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文化
-
满世界寻找敦煌
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万件敦煌文物文献被英、法、俄、日等国一些“考察”“探险”者骗取、掠夺,致使流散海外,约五万件分藏于十多个国家的四五十个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
作者首次全面梳理自己四十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其中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寻找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本书不仅是一份一流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也是国际敦煌学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本书文字明白晓畅,故事与知识融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极佳的敦煌学入门读物;对于专业读者来说,也可从作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路径中得到激励与启发
-
玻璃底片上的宇宙
✨ 百年星空档案书写现代天文学史 ✨
✨ 天体摄影与光谱学的兴起,从天文观测到天体物理学 ✨
✨ 畅销天文科普作家、《经度》作者新作 ✨
✨ 变星、新星、小行星、星团与星系的环球探索之旅 ✨
◎ 获奖记录
✫ 入选2017年度笔会/E. O. 威尔逊文学科学写作长名单
✫ 入选2017年度美国图书馆协会安德鲁•卡内基奖非虚构长名单
✫ 《经济学人》《史密森尼》和《自然》年度图书之一
◎ 编辑推荐
✫ 如今我的生活就是研究天文学,它几乎是我的生命。我展望未来时不再感到恐惧。——安妮·坎农,1896
✫ 专注于恒星位置或彗星轨道的传统天文观测如何发展为利用光谱学来研究的天体物理学?目视观测又如何转向天体照相?在大西洋两岸妇女参政权运动之时,天文学如何为女性的能力提供发挥空间?
✫ 星光透过棱镜,在玻璃底片上定格
航向南半球的探险,展开新的天空
光谱解析恒星的秘密,有关成分、速度和温度
变星、小行星、星团和星云从黑暗中走出……
✫ 我用望远镜扫描搜寻,夜晚那些幽深的街巷,有星星从无垠中喷涌而出,汇成灵动流光之泉。——安东尼娅·莫里,1896
✫ 我早年在哈佛时,大家平等相会,争论与交往,没人因为我的性别或年纪而居高临下地对待我。我们是科学家和学者,这两个词都没有性别。——塞西莉亚·佩恩,1979
✫ 百年星空档案书写现代天文学史
一部以哈佛天文台拍摄和研究玻璃底片为中心的19世纪至20世纪天文学史,塑造女天文学家群像,以丰富细节还原现代天文学发展历程,包括全天照相观测、德雷伯恒星光谱星表的编制、新星的发现、对球状星团和宇宙图景的探究……
✫ 科技进展与社会进步携手并进
爱德华·皮克林相信并需要借用女性力量开展恒星的光度测量,光谱学和摄影术的发展改变了天文学的研究方式,女子学院的兴起和女天文学家的工作激发了更多后辈参与天文学,女性从作为天文学家的家属参与工作到成为专业人士——这些与妇女参政权运动同时发生。安妮·坎农设立了专门授予女性天文学家的“安妮·坎农奖”,这一奖项从1934年起颁发至今。
✫ 天文学发现背后的故事
赞助人对天文学的热情,透镜制造与打磨的艺术,望远镜和玻璃底片在大洋中的航行,宇宙图景的设想与争论,大西洋两岸天文学界的合作和情谊,天文学界如何适应战时生活,天文学家如何与大众对话。日复一日的观测和计算之外是戏剧般的生命历程,女天文学家们绕开限制,延续职业生涯。
✫ 《玻璃底片上的宇宙》是《经度》作者、天文科普作家达娃·索贝尔最新中译作品,附有哈佛天文台大事记、天文名词表和天文学家小传,提供了大量注释和参考文献供读者查阅。中译本增加作者的中译本序,译后记介绍达娃·索贝尔三部作品引入中国的故事,另附录专文讲述哈佛天文台在20世纪40年代与中国天文学界交往逸事。
◎ 权威推荐
✫ 索贝尔将深邃的主题与对主人公生活点滴的讲述结合起来,为我们展示了科技进展和社会进步如何携手并进。
——《纽约客》
✫ 无与伦比的学者传记。
——《经济学人》
✫ 一个优美的历史故事……来自天文学的讲故事大师。
——《波士顿环球报》
✫ 敏锐、严谨,充满发现的奇迹。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普利策奖得主、《大灭绝时代》作者
✫ 精彩的思想史。达娃·索贝尔擅长发掘不为人知的科学故事。
——杰拉尔丁·布鲁克斯,普利策奖得主
◎ 内容简介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哈佛天文台是最早雇用女性担任计算员的机构。起初,这些女计算员来自天文台常驻天文学家的妻子、姐妹和女儿,她们计算和解译男同事夜晚观测的结果。随后,越来越多的女子学院毕业生加入其中。她们见证了摄影术与光谱学兴起的时代,工作内容从计算转向研究“玻璃底片上的宇宙”——通过天体照相定格在玻璃底片上的星星;利用这些底片分析恒星光谱、进行恒星分类、编纂星表、发现新星和变星,并找到一种通过星光测量太空中距离的方法。
