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文化

  • 数学极客

    作者:[美]拉斐尔·罗森

    你梦到过长除法吗?复杂方程的解法会让你莞尔一笑吗?你每年三月会庆祝π日吗?如果是,这本《数学极客》就是为你而生的!有了这本指南,你可以在用从未想过的方式探索大自然的同时,更加了解数学的力量和美。从椰菜花到肥皂泡再到地铁路线图,每一页都能让你以大数学家的眼光去认识世界,探索如何将他们发现的定理和方程应用到万事万物中。这本书包罗了几十个你最喜欢的数学主题,你将从中找到下面这些有趣的问题的答案:

    地铁线路图遗漏了什么?

    雨滴和泪珠的形状为什么不同?

    谷歌翻译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糖果消消乐里藏着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难题?

    如何让包裹配送更加高效?

    为什么多修公路反而会使交通更拥堵?

    为了躲雨,你应该走还是跑?

    这本《数学极客》里满是引人入胜的数学解释,揭开了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神奇的数学世界。 让你体会:学数学就像看日落、读小诗、或听你最喜欢的乐队演唱一样,它有一种能吸引你驻足欣赏的魅力。换句话说,学数学不只是为了在测验中考个好成绩,而是为了充实自己的人生。

  • 你学的数学可能是假的

    作者:(德) 霍格尔·丹贝克

    [未读·探索家]《三个逻辑学家去酒吧》作者、前奥数冠军40年科普心得。数学并不可怕,你只是中了“假数学”的毒。在还没丧失数学兴趣之前,真正懂得:什么是数学?

    【编辑推荐】

    1.直击痛点:你还记得考试中被数学支配的痛苦吗?作者用轻松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数学的真正含义。不是硬套公式,而是创造思维。这是一本给你勇气面对数学的书,也是一本扩展眼界的书。本书将治愈你的“数学恐惧症”,带你重拾数学的乐趣。

    2.科普性、实用性和思想性的结合:有生活中数学的科普,有其他学科的交叉,有好玩烧脑的计算练习题,还有作者身为科普专栏作家对数学的反思。

    3.作者权威:德国知名数学家、逻辑学家、科普网红。自2006年起,他开始在《明镜周刊》网络专栏每周迷题里创造他的数学乐园,并在2009年出版由专栏集结成的著作《分子:适合每个人的数学》,不久他就荣获德国数学家协会授予的媒体奖。至今,每周都有接近20万读者参与他的专栏《每周谜题》的解答。

    【内容简介】

    据说,数学把人分成两种,一种甘之如饴,一种对它怕得要命。数量与几何,始终深深根植于每个人的意识当中,只是人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几个月大的婴儿就已经会简单的加法计算,就连猩猩、乌鸦、马和老鼠都会计算,当它们计算时,也会跟我们犯一样的错误。从天生的数量感,到超简单的计算技巧,再到优雅的证明过程,霍格尔·丹贝克为我们展现了老师没教/已经还给老师的美丽数学世界。作者用轻松有趣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数学的真正含义:不是硬套公式,而是创造思维。这是一本给你勇气面对数学的书,也是一本扩展眼界的书。

  • 不可思议的数

    作者:[英]伊恩·斯图尔特(Ian Stewart)

    本书介绍了各种各样的数:从常见的自然数0至10到负数,从“简单”的有理数到复杂多变的有理数和无理数;从已知最大的质数到最小的无穷大。每个数都它自己的故事,而围绕着这些数,作者不但讲述了每个数背后的历史,更拓展出众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让这些数成为带读者进入神奇数学世界的“引路人”。

    面熟的0到10,陌生的42、56和168,直肠子的有理数,难以捉摸的无理数,各种不可思议的数,各种不可思议的故事

    不可不知的代数知识,理解数学的精妙之美

    斯图尔特教授继《数学万花筒》之后的又一力作

    丰富插图,独特思路,趣味讲解,精彩故事

  • 线性代数(第5版)

    作者:Gilbert Strang

    线性代数内容包括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与向量、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二次型及Mathematica 软件的应用等。 每章都配有习题,书后给出了习题答案。本书在编写中力求重点突出、由浅入深、 通俗易懂,努力体现教学的适用性。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其他非数学类本科专业学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 Infinite Powers

    作者:Steven H. Strogatz

    From preeminent math personality and author of The Joy of x, a brilliant and endlessly appealing explanation of calculus – how it works and why it makes our lives immeasurably better.

