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文化

  • 时间之线

    作者:[英] 彼得·布鲁克

    ◆他是现代戏剧实验之父,后现代主义戏剧导演的先驱,被《纽约时报》称为“ 英语世界最伟大的导演”

    ◆他写作的《空的空间》《敞开的门》是戏剧入门必读书

    ◆《李尔王》《马拉/ 萨德》《仲夏夜之梦》《摩诃婆罗多》……他以80多部戏剧作品颠覆了人们思考戏剧的方式

    ···

    【内容简介】

    饥饿、暴力、残忍、强奸、犯罪——在此时此地结盟。戏剧总是能够刺入恐惧和绝望

    的最深黑暗之中,理由只有一个:不是在此前,也不是在此后,就在当下,此刻,确

    有灯在黑暗中亮着。……戏剧可以让你在这个时间格上获得自由。

    ——彼得·布鲁克

    ···

    【媒体及名人推荐】

    比起回忆录,这本书更像是一个艺术家对自己心路历程的内向自省。……他巧妙地

    选择了一些场景和画面,将目光集中在了那些最重要的时刻和人物上。

    ——《纽约时报》

    学习戏剧的学生,学习人性的学生,还有那些对一些不那么容易定义的“别的东

    西”感兴趣的人,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纽约时报书评》

    彼得·布鲁克总是不断地让我们惊讶……始终以古老持久的方式,影响着你的心灵。

    ——肯·伯恩斯,美国导演、艾美奖得主

    ···

    【编辑推荐】

    1、彼得·布鲁克是现代戏剧实验之父,后现代主义戏剧导演的先驱。他屡获托尼奖和艾美奖,是劳伦斯·奥利弗奖获得者;曾执导80多部著名戏剧,年逾九十仍坚持创作,被誉为“尚在世的最伟大戏剧导演”。

    2、本书聚焦于布鲁克生命中意味深长的时刻、不懈的戏剧实验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他将记忆碎片丝丝入扣地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回溯了种种生命体验、戏剧理念、精神领域的研习以及那些形塑了他和他的艺术的人与事。

    3、彼得·布鲁克系列收录《时间之线》《彼得·布鲁克访谈录》《敞开的门》,新版全面校订,精装升级。

  • 智慧七柱Ⅱ

    作者:T.E.劳伦斯

    本书记录了T. E.劳伦斯在沙漠中的战争回忆,被公认为“英语文学中最伟大的现代史诗”。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劳伦斯毅然放弃考古工作,进入开罗军事情报部,负责中东地区的情报收集及战略建议。当时英军认为,以承诺让阿拉伯人在战后独立为名,使阿拉伯建国主义者与英国站在同一阵线,由内陆起兵反抗统治他们多年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将有助于协约国在中东地区取得压倒性胜利。劳伦斯在因缘际会于1916年底成为阿拉伯起义运动领袖之一费萨尔阵营中的英军联络官,也成为巴勒斯坦战役的决定性人物。自此至1918年,劳伦斯巧用机谋,在阿拉伯部落间引燃独立建国的燎原之火,善用阿拉伯部落擅长的游击战略,以及阿拉伯沙漠漫无边际、变化难测的特性,率领三千阿拉伯起义军,神出鬼没,专事破坏土耳其的补给铁路,牵制了五万以上的土耳其正规部队,创下历史上代价最小而获利巨大的战果。

    奥斯卡史诗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蓝本

    T.E.劳伦斯改变了整个阿拉伯半岛的历史,被认为是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将领之一,与拿破仑、毛泽东、隆美尔等人并列

    他能写出文采绝伦、充满诗人情怀的书,也能翻译荷马的古希腊史诗

    这是一部供世人回味的奇书,一段沙漠战争回忆

    它是战史的经典,更是冒险与旅行的不朽经典

    本书讲述了一场“劳伦斯式”最聪明的战争,他运用战史上耗费代价最小、收效最大的游击战略赢得了胜利。

    “他们也知道,置身于沙漠中,注定要与一个敌人做永无止境的抗争,这个敌人不是这个世间,不是人生,什么都不是,而是希望。”

