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文化

  • “学衡派”与近代中国大学教育

    作者:朱鲜峰

    ☆《学衡》创刊将满100周年之际付梓。走进“学衡”学人,回望一世纪中国大学教育 。

    ☆鲁迅曾说:“ 我所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是这种东西也居然会有发表的勇气。”

    ——鲁迅(不)佩服的“学衡派”诸公,真如他所言愚顽不化么?

    本书以严谨细致的研究,展示梅光迪、吴宓等“学衡 派”诸 公的另一面。

    与“激进”的五四新文化派相对,“保守”的“学衡派”不“ 保守”,

    在 “西学”与“国故”间,他们也在探索一条新路,成风化人,复兴民族。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东北大学……

    在这些学校及其前身,都可以看到“学衡派“的足迹和踪影。斯文不坠,弦歌不辍。

    【内容简介】

    在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史上,以梅光迪、吴宓、胡先骕等为代表的“学衡派”力主“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其教育主张独树一帜。 “学衡派”主要成员多执教于国内著名学府,教学与学术研究亦卓有建树。

    本书以“学衡派”的人文教育思想和实践为研究中心,充分利用哈佛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正大学等高校的档案等新史料,对这一学派在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史上的地位与贡献做了较为全面而细致的探讨。

  • 百工记

    作者:潘伟

    民间造物史,百姓生活志。

    《百工记》是一部记录中国民间行当百业的图文集,作者走访各地采集百业信息,或亲临劳动现场,或寻访手艺匠人,拍摄了近250幅图片,涉猎的行业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包括一些行将消失的、“非遗”级别的旧行当、老手艺,它们曾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存在。全书共 七个篇章,从衣食住行、工商经济、文化娱乐等领域全方位地展现“三百六十行”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在新旧行业的兴替更迭中,见证时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流变,探寻物质变迁中不变的人文精神。

    这是一部行业影像志,也是一部社会生活史,更是每个普通人的时代情怀与生命记忆。从原始手作到机械生产,从乡野集镇到摩登都市,老行当里留存着我们曾经的生活,旧物什上铭刻着一代人的光阴,它们是时代的留痕,是文明的蝉蜕。历史从来不是冰冷而抽象的概念,用影像记录下民间的劳作与生活,读懂中国百姓的劳动智慧和生活哲学,传承物质生活内在的人情温度。

  • 雕塑的故事

    作者:[英]安东尼·葛姆雷 / [英]马丁·盖福德

    雕塑是什么?雕塑可以调动人的身体,甚至操控人的身体,进而通过身体来影响人的思想。雕塑是一种行之于物的思维方式。它就像炼金术,能够将一块黏土或石头变成完全不同的东西。雕塑的基本前提,回应了由来已久的观点——“物质至上”。在这个虚拟数字时代,雕塑依然是质疑世界,以及地球的重要方式——前者由我们所创造,而后者是我们创造的来源。

    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与艺术史学者马丁·盖福德围绕关于造型艺术的十八个主题,展开了一场关于“雕塑是什么”对话,结集成册,是为《雕塑的故事》。在这部近四百页的图文对话集中,读者借助两位对话者的视角回顾了史前时代至今的人类造型史,涵盖了出自部落巫师、无名工匠、伟大的雕塑家,直至当红艺术实践者等创造者之手的艺术杰作。

    雕塑是什么?本书的探索早已突破了所谓 "雕塑 "的传统疆界。《雕塑的故事》会探讨巫术、仪式和舞蹈,也会畅谈那些由光线、人的行为以及虚空构成的作品。以上所有元素,都能够作为塑造世界的原材料而发挥作用,并被赋予人性意义。此刻,材料即讯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并非创作者有意为之的杰作,却美不胜收。

  • 金钱的社会意义

    作者:维维安娜·泽利泽

    钱就是钱——大多数普通人就是这么认为的。确实,在一般观念中,金钱是一项没有感情的工具,它将社会关系简化为冷漠疏离的金钱关系。著名的社会科学家泽利泽质疑这种假设,她在本书中说明了人们如何自创货币的形式,以及人们如何透过使市场理论家困惑的方法,设定金钱的用途,将各种金钱形式与亲友关系网路融合,并终极改变了人们花钱与存钱的过程。

  • 金钱的社会意义

    作者:维维安娜·泽利泽

    钱就是钱——大多数普通人就是这么认为的。确实,在一般观念中,金钱是一项没有感情的工具,它将社会关系简化为冷漠疏离的金钱关系。著名的社会科学家泽利泽质疑这种假设,她在本书中说明了人们如何自创货币的形式,以及人们如何透过使市场理论家困惑的方法,设定金钱的用途,将各种金钱形式与亲友关系网路融合,并终极改变了人们花钱与存钱的过程。

