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文化
-
望长安
•洛阳金村战国文物,现藏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中国近现代文物流失的缩影
•汉代人像砖柱,现藏大英博物馆,表达汉代人的思想观念与审美意趣
•北魏至辽金佛教造像,现藏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反映中国古人的信仰与智慧
•唐代昭陵两骏,现藏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一路追踪国宝流失的历程
•唐代三彩俑,现藏大英博物馆,揭秘唐代将军刘庭训跌宕起伏的人生
•唐代骑马女俑,现藏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梳丫髻、着男装,呈现盛唐开放的风尚
•战国汉唐铜镜,现藏日本泉屋博古馆,展示掌中的大千世界
•北宋银镜盒,现藏大英博物馆,讲述宋人温婉生活
--
在上世纪初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战乱频仍,政局不稳。国家深陷危难中,国宝亦无法自保。大量文物盗掘、盗卖活动猖獗,很多国宝漂流异乡,丧失了原始出土和保存的信息,不仅对学术研究造成了巨大困扰,也是国家财富的损失。它们如今静静躺在国外知名博物馆中,接待着来自全世界游客敬仰的目光和赞美的语言,但同时也是文明遭受浩劫的重要证据。
本书以不同年代、不同角度、不同形式诠释了一个共同主题——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多样性和文明的博大精深。对流失文物,从追溯丢失经过、复原原始保存信息、考证人物身份、还原古物用途、研究一个时代的风貌……各个角度,讲述了这些国宝蕴含的信息。同时,让我们看到在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之内,文物的精美绝伦和盗掘者穷凶极恶并存,文物保护者和贩卖者之间的博弈。这些故事现在都静静躺在距离它们的故乡万里之外的博物馆里。
-
巫蛊乱长安
重审巫蛊之祸来龙去脉,还原历史真相;
探寻汉武帝雄才大略下的阴影,
巫蛊罗生门里,扑朔迷离的人性之谜。
『编辑推荐』
◎新锐历史作家,引领历史非虚构写法新潮流!比小说更精彩!
巫蛊罗生门,究竟是谁想谋反?虎毒食子、轮台罪己,一桩悬案深解汉武帝的一生。
历史写出来比悬疑小 说还精彩!经历巫蛊之祸的司马迁,在《史记》里埋下了不少线索,作者比对多方史料,深挖史书里的伏笔、暗语,并根据人之常情谨慎做出部分推测,试图破解这一千古悬案。
◎从作者的故事里,你能看到——
史上最严重的“扎小人”事件,可能是汉武帝晚年干的最糊涂的一件事儿,它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司马迁之死与巫蛊之祸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他在《史记》里向后人透露了哪些线索?
中学课本里的《报任安书》,你真的读懂了吗?