  • 做书的日子

    作者:李昕

    本书为出版家李昕先生个人回忆录,以人民文学出版社14年、香港三联8年、北京三联9年工作经历为线索,分享30多年(1982—2014)编辑之路的酸甜苦辣,回顾总结一生编辑经验、成败得失,讲述出版背后的精彩故事。全书鲜活地展现了改革开放后*批出版家在大时代中的学习、成长历程,也为我们描摹了近30年的中国出版史。

    出版家李昕个人回忆录

    改革开放后第1批出版人成长实录

    一生编辑经验凝练总结

    浓缩30年中国出版风云

    刘再复作序推荐

    特别收录李昕40幅私家珍藏照片及近百幅书影

    附录收入 《邓小平时代》版权之战日记,全程实录,精彩之至

  • 平如美棠

    作者:饶平如

    这是饶平如一生的故事。

    他不是一个想打仗的人,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去打仗了。又因为和美棠在一起,他最终厌倦了战争,想要回家。

    六十年的相守历尽坎坷,命运让他们长久分离。好容易最后又在一起了,美棠却身患重病且渐渐失去记忆。

    平如推掉了所有工作,全身心照顾妻子。每天5点起床,给她梳头、洗脸、烧饭、做腹部透析,每天4次,消毒、口罩、接管、接倒腹水、还要打胰岛素、做纪录,他不放心别人帮。

    美棠在病痛中渐渐不再配合,不时动手拔身上的管子。耳朵不好,看字也不清楚了,平如就画这画劝她不要拉管子,但画也不管用,只能晚上不睡一整夜看着她,毕竟岁数大了,不能每天如此,还是只能绑住她的手。“她叫‘别绑我’,我听到很难过,怎么办……很痛苦。”

    美棠犯糊涂越来越严重,有一天称丈夫将自己的孙女藏了起来,不让她见,平如怎么说她都不信。他已经八十多岁,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她看着他哭,像看不见一样。

    他们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一个安定的居所,但是老病相催,她却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

    当美棠最终离开后,平如画下了他和美棠的故事,留下了关于她和他们的最美好的回忆。

    柴静曾在节目中问老爷爷:“您已经90岁了。难道这么长时间,没有把这个东西磨平了,磨淡了?”老爷爷回答说:“磨平?怎么讲能磨的平呢?爱这个世界是很久的,这个是永远的事情。”

    老爷爷还说:如果能够年光倒流的话,我宁愿再回到从前那一段比较艰苦的时代,两个人相守。

    这是普通人自己的故事。

    只有如此平凡而美好的东西才能拥有长久的感动力量!

  • The Best We Could Do

    作者:Thi Bui

    An intimate and poignant graphic novel portraying one family’s journey from war-torn Vietnam from debut author Thi Bui.

    This beautifully illustrated and emotional story is an evocative memoir about the search for a better future and a longing for the past. Exploring the anguish of immigration and the lasting effects that displacement has on a child and her family, Bui documents the story of her family’s daring escape after the fall of South Vietnam in the 1970s, and the difficulties they faced building new lives for themselves.

    At the heart of Bui’s story is a universal struggle: While adjusting to life as a first-time mother, she ultimately discovers what it means to be a parent—the endless sacrifices, the unnoticed gestures, and the depths of unspoken love. Despite how impossible it seems to take on the simultaneous roles of both parent and child, Bui pushes through. With haunting, poetic writing and breathtaking art, she examines the strength of family, the importance of identity, and the meaning of home.

    In what Pulitzer Prize–winning novelist Viet Thanh Nguyen calls “a book to break your heart and heal it,” The Best We Could Do brings to life Thi Bui’s journey of understanding, and provides inspiration to all of those who search for a better future while longing for a simpler past.

