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历史

  • 从紫禁城到故宫

    作者:单士元

    编辑推荐

    这部作品,以深入浅出、小中见大的手法,把枯燥的砖木瓦石建筑物,赋予灵气,读起来不枯燥

    内容简介

    《从紫禁城到故宫》是在单士元先生1962年编著的《故宫史话》的基础上完善修订的。这本著作涵盖了明清两代王朝的皇城皇宫的规划设计施工档案和明清历史文献史料,用单老在故宫70年的经历倾注而成,全书自鼎建紫禁城而始,将紫禁城的营建制度、营建过程、宫殿的建筑艺术布局以及紫禁城中发生的历史事件贯穿一线,直至故宫博物院在民国初年的创建,一气呵成,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展示出故宫学所富含的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及建筑学知识,也令我们见识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故宫学大家丰富的学养和不凡的一生,令人慨然。

  • 天有二日?

    作者:卜键

    本书从乾隆六十年开始,在整整五年的时间跨度中描摹宦情、勾勒人物,军国大事、两朝帝王以及许多朝廷大员涵括其中,而着力点仍在于禅让的三年。禅让的三年,所有重大事件都离不开三个人:弘历,和珅,颙琰。这是大清王朝唯一一次禅让,也是一个政治结构复杂的时期,是清代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禅让,是弘历暮年浓墨重彩的一笔,评价虽远非他期盼的那样美好,却也是乾隆帝遵循儒家理念,希望将治统与道统整合为一的尝试。上皇逝后,嘉庆帝高扬起“守成”的旗帜,对求新求变公开斥责,对外部世界更为骄矜排拒,浑然不识间把国家带入深渊。同时,禅让的三年,是和珅由宠臣走向权臣的得意旅程,也是他的人生绝唱……

  • 棉花帝國

    作者:斯溫.貝克特

    ★「班克洛夫特獎」(Bancroft Prize)得獎作品

    ★「坎迪爾獎」(Cundill Prize)得獎作品

    ★《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

    ★「普立茲獎」歷史類決選作品

    如同史詩故事般起落的棉花帝國,是世界經濟的中心,既創造也再造了全球資本主義。

    棉花是如此普及,幾乎無處不在,了解它的歷史,就是理解現代資本主義起源的關鍵。斯溫•貝克特廣博而迷人的著作,說明歐洲企業家和有力的政治家如何在短時間內,重組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製造業;他們將新式機器和受薪勞工與帝國擴張和奴工組合在一起,進而改變世界。這個故事描述的是,在一七八○年代的機械化生產出現之前,這些人從亞洲獲得古老的貿易與製作技巧,並且將它們與在美洲徵用土地和在非洲捕捉奴隸做結合,徹底改造已存在千年之久,位於不同地區的棉花;這股勢力也改變了世界。

    棉花帝國自始即為長年以來,全球奴隸與種植者、商人與政治家、勞工與工廠主之間鬥爭的支點。貝克特清楚描述這些勢力如何打造現代資本主義的世界,包括巨大財富與至今仍伴隨我們的不平等現象。其結果是一本既令人揣揣不安,又具有啟發性的著作――一本將棉花的故事與當今全球化世界如何誕生交織在一起的精彩鉅著。

    各界精彩推薦

    一本重要的學術鉅作,正如貝克特的定義,棉花是工業革命的「發射台」。

    ――亞當・霍西斯柴德(Adam Hochschild),《紐約時報》書評

    重要且卓越……2015年最棒的非小說著作。

    ――凱倫・隆(Karen R. Long),美國《新聞日報》

    巧妙……深刻的研究,可讀性極高。《棉花帝國》一書為持續擴張的全球資本主義,提供了全新見解……驚人的成就。

    ――湯馬斯・本德(Thomas Bender),《紐約時報》

    《棉花帝國》一書證明斯溫・貝克特是一位優秀、真正的全球史專家。聰明的閱聽大眾應該如飢似渴地閱讀本書,不該只限於專家學者與學生。《棉花帝國》處理題目的方式豐富且多元。本書的寫作相當優雅,引用一手與二手史料的方法多元且令人印象深刻。關於國際趨勢的概述,則是靈感與難忘軼事的交織……十分期待本書的續集!