  • 未被摧毁的生活

    作者:李伟长

    【编辑推荐】

    1.出生入死的桑塔格、乱世里的松本清张、在路上的凯鲁亚克、危险的纳博科夫、毒舌的奈保尔、特立独行的温特森、沉默的格拉斯、生活家波德莱尔、孤独的珀金斯……这是一本评论家的文学私语,轻盈幽默、睿智犀利,不堆砌材料,不做高头讲章,将前人对作家与作品的定评搁置一旁,去捕捉个人的、独一无二的、令人着迷的阅读灵思。

    2.勾点连线,问迹追踪,每篇书评都是一场曲径蜿蜒的探险。从《洛丽塔》讲到它的前身《魔法师》,十几年间,纳博科夫如何为欲望找到合法的叙述者?从钱锺书的笔记中锁定一本格罗史密斯兄弟的《小人物日记》,这册小书又为何受到普里切特、贝杰曼、艾略特的共同喜爱?如此种种,作者在费力寻找、求证、确认中展开了美妙的旅程,他的阅读随笔里有自己,因此写作比表面看上去紧张得多,苦恼得多,兴奋得多,快乐得多。

    3.书里书外的人生,可以互见。架飞机飞跃大西洋的女作家柏瑞尔、布洛克作品中经营书店的雅贼伯尼、松本清张小说里试图掌握自身命运的人们、“渴望成为刺猬的狐狸”伯林……每一个作家和笔下人物,都有一段绚烂流离的人生。生活会中断,但不可能被摧毁,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这也是这部随笔集之于作者本人的意义——“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习性,接受自身的力不足,接受自己的不乐意,都是属于我个人的写作意义。倘能引发别人一些微小的共鸣,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喜悦。”

    【名家推荐】

    伟长的阅读随笔里有伟长,他才写得好,我读得兴致盎然。阅读随笔可以看作一种渴望接上了另一种渴望,更准确地说,是同一种渴望的不断延展。根本上的“动力机制”和过程中的步步探索,使得这一类型的写作,比表面看起来要紧张得多,苦恼得多,兴奋得多,快乐得多。

    ——张新颖

    【内容简介】

    青年评论家李伟长阅读随笔集。书与人生,可以互见。

    波德莱尔、福楼拜、契诃夫、钱德勒、纳博科夫、松本清张、格拉斯、奈保尔、桑塔格、布洛克、温特森……我们自身所经历的生活,有助于理解一个好作家的长成,他克服了多少困难,化解了多少危机,以及他对生活会中断,但不可能被摧毁的信念。作者勾点连线,问迹追踪,从一本书说到一个人,由一条线索牵出一段故事,从书里翻到书外,见证无数绚烂流离的人生。

    作者的阅读随笔里有自己,因此写作比表面看上去紧张得多,苦恼得多,兴奋得多,快乐得多。“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习性,接受自身的力不足,接受自己的不乐意,都是属于我个人的写作意义。倘能引发别人一些微小的共鸣,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喜悦。”

  • 未被摧毁的生活

    作者:李伟长

    【编辑推荐】

    1.出生入死的桑塔格、乱世里的松本清张、在路上的凯鲁亚克、危险的纳博科夫、毒舌的奈保尔、特立独行的温特森、沉默的格拉斯、生活家波德莱尔、孤独的珀金斯……这是一本评论家的文学私语,轻盈幽默、睿智犀利,不堆砌材料,不做高头讲章,将前人对作家与作品的定评搁置一旁,去捕捉个人的、独一无二的、令人着迷的阅读灵思。

    2.勾点连线,问迹追踪,每篇书评都是一场曲径蜿蜒的探险。从《洛丽塔》讲到它的前身《魔法师》,十几年间,纳博科夫如何为欲望找到合法的叙述者?从钱锺书的笔记中锁定一本格罗史密斯兄弟的《小人物日记》,这册小书又为何受到普里切特、贝杰曼、艾略特的共同喜爱?如此种种,作者在费力寻找、求证、确认中展开了美妙的旅程,他的阅读随笔里有自己,因此写作比表面看上去紧张得多,苦恼得多,兴奋得多,快乐得多。

    3.书里书外的人生,可以互见。架飞机飞跃大西洋的女作家柏瑞尔、布洛克作品中经营书店的雅贼伯尼、松本清张小说里试图掌握自身命运的人们、“渴望成为刺猬的狐狸”伯林……每一个作家和笔下人物,都有一段绚烂流离的人生。生活会中断,但不可能被摧毁,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这也是这部随笔集之于作者本人的意义——“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习性,接受自身的力不足,接受自己的不乐意,都是属于我个人的写作意义。倘能引发别人一些微小的共鸣,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喜悦。”