    Without calculus, we wouldn’t have cell phones, TV, GPS, or ultrasound. We wouldn’t have unraveled DNA or discovered Neptune or figured out how to put 5,000 songs in your pocket.

    Though many of us were scared away from this essential, engrossing subject in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Steven Strogatz’s brilliantly creative, down‑to‑earth history shows that calculus is not about complexity; it’s about simplicity. It harnesses an unreal number—infinity—to tackle real‑world problems, breaking them down into easier ones and then reassembling the answers into solutions that feel miraculous.

    Infinite Powers recounts how calculus tantalized and thrilled its inventors, starting with its first glimmers in ancient Greece and bringing us right up to the discovery of gravitational waves (a phenomenon predicted by calculus). Strogatz reveals how this form of math rose to the challenges of each age: how to determine the area of a circle with only sand and a stick; how to explain why Mars goes “backwards” sometimes; how to make electricity with magnets; how to ensure your rocket doesn’t miss the moon; how to turn the tide in the fight against AIDS.

    As Strogatz proves, calculus is truly the language of the universe. By unveiling the principles of that language, Infinite Powers makes us marvel at the world anew.

  • 数学简史:确定性的消失

    作者:[美]莫里斯·克莱因

    20世纪最后一位数学史大师,

    克莱因被最多读者阅读的一本书。

    ……

    音乐能激起或平静人的心灵,绘画能愉悦人的视觉,

    诗歌能激发人的感情,哲学能使思想得到满足,

    工程技术能改善人的物质生活,

    数学则能够做到所有这一切。

    ……

    25个世纪以来,数学史上发生了三次危机:非欧几何对欧氏 几何的冲击、无理数的发现及数的扩张 、微积分带来的分析困境;集合论悖论和其他逻辑悖论出现……使得数学大厦一次次面临倒塌的危险……

    本书探讨数千年来数学在直觉、逻辑、应用之间穿梭往复的炫目旅程,再现真实数学的发展过程,阐述数学的起源、数学的繁荣和科学的数学化,直到当代数学的现状:数学与确定性(逻辑,严密性,完备性)渐行渐远。

    克莱因透过数学史上的大事件一步一步剥开数学思想与数学思维变迁的脉络。

    ……

    数学不是天然的宝石,只是人工的。

    在今天,绝大多数聪明人依然相信物理世界的真理与人类理性的严密,本书正是要打破这一迷信。

    ……

    数学家靠的不是运算准确、迅速,而是数学思维——数学是一种思考方式。

    克莱因能够几乎不借助公式,用数学来解析思想,将数千年的 数学探讨如此深入,非常之了得。

  • 微积分入门(修订版)

    作者:[日]小平邦彦

    本书为日本数学家小平邦彦晚年创作的经典微积分著作,有别于一般的微积分教科书,本书突出“严密”与“直观”的结合,重视数学中的“和谐”与“美感”,讲解新颖别致、自成体系,论证清晰详尽、环环相扣,行文深入浅出、流畅易读,从原理、思想到方法、应用,处处体现了小平邦彦的深厚功力与广阔视野。作者着眼数学分析的深处,结合自身独到的思考与理解,从严谨的实数理论出发思谋微积分,通过巧妙引导,启发读者自主思考,提升对微积分的领悟理解程度。

