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历史
-
工业启蒙
《工业启蒙:1760—1820年伯明翰和西米德兰兹郡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系“科学文化译丛”之一,探索了英格兰在1760-1820年期间引领世界工业化国家的转变过程。本书将关注的重点集中在科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上。本书基于记录马修?博尔顿的活动及索霍工厂的特别档案,由此揭示出西米德兰兹郡经历了一个有用知识与“技术诀窍”相融合的进程,自然哲学家与技术专家、企业家形成了一种亲密和高效的关系。本书适合于那些渴望探索18世纪英格兰经济变革的动力学的读者,也适合于那些对于科学和技术的文化史有兴趣的读者。
-
波斯帝国史
历史学名著。以深厚的古典学学养,广阔的学术视野,以及丰富的史料,全面而深入论述了古代波斯帝国的兴起、发展和衰亡的。由于本书采取的叙述方式比较独特,即“编年顺序的百科全书式的历史书写法”,因而涵盖面极为广阔,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古代波斯帝国的全景图。
-
The Killing Wind
Over the course of 66 days in 1967, more than 9,000 Chinese "class enemies" - including young children and the elderly - were murdered in Dao, a county in the Hunan province. Commonly known as the Daoxian massacre, the killings were one of the many acts of mass violence and radicalism that rocked China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owever, in spite of the scope and brutality of the killings, there are few detailed accounts of what took place on the ground.
Years after the massacre, writer and editor Tan Hecheng was sent to Dao to report on the offici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killings. Unable to publish his findings in China, in The Killing Wind he provides a first-h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atrocities, exploring how and why the massacre took place. Tan blends his research with the recollections of survivors, offering a vivid account of the massacre and its aftermath. Dispelling much of Mao Zedong's mythos of peasant revolution, Tan reveals that the killings were unprovoked, and carried out with stomach-churning brutality. Far from the tyrannical landlords depicted in revolutionary propaganda, most of the victims were hard-working, peaceful people who were technically considered part of the rural middle class. Other victims were peasants themselves, targeted because they had offended their killers in political or financial disputes.
More than a catalog of horrors, Tan also offers a poignant meditation on memory, moral culpability, and the failure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come to terms with the crimes of the Maoist era. By painting a detailed portrait of the massacres, The Killing Wind makes a broader argument about the long term consequences of on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s greatest human tragedies. A compelling testament to the victims and survivors of the Daoxian massacre, The Killing Wind is a monument to historical truth, one that fills an immense gap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Mao,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status of truth in contemporary China.