『名人推荐』
刘彻、刘据父子的复杂关系以及个别臣子的特殊作用,导致都城长安发生政府军与市民激烈的武装争斗,“合战五日,死者数万人”。史称“巫蛊之祸”。谭木声的著作《巫蛊乱长安》以生动的笔调记述了中国帝制时代这一特殊事件,可以为关心中国历史文化的读者提供有积极意义的启示。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王子今
谭木声先生这部《巫蛊乱长安》,是他潜心多年,勤学深思的结果。作者通过认真研读第一手史料,努力向读者揭示了他所看到的“巫蛊之变”的全貌;告诉读者,他看到了怎样一个汉武帝和他的太子刘据,还有站在刘据对面的那个江充……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辛德勇
感谢作者的流畅叙述与生动细节,把我带回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诡谲的时刻。
——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许知远
惊心动魄的开局,牵扯出冰冻三尺的过往。《史记》《汉书》中保存下来的历史碎片,在流畅的叙事中重新浇铸成形。
——作家 刘勃
『内容简介』
巫蛊之祸是西汉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其中涉及汉武帝一朝的政治斗争,诸子夺嫡等明争暗斗。这场重大的历史事件的真相由于史料的缺乏,成为一个未解之谜。本书作者利用史料和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历史的空白进行了大胆而富有创建的论证猜想,重审巫蛊之祸的来龙去脉,揭示其中的真相,提出了无法证伪的新视角。
-
生活艺术
◎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姊妹篇
◎ 对话思想大师鲍曼,探寻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
【内容简介】
在个性化社会,我们都是生活艺术家。不管我们知道与否,愿意与否,喜欢与否,这都是社会的命令,而不是我们的选择。我们被期望使用技能和资源赋予生活以目的和形式,即使我们缺乏艺术家所需 的工具和材料。
在液态现代社会,我们也被教导生活艺术的目的应该是幸福,尽管我们不清楚幸福是什么,幸福的形象在不断变化,幸福在大多数时候是一种有待实现的东西。
这本书不是关于生活艺术的设计指南,相反,它精彩地描述了我们生活设计的条件,施加在选择上的限制,以及设计、偶然性和性格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身处一个液态现代性、个性化消费者社会。这本书是关于社会如何影响我们构建生活轨迹的研究。
-
中国现代历史意识的产生
国际史学史专家王晴佳
宏大思潮集合名家个案,再探中国史学的近代革新
# 以全球视角理解中国近代史学转型
中国历史有元叙事吗?
清末到五四,现代史学经历了哪些分合演变?
后殖民与后现代的风潮有对史学研究产生了哪些影响?
# 由名家学派细究现代历史意识的产生
科学史学与民族 史学如何此消彼长?
从欧美日引进的通史著作,到刘师培、夏曾佑、柳诒徵编写的新式历史教科书,20世纪初历史写作的转变对国人观念有何影响?
胡适与何炳松、陈寅恪与傅斯年,钱穆与顾颉刚,史学大师之间的交往与关系到底有哪些隐秘?
———————————————————————————————————
本书集结了著名历史学家王晴佳先生有关中国史学史的讨论共16篇,所论时段集中在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转型时期。作者以“现代历史意识的产生”,作为理解和把握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史学革新的核心,除疑古派、科学史学、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话题外,也有部分内容将中国历史研究置于全球史学之中作横向比较,或以新式研究方法对旧问题提出新解。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思潮与特征”探讨20世纪中国史学的整体转向和发展趋势,第二部分“人物与思想”着眼近代以来众多名家、学派,提出独到见解。
-
历史是扩充心量之学
各种形态的历史,都可能提供我们意想不到的资粮。古人每每希望在特定的事情上得到前史的启示,但除了期待历史帮助我们在特定事情上成功,同时也应强调,读史如何提升人们整体的心智能力——心量。
-
认识你自己
这些光明灿烂的文字熠熠生辉、噼啪作响,就像烟花表演中的最后一炮,借助古代文化强大的军械库,照亮了愚蠢和空洞概念的黑夜。
——《观点报》
【编辑推荐】他既谈论柏拉图,也谈论角斗士,他在寻找幸福之钥匙的同时亦思考着有关死亡的问题,跟随吕西安•热法尼翁,我们得以踏上一段持续了30个世纪之久的漫长旅程,领略古希腊和早期基督教的智慧、福德和神秘主义。在笑声与惊奇中,我们与苏格拉底、圣奥古斯丁以及翁贝托·埃科同路前行。
