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文化
-
清代后妃杂识
本书以清代后妃为对象,立足官书档案展开研究。上部梳理清代与后妃相关的各项制度,并讨论清代后妃的生活状态;下部整理和考辨清代列帝后妃的人物信息。本书构建了关于清代后妃日常的初步框架,以便今人深入讨论。
-
宋型国家历史的演进
一部李华瑞教授关于宋史研究的全新力作。
李华瑞教授近年来提出“宋型国家”的概念,旨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探寻宋代国家类型的鲜明特色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本书围绕“宋型国家”呈现的“守内虚外”、奉行养兵政策、“崇文抑武”的三大特征,全面系统叙写两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对宗教信仰、妇女生活与地位等也有专章论述。
作为一部全新的宋代历史著作,本书是作者几十年宋史研究与教学的结晶,兼具学术性及普及性,既可供专业读者参考,又可供历史爱好者品读。
-
这是真的吗
避免成为乌合之众的关键,在于对现象和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而对现象和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关键,在于评判证据。
证据的证明力强弱决定着一个观点的可信度。作为一套评估证据的方法,批判性思维是一项可以通过练习熟能生巧的技能。
《这是真的吗》聚焦社会学领域,从批判性思维论证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开始,着重阐释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观点进行思考和判断。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有缺陷的论证、因对世界的理解不同而造成的认知偏差、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导致的理解偏差、由于证据的无效性导致的推理谬误,以及由观点发表者个人偏见造成的认知局限等主题的论述,帮助读者掌握对观点展开批判性思考的规则、方法和技巧,避免成为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
-
一起品尝法国
纸上的法国美食博物馆
美食历史、文学轶闻、食材产地和独家食谱
“色、香、味”俱全,让你读得津津有味、看得饥肠辘辘
◎ 编辑推荐
法国人对于吃,到底能有多执着?
他们为长棍面包制定了特别的法规,一份可颂面团要有 730层;逃亡中的国王为了一块布里奶酪将自己送上了断头台;被 誉为“文坛火枪手”的著名作家大仲马,终其一生钻研烹饪艺术,《美食大词典》成为其临终之作。
350个主题、1250种美味、375道食谱、260张美食地图,425页垂涎欲滴的可口文字,数不尽的插绘、地址、小贴士和趣闻逸事一起仔细咀嚼法国的文化与美味。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法国美食文化的一次深度巡礼。为了一窥法国美食的精髓,作者秉持法国人对美食毫不妥协的精神,花费两年多的时间,拜访不同领域的专家,请教各种关于法国本土美食的话题,包括主持人、记者、料理职人、厨师、面包师、历史学者、侍酒师、画家、摄影师、漫画家,以及普通法国人家。书中不仅有独特的法式美味和料理技艺,还有令人大开眼界的食材历史和逸闻趣事。翻开这本书,让140余位与美食密不可分的法国人,为您详细盘点法国的美食资产。
◎ 名人推荐
一部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法国美食风情纪录片,在二维画面与三维想象之间碰撞出四维味道,一场跳脱于传统美食类书籍的感官旅行。
—— 王宽,美食节目导演、鲸鱼先生吃东西主理人
-
一种正确的可能
政治上真正应该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政治有对错可言么?
政治里有理想么?抑或只有赤裸的利益?
超越标题党、假新闻,穿过纷扰的信息与歇斯底里的情绪,
探索从古至今28位伟大政治思想家带来的永恒难题与精彩解答。
编辑推荐
◎ 篇幅短小,内容丰富。在本书中,作者介绍了古今中外 28位政治思想家,对他们的生平与思想进行了高度浓缩的精准概括,在不长的篇幅中,清晰地勾勒出他们的思想核心,让读者可以快速理解政治思想史中的重要内容。
◎ 直指政治的核心,帮助读者搭建理解政治的基础。作者通过对历史上政治思想家理论的探讨,将“权力与正义是政治的一体两面,一切政治问题都在围绕它们展开”这一观点逐渐剖出,为读者思考政治问题建立坚实立足点。
◎ 语言生动又不乏深度。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引领读者,深入伟大思想家们的问题与论述的核心地带。并用他们的智慧成果直面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引导读者尝试用所读所思分析现实,解读当下世界。
◎ 落脚现实,帮助我们用政治智慧面对多元、混乱又撕裂的后疫情时代。在今天,纷杂的信息多于沉思的智慧,片面浅薄的情绪输出要比审慎负责的事实分析更受追捧,了解政治思维,学会政治地思考,有益于我们抵挡极端思维的侵袭,更清楚地理解现实,更好地去生活。毕竟,我们作为政治的动物,无法活在政治的真空之中;毕竟,你可以不关心政治,但政治却时刻关心着你。
内容简介
当今时代,全球化衰退、阶级差距拉大、两性对立加剧、身份政治兴起、“取消”政治流行······面对这样的世界,人们抱怨政客的同时,对政治采取了漠视的态度,似乎政治是无用且恶臭的。然而,事实上,我们对公平与正义的追求正是政治的。如果我们想了解当今的政治世界,我们就需要了解政治的基础及其设计者,而本书正是两者结合的完美指南。
在本书中,两位作者介绍了历史上28位伟大政治思想家的生平与思考,“授人以渔”,以期带领读者穿越冗杂的政治信息迷雾,直抵政治智慧,帮助读者理解政治运行的基本规律,启发读者对当今动荡的世界进行独立而审慎的思考。
名人推荐
“思想很重要;有人说,当权的疯子从过去几年的学术‘涂鸦者’中提炼出他们的狂热。这是一本关于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涂鸦者’的精彩介绍,充满了清晰的解释和引人入胜的细节。”
—— 史蒂芬·平克,当今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当下的启蒙》一书作者