  • 張伯駒牛棚雜記

    作者:榮宏君 編註

    在生活中十幾年來存在着封建時代士大夫四舊生活,與一些封建餘孽聚飲、填詞、聚餐、對聯、猜詩迷、打詩鐘,春日看杏花、夏日賞荷、中秋玩月、重陽登高賞菊、看紅葉、除夕守歲或公園茶話,或郊外遊覽,或集會聯吟,甚至聞名而未晤面者,亦通郵唱和,在社會主義中還像六十年前之歲月,落後到了何種地步。

    拿我來說,在過去歷史社會中是一個剝削者,罪惡是數不清的。在現在集體學習改造中,我只能掃地打水已感覺到落後,有時撿地瓜、扔土豆、剝高粱杆,這樣勞動等於休息,但也算勞動了,心裏稍安,其實很慚愧。如果我與工農兵同吃、同住、同勞動就看見我滿身穢濁,不成個人樣子了 。

    ──張伯駒

    你是舊文人,難免性情孤僻,新事物知道又少或為人所不諒。你的一生所藏的書法精品都捐給國家了,你還會反黨嗎?我同他們說給你改一改好了。

    ──陳毅

  • 流动的圣节

    作者:[美]海明威

    《流动的圣节》为“传记馆”系列之一种,是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的自传性回忆录。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橡树园的一个医生家庭,酷爱打猎、钓鱼、斗牛、拳击、饮酒和文学创作,他的生命和文字激动了整整一代人及其后世,他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青年时代的海明威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长期居住在巴黎,开始创作小说,并在那里结识了斯泰因、庞德、菲茨杰拉德等许多作家。晚年,海明威回忆在巴黎的这段经历,写下了《流动的圣节》一书。

  • A Tokyo Romance

    作者:Ian Buruma

  • 漩涡里

    作者:冯骥才

    《漩涡里》是冯骥才先生 “记述人生五十年”《冰河》(无路可逃)、《凌汛》《激流中》这一系列非虚构、自传体、心灵史式写作中的最后一本。本书完整、真实而又细腻地记录了冯先生人生的第二次重要“转型”——从文学跳到文化遗产保护的心路历程。这一转变是为时代所逼迫,也是冯先生已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命运使然。他从情感上、使命上,把保护民间文化、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天职。从一开始的自发行动,到后来的主动投入,冯骥才始终没有离开作家的身份和作家的立场,这种立场不仅是思想的立场,而且还带着一份浓厚的情感,而一件件具体的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故事,体现出了他作为知识分子对文化的敏感与自觉,责任与担当。

  • 余英時回憶錄

    作者:余英時

    從一九三七年抗日開始到今天,是中國現代史上變亂最劇烈的一段時期。我深切感到:如何將這一特殊歷史階段的重大變動在訪談稿中呈現出來,其意義遠大於追溯我個人生命史的發展。回憶錄因個人的處境互異而各有不同,這是不可避免的。我一生都在研究和教學中渡過,因此回憶也只能騁馳在學術、思想和文化的領域之內。不用說,我所經歷的世變也是通過這一特殊領域得來的。我希望我的回憶對於這一段歷史流變的認識稍有所助。同時我也相信,一定會有和我同代的其他學人,以不同方式留下他們的回憶。這樣的回憶越多越好,可以互證所同、互校所異。出版這部「回憶錄」的另一動機:拋磚引玉,激起更多學人追憶往事的興趣。如果允許我再有一個奢望,我想說:我在《回憶錄》中所記述的個人學思歷程,無論得失如何,也許可以獻給新一代求學的朋友們,作為一種參考。——余英時

    全球華人引領翹望,期待已久的鉅作,《余英時回憶錄》終於問世了。余英時教授不但是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一屆唐獎得主,更曾在2006年獲美國克魯格學術獎肯定,可謂聲蜚國際。更重要的,他多年堅持的政治立場,從不受各種利誘而動搖,遙居人格者高位。這部回憶錄具現他從成長求學迄今的心路歷程,以及轉折,與時代變亂相綰繫,從而形塑生命中深沉與不斷思索的肌里,是當代難得一見的,最重要的學人心史。從訪談到成書,歷十二寒暑,成書之不易與下筆之慎重,可見一斑。

