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历史

  • 历史奇葩说

    作者:姜松本

    本书以宏观的历史为主线,讲述了历朝历代被推上“神坛”的圣人们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全书由三十余篇重构历史的逸闻趣事组成,以悬疑、喜剧、伦理、励志、惊奇、探险、谍战七大元素,写就圣人们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生活轨迹。全书写作视角独特,人物定位新颖,在本书中,唐宣宗是演技达人,朱厚照是整蛊专家,孔融是骇世愤青。翻开本书,你会摆脱沉重历史高高在上的虚假面具,你会看到圣人们不苟言笑的背后,也和所有普通人一样正经历着开心、失意、迷茫,经历着生活中那些种种“不正经”的事儿……

  • 西域简史

    作者:萧 绰

    西域为汉代以来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在丝绸之路影响下,西域特指汉、唐两代所管辖的今中国新疆大部分及中亚部分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中西的走廊。

    西域从汉武帝刘彻时起属于汉朝,最初有三十六国。这些古国有着迷离传奇的历史:曾经兴盛的楼兰文明,又谜一样地悄然消逝;汉朝、匈奴和西域诸国的世代恩仇,惊心动魄;张赛、班超经营西域的丰功伟绩,令人景仰……这里有着丰富的物产,有闻名于世的汗血宝马,有汉代才传播到中原的葡萄、石榴……

    《西域简史》以通俗生动的笔墨,梳理西域三十六国的前生后世,讲述一段扑朔迷离的西域往事。

  • 夺富于民:中国历史上的八大聚敛之臣

    作者:石俊志

    记述历史的人,大多难以摆脱其政治立场。因此,史书典籍中记载的帝王将相、社会精英们的政治、军事活动,言论主张,多有虚假伪造。经历了历代朝廷的更替,历史变得扑朔迷离,云山雾罩。

    但是,无论是伪造历史,还是篡改历史,从经济角度研究古代社会,我们能获得一个比较可靠的研究视角。因此,了解历史财经人物,是拨开各王朝败亡迷雾的钥匙。

    本书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八位财经明星人物:张汤、第五琦、刘晏、杨炎、蔡京、贾似道、阿合马和脱脱。通过对这八个人物所作所为的了解,搞清他们所处王朝盛衰兴替的经济原因。

    从这八位历史关键人物入手,作者将历史相关事件、人物、背景和货币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将中国古代的货币法制史串联起来,基于大量的历史材料,力图让本书既有历史性,又有故事性。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财政大臣们是如何为政府和君主敛财的,同时也更加了解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编辑推荐】

    从经济角度研究古代社会,我们能获得一个比较可靠的研究视角。因此,了解历史财经人物,是拨开各王朝败亡迷雾的钥匙。

    作者是金融行业人士,又是社科院研究员,兼具学术背景和金融背景,同时语言通俗,故事精彩,可读性强。

    王巍、吴念鲁、贾康、薛军力推荐。

  • 林肯:在内战中(1861-1865)

    作者:[美] 丹尼尔·法伯

    本书第一章是对分离危机的概述。接下来的四章解决第一大类宪法问题。后半部分致力于讨论这些战时的问题。第六章探讨横向分权问题。林肯至今依然是单方总统倡议的主要例子,而围绕行政权,我们又进行了140年的争论。因此,较之于林肯同时代的人而言,我们具有更加全面的视角来评价林肯的作为。第七、八章探讨战争记录中最令人困扰的面向——林肯对军事权力的非常规运用,作为代价,它限制了传统的公民自由并引发了林肯之某些举措与传统法治观念的冲突。

  • 希特勒的兴亡

    作者:[美] 威廉·夏伊勒

    写过希特勒传记的人有很多,但真正亲眼见过希特勒本人的却寥寥无几。

    193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时任哥伦比亚公司驻德记者,后来成为史学泰斗的威廉·夏伊勒来到柏林,开始了对希特勒长期的跟踪报道。他亲眼见证了希特勒从权力巅峰一步步走向毁灭。