    本书是小平邦彦为后人留下的一份重要文化财富,不仅值得数学专业人士研读,对于需要微积分知识的其他理工科学生和专业人员也具有深刻启示。

    这一位如此高龄以及地位如此崇高的大数学家所写的书充满了创新精神!对于我们如何创造性地做好基础课教学是很好的范例。

    ——武汉大学前校长、数学家 齐民友

    小平邦彦博士是20世纪数学界的“巨人”之一。他将赫尔曼·外尔的黎曼曲面理论推广到高维,开创了以流形上的分析和层论及上同调理论为基础的复流形研究,并因此获得菲尔兹奖、沃尔夫奖、日本文化勋章等荣誉。

    ——日本数学学会

  • 香港电影:额外的维度(第2版)

    作者:张建德

    有着“东方好莱坞”之誉的香港电影,走过了不同寻常的百年历史。与一般的香港电影史著作全面介绍香港电影的百年发展不同,《香港电影:额外的维度(第2版)》侧重关注香港电影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为世界影坛所瞩目的那些关键性因素(南北方的交流、特殊的电影类型、杰出的电影作者、边缘的电影风格),重点探讨了使香港电影那些电影类型(武侠片、动作片、喜剧片、剧情片等),并对香港电影工业中的重要导演进行了作者论分析(从早期的胡金铨和李翰祥,到新浪潮时期的徐克、许鞍华、谭家明,第二次新浪潮的王家卫、罗卓瑶,以及吴宇森、杜琪峰、陈果和陈可辛等),呈现出非同一般的香港电影景观。

  • 历史悲剧的维度

    作者:[塞尔维亚]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本书是欧洲当代电影大师的专题研究合集,包括亚历山大·克鲁格、埃米尔·库斯图里卡、迈克尔·哈内克、达内兄弟、贝拉·塔尔、阿基·考里斯马基、米克罗什·杨索的长篇创作访谈文章,以及中外学者对每一位导演的生平、创作、电影风格和代表作的精彩研究文章,并且邀请专家为每位导演编译整理了生平创作年表。

  • 郑君里全集

    作者:李镇 主编

    郑君里(1911-1969),曾用名郑重、郑千里,生于上海,祖籍广东省中山县。他导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我们夫妇之间》《宋景诗》《聂耳》《林则徐》《枯木逢春》等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不朽经典。郑君里也曾是一位活跃于舞台和银幕的明星,还曾是抗战中奔波于大后方的文化战士。郑君里更是一位著作等身的文艺理论家,堪称中国第三代电影导演中学养最深者,其成就令后来者高山仰止。据统计,可单独出版的学术著作(含译著)就有8种,其中,《现代中国电影史》《演技六讲》《演员自我修养》《角色的诞生》《画外音》等,都是戏剧和电影领域的殿堂级读物。此外,郑君里发表和未发表的论文、笔记、教案、小说、杂文等超过百种。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部电影导演的艺术全集,《郑君里全集》8卷本总计400万字,这不仅仅是一份影剧艺术的珍贵资料,也是一部记录了40年间的中国社会史、战争史、生活史、经济史、政治史、文化生态史的国宝级文献。很多资料直接整理自郑君里的手稿,系首度与读者见面。

  • 超越套路的剧作法(修订版)

    作者:[美]肯•丹西格(Ken Dancyger) / 杰夫•拉什(Jeff Rush)

    反抗传统,创立风格

    推开电影剧本创作的另一扇大门

    ...................

    ※编辑推荐※

    《超越套路的剧作法(修订版)》是一部经典编剧教程,也是指导编剧创作的基本入门书籍,由《蓝色大门》导演易智言、《海角七号》监制黄志明等联袂翻译,在海外多次修订再版。

    ☆ 构建体系,解析好莱坞经典“三幕剧式结构”的魅力与缺陷;

    ☆ 先立后破,从结构、角色、基调等方面突破陈规,彰显独创性;

    ☆ 有的放矢,提出针对商业俗套的反类型策略;

    ☆ 点面结合,探究《蓝丝绒》《德州巴黎》《银翼杀手》《性•谎言•录像带》等先锋之作的创新力量。

    ...................