    ――丹尼爾・沃克・豪爾(Daniel Walker Howe),《華盛頓郵報》

    聰明的野心之作……一位史學家精雕細琢的名著。

    ――提摩西・申克(Timothy Shenk),美國《國家》週刊

    引人注目……對想要多了解奴隸制度為何及如何操控歐洲、非洲、美洲的讀者來說,本書非常具有啟蒙性。對那些活在棉花帝國所留下令人困擾的剝削與奴役勞工問題中的人來說,這本書為持續努力實現一個公正與公平的社會,增添了一些靈感。

    ――露絲・西蒙斯(Ruth Simmons),美國布朗大學榮譽校長

  • 迷思印度

    作者:何赟

    我们将以恒河为空间线索,从上游的喜马拉雅山到广袤的北印度平原,最后至孟加拉的入海口,沿途会经过作者眼中最具印度教特性的七座圣城:创世的开始哈利德维尔、瑜伽圣城瑞诗凯诗、充满《爱经》隐喻的卡拉朱霍、所有圣城的圣城瓦拉纳西、《罗摩衍那》里的阿约提亚、哈奴曼诞生地亨比,以及精灵之城德里。

    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她们的神话故事。短短一小时阅读的篇幅中,既有戏说神话的调侃、严肃认真的理论解释,也有属于个人的奇幻经历。这些故事为每座圣城的故事注入了印度教的逻辑,让你在神游天竺之后,能看到印度所谓「奇葩」背后的奥义:湿婆与仙人所阐释的出世和苦修的意义;卡朱拉霍西庙群的「奇技淫巧」中,对爱欲和解脱的理解;恒河浮尸之外,生死轮回的浩瀚……

  • 从诸侯到帝国

    作者:王伟

    上海交通大学 科学史专家 江晓原

    复旦大学 海军史专家 姜鸣

    《世界军事》总编 陈虎

    倾力推荐

    历史不一样的“打开方式”

    了解中国格局形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必读书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她的“大一统”

    解剖历史:地缘、经济基本盘、权力分布以及文化,这几条是最基本的切入点。

    战略与战术相结合,复盘从周朝分封制到大一统帝国、再到秦崩楚亡的历史棋局;古今穿梭,纵横中西,指点中国格局何来何去。继《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之后,作者王伟将他独特的视角放回中国。这本《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细数从诸侯争霸到秦帝国统一中国的历史事件,以大历史观、战略思维的角度,分析地方诸侯国之间的微妙博弈、秦统一六国以及秦帝国的建立。呈现出一部精彩绝伦的历史大戏。

    本书用大开大合的笔法将复杂多变的先秦史呈现出来,并把中国放在世界大格局中,作者善用形象生动的比喻,用轻松明快的语调,使读者能够了解中国格局形成的由来以及未来的走向。

  • 國史大綱(臺灣商務70週年典藏版)

    作者:  錢穆

    向史學大師,致上溫情與敬意。

    探尋舊時代的同時,求得新的歷史答案,

    反思興衰往事,安頓現世人生。

    一九四○年出版以來,治史者必讀的一部中國通史,

    深厚而獨到的史觀,貫通中國各朝代的經典之作。

    全書剖析中國各朝代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學術各層面的發展,

    分辨如何運用歷史知識、歷史資料,建立歷史思維。

    ○ 上古三代,為全部歷史之起點:

    遺址之發現使古史觀念漸漸脫離了三皇五帝之舊傳說,轉移到有物可稽之新研尋,是近六十年來古史知識上一大進步。

    ○ 春秋戰國,春秋三百年間稱為「霸政時期」,轉入戰國時期,趨向成一個新軍國:

