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文化

  • 海德格尔、狄尔泰与历史主义的危机

    作者:查尔斯·巴姆巴赫

    本书是倪梁康、卓立主编的“历史现象学研究丛书”中的第一本,由查尔斯·巴姆巴赫著,书中对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的所谓“历史主义的危机”进行了解释。他将历史主义的危机简要概括为:许多德意志知识分子在1900年代对历史研究中之方法和对象的过多关注所带来的破坏性影响。他尤其强调两种影响:一是相对主义对绝对价值的解构,二是专注于过去而对当下的解构。全书分以下几章:科学主义与历史主义夹缝中的德国哲学;文德尔班的科学分类学;海因里希·李凯尔特的历史科学知识论;威廉·狄尔泰的“历史理性批判”; “时间的断裂”:青年海德格尔对历史主义的解构。

  • 中世纪研究导论

    作者:[美]詹姆斯·M·鲍威尔

    《中世纪研究导论》是一部综合性的中世纪研究导引,所收录文章均是后续研究的奠基之作,不仅概述了某一研究方向的发展轨迹和架构,而且推荐了阅读材料,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指导;包括古拉丁文、古文献、中古英语文学、拉丁哲学、法律、音乐等十三个主题,既可以作为教材,供修中世纪导论课程的学生使用,也可以为他们之后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此外,《中世纪研究导论》还吸纳了一些方法论层面的研究成果,同时保留了一些传统因素,后者对于中世纪学者的训练不可或缺。作者均为英语学界中世纪研究的名家。《中世纪研究导论》在1976年首次出版,1992年增补再版。

  • 法治的细节

    作者:罗翔

    ◎编辑推荐:

    ◇2020年度法治人物、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全新法律随笔,解读热点案件,思辨法治要义。

    ◇集结罗翔近两年对法治与社会的观察,论法理、聊读书、谈爱情,人间清醒与你坦诚相见。

    ◇盘点近年热点案件,理性而不失温度,从N号房事件到张玉环案,如何在现实中追求正义?

    ◇从法律视角破解电车难题,思辨刑罚边界、胎儿权利等法理冲突,在时事中保持理性思考

    ◇收录罗翔走红后的心路历程,不仅普法,更分享人生经历与感悟,附罗翔青年照。

    ◎内容简介:

    《法治的细节》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授罗翔全新的法学随笔,面向大众读者,从热点案件解读、法学理念科普、经典名著讲解等6大板块,普及法律常识与法治观念。内容包括辛普森案、电车难题、性同意制度等法律基本常识,或N号房、张玉环案等时事热点的案件,多维度培育法律思维,助力法治社会的构建,点亮每个人心中的法治之光。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罗翔在爆红后的心路历程,分享其求学成长经历,袒露其心境的变化与成熟,与读者一起通过阅读与思辨,走出生活中的迷茫时刻,在现实中共同完善法治的细节。

    ◎媒体评价:

    理性而不失温度,感性而不失高度。这不仅是罗翔老师这样法律传播者的愿望,也是在法治社会中我们应有的态度。

    ——《人民日报》

    法律可能让人觉得很生涩,离生活比较远。但是罗老师能让你知道法律跟生活是非常贴近的。他自己本身很懂,所以可以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讲出来。

    ——《南方周末》

    罗翔老师不仅给你提供法律专业视角下的独特解读,还时不时来一场哲学教育,让你感受到一种被降维打击的快感,获得感和成就感满满。

    ——《第一财经》

    外皮是喜感的口音,搞笑的例证;内核则是在多年的实践和思辨中寻求真理,催人上进,成为内容产业中的一股“清流”。这恐怕是罗翔之所以能持续受欢迎的原因所在。

    ——《中国新闻周刊》

    罗翔老师满足了人们对有力量的通识教育的想像。用荒诞、极端案件逗笑人的同时,夹带出对尊重生命、尊重常识和对理想主义的呼唤。

    ——《三联生活周刊》

    “津津有味”是罗翔弹幕里的高频词。除此之外,人们喜欢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的真性情。