这是一个有关哈佛天文台历史上赞助人和天文学家的故事,也是一部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中期的天文学史。作者通过日记、信件和回忆录等大量材料为我们精确还原了哈佛天文台与近现代天文学发现史上的一些重要现场,以及背后许多不曾为人知晓的点滴。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回到了爱德华·皮克林与哈洛·沙普利任职哈佛天文台台长的时代,亲历了天文台从美国马萨诸塞州到秘鲁再到南非的观测活动与玻璃底片库的扩充,见证了安娜·德雷伯和凯瑟琳·布鲁斯两位女性赞助人对天文观测和研究的慷慨解囊,更沉浸于威廉明娜·弗莱明、安妮·坎农、亨丽埃塔·莱维特、安东尼娅·莫里和塞西莉亚·佩恩等女天文学家的职业生涯中——她们创造了历史并影响至今。
-
图书馆
从古亚历山大图书馆到数字时代的图书馆,从泥板、羊皮纸、莎草纸到没有书籍的阅读;历经几个世纪才建成,也可能在一天内被摧毁;装饰着金箔和壁画,或者装满了豆袋椅和儿童绘画——“图书馆”这个文化意象仿佛一触即碎,又惊人的坚韧与长久。
-
历史学家安德鲁·佩特格里和亚瑟·德·伍德温向我们介绍了塑造了世界上最伟大藏品的古董商和慈善家,追溯了文学品味的兴衰,揭示了在追求稀有手稿时犯下的重罪和轻罪,并探索了图书馆在塑造公共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万川“书之书”系列新作。
——————
……正是严肃的读者想要了解的那种迷人、雄心勃勃的学术作品。 ——《华盛顿邮报》
-
《图书馆》证明了事实比小说更有趣。这部作品……充满了有魅力的人物和令人惊讶的事实。——《泰晤士报》
-
来自英国的冬宫御医
★美国《时代周刊》2022年最佳图书,2022年普希金图书奖入围作品
★一场跨国邂逅,揭开叶卡捷琳娜二世接种天花疫苗的隐秘轶事
————————
【编辑推荐】
★人类防疫史上鲜为人知的跨国合作,揭开一段全球公共卫生运动的惊人内幕
在人类历史上,天花曾是一种可怕的疾病,夺去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早在18世纪,随着流行病席卷欧洲,人痘接种法逐渐为人所知。当天花肆虐俄国并威胁到俄国王室的安全时,叶卡捷琳娜二世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英国贵格会医生托马斯·迪姆斯代尔召至圣彼得堡,执行一项将改变彼此生活的秘密任务——为女王及其王室成员接种,本书即以精妙的叙事揭开了这段人类防疫史上鲜为人知的隐秘轶事。
★当政治家遇上科学家,见证女性力量和启蒙理想、科学信念的碰撞
叶卡捷琳娜二世面对严峻的天花疫情,以自身性命为赌注,接受当时仍遭受欧洲社会质疑的人痘接种,并在顺利完成接种后将其推广至俄国社会各界,使其领导下的俄国成为第一个大规模接种疫苗的国家。在女王完成这一历史性决策的背后,也有医术高超的托马斯医生,用其崇尚科学的务实审慎态度、刻苦钻研的医者仁心,在人类征服疾病的历程中留下发人深省的一笔。
★还原医学之争,追溯传统观念变迁下的世相百态,彰显人性的深度与高度
叶卡捷琳娜二世与英国医生的故事,可贵之处不只是两人并肩抗疫的情谊,更是其中所反映的18世纪欧洲政界、思想界、医学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连锁效应,特别是科学观的转变——从痴迷于传统和迷信的医学到相信以科学为基础的实证医学。在这一过程中,蒙塔古夫人等人为托马斯的接种试验以及女王的成功接种奠定了基础,表现了人类在危机之下的勇气和决断。
————————
【内容简介】
提及叶卡捷琳娜二世,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其卓越的执政能力、美艳的形象和为人津津乐道的情感生活,长此以往,这些光鲜亮丽的“女王符号”更进一步遮蔽了关于这位领导者的另一面叙事。在传记、影视作品中,叶卡捷琳娜二世与天花的故事也常常被一笔带过。本书作者即从这一经常被忽视的历史细节入手,结合英国、俄罗斯两地的历史文献,以小见大,以精巧的构思和平实的语言完整呈现了叶卡捷琳娜二世在英国贵格会医生托马斯·迪姆斯代尔的帮助下接种天花疫苗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叶卡捷琳娜二世战胜天花的经历正是18世纪全球公共卫生运动的壮举,也是理性与科学的胜利。
————————
【专家、媒体推荐】
一本出色的历史著作,营造了童话般的氛围,雪橇之旅、皇家宫殿和英勇冒险……这正是我们此刻需要读的书。
——美国《时代周刊》(The Times)
这本扣人心弦的作品讲述了叶卡捷琳娜二世与一位英国医生的深厚友谊,以及他们为拯救俄国人民免受天花之害而进行的战斗,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生平。
——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严谨扎实的著作,带有惊悚小说的刺激感。这是一个关于女性领导力和个人勇气的精彩故事。作者以她的才华,结合她作为记者的洞察力,还原了历史上真正“追随科学”的、最有影响力的一位女性代表。
——英国议员哈丽雅特·哈曼(Harriet Harman)
这本书通过贵格会医生托马斯·迪姆斯代尔的一生,以及他前往俄国治疗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旅程,讲述了巴斯德之前最伟大的医学发现——天花接种……我很久没有读过如此精彩的历史作品了——它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英国约克大学教授、《科学的诞生》作者戴维·伍顿(David Wootton)
-
思辨力35讲
✮ 职场、生活、网络反PUA终极指南!
