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文化
-
清末都市的政治文化与社会统合
19世纪下半叶以降,天津在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也即进入我们通常所称的“近代”。本书通过分析华北港口城市天津各种新的社会现象,希望从城市中发现近代性并明确捕捉这种近代性的具体样貌。本书从民众的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进展、市民的国民意识及民众文化四个方面展开,既试图寻找中国城市在近代化过程中演进的共性,又尝试揭示天津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展示和发展出的特性。
-
向心城市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大变局!
《大国大城》作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陆铭】
※从实践出发——深圳“网谷”、武汉“快反工厂”、贵州侗族村寨……
※用数据说话 ——上班族出行方向、网约车指数、大货车行程追踪……
★★★★★从经济规律看城市,刷新中国城市发展观,读懂中国城市的未来★★★★★
----------------------------------------------
《向心城市》是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学院陆铭教授面向普通读者的学术普及读物,也是陆铭老师前作《大国大城》的姊妹篇。继《大国大城》向公众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的规律之后,作者综合近几年的最新学术研究和调研成果,结合大数据所呈现出来的情况,说明了城市内部的发展规律,即随着服务业在GDP和就业中所占的比重会随着经济发展而越来越高;在“规模经济”的逻辑下,城市发展呈现出“人从农村集聚到城市,从小城市集聚到大城市,从城市的外围集聚到中心城区”的规律。这本书也同样引入“空间均衡”的概念,从“活力“宜居”“和谐”这三个城市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出发,论述了在国家、地区、城乡、城区郊区等层次中,应该如何顺应“向心力”所塑造的普遍规律与趋势,进行规划与选择。
在本书中,作者强调,基于城市治理的很多方面都存在规模经济效应,那么人口密度高,不一定是城市治理问题的根源,反而可能是解决拥堵、污染等城市问题的出路。通过展开关于向心城市体系的论述,作者试图扭转社会公众对“城市”概念的认知误区和在城市治理方面的成见,使城市真正能够为人民需求而建、而生,真正实现 “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的三位一体,并进一步释放城市的经济活力,为经济发展创造制度红利。
----------------------------------------------
人类在空间里移动—集聚、再移动—再集聚,差不多与生俱来,至今尚未停息。如此宏大又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题目,挡也挡不住出现百家争鸣。其中,陆铭的见解一向清晰而鲜明。本书是他最新力作,让我们和同意或不同意其观点的读者朋友,一起来品评其生动的叙述、推敲其关键论证和支撑性证明。
——周其仁,北京大学博雅讲座教授、北大国发院朗润讲座教授
陆铭教授的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用大量的数据说话;二是刨根问底,寻找底层逻辑。他长年关注城市化问题,观点独树一帜。这本《向心城市》,是陆铭教授的最新力作,读懂这本书,就能读懂中国城市化的未来方向,也能解开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对“身在何处”的困惑和烦恼。中国崛起,给我们这一代人提供的最大机会就是:到最有活力的城市,尽情地释放自己积蓄已久的活力。
——何帆,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变量》作者
城市化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不言而喻,城市化进程中某些似是而非观念的影响之大之久更是令人困惑。本书的特色是,在长期观察、深入研究和大量实证数据支持下,对城市化、区域发展、城乡关系等领域的诸多理念和政策,提出了看似“反常识”、实则契合发展逻辑的观点,值得身处城市化进程的各界人士一读,尤其是各级经济活动决策者、城市管理者深读深思。书中课堂授课式的叙事方式,也会使读者在轻松活泼氛围中达成认识境界的提升。
