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文化

  • 巨流

    作者:季艺

    血肉悲欢的个体命运,汹涌澎湃的时代声响

    -------------重新发现我们的时代-------------

    春晚/改革开放/亚运会/上海APEC峰会/WTO/港澳回归/SARS/神舟五号六号/青藏铁路/文化体制改革/三峡工程/高铁大提速/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全球金融 危机/上海世博/移动互联网/4G/诺贝尔奖……

    《飞得更高》/《怒放的生命》/《春天里》/《黄河之子》/《我的祖国》/格莱美/《走进新时代》/奥运礼服/中式嫁衣/《时尚芭莎》/BAZAAR明星慈善夜/芭莎娱乐/名利场/《云水谣》/《风声》 /好莱坞 / EXO / 小鲜肉 / 流量 / Idol / 嘻哈 /《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金婚》/IP剧 /《 甄嬛传》/《红高粱》/《芈月传》/亚洲当代艺术/《面具系列》/《最后的晚餐》/ 1.8亿港币……

    汪峰、郎朗、郭培、苏芒、李冰冰、吴亦凡、郑晓龙、曾梵志

    他们生于50、60、70、80、90年代

    他们是歌手、钢琴家、服装设计师、杂志主编、演员、偶像、导演、画家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开风气之先,

    他们准确摸到了时代的脉搏。

    -------------时代塑造他们,时代借他们发声!-------------

    《人物》特稿风格奠定者 季艺 首部作品

    卓越的人物记者 + 卓越的特稿代表作

    8段故事,21万字,100+人采访记录

    讲述浪潮之巅的名利与尊严

    ————————————

    在我心里,季艺是中国最优秀的人物记者。

    他对人物的理解和洞见,超越很多同代人。

    ——王石语音推荐

    读完季艺的文章,会明白这十年间许多想不明白的事情。

    ——读者阿肉班长(摘自新浪微博)

    好文章什么样?好到值得打印出来花40分钟不断气地读给朋友听,且期间被她们热情地打断讨论个没完。一直在想,一个写作者得积累多少东西,才能一篇文章就够别人好好消化一阵子。

    ——读者Rocky(摘自新浪微博)

  • 脉动中国

    作者:许纪霖

    为什么现代化发展了,传统反而复兴了?

    认识传统,认识你自己,本书《脉动中国》所展示的,是一张整体性的中国文化认知地图。

    从纵向的时间脉络来说,讲的是中国文化的过去、现代和将来。从当下的问题意识反思中国文化的过去,从文化的传统展望中华民族的未来。

    从横向的空间结构来说,提供了一个打通千年历史、站在高处俯瞰中国文化的系统性框架,揭秘中国人的道德心灵秩序和社会政治秩序。

    在这一张中国文化认知地图上,全书依次有所谓“天龙八部”——甲部(核心结构“儒家”)、乙部(互补结构“儒、道、法、墨”)、丙部(信仰结构“儒、道、佛三教”)、丁部(政治结构“周秦之变与宋元之变”)、戊部(社会结构“江湖”等)、己部(总体结构“共同体”等),前有导论部(“留在我们血脉里的传统”),蕞后是结论部(“中国文化的未来在哪里”)。

    五千年的中国,处于同一条文化的生命线上,把握了这个民族的深层结构,也认识了你自己——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 内战之殇

    作者:[英] 保罗·普雷斯顿

    西班牙内战的至暗时刻

    无辜平民在后方镇压行动中的恐怖遭遇

    20世纪西班牙历史学者集十多年研究成果的权威之作

    《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历史书籍

    ◎ 编辑推荐

    ☆长久以来为历史学家所忽略的西班牙内战的另一面

    ☆20世纪西班牙历史学者集十多年研究成果的权威之作

    ☆严谨的著述中,详细披露了佛朗哥及其支持者为何以及如何消灭“那些和我们想法不一样的家伙”,同时,他也全面揭露了共和国控制区在1936年军事政变后因政府机构崩溃而引发的暴行

    ◎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集十多年研究成果精心创作而成,旨在揭露1936年至1945年间西班牙人民在其激烈的内战中的恐怖遭遇。书中所描述的恐怖事件发生在战场的后方,作者称其为“西班牙大屠杀”。它们之前一直没有得到历史学家们的关注,现在作者为我们提供了第一幅全面的图景:对大约20万名受害者的大规模法外谋杀、草率的简易审判、酷刑、对妇女和儿童的系统性虐待、大规模监禁,以及恐怖的流亡。那些应为恐怖事件负责之人被点名,受害者得到确认。这是欧洲现代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其所造成的创伤至今仍深深刻在西班牙的大地上。