    ※内容简介※

    本书为长期圈囿于各种狗血俗套、立志于找到全新创作方向的编剧们提供了一次绝佳的冒险之旅。作者采取了欲破先立的讲授方式,详尽剖析了好莱坞传统三幕剧式结构、类型、角色、基调和叙事手法,再以极具针对性的方式逐一加以改良和革新,层层打破古典主义的围困,为我们推开电影剧本创作的另一扇大门。

    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对当今如潮的商业类型片时,本书所提供的方法,例如在三幕剧式结构中减少一幕,给你的角色来点致命的缺陷,将科幻片混合恐怖片元素,在黑色电影里加入反讽的调料等,非常行之有效。希望这本书能解救你陷入瓶颈的创作,并帮助你建立独具个性的编剧理念,想象力也许就在拐角处。

    ...................

    ※名人推荐※

    从编剧着手,这本书言简意赅地将剧本的结构、角色、戏剧情境、对白、类型部分做引介提示,并且鼓励各种创意突破。其虽然偏重好莱坞主流影片的勾勒,但是所有的例子都耳熟能详,提供最基本的编剧思维方向,是管窥编剧创作相当基本的入门书。

    ——华语世界重要电影人、金马奖主席 焦雄屏

    这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的编剧书,尤其是对那些反好莱坞、但不知为何反的“进步分子”;尤其是对那些拥护好莱坞、但不知为何拥护的“保守人士”。

    翻译这本书应该是回台湾五年来做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蓝色大门》导演、台湾著名电影人 易智言

  • 老梁看电影

    作者:梁宏达

    生活里的电影,电影里的生活。本书是大唐雷音寺、市井财经公众号强力作品。

    内附老梁签章版老梁卡通书签。

    全书分五部分。一部分:人物篇。主要讲王宝强的从影之路、周星驰的争议、成龙的中年危机、周润发的传说。第二部分:类型篇。主要讲电影的几种类型,例如武侠片、特工片、青春片、科幻片、僵尸片。第三部分,主要讲几个有名的导演成名之路及背后的辛酸:卡梅隆、袁和平、吴宇森、张艺谋、徐克。第四部分,主要讲电影行业的幕后工作者,他们虽然不起眼,但是作用不可或缺。例如:化妆师、道具、副导演、摄影师、编剧。第五部分,讲述了电影行业光怪陆离的乱象。例如综艺电影路何方?小鲜肉的保质期有多长?名著改编、贺岁片、好莱坞特效、香港电影坎坷北上。全书洋洋洒洒近30篇,涉及电影行业方方面面。随老梁读完了本书,你也就懂得了一半的电影。

  • 电影中的复合叙事

    作者:[美] 彼得·F·帕沙尔

    在美国电影史中,最早使用复合叙事方法的电影是1932年的《大饭店》,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这种形式只有零星出现。但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电影工作者,尤其是奥特曼和伍迪·艾伦,一再运用这种复杂的叙事方式,将多个故事交织在一部电影里。他们的后辈同仁昆汀·塔伦蒂诺、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王家卫、史蒂文·索德伯格以及保罗·哈吉斯更是热衷此道,将这种小众的叙事方式发扬光大,获得主流认同。《毒品网络》和《撞车》这样的复合叙事电影还获得了奥斯卡奖。在过去二十年间,全世界有超过两百部电影使运用了复合叙事方式或其种种变体。本书精选了世界范围内八位知名导演的八部影片,通过分析电影的叙事方式对影片进行全新的解读。