✮识破13种逻辑陷阱,重塑9个问题分析框架
✮詹青云特别助阵,1V1重现紧张刺激的经典辩论现场
✮资深辩论教练,管理咨询者庞颖的宝藏干货
【编辑推荐】
1.职场、生活、网络反PUA终极指南,快速识破逻辑陷阱
“女性到了中年收入会下降, 所以一定要结婚?”“他是个老实人,怎么会杀人?”“猫有传播病毒的风险,只能立即扑杀?”面对日常和工作中的种种说法,你是不是总觉得哪里不对,但无法反驳?有时觉得自己明明有理,却总被对方的逻辑绕进去,反驳没有方向?面对网络热搜、社会新闻下一团混战的讨论现象,始终分不清什么是杂音,什么是核心?这是因为你没有足够思辨力来识别这些观点背后的逻辑谬误!本书总结了13个常见的逻辑谬误:把相关等于因果、制造虚假的进退两难、滑坡论证、样本偏误……结合日常和工作案例剖析,逐层分解,逐个击破,重塑清醒的逻辑思维,不再掉入对方的思维陷阱。
2. 资深辩论教练,管理咨询者庞颖的宝藏干货,迅速提升思考、分析、表达问题的能力
在工作汇报时,如何才能让听众更相信你的观点?面对复杂的问题,无从下手时,如何才能通过框架逐层拆解?当无法与对方达成共识时,如何通过思维技巧让讨论获得进展?庞颖作为国际知名管理咨询公司董事经理,整理了9个在生活与工作中的核心思维方法:MECE框架、明确定义、决胜点意识……帮助我们迅速提升思考、分析、表达的能力,让道理听得进去,让表达有条有理。
3. 詹青云特别助阵,1V1重现13个经典辩论现场
第三章由知名辩手、律师詹青云特别助阵,与庞颖一同重现紧张刺激、环环相扣的1V1辩论现场,精选了13个经典、热门、难解的公共议题:受困洞穴,“抽签吃人者”是否有罪?生育是社会责任还是个人选择?短视频是当代人的精神毒药还是解药? 对弱势群体的优待是不是一种歧视?……如果你也思考这些问题,却一直没有头绪,这13场辩论现场将打开你从未进入的思维大门,体会到思辨的智慧与乐趣!
4. 5个热门公共议题,将逻辑学真正落地到生活
如果你想提升逻辑思考,却看不进干瘪、学术的逻辑学读本;如果你知道“滑坡谬误”的概念,却无法在生活中辨别它的出现,那这本书很适合你。作为资深辩论教练,庞颖用深入浅出的方法解读了22个逻辑学的核心知识,并结合了35个热门的公共议题,带你破除概念的壁垒,在生活、工作的真实情境中,精准提炼出每个观点背后的底层逻辑,以帮助读者将逻辑学真正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获得提升。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套帮助你识破逻辑陷阱,迅速提升分析、表达问题的实用指南。在工作中遇到分 歧,如何有效沟通、准确表达?面对热搜和复杂的公共社会议题,如何获得理性视角,达成共识?在与家人、朋友讨论时,如何识别逻辑谬误,抓住问题的核心,不被牵着鼻子走?