-
启蒙运动
本书系“科学文化译丛”之一,论述了在现代西方世界观的产生过程中,启蒙运动所蕴含的普遍的、世界主义的社会理想,如何演变成西方世界的核心,并与传统的封闭世界观相抗衡。作者指出,启蒙运动所延伸出的“人的科学”倡导了一种人文的、自律的、脱离传统和偏见的理念,是推动人类走向普遍的世界主义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启蒙运动在现代依然重要的原因。
-
珍宝宫
本书系“科学文化译丛”之一,通过考察伊丽莎白时代伦敦六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案例,探讨伦敦城如何为科学革命奠定了社会基础,并探索那些对培根构想所罗门宫有启发的人和事。本书既刻画了个体从业者的鲜活形象,也展示了他们在接受自然世界复杂性时面临的挑战,描绘出伊丽莎白时代伦敦范围内的知识交换网络组织和科学探索学术圈。
-
「身體的身體」
服飾關乎人的全部,整個身體、人與身體,以及身體與社會的一切關聯。
──── 羅蘭.巴特
林美香的《「身體的身體」:歐洲近代早期服飾觀念史》一書討論中古晚期至十七世紀,歐洲服飾文化中的重要觀念,包括文雅、中性之事、秩序、國族,並進一步探討這些觀念如何與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以及國際貿易的發展交互作用,促使人們透過服飾重新思考自身形象的塑造,界定個人與教會、社會及國家的關係。
本書從亞當與夏娃為人類所穿上的第一件衣裳之案例,揭開服裝做為人類墮落與救贖之標記的歷程。之後透過伊拉斯摩斯換下奧斯丁修會會服的事件,討論人文學者個人身分認同、職涯變動與形象塑造的問題;卡爾斯達不穿天主教祭衣,改穿學院袍主持聖餐禮,以及霍普拒絕穿上英格蘭教會規定的祭衣,則可說明宗教改革後儀式與服裝的問題。而伊莉莎白女王的侍女霍爾德,因穿著過於華麗而被女王指責,代表服飾法與社會階層變動的關係。最後,想像的個體──「裸體英格蘭人」,因被多樣的異國服飾誘惑,無所適從以致裸露身軀,以此形象為基礎進一步呈現服飾與英格蘭國族認同的關聯。
《「身體的身體」》書中的歷史實例或想像,都代表歐洲近代早期各類劇烈的變動,包括一統教會的解體、國家內部與國際間的戰爭、財富的流動、社會身分的變化、印刷品的流通,以及人口的地理移動,都使得此時代瀰漫焦慮的氛圍。自古以來即與身分、社會秩序密不可分的服飾,在此時期也因各樣變動而逐漸喪失身分區隔的功能。不論是貴族或新興階級,皆致力以最新、最醒目的時尚,塑造個人新形象;時尚不但成為人們回應時代變動的手段,更成為經濟思想與政治論述的核心議題。
-
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
他是诗人、散文作家,
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
他是政治上坚持己见的人,是月下的漫步者,
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而这些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纵然在宦海中沉浮,几起几落,
但他的风骨坚不可摧,
从不阿谀奉承,从不背叛自己坚持的立场,
不以个人得失为怀,
而是以谈笑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
在动荡不停的政治风雨中,
捍卫良知,特立独行。
-
1453
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的千年之都,有著基督教世界堡壘的稱號。自西元三三○年君士坦丁大帝建都以來,一直是中世紀歐洲最繁榮的城市,其顛峰時代人口曾達到五十萬,一座「無論什麼時候,總有船隻在這個港口停靠。人們所想要的東西,這裡應有盡有」的帝都。
而對十四、十五世紀的鄂圖曼土耳其人而言,高不可攀的「狄奧多西城牆」是「卡在真主喉嚨裡的骨頭」,土耳其人忌憚著、畏懼著君士坦丁堡的高牆,但卻又對這座城市數不盡的金銀財寶望眼欲穿。他們將君士坦丁堡形容為「紅蘋果」,一顆令他們垂涎欲滴的紅蘋果,若能攻克這座城市,不僅可以榮耀真主、獲取數之不盡的財富,甚至可以成為「羅馬人的皇帝」、「全世界的皇帝」。
一四五三年春天,土耳其人在穆罕默德二世的率領下,聚集於狄奧多西城牆外,他們運來即將改變歐洲戰爭史的「烏爾班大砲」,神情顯得志得意滿、勢在必得。另一方面,由君士坦丁十一世所率領的拜占庭軍隊,雖僅有區區的八千名兵士,但基督徒心中仍充滿著信心,因為在此前的一千一百二十三年間,君士坦丁堡被圍攻了二十三次,但僅僅只被威尼斯人攻破一次!改變歐洲世界的關鍵時刻,即將上演。
-
帝國與料理
料理,
如何在過去五千年演化而來?
以全球為觀察視角,以帝國為分析核心,
探索「料理」的演化之道!