    春秋時代貴族文化已發展到一種極優美、極高尚、極細膩雅緻的時代;至戰國時代,民間自由學術興起,平民學者逐步得勢,貴族階對他們亦逐加敬禮。

    ○ 秦漢時代,中國史遂開始有大規模的統一政府出現、開始有一個代表平民

    社會、文治思想的統一政府:

    秦代政治的後面,實有一個高遠的理想,秦政府不失為順著時代的要求與趨勢而為一種進步的政治。而漢代興起,始為中國史上平民政權之初創。

    ○ 魏晉南北朝,從此中國分崩離析,走上衰運:

    此時舊政權沒落,又不能創建穩固的新的統一政權,地方政權等離心勢力漸漸成長,思想界消沉無生路。

    ○ 隋唐五代,終於盛世再臨,:

    隋唐時的統一政府,不同於前四百年的中國政府,舉其要者言之,第一是中央宰相職權之再建,第二是地方政治之整頓。

  • 我的非洲之旅

    作者:[英]温斯顿·斯宾塞·丘吉尔

    1907年,温斯顿·斯宾塞·丘吉尔作为英国殖民地副大臣前往东非进行考察,旅程中大型狩猎观光活动与官方会晤交替进行,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本书绝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游记,其中不乏对非洲风土人情的描述,但更为重要的是,丘吉尔在其中穿插了他对于非洲政府治理和经济发展的看法,指出挖掘东非发展潜力的最佳方式是发展铁路系统。此外,本书也为读者了解当时英国与非洲殖民地的关系打开了一个窗口。此次出版保留了1908年英国首版的3幅地图及59幅照片,争取最大程度地为读者还原出丘吉尔所描述的那个神奇的非洲世界。

  • 制度与政治

    作者:廖伯源(LIU, Pakyuen)

    《制度与政治——政治制度与西汉后期之政局变化》结合政治史与政治制度史之研究,利用大量《史记》、《汉书》之文字与史例为证据,论证汉武帝后期至西汉末之史事。质疑昭帝继承之合法性,证明废昌邑王刘贺(后封为海昏侯)之原因乃是权臣霍光与刘贺之权力斗争。考论霍光以臣下执掌皇帝之权力,因而改变制度,使西汉后期诸将军领尚书事辅政及皇帝之亲信宫官即“中朝官”取代丞相九卿,成为皇帝决策之主要辅佐。此政治格局方便外戚与宦官之专擅与弄权,形成西汉后期的“中朝现象”,为君主专制政治下的官制留下了长久而深刻的烙印。

  • 东风

    作者:[美] 理查德·沃林

    ◆2012年《金融时报》最佳历史类图书

    ◆托尼·朱特与迈克尔·沃尔泽一致推荐

    ◆解读60年代法国知识分子 揭示“五月风暴”中的中国因素

    ···

    【内容简介】

    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法国最杰出的智识精英受“毛主义”鼓舞,极大地拓展了政治与文化想象。学生、左翼群体、智识精英一起推动了席卷整个法国的“五月风暴”,对当时的局势与日常生活政治展开批判,意图通过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会运动来复兴法国的市民和文化生活。

    理查德·沃林指出,60年代流行于法国智识精英中的“毛主义热”与中国现实并无实质关联。通过回顾60年代法国文化与政治生活,《东风》力图揭示“毛主义”是如何出人意料地影响了法国的民主政治进程。

    ···

    【学者及媒体评论】

    对1968年“五月风暴”的写作大多数沉湎于怀旧或失望之中,理查德·沃林对这段往事的论述却秉持审慎、公正的精神。在关于1986年法国左翼运动的所有作品中,《东风》是我读到的最棒的一部……对20世纪60年代全球的动荡局势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本书不容错过。