    在一個缺乏理想和理念的年代,《余英時回憶錄》的問世,不啻暮鼓晨鐘,發人省思。

  • 余英時回憶錄

    作者:余英時

    從一九三七年抗日開始到今天,是中國現代史上變亂最劇烈的一段時期。我深切感到:如何將這一特殊歷史階段的重大變動在訪談稿中呈現出來,其意義遠大於追溯我個人生命史的發展。回憶錄因個人的處境互異而各有不同,這是不可避免的。我一生都在研究和教學中渡過,因此回憶也只能騁馳在學術、思 想和文化的領域之內。不用說,我所經歷的世變也是通過這一特殊領域得來的。我希望我的回憶對於這一段歷史流變的認識稍有所助。同時我也相信,一定會有和我同代的其他學人,以不同方式留下他們的回憶。這樣的回憶越多越好,可以互證所同、互校所異。出版這部「回憶錄」的另一動機:拋磚引玉,激起更多學人追憶往事的興趣。如果允許我再有一個奢望,我想說:我在《回憶錄》中所記述的個人學思歷程,無論得失如何,也許可以獻給新一代求學的朋友們,作為一種參考。——余英時

    全球華人引領翹望,期待已久的鉅作,《余英時回憶錄》終於問世了。余英時教授不但是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一屆唐獎得主,更曾在2006年獲美國克魯格學術獎肯定,可謂聲蜚國際。這部回憶錄具現他從成長求學迄今的心路歷程,以及轉折,與時代變亂相綰繫,從而形塑生命中深沉與不斷思索的肌里,是當代難得一見的,最重要的學人心史。從訪談到成書,歷十二寒暑,成書之不易與下筆之慎重,可見一斑。

    在一個缺乏理想和理念的年代,《余英時回憶錄》的問世,不啻暮鼓晨鐘,發人省思。

  • 高数笔谈

    作者:谢绪恺

    年逾九旬的东北大学理学院原院长谢绪恺教授,历时一年半,手写22万字书稿,手绘100多张图表,审校10余次,出版了一本大学生“一看就懂”的高数书。

  • 线性代数应该这样学

    作者:Sheldon Axler

    本书强调抽象的向量空间和线性映射, 内容涉及多项式、本征值、本征向量、内积空间、迹与行列式等. 本书在内容编排和处理方法上与国内通行的做法大不相同, 它完全抛开行列式, 采用更直接、更简捷的方法阐述了向量空间和线性算子的基本理论. 书中对一些术语、结论、数学家、证明思想和启示等做了注释, 不仅增加了趣味性, 还加强了读者对一些概念和思想方法的理解.

    本书起点低, 无需线性代数方面的预备知识即可学习, 非常适合作为教材. 另外, 本书方法新颖, 非常值得相关教师和科研人员参考.

  • 奇妙数学史

    作者:乔尔·利维 (Joel Levy)

    本书从历史的视角,向我们娓娓道来数学迷人的发展史,从古老的数学起源到现代的重大数学突破,展示了数学这一学科是如何从古巴比伦人、古希腊人和古埃及人的伟大发现,中世纪欧洲学者的发现,文艺复兴时期到现代的科学进步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本书还介绍了那些非常重要的数学概念:从简单的算数、代数、三角、几何到微积分、无限和混沌理论。

    现代数学看上去复杂深奥得可怕,但阅读本书并不需要深厚的数学知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下意识地运用着数学,我们都是“民间数学家”。带上好奇心,踏上这一段让数学变得触手可及而又好玩有趣的奇幻旅程,你就会明白四次方程和三次方程的区别,顺便熟悉极限的概念,甚至能学会为你的金字塔建造一个水平的平台。

    本书适合所有爱好数学的人阅读。

  • 黎曼猜想漫谈

    作者:卢昌海

    史上zui富有创造性的数学家——黎曼。

    他奉行恩师高斯的座右铭,宁肯少些,但要成熟。

    黎曼生前只发表10篇论文,却是很多领域的开拓者。

    他提出的黎曼猜想是数学史上的不朽谜语,被公认为是zui伟大的数学猜想。

    作者以非常明晰的数学阐释文字与优雅、生动、有趣的传记和历史篇章交替出现,对一个史诗般的数学之谜作了迷人而流畅的叙述,而这个谜还将继续挑战和刺激着世人。大师留给我们的岂止是一些公式、原理?还有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这都将激发人们对理想和美的追求。