    【名家推荐】

    伟长的阅读随笔里有伟长,他才写得好,我读得兴致盎然。阅读随笔可以看作一种渴望接上了另一种渴望,更准确地说,是同一种渴望的不断延展。根本上的“动力机制”和过程中的步步探索,使得这一类型的写作,比表面看起来要紧张得多,苦恼得多,兴奋得多,快乐得多。

    ——张新颖

    【内容简介】

    青年评论家李伟长阅读随笔集。书与人生,可以互见。

    波德莱尔、福楼拜、契诃夫、钱德勒、纳博科夫、松本清张、格拉斯、奈保尔、桑塔格、布洛克、温特森……我们自身所经历的生活,有助于理解一个好作家的长成,他克服了多少困难,化解了多少危机,以及他对生活会中断,但不可能被摧毁的信念。作者勾点连线,问迹追踪,从一本书说到一个人,由一条线索牵出一段故事,从书里翻到书外,见证无数绚烂流离的人生。

    作者的阅读随笔里有自己,因此写作比表面看上去紧张得多,苦恼得多,兴奋得多,快乐得多。“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习性,接受自身的力不足,接受自己的不乐意,都是属于我个人的写作意义。倘能引发别人一些微小的共鸣,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喜悦。”

  • 历史:终结之前的最终事

    作者:[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20世纪德国最具原创性、批判性的思想家、作家——

    克拉考尔的“天鹅之歌”,毕生思索人类命运凝集成的历史哲学

    以拨云见日的笔触、启示录式的精神,召唤历史学家的“前厅”思维和智慧

    ~~~~~~~~~~~~~~~~~~~~~~~~~~~~~~~~~~~~~~~~~~~~~~~~~~~~~~~~~

    《历史:终结之前的最终事》是克拉考尔晚年关于历史研究的著作,主要思考过去与现在的联系,比如“自己的未来是有关过去的未来”,另一方面也在思索历史本身(或者说历史现实)与历史学(历史叙事/阐释)之间的关系。为此,他分析了由古至今的历史理论,其中,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探讨历史相比于自然科学的地位,第三章是对历史“当前趣味理论”进行批判。第四章重点强调历史事件的具体性,并讨论历史学家在何种程度克服其主观方法。第五章讨论一般历史与特殊历史之间的疑难。第六章探讨时序时间与赋形(shaped)时间的疑难。第七章处理历史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最后一章讨论历史与哲学的关联,强调历史学的居间特性,哲学关心终极事物,历史学家忙碌于终极事物之前的那些事。作者更多地将历史视为“现实领域”,关注历史学家作品的艺术与科学特征,给读者提供了对于“历史”的不同见解。

  • 社会学的问题

    作者:[法]皮埃尔·布迪厄

    - 编辑推荐 -

    ★ 一份自我分析的行动纲领

    “人们需要得到科学的凝视,这种凝视既是对象化的,又是理解性的,当它转向某人自己时,这个人就可能会接受自己,甚至提出自己的主张、要求获得做自己的权利。”

    ★一座面向非专业人士的社会学智识“武器库”

    在本书收录的文章中,布迪厄直言“拒绝‘向已信教者传教’”,毅然将目光转向非专业读者、被支配群体,殚精竭虑地向他们传授社会学的思想方法:“我们必须将问题掌握在自己手中……你们可以获得理解这些事情的智识资源,不要让你们的义愤、盲目剥夺了自己使用理解工具的可能,做一个知识分子不是一种病。”

    ★概览布迪厄研究方法和主题的实用读本

    布迪厄用一种简明扼要而不失严谨的语言阐明了其典型研究主题、理论方法和分析路径,坦诚地剖析了他与社会学家自身根深蒂固的预设的种种斗争。

    ★在这本书中,皮埃尔·布迪厄试图满足两个通常被视为矛盾的要求:说一种科学、自制的语言(这是与日常语言所携带的自发的社会哲学决裂的条件之一),同时将这种语言传递给那些处于被支配地位、被剥夺了智识武器的人们……在这里,布迪厄的工作绝非反智主义的,而是基于对知识分子责任的敏锐(也许是虚幻的)认识。“所有在对必然性的认识上的进步,都是潜在的自由的进步”:位于知识生产位置上的知识分子可以用可能使他们对统治效果的抵抗更加自觉、对社会世界的理解更加顺畅的分析工具来武装被剥夺者。——罗杰·夏蒂埃

    ★布迪厄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他那些对普遍社会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思想和著作……与他的其他著作一样,这本书直击社会科学理论领域的核心要素。它邀请读者一同去探索一种险象环生,但富于人文关怀的、乐观的社会学。——《人类学季刊》

