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文化
-
一秒24格
《一秒24格》是周黎明的影评精选。上篇“关灯,看电影”为影片评论精选,按照相关主题进行分类,分为五个辑录,对一部部影片进行评论;下篇“黎明,看电影”属于泛影评,不是对单独某部影片进行评论,根据一个主题把相关的几部影片或文化现象放在一篇文章里进行评论。电影是每秒24格的真实,电影是每秒24次的谎言,裂变的是技术,新奇的是技巧,不变的是人性,短的是电影,长的是人生。
-
异端的影像:帕索里尼访谈录
本书是帕索里尼对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过程的一次总体回顾,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时任意大利驻美国使馆的文化参赞朱塞佩·卡尔迪洛1969年在纽约对帕索里尼的录音采访,后由纽约大学意大利文学教授、美国意大利诗歌研究会主席、批评家路易吉·丰塔内拉整理而成。在整理这段访谈时,路易吉·丰塔内拉曾说:“听这份珍贵的录音,仿佛亲身感受到了60年代末的那些不平凡的岁月。”第二部分为著名文化记者奥斯瓦尔德·斯塔克1968年在罗马期间对帕索里尼进行的历时两周的采访,这份不可多得的访谈录从1969年出版以来,成为研究帕索里尼的著作引用最多的文字之一。
-
劇本結構論
傳奇劇作家野田高梧在日長銷60年名著,
繁體中文版首度問世!
《晚春》、《麥秋》、《秋刀魚之味》、《東京物語》等賣座電影……
與名導演小津安二郎聯手打造日本電影黃金盛世
援引大量經典電影,解析電影本質與劇本結構,傾囊相授畢生經驗
最具代表性的劇本創作入門教科書!
繪畫的語言是色彩和線條,音樂的語言是音符,而電影也同樣有屬於電影的語言。電影的結構,就該使用電影本身的語言來完成。
——野田高梧
野田高梧,日本知名導演小津安二郎長年的編劇夥伴,自1930年代開始嶄露頭角,曾執筆創作出《晚春》、《麥秋》、《秋刀魚之味》以及《東京物語》等賣座電影,對於小津的戰後作品影響深遠。他擅長把生活瑣事處理得深入,劇本嚴謹而不做作,本書是他傾囊相授的實踐性教程,可以說其一生編劇經驗盡在這本書中,堪稱是一本劃時代的作品。
作者認為,劇本雖然是為電影而寫,但應賦予其獨立地位,有不同於文學、戲曲的審美與創作準則。一部好的電影劇本,實際上是由許多零件以精準的角度組合而成。本書歸納出電影劇本的基本結構:開端、衝突、危機、高潮、結局,並進一步闡述如何運用這五個基本結構,創作出具有獨樹一幟的「可看性」、能讓一般人充分理解,又能牽動觀眾情緒的好劇本。
透過本書,掌握劇本五大結構——
開端:在這個部分介紹主要人物、事件場所、時代背景、衝突前兆、暗示主題方向等等,也就是為接下來發生爭鬥的相關事項預作提示。
衝突:引發觀眾興趣的最大因素,正是對立物之間所醞釀而成的衝突矛盾。常見的戲劇形態是由幾起事件(小故事)產生關連,彼此糾葛,以逐漸上升的波浪形曲線來闡明主題。
危機:設定幾次危機的層疊發生,衝突呈現加速度增大,節奏急遽竄升,所有的事情變得緊迫,終於迎接最大危機的到來。
高潮:事件最為緊張的瞬間,戲劇高潮真正重要的部分在於人物要素的動態,而非突如其來的外在因素來塑造徒具形式的高潮。唯有如此,戲劇高潮才能充實電影內容的品質與拓展深度。
結局:結局不僅是主題的結論,也必須是戲劇事件的合理歸結。亦即戲劇高潮部分過後,就不該再讓事件延宕下去,要用最簡潔的方法一口氣奔向結局。
雖然「劇本寫作絕不能套用同一個公式」,但藉由前人走過不斷探究、創新、失敗、調整的辛苦歷程,野田高梧試圖在當今建構出的公約數中,分析、拆解並歸納出劇本結構的原則,讀者只要了解創作劇本的「基礎」和「根基」,就離打造扣人心弦的好故事不遠了!