    在柏林,我目睹希特勒登上元首的宝座,进行煽动人心的演讲。无数人陷入他的语言魔力,崇拜他,并服从着他可怕的命令。

    在波兰,我跟着德军在前线待了几天,所有城市和乡镇都在战火中化为废墟,尸横遍野。在那里,希特勒被塑造成了战无不胜的德国战神。

    在贡比涅,我见证了法国投降的场景,希特勒带着胜利者的傲慢宣读停战协定,他终于洗刷了“一战”的耻辱。这是他一生的巅峰时刻。

    ……

    翻开本书,领略一个历史见证者眼中真实的希特勒。

  • 张璟琳说八王之乱:宗藩帐下落日楼

    作者:张璟琳

    讲述西晋八王之乱,是《八王乱.西晋那时的权谋诡计》的再版

  • The Chinese Typewriter

    作者:Thomas S. Mullaney

    Chinese writing is character based, the one major world script that is neither alphabetic nor syllabic. Through the years, the Chinese written language encountered presumed alphabetic universalism in the form of Morse Code, Braille, stenography, Linotype, punch cards, word processing, and other systems developed with the Latin alphabet in mind. This book is about those encounters -- in particular thousands of Chinese characters versus the typewriter and its QWERTY keyboard. Thomas Mullaney describes a fascinating series of experiments, prototypes, failures, and successes in the century-long quest for a workable Chinese typewriter.

    The earliest Chinese typewriters, Mullaney tells us, were figments of popular imagination, sensational accounts of twelve-foot keyboards with 5,000 keys. One of the first Chinese typewriters actually constructed was invented by a Christian missionary, who organized characters by common usage (but promoted the less-common characters for "Jesus" to the common usage level). Later came typewriters manufactured for use in Chinese offices, and typewriting schools that turned out trained "typewriter girls" and "typewriter boys." Still later was the "Double Pigeon" typewriter produced by the Shanghai Calculator and Typewriter Factory, the typewriter of choice under Mao. Clerks and secretaries in this era experimented with alternative ways of organizing characters on their tray beds, inventing an arrangement method that was the first instance of "predictive text."

    Today, after more than a century of resistance against the alphabetic, not only have Chinese characters prevailed, they form the linguistic substrate of the vibrant world of Chine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Chinese Typewriter, not just an "object history" but grappling with broad question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global communication, shows how this happened.

  • 宋氏家族

    作者:斯特林·西格雷夫

    ★ 宋氏家族就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不了解宋家就看不懂中国革命与改革的脉搏

    除了恺撒家族以外,没有哪个家族能像宋家一样如此深刻地影响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走向。他们曾在中国的政界、金融界、军界呼风唤雨,连美国白宫的政策制定都与这个家族有关。闻名世界的“宋氏三姐妹”各自的性格与命运至今仍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这个诞生于旧中国腐败、混沌、堕落的背景下,代表奋进、创新、不懈开拓并勇于同旧制度对抗的新一代中国家族的命运,不仅堪称传奇,同时又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革命与改革的脉搏息息相关。因此,走进宋氏家族,也是对中国近代历史的重新追溯与深思。

    ★ 大量从未对外公开过的家族史料,剥去历史的华丽外衣,真实展现宋氏家族的“善”与“恶”

    历史的呈现总是具有偏爱性,宋家的历史也不例外。据了解,20世纪40—60年代之间,蒋介石每年要花费数亿美元来维持自身以及宋家在美国的形象,以借此来保证其政权的延续性,甚至连《时代周刊》都是其“帮凶”。因此很少有人能真正了解,有关这一家族在攀登权力宝座的征途中如何互相扶持又互相牵制的真实故事。经过数年的材料搜集、走访调查,作者得以掌握大量从未对外公开的珍贵史料,这些真实的历史足以颠覆世人对宋氏家族的认识。