    ——托尼·朱特,《战后欧洲史》作者

    ·

    理查德·沃林引人入胜地叙述了法国左派的行为,对其蠢行与幻想给予了应有的重视,而且还竭力去捕捉、评价其解放效果。

    ——迈克尔·沃尔泽(Michael Walzer),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

    ·

    理查德·沃林从一种复杂的问题意识出发,剖析了1968年法国的“五月风暴”。本书是一次极具深度的沉思——对政治见解之形成的沉思。《东风》堪称一次精神上的奥德赛。

    ——迈克尔·拜伦特(Michael C. Behrent),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

    理查德·沃林记录了这样一群人:尽管他们有时显得荒唐可笑,却一贯秉持深刻和严谨的态度来思考并行动。因此,《东风》堪称一部具有价值和时代意义的优秀著作。

    ——《华尔街日报》

  • 技术、性别、历史

    作者:[英] 白馥兰

    本书作者从性别、技术、历史的角度,重新对帝制中国的大转型这一宏阔主题进行了细微的探索,独具慧眼,分析透彻,给人启发。书中提供了关于晚期帝制中国的个案研究,它包含了众多的理论背景、思路梳理,有分析方法的引入,也有极为开阔宏大的视野。

    在技术方面,中国曾经有过创造力丰富的繁荣阶段,中国文明有着世界上*精湛的技术。然而,在1400年前后,中国却开始步入到一个技术上止步不前并日趋衰落的时代。在另外一种历史叙事中我们却能看到,明、清帝国这位技术上萎靡不振的巨人却生气勃勃,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中华帝国的富裕、强盛至少持续到18世纪末。这两种表面上互为矛盾的历史叙事,到底说明了什么?本书让我们矛盾性之下的相容性。

    本书关注了从耕织到绘图、建房、开药方或者写文章等不同技术,对于日常生活中宏观与微观政治之间的交互作用、晚期帝制中的治理手段都提供非常丰富的深刻见解。这些研究让我们看到,性别原则被编织进整个帝国的经纬脉络当中:上至宇宙观以及统治理念,下至国家建制的物质基础以及家庭环境中的日常实践。

  • 从国家财政到财政国家

    作者:倪玉平

    《从国家财政到财政国家:清朝咸同年间的财政与社会》是首部研究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国家财政体制与财政结构转变的专著。咸丰、同治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制度在经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背景下,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国家财政到财政国家:清朝咸同年间的财政与社会》依托大量的档案、官书、政书、方志等相关史料,从农业型财政的固化、战争与旧体制崩溃、重建新体系、财政改革、收支结构演变、财政与社会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揭示了捐输、加派等传统财政措施的失效,厘金、洋税、海关等新兴工商税作为财政收入主体的确立,以及清政府财政理念从“量人为出”到“量出为人”的转变过程。《从国家财政到财政国家:清朝咸同年间的财政与社会》资料宏富,论证严谨,可堪参用。

  • 中国1945

    作者:[美] 理查德·伯恩斯坦

    194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最终胜利之年,也是中国国内政治形势风云变幻的一年。对日作战的胜利并没有给中国带来最终的和平,内战的阴影开始在中国上空笼罩,原本就复杂的国共两党关系更因美国和苏联的介入而增加了更多变数。《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作者理查德•伯恩斯坦用引人入胜的笔调描述了这个美国与中国关系的转折之年,他认为,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不仅彻底改变了中美之间的关系,也永远地改变了东西方关系的走向。

    在《中国1945》一书中,作者从1944年年底至1945年年初的畹町战役写起,然后回顾了中国在二战中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接着对二战中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及变化、中国通们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建议及争论等诸多内容进行了考察,讲述了有关1945年所发生的急剧变化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精辟地分析了其中纷繁杂乱的构成要素,如美国外交官、军事领导人和舆论制造者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为影响中国未来走向的各种力量之间的交锋,等等。作者,在1945年所发生的事情,不仅彻底改变了中美之间的关系,也永远地改变了东西方关系的走向。