    - 内容简介 -

    “……在认识社会世界的规律这件事情上的所有进步,都会提高人们对必然性的认识程度……从而给予人们更多的自由。”就此而言,作为读者,更普遍地说,作为社会大众的一员,了解社会学,了解社会学家如何认识和分析我们自身,便是一项自我解放的事业。

    本书是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一本文集,收录了21篇访谈、讲座文稿和会议论文。在本书中,布迪厄不仅用自己的社会学方法和基本概念(场域、惯习、资本、投资等)分析了流行文化的各个领域(体育、文学、时尚、音乐等),还在这些趣味盎然的分析中穿插了他对社会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的哲学反思。

    布迪厄力图将自身所学公之于众,展示社会学家的思考和分析历程,带领读者走进社会科学的“后厨”,并且告诫我们:不要认同一种思想,而要成为一种思想方法的主人。

  • 历史社会学的技艺

    作者:郭台辉 / 李钧鹏

    本书挑选了英美世界原创性强、知名度高的18位历史社会科学家,据于各自个性化的学术成长道路和研究领域,致力于回答一个问题:社会科学家如何对待历史研究?面临哪些争论?18篇访谈主要采取面对面的、半结构化的学术交流方式,每一篇基本由三部分组成:回顾各自独特的学术背景、师徒传承、研究轨迹与知识结构,了解其转向历史的过程;以扎实的文献为基础,反思社会科学转向历史的传统与现状,旨在了解几十年来持久争议的诸多理论与方法论问题;在各自耕耘的研究领域推动社会科学转向历史,展示该转向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差异。

  • 消失的真实

    作者:金观涛

    【内容简介】

    近年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世界越发动荡,区域冲突加剧,经济萎靡不振,迷茫与失序感充斥于公众情绪中。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急需寻找出口,以致许多人似乎忘记了战争的教训,心态倒退回19世纪,变为民族主义和反全球化的拥趸。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也许我们应该意识到,现实层面的危机与思想层面的困顿是一对孪生兄弟,其背后是现代社会价值基础的混乱和人文精神的衰落。

    何为人文精神的衰落?繁荣的物质文明,前所未有的科学革命使大量的知识、数据、信息涌动于普通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我们沉醉于虚拟体验,寄希望于科技发展带来秩序的革新和社会的持续繁荣,却无法规避后真相时代的人心浮躁、意义丧失、真假不分。我们缺乏对现代科学的宏观理解,虚浮于技术带来的狂欢,放弃了思考,因此陷入无可避免的现代性危机。

    为了回应这一问题,本书提出了“真实性哲学”的概念,详细剖解了20世纪的三场革命——全球化的兴起、科学革命、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尝试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如何陷入了今天的困境,探索现代社会中科学和人文分离的本质。我们需要唤醒哲学思考,通过明确什么是科学,确立科学的边界,关照作为现代人真实的价值和意义,重塑 “真实心灵”,在此基础上,明晰对理想现代社会的追求。

    ·

    【编辑推荐】

    1.知名学者、思想家金观涛新作。万字长序追忆数十年学术生涯,回顾80年代至今的思想变迁。

    2.直面当下危机,重新梳理20世纪以来的哲学和科学发展,解析疫情以来经济持续下行、反全球化情绪高涨,民族主义复兴背后现代社会的思想困境。

    3. 唤醒哲学思考,在意义丧失、迷惘失序、功利主义盛行的后真相时代,找回现代人的真实价值和意义。

  • 贪婪的多巴胺

    作者:(美) 丹尼尔·利伯曼 / (美) 迈克尔·E.朗

    为什么曾经浪漫的感情也会变淡?为什么成功人士通常不会觉得自己很成功?为什么几乎所有的节食计划后来都功亏一篑?为什么聪明的人经常会做出糟糕透顶、灾难性的决定?这都取决于大脑中的一种单分子结构——多巴胺。这种化学物质控制着你的欲望、想象、冲动、创造力,出乎意料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身体受到“向上”和“向下”两类物质的控制。“向下”指的是控制当下的神经递质,它们决定我们当前的感受;“向上”则是指多巴胺,决定了我们的长远规划、愿景、未来期望。正因如此,多巴胺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是一种快乐分子。它其实是一种欲望分子,在我们已经获得很多的同时,让我们有更高的期许、更大的目标。多巴胺让我们把眼光放得更长远,追求更高的目标,但也同时让人欲望无止境、不知道满足。它既能让你体会成功的喜悦,也让成功变得平淡无奇;它让你投入一段感情,但也让当初的深情被岁月磨平;它让你获得超长的智商,但也让你与疯狂一步之遥……