  • 雕刻時光:時間.記憶.夢境──塔可夫斯基談創作美學

    作者: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不論你能不能理解,他的電影令人一瞥難忘,

    那些純粹的,不能翻譯的。

    ◎塔可夫斯基之子親自授權,全新繁體中文版,依據俄文最終修訂稿譯成

    ◎問世30年,已成為世界公認之電影藝術聖經

    ◎電影人、藝術家、詩人⋯⋯所有探問創作、生命意義者心目中的經典

    ◎收錄100幀珍貴電影劇照與拍攝現場工作照,精緻裝幀設計,呈現大師電影經典影像

    藝術為何存在?誰需要它?當真有人需要它嗎?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電影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其中蘊含詩意關係,或者詩的邏輯。我認為,它最符合電影這種真實且抒情的藝術類別。無論如何,我喜愛詩意邏輯,更甚於以情節發展順序的直線邏輯建構形象的傳統戲劇。在我看來,詩意邏輯更接近思維發展規律。也就是說,比起傳統的戲劇邏輯,它更接近生活本身。」

    「初看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宛如一個奇蹟。

    驀然間,我感覺自己彷彿佇立在一扇門前,卻始終不得那扇門的鑰匙。那是我一直渴望進入的房間,他卻能自由漫步其中。我因此受到鼓舞與激勵:終於有人展現了我長久以來希望表達卻不知如何體現的境界。

    對我來說,塔可夫斯基是最偉大的電影人。他創造了嶄新、忠於電影本性的語言,捕捉生命一如鏡像,一如夢境。」

    ──柏格曼(Ingmar Bergman),瑞典電影大師

    「從80年代第一次看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以來,我就在思考關於他的主題。我喜歡《飛向太空》、《鄉愁》、《鏡子》、《潛行者》和《犧牲》中人物緩步行走的場景和聲音。雨和水聲在塔可夫斯基電影的主題中經常是非常重要的⋯⋯塔可夫斯基、布列松、柏格曼——他們的電影大多非常緩慢,而且沒有過度表達,有許多空間讓你更加深入電影語言和故事情節中。」──坂本龍一,日本音樂大師

    「《伊凡的少年時代》是我看過最美的電影之一。」──沙特(Jean-Paul Sartre),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

    自第一部長片《伊凡的少年時代》於1962年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後,塔可夫斯基便以其獨特又詩意的視覺風格,征服了全世界的觀眾。

    終其一生,塔可夫斯基只拍了七部長片,卻已足以令他被尊為自愛森斯坦(Sergei Mikhailovich Eisenstein)以來最重要也最著名的俄國導演。法國哲學家沙特力抗媒體評論,專文為他的《伊凡的少年時代》辯護,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稱其電影影響了他的創作,瑞典電影大師柏格曼更力尊塔可夫斯基為最偉大的電影人。

    塔可夫斯基的電影語言,是為傳達人類精神境界所獨創的詩性敘事,呈現幽沉如夢的氛圍。大量的長鏡頭與緩慢的推軌鏡頭,鏡頭平均長度達一分鐘以上,與當代盛行的蒙太奇剪接方式背道而馳,雖對習慣主流電影節奏的觀眾形成障礙,卻感動了世界上無數熱愛電影藝術的觀眾。

    論者以為他的電影作品延續了十九世紀俄國文學傳統,雖有無數評論家試圖解讀塔可夫斯基深層的內在視野,卻總探觸不到他的真實面。

    為此,塔可夫斯基在生前提筆寫下《雕刻時光》一書,自剖個人的藝術觀,細述其創作生涯始末、心中的永恆追求,以及身為藝術家絕不可能妥協的信念。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塔可夫斯基有如電影藝術的苦行僧,拒絕向違背自己信念的世界妥協,真誠披露其電影生涯的心路歷程,公開包括《伊凡的少年時代》、《安德烈.盧布列夫》、《飛向太空》、《鏡子》、《潛行者》、《鄉愁》、《犧牲》七部長篇作品及兩部短片的創作歷程、美學思維、對時間與生命的哲思,以及影像創作的理想與可能性。

    全新繁體中文版由其子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二世親自授權,以俄文最終修訂稿為本翻譯而成,並收錄多幅初版未披露的珍貴影像。對於想探究大師生命與內心世界的電影與藝術愛好者,本書實為不可錯過的珍貴收藏。

    【塔可夫斯基精采語錄】

    ◎前言__我究竟為誰創作?又為何創作?

