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文化
-
探索人性
麦奎利是当代杰出的神学家兼哲学家,在因“探索神性”而登上吉福德讲座之前,麦奎利进行了另一项探索,即“探索人性”,从而有了读者手里这本精彩的书。其实,这两项探索的顺序,是同麦奎利一贯的思考方法及其整体思想一致的,那就是先对人的实存进行现象学描述,在发现人生的局限性、依赖性等等之后,自然地引向或探索存在启示或上帝神启的意义,最后达致对人性的深度高度或人生另一维度的认识,达致对宇宙本源或存在本身的领悟。
为了进行这项探索,麦奎利采用了各种哲学的方法,借鉴了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其他学科的成果,分别就一个个的人性问题进行了思考。尽管原来是为吉福德讲座做准备而后来换了题目,他还是就此问题包括各个子问题在欧洲、北美、亚洲等地不少国家的大学进行演讲,对听众的反应和评论者的批评进行了反思,用了好些年才写成此书。
在书中,麦奎利在详尽而又深入地剖析人生各个侧面的基础上,麦奎利最后表明,人生的种种现象都指向了上帝的存在。在本书的结束处,他将此表述为关于上帝存在的六项人类学论证。他总结说:对人生不同方面的研究“引导我们走向了同时成为人性之根源、支持和目标的一种精神实在”。
-
行动、知识与意志
人类能动性有四个不同的且不可还原的维度:心理的、伦理的、理智的和物理的。传统的意志观念倾向于混淆这四个维度。20世纪的哲学家对行为是由“意愿”或“意志力”引起的这个观点进行了批判,但是,混淆能动性的这些维度或者将其中一个还原为另一个维度的倾向却持续存在。英国哲学家约翰•海曼打破了哲学所有分支之间的界线,从逻辑学和知识论到伦理学和法学的多重视角,认为这四个维度的能动性深化了我们对人类行为及其原因的理解,《行动、知识与意志》一书,完整地阐述了这一思考过程。
-
从功利主义到早期分析哲学
难以超越的哲学史经典之作
哲学入门必读书目
科普勒斯顿以广阔的学术视野、深厚的学术积淀带你进入智慧之门
★编辑推荐
◎广阔的思想史视野
本书以其详尽的内容在哲学史界占据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力图破除哲学简史类书籍对哲学家、哲学思想漫画式的理解,不仅细致地描述了哲学史上耀眼的“明星”哲学家们及其哲学思想,还对那些通常被史书忽略的哲学家们给予一定关注。
◎细致的哲学流派谱系研究
科普勒斯顿以深厚的学养勾勒出各哲学体系的逻辑发展和内在联系,试图以“永恒哲学”的原则完成历史材料的挑选工作,提供连贯而有意义的哲学历史解释。
◎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引用
作为一本以“成为教科书”为目标的哲学史,其中广泛吸纳了各种古代、近代、现代学术研究的成果,鼓励学生在学习哲学史之后去阅读哲学原典,拿起书来。
★媒体推荐
《思想》(Thought)杂志评价:“视野广阔而客观,综合而学术,统一而和谐,力荐。”
★内容简介
《科普勒斯顿哲学史》是由科普勒斯顿所撰写的11卷本的西方哲学史,其内容涵盖了从前苏格拉底到存在主义各个时期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是现代英语学界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作者详尽而充满热情的叙述,不仅意图帮助读者获取哲学史的知识,还希望开拓读者的胸襟和视野,增进其对人类理智奋斗的了解和同情,使其更坚定和深刻地掌握哲学的原则。
本书各卷为读者研究特定时期的哲学提供观念引导,其中第8卷检视了19世纪英国经验主义转向,分析了功利主义思想家诸如边沁、密尔的重要作品;追溯英美观念论的发展及 20 世纪摩尔和罗素对其的反叛;同样还介绍了皮尔士和杜威的实用主义。
-
重复
1840年克尔凯郭尔与美丽的瑞吉娜·欧尔森订婚,1841年解除婚约。这是克氏生活中谜一样的事件。他做出这个决定时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是否因为其宗教性的沉郁使然?对此克氏留给我们《诱惑者日记》、《有辜的?—无辜的?》、《重复》三部作品。
《重复》以文学的方式讨论了重复是否可能。这一重复既是婚约事件主题的重复,也是对生命和灵魂的存在方式的领会。在时间中重复不可能,在永恒中则没有重复。借助于重复悖论,克氏让我们隐约感知到了其生命中这一谜一样事件的意义。
