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历史

  • 奥斯曼帝国闲史

    作者:杰森•古德温

    奥斯曼帝国闲史 从大草原上游牧部落的逐步抱团称霸起笔,历经君士坦丁堡之战、苏丹兄弟相争、塞尔维亚大征服等重大事件,直至20世纪初凯末尔的奇迹崛起,详述奥斯曼帝国六百年兴起、繁盛而至衰亡的神秘命运。全书以剑桥学者的冷静专业口吻,对历史过程进行有条不紊的展开;同时作者出于对奥斯曼帝国的迷恋,又跳脱出一般学术著作的刻板,而是倾力将这一重要帝国描述为一个有血有肉有个性的对象,通过征引相关著作、游记和通信内容,提供了大量罕见细节,呈现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又必须信服的独特的奥斯曼帝国形象。本书写作态度严谨,文笔流畅,配图精美,是一部可以提供惊人的阅读快感的出色历史著作。

  • 阿莱克修斯传

    作者:(拜占庭帝国) 安娜·科穆宁娜( Anna Komnene)

    安娜·科穆宁娜(1083—1153年)是东罗马帝国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科穆宁(1081-1118年在位)的女儿,也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女性历史学家之一,她根据父亲阿莱克修斯一世的一生著有《阿莱克修斯传》,这是研究拜占廷帝国历史的重要史料之一。南斯拉夫的拜占廷历史研究者奥斯特洛格尔斯基评价这本书是“拜占廷人文主义的杰出见证”,并且为后世研究拜占廷帝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 正说司马家1——老子司马懿

    作者:张朝炬

    司马懿,生于东汉末年,今河南焦作人,属中原豪门大族。早年跟随曹操征战天下,历任曹魏四代君主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等职,依靠忍耐的力量后来掌握了曹魏的大权,为其孙子司马炎建立晋朝奠定了基础。从司马懿夺取曹魏的江山到司马炎建立晋朝,三国从分到合终归一统,该忍的时候忍,该爆发的时候爆发,司马懿给我们上了重要的一课。

  • 欧洲何以征服世界?

    作者:(美) 菲利普·霍夫曼

    本书属经济类图书。1492-1914年间,欧洲人征服了84%的世界。为什么几个世纪以来,中国、日本、土耳其和南亚的文明更先进,却是欧洲登上了权力之巅?为什么这些强权国家没能确立全球主导地位?为什么欧洲征服了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菲利普·霍夫曼指出,地理、传染病以及工业革命等传统解释都不能提供答案。相反,政经因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霍夫曼认为,如果政经因素迥然不同,那么欧洲便不可能实现关键的军事创新,则另一个强权国家将主导世界。

  • 明朝那些事儿 第9部 1644,最后的较量(增补版)

    作者:当年明月

    本书是《明朝那些事儿》第九部,主要讲述了崇祯二年到明亡十六年间的历史。

    辽东关外,纵有锦州——宁远——山海关之固若金汤,依然屡遭侵袭!

    六省直隶,灾难频繁,张献忠,李自成,起义军如同蝼蚁,灭之不绝!

    大明臣子,努力不够?

    崇祯王朝,气数将尽?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经历近300年的统一之后,大明王朝迎来了生命中的最后时刻,内忧外患,纷争不断,拆东墙补西墙,终究拆无可拆,补无可补,纵使崇祯千般努力,终难扭转乾坤。

    故宫,景山,小树,大明王朝,最后一次回眸!

  • 发现的时代

    作者:[南非]伊恩·戈尔丁 / [加]克里斯·柯塔纳

    《发现的时代》旨在探索新文艺复兴时期世界边界,并为我们提出了这样问题:我们是如何更加广泛地分享了这史无前例的发展进程所带来的好处?而我们又是怎样地承受着不断累积的变化所产生的不可避免的震荡?我们每个人又如何才能在这相互缠绕的不确定时代中取得成功?

    从健康、教育、财富和科学技术领域的斩获,到冲突、疾病和大规模移民带来的危机,现在这个世界和14—17世纪的世界之间的相似之处已十分明显且被预示了:这一切我们都曾经历过。所以,我们必须要做些什么,才能实现我们个人和集体的全部潜力?我们会重现文艺复兴时期的辉煌,抑或重蹈其不幸,又或者喜忧参半?