——刘世锦,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尽管乡村浪漫主义蔓延,中国乡城转型的革命势不可挡。陆铭教授继《大国大城》后,坚持专业主义和公共政策的情怀,解释了城市何以“向心",如何解决"离心“,并将触角伸向乡村的未来。是一本呈现当下与勾勒未来的震撼作品。
——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
七年战争
◎ 编辑推荐
★ 以帝国为视角,以北美大陆为立足点,正确理解七年战争,不同于传统观点,重新诠释了它的意义和重要价值。
★ 既能集众家学术研究成果之所长,又能生动鲜活地讲述七年战争的背景、主要过程和战后影响,情节引人入胜,塑造的人物角色丰富多彩、富有魅力。
★ 包含有珍贵的馆藏18世纪 北美地图和图片资料,有助于更直观地感受七年战争前后大英帝国在北美的势力和彼时的北美风光。
◎ 内容简介
18世纪北美大陆发生的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七年战争,但是目前诸多已有的著作和视角低估了这一事件对于北美史、欧洲史,乃至世界史的重要意义。本书选择从1754年开始描绘这场世界大战,这场战争开始时,易洛魁六大部族的外交失误导致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帝国为了争夺俄亥俄河流域的控制权互相对抗;接踵而至的冲突从北美蔓延到欧洲、加勒比海、西非、印度和菲律宾群岛,最终1763年《巴黎和约》的签订,使七年战争尘埃落定。
但不止于此,作者还叙述了1763年之后混乱的战后岁月,使我们能够将七年战争理解为直接影响远超出征服加拿大的大事件,并对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场大战改变了一切,而且绝不仅仅是往好的方向发展,特别是1760年以后的延伸阶段,从而使我们深刻地领悟到,战争的力量塑造了殖民帝国之间和殖民帝国内部的多种关系。
◎ 媒体推荐
安德森传神描绘他笔下人物的才能……令人心醉神迷……这是这部杰作的众多闪光点之一。如同所有伟大的历史著作一样,本书不仅是一部编年史,而且是一部研究治国之道的著作。
——《外交事务》
安德森的笔调生动鲜活……他将欧陆各国君主和殖民帝国军官的经历,以及印第安人、贸易商人和殖民地多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混居生活融为一炉。
——《洛杉矶时报》
本书很可能成为法国和印第安人战争的标杆式记述。
——《波士顿环球报》
驾驭如此庞杂的学术专著撰写时,安德森举重若轻……他的叙述涉及面甚广,故事情节丰富,节奏虽快,但内容总是清晰明了。
——《纽约时报书评》
阅读此书令人感到十分充实……任何认为个人对国家命运没有重大影响的人都应该思考一下安德森在本书中的角色塑造。
——《华尔街日报》
获奖
⭐️ 2001年度美国历史学家协会弗朗西斯·帕克曼奖
⭐️ 2001年度马克·林顿历史奖
-
日本妖怪化物史
★日本风俗史学先驱江马务普及之作★
★迅速了解日本妖怪的一本小书★
★编辑推荐★
◎ 日本风俗史学界的硕学、井上圆了与柳田国男之间的妖怪学先驱——江马务 作品首次引进
◎ 为“不可分类之物”分类:从历史演变、妖怪出场的情境、妖怪的形象、妖怪的性别职业年龄等多方面,对妖怪进 行系统性的分类整理
◎ 五十余张随文插图,呈现日本经典绘卷中的妖怪
◎ 上百条细致译注,帮助读者了解文化背景
★名人推荐★
妖怪终于与它背后的实体分割开来,具备了作为表象或想象力的产物被分析的可能性。这可以说是作为人文科学的妖怪学诞生的瞬间。
——香川雅信(兵库县立历史博物馆学艺课长,著有《江户的妖怪革命》)
★内容简介★
“妖怪”是人无法觉察其真面目的不可思议之物;
“化物”是某种善于变换外形之物。
幽冥界善于操使妖异的力量,不断翻弄着那根恐怖的提线,向人间降下灾厄。日本人一直深深畏惧着妖怪:食人的鬼、诳骗凡人的狐狸、幽灵……
风俗史学家江马务在假设妖怪化物实际存在的前提下,探讨自古以来人类与妖怪间的往来——先民们如何看待、如何理解,以及如何应对妖怪化物。
本书基于从大量古籍中采集辑录的文献记述,勾勒出妖怪与化物的本来面目,由此一窥从古至今的人类之虚妄偏执的流变。
发表于1923 年的论文《日本妖怪化物史》是柳田国男民俗学所依仗的先驱性妖怪研究。此外,本书另收录《文艺作品中的鬼》《磷火》二文。
-
古典世界的城市
本书是一部西方古典时期的城市史,也是一部简要的古典文明史。作者追溯了120个古城的建城历史,着重厘清它们在古典时期的发展历程,也交代了它们或是被废弃或是幸存至今的命运。作者采用统一的比例尺为每个城市绘制平面图,直观地呈现不同城市之间的布局与规模差异。对于每个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口规模,作者旁征博引,论断有力。除政治史、军事史、宗教史和文化史,本书还涉及交通史、人口统计学、考古学、文化遗产等领域,将城市放在一个宏观、动态的古典世界来研究,由城市路径探寻古典文明的不同侧面。
-
摩登大观园
不再无声,不再顺从,成为独身女性、女运动员……
当过去难以想象的女性角色在近代开始形成,遇到同时兴起的报刊
就像一群性格迥异的女子住进了摩登的大观园!