人類不僅是社會的動物,也是煮食的動物。而「料理」這件事在過去五千年來,一直都是人類最重要的技術,總能激盪出分析與辯論,也和我們的社會、政治與經濟體系,和我們的健康與疾病,以及對道德和宗教的信念息息相關。
但是,料理究竟如何演化而來?以「帝國」為分析維度——帝國有能力將軍事、政治、經濟與文化力量投射到全球大部分地區——食物史學者瑞秋.勞丹藉由追尋六種主要菜系綿延的過程,掌握了演化之道。這六種菜系,不僅都有其偏好的材料、技巧、菜餚,以及享用的方式,也都受到某種「料理哲學」的影響。
◎穀物料理:自西元前兩萬年即開始發展,並自西元前三千年逐漸形塑出一套古代「料理哲學」,包括獻祭協議——神給人穀物、教人煮食,人則須祭獻給神;階級原則——階級差異是由料理所決定,不同階級得配上不同的菜餚;烹飪宇宙觀——下廚不僅反映了這套宇宙觀,也是宇宙發展根本過程中的一部分。此「料理哲學」也影響了後續各種菜系的形成。
◎佛教料理:遵循佛陀的法教,把避免肉食與酒精的做法賦予道德價值,並擁抱那些人們相信能幫助冥想與精神成長的食物。而強大的孔雀帝國接受了一套改良過的佛教風格料理,遊方僧再將之傳到了南亞、東南亞、中國、朝鮮與日本。
◎伊斯蘭料理:認為飲食是一大樂事,是天堂生活的預想,以無酵小麥麵包、香辛料肉類菜餚、酥皮與甜食為基礎,在影響最廣時,可以從西班牙一路延伸到東南亞,從中國邊疆延伸到撒哈拉沙漠南緣。
◎基督教料理:強調麵包與酒組成的聖餐,以及交替的宴飲和齋戒期,偏好發酵的小麥麵包、肉與酒,之後跟著十六世紀的伊比利諸帝國料理移轉到美洲的過程,以及跟著非洲、亞洲各地的貿易據點而大肆擴張。
◎近代料理:為了呼應更具包容性的政治理論——如共和主義、自由民主與社會主義——近代料理逐漸放棄了階級原則,並採納了近代科學中不斷演進的營養理論,且視宗教或族群飲食守則為個人選擇,而非國家的強制規定。
◎中階料理:以麵粉與牛肉為基礎。由於盎格魯人口有了爆炸性的成長,加上不列顛帝國與美國的領土快速擴張,中階料理成為十九世紀拓展最快的料理。而後美式麵包與牛肉料理以漢堡的型態遍及全球。
可以說,整個世界的料理地圖,就是政治、宗教、社會與經濟的地圖,而料理演變的歷史也就是全球交流的歷史。於《帝國與料理》一書中,學者瑞秋.勞丹以全球為觀察視角、以帝國為分析核心,精闢闡述了「料理」橫跨世界的一系列散布過程,以及每一種料理方式對全球飲食文化的貢獻與影響。
得獎記錄
★2014年國際烹飪專業協會(IACP)最佳食物史書籍獎
名人推薦
周惠民 | 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專文導讀
「瑞秋.勞丹帶來了一段讓人難以忘懷的料理興衰史,一方面讓全球各地得到一樣多的篇幅,另一方面也將近代的發展放進一段長得多的歷史,放進人們在處理食物一事上走過的長遠路途。以烹飪與料理為焦點的做法,不僅能展現口味有多麼經久不衰,更顯示了政治與文化上的擴張如何傳播、影響了人們的味覺。《帝國與料理》饒有興味、別具一格,結合了各種料理思想,也呈現了『吃』的物質性。」——保羅.弗里德曼(Paul Freedman),《食物:味覺的歷史》(Food: The History of Taste)作者
「在這本不落窠臼的著作中,瑞秋.勞丹另闢蹊徑,探究食物文化在整體人類歷史中的發展與表現……她的論證並非添磚加瓦,而是理解與詮釋時不可或缺的工具。無論是一般讀者或職業歷史學家,在將食物及其文化跟他們自己對人類歷史的思考加以整合時,都會因此而備感挑戰。」——娜歐蜜.杜葛(Naomi Duguid),《緬甸:香料河流》(Burma: Rivers of Flavor)作者
媒體推薦
「勞丹把她這輩子在農場上、廚房中和教室裡的實際經驗,都放進她這本令人驚艷的透徹研究裡了,這也意味著她的講說既明快又權威。她附上的書單與註解見證了她深厚的學養,而她這本書處理的範圍及其原創性,都為世界史研究中長期受人忽略的主題帶來應有的關注。這是了不起的成就,指出了一條通往全新歷史寫作種類的道路,即便面對談政治、經濟、社會與思想等人們更為熟悉的歷史著作,也絲毫不落下風。」——《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勞丹力求編年史般的廣博與深度的分析……但《帝國與料理》的學術功底,卻不會阻擋其作者充滿熱情的論證與個人觀察——例如勞丹對人類掌握穀類過程的討論——散發光芒。」——《華盛頓獨立書評》(Washington Independent Review of Books)
「在這本充滿活力、迷人的書中,勞丹不單只是找到一種講老故事的新方法,更是建立了一條通往豐富文獻的嶄新歷史研究取徑,其筆調之明快、精闢與恢弘,讓你人酥麻到站不穩……無懈可擊的歷史分析。」——《美酒世界》(The World of Fine Wine)