    在《发现的时代》一书中,伊恩·戈尔丁和克里斯·柯塔纳证明了,我们应该如何从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的时代汲取勇气、智慧和灵感,进而塑造属于我们自己的黄金时代。无论我们是否已被下述人物或事件所俘获:谷登堡或者扎克伯格,美洲的发现或中国的崛起,铜板蚀刻或硅芯片,“虚荣的圣火”或者“伊斯兰国”的毁灭性愤怒,梅毒的蔓延或者埃博拉的流行,此刻的文艺复兴都会在风险最高的时候激励人类奋力获取它能提供的最好礼物。

    《发现的时代》聚焦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危机,它显示了,我们所有人如何才能定义和创造500年后的世界仍为之欢欣鼓舞的永久遗产。

  • Energy and Civilization

    作者:Vaclav Smil

    A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how energy has shaped society throughout history, from pre-agricultural foraging societies through today's fossil fuel–driven civilization.

    "I wait for new Smil books the way some people wait for the next 'Star Wars' movie. In his latest book, Energy and Civilization: A History, he goes deep and broad to explain how innovations in humans' ability to turn energy into heat, light, and motion have been a driving force behind our cultural and economic progress over the past 10,000 years.

    ―Bill Gates, Gates Notes, Best Books of the Year

    Energy is the only universal currency; it is necessary for getting anything done. The conversion of energy on Earth ranges from terra-forming forces of plate tectonics to cumulative erosive effects of raindrops. Life on Earth depends on the photosynthetic conversion of solar energy into plant biomass. Humans have come to rely on many more energy flows―ranging from fossil fuels to photovoltaic generation of electricity―for their civilized existence. In this monumental history, Vaclav Smil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how energy has shaped society, from pre-agricultural foraging societies through today's fossil fuel–driven civilization.

    Humans are the only species that can systematically harness energies outside their bodies, using the power of their intellect and an enormous variety of artifacts―from the simplest tools to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nd nuclear reactors. The epochal transition to fossil fuels affected everything: agriculture, industry, transportation, weapons, communication, economics, urb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politics, and the environment. Smil describes humanity's energy eras in panoramic and interdisciplinary fashion, offering readers a magisterial overview. This book is an extensively updated and expanded version of Smil's Energy in World History (1994). Smil has incorporated an enormous amount of new material, reflecting the dramatic developments in energy studies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and his own research over that time.

  • 從海洋看歷史

    作者:小島毅監修 / 羽田正編集

    從媽祖信仰的傳播與倭寇、鄭芝龍鄭成功父子,看這一千多年來東亞海域的故事

    東亞海域不只有蒙古來襲與鎖國、「一口通商」,從媽祖信仰傳播之廣(東抵琉球、南達菲律賓印尼泰國)就足以證實東亞海域各地交流通商的活絡,當然這其中也將出陸權對於海洋的利用與警戒的矛盾、掙扎。

    近代東亞世界的海域

    1.跨越海洋的商品和情報

    一七一五年的冬季,在大坂、道頓堀戎橋的淨瑠璃小屋竹本座,近松門左衛門作的「國姓爺合戰」開始上演,以鄭成功為原型的主角,擁有日本人母親的混血英雄和藤內,以比擬為清朝的「韃靼人」為對手,為了復興明朝而戰,這部作品立刻獲得街頭巷尾的廣大歡迎,相當賣座,破例演出長達十七個月。

    2.產業、貿易構造的重整與國產化的進展

    要說明十八世紀的東亞海域產業,就必須要留意到商品作物的生產。其背景是農業經營裡面,以核心家庭或者是再加上祖父母的四~七人程度為基本單位,在各地形成「小農社會」。小農社會的成立,在中國是十六世紀左右,在日本、朝鮮是十七世紀左右,以及在越南是十八世紀。伴隨小農社會的普及,適用於小農經營的農耕法和農業技術,透過農書或農業專家等方式傳播開來,同時剩餘勞動力也投入到家庭代工等的農家副業裡,以及日本的家制度與漢人的宗族等,家族、親戚組織也演變成適合這種型態的樣貌。其中,選擇生產棉、桑(採取生絲用的蠶飼料)、菸草、茶這樣的商品作物來作為本業的地區也逐漸增加,不是副業,在之前的時代已經成立的流通網絡,就支撐著這些生產與地域間的分工模式。