    数学家王元院士的评价:“本书关于数学的阐述是严谨的,数学概念是清晰的。文字流畅,并间夹了一些流传的故事以增加趣味性与可读性。从这几方面来看,都是一本很好的雅俗共赏的数学科普图书。”

    《黎曼猜想漫谈:一场攀登数学高峰的天才盛宴》由原点阅读出品。

    原点阅读(The Origin)(微信号:ydreadtup),清华大学出版社旗下的图书品牌,秉承“科学,让个人更智慧,让社会更理性”的理念,致力于科学普及和科技文化类图书的出版,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展现科学的真实、独立、智慧、多变、宽容、动人及迷人。

    《黎曼猜想漫谈:一场攀登数学高峰的天才盛宴》用科普的语言、用抽丝剥茧的方式讲述了黎曼猜想提出后一百多年里的方方面面。这使得对数学知识知之不多的读者了解黎曼猜想也成为可能。作者讲述了曾经从事过黎曼猜想的著名数学家的生平趣事和在黎曼猜想研究方面所做的贡献,介绍了100多年里相关数学理论和工具的发展情况。人们常常将好的数学问题比喻成会下蛋的母鸡,以此形容好的数学问题在数学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从这样的数学问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管窥数学发展的概貌。因此,阅读本书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与黎曼猜想有关的数学进展。而且,本书的文笔力求通俗有趣,比如:“山寨版”黎曼猜想、“豪华版”黎曼猜想等等。相信对数学文化、数学科普感兴趣的读者一定会有所收获。并且这本书对于数学专业人士也不失为一本有趣而有用的读物。

  • 实验室女孩

    作者:[美] 霍普·洁伦

    《物种起源》译者苗德岁先生倾情作序

    巴拉克·奥巴马赞赏推荐

    《时代》杂志100位极具影响力人物

    与植物一同向光生长的心路笔记

    在科研路上配比过坚定与彷徨的每一个人,

    都会因此而收获一段没有模板可循的独特人生

    ◎ 编辑推荐

    人生回忆录+友谊纪念册+科研手记簿——地球生物学家霍普·洁伦,用文学之笔记录下学术路上因性别而别,也不因性别而别的焦虑、挫败、有所失和有所得。她把“如何成为一名科学家”的秘籍刻录在启发她心智的叶片、土壤和种子之中,教会你习得“既会动手又能用心”地在科研领域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爱中——试错、收获,再继续前行。

    ◎ 内容简介

    19世纪80年代,霍普·洁伦的曾祖父母随彼时兴起的移民潮,从挪威奔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个小镇,在这个冬天漫长而又寒冷的地方,加入似乎永远不会停止运转的屠宰流水线,默默劳作。到了霍普父母一代,他们不再直接受雇于屠宰工厂。虽然和很多北欧家庭一样,霍普早已习惯与家人沉默相伴的日常,但倔强而不与命运妥协的母亲,还有宽厚而心智开放的父亲,都给予了她另择人生可能的想象与勇气。

    在父亲工作的实验室长大,在研究型实验室求学、打工、获得学位、拿到教职,再到从零开始搭建自己的实验室,霍普·洁伦在这部带有强烈自传性质的作品中所记录下的友谊和爱情、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事业发展,都不能再与“实验室”相分离。植物会向光生长,人也一样。霍普选择科学是因为科学供她以需,给了她一个家,一个令她心安的地方。而童年时期与她仅有一窗之隔、教会她坚忍克己的美国蓝杉,帮助她完成蜕变、实现第一项独立科学发现的美洲朴,还有成家之后、一直陪练未来的职业棒球手—儿子—左右的狐尾椰,这些树也都在静默的时间历程中刻录下各自的记忆,赋予霍普自然的眼睛,认识世界,再识自身。

    ◎ 名人推荐

    ☆女性的柔美会让科研生活更显生机,女性的坚韧会让科研工作更易成长,女性的细致会呵护科研道路散发出更璀璨的光辉。性别从来不应该是科研圈的藩篱,正如大地上每一种植物都能展示自己的自然之美。