「一段對料理興衰過程的迷人描寫……瑞秋以人們往往草草帶過的食物為手段,來探索人類的發展,及於全球各個角落。」——《布魯氏生活風格雜誌》(Blue Lifestyle Minute)
「開創性的啟示……見微知著、文筆極佳,靈巧的組織與表現。《帝國與料理》是本學養豐厚的原創之作,見識之廣令人大開眼界。」——《中西部書評》(The Midwest Book Review)
-
救世主还是恶魔
腓特烈二世头顶德意志、伦巴第、西西里、耶路撒冷、阿尔勒(勃艮第)和“世界之冠”罗马帝国六顶皇冠,虽被逐出教门,但他利用外交手段指导第六次十字军,毫无死伤地进入圣地耶路撒冷,被称为“王座上第一个近代人”,同时,他也被认为是神圣罗马帝国衰弱、德意志分裂、意大利分裂的罪魁祸首。《救世主还是恶魔 :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传》是他的首本中文原创传记,理清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复杂历史的同时,也详细描写了第六次十字军东征、伦巴第地区的战争,教会和帝国的对撕,值得阅读!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同时也是六个王国的国王,掌握了德语、意大利语、法语等七种语言,在教育比较落后的中世纪令人非常惊奇。本书基于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史料,以通俗活泼的语言和优美流畅的文笔为读者还原了腓特烈二世漫长的一生,并以他的生平作为切入点,剖析了中世纪盛期的社会风貌和政治体系。
-
缔造共和
这是美国被人忽视的“第二次革命”。
1776年,为了抵抗英国、争取独立,美利坚的十三邦结成了联盟。1783年推翻英国殖民统治者,让美国赢得了珍贵的独立和自由,但是——此时美国想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依然困难重重。独立战争胜利后,国内邦与邦之间的深刻分歧也随之浮现。站在当时的视角看这些各行其是的地方权力,没人敢肯定日后是否会有“美国”这个国家。
独立之后的几年,美国在一片胜利的气氛里渐渐失控。战争期间欠下的外债,哪个邦都不愿出钱偿还;和外国商谈的条约,不同意的邦就拒不执行。国际声誉上,美国从人类的革命之光,很快跌落成了一个信誉败坏的国家。另外,还有西部土地利益、奴隶制、亲法和亲英等等分歧,把独立初期的美国推向了分裂的边缘。一些乐观的英国政客,甚至等着美国各邦在窝里大打出手,然后央求着回到大英帝国的怀抱。
在这种几乎无望的境地,美国革命能够真正成功、建立坚实的国基,着实是政治上的奇迹。《缔造共和》这本书,将为你拼出这一奇迹的全貌: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联邦党人文集》、华盛顿、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财政之父汉密尔顿……这些人和事之所以被铭记,就是因为他们在那个关键时刻构成了美国的国家与国格。
-
人類大命運
《人類大命運》會震撼你!會振奮你!
更重要的是,它會讓你以未曾思慮過的觀點,深思細想。
—— 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快思慢想》作者
在《人類大歷史》,作者哈拉瑞展現了他「後見之明」的洞見,深刻闡述了「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而在這本《人類大命運》,哈拉瑞則改以「先見之明」的姿態,提出三個大哉問,並用他一貫銳利幽默的筆調,旁徵博引,深入淺出,為我們預示了「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幾千年來,不管是中國人、印度人或是埃及人,都面臨著同樣的三大問題:饑荒、瘟疫、戰爭。這三個問題永遠都是人們的心頭大患。但是在過去幾十年間,我們竟然已經成功遏制了饑荒、瘟疫和戰爭!當然這些問題還算不上完全解決,但已經從過去「不可理解、無法控制的自然力量」轉化為「可應付的挑戰」了。我們不再需要祈求某位神祇或聖人來解救人類,而已經相當瞭解,該怎樣做就能預防饑荒、瘟疫和戰爭,而且通常都能成功。
如今,人類面臨的是三大新議題:
第一、當「死亡」將逐步走向末日,長生不老之夢可能實現,人們該如何面對?