-
《齐物论释》疏证
章太炎先生是中国近代首屈一指的国学大师,也是民族民主革命的前驱。面对中国遭遇的民族危难和社会矛盾,他勇猛无畏地投身革命,积极参与现实社会的改造,并在剧烈的古今之变、中西之争的文化冲突中,对中华文化的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刻反思,建立起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体系。在太炎先生的著作中,《齐物论释》的地位极其重要。在《齐物论释》中,太炎先生对《庄子》中的《齐物论》进行了突破性阐释,在传统小学“解故”的基础上,建立起特色鲜明的齐物哲学。齐物哲学既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大胆突破,也是对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西方古典哲学的积极响应,代表着中国传统哲学的近代高峰;在太炎先生浩瀚博大的思想世界中,具有纲领性意义。本书是对《齐物论释》的详细注释,或于篇前,阐明章旨;或于句下,说解文义;于《齐物论释》所涉文献典故,探源考索,力求无遗。本书以“小学”通义理,深刻揭示了《齐物论释》中的“小学”世界、经典世界和思想世界。为我们今天阅读、理解《齐物论释》和章太炎的思想提供了重要助力。
-
永夜微光
佛洛伊德留給這個時代最重要的遺產,是對於精神的提問方式能夠不斷翻新的知識力量。拉岡重新閱讀佛洛伊德的原因,在於他肯定精神分析是具有前瞻視野的理論,但這個應當對人類知識與實踐帶來革命的理論,本身卻建立在一個薄弱的基礎上。因此,拉岡的理論工作可喻為是對佛洛伊德這棟百年建築的二次施工。只是原本應是美化、修補的二次施工,卻變成了地基的全面翻新。本書的目的不僅是闡釋拉岡的理論觀點,更希望洞察拉岡如何重新賦予精神分析這棟百年建築新的生命。
本書為「拉岡學」研究的重要學術基礎,提取拉岡從1950年代起,橫跨二十多年系列講座(Séminaires)的核心概念,試圖以拉岡橫跨時代的講座論述,提出拉岡研究的主體性。作者以永夜微光的比喻,顯示拉岡的未竟革命大業,嘗試點出拉岡是在思考時代的暗影。閱讀拉岡,不是去追逐真理,而是如何在搜尋暗影中,生成人文思想和臨床實踐。只有透過此種策略,以一個綜觀式方法來閱讀拉岡,儘管可能只是微光,都可帶來深切的學術價值與影響力。
-
本雅明论媒介
本书旨在提供对本雅明媒介批判的详细重构和分析。它显示了本雅明如何批判性地分析了各种通信技术模式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媒介如何塑造人类经验、商品文化、都市空间和政治。有四个关键主题构成了主要章节:传播的危机、媒介化的讲故事;技术上的可复制性;媒介城市。每一章都试图阐明本雅明对特定传播媒介(书籍、报纸、广播、摄影和电影)与相应形式的经验之间关系的描述。
在第二章中,作者将从资产阶级文学文化的消亡和公共领域的角度来考察传播的危机。我探讨了本雅明如何将讲故事的衰落与十九世纪欧洲信息产业的发展联系起来。
第三章侧重于本雅明的媒体实践,涉及他对无线电广播的参与。这将展示他在自己的儿童和其他节目中如何试验当代理论问题(例如教育、娱乐和一种电子大众媒介化讲故事的新形式)。
第四章详细介绍了本雅明最著名的文章《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文密切关注影像体验的关键主题,比如光晕的消亡、摄影图像的光学无意识以及震惊、分心和触觉。本雅明对艺术和政治的分析将阐明政治景观的复杂维度以及现代媒介时代新公众的形成。
第五章追溯了本雅明的巨著《拱廊街计划》的理论意义,以便我们理解与大都市的城市景观相关的现代媒介。本章还圈定了一些本雅明为媒介研究而分析通信技术和都市空间的方法论含义。
在结论中,本书希望通过与最近的媒介和社会理论家进行简要比较来评价本雅明的媒介批判。借此,作者希望澄清本雅明之于当代媒介研究的独特贡献,并帮助读者进一步提出他们自己的批判性探究。
-
德国哲学1760-1860
18世纪下半叶,德国哲学在一段时期内统治着欧洲哲学。它改变了欧洲乃至全世界的人们思考自身、自然、宗教、人类历史、政治和人类理智结构的方式。在这部内容丰富且涉猎广泛的著作中,特里·平卡德将“德意志”的历史——从若干邦国的松散联合演变为具有特色文化的新生国家——同发展中的哲学思想的趋势和复杂性的考察结合起来。他考察了康德因革命性地强调“自我决定”而带来的重大影响,并追溯了这种影响在浪漫主义和观念论中的发展,以及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这些后康德思想家的批判。这部著作将会引起一大批读者对哲学史、文化史与观念史的兴趣。