“作者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哲学家们写出了一本普鲁塔克式的书籍。作者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写作风格使最抽象的思想也变得生动起来。这是一本人人都可以阅读和享受的书。”
—— 史蒂文·B.史密斯,耶鲁大学政治科学阿尔弗雷德·科尔斯教授,《政治哲学》《现代性及其不满》一书作者
“一本为想要将政治生活中的好与坏区别开来的人准备的书。”
—— 迈克尔·D. 吉莱斯皮,杜克大学政治科学与哲学教授
-
最后的西南联大
传奇的西南联大培养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00多位人文大师,170多位院士。
本书作者、著名记者丁元元从2014年开始,以近乎侦探的方式,通过新闻报道、历史档案、联大校友录等,找到20位在世校友,进行抢救式采访。
第一颗原子弹研造参与者、联大化工系毕业生赵仲兴;蒋经国铁血救国会骨干、联大政治系毕业生陈志竞……他们亲口讲述的大量课堂细节,让作者触摸到联大精英教育的本质:通识教育、作坊式教学、去官僚化等,为当代高等教育保存了一份珍贵的参考。
就在这本书采访、写作的过程中,这批最后的联大学子仍在不断逝去。这让本书几乎成为最后一份以亲历者集体口述形式,保存联大教育细节的珍贵资料。它同时还补充了很多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的新鲜史料。
-
科学革命的结构
这是20世纪学术史上极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是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它引发了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成为科学哲学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其影响不仅在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宗教史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社会公众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书中的关键概念如“范式转换”等如今已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词汇。
本书自1962年面世以来就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至今不衰。本版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为庆祝该书问世五十周年而作,新增加拿大哲学家伊恩·哈金(Ian?Hacking)教授所写的导读。青年翻译家张卜天教授精心翻译了新的中译本。
-
东北博弈
【编辑推荐】
本书所考察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国家利益错综复杂的东北地区,体现出国际协作治理环境问题的雏形,对今天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除了还原这一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之外,本书还从医学、地缘政治、国际关系等多个角度切入,提供了了解这段历史的多元面相。
【内容简介】
1910— 1911年,饱受列强侵犯的中国东北,又面临鼠疫的严峻考验。日俄等列强以治理公共卫生之名,行扩张权力之实;行将日暮的清政府则做出最后的应对。随着伍连德奔赴哈尔滨力挽狂澜,各国医学精英云集奉天,这场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
这不仅仅是一场环境灾变,还是近代中国应对外侮的历史写照,生态灾害、地缘冲撞和政治交锋相互交织,中国现代公共卫生事业于危机中借势萌芽,其影响延续至今。
-
东京前传
2022年“福冈亚洲文化奖”获奖者重磅作品;
第27届“山片蟠桃奖”获奖作品;
探寻日本文化命脉,揭秘东京前世今生。
——————————
精选百余幅精美插图,赏心悦目的东京纸上行旅
结合日记、旅游指南和木刻版画等材料
生动详尽地讲述了江户的城市起源与成长史
以探寻东京这座魅力之市的历史基因
江户并不是瞬间消失,而是渐渐远去的,被历史学家称为“一座只有故事的城市”。确实,它只有记忆,很少有实物。作者的叙述将故事之间的空间填充起来,挖掘塑造城市并支配其空间逻辑的力量。
今天的江户已不见踪影,今天矗立着的东京也远离明治时期的魅影,拥有深厚的、多层次的过去,无疑也拥有多层次的未来。
———————————
一部好看、好读的江户城市史,一次赏心悦目的东京纸上行旅。本书主要讲述了德川幕府时期的东京历史。虽然本书名为《东京前传》,却是将景物描绘与史实相结合,以景色、建筑的变迁解析日本历史的变迁,辅以百余幅精美插图,图文并茂;不仅可以作为研究、学习东京前史的教科书,也可以作为去东京旅行的手册使用,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
2022年“福冈亚洲文化奖·学术研究奖”获奖者泰门·斯科里奇重磅作品,从艺术、考古、建筑等多方面,抽丝剥茧揭秘东京这座魅力之市的历史基因。本书作者泰门·斯科里奇1961年出生于英国伯明翰,1985年从牛津大学(东方研究专业)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获得艺术史硕士和博士学位。1991至2021,他继续在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SOAS)从事研究,2021,他开始担任设于京都的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简称日文研)的教授。2018年,他成为英国学术院(British Academy)院士。泰门·斯科里奇教授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日本学家,知识渊博,尤以研究江户时代的艺术史见长,不断以视觉信息(视觉史料)的形式揭示历史。艺术不仅是他的研究对象,也是他的研究工具。
本书所讲述的,是东京成为现代日本首都之前的故事。在1868年之前,它还不叫东京,彼时这座城市一直被称为江户。江户城始建于1590年,德川家康在这里建立了德川幕府,由此开始了它的繁盛时期。作为日本贸易、经济和城市文明的中心,江户直到1868年才演变成东京,成为日本的现代首都。
德川幕府为何选择江户城作为政权中心,又对江户城有着怎样的城市布局和规划?