    ——《网易》

  • 仙那度

    作者:[英] 威廉·达尔林普尔

    “仙那度”(Xanadu)是西方文化中对元上都的称呼。英国著名“湖畔派”诗人柯尔律治在一个夏天梦到马可·波罗描述的忽必烈的宫殿,于梦醒后写下抒情诗《忽必烈汗》,使“仙那度”成了一个象征华美与富饶的西方著名文学意象。1980年代,还是大学生的英国知名历史作家威廉·达尔林普尔(William Dalrymple)出于从小就有的对仙那度和冒险的憧憬,利用暑假时间,踏上了追寻马可·波罗足迹的仙那度“朝圣之旅”,而这本书就是关于这次巡礼的游记。

    这趟文化之旅从作者在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求取马可·波罗所谓的“长明灯圣油”开始,到他最终把灯油倒入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忽必烈夏宫遗址的土里结束,横跨了夏秋两季。一路上他不断探访《马可波罗行纪》中提到的地点或风物,经历了一次次文化冲击与冲突,克服了一道道阻碍他达成目标的难关,因此书中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与凭吊,又有对沿途现实的反思与调侃。

  • 孙应时的学宦生涯

    作者:黄宽重

    南宋权相史弥远的老师孙应时

    他的生命历程,如何照见了动荡诡谲的南宋政局?

    ◎ 编辑推荐

    ☆ 黄宽重先生深耕南宋史多年,他以独特锐利的史家眼光,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发现了曾任权相史弥远塾师却名不见经传的孙应时,这个中低层士人坎坷跌宕的一生折射出一幅更加逼真、具体的南宋中期政治图 景。

    ☆ 以丰富、多元的文集尤其是书信作为主要研究材料,在具体历史情境中,还原历史人物的生命历程,从而勾勒出一个边缘性小人物真实、丰满而具有故事性的人生轨迹,为宋史学界将目光转入下层社会做出了一次成功的示范。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考证精详、立意独到的学术型人物传记。作者一反以往南宋政治史、学术思想史研究侧重于名臣大儒的倾向,通过孙应时这位南宋中期中下层士人的个案研究,立体化多维度地摹画当时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复杂纠葛,既揭示中低层士人研究对于理解宋代学术与政治整体发展的重要性,也传达出宏阔的历史感与细腻的人际温情,是一部具有典范意义的传记性研究著作。

    ◎ 学者推荐

    作者深耕南宋史长达半个世纪,当世之中,没有谁比作者更了解南宋史史料的分布状况,没有谁比作者更懂得文集在南宋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而书信是其中最为鲜活、私密的珍贵素材。

    ——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赵冬梅

    孙应时虽正史无传,泯然众人,却在家族结构转型、官僚系统运作、士人群体自觉与道学主潮汇聚等多维交集上,构成以往学界较少关注的多棱面的典型性,为理解南宋中期政治、社会与学术展现了独特的新视角。全书颠覆性地将一个富涵典型性的小人物设为细描精绘的主角,旨在彰明小人物对大历史的合力作用,让这幅南宋中期政治全景图呈现得更逼真、细致与丰富。这一个案,不仅补充并修正了学界的既有观点,也凸显了中低层士人官员的研究,“对理解学术与政治的整体发展,有其重要性”。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内外宋史学界虽已自觉将视野转向下层社会的边缘小人物,但在传达宏阔的历史时空感与细腻的人物温度感上,《孙应时的学宦生涯》是开风气的。

    ——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虞云国

  • 反战之战

    作者:[美]乌娜·A.海瑟薇(Oona A. Hathaway) / [美]斯科特·J.夏皮罗(Scott J. Shapiro)

    【内容简介】

    1928年盛夏的一个炎热下午,全世界的国家领导人为了消除战争而齐聚巴黎。当天签署的《非战公约》几乎被世界上所有国家批准。于是,历史上第一次,战争在全世界成为非法行为。但承诺转瞬即逝。

    《反战之战》将《非战公约》置于自17世纪至今的漫长历史中,分析阐述了诸多律师、政治家和知识分子的思想,为我们解答了很多重要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反法同盟在处置拿破仑一世的问题上为何犹豫不决,到底面临怎样的法律困境?二战后为纳粹高级官员定罪为何困难重重,法理和情理究竟有何矛盾?人类如何从战争合理的认知阶段走到今天达成反战共识?置身于各国联系更为紧密的时代,我们应如何应对国际社会上的强权者和不合作者,法律会为我们提供怎样的保护?除了法律,我们还能求助于哪些手段?