    作者在书中挑战了我们熟悉的现代中美关系起源的看法。他认为,以下两种观点,即与共产党人合作能避免中国一边倒向苏联,或者给予蒋介石政府更多支持能够避免其垮台并能建立一个亲美国的中国政府,进而可以避免之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发生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决定中国未来结局的绝不是美国政策,而是存在于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自身的力量,并且,拥有巨大但并非无限的实力的美国,从来就没有对中国实施决定性的控制。

    A riveting account of the watershed moment in America’s dealings with China that forever altered the course of East-West relations.

    If you read only one book on this crucial period, Mr. Bernstein’s work should be it.—The Washington Times

    Elegant and compelling….This thoughtful book moves decisively beyond sterile old debates to demonstrate that in the end, China’s fate in 1945 was for the Chinese people, and not Americans, to decide.—Foreign Affairs

    Extensively researched…. [Bernstein’s] findings about the limits of US influence in China are relevant to more recent American interventions in Iraq and Afghanistan.—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Stimulating….A timely analysis that sheds light on the realities of American engagement in Asia.—Publishers Weekly

    目前美国与中国在东亚主导角色上的竞争,根源可追溯到1945年时的那段复杂历史。理查德•伯恩斯坦对二战期间和之后美中两国关系所做的引人瞩目并令人激动的深入研究,为那个时代的悲剧事件和多彩个性增添了熠熠发光的新鲜见解。对于非专业的读者而言,这是一本历史著作的典范,它唯一的缺点是,一旦开始阅读就会让你手不释卷。

    ——史蒂芬•I.莱文(Steven I. Levine)

    1945年年初,美国是有机会来构建与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良好关系的。理查德•伯恩斯坦就所发生的事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重要故事,并为创造性的外交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在处理与中国以及与世界各地的关系上,这个教训现在依然是十分中肯的。

    ——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

    当美国和中国正在探索大国关系的“新模式”时,理查德•伯恩斯坦的这本激动人心、内容详实的著作为更好地理解导致了今天的挑战的那个时代,提供了必要的诠释。《中国1945》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地意识到美国卷入东亚事务的令人憎恶的复杂性,历史的重要性,以及那些制定重大决策的人物的有限视野。

    ——杰罗姆•A.科恩(Jerome A. Cohen)

    在这本研究深入透彻、行文清晰明了的书中,理查德•伯恩斯坦描述了历史转折点上的一个分水岭:1945年。在这一年中,如万花筒般瞬息万变的中国政治和该国与美国以及整个世界之间反复无常的关系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中国1945》以富有感染力的笔触生动地描述了一系列多姿多彩的人物,他们为此后半个世纪的游戏制定了规则。

    ——奥威尔•谢尔(Orville Schell),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主任

  • 书的历史

    作者:[英]马丁·里昂斯

    《书的历史》梳理了在世界范围内书的发展和影响,从古苏美尔的楔形文字板,到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再到现代信息革命的兴起。在本书一系列精挑细选的插图里,你会看到玛雅抄本、埃及莎草纸卷轴、中世纪装饰繁复的手稿、来自古登堡和阿尔杜斯·马努提乌斯的早期印刷作品、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地图册、识字课本和童书、廉价小说、日本漫画、小说《堂吉诃德》、全世界第一本“数字小说”《二十六关》,不一而足。