    ◎ 媒体推荐

    普雷斯顿对1936年至1939年间西班牙内战的了解令人震惊……他的作品是对有关西班牙问题之讨论的有力介入。它所具有的意义超越了它所揭露的事件,并提议需对欧洲近代史进行一些基本的重新评估。

    ——托马斯·斯奈德,《新共和》

    权威的叙述……在未来几年里,对于任何想要围绕本书主题写作的人来说,它都必定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亚当·霍赫希尔德,《纽约时报书评》

    针对今天的西班牙观察家们仍然很难理解的那些复杂的现代冲突,普雷斯顿的《内战之殇》做出了最具启发性的研究。

    ——约翰·布拉德马斯,《西班牙的无政府主义与革命(1930—1937)》一书作者

    引人入胜的作品……普雷斯顿毫不妥协地细细审查了西班牙这一黯淡的历史时期中曾发生过的那些劫掠、酷刑和大规模谋杀事件。

    ——《纽约客》

  • 鲁迅的饭局

    作者:薛林荣

    本书以时间为顺序,详细记述了鲁迅自1912年来到北京至1936年在上海去世的24年里所参加的重要饭局。深挖并撷取史料中相关部分,梳理鲁迅整个生活概况、创作心理、文人交往等,勾勒出鲁迅在文学史之外,更为真实更为立体丰满的文人形象。同时以鲁迅为原点,辐射当时的文学大家甚至文学事件,为读者展现了身临其境般的民国生活现场。

  • 追怀生命

    作者:伊沛霞 / 姚平 / 张聪

    数以万计的墓志铭,或云丧葬传记,从帝制时代留存至今。它们被刻在石头上、安放在墓穴中,表达生者对逝者的思念。墓志铭的内容一般集中在墓主的生平事迹和模范言行上,因涵盖了详细的人品操行、家庭生活、地方世态及社会文化风俗,它们或多或少地折射出墓主所生活时代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此外,还让人们有机会瞥见那些在正史和地方志中少有记载的各色人物,包括女性、孩童,以及未能在政治上留下痕迹的男子。

    本书选取了从汉代至清末近两千年间的30篇墓志铭,并邀请知名学者撰写导读,以志文背后的话题,串联起整个帝制时代的中国历史。本书的读者们可选择以任何顺序来阅读这些墓志,因为它们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当然,通读全书并对各时期的墓志作比较分析也会让我们受益匪浅。此外,还可选择一个群体(如女性、将士)来进行深入的切磋探讨。

  • 玉山丹池

    作者:[美] 何瞻

    上迄魏晋南北朝下至晚明,中国古代游记文学数量众多,写作风格多样,其写作目的又因时代、个人视角变化而差异巨大。深入挖掘游记文学的文学史、文化史意义,既是一个古典文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又是一个方法论与文学史观上的挑战。

    通过对众多经典游记作家及其作品的细腻文本解读,结合各时代社会文化风潮的变迁,知名汉学家何瞻剖解经典游记作品中看似平淡的散文叙事结构,勾勒了游记文学的体裁演变,结合真实自然环境的空间特征,还原游记作者的行旅过程和观览体验,并在此过程中讨论游记作家与读者观众、文学环境和社会文化机构之间的微妙互动。

  • 横跨欧洲的快车

    作者:[英] 欧文•哈瑟利 (Owen Hatherley)

    【不仅是一趟建筑和城市美学之旅,更是一次与时俱进读懂当代欧洲的尝试】

    ·

    ※ 调合了建筑、政治、历史和文明,与时俱进读懂当代欧洲

    ※ 从建筑与城市规划的角度,解读欧洲历史的复杂性

    ※ 《星期日泰晤士报》《文学评论》《艺术评论》《卫报》等多家媒体推荐

    ·

    【媒体推荐】

    哈瑟利的书写改变了我们认识城市的方式。

    —— 《独立报》, “了解欧洲政治的八个最佳读本”

    ·

    对“欧洲城市”严厉、生动且及时的审视,当代谈论文化与建筑最引人入胜的声音之一。

    ——欧文•琼斯,英国报纸专栏作家、政治评论家及记者

    ·

    我读过的讲述欧洲最好的作品,调合了历史、建筑及当代政治,由欧文•哈瑟利那混合了批判主义、博学及人道主义的笔触写下,极具标志性。作为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永恒的价值。