-
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
本书为访谈录,由九篇对话、三篇评论组成,为诗人欧阳江河所编。
本书收录了中国第六代导演特别是独立电影导演对自己电影的剖析、对社会与人的价值观的畅谈,以及对自己从事导演生涯的回顾等等。所谈之电影,虽然多为小众、小投资电影,少有上映之作,但坚持独立电影的理念、不为票房所主导、反映时代特色、个人精神和底层人物生活的观念,传达了中国独立电影独立之精神。在电影产业欣欣向荣,却又唯票房、过度商业化的今天,这部书中所访谈的上世纪90年代涌现的这批年轻导演的独立思考和执着精神尤其让人钦佩。现在我们已经很难看到这些“小众”的电影了,书中访谈的年轻导演也不再年轻,正因为如此,记录下他们的思考、他们的电影理念、他们的电影创作,更加必要。这一批独立电影人不该被遗忘,他们是中国电影史不可忽略的一笔,这也是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访谈对话的形式,既介绍了中国独立电影的发展,同时也涉及对具体电影的解读。一部电影,带给我我们的,不只是娱乐,甚或更是为我们提供一种乃至多种的视角,使我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思考人性的张力与局限、无奈,以及认知社会变迁的发展。
-
论运动图画
本书精选了英美分析美学电影文论,包括许多分析理论的经典电影文献。
-
故事片创作六讲
北京电影学院名师课堂
口碑佳作《万箭穿心》《大明劫》导演王竞谈故事片创作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门关于创作思维的课
这是一本针对实际问题的解惑之书
教你从真实创作处境出发
构建故事、塑造人物、确立风格、设计影像
通过电影化的方式,传达主题与意义
◎ 北京电影学院“故事片创作”课程配套教材。
◎ 作者是口碑佳作《万箭穿心》《大明劫》的导演,对故事和角色有着非凡的敏锐度。还曾执导北京奥运会官方电影《永恒之火》。涉足故事片、纪录片、广告等多个领域,有丰富的导演、摄影、编剧、制片经验,作品涵盖不同类型、制作级别。
◎ 一手经验传授。作者往往从自身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入手,梳理思维过程,探究影视创作者要考虑哪些要素,如何判断一个故事的价值,怎样调研、写作、修改剧本,如何提高电影叙事效率,如何释放演员的潜力等。
◎ 从媒介层面思考电影的形式,提出影像概念的创作思路,倡导创作者对“视觉IP”进行跨媒介融合,形成自觉的影像美学。
◎ 案例丰富,图文并茂,亲切易读,生动鲜活。
◇◆◇
◎ 主题
「一旦找到了主题的关键词,便会将这个概念渗透进每个场景中。虽然这个关键词不会在每场戏中被直白表述出来,但它一定会被隐性地传达出来。」
◎ 剧本
「没有透彻分析剧本就着手拍摄,原以为在拍摄中能解决问题,结果发现是剧本在根子上出了问题。即便剪接时拼命补救,放映时这些毛病终会显现出来。」
◎ 人物
「试着进入一个人物,其实是你在跟自己心中不同的自我对话。」
◎ 风格
「风格不是影片的气氛,而是讲故事的方式。」
◎ 影像
「中国电影影像真正的差距体现在美学上。要充分释放影像的能量,有必要从认识媒介的角度重新看待影像。」
◎ 镜头设计
「好的场面调度和好的镜头设计一样,你永远无法从方法层面上来判断——创作者只是在想要表达的时候用对了方法。」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故事片创作”课程的配套教材,根据该课程多年积累的教学内容归纳整理而成。这是一门关于创作思维的进阶课,不拘泥于制作流程,针对实际创作问题,将具体技法渗透到关于主题、剧本、人物、风格与类型、影像、镜头设计的讲解中,帮助读者厘清关键概念和思路。
作为一名“学院派”导演,作者既有近30年授课经验,又有丰富的一线创作经验,了解国内影视行业的真实创作环境,借生动鲜活的案例,将剧作技巧、表演方法、剪接手段等融会贯通,凝结为一套实用、有效的总体创作原则,同时穿插分享了拍摄《万箭穿心》《大明劫》《墨多多谜境冒险》等不同类型、制作级别的电影的宝贵体会。
-
电影摄影术与眼泪
本书在民国时期的报刊杂志发表的电影理论翻译文献中,精选出1927年至1946年正式发表的文章36篇,对这些文章的正文进行了校勘,并对著译者信息展开研究,这些电影文论对电影理论翻译史提供了重要文献,对于研究中国电影理论的发生有重要参考作用。本书保留了民国时期的译法,但补足 了相关的西文原文信息。
——译文摘录——
作品的构成完全根据创作的过程;创作的过程是什么呢?谁也可以不否认的说是“实际的参加”。在电影摄影术上用苦功的学生,应当把你们的眼泪,一滴一滴地滴到实际上去。
眼泪是什么?眼泪就是你的成功的泉源。你相信吗?