----------------------------------
近代中国妇女史、口述史学著名研究专家游鉴明著作
张玉法作序,知名学者王奇生、陈雁、张仲民推荐
----------------------------------
长久以来,传统中国女性给人的印象多半是无声的、顺从的、不轻易抛头露面的。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女性的思想与成就渐渐有了不一样的发展。20世纪的女性,开始呈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崭新风貌,中国女性在公共场所的曝光率不断升高,“独身女性”“女球员”等过去难以想象会出现在女性身上的角色在20世纪初开始形成,并冲击着社会的观念,引起了社会大众广泛关注。随着近代报刊媒体的兴起与社会关注,有关新女性的一举一动都被捕捉下来、呈现在大众面前。
想要明白当时人如何看待新女性,又如何建构女性新知,必须经由各种报刊的多元论述。本书特别选择游鉴明从2001年迄今的个人研究,研究时间自清末到20世纪中叶。全书共五章,分成“媒体论述中的女性”“媒体·知识建构与女性”两部分。透过本书可以看到,不管是20世纪初期或中叶,还是中国大陆或中国台湾,媒体中的女性论述或对女性知识的建构穿越了时空。本书透过多元搜集的报刊史料与不同角度的言论文章,将当时大众的女性形象再现于今日的读者眼前,并借由对这些现象的探讨,使我们得以建构更完整的概念。
-
黑皮肤,白面具
* 后殖民批评、性别研究、民族研究必读书目
* 法语原文直译,清晰易懂,可读性高
* 集精神分析、社会学、哲学于一体的跨学科经典
* 本书在今天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后殖民领域,扩展至整个后现代状态研究
--
掌握白人的语言,吸收白人的文化,接受白人的认知标准……几百年来,黑人竭尽全力模仿白人,希望由此变成堂堂正正的人。黑人与白人为何无法建立正常平等的关系?在本书作者弗朗茨·法农看来,这种扭曲心理源自殖民过程中产生的集体精神伤害。法农出身加勒比海地区的法国海外省马提尼克岛,是法国黑人作家、精神科医生。通过多年临床医学研究,法农深刻意识到殖民主义对人精神上的异化,并将这种异化形象地称为戴上“白面具”。与此同时,法农还敏锐地指出不仅是受到歧视的黑人,作为歧视者的白人本身也受到种族主义观念的禁锢,成为殖民意识形态的受害者。由此法农提出 :“黑人被封闭在他的黑色之中,白人被封闭在他的白色之中。真正的问题是必须把人解放出来。”只有真正消除了黑人性与白人性的对立,一种属于人的解放才有可能到来。
今天,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人们对殖民主义的思考变得更为冷静、客观,而《黑皮肤,白面具》经过时间的洗礼业已成为 20 世纪后殖民理论的经典作品。是反种族主义、去种族化,还是强调区别论?法农对殖民问题的思考也可扩展至性别研究、民族研究等领域,带给我们无限的启发。
-
流行音乐与资本主义
- 编辑推荐 -
★流行音乐社会学重磅力作,谈论流行音乐方式的一次革命
★流行音乐与流行文化爱好者、研究者、从业者必读入门书
★“别再问我什么是嘻哈”系列译者【耳田】倾情翻译
★班宇+郝舫+小老虎+颜峻+张守望+张晓舟→联袂推荐
★循着音乐研究中经常缺失的政治、经济视角 ,自“流行音乐纯粹只是音乐”这样的观点中跳脱出来,从全面包裹着流行音乐的整体社会性脉络出发来对其进行重新思考。
★“在当前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不断渗透、围绕马克思主义和批判理论的讨论不再像以往那般激烈的背景下,单纯地相信流行音乐就是一种自由的自我表达手段的倾向似乎正在增强。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更加认为,对流行音乐和资本主义重新进行思考已经变得极为必要。”
★我们在Apple Music、Spotify、QQ音乐、网易云音乐这几大流媒体平台上创建了本书的播放列表,欢迎各位读者朋友输入书名进行查找,边读边听,收获倍增。
✧班宇(作家):
如果说20世纪的流行音乐不过是一道资本形态的文化暗码,那么此时,它也许已经变成一张拥有昭示未来之功效的终极底牌,其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特质,中止了我们妄图逃逸的旋律线。它不只具备情感、叙事等基本特征,也在缝合、唤醒、重塑、实践着下一个世代的寓言。寓言内部的讽喻与互斥,无一例外地展露着资本主义的战术与辩术。现在,毛利嘉孝将带领我们一同将这张底牌揭开。
✧小老虎(说唱歌手):
“地下”与“主流”,“艺术”和“商业”,“反抗”还是“服务”……如果对音乐感兴趣的你,曾经困惑于这些概念,或者自认为已经笃定清楚,都请打开这本书,给自己再一次通过音乐理解世界的机会。
✧颜峻(音乐人·诗人):
感谢说人话的学者,感谢良心翻译,感谢那些把自己活成一首歌的人,感谢这个世界并未毁灭,我们仍在试着理解它。
✧张守望(音乐人):
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从地下丝绒到御宅偶像团体,从福特主义到独立音乐DiY精神,几乎涵盖了我对独立流行音乐文化的所有好奇。
✧张晓舟(作家):