资深辩论教练、管理咨询者庞颖从十几年的经验中,总结了一套可迁移的思辨技巧与方法,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破”—带领读者识别13种逻辑结构,揭开我们身边常见的逻辑谬误;
“立”——重塑9种分析问题逻辑框架,重塑论证的整体结构;
“场景重现”——通过结合一系列真实案例的模拟演练,练习表达。这部分特别邀请辩手詹青云,双方以模拟辩论的方式,生动演绎了思辨力的纠正与重塑。
本书源自“看理想”热门音频节目《思辨力35讲:像辩手一样思考》,整合修订后出版。
-
宋代的身份与审判
※
即使是手握法典,也不见得能依法而判,时而依赖执法者运用情、理和礼,来补法之不足。
本书试图发现各种影响宋代司法的人为因素,将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着重探索僧人的宗教身分和妾的家属身分这两种因素的影响,探究宗教戒律、儒家文化如何左右司法。并别开生面地从司法者的角度,综合 考虑法官做出裁判的复杂性,直击传统中国治理的深层脉络。
基于对法典和案例的分析,阐释司法过程中发生的纠纷,以及当时人的命运、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概念、潜意识的观念,从司法的角度,以跨学科的知识互通与交流,深刻解析传统中国的文化脉络。
————————————————————
本次出版——
经典作品 修订再版
新增万字修订内容
呈现三代学人的讨论与最新学术进展
-
北宋的改革与变法
北宋的政治史基本上以两大问题为中心,一是对外关系,二是改革运动,而这两大问题又相互牵连。在对外的情势上,北宋承受着辽、夏强敌的威胁,当外患进逼时,让人警觉到内忧。由于华夏对外一向有“修德来远”的主张,北宋在取得对外和平的同时,也可能进一步从内政上反省致弱的原因,把“修德来远”的意义从维持和平的消极态度,转化为改革内政的积极要求。
《北宋改革与变法》主要爬梳北宋庆历改革与熙宁变法的缘由、实施内容及其施政阻力与偏失,进而探究熙宁变法与北宋晚期党争激烈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新法对于南宋历史的影响。本书将带领读者一窥庆历改革与熙宁变法在宋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借此说明这两次改革事件是把握北宋政治史概观的核心议题。
-
知识过载
墨西哥作家扎伊德写道:“人类每三十秒钟出版一本书。”普通读者如何才能跟上最新发行的图书?更不用说众多可以追溯到荷马和柏拉图的经典著作。即使对于最伟大的藏书家来说,出版的前景也令人畏惧。此外,扎伊德认为,人们似乎对写书比对读书更感兴趣(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有81%的美国人认为自己应该写书)。尽管对这种状况感到沮丧,但扎伊德称该行业的一个优势是其多样性。在出版业中,一本只吸引数千读者的书很可能会被出版,而商业电影业和其他大众媒体几乎必须完全在超预算规模上运作。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是关于21世纪初出版业和文学发展的思考与观察。
加布里埃尔·扎伊德的这本宝藏小书既令人愉悦又颇为实用,就像添加了维生素的巧克力一样。他的作品融合了智慧和对现实精明的认识,实属难能可贵。对于任何关心书籍和精神生活的未来的人来说,这都是一部振奋人心的必读读物。——琳恩·莎伦·施瓦茨,著有《读书毁了我》
扎伊德俏皮地赞美了文字的传播,提到每30秒就有一本新书出版,乐观地指出因图书销量低而唉声叹气的出版商“把好事错当成坏事。和报纸、电影或电视不同,图书产业允许小规模运作的存在”。号称藏书过万的扎伊德表示,他有时认为“让无法控制自己的作者戴上贞操手套”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他也开心地宣称:“真正有文化修养的人即便拥有上千本未读图书,仍能泰然自若,保有对更多书籍的渴望。”
——《纽约客》杂志
-
大萧条的孩子们
1930年代,美国经济雪崩,大萧条袭来,而对处于此背景的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危机,危机,为什么有些孩子更多感受到“危”,有些孩子却抓住了“机”?
社会学一代宗师 格伦·H.埃尔德教授
近40年 深入追踪167个不同出身的孩子
首度展现生于大萧条时代儿童的人生历程
埃尔德教授将来自劳动阶级和中产阶级的167个孩子,根据其家庭经济受损/未受损状况,分为四个群体,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从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从求学到婚恋以至事业的纵向研究。这些孩子的独立性、自尊心、社交力、抱负心、成熟度、责任感、理财能力、教育程度、职业生涯、金钱观、生活方式、婚恋观、家庭观、育儿观、幸福度等受何影响?各群体间有何区别?