——S. M. Eisenstein(谢尔盖·爱森斯坦)著 白力 译述 自《联华画报》(1934年第4卷第9期)
先行澈底的地组织的地推翻“摄影和电影跟艺术并没有关系,因为它们只是自然底机械式的复写而已”这个意见,是很有价值的事,因为这样做,是较接近于理解电影艺术底特质的一个最好的方法。
——安海姆(鲁道夫·爱因汉姆)著 刘呐鸥 译 自《晨报·每日电影》(1935年5月11日)
-
如何在镜头前表演
影视表演实用手册,手把手教你闯荡片场
打破基于舞台的传统训练模式
快速奏效的诀窍,让镜前表演更有的放矢!
新人演员进组必备的一流教材
职业演员刷新认知的一本好书
历经多次修订,被译为西、意、韩等多国语言
......................
※编辑推荐※
如果你有舞台表演的背景,你需要学会如何在镜头前工作。在这两种媒介中,好表演的基础都是“聆听”,但银幕对演员另有一番要求,你需要做出有创造性的调整,才能奉献最好的表演。这本书会详细解释其中的一切。
——托尼·巴尔
***
《如何在镜头前表演》一书从厘清舞台上和镜头前的异同开始,引领表演学习者带着正确的判断进入影视表演的独特领域。作者托尼·巴尔将自己从舞台到银幕,从演员到制片人、表演教师的四十余年创作及授课经验总结提炼,形成了一套简单而快速奏效的影视表演技巧,并通过42个配套练习帮助演员适应镜前表演的技术需求。本书自1986年问世以来历经多次修订,已被译为西、意、韩等国语言。对于每一位闯荡片场的新人来说,它都是一本必备的实用手册,会“手把手”教你成为一名职业演员。
◎不要带着这种心理去试镜:“如果他们不能透过我的衣服看到我的才华,让他们去死吧!”穿对衣服是为了让选角团队一眼认定你看上去像那个角色,这样他们会把全部注意力放在考察你的表演和个人素质上。
◎要全神贯注地听导演说话,寻找他所追求的完整含义,不要让他不得不打断你的表演,三番五次甚至十几次对你提出同样的要求——最后他可能会绝望地放弃并喃喃自语:“以后再也不要用这个演员。”
◎不要为了“丰富”表演而添加并不属于某个时刻的元素。也就是说,你不可能靠一场戏或者一个片段就赢得奥斯卡金像奖,所以别费心了。保持简单,演出关键点,剩下的自会水到渠成。
◎我们在任何明星身上都会发现一种特质,那就是威信。你在表演时无论做什么,都必须坚决果断地去做,动作也要简洁明了。这些特质会形成某种威信,有威信的演员才会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
※媒体推荐※
适合表演学习者的一流教材,刷新职业演员认知的一本好书。
——《洛杉矶时报》
......................
※名人推荐※
本书生动地讲解了如何让表演变得简单。
——爱德华·阿斯纳,美国演员工会前主席
曾七获艾美奖,代表作《路·格兰特》《飞屋环游记》
这本书清晰易懂,信息量巨大,读来有如小说。它让我受益匪浅。当了半辈子演员,我以为自己吃透了,没想到有一天又开始在表演中积极尝试新东西了。
——卡尔·莫尔登,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代表作《欲望号街车》《码头风云》《巴顿将军》
这是最实用、最好理解的表演书之一。托尼·巴尔非常清楚演员的基本需求,他的方法能够引起演员的共鸣。
——伊娃·玛丽·森特,奥斯卡最佳女配角
代表作《码头风云》《西北偏北》
......................