    創作與認識世界息息相關,人與現實之間因此擁有無數的面向與關連,不能輕忽任何微不足道的嘗試──沿著一條無盡長路去追尋,最終建立對人類生命意義的完整想像。

    ◎01__起點──《伊凡的少年時代》

    電影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其中蘊含詩意關係,或者詩的邏輯。我認為,它最符合電影這種真實且抒情的藝術類別。

    ◎02__藝術──對理想的渴慕

    對精神世界及理想永恆且強烈的渴慕,將人們聚攏於藝術周圍,並且確立了藝術的存在⋯⋯創作之目的不在確立個體,而是為了服務崇高的普世理念。

    ◎03__雕刻時光

    電影作者的工作本質究竟為何?姑且將它定義為雕刻時光。就像雕刻家拿起一塊大理石,先在心中勾勒未來作品的線條,再剔除所有多餘的部分,電影工作者拿起一大塊集結眾多生活事實的時間,切除所有不需要的部分,只留下應該成為未來電影元素的東西,也就是應該在電影形象中呈現的部分。

    ◎04__使命與命運

    電影藝術的誕生,是為了表達生命和宇宙的特殊部分,這件事至今還沒有被理解,也無法以其他藝術體裁表達。

    ◎05__電影中的形象

    形象並非導演想表達的這種或那種想法,而是一滴水珠映照的整個世界。只用了一滴水珠!

    ◎06__尋找觀眾的作者──《安德烈.盧布列夫》

    我一方面不刻意討好觀眾,另一方面又惴惴不安地期望電影獲得觀眾的青睞,這二者並不相悖。在這種兼容性當中,我看到藝術家與觀眾關係的本質。這是絕對戲劇化的關係!

    ◎07__論藝術家的責任

    我鮮少思考藝術家所謂絕對的創作自由是什麼。我不懂這種自由的意思──我的看法正好相反:一旦走上創作之路,你就會陷入無數的需求,並受個人任務與藝術命運所禁錮。

    ◎08__《鄉愁》之後

    拍攝《鄉愁》時,我怎能料到,銀幕上瀰漫的那股濃厚悲愁,將成為自己日後的命運。我怎麼想得到,從今而後,直到生命盡頭,自己也將承受如此重症之苦。

    ◎09__《犧牲》

    《犧牲》徹底反擊當代商業電影。我的電影無意支持或推翻當代思維或生活方式的單一面向;我主要的願望在於提出並揭露生活中最迫切的問題,喚醒觀眾注意已經乾涸的存在泉源。

    ◎結語__在追尋藝術之路完善自我

    我覺得至關重大的,是探問個人責任,以及是否做好為道德而犧牲的準備⋯⋯我所說的犧牲,是自願為他人服務,是人以愛為名自然接受的唯一存在形式。

  • 电影中的表演

    作者:  [美] 詹姆斯·纳雷摩尔

    纳雷摩尔是想告诉我们,电影中的表演只不过是我们在这个世界里呈现自我的一种方式……但究其根本,《电影中的表演》是一本关于我们作为人类如何生活的书……探讨电影表演就是探讨世间的一切,表演存在于电影之内,也存在于电影之外,写作表演便是写作我们的生活方式。

    ——乔纳森·罗森鲍姆

    《电影中的表演》敏锐地分析了电影表演所涉及的诸多层面的问题,发展出一个在机械复制时代分析表演的有效方法,同时,作者纳雷摩尔还揭示了各种表演方法背景的意识形态意义,并说明银幕上的言行举止是用哪些方式同现实社会中自我的呈现联系起来。

    作者还说明了传统舞台技巧是怎样经过改造而运用于主流电影的,他指出,在电影中,风格化的表演有助于打造“自然的”人物的幻象。作者具体分析了卓别林、白兰度、黛德丽、格兰特等多位银幕巨星的表演,洞悉明星形象与其银幕角色之间交互作用的微妙机制。本书堪称一部理论性和可读性兼具的佳构。

