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历史
-
中亚文明史(修订版)
本書是目前市面上較全面的介紹中亞文明的歷史類圖書,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是您真正能夠打開中亞文明歷史的鑰匙。
六卷本《中亞文明史》是全面描述中亞文明這一重大主題的首次嘗試。出版這套史書與教科文組織的宗旨完全吻合,該組織一個著名的國際專家小組多年來協同合作,已經進行了有關的基礎研究,力圖向更多的公眾介紹位於歐亞大陸心臟地帶這一遼闊區域的文明史實。
六卷本《中亞文明史》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組織編寫的,以全面描述中亞文明為主題的重要歷史文獻。本書揭示中亞地區從文明之初到當今時代各種文化的興盛和衰亡。該地區只有很少一些地名,如撒馬爾罕、布哈拉或希瓦,是公眾所熟悉的;如今一些知名的專家(許多是當地人)通過此書為我們揭開了帷幕,顯示了中亞文明更加豐富多彩的一面。世界古代史和中古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歐亞腹地各族人民的遷徙所形成的,遷徙的範圍從西部的裡海一直延伸到東部的中國本土邊境。
-
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
什么是“大历史”?“大历史”是一种研究方法,它把人类历史置于生命、地球和宇宙历史的框架之中,审视从宇宙形成之初直至现今地球上的生命。“大历史”就是研究物质复杂性多种形式的产生与消亡的历史,从宇宙中最大的星系团到最小的亚原子粒子。作者在关注流经生成复杂性的物质和环境中的能量的同时,追踪了所有复杂性的主要形式的产生与消亡,其中包括了人类社会。作者认为在整个地球的演变过程中,人类历史其实很短暂、很渺小。
-
中印涉藏关系史(1904~1914)
英国学者阿拉斯泰尔·兰姆在充分利用各种档案、通信集、文集、蓝皮书和地图等资料的基础上,叙述了1904年至1914年的中印涉藏关系史,分析了在此期间中、英两国采取的对藏政策及其贯彻实施情况,重点研究了西姆拉会议的召开及《西姆拉条约》的签订,以及所谓麦克马洪线的出台过程。本书通过分析清末民初英帝国的外交政策,从中英关系的角度来考察“西藏问题”,驳斥了印度所谓继承英帝国遗产的论点,对中印边界冲突等敏感问题展开较为客观的研究和分析。
-
明星与素琴
本书取材于三种原始档案:一封贺明星写于1948年12月的入党自传;1949年5月到1951年3月贺明星与王素琴的35封通信;1956年和1968年关于王素琴的政治生活材料。
这是一段历时半个世纪、关于几个普通人的故事。这一故事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贺明星的入党自传入手,结合大量地方史志、现存文献,钩沉了贺氏家族在19世纪末年自关内到达东北开创家业的历史,以及贺明星的父亲——抗日烈士贺文瀚鲜为人知的故事。第二部分以贺王二人通信为基础,还原了他们相知、相爱、南下建设共和国的真实经历。第三部分讲述王素琴在1956年到1968年之间的人生遭遇。
贺明星与王素琴的爱情是这个故事的主线,与此同时,还延伸叙述了自清末民初到共和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变与不变,普通人在大时代中的信念与梦想、飘摇与浮沉。贺王的命运绝非一人一家之命运,而是百年来家国命运的缩微。
-
英语民族史
《英语民族史卷一:不列颠的诞生》:本卷追溯了从欧洲人时代发端直至人类发现“新大陆”这一漫长历史时段里,英语民族孕育、形成与发展的故事。它从莱茵河畔凯尔特人的占领,撒克逊族的融合、北欧海盗的侵扰、诺曼底人的征服、“大宪章”的诞生以及“玫瑰战争”的洗礼,最后以英国动荡不安的中古时代的标志性事件--博斯沃思战役作为结束。这一年,一个新王朝刚登上英国王位。七年后的1492年,欧洲冒险家哥伦布在美洲成功登陆——由这一地理大发现作为标志,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未来一个辽阔而伟大的英语帝国的成型,也在此时埋下了重大伏笔……
-
朝鮮的困境
西元一九〇五年十一月十七日,日韓《乙巳條約》簽訂,明定韓國為日本的「保護國」。對此,韓國的抵抗愈發激烈,日本的鎮壓力道也愈來愈強。日韓對立情勢險峻,也是日本併吞韓國的開端。
在那之前,長久處於日清之間,以及西方列強環伺之下,朝鮮(或韓國)的獨立自主,最長不過十年光景,最短也僅持續五年。而這一段爭取「獨立自主」的歷史,究竟能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
自十四世紀到十八世紀的東亞「朝貢體系」之下,朝鮮一直是明和清國(宗主國)的「屬國」,雙方建立了穩定的「宗屬關係」。而朝鮮跟日本則是以「交鄰體制」展開互動。然自西元十六世紀始,由於白銀奔流,世界各地開始合而為一,朝鮮半島的地緣政治變得日益關鍵,不僅成為東西方大國的關注焦點,也逐漸形成「朝貢體系」和「條約體制」互相衝突的東亞新秩序。面對此新秩序所導致的國際政治困境,朝鮮也產生了追求「自主」的意識。
時至清末,面對「條約體制」的衝擊,清國為了展示朝鮮是它的「屬國」,而展開各種「保護」與「干涉」的動作。對於此舉,朝鮮不僅展開各項外交攻勢,跟日本及西方大國談判與締約,同時也發生多次政變,力爭「自主」。日清戰爭後,清朝勢力退出朝鮮,從而失去牽制的力量,朝鮮雖宣稱「獨立」並建立「大韓帝國」,卻仍淪為列強的角力戰場,於日俄戰爭後成為日本的「保護國」。
於《朝鮮的困境》一書,學者岡本隆司不僅對近代的日、清、韓三國關係與東亞新秩序進行了獨特而細膩的分析,也道出了朝鮮從「屬國」到「獨立自主」,最後成為日本的「保護國」的一段艱困的、值得深思的民族國家史,此書也讓我們得以借鑒——處在中美大國之間的小國臺灣,如何定位自身並思考未來。
-
1894,中国纪行
1894年,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爱丁堡大学医科毕业生莫理循,不会说中文,没有同伴和翻译,靠着母亲寄来的四十英镑,自上海沿长江到重庆,然后徒步前往缅甸的仰光。一路沿途记事,写成此书。