※内容简介※
《如何在镜头前表演》是一本经典的影视表演教材,根据作者从舞台到银幕,从演员到制片人、表演教师的四十余年创作及授课经验总结而成。从镜头的私密性出发,本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快速奏效的表演技巧,辅以42个必须拍摄下来的练习,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表演方式的效果,帮助演员熟悉并适应影视拍摄特定的技术需求。此外,作者还分享了表演风格的发展变化、电影和电视的拍摄机制、演员如何开始职业生涯等实用知识,从试镜、准备角色到片场拍摄、与导演合作,每一步都提供了精确、细致的指导。
本书自1986年问世以来历经多次修订,已被译为西、意、韩等国语言,并被《洛杉矶时报》誉为“适合表演学习者的一流教材,刷新职业演员认知的一本好书”。
-
演员怎样进入角色:吉斯特表演法
耶鲁大学、纽约大学、茱莉亚学院表演、导演课讲义
耶鲁大学表演系主任毕生教学经验总结
斯坦尼体系的当代最新运用
一套可操作性极强、化解核心问题的角色分析法
既适用于演员,也适用于导演
◎ 编辑推荐
《演员怎样进入角色:吉斯特表演法》根据耶鲁大学表演系主任吉斯特的表演课讲义整理而成,也是其毕生教学经验之总结,吉斯特在茱莉亚学院、纽约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讲表演、导演课时也使用这套吉斯特表演法。因为它非常实用,从演员怎样进入角色这个关键问题入手,通过分析角色的身份、所处的时间与地点、角色的目标与实现方法,来真正进入角色,因而是一套便于实操的、有效分析剧本和角色的具体方法,也是美国演员教育和导演教育中非常新的方法,英文版于2013年首次出版面世。
吉斯特表演法来自吉斯特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及其继承者李·斯特拉斯伯格、迈克尔·契诃夫、桑福德·迈斯纳的继承与发展,是斯坦尼体系在当代的有效运用。
□ 一套操作性很强的剧本分析法
□ 抛开复杂的理论,直接抓住演员怎样进入角色这一核心问题
□ 从回答五个具体的问题入手剖析角色
□ 可供演员和导演分析角色的目标和行动
□ 可结合《我就是演员》《声临其境》等热门节目,供观众进一步了解表演的门道
◎名人推荐
厄尔被公认是美国最杰出的表演教师之一。他倾心传授表演技艺超过四十年,教出的一代又一代优秀演员,在戏剧、电影和电视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詹姆斯·邦迪,耶鲁戏剧学院院长
最早我对表演一窍不通。在去哈佛上到大二之前,我就从来没想过自己将来会成一名演员。是厄尔·吉斯特让我懂得真正的表演是怎么回事。那个时刻,恐惧和兴奋的感觉同时击中了我!我将永远对他怀有感恩之情,永远!
——考特尼·万斯,美国演员,托尼奖、艾美奖获得者
乔·阿尔伯蒂讲清楚了为什么厄尔·吉斯特是一位伟大的表演教师。我把这本书放进了我那个小小的专门搁表演书的书架上。
——乔恩·乔里,路易斯维尔“演员剧院”前制作总监,美国戏剧名人堂成员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当代戏剧教育界泰斗厄尔‧吉斯特表演教学的集大成之作,具有非常明确的实战性。作者提炼了众多斯坦尼体系继承者的成果,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发展出吉斯特表演法。该方法抛开抽象的理论表述,抓住演员怎样进入角色这一核心问题,一步步带领演员完成借剧本文字唤醒角色生命的整个过程:从分析剧本开始,学会有针对性地自我设问,找到在剧本中做笔记的方法,最终让演员找到有力的行动,从而在表演时更自在、更自信。
书中有大量剧本分析案例,剧作来源以契诃夫和莎士比亚为主,同时涵盖了不同时代和风格的众多经典名家,如贝克特、威廉斯、斯特林堡等;剧本和角色分析常常一针见血,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也显示了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而本书是表演专业教与学的上佳读本,适合入门,更适合精进,对导演和编剧也有重要的参考性。
-
听十四位导演讲纪录片
离真是越近,故事就越诚恳、越美好。我们需要呈现真实的世界。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请认真倾听每一个建议。如果你想讲述精彩的故事,还等什么,赶快阅读本书吧!