    《反战之战》不仅是一部人类战争思想的演变史,也是一部让我们看清今日世界的实战指南。

    【媒体评价】

    就像《文明的冲突》和《历史的终结》一样,这部精彩的著作在几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下解释当今世界,展现了一种远见卓识。海瑟薇和夏皮罗的讲述既有文学创作的才华和理论分析的深度,也有历史研究的一丝不苟。它将改变你记忆20世纪历史和阅读21世纪新闻的方式。”——史蒂芬·平克,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作者

    《反战之战》研究全面深入,行文优雅流畅,探讨了战争非法化的深刻影响。海瑟薇教授和夏皮罗教授通过叙述许多个人(其中有些人并不为大多数历史系学生所知晓)的经历来丰富他们的分析,这些人在这个故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没有人能像海瑟薇和夏皮罗在这本书中所做的那样,将人和事有机融合,浑然一体。——保罗·肯尼迪,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大国的兴衰》作者

    真正的独创性作品在政治史上是不常见的。《反战之战》是一部原创著作。书中的大部分主角都是法学教授,而这本书的作者也是两位法学教授,这让人感觉温馨愉悦。事实上,这不仅令人温馨愉悦,而且意义重大,因为《反战之战》的观点之一是思想很重要。海瑟薇和夏皮罗进一步认为,思想是由人类产生的,但这一点在思想史上没有得到充分承认,因为思想通常是以书与书对话的形式被呈现出来的。这是一个关于个人用思想改变世界的故事。——路易斯·梅南德,《纽约客》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又极具挑战性的书,它提出了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考虑到当前世界形势,《反战之战》的出现恰逢其时。——玛格丽特·麦克米兰,《金融时报》

    《反战之战》提供了一项伟大的服务,说明法律如何能够有力地影响个体决策者。作为一部法律史,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华盛顿邮报》

    这部发人深思、研究全面的著作带给我们的乐趣之一是,它挑战了我们的一贯认知,让我们看到,那些认为他们可以非法化战争的人并不是傻瓜,而是实用主义者,他们失败的构想在创造战后世界的过程中有着出人意料的影响……两位作者的研究既精致巧妙又细致入微。——《华尔街日报》

    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斯科特·夏皮罗和乌娜·海瑟薇合著的《反战之战》是一本具有感染力、引人入胜和意义重大的著作。它值得所有认真研究外交事务的学生学习收藏,它有望突破传统智慧,促进健康辩论。——杰·温尼克,《1865年4月》和《1944年4月》作者,外交关系委员会驻会历史学家

    本书对国家暴力和战争的相关争论进行了研究性分析……它寓意丰富,在一个好战的时代,尤为如此。它契合学习现代历史和国际关系的学生的兴趣。——《柯克斯书评》

    对于经常被不屑一顾的1928年《非战公约》,海瑟薇和夏皮罗持根本性的修正主义观点,认为该协议标志着国家间战争终结的开始。《非战公约》激发了人权革命、经济制裁的运用以及致力于和平的国际组织的建立……作者自信且大胆地争辩说,自1945年以来,征服作为“改变边界的公认程序几乎消失了”……海瑟薇和夏皮罗的结论可以被辩论,但不容易被否定。——《出版人周刊》

    在这本出现及时、行文优雅、论证有力的著作中,乌娜·海瑟薇和斯科特·夏皮罗帮助我们理解了那些设想终结战争的个人在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当世界处于回归更早时代的风口浪尖时,《反战之战》号召维护全球法律和秩序。——伦敦大学学院法学教授菲利普·桑兹,《东西街》作者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它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来解释过去五个世纪的国际关系。——《图书馆杂志》,重点书评

    这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书,使原本可能是国际法理学的神秘问题变得通俗易懂且生动有趣。书中充满了奇闻轶事和丰富多彩的人物,其写作建立在对一些历史久远的档案进行非常认真搜寻的基础之上。本书有很多值得欣赏和思考的地方。——《卫报》

    这是2018年每个学生都应该读的一本书。——史蒂芬·平克,商业内幕人网站

  • 易代

    作者:周绚隆

    明清之际,从嘉定士人的死生弃用看个体人物的命运如何嵌入易代大历史。

    【内容介绍】

    明清易代,是一个生命与历史紧密交织着的沉重话题。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取舍之际,各人的考虑永远是不同的。太平年代的人,永远无法体会乱世人的心情。但我们必须要明白,承平之世写道德文章易,危难之际行杀身成仁难。这是读书人最易忽略的问题。时势既能造英雄,有时也会成为人性的镜子,照出人类的复杂和一些人的尴尬。