    3.人口的增加與移動—叱吒南海的「華人世紀」

    為十八世紀帶來特色的一大動態就是中國大陸的人口爆發,日本列島或朝鮮半島在十七世紀是人口增加的時代,但是十八世紀中葉呈現停滯的狀態,對此,中國大陸的人口從十七世紀末開始爆發,推估那個時候大約是一億五千萬人的人口,在一百年後的十八世紀末突破三億人,一七五○年左右的推估人口,日本大約三千萬人,朝鮮約七百萬人,可是清朝多達一億九千萬~兩億兩千萬人。

    4.情報交流的印刷化

    這個時期跨海移動的物品裡面,值得一提的是書籍。與上個世紀相比,雖然這個時代在東海上往來、進出四個「近世國家」的人或物品減少,但是書籍的流通卻相當興盛,移動的情報範圍擴大許多,清朝治下的以江南為首的各個都市,向日本或朝鮮、琉球、越南方面發信,透過海路和陸路傳播了大量的漢語情報。

    這個時代漢籍的最大買主,是和清朝沒有正式邦交的日本,德川政權與各個大名的政治權力,積極地透過來到長崎的華商和唐通事收集漢籍,甚至是飢渴的程度。在日本,漢籍受容的重要特徵是民間書店發行和刻本。

    5.航海信仰的「在地化」和「近代化」

    這個時期的海域交流特徵也可從航海信仰的面貌及其變化觀察到,航海神的媽祖(天妃、天后)從中國大陸出發的船舶所到之處皆可看到,琉球有祈求保佑和福州之間航海安全的天妃宮,在南海的華人街媽祖信仰也很興盛,在日本列島裡面,華商在長崎興建的唐寺或唐人屋敷裡設有媽祖堂,提供給入港的華船可以把船上媽祖像暫時寄放,奉請船上媽祖前往媽祖堂的「菩薩揚」(護送媽祖隊伍),充滿了異國情緒的景象,成為十八世紀長崎的特色。

    另一方面,九州的薩摩和北關東的常陸等地,日本人漁民或船員也在祭拜媽祖,薩摩的媽祖是從海上看很醒目的野間山頂上以娘媽權限為神名來祭拜。深見玄岱在一七○六年出現的「娘媽山碑記」裡面記載由於無法拯救哥哥心生悔恨而投海的媽祖遺骸漂抵岸邊,這是《天后顯聖錄》的改寫作品。

    重要事件

    蒙古襲來(西元1274年、1281年)

    明太祖廢除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廣東廣州等三個市舶司(西元1374年)

    日本南北朝結束(1392年)進入室町幕府時代

    葡萄牙傳教士聖方濟‧沙勿略東來麻六甲與日本(1549年抵達鹿兒島)

    1565年起,西班牙陸續征服菲律賓群島

    隆慶開關(西元1567年,明穆宗)

    豐臣秀吉於1587年下令驅逐傳教士、施行禁教令(針對天主教)

    文禄之役(西元1592年)慶長之役(西元1597年)

    荷蘭成立東印度公司(1602年)

    德川幕府執行鎖國(1633年)

    大清入關(西元1644年)

    大清入侵台灣(西元1683年)

    1757年大清乾隆帝下令只保留廣州一地作為對外通商口岸

    1853美國東印度公司司令佩里率四艘軍艦駛入東京灣

    本書特色

    稀有權威

  • The Mongols and the Islamic World

    作者:Peter Jackson

    An epic historical consideration of the Mongol conquest of Western Asia and the spread of Islam during the years of non-Muslim rule

    The Mongol conquest of the Islamic world began in the early thirteenth century when Genghis Khan and his warriors overran Central Asia and devastated much of Iran. Distinguished historian Peter Jackson offers a fresh and fascinating consideration of the years of infidel Mongol rule in Western Asia, drawing from an impressive array of primary sources as well as modern studies to demonstrate how Islam not only survived the savagery of the conquest, but spread throughout the empire.