世界上有多少个故事,就有多少种讲故事的方法。《听十四位导演讲纪录片》这本书中罗列了纪录片导演兼电影监制的詹姆斯·奎因对业界知名的十四位纪录片导演的采访。本书针对纪录片拍摄的选题策划、采访人物选择、采访方式的确立、画面效果的呈现、音乐创作及剪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
银幕艳史
全书以精妙的笔触展现了都市文化背景下,中国电影,尤其是上海电影的发展历程及其文化意义。书中通过诸多电影文本的解读、电影生产机制的分析,探讨了电影与诸如摄影、建筑、戏剧和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电影与文化工业、明星机制、都市发展等的联系。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发掘梳理,作 者考察了之前忽视或遗忘的诸多影片,重新解读了部分经典,并拓展了重要的有关白话现代和都市文化的论题,包括电影作为“新媒体”如何在20世纪早期的中国展示和建构了现代的社会机制和性别角色。这不只是一部电影史,也无可避免地成为一部文化史。它为我们精彩地展示了传统电影研究与发生在一个历经政治巨变、重省自我的上海的一系列变革之间的交汇。本书中文版曾于2012年出版,此次作者对全书做了修订,并增补《侯曜,格里菲斯“热”于中国早期通俗剧的文化生态》等三篇相关文字,进一步阐述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的复杂互动关系。
……………………………………………………………………………………
本书英文版荣获美国现代语言协会第十三届学术著作竞赛年度最佳推荐奖
……………………………………………………………………………………
《银幕艳史》一书将立刻成为经典。这部活泼、严谨、且充满原创性的学术著作对中国默片领域进行了重新构建。它是出现在华语电影研究的跨国领域兴起之际的一部振奋人心的新作。
——裴开瑞(Chris Berry)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教授
……………………………………………………………………………………
精彩!这是对于中国早期电影工业的一次丰富、综合、且极为雄辩的品评。作者在与银幕结下绮艳奇缘的同时,亦深深投身于学术探索。对于有兴趣了解中国电影史的任何读者而言,这本书都将成为一部重要的资源。
——王德威(David Wang)
哈佛大学中国文学 Edward C. Henderson 讲座教授
……………………………………………………………………………………
本书行文优美、结构精巧,对一个尚未获得足够学术关注的领域进行了全面、热情洋溢的剖析,以一次激动人心和颇富挑战性的探讨充实了后殖民研究。张真选择通过一部关于电影的早期电影来作为“窥”入本书主题的“结构性的眼睛”,实为别出心裁——这样的例子在这部文思缜密、发人深省的著作中比比皆是。四百页的篇幅覆盖了上海电影的四个十年,充斥其间的是作者诙谐机敏和令人回味无穷的见解,九十来幅插图更是进一步帮助文字跃然纸上。
——美国现代语言协会(MLA), 2006年
-
经典电影理论导论(修订版)
迄今为止梳理得最清晰透彻的电影理论入门导读
一份经典理论的导览地图
耶鲁大学电影中心创建者安德鲁教授力作
迅速了解巴赞、麦茨等理论名家的核心观点、逻辑体系
台湾新电影运动时期,曾由陈国富导演亲自译介繁体中文版
......................
※编辑推荐※
《经典电影理论导论》是迄今为止梳理得蕞清晰透彻的电影理论入门导读,像一份电影理论森林里的导览地图;作者条理地介绍了明斯特伯格、爱因汉姆、巴拉兹、米特里、麦茨等人电影理论的传统与核心,并介绍了各位理论家面对“电影是什么”、电影与现实的关系、什么是电影性、如何对待声音、色彩、3D等技术进步问题所给的不同答案。
《经典电影理论导论》自1983年陈国富先生翻译了繁体中文版以来,一版再版。
◎ 美国电影理论家、耶鲁大学电影中心创建者达德利·安德鲁经典力作
◎ 自1983年台湾出版陈国富先生翻译的中文繁体版以来,第1次发行中文简体版
◎ 清晰透彻地挖掘经典时期主要电影理论的传统与核心
◎ 让不同阵营的理论家在同一问题上辩论
◎ 找到各派理论的逻辑体系及其所用方法的独特性
......................