吕西安•热法尼翁,这位渊博的人文主义者,为我们提供了令人叹赏的作品,这部连接起神话时代和神秘时代的伟大选集收录了他生前未曾发表过的关于古代文化的文章,他在去世前对这些文字做了复校和修订,这项工作淡缓了时间的流逝,同时也让朋友们倍感欣悦
【内容简介】本书为“轻与重”系列译丛之一。“认识你自己 ”相传是刻于希腊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也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句。本书以此为切入点,纵横古今,引经据典,从哲学的角度对如何认识自己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古希腊的柏拉图、智术师、普罗提诺到塞涅卡、奥古斯丁,从柏格森、弗拉基米尔.扬克雷维到好莱坞电影《角斗士》《亚历山大大帝》,作者以其丰富广博的知识向我们阐释了孤独与平庸、信仰与真理等人生的哲理,告诉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本书作者吕西安.热法尼翁为法国著名哲学史家,亦是研究古希腊罗马思想的专家,曾出版多部著作,深受法国读者喜爱。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帮助中国读者更好地阅读本书,译者在翻译的同时,加注了大量相关的背景知识作为辅助内容。
-
哲学与现实政治
许多当代政治思想家都坚信,他们的任务是发展一种理想的权利或正义理论,以指导和判断政治行为。但在本书中,雷蒙德·戈伊斯认为,哲学家应该首先尝试理解为什么真正的政治行动者会像他们实际做的那样行事。政治绝不是对伦理的应用,而是一种让人们生存和追求目标的技能。理解政治就是理解人们拥有的权力、动机和概念,这些权力、动机和概念决定了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情况下如何处理所面临的问题。
《哲学与现实政治》概述了一种面向历史的现实主义政治哲学,并批评了基于抽象的权利和正义概念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这本书是对既定思维方式的尖锐批判,也是对变革的挑衅性呼吁。
-
汗水的奖赏
★《纽约客》年度好书、2022年Esquire最佳非虚构类图书、2022年Lit Hub最受期待图书
★一段横跨2000多年、足迹遍布三大洲、追溯运动起源的征程
★一部关于运动的文化、科学、文学和个人史
★内含16页彩插,生动讲述有关运动的人与古代运动场景
-
古代人将运动员的汗水视为宝贵的商品。
出汗的益处是避免死亡。
笑——“内脏的慢跑”。
古代的武器是手、指甲、牙齿。
生命不过是四肢的运动。
……
跑步、游泳、摔跤、拳击、举重、散步、瑜伽……比尔·海斯通过追溯这些不同运动形式的起源,记录了它们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将他自己个人的运动经历与从古至今的运动的文化和科学史联系起来,剖析人类运动的动态变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来了解运动在21世纪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
————————
本书精彩讲述了运动在数千年间的起起伏伏,让我为之着迷。
——简·方达(Jane Fonda)
把过去写得更加人性化。
——《泰晤士报》(The Times)
博学、风趣、精力充沛、历史悠久,仿佛身临其境。
——《卫报》(The Guardian)
-
同时代的北方
刘岩教授当代东北文化研究全新力作
戴锦华 汪晖 宋念申——郑重推荐
————————————————————
小说、评书、二人转、影视剧、喊麦、春晚小品、先锋艺术、城市改建
消费社会里尚被忽视的“老/穷人”生命形式……
再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区域史与记忆生产史
反思“东北文艺复兴”话语和被遮蔽的社群真实经验
面向未来发掘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历史遗产
————————————————————
东北之为“北方”的历史,同时是它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工业基地、文化工业基地和另类现代性前沿的历史。本书是文化研究学者刘岩教授的全新论著,以当代文化生产为主要媒介,结合长时段视野,探究“北方”历史经验的同时代性。在这一探究中,东北既是区域辩证的对象,也是尝试以经验克服景观、由记忆解放想象的方法。
-
消遣
知名汉学研究者力作,海外汉学研究最新成果
金石学如何从古代文人收藏把玩的私人爱好,逐步演变为现代历史和考古学学科?
书画收藏、器物收藏、甲骨收藏,都有哪些特点,古物图谱的制作,有哪些方法?古物的收藏和研究有哪些重要人物?
吴大瀓、罗振宇、王国维等在传统与现代交替中的人物,如何从收藏逐渐走向发现、研究,进而主动保护文物、用现代方法研究古物?