就在莫里循旅行结束之后不久,甲午中日海战爆发,中国惨败,古老帝国的命运旋即跌入谷底。在鼎沸的历史浪潮到来之前的那一刻,莫里循笔下的中国人——他们和他们的子孙即将要面对无数苦难和挑战而最终获得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呢?
那些生龙活虎的峡江闯滩场景、如梦似幻的驿路客栈风情、弥漫山间的马帮铃声回响,时时在莫理循的文字里复活,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没有装饰的晚清中国的古老图景。透过一位来自遥远异域的苏格兰绅士的眼睛,我们重新回到了1894年的中国。
阅读本书,不仅仅是怀旧。
-
The Islamic Enlightenment
A revelatory and game-changing narrative that rewrites everything we thought we knew about the modern history of the Islamic world.
With majestic prose, Christopher de Bellaigue presents an absorbing account of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reformations that transformed the lands of Islam in th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Flying in the face of everything we thought we knew, The Islamic Enlightenment becomes an astonishing and revelatory history that offers a game-changing assessment of the Middle East since the Napoleonic Wars.
Beginning his account in 1798, de Bellaigue demonstrates how Middle Eastern heartlands have long welcomed modern ideals and practices, including the adoption of modern medicine, the emergence of women from seclus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With trenchant 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insight, de Bellaigue further shows how the violence of an infinitesimally small minority is in fact the tragic blowback from these modernizing processes.
Structuring his groundbreaking history around Istanbul, Cairo, and Tehran, the three main loci of Islamic culture, de Bellaigue directly challenges ossified perceptions of a supposedly benighted Muslim world through the forgotten, and inspiring, stories of philosophers, anti-clerics, journalists, and feminists who opened up their societies to political and intellectual emancipation. His sweeping and vivid account includes remarkable men and women from across the Muslim world, including Ibrahim Sinasi, who brought newspapers to Istanbul; Mirza Saleh Shirzi, whose Persian memoirs describe how the Turkish harems were finally shuttered; and Qurrat al-Ayn, an Iranian noble woman, who defied her husband to become a charismatic prophet.
What makes The Islamic Enlightenment particularly germane is that non-Muslim pundits in the post-9/11 era have repeatedly called for Islam to subject itself to the transformations that the West has already achieved since the Enlightenment―the absurd implication being that if Muslims do not stop reading or following the tenets of the Qur’an and other holy books, they will never emerge from a benighted state of backwardness. The Islamic Enlightenment, with its revolutionary argument, completely refutes this view and, in the process, reveals the folly of Westerners demanding modernity from those whose lives are already drenched in it.