    充分了解这种物质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决策和生活的,能够帮助我们充分发挥大脑的潜在功能,提高效率,获得更好的表现。

  • 雕塑的故事

    作者:[英]安东尼·葛姆雷 / [英]马丁·盖福德

    雕塑是什么?雕塑可以调动人的身体,甚至操控人的身体,进而通过身体来影响人的思想。雕塑是一种行之于物的思维方式。它就像炼金术,能够将一块黏土或石头变成完全不同的东西。雕塑的基本前提,回应了由来已久的观点——“物质至上”。在这个虚拟数字时代,雕塑依然是质疑世界,以及地球的重要方式——前者由我们所创造,而后者是我们创造的来源。

    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与艺术史学者马丁·盖福德围绕关于造型艺术的十八个主题,展开了一场关于“雕塑是什么”对话,结集成册,是为《雕塑的故事》。在这部近四百页的图文对话集中,读者借助两位对话者的视角回顾了史前时代至今的人类造型史,涵盖了出自部落巫师、无名工匠、伟大的雕塑家,直至当红艺术实践者等创造者之手的艺术杰作。

    雕塑是什么?本书的探索早已突破了所谓 "雕塑 "的传统疆界。《雕塑的故事》会探讨巫术、仪式和舞蹈,也会畅谈那些由光线、人的行为以及虚空构成的作品。以上所有元素,都能够作为塑造世界的原材料而发挥作用,并被赋予人性意义。此刻,材料即讯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并非创作者有意为之的杰作,却美不胜收。

  • 写作工具

    作者:[美] 罗伊·彼得·克拉克 / Roy Peter Clark

    打造独属于你的写作工具箱,把写作变成你与生俱来的能力

    ◎ 编辑推荐

    ☆ 让写作不再是依赖天赋的神秘才能,而是能不断磨练、提高的大众技能;让写作不再是一次漫长的折磨,而是能凭借工具轻松完成的手工活。

    作为新闻媒体界最有影响力的写作指导教师之一,并培养出了包括两位普利策奖获奖作家在内的众多杰出作者,作者观察到了大众对写作的误解,希望能凭借他的教学、写作经验,把写作变为大众化的技能,让人人都能写,人人都能写得好。

    ☆ 将写作技巧、策略整理成为50个写作工具,将本书打造为写作者可以随时翻检、借用的写作工具箱。

    从构思到修改,从具体技法到理论策略,从新闻报道到文学作品,从写作基础到习惯养成,50个写作工具基本囊括了写作者要用到的所有技法。引用大量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对技法进行详细解读,每章后还附有实用练习题,让读者巩固所学,逐步打磨自己的写作能力。

    ◎ 内容简介

    “写作是个轻松活,不过是端坐在打字机前,然后割破血管。”人们往往以为写作仰赖于一种神秘的天赋,只被少数人蒙幸拥有。而这少数人也只有在痛苦捶打过敏感的神经后,才得以写下广受赞誉的文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饱受折磨。

    然而,作为培养出了两位普利策奖得奖作家、教授生涯长达三十多年的写作教师,作者认为写作作为一项技能,远没有人们夸大的那么难。就像手工艺人运用工具可以制作出种种精妙绝伦的手工制品一样,写作者们在熟练掌握了写作技巧后,也能轻松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作者希望为读者打造一个写作工具箱,在他们遇上阻碍时、想要提升写作水平时,能随时从中拿出一个写作工具,打造、锤炼自己的文章。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作者将他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收集到的写作工具和盘托出。收罗自诸多影响广泛的写作技巧书籍,挖掘了200多位优秀作者的作品中的写作机巧,加上作者与编辑、作家、写作教师同行们间充分的经验交流,这本书将写作中需要使用的技巧、策略一网打尽,编制成50个写作工具,供读者随时取用。书中还引用了大量优秀的新闻报道、散文、非虚构文学,安排了相关问题和练习,能帮助读者革新写作观念、掌握创作技法、扫除写作障碍。无论你是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构思一篇新闻报道或评论文章,还是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创作文学作品,这都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 媒体推荐