※媒体推荐※
这本电影理论史丰富了我们的理论研究。既是许多重要的信息来源,也为以后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参照。
——《电影研究季刊》
本书将会引起读者对当代法国电影理论如米特里、麦茨、艾弗尔和阿杰尔的兴趣。
——《电影批评》
安德鲁的著作是蕞早涵盖众多电影理论家的英文参考书。
——《视与听》
......................
※名人推荐※
美国学者达德利•安德鲁的这本书,自1976年问世以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并且一版再版,国内学者曾译为《主要电影理论导论》,从当今的角度看,可以说是对经典电影理论的经典评介。
——单万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电影理论家达德利•安德鲁的经典著作,清晰透彻地挖掘了经典时期主要电影理论的传统与核心。
全书以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为分节依据,从素材、方法和技巧、形式和外观、目的和价值四个维度出发,找到各派理论的逻辑体系及其所用方法的独-特性,将形式主义与写实主义相对照,并结合了现代法国电影理论,对明斯特伯格、爱因汉姆、爱森斯坦等重要电影理论家的观点及其背后涉及的心理学、哲学等思想根基作了详实的溯源与说明,揭示出其中的严密、坚实或矛盾、偏狭之处,进而“让不同阵营的理论家在同一问题上辩论”,以使读者更轻松有效地阅读电影理论的名家名作,从中得到启发与鼓励,重新思考经典电影理论之于当下的价值与意义。
-
印度电影简史
印度是电影大国(年产量高、观影人数多),近几年,印度电影在我国又掀起一轮一轮的高潮,前几年曾在我国出版《你不属于:印度电影的过去与未来》的阿希什·拉贾德雅克萨的这本新作《印度电影简史》主要以时间顺序,以通俗朴素、详略得当、深入浅出的文笔概述了印度电影自诞生之日至宝莱坞风靡全球的过程,阿希什摘取了印度电影史上每个阶段的重要事件,介绍了众多杰出的电影人和优秀的电影作品,同时辅以社会上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热点事件,夹述夹议地将社会的方方面面与电影紧密结合,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精彩而又波折的印度电影史的画卷,相信也会对我国的电影事业发展有些许借鉴意义。
-
黑泽明之十二人狂想曲
◆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得主是枝裕和导演重磅推荐:
“黑泽明是第一个我看过全部作品的导演。也是我19岁立志做电影以来,翻看并参考最多的导演。推荐大家阅读此书。”——是枝裕和
◆早稻田大学电影大师课程,原电影学科负责人岩本宪儿教授带领早稻田大学十二位教授与业界学者深度解读电影大师黑泽明的影像世界。
◆岩本宪儿、武田洁先后两任日本映像学会会长执笔:
《罗生门》的音乐、《七武士》的常民构造、《野良犬》的都市影像、《白痴》的狂欢化、《续姿三四郎》中幽鬼的肖像、《乱》中的能与狂言、《梦》中的梵高、《八月狂想曲》中的生与死……
-
小津安二郎的餐桌
【内容简介】
餐桌,是小津安二郎电影的重要道具。
时令菜肴透露出季节,餐馆听名字就知道特色。讲着方言的人物一出场,不需多余台词,风味呼之欲出。秋刀鱼、海鳗、拉面、炸猪排、茶泡饭……端上桌的食材和发生在桌旁的对话,总是承载着独具小津哲学的电影世界。
本书由日本文坛“小津专业户”贵田庄执笔,细数留存至今的37部电影,参考小津的亲笔日记,从餐桌上解读小津安二郎。
【编辑推荐】
一部深度解析小津安二郎电影人生的评传 一本关于日本市井风味的美食随笔
作者历时数年,走访了半世纪前小津在东京、横滨、镰仓时常光顾的餐厅食店,边走边尝,深入电影大师的日常,发现更为真实的小津安二郎。
收录大量小津日记中关于“吃”的有趣逸事,讲述食物如何影响“豆腐匠”的60年人生。
“吃”是小津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吃”又是每个人的日常,平民导演小津 “吃”得更是非常接地气。
以“餐桌”为视角,通览小津留存于世的37部影片,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之路就是一部日本近代电影史。
精美的手绘插画、珍贵的剧照、小津电影与美食的全方位解读,是了解、认识小津安二郎和日本文化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
电影
【名人评价及推荐】