8 pages of color and 8 pages of black-and-white illustrations
-
英语民族史
《英语民族史卷二:新世界》:本卷涵盖了十六、十七两个世纪中,英语民族独特的发展历程以及因之衍生的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大西洋的海上通路被打通以后,冒险、贫穷或热情的英语人口夹杂在欧洲移民中涌向美洲新大陆,海外殖民地持续激增;经历了血腥、反复、富有改革色彩的新教最终被确认为英格兰王国的精神力量;一场兄弟内战后,英格兰与苏格兰完全合并,成为一个国力更强的国家;伴随着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毁灭性溃败,英语民族进一步填充和挤占拉丁民族的全球扩张空间;克伦威尔发动的“清教战争”奇怪地没有破坏经济,反而促进了多种产业的发展;在短暂的共和制尝试之后,英国人又一次选择了稳态的王政……
-
英语民族史
《英语民族史卷三:革命时代》:本卷描述的是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末的“革命年代”。这一期间,有四场革命深刻地改变了西方的力量对比和未来世界的格局:最后一位信仰天主教的英国国王被逐出不列颠群岛,从而陷英格兰与路易十四强盛的法兰西于绵长的恶斗之中,直至拿破仑败于威灵顿,其余波方告平息;尽管美洲殖民地的独立风暴使大不列颠颇受挫折,然而此举却在英语民族的名下分娩出另一个伟大国家;令一代国王人头落地的法国大革命,以不可抗拒的暴力方式颁布了平等、自由与人权的新社会标准;发轫于英伦的工业与科学领域的革命,也为工业时代的来临作了充分的铺垫……
-
风华绝代 : 中国历史上的那些才女们
中国历代才女见于史籍的记载少的可怜,南朝钟嵘的《诗品》,评价了从汉朝到梁代的诗人一百二十二人,其中女诗人只有四人,不到总比数的百分之四,而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三十卷,入选的女作家作品,只有班昭和班婕妤各一篇。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悬殊,在文学辞赋上,女子真的比不上男子吗?当然不是。因为在封建统治的思想下,女子无才便是德。
本书辑录从春秋时期到清代较为重要和著名的女文学家、女作家、女书画家等,这部历代才女传,取材审慎,搜集广博,用功精勤。每个人的传记必求资料可靠;作品的分析,又精心取其每篇或每首的突出之处,与读者共享。让读者在品味她们的故事以及她们的诗文、书画中悠然神往,想象一下才女们“蕙心纨质美韶许,玉貌绛唇淇水花”的风韵,感受那些从发黄的纸堆中走出来的“惊才绝艳”,品读风流文采的红袖馨香。
★ 四十六个美丽与哀婉的历史故事,四十七个人的惊才绝艳与钟灵毓秀,她们是中国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重新审视历史的斑斓旧事,品读悲情才女的辛酸血泪,感受女人的不甘沉沦。
★每看一篇,就会在内心深处有所感悟。在封建礼教的打压下,才女们将内心的愤懑化作壮丽的诗篇,以另一种光彩绝艳的姿态傲然于世。
★在这本书中,你能读到“一代文宗”李清照的秀雅深情,也能读到“一代女皇”的奢华霸气,更能读到“巾帼宰相”上官婉儿的清新隽永
-
历史学家的故事
朱孝远著的这本《历史学家的故事》是一部评述当代国外著名历史学家活动的有趣的作品。一群活跃在当今史学研究前沿的著名历史学家,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上,他们的勤奋产生了动力,思想产生了观点,方法产生了效率。这些不受墨守成规的程序所束缚的历史学家,有着情不自禁的感情,关怀人类的信仰和描绘壮丽叙事篇章的才华。尽管风格迥异,但都留下了比较成熟的、完整的、精美的原创性作品。我们很幸运能够和这些学者接近,他们博学多才、有文化、有教养,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然而从与他们的对话中,却能够感觉到他们的坚决的忘我、长时间培养出来的自制和理性,以及向往崇高的、非同一般的智慧和人格。
-
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
From New Yorker staff writer David Grann, #1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of The Lost City of Z, a twisting, haunting true-life murder mystery about one of the most monstrous crimes in American history
In the 1920s, the richest people per capita in the world were members of the Osage Indian nation in Oklahoma. After oil was discovered beneath their land, they rode in chauffeured automobiles, built mansions, and sent their children to study in Europe.
Then, one by one, the Osage began to be killed off. The family of an Osage woman, Mollie Burkhart, became a prime target. Her relatives were shot and poisoned. And it was just the beginning, as more and more members of the tribe began to die under mysterious circumstances.
In this last remnant of the Wild West—where oilmen like J. P. Getty made their fortunes and where desperadoes like Al Spencer, the “Phantom Terror,” roamed—many of those who dared to investigate the killings were themselves murdered. As the death toll climbed to more than twenty-four, the FBI took up the case. It was one of the organization’s first major homicide investigations and the bureau badly bungled the case. In desperation, the young director, J. Edgar Hoover, turned to a former Texas Ranger named Tom White to unravel the mystery. White put together an undercover team, including one of the only American Indian agents in the bureau. The agents infiltrated the region, struggling to adopt the latest techniques of detection. Together with the Osage they began to expose one of the most chilling conspiracies in American history.