第二、當幸福快樂成為天賦人權,個人主義凌駕國族主義,社會將如何變遷?
第三、當生物醫學工程、半機械人工程、無機生命工程持續進展,人類將從「智人」的位階躍升成為「神人」(Homo Deus),形同握有上帝的權力,那麼人類的終極命運將會如何?
-
人类简史
【内容简介】
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种不同的人,
但今日,世界舞台为什么只剩下我们自己?
从只能啃食虎狼吃剩残骨的猿人,到跃居食物链顶端的智人,
从雪维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脚印,
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生物科技革命,
我们是如何登上世界舞台成为万物之灵的?
从公元前18世纪的《汉谟拉比法典》,到18世纪的美国独立宣言,
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
从兽欲,到物欲,从兽性、人性,到神性,
我们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快乐吗?
我们究竟希望自己得到什么、变成什么?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代表作品,书写从十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将科学和历史编织在一起,从全新的角度阐述地球上智人的发展历史。
全书从三大线索理清人类发展脉络,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技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历史。认知革命使人类成为想象的共同体,农业革命使人类陷入奢侈生活的陷阱,科技革命终将使人类成为神一样的存在。人类通过想象和虚构的能力将彼此连接、有效合作,国家、宗教、企业都是想象和虚构的现实,人类依靠这种想象来寻找认同、开展合作,由此一步步登上食物链的顶端,抵达其他生物无法企及的地位。
这是一部宏大的人类简史,理清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挖掘人类文化、宗教、法律、国家、信贷等产生的根源,更见微知著、以小写大,让人类在大历史中重新审视我们自己,审视我们周围的世界。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见识丛书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见识丛书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 麦克尼尔
《见识丛书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见识丛书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见识丛书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见识丛书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见识丛书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美]丽贝卡·D. 科斯塔
《见识丛书08:1913,一战前的世界》[英]查尔斯·埃默森
《见识丛书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见识丛书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美]悉达多·穆克吉
《见识丛书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见识丛书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美]伊斯特万·迪克
《见识丛书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 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见识丛书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见识丛书15:瘟疫与人》[美]威廉·麦克尼尔
《见识丛书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美]威廉·麦克尼尔
《见识丛书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见识丛书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上下册)》(平装+精装)[美]戴维·伍顿
《见识丛书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美] 大卫•阿米蒂奇
《见识丛书20:第五次开始》[美]罗伯特·L. 凯利
《见识丛书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平装+精装)[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见识丛书22: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英]马克·马佐尔
《见识丛书23: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如何开创一个理想世界》[荷]罗杰·布雷格曼
《见识丛书24: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大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美]约翰·朱迪斯
