起于英国上流社会,后来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本书以壮游中的女性旅行者为主角,讲述了1757—1854年间16位杰出女性的旅行故事。这些女性旅行者中有走在时代思想前列的女权觉醒者,如海丝特•皮奥奇、玛丽•雪莱,更有才华过人的女作家、女画家,如德•斯塔尔夫人、伊丽莎白•勒布伦。她们在旅行中表现出不同于男性旅行者的敏感和坚韧,创作了丰富细腻的旅行日志和文学艺术作品,在文化史上留下属于女性的别样精彩。

    ◎ 编辑推荐

    18—19世纪,在渴望新知识、认识新世界之路上大胆奔波的,除了那些雅好艺术、酷爱古迹的老少绅士,还有一批敢作敢为的女性。对于那个时代的女性来说,壮游不止是文化养成的机会,更是代表自身存在的关键时刻,并常常象征着戏剧性的解放之举。

    著名女画家伊丽莎白•维热•勒布伦,她的流亡之路也是她提升艺术修养的壮游之旅。女画家在这次旅程中不仅留下了著名的自画像、汉密尔顿夫人画像等作品,还将自己的巡游岁月变成文字,留下了一部《回忆录》。

    伊丽莎白•韦伯斯特,后来的霍兰德夫人,在一段维护爱情、避免失去年幼女儿的黑色旅程之后,留下了《霍兰德夫人伊丽莎白日志》。

    还有玛丽•雪莱,她所创作的《弗兰肯斯坦》——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正是在其欧陆之旅中获得灵感和素材。她的人生故事和文学作品,与她前后不同时段的壮游密不可分。

    她们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开始壮游,并由此看到了传统女性不曾拥有的世界。本书可看作16位杰出知识女性的旅行小史,她们在壮游中挣脱枷锁,在历史、爱情和冒险中开创女性独立的先河。女性的天地也从此日益广阔。

    ◎ 推荐语

    旅行中的女性本身就非同一般。20世纪初至今的女性旅行和18世纪的女性旅行根本不是一回事。后者具有高度的文化,渴望展现自己的才学,袒露其追求知识和精神升华的理想……她们对女性主义兴趣不大,但不由自主地代表了女性主义。

    ——《翁布里亚绿色杂志》(umbria green magazine)

    本书侧重一种常常会被历史忽略的视角,并呈现一幅幅人物画卷,从安妮-玛丽•杜•博卡日到德•斯塔尔夫人,从安娜•米勒到玛丽•雪莱,她们的人生跨度从18世纪晚期的启蒙时代延伸至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本书作者作为最出色的旅行文学研究者之一,带领我们浏览书信、日记、小说等形式的文学,从而再现这些富于冒险精神的人物。

    ——意大利广博电视公司

    壮游中的女性突破了男性在旅行中的精神焦虑与偏见造就的藩篱,她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看文化遗产与古典艺术的语法,甚至在这种新的认知模式上创造出了自由的价值与仁爱的伦理。

    ——中国政法大学讲师 郭逸豪

    歌德、拜伦、司汤达、罗斯金、尼采、王尔德、托马斯•曼、普鲁斯特等众多文化名人都曾远赴意大利等地壮游,满足个人的求知欲和提升自我修养的渴望。《壮游中的女性旅行者》一书希望告诉读者,斯塔尔夫人、玛丽•雪莱、玛格丽特•布莱辛顿等一批上流社会女性也曾为各种原因所驱使,来到意大利这个被回忆、想象与现实环绕的国度。她们不但能够欣赏和品鉴古代社会与文艺复兴给这里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也能以生动客观的文笔记录不乏艰辛但富有收获的旅程。相较于男性,她们的壮游没有遗漏不同国家中涉及女性生存的制度和习俗,她们的旅行写作能够激发人类共通的情感和理解力,由此可与贵族男性旅行者自高自大的民族优越感形成鲜明的对照。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张杰

    ◎ 金句摘选

    尽管教育这个词对于妇女来说是陌生的,但她的父母不但应该教她读写,而且还应教她思考,直至一个小女孩成为奇才。(海丝特•皮奥奇)

    只有生活在罗马的喜悦才能够抚慰——至少部分抚慰——我抛下故国、家人以及许许多多深爱的朋友和同伴的痛苦。(伊丽莎白•维热•勒布伦)

    尽管众说纷纭,但旅行是人生中最悲伤的快乐之一。每当人们在一座外国城市中感到惬意,这就意味着人们将其当成第二祖国。(德•斯塔尔夫人)