    This unmatched study goes beyond the well-documented Mongol campaigns of massacre and devastation to explore different aspects of an immense imperial event that encompassed what is now Iran, Iraq, Turkey, and Afghanistan, as well as Central Asia and parts of eastern Europe. It examines in depth the cultural consequences for the incorporated Islamic lands, the Muslim experience of Mongol sovereignty, and the conquerors’ eventual conversion to Islam.

  • 左传集评

    作者:李卫军

    《左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评点之作众多,学术价值甚高。本书将传世《左传》评点文献汇于一书,所录评论至迟从宋开始,主要为明清人的评论,引书多达70余家,为《左传》学和评点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以期使研究者充分认识到《左传》评点之作的重要价值,引起学界研究之重视,开辟《左传》学研究的新领域。同时,将众多资料汇于一书,既可省去研究者搜集之劳,也有利于研究者通过比较鉴别,得出可信之结论。

  • 如果这是宋史1

    作者:高天流云

    ★畅销十年的白话宋史口碑之作,全新修订精华版,潜心打磨,去芜存菁

    ★对一个官宦时代的全景式展示,写尽宋朝三百年的兴衰变革与历史谜团

    ★人人都是刀斧手,个个都是权谋家,解读历史政治运作与权力之道,记录无数无情的谋略与无比的忍耐

    ★天涯论坛、新浪博客百万网友狂热点击,掀起读史新一轮热浪

    ★用大历史的观点读懂宋史,才能读懂当下的形势

    ★大宋三百年盛极世界,备受中外名家推崇

    我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林语堂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

    在这三百多年(宋朝)里,中国有了一定的国家之目标,朝廷成为一个带竞争性的机构。——黄仁宇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阿诺德·汤因比

    宋朝是中国的“黄金时代”。——美国学者 罗兹·墨菲

    宋代汉民族的发达,其健全的程度超出一般人想象以上。——日本近代史学泰斗 和田清

    宋朝的时候中国很富裕,比世界平均水平富裕一倍。——诺贝尔奖获得者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内容简介:

    乱世是一只万花筒,能变幻出任何意想不到的东西。

    军阀郭威在家人尽被屠戳后登上了人世间至高无上的皇位宝座;

    柴荣众叛亲离濒临绝境却开始了自己百战百胜、波澜壮阔的一生;

    赵匡胤穷极无聊受尽白眼选择离家出走,没有任何人看好他的前景,几年之后居然轮到他来设计新一代帝国的蓝图。

    阴差阳错,期间历史的进程只要稍微正常一点点,就绝不是这个结果。而这些,也导致了新帝国的不一样。

    身为军人的开国皇帝却压抑军队;拥有一生不败的战绩,却在历代所有开国皇帝中创造出拓地速度垫底的纪录;站在支离破碎的土地上,却以惊人的速度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财富!

    十七年后,站在帝国的顶峰,荣耀、威信、年龄都处在绝佳时刻,却突然间陨落,在一个风雪之夜独自一个人躺在冰冷的万岁殿中死去……

    这一卷宋史里有太多的传奇与谜团,是一段恢弘的史诗,更是一团光怪陆离的烟云,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理解。

  • 晚清中国的光与影

    作者:杜德维(EdwardBangsDrew1843-1924)

    世界看中国-从一张照片走入一段历史……老照片里的中国与中国人,再现近150年前晚清帝国的人文与自然走进风雨如磐的近代中国,一窥一百多年前人们生活的真实模样。附赠清末民俗画画师周培春绘《京城店铺幌子图》