“《电影》没有我们熟悉的‘概论体’,即把对象大卸八块后进行属性和元素分析,而是把对象看作一个有机生命体,在动态的生长过程中——从电影‘活动图像’的幼儿阶段,到‘信任影像’的青年时代,最后是‘金钱本色’的盛年——去发现它的本性、风格、气质和关系。这样的 论述结构,既打破了传统史观的时间神话,同时又分寸得当地把电影发展的独特性与偶然性,按照一种近似生长的过程进行了描述。”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教授、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 吴冠平
【内容简介】
一般认为电影是20世纪最主要的艺术形式,它包罗万象——对事件的记录、现代神话、一项爱好、职业生涯或是一整个产业。然而,如迈克尔·伍德所说,电影虽然意义广泛,但它首先是一种通过光影讲述故事的形式。很多人指责电影是一种制造幻象的工具,但也有人歌颂其另一面:电影让我们尽可能亲密地接触真实世界。在本书中,伍德对电影的本质做了一系列深刻的分析与探讨,对于电影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电影的实验性及电影产业的发展等话题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
許鞍華 電影四十
許鞍華四十年的電影生涯,拍攝了廿六齣電影。首部劇情長片《瘋劫》(1979)便獲第十七屆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1982年拍的《投奔怒海》更囊括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等五個獎項,自此奠定其香港新浪潮作者導演的重要地位。1995年執導《女人,四十。》為首部贏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大滿貫的電影。2008年拍攝的《天水圍的日與夜》、2012年的《桃姐》延續對平凡人物的關懷,後者更榮獲第三十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五項大獎。2017年的《明月幾時有》亦令她第六度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殊榮。
許鞍華的作品包括驚慄片、鬼片、文藝片、武俠片、紀錄片、半自傳、輕喜劇和歷史劇等,類型多變。更難得的是影片不隨俗又不離地,緊跟時代又不失自己的觀點和風格,人文視野及香港關懷貫徹始終,在香港影壇實屬難得一見。
本書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於兩年半前開始策劃,分為專題文章和人物專訪兩部分,藉與她相交多年的影評人從多角度縱論,剖析她的影視作品之風格特色,以及許鞍華和她的工作夥伴的訪談,嘗試以切身角度進入她創作和製作的世界,瞭解背後鮮為人知的苦與樂,有系統地展示她四十年來拍過的電影和事業發展。
-
马克斯·韦伯与德国政治:1890—1920
【内容简介】
马克斯·韦伯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政治密切相关:他激烈批评俾斯麦和德皇保守的社会政策,却更失望于资产阶级的政治软弱;他在“一战”中出于德国利益稳步推动“体面和平”的实现,却被自私的政治领袖葬送;他在魏玛制宪中期盼卡理斯玛威权领袖重振大国荣耀,却未料到会是纳粹主义的兴起……
本书是德国历史学界的重要著作。作者蒙森向读者揭示了韦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热忱的自由主义者,却也是一个坚定不移的德国民族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者,厘清了韦伯这两个看似矛盾、相悖的立场之间的重要联系。
他们在20年代营造了一个神话,就是韦伯作为一个天然领袖被极度冷落了,但他们描绘的这幅伟人肖像是根本不恰当的……我的目标是根据对原始资料的谨慎分析刻画韦伯的政治人格,这不是一种片面的意识形态解释,而是力求描绘出韦伯的全部复杂性,包括他的内在矛盾与模棱两可。
——沃尔夫冈·J. 蒙森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沃尔夫冈·蒙森是20世纪闻名于世界的德国历史学家,在英国史和德国史研究领域名声斐然,在韦伯思想研究方面更是首屈一指。蒙森生于史学世家,其曾祖父特奥多尔·蒙森1902年因写作《罗马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父威廉·蒙森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本书德文版甫一出版便在学界掀起巨大波澜,蒙森对韦伯极具争议性的解读,令这本书先是遭到尖锐抨击,之后逐渐获得普遍好评。许多学者赞誉蒙森“重新发现了许多重要事实”。