生命历程理论的开山之作,科学而硬核的人生答案书。
-
政治的视野(第一卷)
享誉世界的英国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昆廷·斯金纳教授的倾心之作
发扬剑桥学派的理论特色,凝结几十年的学术思考所得
【编辑推荐】
《政治的视野》是当今著名享誉世界的英国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昆廷•斯金纳新近出版的三卷本学术专著。作为剑桥学派的三大思想家之一,斯金纳长期致力于政治思想史 、观念史的研究,并将剑桥学派得以立足的“历史语境主义”研究理论进一步发扬光大,形成了独有特色的研究范式。该书即是集中展示了斯金纳几十年来的深刻学术思考所得。一方面指出了历史学家在获得知识和对历史解释时面临的理论上的困难,另一方面提供了分析和解释这些问题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斯金纳的思想富有哲理,论述明晰,行文优雅,在本书中得到了完美体现。本书不仅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又富有实践性,对于学术研究的价值不言而喻,是国内学界盼望已久的经典著作之一。
【媒体推荐】
昆廷·斯金纳自 1997 年起担任剑桥大学现代史钦定教授,被誉为当代早期现代政治思想历史学家中最具原创性、最多产、最受尊敬的历史学家之一……[他的]方法论和实质性文章是政治思想史学家的必读书目……
——《文艺复兴季刊》 (Renaissance Quarterly)
【内容简介】
《政治的视野》为当今享誉世界的英国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昆廷•斯金纳新近出版的三卷本学术巨著。其内容如作者所言,是其未发表和发表过的一些论文合集,但并非一般意义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作者几十年一以贯之的学术研究思想和路数。在第一卷中,斯金纳在反思和批评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利用以奥斯汀为代表的言语行为理论,围绕如何理解和解释文本这个核心问题展开细致的研究,包括如何理解文本的意义,如何辨析著作家的动机和意图,如何把握语词、观念与现实的关系等具体问题,为思想史研究奠定了扎实的方法论基础。
-
从塞北到西域
编辑推荐:
☆欧文·拉铁摩尔,在中国长大的美国历史学家、地理学家
☆一次穿越沙漠的复古之旅,一部行将落幕的骆驼商路之纪实
☆向中国历史与地理的纵深处探寻,拉铁摩尔成名之作
内容简介:
本书是1926年拉铁摩尔从塞北前往西域的游记。他就像一个中国商人那样,说一口流利的中文,组建了一支拥有九头骆驼的商队。他从张家口出发,沿着明清时期形成的商路,经呼和浩特、大青山、百灵庙、阿拉善、额济纳河、黑戈壁等著名坐标,到达新疆古城子。他不仅记述了沿途风光之美和商路之险,更把目光投向那些原本不会在历史中“留下声音”的人:驼夫、商贩、流浪汉、沿途居民……正是这次旅行,成为他走上学术之路的契机。
媒体评论:
拉铁摩尔的记载十分详细,对呼和浩特、百灵庙、阿拉善等地的描述相当丰富,很多是早已被遗忘又未曾被记载的事情。他对驼商的细节描述十分珍贵,驼商是中国北方向西方进行贸易的重要方式,而文献记载很少。本书与《下天山》一起,反映了拉铁摩尔的三个学术特点:他以实地考察著称;他善于思考,将历史与地理两种眼光结合起来;他深入中国社会,与中国各类人群深入接触。这些特点在研究中国问题的西方学者中是出类拔萃的。
——唐晓峰
无论是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还是喜爱阅读相关地区旅行文学的读者,这本书对他们而言都是一个宝库。书里对晋蒙商队以及从内蒙古到新疆的商队的记录,恰在铁路和公路时代出现之际,是大的时代变动发生之时极为难得的记录,对今天的研究者来说也是非常宝贵的史料。
——罗新
-
近世社会的形成
宋代是中国近世社会形成的关键时期,本书从“士族”与“民间信仰”两大范畴分析其中的巨大变化。作者以宋代最重要的大族“河南吕氏家族”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古门第大族没落、科举制度代兴后,宋代所形成的“新门阀”。作者从朝廷政治的起伏、科举制度对家势维持的异化等几方面,析论了宋代士族精英和社会结构转变的情况;同时涉及近世社会中的妇女、儿童和科举教育等问题,让读者更加了解“从唐宋变革”到宋元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
-
扎布让的黄昏
古格王朝(10-17世纪)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吐蕃王室后裔在西藏阿里地区建立的地方政权。1630年古格在内忧外患下覆灭,后来整个王朝随着王城扎布让的荒废而被世人遗忘。坊间传闻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西藏文化的古格“一夜消失”了。本书利用并详细释读了古格亡国前后形成的藏文史籍、耶稣会传教士的信件和报告,尝试重构17世纪前后西藏西部地区的历史地理空间及其地缘政治背景,深入讨论西藏阿里地区与西喜马拉雅地区的各种政教力量的交互关系,揭开古格内部政教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对西藏历史进程的重要影响,剥洋葱式地辨析古格面临的“外患”和“内忧”,从史料的缝隙中揭秘古格亡国的真相。
-
从树到迷宫