    我终于呼吸到了那曾经激励过罗马英雄们的神圣空气,他们的影子会包围我,而我会数算那些带着他们烙印的石头。(玛丽•雪莱)

    ◎ 精彩书摘

    奔向自由

    (引言摘选)

    女性习惯于从自家花园的绿脊上观察世界,她们从那里将住宅、正在进行的劳作以及家庭场景尽收眼底,但并不包括向男性敞开的、从更高耸的山地上看去的更广阔、更遥远的视野。18世纪末,汉娜•莫尔(Hannah More)在一篇论英国妇女状况的随笔中忆述了女性这种受到制约的眼界,它富有象征性地成为妇女教育的产物,正如玛丽•贝里所承认的那样,就在头脑开始像花朵一样绽放并渴求知识的一刻,妇女教育却被认为已经完结。在先前的一个世纪,玛格丽特•卡文迪许(Margaret Cavendish)已经把在自己家里蹦蹦跳跳的女性比作不被允许展翅高飞的笼中鸟雀。用尽一切手段压抑贵族少女的理性能力从而将她们养育得愚昧无知的习俗,遭到玛丽•沃特利•蒙塔古多次抨击,根据她的说法,即使某个少女能够突破奶妈灌输的那些琐碎无聊之事,她也不应该声张出来,而应任由其全部知识废弃无用,“就好像被埋葬在矿山里的金子”。蒙塔古夫人补充说,文化对于妇女的幸福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无知是人类行为中一切挫折和谬误的沃土。在约定俗成的惯例中,男性接受收效甚佳的学习课程,以标配的欧陆各国“环游”告终,而年轻女子则恰恰相反,她们被委弃在彻底的迟钝中,无论如何都无力运用其心智。接受束缚重重、古井无波的家常生活是通常要求妇女做到的美德,而对于男人,迈向更远大的前景、善于持续改变境况却受到褒扬。一旦变成妻子,女人就遵照习俗,始终被搁置在家庭的尺寸之地,担负起管理家宅、照料家人的义务。妇女的命运类似被释放的奴隶,德•斯塔尔夫人(Madame de Sta.l)认为,如果她们想要提升等级,人们就会指责她们僭夺了法律并未授予她们的权利;如果她们不这么做,就会被当成仿佛奴隶是她们不可让渡的身份一般对待。这些话看上去是对孟德斯鸠的俏皮话的答复,后者认为,对妇女来说,成为家庭奴隶总是好过成为真正的奴隶。

    那些具有热烈的决心,渴望钻研某种学问的女性引发了最不怀好意的质疑:她们如何在求学的同时不失去女性特征呢?因为这个原因,她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即使不去压制,也被迫隐藏对文化的热爱,或者她们刻苦掌握的东西。玛丽•沃特利•蒙塔古辛辣地讽刺道,世上没有人比妇女更应受谴责、更多地暴露于嘲笑之下了,因为根据普遍观点,一个文雅的女人是多嘴、放肆、空虚和傲慢的造物。实际上人们认为,只提供初等和一般性的教育可以防止女青年表现出过分的自主性和趾高气扬,这样她们就易被驯服,可以顺从别人为她们挑选的丈夫的性格。但是也有一些女性竭尽全力地试图追求自己的文化渴望,甚至勇敢地将其宣之于众,以此作为独立自主之举,如果不是挑战之举的话。后一种态度是有可能在完成并讲述壮游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换言之,壮游就是提升文化修养、增长见闻之旅。这是一个多多少少心照不宣地让她们将在家里或出于个人主动所学的东西显露出来的场合。海丝特•皮奥齐在她的旅行记开篇并非偶然地提醒读者,尽管教育这个词对于妇女来说是陌生的,但她的父母不但应该教她读写,而且还应教她思考,直至一个小女孩成为奇才。许多踏上旅途的女性所铺陈的叙述以地形学、历史学以及人类学方面独特的敏锐性而著称,其他女性则编制了从文献记录角度而言相当重要的绘图册或水彩画图册。

    黑色旅行的终点

    (第六章摘选)