    拿出一本最喜欢的小说或短篇小说,在克拉克的指导下阅读,读者就会在熟悉的地方发现新的世界。而作家们将受到启发,并拿起他们的笔。

    ——《波士顿环球报》

    无论你写什么——博客、情书、下一部伟大的美国小说——《写作工具》都提供了实用的建议,它读起来让人愉快。

    ——《圣彼得斯堡时报》

    ◎ 名人推荐

    克拉克是一位出色的、让人高兴的老师,他揭开了文学创作的神秘面纱。这是一本值得放在键盘旁的书。

    ——《华盛顿邮报》记者安妮•赫尔

    罗伊是写作教师中的欧比旺•克诺比。就像作者一样,《写作工具》是卓越的、坦率的、不可或缺的;在写作技艺这方面,它无疑是最佳书籍之一。

    ——普利策奖获奖记者、《动物园的故事》作者托马斯•弗伦奇

  • 摇滚乐风格

    作者:[美] 凯瑟琳·查尔顿

    音乐史领域通识经典,摇滚乐百科全书式著作

    出版32年来7次修订,国内第一次引进

    囊括500多支乐队、150多种音乐风格

    200多位摇滚明星、135首名曲聆赏指南

    ·

    ◎ 编辑推荐

    ☆ 摇滚乐经典通识读本,出版32年来一直是美国大学音乐标准教科书,了解摇滚乐入门必读

    本书初版于1989年,是美国著名音乐教育专家凯瑟琳·查尔顿的代表作,一经推出即深受美国青少年欢迎,32年来不断修订再版,一直是美国大学音乐课程的教科书、资料书、通识读本书,深受广大师生好评。

    ·

    ☆ 摇滚乐百科全书式著作,囊括150多种音乐风格,500多支代表性乐队,200多位摇滚明星,135首摇滚名曲聆赏指南,一册在手,全面掌握摇滚乐的风格与历史

    《摇滚乐风格——从猫王到披头士》共有三条线索。第一条是时间线索,描述了从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摇滚乐发展的历程和时代背景,介绍了各个时期从山姆·库克到迈克尔·杰克逊、从猫王到鲍勃·迪伦、从蟋蟀乐队到电台司令、从披头士到滚石的数百个摇滚艺人和摇滚乐队;第二条是空间线索,将摇滚乐还原到非洲、南美、中东、西欧、印度,还原到美国南部乡村、西部农场,还原到纽约、芝加哥、底特律、孟菲斯,还原到英国、牙买加,追根溯源;第三条是风格线索,囊括了几乎所有摇滚乐的风格种类,从它的起源到zui当代的风格,从大众熟知的的布鲁斯、乡村摇滚、朋克摇滚、金属摇滚到相对小众的迷幻摇滚、南方摇滚、前卫摇滚,再到21世纪的情绪硬核、另类金属、车库摇滚等,多达150余种。

    ·

    ☆ 音乐通识读本,集摇滚发展史、摇滚风格探索、乐理分析、音乐欣赏、音乐社会学于一体,尤其适合系统性的学习。

    凯瑟琳·查尔顿通过《摇滚乐风格》建立了一个由内而外的学习系统,从起源到zui当代的风格提供了一个关于摇滚音乐发展的全新视角。由内,作者带领爱好者深入摇滚乐的每一条历史脉络,追踪每一种风格的主要表演者,分析代表性/经典歌曲的节奏、速度、曲式到唱法、特点以及歌词背后的能指与所指;向外,提供延伸阅读的视角,在每一个年代以概览和年表的方式详细介绍历史和与摇滚相关的社会事件,建立其一个大历史和大社会的框架,通过这个框架来理解20世纪及以后的摇滚音乐风格。读者可以跟随本书的体例,循序渐进、分门别类聆听与思考,真正做到专业、专门、系统地学习。

    ·

    ☆ 在保证专业性、系统性的同时,也饶有趣味性、可读性和实用性。

    凯瑟琳·查尔顿对摇滚乐进行了清晰、全面、系统的解构,明确了若干影响摇滚乐发展的音乐风格,并讨论了这些风格中与摇滚乐相关的要素,旨在帮助读者增进对摇滚乐的乐理结构和文化根源的理解,促使他们能够了解这些根源与当今流行音乐的联系。为此,她在书中还设置了“聆赏指南”,细致讲解135首具有代表性的摇滚名曲,读者需仔细听节拍、速度、结构,了解每首歌曲的曲式特点、风格元素以及歌词的字面含义与象征意义,听辨和确认这些基本要素,进而理解这些要素是如何定义某一风格的特征的。每个章节的结尾,还有“问题讨论”等趣味互动版块,让读者带着问题聆听,有思考地聆听。

    ☆ 国内第一次引进,图文并茂,配有150多幅代表性乐队、摇滚明星照片,尽力还原原作语境

    本书属全新第七版,首次引进国内。封面图为设计师原创手绘写意摇滚,在装帧上贴合现代摇滚风格。收录精美图片超过150幅。内文排版参照原版随文附图,符合读图时代读者习惯。