江户是如何一步一步确立首都地位的,那些知名的地标和建筑如何建造起来?
德川幕府对江户城两百余年的管辖,给今日的东京留下了哪些文化遗产?
本书精选百余幅精美插图,结合日记、旅游指南和木刻版画等材料,生动详尽地讲述了江户的城市起源与成长史,以探寻东京这座魅力都市的历史基因。
-
嵇康传
1.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知名魏晋研究专家王晓毅的匠心之作。
2.魏晋风骨代表、竹林七贤领袖、持异见者嵇康经典传记,融合生平与著作,解读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人沉浮。
3.系统性还原嵇康的多重形象和起伏一生,从漫游、求索,为官、打铁,到遁迹山林、从容赴死,时刻展现出一颗“无从逃避的心灵”。
4.鲁迅深受嵇康影响,1913至1935年先后十多次校勘《嵇康集》。作者深受鲁迅影响,时时以鲁迅的精神看嵇康。
在特殊时代,人应该如何生活,又该如何死去?
作者以感同身受的视角,带我们走进魏晋这个禁锢与纵欲并存、醉意与清醒共处的特殊时代。借助历史的朱痕墨迹,融知识、感悟、体验于一体,系统性地还原了嵇康的生命历程与思想道路。生命之矛盾、艰难与高贵,在简单的叙述中显露出来。同时,既写出了独立不群的嵇康,也写出了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嵇康。对嵇康的朋友、敌人向秀、阮籍、吕安、钟会等人,虽着墨不多,却如透视般精神跃然。
-
鸦片战争
柏杨、司马辽太郎高度推崇的陈舜臣实力考据代表作
日本学者研究鸦片战争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
串联20多位重要人物、引用40余份奏折与书信等史料、辅以16幅罕见图片
全面复盘晚清后80年历史大观
-
关于鸦片的“弛禁论”与“严禁论”之争,谁是真正的主导?
因鸦片而外流的白银 一共有多少?
鸦片有毒,损害身心,为何众多贫苦百姓却甘之如饴?
明治维新竟是鸦片战争推动的?
-
【编辑推荐】
★ 丰富史料,多角度还原鸦片战争的始末。
本书援引林则徐的奏折、日记、书信,以及档案史料,从时代背景、思想文化、贸易、战争等多维度讲述鸦片战争的发生发展,带读者了解教科书里没有写到的鸦片战争史。
★ 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好读又有料。
本书是陈舜臣特意写给日本读者了解鸦片战争史的专门读物,语言通俗,事实详尽,辅以16幅珍贵图片及大量表格,因此也成了日本学者研究鸦片战争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 作者硬核,一生几乎囊括了日本所有的文学大奖。
他的作品多次在日本掀起读史狂潮,达成日本文学“三冠王”荣誉的时间比东野圭吾还早30多年,受到柏杨、司马辽太郎等人的高度评价,总销量超过2000万册。
-
《鸦片战争:陈舜臣说晚清历史》是陈舜臣特意写给日本读者了解这一历史的通俗读物,而后成为日本学者研究鸦片战争史的重要参考书。本书以鸦片战争这个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为线索,从政治、经济、民生、文化等,全方位讲述了19世纪后半期中国与世界局势。一本书,带你读懂晚清之衰世,读懂鸦片战争之始末。
-
河流是部文明史
河流对文明进程造成的影响超乎我们的想象。大河是古文明的动脉,人类灿烂的文明遗产几乎都离不开河流的哺育。一方面,河流提供了水资源和交通方式,使早期人类的繁衍与交流成为可能,在文明发展后,又推动了农业、工业、贸易进程,提供新型能源,为社会的繁荣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河流作为一种天然的资源和屏障,不仅可以是国家的边界,甚至能够催生民族文化认同,河流治理也广泛牵涉社会的政治经济问题,对人口迁徙、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等造成了深远影响。今天,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发展,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正发生改变,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河,机遇和危机暗流涌动。
劳伦斯·C.史密斯是一位长期关注人类水文环境的科学家,对河流与人类社会间永恒却未被重视的关系有深切认知。在这本书中,他以广博的笔触探索我们熟悉又陌生的水域,追溯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更迭,讲述了河流作为一种自然力量与人文社会间错综复杂的关联。
-
白人的工资
在美国,民权的核心含义和种族这个词通常传达出对黑人的关切,将其与白人的社会结构进行关联是不寻常的。按照惯例,美国白人不会将自己和种族两个字联系起来,因此,种族主义通常是关于“他者”的问题。诺贝尔奖得主托妮•莫里森意识到了这一现象,她指出由于学术研究都集中在种族主义上,因 而忽视了其对白种人的内在影响。而本书就是少数关注这个研究盲点的著作之一。作者罗迪格通过分析种族主义在19世纪白人工人阶层形成中的重要性,从而介绍了一种广受欢迎的质疑白人身份的新兴学术研究。
劳工史学家罗迪格将大众文化、语言和政治融入他的新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中,他不关注白种人特权中的物质利益,转而考察工人组织自身在建构白种人意涵中的作用,具体阐明了种族优越感是如何塑造劳动者观念的。罗迪格认为19世纪中期低技能的新兴的工业工人力图将自身与黑人区分开来,这样他们就可以获得某种社会合法性。