    《晚清中国的光与影:杜德维的影像记忆(1876-1895)》是作者在中国任职期间拍摄的摄影集,记录了1876-1895年间北京、福建、江浙沪、广州、香港、澳门等地的人物、风光、建筑、物什及作者家人和朋友,这230多幅照片记录下了作者眼中落后腐朽与求变图强并存的中国,是晚 清重要的实景资料。这些照片不仅是19世纪末中国的面貌,也是更长的时间跨度内、甚至在某些方面数千年都鲜有改变的中国的侧写。透过西方人探寻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一个近150年前真实存在过的中国,也看到了今天的中国从哪里走来。

  • 中古中国研究(第一卷)

    作者:余欣 主编

    本书为余欣主编的《中古中国研究》的第一卷,收录了来自中、日、美、法等多个国家学者的13篇论文。其内容涉及广泛,包括政治、思想、宗教、美术、社会生活等众多领域。既不乏对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的成果,也有以往关注较少的比如历学方面的研究。从论文集中也可一窥当代学者对中古史研究的新思路与新想法以及中外学者选择研究对象的不同偏好。

  • 档案中的历史

    作者:刘铮云

    清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末世王朝,其政权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的满汉官僚联合执政,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清朝政治制度仍是以皇权为核心,其制度既有中原传统王朝的共性,又有满洲民族特色,使其统治得以维系近三百。此前的研究更多根据正史,本书作者则根据档案材料,对清代政治与社会,尤其是基层社会、秘密结社与人口流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本书是作者近三十年学术研究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五色四藩

    作者:乌云毕力格

    《五色四藩——多语文本中的内亚民族史研究》分上下两编。

    上编“多语文本与内亚关系研究”主要是内亚民族史相关的内容,涉及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天山北路卫拉特草原等区域的满蒙、蒙藏和满臧之间的政治关系,从时间上来讲,主要集中在清前期。本编共十一章,由十一篇独立的论文组成,分别为《明朝兵部档所见林丹汗与察哈尔蒙古》、《绰克图台吉的历史与历史记忆》、《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的满文档案及其流传》、《车臣汗汗位承袭的变化》、《清太宗与扎萨克图汗素班第的文书往来》、《康熙初年清朝对归降喀尔喀人的设旗编佐》、《外藩蒙古内扎萨克盟的雏形》、《1705年西藏事变的真相》、《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圆寂的真相》、《噶尔丹与藏传佛教上层》、《图尔扈特汗廷与西藏关系(1643—1732)》。

    下编“蒙古历史地理研究”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是明末漠南蒙古喀喇沁、东土默特部的游牧地考证,第二是清初神秘的“察哈尔国”游牧地的考证,第三是17世纪上半叶中亚卫拉特人各部的游牧地考,第四是关于清代蒙古地图文献的点滴。共有六章,分别为《清初“察哈尔国”游牧所在》、《东土默特游牧地之变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地之地望》、《17世纪卫拉特各部游牧地之分布》、《日本天理图书馆所藏手绘蒙古游牧图及其价值》、《清代克什克腾旗的两幅游牧图》。

  • 一砚清溪烟雨澜

    作者:成蹊

    他本是一个无奈逃婚的闲散王爷,她本是一个不谙世事的清纯少女。落魄中的偶遇,激起了爱的涟漪。执手相伴,仗剑江湖的二人许下了一世的诺言。奈何朝堂复杂,天下之势刻不容缓。她无奈步入深宫,为求他一世安稳;他无奈错失挚爱,在狂怒中誓将颠覆这朝堂。风云乍起,她与他,又将何去何从,这天下,又将何去何从?

  • 两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读史馆

    作者:刘勃

    这是一个大分裂的时代,这是游牧者的广阔舞台,儒学渐衰,玄学兴盛,名士风流之雅韵,终抵不过胡人铁骑的强悍,细腻诙谐的笔触,鲜明形象的人物,非为说史,而是咏怀,再现烽火连天的乱世争霸。

  • 吐蕃王朝历史军事地理研究

    作者:朱悦梅

    吐蕃王朝时期的对外战场,按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唐行政区划对吐蕃军事部署的影响,特别是吐蕃军事进程的地域性特征和军事区划特征,划分为河湟、西域、河西、关陇、剑南西川、西洱河、吐蕃南部疆域七大区域。吐蕃军事设置由初期的三勇部、下勇部、中勇部分别对应西域战场、河湟战场和西洱河战场,之后逐渐演变为所谓“四方戍边元帅”统帅的“四方”之军区——“吐蕃东境五道节度”、“吐蕃中节度”和吐蕃在西域的同一级军事机构。