    ◎ 内容简介

    《摇滚乐风格:从猫王到披头士》是一部经典的摇滚乐通史著作,聚焦摇滚乐的起源到zui当代的风格,为摇滚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全书共有三条线索:第一条是时间线索,描述了从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摇滚乐发展的历程和时代背景,介绍了各个时期从山姆·库克到迈克尔·杰克逊、从猫王到鲍勃·迪伦、从蟋蟀乐队到电台司令、从披头士到滚石的众多摇滚艺人和摇滚乐队;第二条是空间线索,将摇滚乐还原到非洲、南美、中东、西欧、印度,还原到美国南部乡村、西部农场,还原到纽约、芝加哥、底特律、孟菲斯,还原到英国、牙买加,追根溯源;第三条是风格线索,囊括了几乎所有摇滚乐的风格种类,从它的起源到zui当代的风格,从大众熟知的的布鲁斯、乡村摇滚、朋克摇滚、金属摇滚到相对小众的迷幻摇滚、南方摇滚、前卫摇滚,再到21世纪的情绪硬核、另类金属、车库摇滚等,多达150余种。

    作者凯瑟琳·查尔顿对摇滚乐进行了清晰、全面、系统的解构,明确了若干影响摇滚乐发展的音乐风格,并讨论了这些风格中与摇滚乐相关的要素,帮助读者增进对摇滚乐的乐理结构和文化根源进行理解的同时,促使他们能够了解这些根源与当今流行音乐的联系,并对20世纪及以后的摇滚乐风格有一个历史和社会的理解。

    本书英文原版自1989年初次出版以来,历经七次修订,是了解摇滚乐的百科全书。

  • 我们当时相爱而实在无知

    作者:[英] 威廉·莎士比亚 / [英国] W·H·奥登 / 等

    全书精选从莎士比亚到奥登的三十位英国诗人的诗,共七十四首。这些诗既是历代名作,也有为中国读者所需要而在一般流行选本中找不到的作品,各诗由卞之琳根据原本的诗体亦步亦趋地译出。入选篇目按照时代顺序编排,英汉对照,并附有注释,是普通读者欣赏英国诗歌的入门读物,也是英语学习者和文学爱好者值得收藏的重要参考资料。

    所选诗人包括:威廉·莎士比亚、约翰·多恩、本·琼孙、约翰·威伯斯特、约翰·米尔顿、约翰·萨克令、安德鲁·玛弗尔、约翰·德莱顿、亚历山大·蒲伯、萨缪尔·约翰孙、托麦斯·格雷、威廉·布雷克、罗伯特·布恩士、威廉·渥兹渥斯、拜伦、雪莱、约翰·济慈、阿尔弗雷德·覃尼孙、罗伯特·白朗宁、麦修·阿诺尔德、但特·盖布里哀尔·罗瑟提、克丽思缇娜·罗瑟提、阿尔及南·查理·斯温本、托麦斯·哈代、吉拉德·曼雷·霍普金斯、阿尔弗雷德·爱德华·霍斯曼、叶芝、T. S. 艾略特、休·麦克迪尔米德、W. H. 奥登。

    卞译的最大长处却在节奏。正因为他一定要以五顿行来译五音步行,而且在任何情况下坚持了下来,他译的台词一行接一行通读下来,就产生一种清楚的节奏感……(在《哈姆雷特》的翻译上)卞之琳达到了他的翻译事业的最高点。从那里望出去,他会发现站在友邻高峰上举着别的语言的莎剧译本的,是俄语的帕斯捷尔纳克、德语的斯蒂凡·格奥尔格、意大利语的蒙塔里、法语的纪德等人,都是第一流作家,多数是充满现代敏感的大诗人。站在这些人之列,卞之琳是不会感到寂寞的。

    ——王佐良

    卞先生对翻译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上,如《哈姆雷特》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比较一下几种译文,可以说没有一种比得上卞译的。

    ——许渊冲

    卞之琳翻译的莎士比亚、英法诗歌,皆成经典。他翻译的奥秘,在于语调。别人是在修辞上磨蹭,他则专心于校准语调,那才是原作者的灵魂之声。

    ——黄灿然

  • 人口大逆转

    作者:查尔斯·古德哈特(Charles Goodhart) / 马诺杰·普拉丹(Manoj Pradhan)

    保护主义、民族主义、科技发展、气候变化……影响全球经济未来发展走势的因素有很多,但本书重点关注人口结构和全球化对金融和实体经济长期趋势的影响。现有研究对此的分析一般是聚焦于国家层面,尤其是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减少和沉重的养老负担。但该书作者认为,聚焦国家层面可能无法让我们看到问题的全貌,从而找不到有效应对之法。

    在该书中,作者认为,过去三十年的低通胀乃至通缩,主要源于世界人口红利(比如中国和东欧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劳动力市场上释放了大量劳动力)和全球化红利。但是,人口老龄化和逆全球化的叠加,将会逆转之前的趋势,带来一系列的改变,包括通胀和利率的高企,高负债经济体面临的困境,不平等的缩小,民粹主义,债务融资等。