    ——史军,植物学博士,科普作家

    ☆霍普·洁伦的《实验室女孩》是一部文笔绝佳的回忆录,写的是科研领域中的女性,还有一段奇妙的友谊,以及树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很棒。

    ——巴拉克·奥巴马

    ◎ 媒体推荐

    ☆《实验室女孩》既记录下了霍普成长为一名成熟科学家的经历,同时也是一部植物赞美诗。书中对植物奇怪且隐秘的生命的描写,仿佛直接生发自霍普自身回忆的生物学过程,结构精巧。夺目璀璨的作品。

    ——Harriet Baker, TLS 哈丽雅特·贝克,《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地球生物学家的视野几乎涵盖从土壤科学、地质、大气科学和植物学等诸多学科。洁伦擅长所有。她在叙述自己的经历时,常常幽默地联系起查尔斯·狄更斯、E. E. 卡明斯和哈珀·李,也同样以举重若轻的笔调细数叶片的每一条脉络……洁伦的这部作品既关乎用眼睛观察世界,也并用双手与心灵。绝佳。

    ——Carolyn Beans, American Scientist 卡洛琳·宾斯,《科学美国人》

    ☆洁伦是这样的科学家:一年中有三季都在北极泥炭地挖土,而在繁忙的工作安排之间,她又会和实验室的组员一起去探访大家选出的奇怪景点,或者耐心等待组员精心烹制野营食物——哪怕煮到半夜。《实验室女孩》是一部风趣的作品,充满了快乐的时刻,但也常常流露悲伤。不过抛开所有艰难险阻,洁伦显然不会选择科学以外的第二份事业。

    ——Jennifer Rohn, Nature 詹妮弗·罗恩,《自然》

    ☆生物学家撰写的个人自然志,生猛且令人振奋。洁伦的写作好似文学性更强的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她非常擅长清晰讲述科学研究是如何展开的。而在描述她的实验室好拍档比尔时,洁伦的行文更企及了另一个维度。一个热爱文字的科学家所给出的精确描述。她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而且惹人爆笑。

    ——Elizabeth Reutte, ELLE 伊丽莎白·罗伊特,《世界时装之苑》

    ☆《实验室女孩》提供给读者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还展现了科研工作中细水长流,而非时时都有突飞猛进的收获的日常。科学家在知识的道路上行进,每一次踩实一块石头。

    ——Eugenia Bon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尤金妮亚·博恩,《华尔街日报》

    ◎ 获奖记录

    美国科学促进会年度科学书籍

    美国国家图书评论会传记奖

    《纽约时报》畅销书籍

    《纽约时报》2016年备受瞩目的100本书之一

    《华盛顿邮报》《科克斯书评》《时代》《娱乐周刊》年度图书

  • 用数学的语言看世界

    作者:大栗博司 (Hirosi Ooquri)

    本书为理论物理学家大栗博司先生写给自己女儿的数学读本,全书以用“数学语言”解读自然为线索,用生动故事和比喻重新讲解了数学的核心原理与体系,并且讲解了把数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思维方式,是数学入门,重新理解数学的科普佳作。

    数学可以精准地描述事物,这种描述能力超越了英语、日语等自然语言的表现能力。所以如果理解数学,就能看到那些无形、不可见的东西,想出从未想到过的新创意。

  • 线性代数及其应用(原书第4版)

    作者:[美]戴维 C.雷

    线性代数是处理矩阵和向量空间的数学分支,在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都有应用。《华章数学译丛:线性代数及其应用(原书第4版)》是一本优秀的现代教材,给出新的线性代数基本介绍和一些有趣应用,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及应用技巧,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实践奠定基础。主要内容包括线性方程组、矩阵代数、行列式、向量空间、特征值与特征向量、正交性和*小二乘法、对称矩阵和二次型、向量空间的几何学等。此外,《华章数学译丛:线性代数及其应用(原书第4版)》包含大量的练习题、习题、例题等,便于读者参考。

    《华章数学译丛:线性代数及其应用(原书第4版)》内容深入浅出,论述清晰,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理工科线性代数课程的教材,还可作为相关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 什么是数学

    作者:[德] R·柯朗 / H·罗宾 (Herbert Robbins) / [美] 斯图尔特·布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