    ——安娜•敏顿,英国作家、记者、学者

    ·

    哈瑟利有一套独特的技巧:建筑、历史和政治知识储备加上文学天赋,他完美地继承了已故建筑评论大师伊昂•奈恩的才华。

    —— 《文学评论》

    ·

    凝练优美的报道……好比建筑的传世之作。

    —— 《卫报》

    ·

    【编辑推荐】

    建筑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出当地的生活方式、政治与文化?又是如何体现观念与思想变迁的?一座典型“欧洲”城市是什么样的?应该是什么样的?是什么定义了“欧洲”?带着这些问题,英国著名的建筑评论家欧文•哈瑟利出发了。

    ·

    本书书名 “横跨欧洲的快车”源自德国乐团“发电站”于1970年发行的一张专辑名,共25章,每章描写一座欧洲城市或一组城市群,但并不包括伦敦、巴黎、罗马等人们熟悉的欧洲。作者以建筑为核心,调合了政治、历史与文明,在英国公投脱欧后,开始重新审视何谓“欧洲”。

    ·

    这不仅是一趟建筑与城市美学之旅,更是一次读懂当代欧洲的尝试。

    ·

    【内容简介】

    过去20年里,欧洲的城市景观为全世界所青睐。高速列车在开放的边界之间穿梭,连接着多元的空间,串联了在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秩序和趣味。这里有发电站乐团的历史城市乌托邦、超现代主义的音乐厅、充满想象力的公共空间,以及平等主义的未来派住宅。

    ·

    欧文•哈瑟利作为英国最著名、最具话题性的建筑评论家之一,将在本书中出发探索整片大陆上的欧洲城市,不仅去领略它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还试图弄清楚欧陆与盎格鲁-撒克逊规范下的城市格局——美国、爱尔兰、英国和澳大利亚所呈现的规划简单,即以汽车为中心和以开发商为导向的建筑空间——究竟有何不同。

    ·

    在定义欧洲城市美学的过程中,哈瑟利意外发现了这样一片大陆:其分裂既在欧盟之内、又在欧盟之外。

    ·

  • 认识世界:古代与中世纪哲学

    作者:[德]理查德·大卫·普莱希特

    “现象级”公共哲学家、畅销作家普莱希特

    写给所有关心世界与自己的人

    让哲学回归生活,带你清醒看世界

    陈嘉映、刘擎、许知远推荐

    ~~~~~~~~~~~~~~~~~~~~~~~~~~~~~~~~~~~~~~~~~~~~~~~~~~~~~~~~~

    从西方哲学的发源地美丽的小亚细亚海岸,一直到中世纪后期的修道院和书斋、教堂和大学,一代代著名哲学家轮番登上历史舞台,对世界、对自我、对生活进行着探寻与思考。《认识世界:古代与中世纪哲学》,德国当红哲学家普莱希特,专门为大众读者所写的哲学史第一卷,如连载小说一般,将一位位哲学家带到我们眼前,将他们的哲学思考融入故事之中,在轻松的阅读中,帮助我们理解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充满人情味的故事讲述,连载小说一样好读

    《认识世界》让哲学面向大众,避免过于专业,以生动、流畅的文风承载思想,为所有关心世界与自己的读者而作

    ◆再现时代现场,社会、经济生活的变革与新的思考持续互动

    哲学思想绝不是凭空产生的。它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是什么?

    《认识世界》不是哲学理论的堆砌,而是讲述立体、充实而鲜活的哲学史

    ◆贯通古代与当下的大问题,呈现“图景”而非专业知识

    《认识世界》并非专业研究,而是关注与我们密切相关的问题:什么是好的生活?什么是真理?是否有正义?如果有,它如何可能?生命是否有意义?人在自然和宇宙中居于何种地位?……

    ~~~~~~~~~~~~~~~~~~~~~~~~~~~~~~~~~~~~~~~~~~~~~~~~~~~~~~~~~~

    ◆普莱希特哲学史,一部哲学史首先要立足于扎实的史实,然后各逞所长。普莱希特哲学史的长处是思想水准高,论述连贯,译文流畅,格外值得推荐给广大读者。

    ——陈嘉映

    ◆在难以计数的哲学史著作中,普莱希特的写作不是“又一部”而是“另一种”。它像是一部“连载小说”:在故事与反思交织的线索中,将哲学先贤的思想置于广阔的人类活动领域,那些永恒的大问题贯穿始终,在不同时代呈现出特有的面貌,最终沉积于当代的视野。这是一部精彩生动的哲学故事,延续在我们对世界与自我的关切与追问之中。