◆本书是最详实韦伯传记,是了解韦伯生平及其思想的必读书。在这本独一无二的韦伯传记中,读者将发现一个全新的在帝国主义、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中徘徊的韦伯。
◆这是一本韦伯传记,同时也是一本史料详实、论述有力的德国政治史。其从经济崛起却政治保守的19世纪末德国讲起,一直叙述到民族复兴焦虑掩盖了魏玛宪制脆弱的“一战”后的德国,几十年间诸多重要的德国政治家如俾斯麦、威廉二世、胡戈·普罗伊斯等轮番上场。
◆本书译者阎克文是马克斯·韦伯著作中文本译介的专家,从事相关译介工作近二十年,目前市面上已有的韦伯著作中译本,半数以上出自阎克文的译笔。阎克文为本书撰写一篇译者序,详细阐释了本书的历史价值以及韦伯的政治使命。
◆特邀著名学者、韦伯研究专家钱永祥为中文版撰写导读。导读将韦伯所处的历史与政治环境及其思想对中国目前处境的借鉴意义一一详述,可谓情理兼备、发人深省。
···
【学者、媒体评价】
尽管由于命运和环境的作弄,(韦伯)没有在政治方面享有显赫的地位,但却毫不减损他杰出政治家的本色,他的伟大就像一个没有手的拉斐尔,没有功绩但却有无限的潜力。
——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
(韦伯是)历来登上学术舞台的角色中最有影响的一个。
——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
韦伯是最后一批博学者之一。
——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A·科瑟尔( Lewis A. Coser)
沃尔夫冈·蒙森详细重建了马克斯·韦伯的政治观点……尽管蒙森打破常规的观点引起了巨大争议,但他在学术史料上全面彻底的挖掘不容置疑。
——《美国社会学期刊》
蒙森这本著作的价值不在于重新发现了许多重要事实,而在于对散落各处的文献的仔细校订,系统性的分析,以及从民主和反民族主义者的角度对韦伯突出敏锐批评。
——德国历史学家克洛泽·爱泼斯坦(Klaus Epstein)
在浩瀚的韦伯二手文献中,认真研究“政治人”韦伯因而具有里程碑意义者,首推蒙森這本经典。
——台湾著名学者钱永祥
-
图绘暹罗
前现代的“暹罗王国”是如何变成了“泰国”这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所谓的“泰国性”是如何形成的?泰国的“国家感”是什么?地理学以及制图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泰国历史中发挥了怎样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部东南亚研究和边疆研究的经典著作中,史学家通猜·威尼差恭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回答。他提出,旧的本土空间观被新的西方地理学话语替代,边界、主权、边缘等概念逐步为人们所接受,正是在这种变化中,泰国的“地缘机体”被一步步塑造出来。本书突破了以往民族国家研究的范式,从独到的角度重新讲述了这段历史。
-
我的不朽已然足够
本书由塔可夫斯基之子精心编选,是20世纪zui伟大的导演之一 “电影界的贝多芬”——塔可夫斯基图文集
一生只拍了七部电影,但每一部都让他名留影史;他的作品被英格玛·伯格曼盛赞为“奇迹”;他以诗意的思考和充满圣经末世般的想象,创造了令人震惊的电影形象,影响了一大批捕捉灵魂的导演,如维姆·文德斯、西奥·安哲罗普洛斯、沟口健二、努里·比格·锡兰等。
※ 塔可夫斯基之子精心编选
全景记录、精湛总结、立体呈现电影诗人塔可夫斯基的一生
悉心汇集塔可夫斯基罕见的自传性随笔、私人摄影作品、七部经典 电影的珍贵资料,收录《雕刻时光》《时光中的时光》里的精华篇章。
※ 多篇自述随笔、私人书信、《启示录》主题演讲等动人文字初次公开
饱含深情的家书,坦诚的人生经历叙述,令人惊叹、透露真性情的《启示录》演讲,既有《雕刻时光》的哲思与灵光,也具《时光中的时光》的细腻与温情。
继畅销书《雕刻时光》之后,又一本走近塔可夫斯基的重磅之作
※ 解密塔式电影的诗意内涵,洞悉伟大导演的生活哲学
来自文学巨擘让-保罗·萨特、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等人的深刻评论,以及电影历史学家和评论家汉斯-约阿希姆•施莱格尔的深度长文导读,带你读懂塔可夫斯基。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