艾柯符号学研究的“代表作”,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符号学史
完整收录艾柯关于符号学史的学术研究,符号学理论与符号学实践双双呈现
思辨与诙谐兼备,三条线路刻画“从树到迷宫”的符号成长史
“森林中不存在明确的二分,它是一个迷宫。”
“词语狡猾地躲藏在混乱织物的迷宫中,就像田鼠躲藏在彩色丝带的巢穴里。”
“为了质疑我们最懒惰的本体论,我们通常必须付出迷宫的眩晕这种代价。”
“我相信,即使是那些对符号学并不特别感兴趣的读者,也能将这些作品读作对各种语言哲学史和语系史的贡献。”
在符号学中,树形结构是节点与节点之间存在严格等级关系的分类或范畴系统。迷宫则有意让入口与出口之间的位置无限延宕,通过无限的移位让人永远地迷失其中。宇宙的大厦是一个迷宫,充满歧路、事物和符号的虚假表象、复杂缠绕的节点和螺旋。为了抵御迷宫的眩晕,我们必须探寻潜伏的知识。
-
地理即命运
这是一部长达万年的英国命运转折史。自与欧洲大陆断开以来,不列颠便被弃于世界的边缘。没人能料到,这片无人问津的小岛将在未来称霸全球,独掌世界秩序,但也在自称“日不落帝国”的百年内日趋衰落,时至今日,它甚至逐渐退居世界舞台的边缘。
这片贫瘠的岛屿成为世界霸主的契机是什么?又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英国的盛极而衰?在这本书中,知名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倚靠大历史观和全球视野,态度鲜明地指出,决定英国兴衰命运的是其地理要素,以及由此产生的有关身份认同、流动性、繁荣、安全和主权等议题。
海上航线的连通促成了不列颠与欧洲大陆的交往与发展,也开启了双方长达千余年的恩怨情仇。是为了自身的安全与繁荣,加入欧洲联盟的怀抱,还是维护主权与民众的身份认同,坚持独立发展,是困扰这片岛屿长达千年的迷局。在挣扎与抉择中,不列颠历经三角贸易、建立联合王国、殖民世界、工业革命……这个蕞尔小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实现了其称霸世界的宏图。
但步入近现代,爱尔兰独立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的消耗、对是否“脱欧”的摇摆、东方力量的崛起……内外交困的帝国日渐无力,也逐渐迷失了自己的前进方向。世界舞台和发展核心从西方转向亚洲,困扰不列颠千余年的难题已悄然改变。
是坚定地追随美国,或开辟与中国的合作通道,还是成为连接美国、欧洲与中国的枢纽,成为21世纪的英国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回望世界,地缘关系成为各国合作与冲突的关键,我们或许也可在这本书中,窥见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下一步。
-
下天山
【编辑推荐】
☆欧文·拉铁摩尔,在中国长大的美国历史学家、地理学家
☆从天山到昆仑,一次历史地理与风土人文的深度旅行
☆动荡时代的塞外静土,一部迷人的民族志
【内容简介】
本书是1927年拉铁摩尔从北向南穿越新疆的游记。他与新婚妻子在塔城会合后,经乌鲁木齐、玛纳斯、吐鲁番、伊犁、阿克苏、喀什、莎车等著名地标,穿越了天山、喀喇昆仑山等著名山脉。与19世纪以来具有政治、商业等动机的其他外国旅行者不同,拉铁摩尔真正地深入民间,记录了沿途的风土人文。而他对亚洲腹地历史地理的联系,也让我们看到了这片土地在动荡时代所经受的考验。
【媒体评论】
拉铁摩尔详细记录了1927年的新疆之旅。他认为那是一个“包容的亚洲腹地”,他看到了当时中国西部的社会情景,所记载的内容具有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多方面的价值。本书与《从塞北到西域》一起,反映了拉铁摩尔的三个学术特点:他以实地考察著称;他善于思考的学者,将历史与地理两种眼光结合起来;他深入中国社会,与中国各类人群深入接触。这些特点在研究中国问题的西方学者中是出类拔萃的。
——唐晓峰
这不仅是一本有趣的旅行书,还是极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因为这个自学成才的年轻人努力按照那时的民族志标准记录他在西部见到的当地人,记录他们的社会生活与文化。更不寻常的地方在于,年轻的拉铁摩尔似乎还以国际政治发展为背景来理解他见到的一切。书中的民族志部分非常有意思,有些观察是独特的,至今可作为史料使用。
——罗新
-
耶拿1800年
歌德、黑格尔、席勒、谢林、费希特、施莱格尔……
天才总是成群地来,涌入这座宁静的小镇,激荡起世界历史的重要时刻。
充满不确定和恐惧的时代,无人知晓事情将如何发展。
空气中弥漫着战争的气息,一切都将在耶拿见分晓。
未来从未如此不确定,似乎还未到来,就已成为过去。时间裂成了此前和此后。
新世纪即将到来,人们无路可退。当革命在巴黎已宣告结束,它在耶拿才刚刚开始。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哲学人物群像著作,讲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耶拿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法国大革命之后,德国小镇耶拿成了德意志知识生活和知识精英的据点。歌德、谢林、施莱格尔兄弟、蒂克和诺瓦利斯等汇聚在这里,组成了一个思想家社区,不仅探讨科学、形而上学问题,还探讨政治和人文问题。他们不仅质疑社会传统,还决定重新思考当时的世界。他们对个人和自然的看法彻底改变了后来人对现实的理解,为现代社会的到来做了相应的思想观念准备。