    西域绿洲地理条件限制了吐蕃军事军事进攻的路线,而在绿洲西域盆地内部则以控制绿洲及其之间的交通命脉、密集防戍点来显示其军事优越性。河湟地区汇聚了多条吐蕃向外掠夺扩张的军事交通线路,是吐蕃军队突破唐军防线的重要地点。针对河西走廊,吐蕃军队以祁连山纵谷为主要通道,采取点对点的攻击方式构建军事攻防体系。在关陇战场上,吐蕃军队受草场季节变化影响较大,战事目的性强、重掠夺。在剑南西川战场,特殊的地理地貌和艰险的交通条件迫使吐蕃军队放弃旧有的快速游动作战战术而改行城防攻守的作战战术。西洱河地区地形复杂,诸蛮部落众多,吐蕃设立都督府,以统治神川铁桥两岸的诸蛮部落,而纯粹的军事行动则主要在磨些江以北。吐蕃在南部疆域的军事受山地交通条件的限制,发展空间较小。

  • 《黑白大清》

    作者:张程

    《帝国的慢性病》丛书共五册,分别为《大汉的彷徨》《大唐的惆怅》《大宋美袍上的虱子》《冰火大明》《黑白大清》。该系列以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几个主要王朝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王朝无可避免的制度性缺陷,并从中汲取教训,引以为鉴。

    本书围绕清朝的十余桩著名案件,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在二百六十余年的历史中,所经历的起起落落及内在的政治弊端。这些案件中,有涉及重大官员的财政案件,如蒋洲亏空案、威宁铅厂案、福建贪腐窝案等,也有与黑暗的政治生态脱不了干系的民间冤案,如合州命案、顺天乡试案、杨乃武小白菜案等。

    全书文风生动,逻辑性强,提供了翔实的历史资料,是一部值得历史爱好者阅读的作品。

    苦寒之地的渔猎部落得了花花江山,中原、江南在八旗勋贵眼里简直肥得冒油,大清王朝的开创者们面对到手的财富,又能如何坐稳江山?

    康熙、乾隆、和珅、慈禧、李鸿章,这些清朝的皇帝和大人物们,他们面对贪腐、不公、为政者不顾民间疾苦等不断侵入膏肓的帝国慢性病,如何拖着庞大的帝国蹒跚前行?与此同时,也仍有那么多有识之士从未忘记和不可能战胜的慢性绝症艰苦搏击。这最后的封建王朝的历史画卷,在各具一面的人物与事件的交染之下,凝结成了一幅苍凉的黑白图画。

  • 冰火大明

    作者:黄如一

    《帝国的慢性病》丛书共五册,分别为《大汉的彷徨》《大唐的惆怅》《大宋美袍上的虱子》《冰火大明》《黑白大清》。该系列以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几个主要王朝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王朝无可避免的制度性缺陷,并从中汲取教训,引以为鉴。

    明朝是历史上相对最清廉,作风最强硬的一个朝代,但仍然逃脱不了封建帝国的历史规律。本书从明太祖铁腕治国铺开,从建国伊始的绝对清廉、零容忍开始,到逐步出现轻微的裂痕,最后积重难返,终于付出了最惨痛的代价。书中既生动刻画了一些典型官僚和他们的危害,也描绘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正面典型,具有较高的阅读和参考价值。

    明朝,一个建朝初期政治清明且作风强硬的朝代,最终仍摆脱不了封建帝国的痼疾。本书从财政、科举、朝纲等角度,细说大明王朝三百余年的历史。从朱元璋时期的“洪武四大案”,到景泰帝的“夺门之变”,再到宪宗朝的“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其中有怀抱赤子之心的忠义之士,有为历史所不齿的千古罪人,也有一味明哲保身的朝廷小人。

    朱元璋、于谦、唐伯虎、张居正、魏忠贤……这些广为人知的历史人物,在作者的讲述下,带给了我们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