    本书从《侯岐曾日记》着手,讲述了明清易代之际,以侯岐曾家族及亲友为代表的嘉定文人群体的心态和事迹。全书共分八章,每章择取一个或几个主人翁,分别讲述了其在易代之际的个体遭遇,意在为《日记》中出现的诸多人物立传,并由此深入探讨朝代鼎革之际,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夏完淳、陈子龙、侯峒曾、侯岐曾、陆元辅等士人的生死选择、遗民心态以及女眷的遭遇、师友仆人的行止等充满戏剧性和张力的诸多历史问题,还原了大变局中小人物的人生遭际和价值选择。

    【名家推荐】

    《易代》想写的不仅是侯岐曾一人的生命史,也是嘉定侯氏一家的生命史,进而呈现一种处于传续和裂变过程的社会生命史。这种写法与林耀华的 《金翼》有相似之处,亦可谓之曰 “生命传记法”。

    ——张剑,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主要著作有:《宋代范浚及其宗族考论》、《清代杨沂孙家族研究》、《莫友芝年谱长编》等

    《易代》从侯岐曾、夏完淳或者陆元辅们的经历写来,每个人的声音和立场交会起来,往往打破了一些原有的“定见”。书中对历史人物模糊行为的细辨、推究和复盘,让我们看到了在血腥暴力的时段中,各种偶然和日常理性、世俗考量的始终在场。

    ——王昕,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主要著作有:《话本小说的历史与叙事》、《漫说三言二拍》等

    【本书卖点】

    1.专家联袂推荐。著名学者张剑、王昕等于专业书评期刊发表学术书评,专文推荐;

    2.“微观史”的研究方法。本书以微观的研究视角,从日记、书信、回忆录及史志资料中再现嘉定士大夫侯岐曾及其亲友在易代之际的曲折遭际,重塑了明清江南士人及家眷死丧离乱的家国记忆。“易代”这个概念在《侯岐曾日记》中是怎么体现的?这个词所承载的沉重的家国黍离之悲是如何刺激着侯岐曾、夏完淳、侯玄汸等士人的乱后生活?侯岐曾们又是各自凭借着什么样的信念在死生、弃用的进退维谷中说服自己?为什么曾经的第一等家族在易代之后渐次凋零,终成绝响?透过本书,即可一一追索。

    3.突显“女性”的话语和立场。区别于以往的著述在书写明清之际家国离乱时几乎将视角集中放在传统士人群体之上,本书花了相当的篇幅去书写易代前后侯氏家族的女眷们如何在两种截然相反的处境中体验人生命运的离奇。侯氏家族的年轻女眷们,在明亡之前,是“锦帏重重,时举兰亭之会;群雌粥粥,谁逊咏絮之才”;明亡之后,则是“独有云和楼上月,天涯还照几人存?”家门今夕、骨肉离散之悲,可为长叹!

    4.书写生与死的剧烈张力。在生与死的决然对峙中,在追念胜国与依附新朝的矛盾中,理解易代之际士人从行止到精神的尴尬与冲突。承平文章易,危难杀身难。在多数遭际易代离乱的士人身上,见之于行动的踟蹰正是和内心的彷徨互为表里,这其实正是鼎革时期一代士人的精神写照。

    5.生动雅致的文字叙述家国历史的吊诡和个体命运的不可捉摸。《易代》通篇文字明白通澈,叙述生动,没有缠绕艰涩之感。作者既有一种放胆论文的犀利和畅快,又有与其作为文史研究者身份若合符契的谨严和克制,整合各类常见和稀见的史料,去呈现大变局下的家国历史和探微隐藏在大历史背后的个体小人物命运,以小见大,时有洞见。

    6.装帧简雅精致,用料精好,附赠精美夹页。封面设计融合了《侯岐曾日记》中的书法手稿元素,突显士人身上的文雅。内文版式设计方面则将原版单色印刷升级为四色彩印,并配合文字,对图版大小做了合理的调整,突显图文并茂,从而更适合于阅读和鉴藏。此外,我们还随书设计制作了一张正反两面彩色印刷的三折页,内容为《侯氏家庭成员信息图》及《<练川名人画像>所载侯氏家族及亲友肖像》,作为附赠品夹于书内,制作精美,值得拥有!