    自首版以来,《电影中的表演》已成为明星研究领域中的经典著作,它是早期几本从“表演文本”这一向度来分析电影的著作之一,为解读电影提供了另类的可能性。

  • 电影制作技术手册

    作者:李念芦 / 刘戈三

    集结北京电影学院等各技术领域专家合力编写

    一部兼具实例的百科全书式工具书

    从电影的科学、技术基础,到制作工艺流程

    提供中英词条、海量四色彩印的示例图表

    全方位掌握电影人必须了解的基本技术

    .....................

    ※编辑推荐※

    电影是建立在缜密技术基础上的艺术。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集结各领域专家编撰的一部如百科全书般细致的影视技术工具书,既有教材一般的纲领结构,辅以详尽的技术图表、生动的配图案例,又有着辞典一般巨细靡遗的中英文词条目录,方便读者查找对应,以便全方位掌握电影 制作的理论及技术基础,尤其是数字技术在影视领域的应用。

    对于学习电影(影视)技术专业的学生,这是一本必读的课本。对于电影行业的从业人员,如果想要了解电影制作技术的相关知识,在这本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 从电影的科学、技术、工艺三个层次,条分缕析讲解基础概念

    ◎ 中英文词条目录,兼具详尽实例,一本百科全书式工具书

    ◎ 参与编撰本书的专家,均为来自各高校、各研究机构、各业界公司相应技术领域 的权威,如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影高新技术研究院。

    ◎ 图文并茂,海量四色彩印示例图表,方便读者更直观地理解、掌握核心概念

    ◎ 附有各种常用技术参数图表,电影制作技术岗位中英文词汇表,奥斯卡科学技术及视效奖历年获奖列表。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集结了电影制作技术领域各位专家编写的全面实用的工具书,同时也是从电影的科学、技术和工艺三个层次来进行的一次对电影的解构。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习掌握电影技术所需的数理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涵盖了电影和相关视频技术的各个分支,第三部分是现代电影制作工艺中基本流程和工序的技术内容。读者可以根据自己需求知识的深浅和范围来查找自己所需的相关基础知识和技术概念。

    全书辅以词典般详尽的目录、中英文技术词条、海量全彩印刷的插图、丰富的图表及实例,对于学习影视专业和热爱电影制作的人,是一本图文并茂、百科全书式的技术手册。

    .....................

    ※名人推荐※

    这是一本指导电影制作的实用性技术手册,对于学习电影制作和研究电影是一本非常好的教科书,对了解和掌握电影制作技术颇有帮助,对电影技术专业和方向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张会军

  • 李国修编导演教室

    作者:李国修 / 黄致凯

    他是相声大师马季在台湾的独门弟子

    他是蔡康永、金士杰、林怀民倍加推崇的鬼才艺术家

    他主演了《光阴的故事》《那一夜,我们说相声》

    大半个台湾演艺圈受惠于他的表演训练法

    剧场修行四十载,创作心得尽在本书

    欢迎来到戏剧大师李国修的编导演课堂

    ………………

    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 事情就功德圆满了。

    而这一生我只想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开门、上台、演戏。

    ——李国修

    ………………

    ※编辑推荐※

    ★ 对于李国修,很多人的印象可能来自于《康熙来了》,他的“三种档案”屡被陈汉典模仿,他教小S念菜谱落泪,他成为“杉菜妈”王月和屏风表演班 弟子永远的回忆……节目上诙谐热情的形象背后,是台湾舞台剧泰斗李国修对表演的热爱、对戏剧的执着。

    ★《李国修编导演教室》一书是李国修从四十年剧场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独创的编剧、导演、表演的实用方法,是其一生创作思维在实践检验中凝聚的结晶。本书系统而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李国修历经舞台实践检验,并在失败的教训中不断修正的创作理念,是一本戏剧创作的实用手册。