本书从成为白人和社会暗示的视角重新检视种族,从而提醒读者关于种族的社会划分是基于某种社会地位的,但此种社会地位不是中立或客观存在,而是一种动态的社会建构过程。
学者推荐:
本书在研究视角上突破传统的阶级框架,引入族群范畴分析美国劳工阶级的历史生成,可谓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学术界对劳工界定“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之演进趋势的一个极佳展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沈原
罗迪格成功地回答了美国工人为何长期未能实现跨种族的阶级团结以共同对抗资本主义这个重大学术问题。《白人的工资》的影响力几乎可以比肩E.P.汤普森、赫伯特•古特曼和大卫•蒙哥马利等领军学者当年给美国劳工史带来的震撼。对于研究美国劳工史和社会史的学者来说,这绝对是一部必读的经典。——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 王心扬
-
社会达尔文主义
本书是由霍夫施塔特的博士论文改编而来,首次出版于1944年,1955年出版修订本。在这本书中,霍夫施塔特回顾了达尔文主义对美国社会思想家的影响。达尔文主义本是价值中立的科学学说,但在社会思想家笔下,它变成一种工具、一种修辞,为不同观点服务。从个人在社会中的竞争,到种族(国家)在世界政治军事中的竞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话语构成了近代美国的思想底色。从达尔文、斯宾塞、萨姆纳,到沃德、杜威,美国镀金时代和进步主义时代的著名思想家在霍夫施塔特搭建的舞台上来来去去,读者也能从诙谐的语言中收获阅读的乐趣。
本书追溯了达尔文主义对美国镀金时代、进步主义时代社会思想的影响。在社会和政治领域,达尔文主义的修辞被用来支持完全对立的不同思想观点。无论是达尔文主义式的个人主义,还是达尔文主义式的集体主义,只要社会存在一种突出的掠夺环境,社会达尔文主义就有再度兴起的可能。
-
社会理论的邀请
社会理论有可能理解起来很难,至少一开始的时候会这样。但是,社会理论关乎人类社会,而你对此所知甚多——社会理论已经是你的一部分了。社会理论是一种训练,向你讲述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不过,其讲述的方式会让你的知识变得更深入、更精确。《社会理论的邀请》将带你认识主要的社会理论和理论家,不仅理解他们说了什么,还理解他们是怎么说的。你将会了解每一理论范式的主要思想和概念,看到它们对社会理论,对“真实世界”中的人们,以及尤其关键的,对你的重要性。
-
我们都是德国浪漫派
【编辑推荐】早在马基雅维利之前,但丁就提出必须分开政治与宗教、天堂与人间。然而《神曲》作者的话无人听进。日后的欧洲接连不断地遭遇血腥杀戮,或以宗教之名,或以政治之名,或二者兼有。时近1800年,耶拿的德国浪漫派重新回到但丁。但是他们宣称,重获平衡的方法,是融公民与教士于一身,进而服务于一种新的宗教,即诗歌。今天的我们就是这种不幸融合的继承人。
我们已经置身于死胡同的尽头,难道不应当换一种思路吗?追随但丁,重新开始,“半路出发”,思考德国,思考诗歌,思考欧洲的政治。这是一项崭新、漫长而迫切的任务。
【内容简介】本书是对欧洲思想史的一种独特构想,即从政治和宗教的关系出发,重新审视从但丁到德国浪漫派的欧洲思想、政治和诗歌,而这种思考对我们理解当下欧洲不无启发。本书作者达拉斯是法国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尤其是惠特曼和庞德诗歌的法文译者,思想深刻,文笔优美。
-
瓦尔特·本雅明之后的艺术史
我们如何从瓦尔特·本雅明的思想中省思何谓历史、何谓艺术、何谓艺术史?文学家、摄影家和电影史家早已熟练运用本雅明关于图像的叙述和图像技术复制的理论。但我们不能说艺术史家也进行着同样的实践。
本书系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历史与艺术理论中心和国家艺术历史研究所于2008年12月5日和6日举办的“瓦尔特·本雅明之后的艺术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记录基础上整理而成。乔万尼·卡内里和乔治·迪迪-于贝尔曼从中精选了8篇角度各异的文章,构成了这部艺术史研究文集。这些文章把本雅明“拱廊计划”所开展的研究和思维方法重新放置在艺术史内部进行探讨。
如同本雅明在《论历史的概念》中指出的:“逆流而上,重振史纲。”他就像路标或灯塔,指引我们在艺术的领域里穿梭、逡巡。
2022年是本雅明诞辰130周年,本书的翻译出版亦是对这位忧郁的“土星王子”的纪念。
-
民主的危机
— 关于本书 —
民粹主义和激进右翼势力在欧洲的兴起、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震惊全球的2021年美国国会暴乱等。西方民主正面临重大危机,危机的根源在哪里?民主研究泰斗亚当·普沃斯基对民主制度的过去、当下和可能的未来进行了系统性的考察,探讨了民主制度面临的诸多挑战。他认为,经济不平等、政治危机、政党的极化,以及有缺陷的制度安排等,都会危及民主,甚至导致民主政体的垮台。
— 本书亮点 —
☆困境中的西方民主,幸存还是垮台,这是一个问题。
☆当代民主研究泰斗、 “政治学界诺贝尔奖” 、 约翰·斯凯特奖得主普沃斯基
☆梳理过去民主存亡案例