    1796年4月,在往北翻越皮斯托亚亚平宁山脉(l’Appen-nino pistoiese)之后,伊丽莎白•韦伯斯特开始实施一项即使出现在黑色小说中也毫不逊色的计划。她和孩子们以及仆人投宿帕乌洛村过夜。在那里,她带着两岁的小女儿哈丽特•弗朗西丝躲进第一家驿站旅舍,借着烛光,在女儿的手臂和肩膀上掐出密密麻麻的红色小点。她在叫来女侍后立刻假装手忙脚乱,一边紧张地绞着双手,一边告诉她哈丽特得了麻疹,当时,这种致命的传染病正在意大利各地大规模爆发。为了避免疾病传染给两个儿子,她斩钉截铁地勒令仆人赶往摩德纳,并在那座城市听候指令。她一个人和女儿以及极其可靠的保姆萨拉•布朗留下来,从女儿身上抚去红点,随后将装着吉他的箱子打开,往里面塞了一头用碎布裹着、刚刚被割喉的羊羔。在合上盖子之前,她往羊羔包裹上放了一张蜡制的白色面具,这是习以为常的幼童遗骸的标记,以此避免别人进一步检查里面的东西。接着她命令仆人立刻将假棺材带到利沃诺的英国领事处,以便将棺材葬在英国人社区的公墓。次日,她将哈丽特托付给忠心的保姆,让她务必将女儿秘密带到英国的一处专门地点,而她本人动身去摩德纳和另两个儿子以及仆人会合。在摩德纳,她假装泣不成声,告诉他们哈丽特已经去世,而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满怀悲痛地继续旅程;与此同时,她给丈夫戈德弗雷•韦伯斯特(Godfrey Webster)寄去一封信,在信中通知他女儿因麻疹引起的痉挛夭折。

    在发现自己怀孕后,伊丽莎白•韦伯斯特在佛罗伦萨就已经酝酿了这条不吉利的计谋,借助此计,她费尽心机地避免失去年纪最小、最需要母爱的女儿,因为她预见到丈夫肯定会以通奸为由向她提出离婚诉讼。她丈夫身在英国已经一年,他不可能是她刚刚怀上的小生命的父亲。而她也知道,根据当时的英国法律,犯有此类罪行,或至少被怀疑犯有此类罪行的妇女,会首先被判处与子女分离。

    伊丽莎白是瓦萨尔(Vassall)家族的后裔,该家族早在五月花号的时代就在马萨诸塞州登陆,在那里拥有广阔的种植园。五月花号这艘朝圣先辈(padri pellegrini)的船只属于她的一位祖先萨缪尔•瓦萨尔,而这个家族又在牙买加通过奴隶贸易获得了难以估量的财富。伊丽莎白刚满十五岁就被嫁给了四十八岁的戈德弗雷•韦伯斯特,此人是熟稔英国上流社会的从男爵(baronetto)和议会成员,还是许多宅邸的所有者,其中包括巴特尔修道院(Battle Abbey),因建于征服者威廉时代黑斯廷斯战役原址而著称。这场由各自家庭出于利益而缔结的婚姻始于1786年,比皮斯托亚亚平宁山下发生的让人毛骨悚然的活剧早了十年,具有人们所能想象到的最不般配的婚姻的一切要素。婚后,性格和举止都十分粗鲁的丈夫立刻暴露出真面目:他是个沉湎于赌博和饮酒的浪荡子,时而陷入难以抑制的狂怒,时而发作周期性的严重疑心病。反过来,年轻的妻子毫不迟疑地显示出自己是一个特别有活力、有雄心,以及近乎固执地渴望认识世界的女人。她的这一性格使其无法接受仰人鼻息的状况,更不用说被软禁在巴特尔修道院家中了。那是一个可恶的地方,她后来说,“在那里,我在孤独和气馁中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人们在她身上可以验证德•斯塔尔夫人小说中男人们谈论柯琳娜的自由精神时所说的话:“我们在家中是怎么对待这样一个女人的?你们能想象吗,她一个人孤零零地待着,而你们却快活自在地狩猎着天晓得的什么东西,或者到上议院开会?”

    结婚五年后,她以阅读和费力地搜寻外部世界的新闻作为仅有的逃避。在第一个儿子出生后,伊丽莎白成功地说服丈夫遵循英国贵族远赴欧洲“壮游”的礼仪,并随即沉浸于漫长的意大利假期。他们连同两辆塞满行李的马车出发前往欧陆,随身带上了两名保姆、一名女仆、一名男仆、一名厨子和一名马车夫。环游是以相对仓促的方式进行的,绕过爆发革命的法国,沿着德国和奥地利的道路行进,在这两地的城市中进行短暂停留。在意大利半岛各国首都的居留实际上从1791年拖延至1796年,如果不是由于夫妻间的缺乏了解和极为糟糕的关系,款待、节庆,以及和当时的知名人物因家庭地位之故的会面,本来可以令旅途十分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