    ——刘擎

    ◆普莱希特的分析位于时代与科学研究的高点,他的问题总是处于社会发展的前沿,哲学基础牢固,政治上明晰而敏锐。

    ——德国电视一台

    ◆《认识世界》以极为出色的方式讲授哲学,令人振奋。我真希望15岁时就能遇到这本书。

    ——DenisScheck(德国顶级评论家)

  • 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

    作者:刘擎

    ★ “中文世界公共写作的典范”

    ★ 一本在剧变时代成为一个清醒的现代人的思想指南。

    ★ 作为以政治哲学教授的身份介入国内火爆综艺《奇葩说》的学者,刘擎老师让哲学走下神坛,用真正人性的智慧和学者的温柔圈粉,其中包括但不限于马东、蔡康永、李诞、宋丹丹、杨幂、一众辩手,以及数千万观众。

    ★ 知名学者+《奇葩说》导师刘擎教授解读现代思想,呈现观念与现实的完美结合,澄清我们的处境与自我理解,在风险与意外交织的年代重建现代人对未来的想象。蔡康永、李诞、刘瑜、施展、李筠诚挚推荐!

    ★ 这本书搭建与多元价值对话的桥梁,理解现代世界的复杂性,为焦虑的现代人拨开观念的迷雾,打开更广阔的思想视野,反思现代人的精神道德困境,重获对个人生活的掌控感。

    ★ 从明白自己是谁、自己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么做,到反思自己的生活所身处的世界,如何接触生活的更多可能、开垦属于自己的领地,打破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感,重获崭新的“自我理解”。

    【内容简介】

    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纵向传承与外来文化的横向互动中,在这种“纵横交错”的文化背景下,刘擎教授通过发人深省的文字启发我们以理性化的方式来探索世界和自己,思考“人应当信奉什么”“应当怎样生活”“如何理解和应对困境”等诸多问题。

    这部作品兼具敏锐的历史意识与深切的现实关怀。刘擎教授结合历史、文化、政治、哲学等众多元素,解读社会发展变化、思想的演进,以求大众在面对这个时代时,能够辨析问题与观念的来龙去脉,澄清我们的处境与自我理解,重建对未来的想象。

    【名人推荐】

    我们常常放弃自己,想要蒙混度日;但刘擎教授不想放弃我们,他希望我们醒来。这就是他的热情、他的可爱、他的理直气壮。知道他在乎我们,谁还能把脸转开呢?

    ——蔡康永

    刘擎老师就是那种不认同你的观点,也愿意与你诚恳讨论的人。他的观点我也很多不认同,或者干脆没看懂,但觉得都该认真对待,都该看看,因为这位赤子的气质让你只能信赖。

    ——李诞

    刘擎可能是最配得上“娓娓道来”这个词的学者,他的语言干净而准确,讲道理善于以退为进,他总在追问最重大的问题,但并不急于找到答案,而是引领着读者探寻沿途层峦叠嶂的风景。

    ——刘瑜

    这个世界会变好吗?相信身处当下动荡多变、思想激辩时代的年轻人面对这一问题,多少会有迷茫与彷徨。刘擎老师在这本书里,将高远的哲学观念与世界真实状况的联系展示给大家。如果你对时代与自身有困惑,来跟随他做一次思想的体操与观念的探险吧。

    ——施展

    刘擎老师一直是中文世界公共写作的典范。他奇妙地把渊博的知识和深刻的思考清晰明快、亲切友好、情义满满地呈现给读者。没有居高临下的训导,只有真诚的智识邀约。他约我们一起思考和讨论关乎我们每个人的议题,在清明的理智中携手走向未来。

    ——李筠

  • 无尽的焦虑之梦

    作者:[法] 路易·阿尔都塞

    “梦总是领先于生活的。”路易•阿尔都塞在给情人克莱尔的信中写道。

    1984年,就在他写作那本著名的自传《来日方长》之前,这位犯了谋杀案的哲学家翻阅了许多被他留存在文档里的梦的记录,试图在其中找出那件不可挽回的行为的预兆,以便日后通过自传理解和解释为何他会在1980年时扼死了自己的妻子埃莱娜•利特曼。