    这是一本趋势类的书,与现在大部分书不同的是,它从全球的角度看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而不仅仅限于一国。其实,现在的很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跨国的合作。对关心未来世界经济走势和未来投资机会的读者而言,这是一本非常值得关注的书。

  • 逆流年代

    作者:[以色列] 纳达夫•埃亚尔

     以色列杰出国际政治记者带来反全球化一线的报道,用特写镜头对准全球化遭遇挫折与反抗之处,近距离观察我们这个时代的焦虑与愤怒

     优秀的非虚构写作:美国宾州的煤矿工人、日本的少子村庄,涌入希腊的叙利亚难民……作者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带你深入现场,用敏锐的洞察展现全球化的光明与阴影

     重量级推荐:《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力荐!学者刘瑜、施展重磅推荐!

    过去几十年中,全球化改善了人类处境,但也播下了反抗的种子。随着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的坍塌,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反抗宣告开始。

    以色列记者纳达夫•埃亚尔将带领读者游走于反全球化运动的前线,向读者展示这场运动的有形轮廓和黑暗角落。书中记录了纳达夫•埃亚尔过去十多年里走访的地方和目睹的真实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美国工人、失业的希腊人、叙利亚难民以及各国企业家——走在一条羊肠小道上,左手是希望,右手是恐惧。

    这些不同国家不同族群的故事如拼图般演示出全球化的前世今生,讲述了一种跨越地理和文化边界的全球意识是如何出现的,以及全球化如何改变了人们的道德情感,也清晰地揭示出全球化面临的危机。

    世界正处于一个激变时刻,能不能找到新的、有想象力的变革之道,将决定人类社会能否通往更公正、更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 流动的丰盈

    作者:徐前进

    ◆编辑推荐

    ☆记录当下,面向未来,一次突破常规的先锋尝试,构建一段生动有温度的日常历史

    ☆我们都是日常生活的专家之“居住”篇,一份不同以往的小区观察指南,你会从中看到环卫工人除雪撒盐粒蕴含的复杂伦理,小广告背后顽固的控制意图,宠物狗、流浪狗不同的生存状态,垃圾箱独特的处 理运行机制……

    ☆重复并不平庸,琐碎亦有意义,在小区司空见惯的流动场景中发现“附近”,捕捉时代精神,思索城市陌生感的消弭之法

    ☆历史学学者高毅,社会学学者田丰、严飞,哲学学者汪民安、徐英瑾一致推荐:很有意思!

    ◆内容简介

    小区是中国城市最小的行政规划,人们在其中出生、成长、生活,获得情感和知识。

    父母与子女的融洽关系、商贩与顾客的相互照应、清扫积雪的环卫工、几年不见的老熟人的寒暄、遛狗的退休老人……这些日常生活中真实的场景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出现,转瞬即逝,不会留下文字,也不会进入历史。

    本书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作者以自己居住的小区为重点,试图记录那些不间断流动、不会进入历史档案的景观、人物和语言,将其纳入未来的史学视野中。在捕捉流动性的意义上,人人都是社会学家,人人也都是历史学家。

    ◆相关好评

    “这是一个历史学者通过发掘身边日常琐事的意义来探寻史学方法革新之路的大胆尝试,虽然其实际价值可能尚有待时间检验,但这种创新的自觉永远是成功的坚实基础。”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高毅

    “最值得放入‘时间胶囊’的当代中国城市小区断代史史料。”——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人工智能哲学十五讲》《用得上的哲学》作者 徐英瑾

    ◆作者简介

    徐前进,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先后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访学。著有《一七六六年的卢梭:论制度与人的变形》,译有《启蒙运动的纲领:〈百科全书〉序言》,并在《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读书》等 刊物发表数篇文章,近年来致力于思考日常生活状况以及相关理论,以实践性的写作开拓文字制度的边界,发掘历史学家与未来的关系。

  • 平生记

    作者:饶平如

    《平如美棠》姊妹篇,邂逅一个真诚、乐观、善良的灵魂。

    《平生记》是饶平如的遗稿,可以说是他的自传,记录了他的一生。

    童年时代、戎马生涯、公私合营、下乡见闻、在土方队制造木牛流马、晚年奇遇……作者以平和细致的笔调,铺展出一部从出生到死亡的个人史,时间跨越一个世纪。历史的风 雨飘落在一个普通人身上,其间种种,构成了一代人不平凡的记忆。最终这一滴水又重新汇入时代的洪流之中……

    平凡人的二十世纪

    半部中国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