    在长达两千五百年的时间里,书被用于统治、记录、敬神、教育和娱乐。你手中这本图文并茂的书,谈论的正是这史上最有用、最万能、最经久不衰的创造之一。

    这本书既是传统书籍爱好者的盛宴,也为新兴电子技术拥抱者提供了灵感。这本书制作精美,赞颂了书籍长盛不衰的魔力。

  • 中国的战争行为

    作者:[美]弗兰克·A.基尔曼 / [美]费正清

    本书由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教授主编,作为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费正清研究中心)代表作之一,长期以来在美国军界、政界及学术界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是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战争战略问题的必读书目之一,自出版以来曾多次重印。本书主要汇集了20世纪60、70年代具有重要影响的美国知名战略家对中国古代至近代战争行为的研究,其中包括对汉、唐、宋、明等朝代历次重大战争战略决策过程的个案分析,并由此总结中国古代军事战略的基本走向。

  • 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

    作者:熊卫民

    跌宕起伏的二十世纪,中国科学界经历了哪些风雨苍黄与五味杂陈?

    十六位科技知识分子于耄耋之年对中国当代历史集体发声

    不同身份、地位的历史见证者从各自角度回顾他们的“私历史”,思想的碰撞,观点的冲突,让历史鲜活而有温度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终于圆了中国人的诺奖梦。为何建国66年才摘下科学桂冠?66年里,中国科学怎么了?中国科学家做了什么?

    《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内容涉及广泛,中国科学界的大事小情均有涉及,尤其当事人说当时事,让读者从科技知识分子的角度认识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历史,切身感受中国科学所遭遇的是是非非,理解当下中国科学遭遇困境的原因。

    相比人文知识分子,科技知识分子人数更多,是现代知识分子的主体。他们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二十世纪,也有很多五味杂陈的往事,还是许多国家重大事件尤其是重大生产建设活动的关键当事人。但很少有科技知识分子来书写自己的故事。对科技知识分子进行访谈,系统记录他们的话语,是保存他们的经历、见闻和见识的最佳途径。

    《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精选对邹承鲁、郑哲敏、施履吉等科学家以及对薛攀皋、罗登、李毓昌等科技管理者所做的比较适合大众阅读的近二十篇访谈,让科学家自己说话,重点介绍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科学界,是一本既具较高史料价值,又有很强可读性的口述史作品。

    一部有趣味的现代科学史 ,一本讲真话的时代备忘录

    以赛先生的目光打量人性,以德先生的标尺审视过

    樊洪业 姚蜀平 王作跃 丁东 饶毅 刘兵 吴国盛 傅国涌 倾情推荐

    只习惯于通过堆砌文献来研究当代科学史的人们,不妨像本书作者那样直接面对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在访谈互动中深入挖掘保存在他们头脑中的记忆。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在考察历史事件中追寻人的真实观念和具体活动,是读懂历史的有效途径。往事因亲历而鲜活,历史因细节而生动。我相信,中国当代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能够从本书中获得阅读快感。(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由于战乱及政治运动等原因,20世纪的历史书写相当偏颇。口述历史以抢救记忆、探求历史真相为目标,正是对其最好的弥补。这类工作既要求客观、严谨,又需高超的采访艺术——真诚、理解和敏锐的鉴别力,这些在熊卫民教授的书中都一一体现。阅读此书,不仅可以获得大量可贵信息,还是学做口述历史的极佳机会。(姚蜀平,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协作研究员)

    熊卫民教授的这本科学家口述访谈集,不仅为学者提供了丰富、多方位、珍贵的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料,而且为公众展示了当代中国科学家求学成才、参与社会的坎坷经历,读来既趣味横生又令人深思,是一本兼具历史性和故事性的难得佳作。(王作跃,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普莫娜分校教授)

    这是一本因讲真话而难能可贵的书。书中所记载的一些历史错误、教训或灾难从反面表明,让有专长的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参与公共决策是多么的重要!法治健全的社会才能容许、保障、鼓励知识分子独立,讲良心,并提出专业意见。(饶毅,北京大学教授、《知识分子》主编)

    熊卫民教授通过人物访谈记录下来的是一部活的中国现代科技史。那些激动人心的岁月,那些惨痛的教训,都有无穷的教益值得后人记取。“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吴国盛,清华大学教授)