In 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 David Grann revisits a shocking series of crimes in which dozens of people were murdered in cold blood. Based on years of research and startling new evidence, the book is a masterpiece of narrative nonfiction, as each step in the investigation reveals a series of sinister secrets and reversals. But more than that, it is a searing indictment of the callousness and prejudice toward American Indians that allowed the murderers to operate with impunity for so long. 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 is utterly compelling, but also emotionally devastating.
-
黄河之水
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对于中华民族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以至于千百年来,人们以歌咏之,以文颂之,以绘画表现之,以影像记录之,而记载、研究黄河的资料可谓汗牛充栋,车载斗量。本书《黄河之水:蜿蜒中的现代中国》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考察了黄河从古至今的历史变迁及其对整个中国生态环境的影响,乃至其对于国际社会的意义;剖析了黄河的流经之地——华北平原上的水治理及其对于中国政治和经济稳定的重大作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分析华北平原水资源状况的共时面貌和历时变迁时,将中国治理黄河的复杂历史遗产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和民族意识、中国历代政权的合法性联系起来,不仅细描了黄河治理的不同阶段和策略,而且深剖了黄河的象征意义、政治意义、军事意义,展现出一面别样的学术景致。
-
昭和天皇
一探玉音放送後的國際政治角力
他是不能被審判的神?還是被美國保護的戰爭默許者?
日本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研究二戰絕對不容錯過的政治傳記
★2001年普立茲非小說獎得主★
★探討昭和天皇一生功過成敗的重量級鉅作★
★全新修訂版 收錄2016年作者新版序言★
裕仁天皇身為點燃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的三位重要領導人之一,戰後卻得以安享天年,既不如東條英機、木戶幸一被送上戰犯審判法庭,也沒接受軟禁或是被迫遜位,只有決策權力遭到剝奪,給一般世人留下了溫文無辜、對國事無從置喙的虛位君主形象。
作者賀伯特.畢克斯一路追溯裕仁在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教育與啟發、神聖君主制和俗世君主制對裕仁的衝擊。他和各種國家機關的互動,以及其治下天皇制度的持續改造轉型,一步步地逼近裕仁在身居事件中心時所扮演的真實角色。
本書旨在破除世人對「裕仁」的刻板印象與迷思,他雖然平庸,卻比任何人所想的都更為精明狡黠,積極涉入內政外交,在幕後主導政局──身為一位天賦神授的君主,裕仁一心擴展帝國的版圖,把日本領向戰爭的深淵;身為一位無法擺脫利慾的凡人,為了保全身分與「萬世一系」的皇道傳統,與美國玩起互取所與的政治把戲,編織出虛位天皇的假象,引導眾人將目光著眼於裕仁終止戰爭的謙卑,而非挑起戰火的罪責。他漫長的一生,比任何一位日本人物更能彰顯出日本政治以及軍、政關係的廣闊天地;對於過去一個世紀日本人的政治態度變遷,更是影響深遠。
且看美國知名日本學專家如何抽絲剝繭,解讀這位堪稱二十世紀日本歷史中最迷人、卻也最複雜的政治人物之一,啟發讀者對於日本歷史與政治的新觀點。
名家推薦
「歷史是永無休止的爭論,也是現在與過去之間無休止的對話。本書透過新史料建立新史觀,重新探討裕仁天皇與近代日本的形成,涉及戰爭功過歷史定為,是一本歷史鉅作。」——胡忠信(歷史學者,政治評論家)
「作者毫不保留的直指昭和天皇的戰爭責任問題,而這是日本論者迄今所刻意迴避的。」——郭重興(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社長)