    ★轰动全美的首部家族传记,宋美龄亲自撰文评价该书,当时因其巨大影响力作者甚至收到死亡威胁。

    《宋氏家族》自1985年出版之际,便在全美轰动一时,销量惊人。一时间,蒋介石政府努力在美国维系的正面形象瞬间崩塌,宋美龄不得不亲自撰文驳斥作者,可见当时本书已在美国社会舆论中掀起不小的波澜。作者斯特林•西格雷夫甚至收到了匿名的死亡威胁,从此不得不过上隐居的生活。

  • 中国古代的社会与国家

    作者:(日) 增渊龙夫

    本书在继承和反省战前各种学派关于中国社会研究的基础上,主张站在中国社会的“内面”、“历史地”理解中国社会。作者以独一无二的问题视角、开拓创新的研究手法,通过一个个具体问题的深入探究,大大推进了对于中国社会的总体把握和细部了解。本书从社会史的研究立场,展开了对任侠习俗、官僚制的性格以及专制主义经济基础成立等方面的精湛研究,成为学术研究之典范。

  • The Laws and Economics of Confucianism

    作者:Taisu Zhang

    The book is a study in comparative legal and economic history. It asks why early modern property institutions in rural China and England went down distinctly different paths—and whether these institutional differences had any macro-level economic effects. The book’s central thesis ties together cultural analysis with law and economics—two theoretical paradigms that have had virtually no interaction over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but also engages the growing literature on global economic divergence.

  • 叛逃共和國

    作者:葛瑞格.米歇爾(Greg Mitchell)

    1962年夏天,距離東德共產黨修建柏林圍牆已經過去一年,一群大膽的年輕西德人想出一個計畫。他們打算在柏林圍牆下挖一條隧道,冒著入獄、被史塔西祕密警察折磨、甚至死亡的危險,去解救生活在東德的親人、愛人、朋友與陌生人。

    美國的兩家電視台,NBC與CBS在得知這個祕密計畫之後,都希望能夠第一手報導這條通往自由的「祕密隧道」。為了擁有拍攝逃亡經過的獨家報導權,兩家公司各自提供了資金。然而就在此時,美國政府的黑手卻伸入了這個計畫,總統甘迺迪企圖撤銷這兩部紀錄片,他考慮到若公開紀錄片,將導致冷戰局勢緊張或者被迫與蘇聯展開軍事對峙。

    作者葛瑞格.米歇爾那引人入勝的敘述手法熟練地在一位又位一非凡人物間切換,一幕又一幕如電影片段的劇情將在讀者面前呈現。在本書中有不可一世的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曾在東德古拉格集中營服役四年的隧道工人;臥底在隧道挖掘組織中的史塔西線民;德國傳奇的自行車國手;史丹福大學來的美國交換學生;後來負責修建英吉利跨海隧道的工程師。此外還有隱藏在一切背後的美國總統甘迺迪。

    作者基於大量德國國家安全部檔案、美國國家檔案與對隧道挖掘者的採訪完成本書,呈現了豐富的歷史深度。米歇爾試圖在書中捕捉柏林人日常生活中的希望與恐懼;祕密警察的恐怖控制;美國電視台受官方打壓;白宮與國務院企圖壓制爭議性的新聞報導;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間的扞格;美蘇間詭譎多變的緊張情勢。最終結果便成就這部「重寫歷史」,在今天依然極具反響,充滿前進力量的作品。

  • 俄国与西藏

    作者:别洛夫

    本书系“西藏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2010年立项项目,是在翻译别洛夫、绍米扬和斯维亚捷茨卡娅合编俄国档案汇编《俄国与西藏——俄国档案文件汇编(1900—1914)》(2005年出版)的基础上,将巴德玛耶夫档案汇编《在沙皇制度幕后》中涉及中国藏蒙的19件、收录在《帝国主义时代国际关系》一书中涉藏档案32件等,全部收入书中,使该译著成为目前涉藏档案中最完整的版本,对于研究这一时段西藏、蒙古地区历史,俄国侵华史乃至英俄列强在华角逐等问题,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The House of Government