本书亦可视作一部“金石学的近现代史”,金石学在近代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吸收了西方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逐渐演化成具有现代意识的考古学和历史研究学科。
作为一个学术领域,金石学起始于北宋时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它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金石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金石提供了中国古代学者和艺术家的吉光片羽。作者通过对金石学在晚清和近代的变迁,讨论作为古代文人消遣和收藏鉴赏手段的金石学如何演变为现代历史学的一个领域,期间,传统金石学的研究方法、思路、与新的历史学方法、考古学方法交融,逐渐变为现代中国历史研究的新领域。由此,读者也可以窥见现代中国的文化转型。
对文化史、艺术史以及现代中国思想史感兴趣的人,以及研究不同社会的古文物发展历史的人来说,这本书都大有裨益。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 白谦慎
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历程研究,这部书有重要贡献。
——牛津大学艺术史系教授 柯律格
宗小娜的这部著作,丰富了我们对20世纪初期中国文化的了解,更加突出了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和文化思潮的多样性。
——康涅狄格大学历史系教授 沙培德
-
谢林与现代欧洲哲学
弗里德里希·谢林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说对当时的欧洲思想界有过巨大影响。不过,由于其哲学体系相对复杂,他的思想不易被世人接受,在后来的德国哲学发展中,其地位也逐渐被忽视,甚至被视为异类。
因此,英国哲学家安德鲁·鲍伊的这本《谢林与现代欧洲哲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书不仅回顾了谢林的整个哲学生涯,清晰重构了他的关键论点,特别是与黑格尔的辩论,还将他的思想与当代哲学讨论联系起来。通过对尼采、海德格尔、德里达等哲学家作品的追溯和比较,作者展示了谢林哲学在现代哲学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本书既是一部系统全面的谢林哲学研究专著,也是一次审视谢林在欧洲哲学史上地位的重要尝试。它的出现填补了对谢林思想认知的空白,为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这位被忽视的哲学家提供了宝贵机会。
-
增长
能源、人口、城市、工业,一切增长都有尽头?
面对增长停滞甚至衰退的黯淡前景,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比尔•盖茨2019年度书单图书
破除增长至上的既有迷思,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全新路径。
“没有哪个作者的书像斯米尔的新书那样让我满心期待。”——比尔•盖茨
媒体与学者推荐
瓦茨拉夫•斯米尔的《增长》揭示了世间万物增长的冲动,从极小的微生物到人类,从技术进步到经济发展,增长都是硬道理。人类在与世间万物和谐共处的过程中,在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掌握算力和能量,不仅变得越来越聪明,而且越来越强大,不断突破增长的极限。现在,人类到了应该反思的时候了:所有增长是不是应该有一条红线?只有追求可持续增长的自我约束,人类才能与自然和谐共生。
——李俊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原主任
无论是200多年前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还是50多年前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都是增长焦虑的产物:慢增长,就恐慌。实际上,承认增长有限度,不啻为一次思想大解放。我们不妨试着从一味追求快增长的执念中走出来,由观念变革开始,推动制度激励与行为模式的渐进式转变,从而为“高质量发展”奠定思想和行动的基础。
——陶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教授
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变化形式主要表现为增长……但增长也不是完全独立的,自然界的增长可能影响人类社会,反过来也是如此。另外,并非所有的增长都是好事,我们需要对增长的过程和形式有全面系统的认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理解增长,方能更好地理解自然和社会,本书恰恰是在进行这样的尝试。