这本书的新意在于,它结合了日本流行音乐的历史实例,对中国乐迷来说,多少提供了知识和聆听线索。而本书最令人激赏之处,是运用了众多社会和文化理论而又举重若轻、通俗易懂。如作者在中译本序中提醒的,中国的情况有其特殊性。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思考这一特殊性的令人兴奋的过程。
- 内容简介 -
流行音乐与资本主义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本书试图以流行音乐为中心,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这个问题。
流行音乐的实践与前卫实验或左翼的实践不同,面对资本和权力,采取的通常是二重性立场,在拥有对抗性的同时,也隐藏着被同化的可能。这一特质在让(自称)激进的政治中心主义者感到焦躁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实现大众性动员和组织的可能性。这样的二重性本身,才是建立真正良好政治秩序的关键,也是流行音乐的魅力所在。
流行音乐既不是与资本主义进行对抗的东西,也不是什么独立于资本主义存在的东西,它是从资本主义制造出来的无用的、过剩的、废弃的事物中被创造出来的。它曾经是资本主义的副产物,而现代社会的讽刺之处,便是这种副产物现在逐渐改头换面,变成了主要产物。而在此之后,流行音乐扮演的角色仍然会不断持续发生变化。
那么,处于这样的时代之中,我们对流行音乐应该进行怎样的思考?当然并不存在现成的答案。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流行音乐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会一直被人聆听,而最终,我们也不能不去思考大众性的事物,因为在如今这个时代,就连拒绝大众性事物的超然态度,都已经被回收进大众性事物之中了。
-
“地生人”与雅典民主
“地生人”(autochthony)意指人直接从大地生出而不是由人类母亲所生。它是古典时期的古希腊世界里一个流行颇广的修辞,出现在诸多城邦的建城神话与政治话语中,其中尤以民主雅典的“地生人”最为著名。由于“地生人”涉及范围甚广,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十分有力地推动了学界对古希腊文明世界的整体理解,因此,“地生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西方古典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经典课题。
“地生人”为何会如此流行?当时的人们怎样理解城邦的起源乃至人类的起源?这又与城邦政治尤其雅典的民主政治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本书围绕“地生人”与雅典民主,从神话、政治、戏剧和哲学四个方面探讨了“地生人”作为起源神话的叙事逻辑及其与雅典社会、政治思想的密切关联,并深入探索了“地生人”主题在文学与哲学领域的应用。作者一方面将西方学界已有的奠基性研究成果介绍到中文学界;另一方面对已有的研究做出了反思与批评,更深一步挖掘了“地生人”在文化、思想领域所蕴含的能量,提出了不同于西方主流学界以民主政治为主导的文本解读。
-
社会运动,1768-2018
这部著作相当于蒂利对其半个世纪研究工作的总结,它为后人探寻其学术品格和理论脉络提供了一份精神地图。在这部著作中,蒂利首次将其一生的研究主题归结为社会运动,即普通民众怎样、何时、何处、为什么针对政府当局、掌权者、竞争对手、敌人以及公众所反对的对象开展群体性的诉求伸张活动。
第四版由年轻学者在蒂利的框架下进行了重要更新。新的案例研究侧重于发生在墨西哥、西班牙和美国的社会运动,包括“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移民权利斗争等。
-
面对的勇气
勇敢的人,被恐惧保护,却从不向恐惧低头。
你是“害怕独自面对困难”“容易紧张”的人吗?脆弱与逃避并不是生命的瑕疵。
接纳自己的本能情绪,感受更深、思虑更周、战胜更多。
◆ 内容简介 ◆
惧是人类本能的情感,也是人类最古老而强烈的情绪,是我们各类担忧的总和。
很多时候我们缺的不是安全感,而是内心的恐惧感太多了。
恐惧是一种对危险和失控的反应,它具有弥散性,会让我们对事情产生更加消极的预测,甚至可能会引发一个人其他的负面情绪,迫使人做出逃避、攻击或不知所措的反应;而对抗恐惧时的情感受挫,往往比恐惧本身更加令人难过,成为我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当然,恐惧也有其积极意义,即提醒我们注意和应对危险,激发我们的潜能与专注力。
作者全面解读了人类能够遭遇到的所有恐惧——对自然因素的各种恐惧(动物、高空、水等),对被他人关注和评价所带来的强烈恐惧(担心自己表现不好),对未知与失控的恐惧(因负面预期引发的逃避心理),等等。
每种恐惧情绪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你要相信在故事的结尾,生活、时间和你的勇气终会帮你治愈恐惧,也为你留下好的经验。而科学地了解恐惧的意义在于:当你面对令你恐惧的事情时,你不再感到那么无力了。
◆编辑推荐 ◆
1.法国殿堂级心理学家,教科书式探讨我们内心的恐惧感
2.作者克里斯托夫·安德烈著有《恰如其分的自尊》《生活中的心理学》《内在疗愈》等在中国广受好评的大众心理学书籍,心理学与写作功底扎实,其作品版权销售至全球20余个国家
3.你是“害怕独自面对困难”“容易紧张”的人吗?