    作者:Yuri Slezkine

    On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the epic story of an enormous apartment building where Communist true believers lived before their destruction

    The House of Government is unlike any other book about the Russian Revolution and the Soviet experiment. Written in the tradition of Tolstoy's War and Peace, Grossman's Life and Fate, and Solzhenitsyn's The Gulag Archipelago, Yuri Slezkine's gripping narrative tells the true story of the residents of an enormous Moscow apartment building where top Communist officials and their families lived before they were destroyed in Stalin's purges. A vivid account of the personal and public lives of Bolshevik true believers, the book begins with their conversion to Communism and ends with their children's loss of faith and the fall of the Soviet Union.

    Completed in 1931, the House of Government, later known as the House on the Embankment, was located across the Moscow River from the Kremlin. The largest residential building in Europe, it combined 550 furnished apartments with public spaces that included everything from a movie theater and a library to a tennis court and a shooting range. Slezkine tells the chilling story of how the building's residents lived in their apartments and ruled the Soviet state until some eight hundred of them were evicted from the House and led, one by one, to prison or their deaths.

    Drawing on letters, diaries, and interviews, and featuring hundreds of rare photographs, The House of Government weaves together biography, literary criticism,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fascinating new theories of revolutions, millennial prophecies, and reigns of terror. The result is an unforgettable human saga of a building that, like the Soviet Union itself, became a haunted house, forever disturbed by the ghosts of the disappeared.

  • Against the Grain

    作者:James C. Scott

    Why did humans abandon hunting and gathering for sedentary communities dependent on livestock and cereal grains, and governed by precursors of today’s states? Most people believe that plant and animal domestication allowed humans, finally, to settle down and form agricultural villages, towns, and states, which made possible civilization, law, public order, and a presumably secure way of living. But archaeological and historical evidence challenges this narrative. The first agrarian states, says James C. Scott, were born of accumulations of domestications: first fire, then plants, livestock, subjects of the state, captives, and finally women in the patriarchal family—all of which can be viewed as a way of gaining control over reproduction.

    Scott explores why we avoided sedentism and plow agriculture, the advantages of mobile subsistence, the unforeseeable disease epidemics arising from crowding plants, animals, and grain, and why all early states are based on millets and cereal grains and unfree labor. He also discusses the “barbarians” who long evaded state control, as a way of understanding continuing tension between states and nonsubject peoples.

  • 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

    作者:朱春先

    从2009年开始,《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的作者朱春先走访了湖南各地以及山西、重庆、云南等地的三十多位抗战老兵,完成了“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系列报道。《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是这个系列报道的整理和汇编。目前,书中的很多老兵已经逝世,他们的战斗经历和生活经历,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珍贵的口述史料。

  • 暴力的衰落

    作者:[美] 詹姆斯·希恩

    詹姆斯·希恩给我们描述了欧洲历史上最为重大的转变:从一个伤痕累累的战场变成了和平繁荣的社会。

    几个世纪以来,战争一直是欧洲的代名词,影响着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二战”之后,欧洲开始重新思考国家定位,反对日益膨胀的军费预算,转而追求物质生活富足、社会安定团结、经济持续发展的生活状态。著名历史学家希恩为我们揭示了这一转变的深层原因,以及对于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

    作者以其惊人的洞察力和准确清晰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过去的100年中欧洲社会主要的人文和政治事件,从20世纪初的和平主义和军事主义运动、两次世界大战到柏林墙的倒塌,再到颇受争议的伊拉克战争。作者震撼人心的讲述和深入骨髓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暴力的衰落是如何改变欧洲大陆,使其旧貌换新颜,重现勃勃生机的。