    熊卫民长期进行当代科学家的口述采访,他善于挖掘通向体制机理的重要细节,展示了一幅令人深思的中国科学史画卷。(丁东,文史学者)

    科学家的声音淡出公众视线已久矣,这本访谈录是当代中国科学家对往事的回顾,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而且可以看到他们与时代的互动,以及他们在20世纪后半叶承担的命运。(傅国涌,文史学者)

  • 唐代军事财政与礼制

    作者:[日] 丸桥充拓

    中国传统社会的军事史研究是迄今为止已经产生丰硕成果的领域,但是,研究焦点历来聚集在军队建制与兵役负担问题上。本书主要着眼于唐代的军事财政与军事礼制,所谓军事财政就是国家为了维持军队的而承担的物质基础,而军事礼制则表现着军事行为所产生的秩序。本书主要目的在于剖析唐代军事的财政分配与资金运行机制,分析军礼中所蕴含的“以军事为媒介的秩序”。

  • 茶战:东方树叶的史诗

    作者:刘杰 / 赖晓东

    不卖弄玄虚,另辟蹊径,趣说惊心动魄的茶叶金融战。茶叶在古代是国家外交的重要砝码,是丝绸之路的核心商品;茶叶不仅是生活,更是财富,是政治,是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 --------------------------------------------------

    福建电视台《说茶》栏目:这本书有趣,有料,破解鲜为人知的中国茶叶历史密码。

    经济学家屈宏斌作序推荐:对像我这样对茶叶历史没有研究的“茶盲”来说,通过这本书了解到茶叶的历史以及这段历史中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就像文学作品这本书的文字那样生动鲜活,还很幽默,无论对某一个人物的塑造,对某一段情节的描述,还是对某一处景物的刻画,都是栩栩如生的,使你可以一口气地读下去。

    -------------------------------------------------------- --------------------------------------------------

    沏一壶清茗,百年烽火狼烟,融入茶香氤氲。说一段往事,千载得失是非,尽付今人一笑。在中国历史上,茶的身影从没消失过,从唐宋时代的茶马古道,到蒙元帝国称霸全球,直到东方树叶在西方普及并流行……在茶道兴盛的今天,很少有人知道,茶叶发展史,也是一部用鲜血书写的战争史。这部作品旨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严谨的目光,梳理剖析茶叶对中国历史上政治格局的影响,以及中国茶道发展的历程。

  • 古希伯来文明:起源和发展

    作者:约翰·沃顿

    本书考察了古代近东文明和希伯来文明的关系,以及古代近东的文献概况。作者沃顿通过深度考察大量古近东文献及考古新发现,试图从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中思索当时人们有关宇宙、历史、民生等问题,从而有助于今人更为全面深入地理解古希伯来文明。

  • 麦克尼尔全球史

    作者:约翰·R.麦克尼尔 (John R.McNeil) / 威廉·H.麦克尼尔 (William H.McNeill)

    本书以最为简洁、明晰的方式,呈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全书以“网络”这一概念涵括人类文明由远古演化至今的脉络及其特征,认为:在漫长的历史中,文明生长的关键在于人们彼此之间结成的各种交往网络。从远古祖先松散、零碎的交往网络,到早期农业社会的地方性网络,到电子时代的全球网络,交往网络的演变发展,也正是人类文明成熟发展的过程。

    本书原名《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作者从“网络”这一独特视角出发,俯瞰世界历史,启发读者思考人类在整个地球生命中的位置及其未来的走向。

  • 从晚清到民国

    作者:袁伟时 马勇

    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二千年一遇的社会大变革,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转型。在晚清70年中国社会转型的困境中,我们为何如此之艰?民国30年,经历了怎样的变革?《从晚清到民国》近代史一线专家学者袁伟时、马勇等讲述每一次关键转折点上的历史事件,带动的社会变革,记录我们这个民族的苦难辉煌。一百年,怎样的一部中国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