-
从政治到哲学的运动
西方思想史研究专著。运用最新研究成果,对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名著《尼各马可伦理学》进行研究型系统解读;并以这部伦理学名著作为切入点,透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的整体架构。本书并附有对柏拉图《吕西斯》的解读。
-
自由及其背叛
伯林教会我们,如何看穿以自由之名伤害自由的人。
本书根据1952年伯林在BBC第三套节目所做的系列演讲整理而成,囊括了伯林关于自由与观念史的原创洞见。伯林向我们表明,正是爱尔维修、卢梭、费希特等哲人对自由观念的滥用和误读,妨碍了自由观念的发展,也阻碍了个体自由的实现。要真正理解自由,就必须从这些自由卫士的错误中吸取教训,避免赋予自由过多的王冠和权柄。
-
黑格尔的自由主义批判
在《黑格尔的自由主义批判》中,作者史密斯梳理了黑格尔对以权利为本位的自由主义传统的批判,后者既包括以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英国经验论性质的自然法思想,也包括以康德、费希特为代表的德国观念论性质的自然法权学说,更加涉及以卢梭为代表的法国大革命的权利传统。
在黑格尔看来,整个近代自由主义权利观念以社会契约论为前提,并试图从抽象的基本原则推衍出现实的法政体制,而这显然低估了权利问题的复杂性。但就整体而言,黑格尔却并非反自由主义者,正如史密斯所言,其保留了古典自由主义中为核心的部分,并在相互承认的法权理论中加以重新表述。而黑格尔法权学说的特殊之处则在于,将近代自然法理论予以排除的历史、文化要素重新纳入了视野,而国家同样保障与发展个体之间相互承认与尊重的权利。由此,黑格尔发展出了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的法治国学说。
-
论电影
对阿兰·巴迪欧来说,电影是一种教育,一种生活的艺术,以及一种思想。自1950年代末至今,他撰写了三十多篇论述电影的文章,提供了哲学家看电影的一种视角与解释方式。从具有现代性的导演,如茂瑙、安东尼奥尼、塔蒂、戈达尔,到美国当代电影,如《黑客帝国》《木兰花》《完美的世界》,本书涉及各种电影的风格,为读者呈现了过去五十年来电影发展的多样路径。
-
周易导读
《周易》,是一本非常难读的书;易学,是一非常 难学的学问。 《周易》的精髓,虽在卦爻辞之中,却又在卦爻辞之 外。它有象、有意、有术,辞仅仅是其一部分。 《易》从伏羲开始,伴随着整个中国人感知世界的方式,为中华人文奠基。 朱子说:易学就像灯笼——添一条骨架,就挡了一路光明。这书,只能拆掉一些旧骨架,添上自己的,但愿没把这光都遮死。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融思想性与文学性于一体的哲学必读之作,尼采思想世界的入门首选
*直面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提出著名的"超人"、"永恒轮回"等学说
*直接影响海德格尔、黑塞、荣格、加缪、萨特等20世纪思想家的哲学巨著
*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里查德·施特劳斯同名交响曲、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灵感来源
*翻译家钱春绮经典译注本,译笔文采飞扬又极忠原文,适合大众阅读
————————
当善与恶的界限日益模糊,
当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
当生命之轻已变得不能承受,
我们该从哪里求得生存的意义?
是重造崇拜偶像?还是干脆沦于虚无,一路娱乐至死?
在人类刚刚步入现代世界时,德国哲人尼采就严肃地思考上述问题--而一切答案,都汇聚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哲学小说中。通过主人公查拉图斯特拉的漫游与教诲,尼采发出了先知般的宣言:在"上帝已死"的时代,人应该直面虚无,从自身创造生命的意义,最终进化为能撑起生命重担的超人!