《见识丛书25:自私的基因(40周年纪念版)》(平装+精装)[英]理查德·道金斯
《见识丛书26: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1945》[美]入江昭
《见识丛书27: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美] S.N.艾森斯塔特
《见识丛书28: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美]尼尔·波兹曼
《见识丛书29:黑火药时代:中国、军事创新与世界史上的西方崛起》[美]欧阳泰
《见识丛书30:当代欧洲史》[美]斯图尔特·休斯
《见识丛书31:从航海图到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历史》[日]宫崎正胜
《见识丛书32:1491:前哥伦布时代美洲启示录》[美]查尔斯·曼恩
《见识丛书33: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美]查尔斯·曼恩
《见识丛书34:专家之死》[美]托马斯·尼克尔斯
《见识丛书35: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荷]弗雷德·斯皮尔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
【编辑推荐】
第十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
第三届“水木书榜·清华学生喜爱的十本好书”之一
奥巴马、比尔·盖茨、扎克伯格、贾雷德·戴蒙德、罗振宇、陈嘉映等高度赞扬
一、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代表作
本书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是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历史系教授。作为一名学者尤瓦尔精通世界史、中世纪史与军事史,不过现在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历史问题上。随着关注点的扩大,他的学识也更加广博,除了历史,哲学、人类学、生态学、基因学等各种学科的理念他也能信手拈来。尤瓦尔颇具新意而又耐人寻味的研究使其成为令人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影响力惊人的历史作家。
二、一部宏大的、突破性的人类简史,讲清“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三大基本问题,理清了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三大基本问题,如今,面对基因科技和人工智能两大科技进展带来的挑战,我们到了需要重新讨论和定义“人类”这个物种的时候了。我们人类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还是无以伦比的智慧动物吗?时代要进入后人类时代了吗?如果这个后人类时代必然来临,我们人类怎么办?《人类简史》带着新的问题,用新的思维,打破学科界限和过去的思维局限,重新梳理人类历史,提出新的解释,理清了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
三、 摒弃“人类中心论”“西方中心论”“民族国家中心论”等传统历史理论框架和写作思路,从全新的视角观察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以人为本的世界,一个以人类为中心和崇拜对象的世界。人成了万物的尺度,我们早已不把自己当成动物看待了,对其他物种而言,我们是神一样的存在。《人类简史》勇敢地抛开潜意识里的固有观念,将我们对自身的既有认识全部归零,将人类彻底还原成动物的一种,然后在“太空间谍卫星的高度”上还原人类一路走来的真实状况,看到与之前截然不同的地球变迁和人类历史发展新图景。
四、打破学科边界,融合多学科多领域知识,在知识日益碎片化的时代,为读者提供统合性知识,讲清楚地球和人类自己的完整故事
本书融合了考古学、生物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前沿知识,将科学和历史编织在一起,综合各领域知识全面阐述地球上智人的发展历程,为我们讲述地球和人类自己的完整故事。
五、打通时间线,重新定义时间和历史,在一个更大的时间尺度里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审视我们周围的世界
历史学本身就是关于时间的学问,时间尺度决定了我们的视野宽度,用什么样的时间尺度,就决定我们可能看得多远。以往历史研究一般以500年、1000年或5000年为时间尺度,易落入西方中心论、民族国家中心论的窠臼,尤瓦尔·赫拉利大胆地将时间推回到大约135亿年前宇宙大爆炸那一刻,从全部时间的起点开始讲起,一直讲到今天,再讲到未来,这就是《人类简史》使用的时间尺度,彻底打通了时间线,重新定义了时间和历史,让我们得以在一个更大的时间尺度里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审视我们周围的世界
六、兼具思想性和易读性,引发广泛热议的经典历史通俗读物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本人博学多识,他不仅会写些学术性较强的著作,也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讲述他眼中的世界史。《人类简史》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以新颖的思想和通俗的语言冲击着当代历史界,引发多国版权大战,获得奥巴马、比尔·盖茨、扎克伯格、贾雷德·戴蒙德、罗振宇、陈嘉映、姬十三等高度赞扬,吸引着越来越多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读者,从学生、学者到科技达人、政商精英,越来越多的人翻阅此书。