——王智勇,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经济研究室主任
斯米尔的研究涉及能源、人口和环境变化,他充分说明了,在一个有限的星球上实现增长需要很高的成本。……增长促使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在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效率、改善快速采用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激励、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退化以及改善不断膨胀的人口的生活方面,我们迫切需要做出权衡。
——《自然》(Nature)
斯米尔认为,无论在生物学层面、社会层面,还是在经济层面,增长可能都是常态。然而近几十年来,我们所能看到的经济和生活方式的指数增长是不正常的,这种增长不可能在不带来任何灾难性后果的前提下长期维持下去。
——《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
对增长现象的史诗般的、跨学科的分析。
——《卫报》(Guardian)
内容简介
增长一直是人类社会的一个不言而喻的、明确的目标。增长现象支配着世间万物。小到微生物个体和群落,大到帝国、文明乃至星系,都处在动态的增长变化过程之中。在本书中,斯米尔带领读者回溯了从微生物的感染到动植物的新陈代谢、从早期农业的出现到帝国与文明的兴衰等种种增长现象。
在自然环境中,人类驯化了动植物,改变了它们的生长,使其成为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家禽、家畜和农作物的生长与它们处在自然环境中的祖先的生长截然不同,而这正是维持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关键基础之一。相比之下,在由人造物和人类行为组成的环境中,增长现象更为可观:技术革命和一系列新原动机的出现,将人类从依赖人力和畜力、增长缓慢乃至停滞不前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了人口、经济和文明的形态。
然而,对任何增长来说,物质基础都是不可或缺的。现代社会的高速增长建立在大量使用经过亿万年才积累起来的化石能源的基础之上,现代人类对地球上的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在长远的未来,我们能否一次次地通过技术手段,让自己走上新的增长之路?技术乐观主义者们或许对此深信不疑。但本书作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保持谨慎态度。在一颗有限的星球上,无限增长显然是荒谬的。现代社会必须马上采取重大措施,才能确保生物圈的长期宜居性。
-
中世纪的狼与荒野
狼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学中对邪恶的一种常见隐喻,如今,它已成为一个符号,象征着与中世纪相关的强烈恐惧和不安全感。事实上,中世纪欧洲对狼的反应不尽相同。狼虽然不依赖于荒野,但在概念上与荒野这种环境联系在一起——尽管荒野处于中世纪社会的边缘,但从8世纪到14世纪,荒野的不断开发,拉近了人类与家畜和狼的距离。
本书以英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南部两个地区为重点,比较了人们对狼的反应。书中探讨了狼在景观中的分布,狼作为捕食者对动物和人类的潜在影响,以及狼在文学、艺术、宇宙学和身份认同中作为商品的用途。本书还调查了英格兰岛上狼灭绝的原因(包括实际原因和文化原因),以及它们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得以存续的原因。
-
中国秘密社会通史(全四卷)
全方位揭秘中国历史上的秘密社会
※内容简介※
“中国秘密社会”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时期,日本人平山周将对中国华南社会的考察报告出版,名为《中国秘密社会史》,这是最早把两大秘密团体——秘密教门和会党置于一起的著作。后来中国学术界引进“秘密社会”这个概念,把教门和会党合称为“秘密社会”或“秘密结社”。