-
科学、信仰与社会
作为20世纪欧洲卓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凭其著名的意会(tacit)认知理论和富有人性的科学哲学观引发了现代认识论上一场根本性的变革。本书收录了波兰尼的两部代表作《科学、信仰与社会》与《人之研究》。
《科学、信仰与社会》是根据1946年波兰尼在英国达勒姆大学(University of Durham)发表的路德纪念讲座(Riddell Memorial Lectures)结成的集子,该书是波兰尼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成名作,是波兰尼第一部系统的科学哲学著作,概括地陈述了其科学观。波兰尼指出科学家的个人判断和寄托是科学构序和进化的重要动因,一切科学的知识塑造都离不开科学家个人,他们摆脱不掉的个体热情、价值等同样也是科学的本质属性。也是在该书中,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与价值、科学家个人与科学理性权威的内在关系,以此成为科学历史学派的重要思想先驱。
出版于1959年的《人之研究》是基于波兰尼在基尔大学((Keele University)发表的林赛纪念讲座(Lindsay Memorial Lectures)而完成的另一部作品,这三场讲座为波兰尼的“意会认知”理论提供了基础知识,可以被视为波兰尼最著名的作品《个人知识》(1958年出版)的导言和扩充。此时波兰尼的科学哲学思想已臻全面成熟,并拜多年的科学家生涯和社会活动领域的丰富阅历所赐,其笔锋在从精密自然科学到人文社会学科在内的一切学科领域中纵横驰骋,游刃有余。
-
独异之物
一本“独异之书”
一次哲学家与建筑师的智性交锋
一场建筑与城市的哲学会谈,
当代建筑界与哲学界最著名的两个“熊孩子”
让·鲍德里亚与让·努维尔,
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念——“独异之物”!
内容简介:
《独异之物:建筑与哲学》是一本极具话题性的书,争议就是它的标签,无论是其主题还是设计。当代法国最具争议性的建筑大师努维尔邀请哲学家鲍德里亚来到巴黎建筑学院,就“城市中的天桥”这一主题进行对谈,成为当代建筑界的重要事件。
何为一个“独异之物”?它是一个怪异之物,一颗陨星,聚于唯一一点上的一种绝对,它无法同任何别的东西互换。它可以是一个想法,一座建筑,一个颜色,一种感觉,一个人。让·努维尔与让·鲍德里亚的对话,从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现场,到纽约世贸中心,再到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充分阐释了建筑学的对象与难解之谜的某种关系。他们还谈及其他一些与未来相关的根本问题——建筑的本质、真实、自由、透明性、图像、“明日之城”,等等。
-
花园(修订译本)
人之为人,为什么与花园息息相关?花园能否告诉我们为何“死亡是美的母亲”,如诗人史蒂文斯所言?为什么说我们其实生活在一个没有花园的时代?为什么说我们正竭力创建一座史无前例的硕大伊甸园,与此同时却将大地迅速变为荒原?
本书作者罗伯特•波格•哈里森以其诗性的哲思引导读者寻访神话传说、宗教圣典、文学作品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一座座花园,诸如荷马史诗中的仙岛乐园、伊壁鸠鲁的弟子们深耕细作的菜园、《十日谈》里的男女青年讲故事的乡村花园、《疯狂的罗兰》中的幻景花园、朴质极简的禅寺石庭、工致安详的伊斯兰园林、令园丁“走火入魔”,整日拨泥弄土的平凡的家庭小花园,还有无家可归者在纽约街头组建的临时花园……本书邀请我们漫步这座座花园,体悟花园与园艺的内蕴,由此在我们的心田和大地上重新开始耕种伏尔泰所说的“我们的花园”。
-
政治哲学史(第三版)
德裔美籍著名政治思想家列奥·施特劳斯等人编撰的这部《政治哲学史》,系统全面地介绍了自古希腊至现代主要政治哲学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和著作,广泛深入地探讨了人的本性或本质,国家的起源和基础,社会经济制度的原理,道德或价值取向的根据,公平或正义的实质,以及人类最好的政治制度和最好的生活方式等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随着施特劳斯作为著名政治哲学家地位的确立,并由于本书问世后产生的影响,本书已被奉为政治哲学的经典著作和权威教本。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