「在台灣,被稱為「皇民」的人,不了解天皇制;稱別人為「皇民」的人,也一樣不了解天皇制。日本近現代天皇無錢、無權、無力,不像歐洲君主,也不像中國皇帝。 本書透過對昭和天皇個人生涯的全面剖析,引領讀者進入天皇制以及日本政治文化的核心,值得一讀。」——陳永峰(東海大學日本區域研究中心主任,京都大學法學博士)
「爆炸性的內容……推翻了日本天皇在戰時是個膽小如鼠又聽話順從的傀儡之刻板印象」──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畢克斯洞察數十個『眾所皆知的謎團』,以讓人目瞪口呆的方式描繪了備受爭議的日本天皇。『眾多位居現代王座上的虛偽者之一』,裕仁於1926年(25歲)登上天皇之位,統治日本直到1989年辭世。畢克斯仔細地審視他漫長、諸事紛擾的在位期間,全神貫注於他擔任天皇期間,為二戰日本的政治及軍事所帶來的、遠較他自承的更為深遠的影響。本書隨處可見畢克斯所掌握的原始證據,特別在其為數龐大的註解中。根據這些證據,作者——一位嫻熟日本近代史的學者——對這位不曾求戰,但在戰爭爆發後卻尋求勝利,並且從未試著阻止日本侵略之舉的君主,進行細膩客觀的描繪。畢克斯仔細解說強加在天皇身上、讓他如孩童般的矛盾勢力,這令裕仁後期的生涯得以明朗。在他身上,並存了對自然科學的熱情及其神族血統與天命的神話;在被教導以仁慈的同時,裕仁亦信仰軍事至上。此外,這些矛盾勢力也隨著裕仁捲入日本與中國的長期衝突、與歐洲的法西斯國家結盟以及為對抗同盟國所展開的「贏不了的戰爭」,一一顯露。畢克斯在本書中提到:昭和天皇具支配性的影響力致使帝國體系不朽,以對抗其民主主義的對手,不惜付出任何代價。畢克斯一絲不苟地說明了他筆下的主角,對他的成就與失敗都提出了審慎的評斷,揭露天皇性格中的微妙之處——儘管看似不帶感情且疏離,但其實卻在帝國的簾幕後操控大局。這是本最令人折服的政治傳記。——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這是學術上無可挑剔的罕見之作,一般讀者讀來也引人入勝。對於這位主人翁在西方世界先前一般所認定的刻板形象,本書的每一頁幾乎都提供了挑動思考的見解。對於一位在戰爭與和平時期積極型塑其國家命運的政治領袖,賀柏特‧畢克斯提出了更加複雜又有說服力的描述。」——《瞄準大東亞》(Looking at the Sun)作者詹姆斯・法羅斯(James Fallows)
「賀柏特‧畢克斯利用裕仁辭世後所能取得豐富又迷人的日本新史料,對於那位身處在日本戰爭與和平動盪世紀的核心中,積極從事,個性熱情又複雜的人物,他提供我們一個饒有興味的描述。在他卓越又銳利的研究中,天皇的新面貌著實讓人震驚。」──《擁抱戰敗》(Embracing Defeat)作者約翰‧道爾( John W. Dower)
「正如賀柏特‧畢克斯詳細地證明,昭和天皇從各方面看來都是戰時的軍事領袖,對殘暴攻擊中國以及轟炸珍珠港參與極深。因為冷戰之故,他逃脫了譴責,可是現如今冷戰已然結束。對於想要了解歷史和現代事件如中日關係的人而言,這是本必讀之書。」──勒梅爾森管理學教授萊斯特‧瑟羅(Lester C. Thurow)
「要了解上個世紀的日本與其在亞洲的地位,這是不可或缺的傑出研究。對於天皇的實際角色、太平洋戰爭的起源和終結,以及透過美國占領、天皇與其週遭人物和新興的公民社會之互動來鍛造戰後日本國體等廣泛的重大事件,本書提供了新觀點,實為傑出貢獻。」──麻省理工學院語言與哲學系學院教授諾姆‧杭士基(Noam Chomsky)
「這是本既重要,又備受爭議的書,對看待裕仁的主流觀點提出尖銳的挑戰。其他人把他描繪為一名不情願的戰士,傾向和平主義,致力遵守憲法,且不願採取重大政治作為;賀柏特‧畢克斯展現出一個遠遠更為複雜又其來有自的君主。對於所有對二十世紀世界歷史有興趣的人,這是本必讀之作。」──前哈佛大學賴世和(Edwin O. Reischauer)日本研究所所長安德魯‧戈登(Andrew Gordon)
「閱讀賀柏特‧畢克斯這本探查日本昭和天皇一生的開創之作應該會讓美國人感到憤怒。過去五十五年以來,對於裕仁在二十世紀公眾事務中真正的角色,美國政府的資深官員們系統性地欺騙了美國人和日本人。這本重要著作的中心主題是這場以裕仁名義所發動的漫長戰爭中,他未能公開承認在其在道德、政治與法律上的責任。當今的結果就是日本仍持續否認其對鄰國戰爭罪行的責任。在有關二次大戰太平洋戰爭的書籍中,本書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本。本書同時也是政治哲學的巨作。」──《反彈︰美利堅帝國的代價與後果》(Blowback: The Costs and Consequences of American Empire)作者查默斯‧約翰遜(Chalmers Johnson)