从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来看,中国秘密社会可分为秘密教门和秘密会党两大系统。秘密教门是带有宗教性的秘密结社,以师徒传承的方式结成,以“弥勒救世”、“末劫说”和“无生老母”崇拜融合而成的“天盘三副”信仰,作为精神支柱和维系内部团结的纽带。以入教可以消灾获福或避劫免厄来吸引信众,要求徒众茹素食斋,诵经礼佛,但不要求信众脱离家庭,服饰同常人无异,故自称为“在家出家”。秘密会党是由历史上的异姓结拜弟兄组织演化而来。这类组织最初仅仅是为了抱团取暖而结拜弟兄,并没有名称,雍正年间才开始“立有会名”,如父母会、铁尺会、天地会、三合会、三点会、边钱会、兄弟会、忠义会、哥老会、江湖会等。清朝廷将其界定为“结会树党”的违法行为而加以打击,后来被简称为“会党”。会党是以歃血结盟、焚表结拜弟兄的方式结成,以江湖义气和其他封建伦理道德作为维系内部团结的纽带。要求会众服从首领,忠于誓言,恪守规约,严守会内机密,以互济互助和自卫抗暴吸引会众。晚清时期,青帮、丐帮等出现后,人们便习惯性地把帮与会统称为“帮会”。
本套书共四卷。卷一、卷二从秘密教门的源头开始讲述,对秘密教门的发展、演化、蜕变的历史变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秘密教门的性质进行了客观分析。作者尤其注意尽量全面讲述东汉、南北朝、宋、元、明、清时期不同教派建立的情形,为当今读者充分了解中国古代下层社会提供了一个窗口。卷三、卷四剖析会党的产生、发展和覆亡的过程,详细讲述晚清时期三大帮会——哥老会、青帮、天地会雄踞江湖的历史,同时讲述了清末,天地会和哥老会在革命党人引导下,参与了推翻清政权的革命活动,在特殊历史阶段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是一部全面、详尽的中国帮会发展史。
本套书以翔实的文献和档案史料、缜密的分析,展示了中国地下社会两大体系的产生、发展和覆亡的过程,对年轻学者了解、研究中国秘密社会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可以帮助读者客观了解神秘的中国古代地下社会。
-
港口城市与解锁世界
一部蒸汽时代全球化历史的精彩著述,生动阐释了蒸汽动力产生之前及之后世界主要港口城市的兴衰。从新奥尔良到蒙特利尔,从孟买到新加坡,从加尔各答到上海,作者通过一个个历史案例的精妙解读,提出了有关全球化现代世界形成的独到见解。蒸汽动力通过重塑城市和海洋而改变了世界,大幅提高了陆路和水路运输的便捷性,开创了复杂的资源消耗型世界工业体系,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产方式,其后果就是,欧洲和美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在全球肆意扩张,并造就了当下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一个人不是柏拉图主义者,就是亚里士多德主义者
一场著名的师徒之争,影响了两千多年的西方文明进程
这本书应该成为哲学基础课程的标准读物,应该列在每个受过教育的成年人的“必读书籍”清单上。——《福布斯》
阅读本书是理解西方两年多年历史的绝佳方式。——《图书馆杂志》
一部宏大的知识史……展示了柏拉图的理念如何兴衰起伏,启发了伟大的艺术、高尚的理论,某种程度上催生了极权政府;同事展示了亚里士多德看待世界的方式如何引导了科学和技术的巨大进步,以及犯下了极大的过失……风格轻松而充满热情,同时又有坚实的研究基础。——《柯克斯评论》
图书亮点或编辑推荐:
现代读者身上一般都带有互联网时代的深刻印记。他们对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早已习以为常。对于他们来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似乎只是两个模糊、遥远的人物。在政治正确的时代,他们成了典型的“已故白人男性”,是奴隶制和压迫女性的辩护者。
本书要展示的,正是那个活在我们身上,同时也活在我们周围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的影响力无与伦比,不仅反映在每一个具体的活动中,也反映在每一项抽象的制度设计中,包括我们的大学教育体系,我们的实验室制度,我们的政府机关,以及互联网。他们甚至帮助我们最终把人类送上了月球,探索人类内心最深处的秘密。
本书认为,西方文明史上重要的社会、政治、宗教和哲学思想变革,几乎都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代表的两种思想倾向之间的斗争和融合。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伟大的思想家们纷纷站队,或吸收柏拉图理念论(理想主义)的养分,或以亚里士多德代表的经验主义(现实主义)为武器,或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展开了一场争夺西方文明精神之主导权的斗争。作者用生动的叙述、扣人心弦的历史故事,展示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遗产如何塑造了这个世界,勾勒出西方文明发展的线索。
阿瑟·赫尔曼将用他生动有趣的叙述带你踏上一段西方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知识和文化之旅。
内容简介:
柏拉图:世界为何如此存在?