--------------------------
【精彩评论】
这本书十分有趣并令人兴奋…作者告诉我们人类是怎样在地球上生存的,农业以及科学存在的时间是如此之短以至于我们不应该将之视为理所当然。
——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第44任美国总统)
我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对人类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你会发现这本书令你难以撒手。
——比尔·盖茨(美国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
本书是一部有关人类文明的宏大历史叙述——人类如何从早期的狩猎-采集者起步,直到当代社会和经济如何组织。上次我们读了伊本•赫勒敦的《历史绪论》,那是14世纪知识分子看待世界历史的角度,现在我们要读的这本《人类简史》则是对很多相似问题的当代阐释。我非常期待了解这些别开生面的见解。
——马克·扎克伯格(Facebook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2015年如果要推荐一本书,我就推荐这本。《人类简史》跳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圈子,从更广的视野阐述了人类从一个普通物种的智人,通过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一步步走到今天无以伦比的统治地位。它让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审视我们人类自己,审视我们地球。
——林建华(北京大学校长)
我拿起这本《人类简史》立刻“着道”了——拿起了就放不下,几乎一口气读完。吸引力主要来自作者才思的旷达敏捷,还有译者文笔的生动晓畅,而书中屡屡提及中国的相关史实,也能让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好像自己也被融入其中,读来欲罢不能。
——高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我在节目里多次推荐过《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它对我启发最大的地方是捅破了一层窗户纸。它说人类最根本的能力是想象和虚构的能力,然后人们在这个不靠谱的基础上展开了合作,这才是我们这个物种真正有力量的地方。
——罗振宇(罗辑思维、得到APP创始人)
《人类简史》的目的不是传授人类考古学的所有研究成果,而是提供一种看历史的视角,一种全局的观点。当你不再执着于科学、政治或宗教等某一个领域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人类社会的整体演变,观察这些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你会感到你脑海中零碎的历史知识忽然像拼图一样各就各位,构成一幅宏大的图景,这样的视角非常新鲜。
——姬十三(果壳网CEO、科学松鼠会创始人)
这部人类史不强调历史细节,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对人类如何到今天进行了深入思考,引入了许多基因历史研究成果,对人类社会构成的理解和分析,对人的生活习性和文化的理解都有独到角度。对于我们不简单化地理解和思考人性大有裨益。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从7万年前智人的出现写起,写道我们这个世纪,还写了几行对未来的预想,中文不过400页,利用了生物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等好多领域的知识,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的视角和结论,非常有趣。不像我们所熟知的国家史、年代史或人物史。有点偏哲学和思想层面。
——傅盛(猎豹移动CEO、紫牛基金创始人)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为什么能够在国际畅销书榜上爆冲?原因很简单,它处理的是历史的大问题、现代世界的大问题,而且,它的写作风格是刻骨铭心的生动。你会爱上它!
——贾雷德·戴蒙德(普利策奖得主、《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
这是此类大历史中很好的一本:规模宏大但绝非泛泛而谈;具有时代性又不花哨,观念惊世骇俗但绝不是个简单的反对者。每个人都能在书里找到一部分和另外的人开始讨论,但是弄清楚是哪部分、为什么,对我们都有好处。
——斯蒂文·刚尼(牛津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
投资:一部历史
投资:一部历史投资——投入资本从而获得收益,关系到个人、家庭、公司,甚至整个国家的繁荣,投资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然而,直至16世纪,投资一直都是精英阶层的特权。投资走向大众背后的故事与历史上的一些史诗性事件紧密相关。这些故事富于启示,对希望在这个时代做出明智决策的专业投资人士和普通投资者具有启迪意义。 书中讲述了有趣的投资发展史,向现代投资者展示了投资的双面性:一... -
苦酿百威
这是一个关于繁盛、傲慢和失去的故事。
百威是美国人心目中当之无愧的啤酒之王,占领着美国啤酒市场一半的份额。跨越百余年,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在创始家族安海斯-布希家族的执掌下,百威堪称美国工业革命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亦是当代商业世界的巨擘。而布希家族却一直保着神秘的传奇地位,巨大的财富、五代掌门人更迭,不同时代的背景和挑战以及伴随着财富的内幕揭露,声誉显赫的畅销书作家克诺德斯德用细腻的笔触,呈现出一部关于财富与权力、华丽与陨落的奋斗史歌。