「畢克斯對裕仁以天皇身份在日本的非凡統治做出定論。他尋得先前未知的日本史料,又能夠把裕仁既是凡人又是政治勢力的雙重角色,提出令我們折服的描述。這是本最佳的修正傳記──並非「揭露」,而是對我們所認知在型塑日本動盪世紀中裕仁所扮演的角色,提出挑戰。本書將成為該主題的一槌定音之作。」──《改變後的國家:自美軍佔領以來的美國和日本》(Altered States: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since the Occupation)作者麥克‧沙勒(Michael Schaller)
「本書是個難得的成就:徹底翻轉了既定歷史知識之作……令人印象深刻。」──《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
「一顆歷史炸彈……令人折服……是迄今對於日本先皇最具爭議的書。」──《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賀柏特‧畢克斯這本高度可讀,又有大量研究的傳記幾乎確定打碎了舊有的形象……兼有爭議性和重要性。」──《華盛頓郵報書本世界》(The 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敲碎神話……這本精湛的傳記能喚醒那些被壓抑的記憶。」──《新聞周刊》(Newsweek)
「挑動爭議且讓人不安……對於目前仍持續的關鍵爭論提供了重大貢獻。」──《書單》(Booklist)雜誌
「一份突破性研究……對於日本在二戰期間所發生之事,以及日本為何無法面對過去,本書促發了對歷史根本的重新思索。」──《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
「作者蒐羅齊全的學術研究以及可親的敘事風格,引領我們進入裕仁的世界,改變我們對近代史的思考途徑。對於描繪一位將惡行合理化的君王,其手法非凡。」──《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
「畢克斯先生的成就在於像裁縫師般把不同材料成功地拼組起來,成為天衣無縫的整體。」──《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畢克斯教授創作出一本引人入勝的傳記,而且也精彩地概述了日本最艱困年代。」──《聖地牙哥聯合論壇報》(San Diego Union Tribune)
「畢克斯成功地……展現出天皇推卸道義責任……提供了新鮮又有文件根據的見解。」──《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自從柏林圍牆倒塌以來,沒有任何作品能匹敵賀柏特‧畢克斯這本新作……這是本讓人震驚的作品……有著強大企圖、毫無瑕疵的研究、大膽推論以及深沈寓意。」──《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
「畢克斯這本珍貴的書闡明了參與型塑當今世界的裕仁天皇一生。」──《奧勒岡人報》(The Oregonian)
「宏偉之作……權威性作品……裕仁與型塑現代日本正是政治傳記所該有的一切。」──《理奇蒙快電報》(Richmond Times-Dispatch)
「引人入勝……畢克斯這本重要又挑動性的作品……是首度能完整呈現天皇的傳記之一。」──《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Review)
「深具說服力……在這本極其易讀的八百頁著作中,畢克斯證明了要寫本好的帝王傳記還是可行之事。」──《時代文學副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一本精彩的天皇傳記,全面解釋天皇在日本這場耗損兩千萬人性命的戰爭中的角色。」──《達拉斯晨報》(Dallas Morning News)
「一本學術性的敏銳之作。本書應能終結一場由美國人和日本人共謀塑造裕仁一直以來是個愛好和平、被動且受制於軍方的傀儡之神話……精采絕倫。」
在日本常被視為禁忌的天皇議論藉此得以備受眾人探討,讓「昭和」成為一段能夠被檢視的「歷史」。——吉田裕(日文版監修、一橋大學教授)
本書聚焦於昭和天皇對戰爭的干涉,是一部刺激思考的著作,打破了許多戰後出生的人對昭和天皇抱有的「虛位和平主義者」形象。讀完這本書想必會讓許多日本人感到茅塞頓開。——上田紀行(日本文化人類學者、東京工業大學教授)
本書透過昭和天皇的言行來審視昭和年代,顛覆一般日本人對中日戰爭的常識。——井上ひさし(日本小説家、編劇)
翻譯途中我不時會停下來,思考如果今天自己身處「最高統帥」之位又會做出何種決定。不論今昔,一個人的判斷往往都是因著自身對所謂「常識」的解讀;而對昭和天皇來說的「常識」究竟為何?本書作者不僅給出了明確的答案,也促使現代的我們對當今「常識」重新做一番省思。——川島高峰(日文版譯者之一、明治大學政治學博士)
-
先知之後
※TED百萬點閱作家─海澤爾頓─歷史書寫的顛峰之作。
※Amazon亞馬遜4.5顆星好評,高掛「伊斯蘭」分類暢銷榜7年。
穆罕默德突然逝世,誰能繼承他來領導新興的伊斯蘭世界?