    这部权威历史著作全面展示了动荡的20世纪欧洲,让我们有机会深入感受那个我们自己也身处其中的时代断层。

  • 正统与华夷

    作者:刘浦江

    本书收集了刘浦江教授以正统论、华夷观透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系列论文,本书突破断代史的藩篱,敏锐地抓住历代正统论、德运说、华夷观念等涉及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及思想观念变迁的核心问题,进行长时段的系统研究。论证精审,眼光独到,表现出恢弘的学术器局和广阔的学术视野。另外收入刘浦江讲授去世前集中发表的四库学论文,皆选取典型案例做深度挖掘,与寻常的文献学研究相比气象迥然不同。

  • 摩根财团

    作者:[美] 罗恩·彻诺

    在一个半世纪里,摩根家族的四代人,在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里缔造了神秘的金融帝国。这个金融帝国凭借不计其数的投资,在经济、社会、政治和外交等领域织成了无比繁复的人际关系网络。本书中如实记载了摩根财团斡旋于伍德罗·威尔逊、赫伯特·胡佛、富兰克林·罗斯福、温斯顿·邱吉尔、安德鲁·卡内基、亨利·福特等政要、巨贾间一些尘封的史料,在二战中摩根财团与墨索里尼、日本军国主义者、墨西哥独裁者和纳粹财政部长的秘密关系。

    二战结束以后,摩根的诸公司从绅士银行的典范演变为—个充满着敌意兼并、垃圾*和杠杆收购的咄咄逼人的新世界中的先锋。

    摩根财团15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资本市场发展过程的活教材,揭示了在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生动而恢弘的历史画卷:这里有私人企业和国家机器之间的较量,政府调控和市场作用之间的冲突,国家孤立主义和海外扩张主义之间的斗争,商业利益和民族利益之间的碰撞,个人意志和历史规律从矛盾*终走向统一的进程。而这所有的一切,时至今日仍然左右着世界金融格局和社会形态。

    《摩根财团》可以满足多方需要,金融从业者可以了解世界金融格局变化,增强专业分析和评估能力,提高金融产品收益;企业家可以学习如何把握政治局势,市场趋势,在竞争中规避风险,基业常青;政府监管部门可以研究如何加强对实业和金融界的管理而不扼杀其活力。

  • 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

    作者:[美] 杰克·威泽弗德

    在全球视野中探寻古老部落首领与现代世界的历史关联

    【编辑推荐】

    ☆ 世界秩序因他而改变,人类的世界观因他而升华。

    ☆ 以人类学的眼光和说故事的独特方式重新诠释蒙元时代

    ☆《纽约时报》畅销书 连续13年稳居亚洲历史人物传记第1名《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是著名蒙元史专家杰克·威泽弗德历经18年打磨的力作,从全球视野和人类学的独特视角,展示了一种不同于纯粹历史学者或一般传记作家笔下的成吉思汗形象和蒙元帝国时代。

    瑞典人多桑的《蒙古史》、英国人霍渥斯的五卷本《蒙古人史》、法国人格鲁塞的《蒙古帝国史》是许多人了解蒙古史的必备案头书。本书与多桑、格鲁塞等人的著述不同,作者从自己特定的专业视角对蒙元帝国兴亡的历史进程做出了带有人类学性质的阐释。作者通过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吃透史料,在现有史料的基础上,为了还原真实的历史而进行的广泛的实地考察,足迹遍及俄罗斯、中国、中亚以及马六甲、波斯湾等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为写作本书,作者用了18年时间游历蒙古,并深入研究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作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对历史进行了科学而大胆的还原。例如,在阔亦田击败“古儿汗”札木合纠结的十一部联盟后,成吉思汗的军队却在追击溃部的战斗过程中被打散,他颈脉受创,流血不止,昏迷了半夜才醒过来。这时他觉得全身血已流尽,口里干渴难耐。于是陪在其身旁的勇士者勒蔑赤身裸体去到敌营为成吉思汗寻找蒙古人爱喝的马奶子。这样的历史记载对于一般人甚至很多历史学者而言仅仅是“故事”而不会刨根问底,但是杰克·威泽弗德认为,者勒蔑之所以赤身裸体闯入泰亦赤兀惕人的军营,是因为“对蒙古人而言,当众赤身裸体是非常失身份的,但要是有一位泰亦赤兀惕人看到有人夜间裸体穿越营地,他们或许会以为是自己人起床解手。出于礼貌,担心羞辱到自己的勇士,他们或许会把脸转过去。”像这样还原历史细节的论述书中还有很多,正是这样一些细节在阅读的过程中激发你的想象,仿佛与成吉思汗一起经历他非凡的人生,也让我们能更加贴近历史。