☆审视当下西方民主危局
☆展望未来民主发展走向
— 大咖推荐 —
这些天,民主世界的情绪是悲观的,但我们很幸运,有一位比较政治学大师帮助我们理解现状。《民主的危机》一书是精辟的、清晰的,对我们已经走过的路和可能要走的路充满了洞察力。
——汤姆·金斯伯格,芝加哥大学法学教授
普通人和专家学者都越来越怀疑民主是否处于危机甚至是危险之中。现在最缺乏
的是一种视角,它能将当下危机的独特之处与历史的重演区分开。世界上关于民主和民主化研究的权威学者亚当·普沃斯基正是这样做的——他以无与伦比的历史视角和现代社会科学的严谨性实现了这一点。
——米兰·斯沃利克,耶鲁大学政治学教授
在这本冷静、极具启发性的书中,亚当·普沃斯基试图了解民粹主义力量与反建制力量爆发的原因,这些力量已经影响了欧洲的成熟民主国家,并导致唐纳德·特朗普在美国的当选。普沃斯基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比较政治学家,他仔细地定义了“民主的危机”,并说明了为什么许多成熟的民主国家现在正面临着危机。
——米切尔·瑟里格森,范德比尔特大学政治学教授
-
友谊的辩证法
◎ 内容简介
作为德国20世纪举足轻重的两位大思想家,本雅明和阿多诺之间的友谊一直被学界津津乐道。本书收录了两人留存至今的全部121封信件,并附有详细注释。这些书信记录了两人非同寻常的深挚友谊和思想碰撞,从侧面描绘了一幅动荡时代的历史画卷,见证了犹太知识分子在黑暗历史时期的悲惨遭遇。
阿多诺比本雅明小11岁,初遇本雅明便被其独特思想所吸引,并一直受其影响。纳粹上台后,本雅明逃亡到巴黎,在那里艰难继续着他的写作和拱廊街研究计划;阿多诺先是到牛津莫顿学院,后来追随霍克海默到了美国,成为法兰克福社会科学研究所的骨干。
阿多诺不仅在经济上和实际事务上,更从精神上始终支持着本雅明;两人在思想上形成一种同盟,相互信任,彼此激发,这些都反映在1928—1940年间的通信里。这些信件也为理解本雅明后期著作,特别是他未完成的拱廊街计划以及在阿多诺批评建议下成稿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一手材料。
◎ 编辑推荐
纳粹德国入侵法国前后,阿多诺一直在想方设法帮助本雅明逃出欧洲,遗憾的是最终没有成功。本雅明背着自己的手稿翻越比利牛斯山后陷入绝境,他1940年9月的绝笔信为这段书信维系的伟大友谊画上了句号。这句号带给阿多诺的伤痛可想而知,也撕裂了后世无数读者的心。
书信作为一种书写形式,充溢着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个体与时代的辩证性。阿多诺曾称本雅明是一位伟大的、狂热的写信人。在打字机已广泛使用的时代,本雅明仍终生保持手写信件的习惯。他视书信为一种独一无二的文体,本身就具有无可比拟的认知价值。
作为年长者和导师,本雅明是命途多舛、更需帮助的那一个。他总是那么落魄、谦恭、含蓄和犹豫不决。思想成熟后的阿多诺则显得咄咄逼人,他判决、参与着本雅明的写作,也将本雅明的思想融入自己的写作中。关于两人迥异的性格和彼此的交往,有赞颂,也有争议。也许最接近真实的答案,就藏在这121封幸存下来的信件里。
荒谬的时代里,没有正确的生活。
——西奥多•阿多诺
从本雅明自己对书信的态度出发,他与阿多诺的通信不能被单纯理解为其主要著作的“副文本”。这些通信更是二人思想结晶和碰撞的中心,是他们反思与对话的首要场所。
——刘楠楠,本书译者
◎ 精彩书摘
5 本雅明致阿多诺
1931年 7月 17日
柏林,Wilmersdorf,Prinzregenten大街 66号
亲爱的维森贡德先生:
我从南法回来以后,终于有机会坐下来给您写信。这封信的前提是:我一口气读完并认真研究了您的就职演讲稿。我已经跟布洛赫聊过了,他还把您写给他的信给我看了。对我而言,毫无疑问,这篇文章整体上是成功的;它的精练恰恰有力地体现了我们这个小圈子的基本思想;这篇文章在各方面都颇有水准,正如阿波利奈尔所说的那样,是个“里程碑”。布洛赫认为这里涉及的思想与唯物主义的关联有些牵强,我觉得他说的虽然对,但是在思辨的前提下,它却又是充分合理的,而且在马克思主义不被条条框框地套用,而是被用来思考——或者对我们所有人而言,被用来努力奋斗——的地方或许是经得住检验的。我认为他关于您对维也纳学派的分析的意见似乎更有说服力。您在这里表达出来的无懈可击和委婉巧妙,我想我是懂的。但是从这儿能走多远就很难预料了。而您对现象学发展的分析则更显得无可厚非;您对海德格尔关于死亡功能的阐释是关键。另外,您的那种方式与其说是外交态度,毋宁说是细腻深远的方式,以及这种方式所展现出的权威姿态,简言之,您用这种方式在某些地方成功避开针锋相对的学院派哲学传统的那种自信,特别触动我。
现在谈谈布洛赫提出的另一个问题——是否应该提我的名字。我个人对此并不曾敏感——希望也没有冒犯到您的任何感受;但在认真研读完您的文章以后,其重要性让我觉得有必要澄清版权这种我平时不想提的问题:我想撤回我在法兰克福说的话。能够明确体现您对学院派哲学立场的那句话是:
科学的任务不是探索隐匿的和存在的现实意图,而是阐释无意图的现实,其方法是借助对孤立的现实元素的形象和意象建构,以消解科学的任务这个问题。
这句话我愿意署我的名字。可是要写这句话,就不能不提“巴洛克”这本书的导论,我在那里已经表达了这一——显然的,从相对和谦逊的意义上来讲的——新思想。就我而言,我肯定会提“巴洛克”这本书。毋庸赘言:假如我是您,更不会不提它。
请您从这里读出您的重要演讲所唤起我的极大兴趣。我希望我们之间能始终保持这种纯粹的哲学同盟关系。有个请求不知该不该讲:如果这篇演讲稿将来要出版,而且您打算——如您暗示的那样——援引我的话,还烦请事先通知我一下。我愉快地读完了《无歌之言》,第四段和结尾两段格外出彩。万分感谢您寄来的烟草袋!一如既往的诚挚问候!