    【编辑推荐】

    明清易代之际,传统士人多身陷死生弃用的两难抉择,既困于道德轨范与离乱生活之间的尴尬较量,复于追念胜国与依附新朝的矛盾中进退维谷。在多数遭际易代离乱的士人身上,见之于行动的踟蹰正是和内心的彷徨互为表里,这其实正是鼎革时期一代士人的精神写照。

    承平文章易,危难杀身难。嘉定侯氏,恰恰经历了这种家国历史的吊诡和个体命运的不可捉摸:“十年往事不堪论,凭杖清樽减泪痕。独有云和楼上月,天涯还照几人存?”易代,于国于家于己,都注定是一段痛史。

  • 罗马史研究入门(第二版)

    作者:刘津瑜

    本书是一本全面、系统的罗马史研究指南,包含历史概述、史料介绍、研究史概述、重点问题解析,以及对相关学术资源和工具书的介绍。第二版在首版的基础之上,吸收了国内外罗马史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读者进一步了解并深入罗马史研究提供了路径与参考。

  • 山水天地间

    作者:渠敬东

    《山水天地间》聚焦于北宋著名画家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通过大量的图像细读,结合经典画史画论中的描述与品评,对宋代山水画中所蕴含的文化特质,分“物象与心观”“近质与远势”“天高与地远”“人迹与神居”“笔墨与品格”五个方面做了深入剖析,逐渐展开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胸中的大观世界。在古今中西对比的视野下,探寻中国艺术的文化内核与精神高度。

    在现代世界里,不能只有政治、社会和经济构成的总体史,而必须还要有一种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的自然王国,以作平衡和矫正。对于中国文明,恰恰就这一点来说,我们有着丰厚的文化传统,特别是中古以降的山水系统的发育,构造了独特的文明基因。

    古人所谓“胸中丘壑”“胸中气味”“胸中磊落”,讲的都是人的境界。把自己挥洒在整个世界里,浸没在整个世界里,山林中的那份自然,是士人全心的构造,是超越性的,是精神性的。中国人没有了这种内生性的心意心境,我们的文明便早就覆灭了

    重新构建完整的山水,重新构建中国人的宇宙观,重新构建中国人整全的超越世界,才是中国艺术的真正出路。艺术的未来,不是跟在资本屁股后面,搞一个小想法,抓住一个小意念,换一种新材料,而是要真正逼近西方和中国的整个传统,对历史和现实有整全的理解。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山水,永远是我们文明复兴的必由之路。

  • 社会学(第八版)

    作者:[英] 安东尼·吉登斯 / [英] 菲利普·萨顿

    《社会学》如今出至第八版,对于理解我们塑造的世界、我们所过的生活,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导引。

    本书行文流畅,布局清晰,努力做到既智识严谨,又深入浅出,尤其强调互动,力求让读者倾心投入,保持兴奋,帮助他们领略社会学之思的持久价值。

    第八版特色:

    ·紧扣社会学基本要义,即社会学的宗旨、研究方法与理论,构筑坚实基础;

    ·围绕社会生活核心话题,从性别、性相和个人生活,到贫困、全球化、传媒与政治,勾勒最新概观;

    ·针对社会学有关全球不平等、气候变化等当代世界关键议题的论述,遍举鲜活例证;

    ·牢牢把握全球社会学趋势,明确聚焦数字技术如何彻底改变传播、劳动与人际互动;

    ·保持教学特性,诸如“经典研究”“全球社会”图文框和“批判性思考”停靠点,以及各章末尾活动环节,邀请读者关注流行文化与原创研究论文,广采社会学洞见。

  • 穿越亚洲腹地(上卷)

    作者:[瑞典] 斯文·赫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陈星灿、《失落的卫星》作者刘子超推荐!

    国内首次完整引进,“西域探险之父”斯文·赫定第四次亚洲探险全记录。

    完整展现1899~1901斯文·赫定探险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三年。

    ◉ 编辑推荐

    斯文·赫定第四次深入亚洲腹地考察的实录,

    一百多年前我国新疆 、西藏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生动写照。

    斯文 ·赫定的游记,一如他的素描,真实、朴素而传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陈星灿

    一场非凡的发现之旅,一次动魄的阅读体验。

    ——《失落的卫星》作者刘子超

    这是一部关于探险家的真实日常之作,完整呈现斯文·赫定成果斐然的一次亚洲探险。

    全书用类似日记的形式重现在凄凉孤寂的荒野中度过的每一天,记录沿途三年间 6000 多英里路程的波澜壮阔。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发现沉睡的楼兰古城,考察古罗布泊风貌,再次踏足西藏高原,向着神圣的拉萨一路前行。