    在这本公认的经典中,作者尤其要揭示这样一个问题,即蒙古人对欧亚旧大陆的征服,给紧接着就跨入近现代门槛的人类社会带来了一些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1219年花拉子模帝国的算端,杀害了成吉思汗派去商议贸易协议的特使,以此为导火索,蒙古人开始了征服世界之旅。成吉思汗用武力和意志征服了欧亚旧大陆,在他的指挥调度下,蒙古帝国从未一次派出超过10万人的大规模军队,却在25年的时间里征服了比罗马帝国400年征战还要广阔的土地。1242年至1293年,蒙古的扩张达到极限,帝国的边界从西伯利亚直达印度,从越南直达匈牙利,从朝鲜半岛直到巴尔干半岛,建立了“日出至没,尽收诸国,各依风俗”的超级帝国。

    成吉思汗对世界的征服是血腥的,但同时征服也是一种促进转化的力量。成吉思汗建立的帝国打破了此疆彼界的阻隔,重新勾画了世界版图,把原来相互隔绝的文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是一位富于创新的领导者,也是第一个在自己征服过的许多国家里将法律的力量置于自身权力之上、鼓励宗教自由、创办公立学校、准予外交豁免权、废除酷刑以及开通自由贸易的统治者。他所创建的贸易路线不仅是促进商业发展的通道,而且也促进了思想、技术以及专业知识的交流,并由此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成吉思汗和他建立的帝国将历史上已经存在的东西方之间直接或间接、断续的联系,变成了持续不断的直接交往。这样东西畅通无阻的时代,蒙元帝国之前从未出现过。本书描绘了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包括科技、战争、衣着、商业、饮食、艺术、文学和音乐等在内的“欧洲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如何“由于蒙古人的影响,而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生了改变”。在成吉思汗和他的帝国的刺激下,欧洲开始了空前的技术、贸易和思想革命,由此揭开了现代世界的大幕。

    2006年、2009年、2014年《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一书由我社在国内三次出版,不但引起了读者的购买、阅读及评论热情,且由此掀起了其后近十年的蒙元史相关著作出版潮流。有李学勤、葛剑雄、姚大力等诸多专家学者为本书撰评作序,也有诸多普通读者借不同媒介传达了自己的阅读感受。本书已成为学者和读者公认的蒙元史研究领域里的经典,因此我社决定隆重推出装帧精美的精装版。书的内外封用了汤黑工艺,特别是内封通过黑上汤黑的工艺将元代数十幅珍贵的兵器图立体的呈现出来。文字版式也经过精心设计,还添加了精美的彩插,书口还用了刷边工艺,使得全书由里而外让人享受阅读之乐。

    本次出版之际,杰克·威泽弗德先生为本书写了自序“致中国读者”,自序中作者指出了蒙元史对于认识当下中国和世界的意义。译者姚建根先生也对译文做了一些修订。期望为广大读者提供一部既具有学术作品的严谨,同时又非常具有可读性的蒙元史精良译著。