您的
瓦尔特•本雅明
33 阿多诺致本雅明
1935年6月5日牛津,莫顿学院
亲爱的本雅明先生:
我能向您提个请求吗?您手稿的宽页边如此诱人,让我很想用铅笔去作旁注,如果您允许我这样做的话,会让我对《拱廊街提纲》(我还是习惯用以前的名字)的回应,不管从材料上还是从时间上省很多事。我自然知道铅笔旁注可以擦掉,但是在得到您的同意之前,我还是不敢妄为。
另外,在仔细阅读了提纲以后,我可以告诉您:我完全消除了之前关于研究所的顾虑。我相信,研究所可以——不,应该——接受整篇论文;它有权利在研究所出版,至少比弗朗兹•博克瑙 1的论文更有权出版;您不需要向研究所妥协,反之研究所亦如此。如果霍克海默在某些地方强调具体到社会问题上,那么它肯定对我们都有好处。首先是商品这个范畴,它在提纲里(其实在我的《克尔恺郭尔》中也如此)过于概括,所以无法揭示其19世纪的特殊性;而且,仅从科技的角度,即从“工业制造”的角度阐述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要追问其经济功能,即前期发达资本主义时代——作为狭义上的现代——的市场规律。另外一个概念当然是“集体意识”。但是对这一概念的探讨将会把我们引向核心问题的讨论,鉴于研究对象的巨大难点和它所承载的责任,我不想在此轻率地评头论足,而只想冒昧地发表以下意见:马克思主义对这样一种非辩证的集体意识结构——不融合阶级因素的集体意识——的反对,也许与另外一点重合,即它要求辩证意象既不被置于意识的领域,也不被置于无意识的领域。但不管怎样,毫无疑问的是,这里实证的准确性始终都要涵盖阐释的精准。——我这就给霍克海默写信,要求他们接受整篇论文,当然还有对论文的资助。
鉴于拱廊街计划对我的重要性,任何赞美之词都是对它的亵渎。但我在这里还是忍不住挑选出最打动我的几点来谈谈。首先是“新奇理论”和您对这一范畴深远影响力的洞见,您把它与寓言作对照是完全正确的(至于17世纪与19世纪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这正是《巴洛克》与《拱廊街》的关联所在——仍有待进一步讨论)。另外还有对拜物教的讨论,它让我重新意识到,虽然我们分别两年,但仍旧心有灵犀。因为我大概三个月前刚给霍克海默写过一封长信,最近又跟布洛克谈过,我跟他们说,与弗洛姆和赖希不同,我认为社会与心理学的真正“中介”不在于家庭,而是在商品特征即恋物癖这里,商品拜物教才是物化的真正呼应。另外,可能您自己都没有觉察到您在这点上与弗洛伊德的思想十分吻合——他那里肯定有关于指甲和头发的讨论。您一定要把弗洛伊德和那个非常知名的费伦齐写的关于肛门性格和肛门问题的所有文章都找来读一下。——另一个类似的巧合是城市向农村转化的理论,我以前没读到过您这方面的讨论。您不知道,这一理论恰好是我在一篇评论莫泊桑的未完成的文章里提出的中心论题(如果我现在能找到材料,一定会把相应的段落全部拿出来与您分享)。我在那里把城市视为狩猎场,猎人这个概念在我的讨论中是关键(比如关于制服的理论:所有猎人看起来都一样)。另外,莫泊桑有一则短篇讲的尽管不是周日狩猎,但却是与之相关的周日骑马,这在树林的背景下同样也呈现出“辩证意象”。我想再次向您着重强调一下莫泊桑,他的小说《夜晚,一个噩梦》,完全可以与爱伦•坡的《人群中的人》辩证呼应。渴望您的解读。
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飞机的发明终结了19世纪。也许我很快就有这方面的东西给您看。——您应该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要求取消城乡差别。
今天的结尾——它是序曲而不是赋格曲的尾声——附上一则我以前的笔记:“刚发生的过去仿佛被灾难毁灭了。”
真挚的友谊与感激之情!