——————————
【编辑推荐】
穿越时空,巡礼19世纪初哲学思想的革命中心
《耶拿1800年》探索耶拿如何从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变成19世纪初一群青年诗人和思想家的思想交流中心,又是如何深刻影响了现代对自由和现实的理解,更展示了他们如何通过挑战传统观念,引发哲学和文化的重大变革。
回到日常,深入情境,看思想巨擘们的爱与忧愁
彼得·诺依曼详细描述了包括歌德、黑格尔、席勒、施莱格尔等文化巨人的日常交往,以其幽默和优雅的笔触,生动描绘了这群历史人物的形象和思想争鸣,使《耶拿1800年》成为一部兼具知识性和情感丰富的历史作品。
——————————
【专家推荐】
《耶拿1800年》以生动、热情和有趣的方式讲述了世纪之交居住在耶拿大学城(或附近)的一群刚刚崭露头角的德国哲学家、诗人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彼得·诺依曼拒绝将个人生活与哲学思想分开,从而为这一时期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他的文笔生动诗意,他对细节的观察异常敏锐,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了这些德国思想家的历史背景、思想、政治观点和个人生活。成就斐然。
——加布里埃尔·戈特利布,泽维尔大学哲学副教授
这就是思想史该有的书写方式:丰富多彩且巧妙。阅读《耶拿1800年》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沃尔夫拉姆·艾伦伯格,《魔术师时代》作者
-
鲜花人类学
人类学视角下,花与文明跨越时空的深层对话。
编辑推荐/图书亮点:
※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杰克·古迪聚焦花文化的作品
※ 复旦大学人类学教授潘天舒推荐
※ 上海辰山植物园园长胡永红、科普部研究员刘夙倾情译介
花在社会文化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花能够看作一种奢侈品吗 ?
花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又有哪些东西方差异?
……
这本书是人类学家杰克·古迪聚焦花文化的一部民族志趣作,对这一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做出了权威而全面的阐释,介绍了花文化在人类社会中所呈现出的传承性、多元性和变迁性。
民族志,是人类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亦是研究成果的文字体现。故The Culture of Flowers中文版以“鲜花人类学”为题,既是强调花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也是突显花文化在人类社会中所扮演角色的生命力。地球上的开花植物多达数十万种,而在人类社会数千年的演变中,它们的实体和意象符号也被赋予了纷繁多样的意义。
名家推荐:
著名人类学家杰克·古迪以鲜花为棱镜,探讨花和花卉在数千年人类文化发展中符号象征意义和价值。《鲜花人类学》充分体现了古迪对于亲属制度、家庭和读写社会进行跨文化比较所展现的历史意识和闲情逸致。如何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着眼,提出严肃的学术问题,用赏花者的心态和花匠的精神来完成充满雅趣的学术专著,只有像古迪这样的大家才能做到。
——潘天舒,复旦大学人类学教授
内容简介:
自旧石器时代晚期,当第一个远古人类惊异于花的美丽,将它的线条划刻在石头器物上时,人们便建立起与这种自然造物之间的羁绊。
回顾人类文明史,花的身影从未缺席。花的用途极为广泛,它不仅是带有宗教和社会象征意义的符号,也是诸多建筑、纺织品、绘画和诗歌中的永恒主题,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学元素和情感载体。
著名人类学家杰克·古迪在这本书中着意解读花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的角色,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古迪以鲜花为棱镜,探讨花和花卉在数千年人类文化发展中的符号象征意义和价值,充分体现了他在跨文化比较时所展现的历史意识和闲情逸致。
媒体评价:
“对于那些想知道为什么人们喜欢花的人来说,这本书兴味盎然。”
——《星期日独立报》
“这本书犹如一束芬芳的鲜花,有关鲜花人类学的各种精彩的细节,通过内容丰富的一篇篇文章在这束花中得到彰显。”
——《观察家报》
“古迪的这项新研究雄心勃勃、内容全面,描绘了自古以来鲜花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和象征意义……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论证巧妙,旁征博引。”
——《星期日电讯报》
“古迪为花文化提供了一场雄伟的世界之旅……这一百科全书式的研究成果内容广博,可读性高,横跨多个学科,是对花感兴趣的人的必读之书。”
——《选择》
“对一个奇妙主题所做的丰富而引人入胜的叙述。”
——《金融时报》
-
语言恶女
◆脏话一定辱“她”?男人讲话不能“娘”吗?女人总是“婆婆妈妈”?