    这本书根据时间顺序收录了他在1941年到1967年间留下的关于梦的主要记录。他把这些梦称作“无尽的焦虑之梦”:“我从梦里醒来后,一切都没有了。只剩下了喉间的木鞋声。只剩下了挥舞着的手,绝望地在空中划着轮廓……”

    本书的结尾刊录了一篇惊人的文本:1985年,在那起谋杀案后,阿尔都塞假托其主治医师之名写的笔记——我们有理由认为这篇笔记其实是他与自己的对话。

    这位犯了谋杀案的哲学家,他在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特殊命运,既吸引着人们,又让人困惑不已。

    ——比岱

    梦背后的东西,在梦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阿尔都塞

    梦是清醒生活的继续,它总是与我们最近意识中的观念不谋而合,只需要仔细观察,梦的内容可以在清醒生活中找到根源。

    ——弗洛伊德

  • 你看起来好像……我爱你

    作者:(美) 贾内尔·沙内

    这是一本写给普通人了解AI的趣味科普,它还有超级可爱的漫画!

    -

    这本书“非常易读、有料,而且妙趣横生、令人捧腹”(《万物发明指南》作者瑞安·诺思),带领普通人走进人工智能那个奇妙古怪又不可思议的世界,是一场幽默可爱的导览。

    -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人工智能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及它为什么已经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作者选择了一种引人入胜的方法来为我们讲述人工智能。读者可以收获到意想不到的乐趣。

    -

    作者具有相关学术背景,常年进行科学写作,更是在自己的网站上写了不少关于人工智能的文章,尤其是关于算法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些有趣又好玩的话题符合我们当下对于人工智能的好奇与探索。这绝非枯燥的学术写作,而是深入浅出、充满个人风格的平易叙事。作者在书中举了大量例子,都是有趣的人工智能的相关实验,还插入了许多与之互补形成良好互动的卡通漫画。这种平易近人的写作风格令工程师或有相关背景的人之外的读者,都能够理解书中讲述的抽象概念。

  • 中国叙事

    作者:浦安迪

    ★ 12位知名汉学家的集大成之作

    ★ 致力于中国传统叙事脉络之发现和比照

    ★ 深入探寻中国小说的诞生与兴起

    ★ 首次正式授权大陆简体版本

    《中国叙事:批评与理论》由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比较文学系教授浦安迪(AndrewH. Plaks)主编,召集了高友工、芮效卫、欧阳桢、何谷理等(包括他本人)十二位欧美代表性的汉学家,系统考察了中国从《左传》、六朝志怪,到《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的叙事作品,用叙事学中的各种概念、理论、视角来考察与剖析中国叙事文学的结构特点、视角特点与深层的中国审美精神与宇宙观的内在联系,读来既令人时时有豁然之感,也令人深觉文学研究的乐趣所在。浦安迪同时也意在为中国传统叙事文学建立一种属于中国小说美学的叙事方法论。

    ------------------------------------------------

    名人推荐

    浦安迪:

    公认的最为优秀的汉学家。——钱钟书

    一位罕逢的博通中华文化的学者,尤其他能以汉语文撰写高层次的学术论著,窃以为这是一个奇迹。——周汝昌

    韩南:

    欧美汉学界明清小说研究第一人。——王德威

    夏志清:

    文笔之雅,识力之定,迥异点鬼簿、户口册之论,足以开拓心胸,澡雪精神,不特名世,亦必传世。——钱钟书

  • 波斯之剑

    作者:[英] 迈克尔·阿克斯沃西(Michael Axworthy)

    集杀戮、独裁、疯狂于一身,亚洲最后一个非凡的军事征服者跌宕起伏的一生

    东方拿破仑的崛起和陨落,堪称一部微缩的伊朗早期现代史

    ◎ 编辑推荐

    ☆非常优秀的人物传记,将马背上的枭雄纳迪尔沙跌宕起伏的一生娓娓道来,叙事精巧,可读性强,既使读者能够真正见识到东方拿破仑的风采,又能深入洞察其惨淡结局背后的成因。