您的
泰迪•维森贡德
59 本雅明致阿多诺
1936年10月19日巴黎
亲爱的泰迪:
十分感谢您的来信。最让我高兴的是,它唤起了我对巴黎时光的共鸣。我们在巴黎的日子让蓄势厚积得到了全面开拓。尽管分离似乎不仅影响到我们之间的思想碰撞,更让我们之间的友谊也受到了猜疑,但巴黎的日子又让我们在彼此身上找到了认可,这于我而言无比宝贵。
那就期待不久再见吧!
您信中告知的意外情况虽然令人不悦,但我从中却也看到了一丝好处,它或许能促使您迁居巴黎。就我所知,无论您和您父母的身世如何,定居法国三年是入籍的必要前提。不管怎样,我已经拜托布里尔去打听此事了,他还会去查明您提出的其他问题。他一通知我,我就立刻给您去信。
总体而言,现在的入籍程序比以前方便多了。但情况也许会随政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您越快申请越好。
科洛索夫斯基提交了一份详尽的试译稿,从内容上讲我相当满意,阿隆认为语言方面也无可挑剔。在这两方面它均比戈德贝克的试译优秀。从戈德贝克那里我再也没有收到任何消息。
我13号向霍克海默非常详细地汇报了翻译问题的进展(正如我们约定的那样),之后的17号我又给他去了一封信,推荐科洛索夫斯基为翻译。与此同时,科洛索夫斯基自己也会跟他联系。
非常感谢您还记得我的各种问题和愿望。我现在想多加一条——是个愿望:您下次给克热内克写信的时候,能不能跟他提一下《1900年前后的柏林童年》?这本书的手稿目前在弗朗兹•格吕克博士那里:维也纳 III,Landstraßer Hauptstraße 140。
我从费莉西塔斯那里收到了“精灵诗”,您正确地评估了它之于我的关系。我向费莉西塔斯细述了我们在巴黎的时光。自从上次聚会以来我就再也没见过克拉考尔。最后祝您写作顺利!诚挚的问候!
您的瓦尔特
62 阿多诺致本雅明
1936年11月7日
牛津
亲爱的瓦尔特:
您的来信让我深感担忧,您在巴黎跟我聊过此事,所以我没有特别惊讶。如果我提醒您两件事,请不要以为我在越界干涉:首先,即使斯特凡患的是神经症,仍大可不必绝望。这种精神疾病在斯特凡这个年纪经常中断——这也赋予了该疾病现有的名字,之后便会完全消失。然后,我想您便可以理所当然地找一位心理分析医师为他医治,而不是精神病科大夫。另外,我还强烈建议他去彻底检查一下身体,特别是找荷尔蒙研究专家或者内分泌科大夫看看。因为性发育过程中的残留分泌物经常会引起类似神经症的病征,通过手术干预甚至能完全医治好,我就知道这样一个病例。在进行精神医治的同时,千万别忽视了身体方面的检查。
收到您寄来的《德意志人》我的确非常开心。一收到书,我当晚就迫不及待地从头读到了尾。我发现,书中呈现出来的悲哀,与《柏林童年》中的出奇接近——后者的创作时间应该跟书信集的筛选与导论大概一致吧。如果说《柏林童年》重塑了一种被自身阶层掩盖且尚未被其他阶层揭示的生活意象,那么同样,您投向书信集的目光则重现了这一遮掩的过程本身,作为一种客观进程,“童年”是其主观见证。换言之,市民阶层的没落通过书信形式的衰落得到了展现:在凯勒与奥韦尔贝克的书信中,所指阶层确实已经被掩盖了,而它背离作为交流方式的书信形式的姿态,同时也是其自暴自弃的姿态。如果我告诉您,科伦布施那封信(和它大量的补遗),以及歌德致塞贝克那封(和您伟大的评论),是在读第一遍时最令我激动的两篇,您应该不会感到吃惊,正如我毫不惊讶,您从《拉威尔》一文中发现的那句话,正是我把它送给您的初衷。——关于歌德评论,我只想说一点:您读过我三年前写的、尚未发表的晚期贝多芬短评吗?(这篇评论终于快在布拉格发表了。)不可思议的是,我在这篇文章中关于抽象与具体相互交织的某些表述,也同样出现在您的评论中。克热内克好像有这篇文章的样本(我很看重这篇文章,所以与考利什讨论过以后,我又做了大量改动),他肯定会跟您分享的。
......