作者表示:脆弱与逃避并不是生命的瑕疵。
勇敢的人,被恐惧保护,却从不向恐惧低头。
接纳自己的本能情绪,感受更深、思虑更周、战胜更多。
4.恐惧是我们最原始的情感。
恐高、怕坐飞机、怕打针、怕手术、怕虫子、怕考试、怕当众发言、怕面对离别、怕知道真相、怕别人的负面评价、怕独处、怕自己最爱的人抛弃自己……
如果逃避不能解决问题,
那该如何拥有直面害怕的勇气?
本书作者深度剖析了各类的恐惧,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何完成不同类的自己害怕的事情,战胜内在的恐惧,
他表示:
通过直面我们内在的恐惧,
我们内在的潜能与专注力可以被激发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
恐惧可以变成正常的情感,
提示我们避开危险。
适度的恐惧是我们可以驾驭的情绪,
不会造成很大的生活障碍,
亦可以避免事前焦虑。
强大的第一步是:不再回避。
◆ 作者简介 ◆
[法]克里斯托夫·安德烈(Christophe André)
法国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畅销书作家,法国认知行为疗法的领军人物,首度将正念冥想引入精神治疗领域。他还在巴黎第十大学教授多门心理学及临床治疗课程,目前在巴黎圣安娜精神院工作。 他著有多本心理学畅销书,每本在法国的销量都超过10万册,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10余种语言,畅销世界各地。代表作有《恰如其分的自尊》《内在疗愈》《生活中的心理学》等。
-
花朵小史
从《欲望都市》中康乃馨的意义到切尔诺贝利清理工作中向日葵的使用,从亨利八世在爱尔兰禁止藏红花染料到现代主义对玫瑰的再发明,这是一场集结神话、宗教、文学、历史、博物、绘画的关于花朵的艺术盛宴,探索春夏秋冬四季16种花几个世纪以来的:花情、花事与花史。作者以长长的“花茎”般的思维触角,穿越古希腊神话、维多利亚园艺时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花卉艺术到近现代园林小径,探索四季16种花在人类文明中的崛起与衰败;传情与表意;演绎与更迭。
-
静默之身
★什么维系着人类永恒的生命力?
★恐惧、误解、无所适从,一份残疾之旅的人类学报告
★不仅为了治愈,更是为了理解
★在思想的轮廓和想象的传递中找到终极的自由
唯一的残疾是放弃,“生命”的疾病无药可医
★当罗伯特·墨菲(Robert Murphy)正处于人类学家职业生涯的巅峰之时,他感受到疾病的第一个症状,而这种疾病——脊髓肿瘤最终将带他踏上一次比任何亚马孙实地考察都陌生的奥德赛之旅:脊髓肿瘤压迫了神经,使得墨菲缓慢而不可逆转地发展为四肢瘫痪的残障人士。在这部扣人心弦的书中,墨菲即是一位“观察者”,又是人类学的“线人”,他以自身经历解读残障人士的内心世界,探索疾病以及残障的社会属性。他说,瘫痪和所有残疾一样,侵犯了人们的身份、社会地位和与他人的联系,残障被社会定义,并被文化赋予意义。
-
从未央宫到洛阳宫
本书作者以往的研究集中在汉代政治与政治文化领域,成绩斐然。近年转向以往史学界较少涉足的两汉魏晋宫禁制度问题,经过数年研究,仔细搜索爬梳相关史料,结合考古学界多年勘探发掘的z新资料,在典制与宫禁空间结合的层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文章先后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史语所集刊》等刊物发表,得到学界的重视和好评,整体上将此项研究大大推进了一步。
这项成果之所以重要,不仅对汉代历史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更因为两汉魏晋宫禁制度在此后千年不坠的王朝历史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进而对今天的古代文学、考古、艺术等领域的研究及文化遗产的传播,甚至对当代影视艺术作品创作,都有直接间接的关联与现实意义。
--
皇宫是中国古代最高权力机构所在,宫内的权力结构和政治运作与宫禁格局密切相关。两汉魏晋的皇宫包含宫中、殿中、禁中三个区域。
全书以皇宫中最常见也最重要的殿式建筑开篇。三组文章分别探讨西汉未央宫、东汉南北宫、魏晋洛阳宫的形制格局、主要建筑、机构分布,揭示出其间幽微、隐显的演 化脉络。
宫中各种机构分布在不同区域,承担着不同事务。其权力大小和对最高决策过程的影响,往往取决于其所在区域和与皇帝的空间距离。皇帝身边的士人、外戚、宦官等势力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和权力争夺,与宫禁制度的变化有直接关系。