读完本书,当你再打开一罐啤酒时,一定会若有所思,不免回想起它。"
-
白银帝国
货币是一国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大转轮。白银作为货币的主要形态之一,在中国宋元以降直至近代、时间跨度近1000年的中国货币史中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自16世纪40年代起,中国以白银为媒介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开始向“白银帝国”演变,并创造了繁荣盛世;而18—19世纪,西方过渡到金本位并逐渐孕育出现代金融系统时,中国仍然固守银本位,“白银帝国”逐渐走向末路。
《白银帝国》正是通过对这一段历史的考察,分析中国社会兴衰存亡背后那条连绵不绝的银线。从白银货币化到银本位,从纸币的失败到中国对白银的依赖,从中国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到受制于西方经济体系,本书梳理了白银成为本位货币的艰难历程。此外,作者将更多目光投向了中国早于西方几百年开始的纸币试验,以及中国在全球金本位大势之下对白银的固守,探讨中西大分流和中国银本位对后世带来的影响。所以,这既是一部中国货币史,也是对中国社会变迁的窥探。
千年中国货币史,彰显的不仅是白银的循环和社会的更替,更是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响,是人性的投射。每一个关注中国经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启发。
-
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
震惊世界的中美破冰之旅全方位解密!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成功踏上中国领土,为1979年中美建交铺下坦途。出发前,他引述美国太空人在月球留下的碑文:“我们是为全体人类的和平而来。”然而,这趟不可思议的外交访问,其实是两国耗费三年精心布局、意在打破冷战格局的世纪会面。
走过动荡的60年代,70年代初的中、美分别身陷“文革”与越战,这困境让两国最高领导人警觉到,原来冷战的意志对抗正是导致内政焦头烂额、外交剑拔弩张的首恶。有鉴于此,急欲创造历史的尼克松找来与他理念相符的外交干才基辛格,嘱命他透过几个秘密渠道,在世人、乃至美国国务院均以为中美关系尚处冰封的时候,暗地里与中方协商史无前例的美国元首访中行程。
借关系正常化解决眼前窘境,实为中、美此举的最迫切动机,然而双方各有不能妥协的底线,尤其在台湾地位问题上始终无法达成共识。直到正式访问前,少数几位知情者曾以为这次访问随时可能告吹。殊不知三年来,两国投注太多利益于其间,早已成为无法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作者以大量档案(包括尼克松中国行解密档案)、访问与口述资料剪辑这段历史,不但深入毛泽东、尼克松、周恩来、基辛格等关键角色的性格,提供中美双方讨价还价的过程,还以慢镜头重播促成当年国际情势的事件,呈现出最立体的中美破冰始末。
-
长长的阴影
编辑推荐1:“理解一战,一本书足矣。”
2014年英国哈塞尔-提尔曼奖年度作品,讲述一战后的民主、帝国、冷战、民族主义、资本主义、艺术和诗歌。
编辑推荐2:沃尔夫森历史奖得主大卫·雷诺兹倾力之作,BBC一战百年纪录片《长长的阴影》脚本原著,作者亲任解说。
英国学术院院士、剑桥大学历史学教授、英国史学界瑰宝大卫·雷诺兹代表作品,BBC以《长长的阴影》为脚本,制作了三集同名纪录片,并邀请雷诺兹教授在片中担任解说,追寻*次世界大战在其结束之后的100年间及10个不同国家的遗产,并且检索此次战争是如何让一代人都惊魂未散并塑造了战后的和平年代。
编辑推荐3:全球20家重量级报刊杂志特别推荐读物
《金融时报》《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波士顿环球报》《华尔街日报》《独立报》《新闻周刊》《文学评论》……
《长长的阴影》讲述了一战对整个西方世界的震动。不仅仅是二战,也不仅仅是被人忽视的20、30年代,而是贯穿整个20世纪——冷战、东欧剧变等,均可追溯至一战。作为西方文明史上特别惨烈的战争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却逐渐淡出了西方人的视界,似乎只存在于久远的记忆中,仅仅作为二战的序章而为人所识。
《长长的阴影》讨论主题包括:民主和帝国,民族主义和资本主义,艺术和诗歌,和平与战争等,涉及广大的历史场景。作者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阐述并分析一战为何令西方纠结,又为何值得西方思考。将人文、国家和思想结合一起,不同于传统历史叙述,在政治、外交、国家安全等之外,继续考察了经济、艺术和文学。
-
寡人很孤独—资治通鉴里的权力游戏②(秦纪)
此书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蓝本,进行的全方位解读。文本考究史实,引经博典,具有惊喜性的历史爆料。语言诙谐幽默,字里行间展现着国学的魅力与作者的感悟。通篇读来,接地气的解读让你连连惊呼,原来史书可以这样解读,原来国学如此有趣。
-
胡同里的姑奶奶
本书走访了祁淑洪、李清莲、胡玉明等满族旗人妇女,运用口述史料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式,将女性视角下老北京内城百年来的兴衰更迭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对这些饱经沧桑的旗人妇女进行采访时,作者更多地关注她们的人生经历,她们对老北京历史变迁的感受与看法,以及那些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