    【媒体/名人评论】

    威泽弗德是一位天才演说家……他从自己领悟的深度,成功塑造了成吉思汗的形象。威泽弗德的记述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和耳目一新的观点。

    ——《出版家周刊》我为作者写这本书所付出的异常努力所感动,惊叹一位人类学者居然能如此细致入微地复原出已经消失在人们记忆中的历史。

    ——著名学者 葛剑雄威泽弗德的《成吉思汗与现代世界之形成》是我的最爱。这是一本令人着迷的书,它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刻画了成吉思汗。

    ——印度前总理 曼莫汉·辛格欧洲人称其为“世界之鞭”……其实他是名副其实的“人类之王”。世界秩序因他而变。人类的世界观因他而升华。

    ——《华盛顿邮报》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几乎将亚洲全部联合起来,开辟了洲际的通道,便利了中国和波斯的接触,以及基督教和远东的接触。……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北京有了天主教总主教。

    ——法国东方史学家 格鲁塞成吉思汗把东西交通大道上的此疆彼界扫除了,吧阻碍经济文化交流的堡垒削平了,于是东西方的交往开始频繁,距离开始缩短了。

    ——著名元史专家 韩儒林由于有了蒙古人,人类才第一次拥有了世界史,而蒙古人倔强不拔、勇猛无敌的精神和机智敏捷的性格塑造出了伟大的成吉思汗……网络还未出现的七百年以前的蒙古人打通了世界各国的联系,建立了国际关系新秩序。

    ——韩国前总统 金大中

    【内容简介】

    《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一书从边境、政治、科技、战争、商业、服饰、艺术、文学、语言、音乐等方面展现了成吉思汗和他所创立的帝国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成吉思汗用武力和意志扫平了东亚,征服了伊斯兰世界的许多国家,摧毁了欧洲陈腐的骑士方阵。在他的指挥调度下,蒙古帝国从未一次派出超过10万人的大规模军团,却在25年的时间里征服了比罗马帝国400年征战还要广阔的土地。

    他建立的帝国边界从西伯利亚到印度,从越南到匈牙利,从朝鲜半岛直到巴尔干半岛。蒙古帝国打破了此疆彼界的阻隔,重新勾画了世界版图,把原来相互隔绝的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新时代的到来划定了新的秩序。

    《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所呈现的成吉思汗形象并不像从前西方人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冷酷嗜杀的暴君。事实上,他是一个高瞻远瞩、富于创新的领导者。他将法律的力量置于自身权力之上、鼓励宗教自由、创办公立学校、准予外交豁免权,并开通自由贸易。他所创建的贸易路线不仅促进了商业发展,也促进了思想、技术以及专业知识的交流。

    历史以游牧人与农夫之间的残酷战争为开端,以蒙古人融合各种文化为结局。《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核心观点认为,正是在成吉思汗和他的帝国的刺激下,欧洲开始了空前的技术、贸易和思想革命,由此揭开了现代世界的大幕。

  • 清王朝的最后十年

    作者:[法]菲尔曼·拉里贝

    ①——360余张高清珍稀老照片,再现清帝国的落寞十年。

    ②——全方位记录,多角度特写,展示一个法国军官眼中的晚清帝国。

    ③——历史远比你想象的更真实。这是渐行渐远却真实存在过的历史,通过西方人摄影镜头的实景资料记录,可以看到今天的中国从哪里走来。

    《清王朝的最后十年:拉里贝的实景记录》是作者拉里贝在法国公使馆

    内负责安全保卫工作期间拍摄的摄影集,拍摄地主要在北京及周边地区,这些照片记录了1900 年到1910 年之间清末中国的各种人物、家具、服饰、戏剧、建筑、街道、佛像石刻等。透过这些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百年前真实存在过的中国。这些照片不仅是19 世纪末中国的面貌,也是更长的时间跨度内、甚至在某些方面数千年都鲜有改变的中国的侧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