    ☆大量运用新的一手史料和研究成果,将纳迪尔沙置于核心位置,串联起波斯历史中一段极其动荡的时期,形成一部缩微的伊朗早期现代史。

    ☆详细讲述伊朗这段历史和纳迪尔沙生平的书非常少,本书在这方面填补了空白。

    ◎ 内容简介

    纳迪尔沙(1736—1747年在位),波斯阿夫沙尔王朝的建立者,是伊朗早期现代史的核心人物。本书重现了这样一个非凡、冷酷的军事征服者的故事。他从一个牧羊幼童成长起来,将他的国家从外国占领者手中解放出来,并自立为波斯沙阿。他将18世纪的伊朗从政治崩溃和分裂引导成为该地区的主导力量。他收复了之前失去的所有领土,还入侵了莫卧尔帝国,掠夺了印度的无数宝藏。他多次击败奥斯曼土耳其的军队,占领了属于现今伊拉克的大部分地区,并多次威胁要占领巴格达。但从其成功的顶峰开始,他陷入了精神癫狂的状态,这导致他做出了诸多疯狂和可怕的野蛮举动,对波斯民众、他的朋友甚至他的家人犯下了可怕的暴行,直到最后他死去。本书参阅了大量的一手史料,是想要了解伊朗历史和纳迪尔沙传奇一生的读者不可错过的作品。

    ◎ 名人推荐

    年度传记佳作,阿克斯沃西的《波斯之剑》将纳迪尔沙从一片混乱中拯救出来,它不仅塑造了一位集独裁、征战、残忍和疯狂于一身的非凡的人物形象,还展示了一幅伊朗的全景图像。这本书语言优美、内容详实,而且富有参考意义。

    ——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

    非常成功的人物传记。迈克尔·阿克斯沃西了解他的波斯……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他写得很好。

    ——戴维·摩根,《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阿克斯沃西在解释什么改变了纳迪尔的问题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无论对于学者还是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都称得上内容丰富、文笔优美。感谢作者精巧的叙事,让纳迪尔看起来像一个真正的人,他的行为也变得可以理解……研究严谨……这是一本很棒的书,就算带去海滩度假也可一读。

    ——威廉·弗洛尔,《中东学刊》

    通读下来,全书学术性强,可读性好……对历史学领域的学者和研究生都很有帮助……这本书展现了大量到目前为止还未曾面世的资料,还就阿夫沙尔王朝纳迪尔沙的崛起和统治提出了新鲜、独到的见解。

    ——乔治·布尔诺提安,《美国历史评论》

    我怀着极大的乐趣与仰慕读完了这本书……阿克斯沃西提取了新的研究成果为己用,写出了一本不仅受学者认可,更受到广泛的历史爱好者欢迎的著作。

    ——查尔斯·梅尔维尔博士,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

  • 偏见

    作者:【美】珍妮弗·埃伯哈特

    内容简介:

    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一向平等待人,但事实并非如此。

    人类的大脑在多年的进化中产生了把相似的事物归类的“分类”功能,这种原本为节省认知资源产生的功能却会让我们落入隐性偏见的陷阱。

    隐性偏见会塑造我们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记,甚至影响我们的日常行为。

    这一切是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我们很难意识到这种偏见,但是隐性偏见却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造成了对不同阶级和种族的区分对待,无论是教育、就业、医疗,司法还是执法领域都无一幸免。

    认识到身而为人的认知局限,我们才能前进一步,缔造更好的世界。

    ★纽约时报、福布斯、美国副总统贺锦丽、崔娃倾力推荐。

    ★作者珍妮弗·埃伯哈特博士是世界知名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两院院士。她在隐性偏见领域的研究成果让她获得了麦克阿瑟天才奖,这本书是她的代表作。

    ★亚马逊数千人评分4.7星,获选编辑精选“最佳非虚构作品”。 英文版豆瓣Goodreads五千人评分高达8.7。

    ★美国副总统贺锦丽倾情推荐:“我们不可能有比珍妮弗·埃伯哈特这本书更好的指导,来理解偏见如何在我们自己的头脑和整个社会中产生影响。”

    ★知名脱口秀演员崔娃高呼:“一本迷人的新书,珍妮弗·埃伯哈特博士是一个天才。”

    ★《福布斯》评论:无论是对第一次接触偏见领域的新人还是经验丰富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都非常实用且充满力量。珍妮弗·埃伯哈特抛弃了掉书袋的大词,而是直接与读者的头脑、心灵和灵魂对话,让你以全新的角度思考新闻、你的邻居、你的工作场所和你自己。

    ★《纽约时报》评价:令人刺痛、重要而富有启发性。

    ★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畅销书《终身成长》作者卡罗尔•徳韦克评价: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者之一,我相信这本书将改变这个社会对于种族的思考,甚至是改变社会本身。

  • 后资本主义时代

    作者:[日] 广井良典

    老龄化、少子化、不平等、零增长、阶层固化

    黄金一代是否会成为失去的一代?