    ◉ 内容简介

    斯文·赫定的第四次亚洲之旅并不顺利,一路惊险连连,从藏北进入拉萨的尝试宣告失败,他和旅队不得不穿过大片未知的土地,回到罗布荒原,为再次进藏做准备。整夜的大风暴过后,一座消失已久的古城—楼兰出现在他们面前,为这支备受打击的旅队带来了巨大惊喜,也为新疆现代考古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最终,他们未能抵达拉萨,但发现楼兰古城、重新界定罗布泊的位置等成果让这次亚洲之旅成为传奇。

  • 以书会友

    作者:阿比盖尔·威廉姆斯

    在十八世纪的英国,由于印刷业的蓬勃发展,书籍成为自我提升、家庭娱乐和邻里社交的重要工具。《以书会友:十八世纪的书籍社交》聚焦十八世纪英国中产阶层的阅读生活,关注他们如何获取并阅读书籍,阅读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以及大众阅读偏好与书籍出版甚至是文学体裁发展间的互动。作者用文学性的笔触,重现了十八世纪的阅读场景,进而使我们窥见当时的社会心态与文化风尚。《以书会友:十八世纪的书籍社交》入选《华盛顿邮报》50本“受欢迎的非虚构图书”,是一本优秀的、有深度的书籍史著作。

  • 谈判中的城市空间

    作者:费丝言

    在帝制中国的晚期,城市化是发展的核心。尽管学者们一致认为,它既没有引发韦伯式的城市自治,也没有引发哈贝马斯式的公民社会,但它的影响仍备受争议。本书认为,这种概念性僵局源于这样一个事实:看似连续不断的城市扩张实际上被种种“王朝式城市主义”打断了。作者认为,历史学家不应将城市化视为商业化发展的副产品,而应将其视为每个朝代的制度框架和文化趋势所塑造的过程。

    这一特点在明朝尤为明显,其城市发展的性质和结果被证明是由明初设想的乡村理想所定义的。作者以长江流域的大都市南京为例,展示了在明朝时期,城市居民如何利用为农村制定的制度和文化资源,重塑城市的地位。“王朝式城市主义”的发现为这一领域提供了一条理解帝制中国晚期城市化发展的新途径,使真正有意义的比较城市史成为可能。

  • 当今为什么还要研读马克思

    作者:[英]乔纳森·沃尔夫

    牛津大学教授手绘思想地图,带你轻松穿越马克思的理论密林

    西方马克思思想导读的经典之作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全面且平易近人的马克思思想导读书。作者乔纳森·沃尔夫认为,我们可以将马克思对当前社会的批判与他对未来社会的预言区分开来,马克思仍然是眼下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 社会的最出色的评论员。沃尔夫还认为,“伟大思想家”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他们的宏大理论的真实性,而在于其独创性、洞察力和系统的眼光。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在如今仍非常值得阅读。

    *媒体/名人推荐

    一本迷人的读物。作者……进行政治哲学阐释的技巧特别纯熟。在本书中,他认为马克思被误解了,而这位伟人在很多未获赞誉的地方都是对的。

    ——《经济学人》

    这也许是过去二十年来关于马克思的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它让公众和知识界对马克思哲学的观感发生了转变。

    ——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布雷恩·莱特

    乔纳森·沃尔夫用极其清晰的文笔探究了马克思在当今持续拥有的吸引力。沃尔夫轻巧地将马克思思想中富有生命力的部分拣选出来,展示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批判仍未失去紧迫性。

    ——雷丁大学教授理查德·贝拉米

    *编辑推荐

    导读书向来难写,大思想家的导读书尤其难写,既要原汁原味又要平易近人,既要全面系统又要重点突出。本书可以说是非常完美地完成了这些任务。作者抓住了马克思理论系统中的三个关键概念:异化、劳动价值论和共产主义,不仅使大众读者得以全面地接触到马克思的早期思想、经济学和历史理论,其选取和组织材料的手法也很值得专业读者及写作者借鉴。