    ★ 完整呈现李国修四十年创作思维、导演理念及表演历程的第一手资料。

    ★ 手把手教你找到角色的态度表达、规划剧本创作蓝图、制订导演工作计划。

    ★ “流眼泪运动”“倒三角”“三个圆”“深度的九十”“贴春联”“三秒胶”“轧三点半”“大道具不停车”“E.T.原理”……生动丰富的术语与练习,生动诠释实践法则。

    ★ 节选大量李国修原创剧本,独家收录李国修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六义帮》手稿及生涯大事与创作年表。

    ★ 从屏风表演班幕后工作实例,看台湾剧团的组织与管理。

    ………………

    ※名人推荐※

    国修老师之所以能长期在剧坛屹立不摇,除了他愿意尝试各种题材的演出,还有他愿意传承、培养人才的大爱。

    ——马英九

    他出身舞台却以谐星成名,不忘初心终成剧场界大师。

    ——蔡康永

    国修老师是一个特别儒雅的人,他做话剧、做喜剧,不仅仅是博人一笑,他的创作里包含了很多对社会的深刻观察,他把社会对人的扭曲用喜剧表达了出来。

    ——马东

    ………………

    ※内容简介※

    《李国修编导演教室》是李国修四十年剧场修行笔记,也是完整呈现其一生创作思维、导演理念及表演历程的第一手资料。全书根据李国修编、导、演的教学讲义整理而成,以第一人称撰写,尽量还原其在课堂上的口吻。李国修通过自身的舞台经验、作品范例、人生经历等,系统地阐述了其创作理念。这些理念历经实践的检验,并在失败的教训中不断地得到修正。编剧课上,他深入浅出地示范了“说什么,比怎么说重要”,让剧本回归“人味”;导演课上,他提出“导”引创作概念并整合“演”出元素,倡导永不满足的创作精神和不断建立与推翻的导演风格;表演课上,他主张透过认清第二自我找到正确的生活态度,达到演员与角色的心灵契合。他始终相信,戏剧是一门关于“人”的艺术,无论呈现何种美学形式,其核心都是在探讨人性。因此,本书不仅是一本戏剧创作的实用手册,也能使读者更新对人生的体认。

  • 建构电影的意义

    作者:[美] 大卫·波德维尔 (David Bordwell)

    《建构电影的意义:对电影解读方式的反思》是著名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的一部关于电影阐释与批评的著作,也是我们解读电影和展开电影批评的必备参考书,被电影理论家西摩·查特曼赞誉为“一部只有波德维尔才能完成的脉络清晰、纵横捭阖、旁征博引而又严谨的著作”。

    在书中,波德维尔结合大量的案例,以探本溯源的民族志学者的理性冷静,回溯并检视了西方电影史上的电影阐释和批评实践,对受结构主义、符号学、精神分析学、文化主义等理论影响的各种电影解读模式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和批判,揭示出电影批评是如何成为一种机制惯例和逻辑推理活动的。而在文末,波德维尔更是提出“不要解读电影”,提醒读者在阐释性批评之外还可以有别的选择。

  • 不必然的对等

    作者:李欧梵

    民初的文人有一个喜欢看戏的传统,他们不单止看,更爱研究戏曲,当然也有一些人沉溺其中的,捧戏子的大有人在。到了三十年代,电影开始发展,由无声演变到了有声,从美国的荷里活影响到了中国。舞台上的戏曲表演受到了冲击,看戏演戏都相应少了。原来喜欢看戏的人不一定改看电影,但是,许多以前不看戏的人,却被电影吸引住了。李欧梵著的《不必然的对等--文学改编电影(精)》可以说是一个老影痴的观影札记。

  • 酒吧里的读诗人

    作者:[法]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等

    本书从近40年来法国著名杂志《电影手册》精选出华语电影、华语导演的批评文章30余篇,一方面展现出法国三代影评人对中国电影的关注和独特解读,一方面也为华语电影在欧洲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批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