亚里士多德:如何适应现存的世界?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受苏格拉底教导,主张超越凡俗现实,追求更高的精神真理。亚里士多德生在医生家庭,坚持认为经验观察是获得知识的真实途径,人要学会适应现实。师徒二人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哲学方向,并展开持久的竞争,对西方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刻画了这场哲学竞争的发生及其后两千多年的发展。师徒二人及其后世支持者(或敌人)的博弈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石,塑造了西方文明的核心特征,并使之保持活力。本书涵盖从古希腊、罗马帝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一直到现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及主要哲学思想家的思想,是了解西方哲学文化演变的重要读物。
-
西方汉学史
本书是一部以古典文献学治学法贯穿始终来撰写的西方汉学史。全书采用“汉学谱系”的脉络进行框架安排和内容叙述,穿插了法、德、英、美等国著名汉学家小传和作品评述。它围绕西方汉学的发展轨迹,以中西文献学的交织为线索进行学术史梳理,重点探讨了在传统汉学体系下,欧美几代汉学家不断传承并坚持的治学取径,即如何通过翻译、整理、分析汉文古籍,结合语言和历史的语境来完成文本的解读和重构。
★追溯西方汉学的历史,重温汉学大师的风采!在传统与寻真中重建汉学学术史撰写典范!
韩大伟教授的这部著作是一部探究西方汉学演进历程的学术代表作,在海外汉学学术领域内具有较高的声誉。作品系统性地回顾了西方汉学的发展轨迹,并介绍了早期来华传教士群体、沙畹、伯希和、马伯乐、理雅各、阿瑟·韦利、卜弼德、薛爱华等诸多欧美各国汉学先驱的卓越贡献,特别针对他们通过古典文献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学术路径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书中不仅详尽梳理了西方汉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还细致探讨了从传统汉学到现代中国学的转型,以及当代域外有关中国的学问之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作者作为一个独立学者的冷静观察与深邃思考。全书通过这样全面的历史梳理为理解西方从古至今对中国所展开之研究的演变提供了独到的视角。
-
叙事的危机
当今是一个人人都在谈论叙事的时代。矛盾的是,叙事话题的泛滥竟暴露了一场叙事的危机。在“故事化”的喧嚣中,充斥着一种既无意义又无方向的叙事真空。
资本主义借助故事化将讲述占为己有。它让讲述听命于消费。故事化生产出消费形式的故事。在故事化的帮助下,产品被赋予了情绪,向消费者 承诺独特的体验。如此一来,我们买卖、消费的其实是叙事与情绪。“故事”被推销,故事化实为卖故事。
讲述创造出共同体,而故事化只催生出社群。社群是共同体的一种商品形式,由消费者组成。任何的故事化形式,都无法重新点燃那团把人聚在一起相互讲述故事的篝火。篝火早已熄灭。
--------------------
韩炳哲作品(第2辑)
《山寨:中国式解构》(2023年1月出版)
Shanzhai. Dekonstruktion auf Chinesisch.
《超文化:文化与全球化》(2023年1月出版)
Hyperkulturalität. Kultur und Globalisierung.
《妥协社会:今日之痛》(2023年1月出版)
Palliativgesellschaft. Schmerz heute.
《不在场:东亚文化与哲学》(2023年7月出版)
Abwesen. Zur Kultur und Philosophie des Fernen Ostens.
《禅宗哲学》(2023年8月出版)
Philosophie des Zen-Buddhismus.
《什么是权力?》(2023年7月出版)
Was ist Macht?
《仪式的消失:当下的世界》(2023年8月出版)
Vom Verschwinden der Rituale.Eine Topologie der Gegenwart.
《资本主义与死亡驱力》(2023年8月出版)
Kapitalismus und Todestrieb.
《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2023年7月出版)
Vita contemplativa.oder von der Untätigkeit.
韩炳哲作品(第3辑)
《大地颂歌:花园之旅》(2024年5月出版)
Lob der Erde. Eine Reise in den Garten.