    后疫情时代,资本主义能否解决自身内在的矛盾?

    ◎ 编辑推荐

    ☆ 当全球年轻人的失业率已达到13%,黄金一代是否会成为失去的一代?

    ☆ 老龄少子化、不平等、阶层固化、过劳与高失业率并存,资本主义世界逐渐日本化?

    ☆ 后疫情时代,资本主义能否解决自身内在的矛盾?国际秩序又将如何转变?

    ☆ 重返历史场景,反思当前价值体系,细数影响未来趋势的变量,将使我们认清经济社会发展的真相:未来不是没有终点的直线,而是一个圆。

    ◎ 内容简介

    当增长遭遇瓶颈,人们能指望人工智能和奇点带来转机吗?

    当全球化发展前途未卜,还有哪里能发掘到新的价值和机遇?

    当年轻人高失业率和贫富差距已经显而易见,何种机制才能保障最起码的平等?

    本书从人类史的宏大视角出发,指出目前正处于人类诞生以来的第三个重要转折点,即将从“增长和扩张”阶段迈向“成熟和稳定”阶段。作者通过梳理资本主义经济和现代科学观的发展历程,剖析了资本主义的核心矛盾,深入阐述了应如何克服经济、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诸多困境,并详尽地展示了“后资本主义”时代最理想的社会图景。

    作者认为日本作为全球率先步入人口减少社会的国家,理应在经济、社会保障、人与社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及生死观和价值观等多个领域探索新的可能,相信我们也同样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启示和思索。

  • 拉丁语的故事

    作者:[德]于尔根·雷昂哈特

    作品介绍:

    拉丁语原本是古罗马拉提姆地区的方言,后来转变为具有严格使用规范的经典语言,成为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之一,并伴随着帝国的扩张得以广泛传播。罗马帝国没落后,拉丁语在很长时期仍然是西方世界的通用语言,其影响力甚至跨越了几大洲。

    本书融合语言史和文化史视角,考察了拉丁语与英语、德语、法语等其他语言的关系,完整呈现了后罗马时代拉丁语的兴衰。作者认为,只有了解拉丁语在多语言交流空间中不断发展的总体情况,才能理解欧洲拉丁语文化传统。尽管拉丁语看似已经“死亡”,但它影响着包括英语、西班牙语在内的众多语言,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看点:

    ◎通过拉丁语的历史,洞悉西方世界几千年的兴衰变迁和权力更迭。

    ◎有助于增进对英语、德语等欧洲语言的了解。

    ◎展现帝国和语言如何彼此影响及相互塑造。

    ◎本书除了回顾拉丁语的发展史,还探求人类语言文化的基本现象。

    名家推荐:

    这部作品的功绩之一,是让读者首次了解到拉丁语在西方历史上每个时期的意义,以及它的最有用之处……雷昂哈特以清晰扼要、博古通今的方式叙述了拉丁语的历史。

    ——安东尼·格拉夫顿

    (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普林斯顿大学人文学术委员会主任)

    拉丁语作为一种文学语言,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就确立了固定规范,之后又繁荣兴盛了近两千年。雷昂哈特为这种被认为已死去的世界语言创作了一部生动传记。

    ——克里斯托夫·B.克里布斯

    (斯坦福大学古典学系副教授)

    对于所有想了解拉丁语的地位,以及对拉丁语在某个时代中的意义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都是必读之作。

    ——《布林莫尔古典评论》(Bryn Mawr Classical Review)

    雷昂哈特断言,随着我们阅读拉丁语文本丧失的能力,我们也失去了与世界上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笔下最伟大文学作品的对话机会。对语言爱好者来说,这本书非常重要。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 如何制作咖啡

    作者:[英] 拉尼·金斯顿

    为每一位具有探索精神的咖啡迷所准备的咖啡完全指南

    编辑推荐

    究竟是什么让咖啡如此受欢迎呢?是能够振奋精神的咖啡因?还是独特的咖啡风味和油脂?这些令人痴迷的部分都能用化学成分来解释,也可以通过烘烤、研磨和冲泡从咖啡豆中提取出来。当深入了解咖啡豆背后的艺术和科学后,你就再也不会满足于一杯普通的咖啡了。打开本书,你就能:

    · 学习一杯理想咖啡背后的科学知识

    · 知道如何挑选最适合自己的咖啡豆

    · 了解每种咖啡制法的优缺点和正确操作

    内容简介

    本书探索了咖啡制作艺术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历史,详述了咖啡豆的挑选、研磨方法,分步展示了各种特色鲜明的煮制方法。现今,咖啡已经成为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饮料之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咖啡开启新的一天,因此,如何制作一杯好咖啡也成为我们面临的新问题。能否制作一杯好咖啡取决于对科学的理解:如何挑选合适的咖啡豆?哪种研磨方法效率更高?烘焙是如何影响成品的味道的?煮咖啡的水温要控制在多少度?当你向咖啡中加入奶油时会发生什么?……了解了这些,你就再也不会满足于一杯普通的咖啡了。

  • 毁灭与重生

    作者:[日]古川隆久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战争过后,他们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日本的昭和时代充满了激变,国家在战前一步步迈向战时体制,在战时树立国家总动员体制,在战后初期饱受饥饿与贫困之苦,然后迎来奇迹般的经济复兴。那是日本遭遇挫败又重新奋起的时代。

    日本大学教授古川隆久在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外交、大众文化的广泛视角,遵循战前、战时、战后的时间维度,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带领读者轻松俯瞰昭和时代的历史全貌。昭和是尚未完结的过去,它留下的遗产至今仍然保持着影响力。这是一部权威学者将昭和激荡的64年尽收其中的“决定版”。

  • 因思念而沉着

    作者:巴哑哑

    我负责制造沉默,如果已有太多声音。

    历时15年沉潜之作,巴哑哑首部公开出版诗集。

    ————

    “它们是下过的雨,开过的花,被吃掉的果实,生活过的生活。”

    《因思念而沉着》收录了巴哑哑2005-2020年间创作的139首诗。巴哑哑擅长在日常中找到诗的入口,赋予 平凡事物以神奇的光泽。不倦书写万物有灵、人间草木,时时观照现实境遇和本心自我。她的诗敏感、朴素,有植物般的深沉与宁静,于偏爱中见辽阔。诗人直面生活,以真诚的方式抵达诗意,呈现出摒弃惯性写作的勇气。

    “我做过的最无用的事是写诗,既深信又怀疑的,是爱情的传言”

    【推荐语】

    巴哑哑的诗,洁净、简单,却又透着一份感悟的智性。她属于起点高、晚出场的那一类诗人,所以她的每一首诗,都是内心声音的自然流露。她的诗歌灵感,常常来自日常的生活事件和心灵的波澜起伏。读这本诗集,你会听见一颗敏感的心,结识一个诚朴的人。诚朴而深刻,在这个虚浮的乱世,这是非常可贵的。

    ——树才(诗人、翻译家)

    巴哑哑是“住在月亮背面的人”,是“已经不能独自承受这座星空的重量”的人,十几年里她正是用这些短诗写出了对“背面”和“重量”的独自感受。

    ——王小妮(诗人)

    这些风格不同、写于不同时期的诗,不仅仅是生活的某种“折射”,而是语言本身某种富有意义的探索。在《秋日》《时序短歌》《在一座不存在的城市》《活着》《允许》等精彩的诗中,语言在其可把握的极佳的状态中,向我们显示了诗可能的某种维度。在巴哑哑那些最具“自传”色彩的诗里,我仿佛看见一个在月光的湖里打捞记忆的人。生活的碎片,因此有了语言的声音和节奏,并因此又将这样的诗人与有心的读者联系起来。

    ——陈太胜(诗人、学者)

    巴哑哑的魔法令凡俗事物脱离庸常,上升到美和动人。一朵花被折断的瞬间、清晨快步走在街上、有关乡村婚礼的记忆以及“日常风景系列”,这些细节本身并不诗意,太过日常,但是巴哑哑用自己柔软的心将寻常之物包裹起来,犹如琥珀把远古的无名生物带到现代人眼前,让人读到柔亮的光芒,感受到超越时空的生命触动。

    ——刘汀(作家、诗人、《人民文学》编辑)

  • 十九日谈

    作者:杨无锐 著 / 刘鑫 绘

    这是一本解读《古诗十九首》的私人札记。两千多年前,一众匿名诗人写下十九首五言诗,萧统编入《文选》,是为《古诗十九首》。后人赞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而今,讲诗人杨无锐涉世而来,重访古典,却发现我们只不过重复着《古诗十九首》里同样的心事:同样的思念、盼望、感慨、愤懑……同样的经历亲人久别、爱人背叛、中年劳苦、老之将至……

    十九首原诗,十九则解读,十九个故事,十九幅古风插画,十九首古诗临摹,从古诗中观照自己,是为《十九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