近親、愛妻、大臣、新舊追隨者,各有盤算。
為信仰,為生存,也為名利權勢。
先知尚未入土,危機已然爆發。
繼任的哈里發接連遇刺,接班之爭淪為恐怖內戰。
「穆斯林不讓穆斯林流血」的神聖禁忌被打破,
連先知的子孫都慘遭毒手……
西元632年,在經歷了將近二十年艱辛的佈道與抗爭之後,穆罕默德終於率領新興的穆斯林信眾返回麥加,為阿拉伯社會帶來繁榮與和平。但誰也想不到,正當伊斯蘭如旭日東升之際,六十三歲的穆罕默德突然倒下。難以置信的是,九位妻子沒有為他留下一名男嗣,他生前亦無指定繼承人。誰將在先知之後領導大家?無人知曉。有血緣之親的堂弟?最忠實可靠的老臣?富貴瀟灑的女婿?即使暫時取得共識,繼任的哈里發――即「穆罕默德的繼承人」――也無法服眾。野心勃勃、老奸巨猾的總督暗地裡伺機而動,圖謀大位……
後宮遺孀較勁、部落首領鬥爭、新信仰與舊傳統的矛盾、貴族與平民的利益爭奪,星星野火悶燒不止。二十多年後,內戰終於爆發!第四任哈里發阿里,即穆罕默德的堂弟、養子、兼女婿,試圖力挽狂瀾卻無力回天,萬般無奈下與穆罕默德最寵愛的遺孀阿伊夏兵戎相見,為後續更血腥的屠殺寫下第一頁。先知的智慧與福音無法阻攔後人的貪欲與痴迷。
西元680年,在今日伊拉克的卡爾巴拉,胡笙──阿里之子、穆罕默德的外孫,亦即他在人世間的唯一男性血親──也壯烈赴義。為追念先知的血脈、敬仰阿里與胡笙高貴的情操,他們的支持者成為什葉派的先驅。「什葉」,在阿拉伯文裡,即阿里的追隨者。
《先知之後》共分三篇,分別以先知穆罕默德、阿里、胡笙為主角,旁及穆罕默德的近親、參與傳教事業的重要信徒,以及阿拉伯帝國興起之初的權臣與野心家。他們共同譜寫伊斯蘭歷史的早期篇章。
作者萊思麗.海澤爾頓著作等身,但《先知之後》可謂其顛峰代表作。她廣泛參考多元的史料,大量引用阿拉伯文學中的詩歌與民謠,細心揣摩關鍵歷史人物的性格、思維與困境,在呈現客觀史實之外,更帶領讀者深入體察人物的內心世界,探索他們的悲喜哀樂、野心與信心、親痛仇快的人性弱點,與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崇高美德。
在縱覽歷史浮沉與人物哀歌之外,本書讀者亦可以思考:究竟什麼是宗教?屬靈的世界是否永遠不可能獨立於塵世俗務而存在?什麼是政治?好人是否終究不可能在充滿權謀算計的政治中生存?
名人推薦
審定╱導讀
林長寬(成大歷史系副教授)
推薦
公孫策(作家)
林婉美(作家、中東旅遊達人)
張 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主持人)
鄭慧慈(政大阿語系教授兼系主任)
謝哲青(作家、主持人)
如《舊約》全書般的詳細,如《甄嬛傳》般的可讀性。在宛如咀嚼小說的過程中,消化了伊斯蘭世界的歷史恩怨。――公孫策,《黎民恨:王莽篡漢到光武中興的人心離變》、《大唐風:帝國盛極而衰 詩人隨波浮沉》等書作者
《先知之後》是非虛構歷史寫作登峰造極之作,戲劇張力十足的悲劇不僅情感充沛,而且具有深刻的政治意涵――亞瑪遜書評
精彩萬分!這是一個關於人性弱點、政治鬥爭、以及最深刻的信仰的故事。海澤爾頓一方面展現了學者的嚴謹性,一方面也顯示出她對書中主角――那些與我們並沒有不同且深深左右這個世界的穆斯林――的關愛。――《達拉斯晨報》
《先知之後》不僅清楚地說明了伊斯蘭大分裂的事實,更善用代代相傳的口述傳說,刻畫出卡爾巴拉事件背後慘痛的犧牲與偉大的情懷――《西雅圖時報》
帶著人溺己溺的同情心,海澤爾頓成功地述說了什葉與遜尼如何分裂的史詩故事。隨著作者文筆的遊走,西方讀者將對伊斯蘭早期深刻的大分裂的敬意將油然而生。――韋佛‧麥德隆(Wilferd Madelung),牛津大學阿拉伯語教授,《穆罕默德的繼承人》作者
我很遺憾海澤爾頓沒早一點把這本書寫出來,讓唐納‧倫斯斐、保羅‧伍夫維茲等人魯莽地入侵伊拉克之前好好看一看,以致於他們對穆斯林的宗教背景一無所知。但其他讀者就能好整以暇地透過海澤爾頓書中有血有肉的人物、生動活潑的文筆、扣人心弦的故事,瞭解什葉、遜尼大分裂的起源與影響――強納森‧魯班,《我的聖地》作者
小布希總統很可能根本不知道穆斯林分為什葉與遜尼兩派。但有了海澤爾頓這本令人欲罷不能的書,沒人可以再說不瞭解這個分裂的實情與意義了。――艾倫‧伍夫(Alan Wolfe),《自由主義的未來》作者