《时间的香气:驻留的艺术》(2024年5月出版)
Duft der Zeit. Ein philosophischer Essay zur Kunst des Verweilens.
《叙事的危机》(2024年5月出版)
Die Krise der Narration.
-
醉在中国
一个老外在中国遍访各地名酒的千杯沉醉之旅,四川泸州老窖、贵州茅台、桂林三花酒、绍兴黄酒、山西汾酒、河南杜康……跟随这位外来者的步伐和味觉,重新发现市井小巷里的浓醇酒香和微醺时刻。
九千年前的贾湖老酒、周朝的禁酒令、唐代诗人的醉酒狂歌,以及白酒进入西方后遭遇的排斥和热捧……从世界的视角,触碰中国酒文化中的各个侧面,发现藏在历史角落中的故事,感受白酒与中华民族精神世界密不可分的联结。
既是一本醉酒游记,也是一本中国文化指南,更是一本写给所有“酒鬼”的白酒品鉴指南。除对各地名酒的辣评,书后还附有“白酒鸡尾酒”调配方法,兼具可读性与实操性。
2020年国际美食家图书大奖·烈酒类金奖、独立出版商奖金奖,Goodreads评分4.22,亚马逊评分4.7,《华尔街日报》赞赏推荐:“一场奇妙愉快的旅程。”
【内容简介】
从小小的一口啜饮开始,德力踏上了寻觅中国美酒的旅程。
四川泸州老窖、贵州茅台、桂林三花酒、绍兴黄酒、山西汾酒、河南杜康……在走遍大江南北、品饮各地名酒的同时,他也拜访了当地的酿酒师、考古学家、经销商和资深酒友,在酿酒车间、市井小馆、隐秘酒吧和诗歌故事里发现中国九千年酒饮文化的各个侧面,以及酒中蕴藏着的中国人的精神与情怀。
本书是美国作家、白酒品鉴家德力·桑德豪斯的纪实随笔集,记录了他寻访名酒旅途中经历的人与事,也从一个外来者的视角,呈现了白酒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历史和文化,从祭祀之酒到诗人之酒,从宾宴的酩酊大醉到好友间的小酌,展现了白酒作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如何雕塑中国人的精神图景的,以及又是如何作为一张名片,让世界重新发现古老而又鲜活的中国。
-
法国革命
☆女权主义先驱最富政治远见的史论
☆在战争边缘只身前往巴黎而成的“勇气之书”
“革命不是少数人的能力或阴谋所能制造的,也不是突如其来的短暂热情的结果,它是智识进步的自然结果。这种进步会随社会的发展逐渐走向完善,从野蛮走向文明。”
一七八九年夏,巴士底狱陷落触发了英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政治辩论——“革命论战”。沃斯通克拉夫特及其同路人对革命满怀热情和期许,希望英国效仿之。一七九二年底,她冒险前往巴黎考察,写成此书。
沃斯通克拉夫特从道德视角透视法国大革命,视之为人类迈向理性、自由和平等的重要一步。革命虽带来混乱和暴力,但要理解革命真义,须超越其表面的动荡,深入其背后的理论原则和长期影响。革命失败了,也不应就此否定其核心理念,而应从中汲取教训:革命成功需要一个在道德和智识上准备好接受自由和平等原则的民族。此作揭示了这位英国作家对法国革命的深刻哲学思考,以及她对人类进步和社会改革的乐观心态,也提醒我们,历史的进程是复杂而非线性的,革命和社会变革需要时间、耐心和持久努力方可实现其理想。
大家对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兴趣主要在于她的女权主义著作。但有理由相信,《法国革命》才是沃氏最好的作品。
——汤姆·弗尼斯,思克莱德大学
毫无疑问,她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朽的:她鲜活地存在着,她辩论着,实验着,即便在今天的生者之中,我们仍能听到她的声音,寻得她的影响。
——弗吉尼亚·伍尔夫,《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