  • 阳明心学与明代内阁政治

    作者:焦堃

    本书以《阳明心学与明代内阁政治》为题,主要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晚明阳明心学流行的社会背景,以及学派中人的政治理念和活动。通过考证,本书对前人提出的一些观点进行了辩驳。如针对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转向觉民行道的看法,认为王阳明的弟子群体以地方上的中下层士人,具体来说则是举人、生员为主,因而王阳明的传道路线应当归结为“觉士行道”。而在政治上,王阳明顿悟之后也并未放弃对朝廷局势的关心。“大礼议”之际,王阳明曾向其在朝的弟子表明自己的立场,并试图通过这些弟子来对政局加以引导。其讲学传道之际着眼于中下层士人之培植,也正是出于对这些弟子将来入仕之后能够挽救政治之颓势的期待。而心学所针对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政治主体的士大夫阶层自身之弊病。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下,此种弊病之最明显的归结,便是内阁之专权植党、排斥异己。阳明学派自阳明起便提倡士大夫分权共治的精神,其后学亦承袭了此种理念。自嘉靖以后,学派中人或抵制内阁而屡遭打击,或入主内阁而兴盛一时。进入万历后,由阁部之争而招致党争大炽,学派中虽有稍向内阁靠拢者,但终亦不能为阁中之党魁所容,余者则渐为反内阁的新生力量东林派所吸收。

  • 王莽

    作者:(日) 东晋次

    “日本首部权威王莽传记”(白帝社)

    日本三重大学名誉教授东 晋次

    潜心十年穷究可考史料

    力求还原一个复杂多面的新莽缔造者

    ---------------------------------------

    【编辑推荐】

    王莽如何一步步从“师友归仁”走到“中外愤怨”?

    称帝既“亦天时,非人力之致”为何又成“非命之运”?

    坚定儒家圣世理想的人为何会“毒流诸夏”“害遍生民”?

    执迷“制礼作乐”的新莽与“儒教国教化”有何历史关系?

    本书将以“圣”为解读王莽的关键字

    全面、细致追溯其矛盾冲突、波折起伏的生平

    寻隐出更为丰满和立体的王莽“形象”

    力求还原一个儒家理想信徒的真实一生

    -----------------------------------------

    【出版社推荐】

    “王莽,一个终结西汉政权、建立新莽政权的人物。新朝被东汉王朝赋予负面意义,王莽其人也被贴上恶人的标签,背负了两千年的骂名。究竟,王莽是不是一个大逆不道的篡位者?本书将以“圣”为关键字,通过细致地追溯王莽的生平,还原一个在两汉之交如同儒家理念化身一般存在过的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本书为日本首部权威王莽传记。”

    ——白帝社

    -----------------------------------------

    【内容简介】

    《王莽:儒家理想的信徒》为“日本首部权威王莽传记”(白帝社)。

    王莽,一个终结西汉政权、建立新莽政权的人物,然而新朝被东汉王朝赋予负面意义,王莽其人也被贴上恶人的标签,背负了两千年的骂名。究竟,王莽是不是一个大逆不道的篡位者?

    日本三重大学名誉教授东晋次先生,源于对王莽这一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的强烈好奇心,潜心十年穷究与王莽相关的可考史料,深入论证、综合分析了王莽的性格形成之环境因素、仕途升迁之家族因素、言行交际之教育因素、制礼作乐之理想因素等内容,力求寻隐出一个更为丰满和立体的王莽“形象”。

    本书将以“圣”为解读王莽的关键字,通过细致、全面地梳理王莽矛盾冲突、波折起伏的生平,还原一个在两汉之交、如同儒家理念化身一般存在过的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 东南亚史

    作者:[澳]安东尼·瑞德

    ----------------内容简介

    世界上很少有地方比东南亚这个文化多样的地区拥有更复杂的历史。《东南亚史:危险而关键的十字路口》展现了一部全面的、单卷本的东南亚通史:从它与农业、冶金和宗教的接触,到今天构成这一地区的十个现代国家的出现。当今东南亚史研究第一人、历史学家安东尼·瑞德打破传统的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叙事,强调东南亚人民对国家地位的追求是其决定性特征。他将主要焦点转移到与当地居民更相关的因素上,如环境、宗教、社会、文化、人口、健康和思想变化,全面又丰富地描述了该地区复杂而微妙的历史。