◇日常语言中处处隐藏着性别偏见!是时候掀起一场女性主义语言革命了!
◇和炫词狂魔阿曼达·蒙特尔一起,用恶女力重构我们的语言
◇在嬉笑怒骂中粉碎父权制的堡垒
++++
◆人从一出生就在学习语言,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这样说话?性别是否会影响我们讲话的方式?日常语言中是否也存在着性别偏见?语言本身是厌女的吗?
是时候挑战我们最习以为常的语言了!在这本书中,你将知道:许多脏话最初并不“辱女”;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喋喋不休;八卦从来不是女性的专属……语言学家阿曼达·蒙特尔教你从容击破语言背后的父权结构,游刃有余地发挥语词的力量,用重新定义的语言创造每个人都能得到尊重的世界。
◆准备好了吗?在轻松科普、爆笑评论和引人入胜的女性主义思想中,开启一场酣畅淋漓的语言学冒险!
++++
【编辑推荐】
◆语言“恶”女?直击日常语言背后的性别偏见!
◇为什么大多数脏话都有侮辱女性的意味?为什么默认“保洁”为女而“保安”为男?为什么男人不可以“娘娘腔”“像个娘们”?为什么女人讲话总被认为肤浅做作?我们习以为常的语言的表层之下,隐藏着性别偏见。翻开这本书,跟着语言学家阿曼达·蒙特尔去父权制的语言系统大搅一局!深入思考性别如何影响我们说话和理解他人的方式,向贬低和限制女性的日常语言发起挑战。
◆发挥恶女之力,用话语粉碎父权制,从语言中重获力量!
◇这是一本女性主义语言指南,囊括各种实用策略:怎样不厌女地说脏话,怎样性别友好地称呼他人,如何反击那些打断女性发言、攻击女性的声音,如何轻松自在地表达自己……这本恶女宝典将教你打破语言背后的不平等结构,重塑语言的使用方式,用语言为自己赋权,用收复回来、重新定义的语言,建立一个更平等、更放松、更富有同情心、更少人会被冒犯的世界。
◆语言学原来这么有趣!
◇坐上酷飒语言学家的探险飞船,前往性别和语言交叉的迷幻宇宙,穿梭在历史和流行文化之间,领略脏话侮辱、闲聊八卦、流行俚语、气泡音和夹子音的奥秘。不必担心令人眼花缭乱的语言学知识和语言变革潮流产生的颠簸,沿途有轻松有趣的故事、犀利俏皮的评论,也有让每个人乐在其中的女性主义思想始终相伴,让你在大笑之余思考语言的力量。
++++
【名家推荐】
每读完一段书中对英语的充满活力的迷人批评,你都会感觉自己变得更聪明了。——《破产姐妹》编剧、制片人 惠特妮·卡明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之后,你就可以在聚会上迅速拿出书中有趣的知识来让那些喋喋不休的男人闭嘴。——《时尚》
-
王安石“强辩”考
熙宁二年到熙宁八年(1069—1075),是两宋历史上一个罕见的喧嚣时代。一方面,王安石在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下,紧锣密鼓地推行新法;另一方面,围绕每一项新法的酝酿出台,新法派和反对派都势不两立,吵得不可开交。
本书借着重审史料中对王安石众口一词的评价——“强辩”,考察这场新法大辩论中两方政治人物的个性和思想,观其汇聚,观其沉淀,观其激荡,观其向后变化之端倪,由此勾勒出一个有血肉、有生气的熙宁政治的独特面貌。
熙宁变法,就像一个超大型的思想实验场,使许多重大政治议题经过了比较充分的讨论和争辩,但为什么没能通向成功的变革?本书从政治思想层面入手,通过剖析宋代书生政治家话语背后的思维框架,及其在政治实践中遭遇的困境,尝试回答这一问题。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