本书充分利用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和历史、经学文献中的相关资料,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一系列新结论,系统揭示了该时期宫禁制度的演进线索,对考古和历史学者深入研究古代皇宫制度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对政治史、制度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也有参考价值。
全书配图20幅。随文插入相关内容处,颇有助于对相关宫殿布局的认识。
-
读图观史
汉唐美术开创格局,成就风范,在诸多领域开后世之先河,启未来之风气,树时代之楷模。其以特有的视觉方式建构了帝国形象,描绘了现实生活,营造了死后世界。近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发掘迅速推进,视觉材料大量涌现,为汉唐美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动力。
本书收录了作者历年来发表的十篇有关汉唐视觉文化研究的论文,并对其做了补充修订,依据主题和内容分为三编,即图像表征与思想意涵、图像考辨与知识检讨、图像传承与文化交融。作者旨在透过可视的图像和固态的物质遗存,揭示其内在逻辑理路和创造动机,进而实现重构历史体验的目标。本书集中展现了作者多年来就汉唐视觉文化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心得,所收录论文深化了多项研究议题,拓展了美术史研究的视域和格局,也为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文化史提供了学术支持。
-
纠缠小史
◎ 内容简介
自智人踏上演化之路起,人与物的关系便牵引着历史前行的轨迹。
从游群到部落到酋邦再到国家,从最初掌握用火的奥秘,历经石器、青铜与铁器时代,直到工业与信息文明,人类前进的每一步都被与其纠缠最深的造物命名和定义。今天,人们感叹越来越难以摆脱对物的依赖,殊不知自远古时起,人类便一直如此。
带着对人–物关系的追问,考古学家伊恩·霍德带领读者返回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从谷物的驯化到轮子的发明、从棉纺织工业到全球消费资本主义,借助考古学独有的远见,重新思考人类的演化方向,审视我们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 编辑推荐
★ 既是智人,也是匠人,我们与物的关系,决定着历史将往何处去
每一次时代变更、技术革命,背后都是人与物关系的调整。人与物相互依赖、彼此纠缠,人类的历史,就是纠缠的历史。
★ 美国考古学会杰出成就金章&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勋章得主作品
半个世纪的实践与理论互鉴,重思人类与文明的演化之旅
★ 以考古学眼光贯穿一万年历史,理解今日全球问题的史前根源
“伊恩·霍德为人类演化的宏大叙事构建了一种考古学的新视角。《纠缠小史》第一次令人信服地解释了文化变迁中的方向性。”
◎ 媒体评论
伊恩提供了一种弥合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巨大鸿沟的新方法。
——罗伯特·普雷克,宾夕法尼亚大学人类学教授
在这本重要的书中,伊恩·霍德展示了物之所以重要,并非因为它们代表了什么,而是因为一切事物间相互纠缠的依赖关系引出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约翰·C.巴雷特,谢菲尔德大学教授
伊恩·霍德的新演化论模型赋予人类与物的纠缠以突出地位,极为清晰地描述了人与物相互引领的长程路途。
——卡尔·克纳佩特,多伦多大学艺术史教授
在研究我们如何陷入物的纠缠时,研究者通常集中关注人的能动性,与之相反,霍德妙趣横生的著作则发展了物的系统理论,这一系统将人类演化困在其中。
——皮埃尔·勒蒙尼耶,《俗物:物质性与非语言沟通》作者
伊恩·霍德为人类演化的宏大叙事构建了一种考古学的新视角。《纠缠小史》第一次令人信服地解释了文化变迁中的方向性。
——傅稻镰,伦敦大学学院教授
伊恩·霍德为回答如下问题作了勇敢的尝试:为什么人类日渐将自身置于越来越大量的物的包围中,以至于自身的存在都受到威胁?本书为理解当前环境与气候危机的深刻根源作出了重要贡献。
——朱利安·托马斯,曼彻斯特大学教授
-
你好,德勒兹!