-
拼实业
《拼实业:美国是怎样赢得二战的》揭开了一个秘密:战场的背后是实业的较量。这是长期被忽视但又极其重要的战争因素。
本书围绕美国实业界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威廉·克努森与亨利·凯泽,讲述了私营企业在战时爆发巨大的生产力,迅速将美国军队装备成世界最强大的武装力量。正是那些被战争动员起来的民用工业,以及在军工生产中得到锻炼的普通男女,让美国在战争中唱响了凯歌,并为战后长达30年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美国的繁荣不仅带动了世界的发展,同时在冷战中拖垮了以国营军工为实业主体的苏联。
本书出版后产生了巨大影响,影响了当今美国的国家政策,特朗普的执政理念与本书揭示的路径是完全相同的。
-
天文学家的女巫案
《天文学家的女巫案》从多角度展示了伟大科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1615年,当天文学家开普勒正值事业的高峰时,其寡居已久的母亲卡塔琳娜被当地政府指控为女巫,开普勒为此特地回到故乡符腾堡为母亲展开长达6年的辩护。
《天文学家的女巫案》作者尤林卡·罗布莱克不仅仅叙述了开普勒的生活及其家庭,更通过局部地区的一桩案件和详实的史料,以崭新的视角展现了400年前欧洲复杂深刻的宗教变革和风土人情。
-
这就是奥斯维辛
◆幸存者证词拼成的奥斯维辛
◆真实而震撼的纳粹集中营见证录
◆不断修正证词意味着不断接近历史真相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的证词合集,由身为化学家的莱维及其奥斯维辛狱友、外科医生德·贝内代蒂共同整理撰写。这些1945—1986年间的证词来源各异,既有莱维和德·贝内代蒂自己所叙之事实,也有其他被囚禁、迫害者乃至施暴者家属的现身说法,它们都真实有力地反映了集中营里囚犯们的非人生活。诚如莱维所言,“执着地修正自己可能出的差错,常常会赋予搜寻真相的人一种身份,而它胜过单纯的证人身份。”这些证词是必不可少的记忆,成为我们反思历史和人之价值的依据。
···
【编辑推荐】
1、这是一本真实、勇敢的纳粹集中营见证实录,其中收录的证词为纳粹战犯的追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证据,也为后世了解那一段黑暗与恐怖的历史提供了一次珍贵的机会。
2、在书中,见证者们谈到了囚犯工厂、宿舍、医务室、死亡淋浴室与焚尸炉,谈到了集中营里的生活以及战后的省思。即便战争已经过去,对亲历者而言奥斯维辛就像一场如影随形的噩梦,从梦中醒来的唯一办法就是直面那些残酷时刻,不断接近历史真相。
3、本书揭露了鲜为人知的奥斯维辛真相,解答了普通人关于奥斯维辛的疑问,例如:集中营是否发生过囚犯暴动?囚犯之间如何互相帮助?纳粹军官如何筛选、处死囚犯?战败将至,纳粹怎样以最后的疯狂迁移并屠杀众多囚犯?莱维与贝内代蒂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揭示了集中营的无边黑暗,直指“人之为人”的本质。
-
東亞視域中的「中華」意識
「中華」或是「中國」對周邊國家而言,從來都不是不證自明,甚至在中國本身,也是處於流轉變化當中。本書所收錄十篇文章共分為四大部分:
【第一部】藉由「拓跋國家」的構想,重新探討漢唐間中國概念的變化。
【第二部】集中在清帝國時期所面臨的華夷新辨,由此窺探清帝國展現的「大中華」觀念與「大一統」的定型,回應並批判1990年代以來美國新清史學派所力倡的「滿洲中心論」。
【第三部】擴及到近世朝鮮、德川、越南的中華意識,呈現中國周邊中華意識的多元性與歧異性。
【第四部】則特別著墨在日本與韓國有關近代中華意識的脈絡性轉換之課題。
本書既涵攝歷史學、思想史、語文學、儒學思想等領域,作者群亦包括東亞各國的文史哲領域的專家,各自呈現其研究多年的精到見解,故能呈現中華意識更豐富且多采多姿的面向。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