    -----------------编辑推荐

    参与现在,打造未来。讲述一部横跨2000年的东南亚历史,一部与环境共生的自我成长史,一部“世界十字路口”的多元文明发展史。

    “东南亚的布罗代尔”、东南亚史研究第一人安东尼·瑞德 最新作品

    获2016年“专业与学术卓越奖”(PROSE)人文社科类荣誉奖

    -----------------媒体评论

    本书的众多优点之一是作者能够将这一地区涵盖的两千年时间分解,以引导读者穿越空间和时间。该书以直截了当、不拘一格的风格写成,非专业读者也能读懂,并且审慎地选择了一些引文来使历史更加鲜活。

    ——澳大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Australi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了解东南亚地区的历史不仅仅是一个知识性的好奇心问题,而且还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尽管本书有教科书般的外观,但也具有明显的可读性;既成功地对这个复杂的地区进行了言简意赅的综述,同时又提供了大量迷人的、耐人寻味的细节。

    ——《亚洲图书评论》(Asian Review of Books)

    主题分类的方法、解释性的洞见、有用的书目以及几乎是百科全书式的丰富信息,这些都使瑞德的《东南亚史》成为其他学者异常宝贵、甚至不可或缺的资源和参考书。

    ——《亚洲研究评论》(Asian Studies Review)

  • 诅咒之塔

    作者:[英] 罗杰·克劳利

    ★ “地中海史诗三部曲”作者罗杰·克劳利又一力作

    ★ 重现1291年十字军运动的终结及阿卡的陷落

    固若金汤、战备充足的阿卡是十字军在地中海东岸的据点。当这座城市于1291年陷落时,基督徒历时二百年的圣地征战走向了血腥的终结。罗杰·克劳利以他惯有的华丽语言和直观叙事,记述了阿卡所承受的凌厉打击——火药时代之前Zui猛烈的狂轰滥炸,使这座曾坚如磐石屹立于地中海岸边的堡垒城市化为一片废墟。

    “诅咒之塔”即此次围攻战的焦点所在。作为十字军防线上的Zui后一关,这座塔楼的得失象征着旧世界的瓦解和新时代的来临。克劳利的叙事基于法医取证式的研究成果,并大量采用了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他对十字军时代那些戏剧性的结局有着精彩的分析,为理解世界历史上这一关键转折点提供了重要的新视角。

    【本书荣誉】

    这是一位历史学家振奋人心的作品,描绘了这一里程碑式事件的“戏剧性象征意义”。

    ——《科克斯书评》

    罗杰·克劳利再次找到了一个值得他施展出众才能的主题,他对阿卡陷落的描述激动人心,令人无法抗拒。这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杰作。

    ——西恩·麦克米金(Sean McMeekin),《俄国革命》(The Russian Revolution)作者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Z好的历史叙事作品:一个活生生的世界,充满了在史诗般的冲突中挣扎、生活和赴死的真实人物。

    ——帕特里克·怀曼(Patrick Wyman),哲学博士、《历史潮流》播客主持人

  • 21世纪英国的社会阶级

    作者:[英]迈克·萨维奇(Mike Savage)

    为何社会阶级在当下的英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阶级的意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对社会流动和不平等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英国阶级大调查的分析显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划分21世纪英国社会阶级的三种资本类型,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关键不在于个体在某一时刻拥有多少资本,而在于这样的资本在长期持有的过程中给个体带来了多少累加性优势,从而使其区别于其他社会阶级。本书全景展示了21世纪英国的教育不平等和空间不平等,解释了螺旋式上升的不平等水平如何重构英国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流动,并导致顶层精英阶层和底层不稳定无产者的阶级分化,以及传统意义上的中产阶级的消亡。

  • 医学人类学十二论

    作者:朱剑峰

    医学人类学根植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贯穿生命历程生、老、病、死各个阶段,与每个人对自我、身体、生命、社会的认知息息相关。同时,它对医疗健康领域的知识生产同样重要。医学人类学对当代人类生命质量的由衷关怀和对不同文化的人文尊重,使其以独特的实践性(参与性)和极强的自我反思能力让当今医学更具有人文的温度。

    本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对于医学人类学和日常生活关联、重要概念和相关理论前沿的一些综述。第二部分聚焦于人类生育繁衍,向读者展现从人类学视角看科学技术在生殖领域的运用。第三部分分别探讨了对女性、老年人和精神疾病患者的照护问题。希以这本小书管窥医学人类学对西医“文化性” 和“地方性”的解构,从而深入地了解生物医学所处的社会背景,会用人文的眼光理解它、批判它和欣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