- 编辑推荐 -
★差异,还是重复?这是一个问题。准备好了吗?让我们搭乘这台德勒兹式的时间机器漫游德勒兹的死后世界,五次,或无限次!而巴特、拉康和福柯此刻正在彼岸等候。
★致敬德勒兹之作:对德勒兹哲学富有想象力、创造性和艺术感的诠释,为检视生死问题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马丁·汤姆·迪克和延斯·巴尔策充满智性地重新解读了吉尔·德勒兹在《差异与重复》中讨论的议题。——菲利普·索埃,《叙事图像》作者
★在把德勒兹塑造为一个漫画角色的同时,马丁·汤姆·迪克和延斯·巴尔策也把他塑造成了其哲学的一个化身。——约瑟夫·福格尔,《差异与重复》德译者
★……既从形式上、又从实质上对德勒兹的《差异与重复》提出了一种引人入胜的批评。……作者们对特定的概念编排进行了细致的反思,这种反思能够而且也确实为从事创造性工作、触发点点灵光、在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之间制造联系与相遇发挥了灵感之源的作用。——查尔斯·J. 斯蒂瓦尔,《德勒兹:关键概念(原书第2版》编者
- 内容简介 -
1995年,法国当代至为重要的哲学家吉尔·德勒兹辞世。他的读者、艺术家马丁·汤姆·迪克想知道他死后去了哪里,于是决意开启一个关于他和他的思想的漫画项目。马丁邀请来作家朋友延斯·巴尔策担纲编剧。二人一拍即合,将德勒兹思想中诗意的力量转化为动人的漫画,创作出《你好,德勒兹!》及其续作《德勒兹归来:不可思议的俄耳甫斯之新历险》。
《你好,德勒兹!》一书邀请我们跟随德勒兹一起去探索他的死后世界:他来到冥间,由卡戎划船载他过勒忒河去往彼岸,而巴特、拉康和福柯正在岸边等候他。受德勒兹代表作《差异与重复》的启发,这个故事在本书中重复了五次,但每一次都有所差异,这体现于德勒兹与卡戎在船上的对话,而这些对话恰恰又是对《差异与重复》的全新理解。有必要说明的是,这是一部开放的作品,实际上,只要你阅读它,这个故事就会无限重复,“永恒回归”,而且不断重复化和差异化。
-
从巴格达到伊斯坦布尔
●北京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昝涛老师新作
●聚焦全球化下的当代中东
●以伊朗、土耳其、埃及、叙利亚、伊拉克5个大国为主干
●中国前中东问题特使、前驻沙特和埃及大使吴思科作序
●从跨国史、现代化、全球化、文明史、地缘政治、能源政治等多重视角观察中东
中东,人类文明的摇篮。这里诞生了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孕育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三大宗教,成就了阿拉伯帝国、波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等伟大帝国的辉煌。
然而如今,中东却成了动荡和战乱的代名词。宗教冲突和战争频发,民众抗议此起彼伏,恐怖主义肆虐。文明的摇篮如何变成了混乱的温床?
在《从巴格达到伊斯坦布尔:历史视野下的中东大变局》中,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专攻中东研究20多年的昝涛老师,将为您揭开中东乱局的真相,探讨中东动荡的根源。全书从历史的视角切入,先是回顾了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和奥斯曼—土耳其文明给当代中东留下的遗产,然后从不同角度观察中东五个大国的现状:
伊朗,在经历了“伊斯兰革命”之后,仍在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拉扯下动荡不断;伊拉克,经过被美国主导的重建,前途依旧不甚明朗;埃及,经历了两次革命的冲击,竟又回到了军人主政的原点;叙利亚,在各大国的干预下,胶着了十年的内战还是看不到尽头;土耳其,在埃尔多安和正发党的长期执政下,开始怀抱着“新奥斯曼主义”去追逐自己的“大国梦”。
除了国别的视角,昝涛老师更是从现代化、全球史、地缘政治和能源政治等多重角度,观察近几十年来,尤其是“阿拉伯之春”爆发以后中东整体上的新变化:为什么说全球化和现代化是IS等恐怖组织兴起的原因之一?伊朗和土耳其为何成了主导中东地缘政治的两极,历史竟仿佛回到了奥斯曼帝国和萨非帝国争霸的时代?美国的页岩革命给中东的石油政治又带来了哪些冲击?巴以问题为何已经被边缘化?……
如今,随着IS的衰亡,自西方崛起以来便困扰着伊斯兰世界的问题——既要现代化,又不想失去伊斯兰色彩——重新成为中东各国的主要议题。“后IS时代”的中东将走向何方?是否会继续动荡下去?我们也许可以从昝涛老师为我们梳理的脉络中找到答案。
【名人推荐】