您忠诚的
泰迪
-
克尔凯郭尔的《恐惧与颤栗》
《恐惧与颤栗》经典导读,初次接触克尔凯郭尔的读者们的理想导读。一流研究学者逐章节解读原著,专业译者,译文精准、流畅,带你走进克尔凯郭尔的哲学世界。大学问出品
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之一,一本书带你读懂一部哲学名著,适合哲学专业学生、老师,以及哲学爱好者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为“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之一,是了解克尔凯郭尔哲学思想的重要入门书籍。《恐惧与颤栗》探究了信仰的本质,是克尔凯郭尔影响最广泛的作品之一。本书为《恐惧与颤栗》经典导读,开篇即概述了克尔凯郭尔的生平及思想,介绍了克尔凯郭尔的方法论;而后依照原著的写作顺序,对其主要思想进行逐一的阐释;最后围绕学界历来对《恐惧与颤栗》这一文本的多元化阐释展开讨论,梳理其接受史,并记述其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影响。文本细读的方式与清晰易懂的阐释,使得本书成为哲学专业学生和其他初次接触克尔凯郭尔的读者们的理想导读。
【“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简介】
“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精选多位影响西方思想进程的伟大哲学家,如笛卡尔、黑格尔、克尔凯郭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德里达等的代表作品(《第一哲学的沉思》《精神现象学》《恐惧与颤栗》《笛卡尔式的沉思》《存在与时间》《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等)进行导读。丛书不仅深入地探讨了这些艰深的哲学著作所包含的论点、思想和持久意义,还总括了这些哲学家的生平及主要思想,并整合了其他相关研究文献,旨在为国内哲学专业学生及哲学爱好者深入学习及理解原著,并展开该哲学领域研究提供优良读本。
【本书亮点】
1. 研究克尔凯郭尔《恐惧与颤栗》的经典导读。克尔凯郭尔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哲学家、诗人,存在主义的先驱。《恐惧与颤栗》是克尔凯郭尔的代表作,探讨了信仰的本质及人类的生存困境,对西方思想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为“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之一,是《恐惧与颤栗》的经典导读作品,引领读者走进克尔凯郭尔的哲学世界。
2. 专业的导读作者,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带领读者逐章逐节读懂《恐惧与颤栗》。本书作者约翰•利皮特为英国赫特福德大学伦理学和宗教哲学教授,亦是研究克尔凯郭尔的一流学者。在本书中,利皮特依照《恐惧与颤栗》原书的顺序,逐章逐节对其进行文本细读式的导读,为读者读懂《恐惧与颤栗》提供专业而细致的帮助。
3. 导读作品本身即研究克尔凯郭尔的前沿学术著作。本书在为读者进行导读的过程中,采纳并评述了晚近研究克尔凯郭尔的新成果,是为该领域的前沿学术著作。此外,本书还为读者介绍了克尔凯郭尔的方法论,有助于读者对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思想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4. 专业译者精心翻译,译作精准切当、行文流畅。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郝苑老师精心译成,不但对原文中涉及的专业术语进行了精准的翻译,而且行文语言优美流畅,帮助读者跨越语言的隔阂,无碍地阅读和准确地理解这一经典导读作品。
5. 一本适合哲学专业学生和其他初次接触克尔凯郭尔的读者们的理想导读。作者将复杂的思想表达得清晰易懂,将《恐惧与颤栗》的主要思想内涵以一种初学者也能理解的形式提炼出来,使得本书成为阅读《恐惧与颤栗》一书非常好的参考资料。
6. 装帧精美,版式舒朗,便于阅读。
【编辑推荐】
《恐惧与颤栗》是克尔凯郭尔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在西方思想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卡夫卡、维特根斯坦、萨特等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都曾从中获得灵感,并且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丰富的解读。时至今日,诸多学者仍在围绕这一经典文本展开不休的讨论。而这种种解读和讨论,都反映出《恐惧与颤栗》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与不朽价值。也正是由于其内涵的丰富性与深刻性,理解这个荡气回肠的故事并非易事。而约翰•利皮特的《克尔凯郭尔的〈恐惧与颤栗〉》,对于初次接触克尔凯郭尔的读者来说,则是一本理想的导读作品。
利皮特是研究克尔凯郭尔的一流学者,他尤其擅长通过简明易懂的语言来阐释复杂难懂的思想。在这本导读中,他以逐章逐节的文本细读方法,对《恐惧与颤栗》原文本进行剥茧抽丝式的解读,清晰地将克尔凯郭尔这部经典著作的主要思想内容展现在读者面前。与此同时,他概述了克尔凯郭尔的生平及《恐惧与颤栗》的写作背景,总结和介绍了克尔凯郭尔的方法论,还对《恐惧与颤栗》的接受史进行了梳理,并对历来学者解读《恐惧与颤栗》的各种方法进行了充满批判性的评述,可谓给读者从初识克尔凯郭尔到深入研究克尔凯郭尔提供了一条门径。
【名家推荐】
作为一名一流的克尔凯郭尔研究学者,利皮特有一种以清晰易懂的方式表达复杂难懂的思想的天赋,这使得本书成为本科生和其他初次接触克尔凯郭尔的读者们的理想导读。
——大卫•劳(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利皮特是英语世界中研究《恐惧与颤栗》的顶尖专家之一,其作品中的许多见解都以一种本科生也能理解的形式被提炼出来,它们同时也给更前沿的学者带来启发。这本书对于所有认真阅读克尔凯郭尔的读者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约翰•达文波特(美国福特汉姆大学)
这是一部出色的导读。利皮特对《恐惧与颤栗》的每个部分都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包括经常被忽视的早期部分,并为解读克尔凯郭尔这本名著的各种方法提供了深入的解释和批判性的评价。
——瑞克•安东尼•富尔塔克(美国科罗拉多学院)
利皮特的导读异常清晰地解释了《恐惧与颤栗》的背景、中心思想以及主要的二手文献。
——迈克尔•斯特劳泽(美国中中佛罗里达大学)
如果你想阅读《恐惧与颤栗》但又无法理解其内容,那么这本书将是一份极好的参考资料。利皮特先生很好地解释了“无限弃绝的骑士”与“信仰的骑士”之间的区别,这对于我来说是很难把握的概念,但是通过阅读这本导读,我最终理解了它们。倘若想要更好地理解《恐惧与颤栗》这一关于哲学与宗教的经典之作,这本书值得一读。
——读者评论(选自亚马逊官网)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