这是一本既有普及文化功能,又有学术贡献的好书。16世纪欧洲人由海路来中国通商与传教之后,一些士大夫开始对欧洲文明感兴趣。今天,任何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欧洲的历史文化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位于欧亚非三大洲中枢的中东和拥有17亿人口的伊斯兰世界,却可能懵然无知。针对国人这种由“西力东渐”而形成的知识结构,昝涛教授精准地勾绘了“历史视野下的中东变迁”。
——张信刚,香港城市大学荣休校长,北京大学名誉教授,清华大学名誉教授
昝涛老师是中国著名的中东问题专家,尤其对奥斯曼—土耳其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非常熟悉,如数家珍。这本新作是昝涛老师对“阿拉伯之春”爆发以后十年中东历史变迁的纵横爬梳与思考,视野也超越了他传统聚焦的奥斯曼—土耳其,进而视野更加开阔,观察更加前沿,也更有大时代和大历史的脉动,突出了对中东各民族的再认识,以及彼此互动关系的学理思考,分析十分透彻,鞭辟入里。
——马晓霖,国际问题专家,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
巴尔干是火药桶,中东至少是它的平方。因其事务复杂,捋清脉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可它偏偏事多,且频发。如此,读者需要一本读物,把乱麻捋成线团。昝涛教授是土耳其问题专家,这部分写的顺手好读。其它部分,写埃及、沙特、伊朗、伊拉克、叙利亚……有予读者“线团”之功,读者可顺着昝涛教授的思考、评论路径,找到各自的需要。
——刘苏里,万圣书园创办人
昝涛老师的《从巴格达到伊斯坦布尔:历史视野下的中东大变局》,立足区域国别研究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心得,聚焦全球格局下的中东,追溯历史脉络与文化传承,探究现实局势与社会根源,为青年学子通过通识教育开拓视野打开了一扇大门。
——吴冰冰,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
一次历史学家对中东地区社会、宗教和政治问题的全景式深度导览,带领读者去“理解”中东,去感受中东地区在人类文明史进程中的深层脉动。无论在区域国别研究方面,还是作为一部成功的通识教育作品,本书都堪称典范之作。
——王献华,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所长
在昝涛展示的中东伊斯兰文明的恢宏多彩的历史画卷中,传统与现代、宗教与世俗、东方与西方的交织碰撞动人心魄,引人深思。在血与火的悲歌中,在曲折的国家建构与复杂的记忆塑造中,这些古老的民族为寻求新生而上下求索,为我们这个同样历经沧桑并遭遇现代挑战的文明提供了丰富的思考与深刻的启发。
——崇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聘副教授
中东能成为人类文明源头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这里联通各方的地理位置,带来了最丰富的文化交流与冲击。同样也是这个地理位置,在现代则带来各种历史与现实、理想与利益的纠缠,成为国际秩序中最动荡的地区之一。中东的各种牵扯要素过多,经常让人眼花缭乱,难以理出线索;而中东因其重要性,又是我们必须关注的。昝涛的这本书,在诸多要素中,条分缕析地理出关键线索,值得认真阅读。
——施展,学者、《枢纽》作者
-
中华帝国晚期的大众文化
20 世纪70 年代末,西方史学的研究取向发生了变化。年鉴学派史学家们放弃传统年鉴学派对经济、社会和变化的研究,不再支持总体史学,他们收编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把注意力转向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社会底层和以前不被关注的方面,如边缘人群体等,到了80 年代更转向了视个人为研究主体,以政治、饮食、服装、日常语言、身体等为研究主题的新文化史。《中华帝国晚期的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一书便是这次史学“文化转向”所影响的产物。
-
哲学之树
本书是根据庞思奋教授在香港浸会大学开设的哲学启蒙课而成,旨在开启人们的哲学兴趣,发展个人思考哲学论题的独特视角,帮助初学者唤起、表达并批判自己的洞识。作者将西方哲学史的主要内容和西方哲学探讨的重大问题严密地编织在循序渐进的讲授之中,并不时打破欧洲中心的视角,站在中国哲学的角度进行反观比较,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对哲学的理解。
全书呈现为12周的哲学课,既有课堂的机智灵活,又有行文结构的科学严谨。作者庞思奋博士在本书中充分展现了其哲学家的禀赋以及哲学教师的教授智慧,并在融合东西方哲学遗产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