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历史
-
战争、帝国与国际政治变迁
北大教授、国际关系研究专家梅然先生zui新作品
腾讯大家转载量zui高的文章
《战争、帝国与国际政治变迁》
(是什么促成了现今的国际秩序?战争对各参与国和国际政治的影响:一战、二战、冷战、伊拉克战争……)
内容提要:
很多人心仪中“战争的美丽”,只不过是从未上过战场者头脑中的幻象,或从属于胜利者才拥有的讴歌权力。实际上,战争中的残杀和恐怖小至毁灭家庭、大至毁灭国家乃至人类文明,即便正义的战争也难免因其为正义服务到最后仍不乏缺憾。
至少截至20世纪,战争,以及在战争及和平时期围绕现在或未来的战争而进行的远不限于军事领域的各种规划、动员、汲取和竞争,大体一直是各主要国家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也作为一种原动力塑造了人类的物质、精神和制度空间。
-
大战的起源
历次大战为何发生?国际体系为何总是从相对平静走向这样一个转折点——各国不得不展开体系规模的战争或采取甘冒这种战争之险的行动呢?《大战的起源》是美国学者戴尔·科普兰的代表著作。本书对大战的起源问题作了深入的解读,试图寻找历次大战原因的共有因素,认为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会加剧大战爆发的危险。
-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为“新编中国史”中的一卷。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危局,也催生了波澜壮阔的变革。
《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全书共十四章,展现了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八十年间的激荡历史。洋务运动、新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应接不暇的变动改变着中国的面貌,并最终形成并影响了我们的近代与现代。
历史的亲历者经历着迷茫、抉择和斗争,而《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以一条足够明晰的主干来解说昨日发生了什么、历史为何发生。这本书以 “古今中西之争”为线索,以“告别帝制”为支撑点,将遍布各个层面的角力一一阐明;依据学界的知识积累与新的研究成果,在扎实的史实骨架之上,明晰、中立地描摹了近代中国的激荡历史。
这段历史带来的影响,或许比我们已知的还要深远,时至今日依然值得我们反复咀嚼。
【编辑推荐】
【一套写给21世纪中国人的中国史】
如何在世界中看中国?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已不必在他者的眼光中自轻,也不需要急于摆脱他者眼光的自负,而是可以带着建基于悠远历史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体认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之中国,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
于是,我们更需要中国史学家探求历史的真实,亲切自然地呈现史学成果,来满足大众对历史知识的渴求。中国史领域新一代领军学者怀着敬意与温情,重建中国历史进程,呈现了这套中国通史读本。我们这些21世纪的中国人,正需要这样一套扎实亲切、兼收并蓄的通史,来全面了解自己身上承载的家国历史。
【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的中国史,国内史学界中坚力量的诚意力作】
“新编中国史”是少有的当代中国学者联合撰写的中国通史,王子今、王小甫、游彪、张帆等国内史学界中坚力量倾力襄助。在他们看来,重新创建整个中国史叙述的结构框架,写出一套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的中国史,是整整一代学人的责任。融会吸收国内外已有的诸多研究成果,反映迄今为止中国史研究的新进展,向社会大众提供关于中国史的全面和正确的知识是“新编中国史”首先追求的目标。
【传统中国史学学风与现代世界眼光相结合】
“新编中国史”各卷著者均为中国史领域的领军学者。这一批中国历史学人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封闭与开放,他们的学术训练扎根于中国传统史学,又吸收了欧美史学的问题意识。传统史学的史料工夫,使他们的研究细密扎实,文字沉静内敛,句句以史为据;欧洲史学的学风、方法和论点,则让他们不拘泥于特定史观,具备世界眼光。二者结合,为我们呈现出一套严谨扎实而有新思创见的中国通史。
【用学界共识构建框架,融入学人观点以启发新知】
作为面向大众的通史著作,“新编中国史”建基于学界通识,凸显学术整体走向,尝试为读者提供认识中国的基本框架。同时,各卷著者亦在书中融入相对独立的学术观点和前沿视角,以期与读者一同读史知新。
·《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为师生合著,结合长者的慎思明辨与新秀的敢想敢说,选取“古今中西之争”这样一个人们至今关切的线索,以“告别帝制”为支撑点,重述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
【展现中国历史的宏大与精微,呈现中华文明的全景画卷】
朝代更迭,政治兴衰,这是历史的大走向;日用常行、思想情感,这是历史的动人细节。“新编中国史”各卷作者既留意中国传统王朝社会的周流演变,通过各个朝代的政治发展把握宏大的历史脉络,又不忘关注衣食住行、民间礼俗、精神气象等历史的细微之处,展现出一幅中国历史鲜活的全景图。
【一套面向社会大众、雅俗共赏、人人爱读的通史著述】
“新编中国史”意在为大众提供全面、有据的历史知识,因而行文严谨却不刻板,文字晓畅,娓娓道来。丛书还特别设计了“人物小传”“历史术语解说”等栏目,对于一般读者也有辅助之功。无论是希望建立历史认知的年少者,想更深洞察历史的年壮者,还是愿意温故知新的年长者,这套通史都能有所助益。
【两岸合作,历时10年,精心打造21世纪中国史新典范】
“新编中国史”由台湾三民书局组稿,从成稿刊行,到修订编校,直至中信出版社大陆版问世,历时10年有余,凝结两岸学人、出版人心血,代表两岸文化交流成果。两岸面向未来,共同书写历史,竭力打造属于21世纪中国人的国史新典范。
【设计精美,制作考究,典藏之选】
“新编中国史”全套以精装呈现,装帧设计精美考究,各卷封面中融入了不同时代的精神气象,体现传统中国的美学底蕴,相当适合个人和家庭典藏。
-
跨境人员、情报网络、封贡危机
《跨境人员情报网络封贡危机--万历朝鲜战争与16世纪末的东亚》以郑洁西博士文化交涉学博士学位论文《明代万历时期的中日关系史研究》为篮本,屡经修改、增删而成,最终以专著形式面世。全书共三编11章,第一编“跨境人员”共两章,通过考察明军里的外国兵和当时的在日明人这两类群体的跨境活动,为读者展示了当时东亚错综复杂的跨境活动和文化交流情况;第二编“情报网络”共三章,以东亚的情报传播为对象,通过考察明朝间谍的对日谍报活动、两种丰臣秀吉情报在东亚的流播情况,以及琉球国在明朝情报网络体系中的角色扮演,进一步探讨了东亚的整体性问题;第三编“战与和:封贡危机”共六章,考察了朝鲜战争引发封贡危机背景下的明朝应对战略,前三章着重关注明朝的“战”战略,后三篇着重关注明朝的“和”战略,无论“战”还是“和”,明朝的目的都是解决日本(倭寇)问题,维护东亚封贡体系,确保自身及其藩属国的安全。明朝的这两个战略,体现了其较强的应急能力,其作为东亚封贡体系核心国的权威不容动摇。
-
《人权宣言》在晚清中国的旅行
▼内容简介
本书借助萨义德“理论旅行”的基本观点,完整而清晰地呈现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在晚清中国的际遇,从被译介到解读和接纳,以及引发异见,直到最后被应用。本书的研究表明,对于晚清中国来说,《人权宣言》不仅仅是一个“舶来品”,也不仅仅是一种“非我族类”,而是事实上已经逐步融入晚清中国的话语、思想文化和法政结构之中。在这个意义上讲,所谓“《人权宣言》在晚清中国的旅行”,其最根本的含义,就是它的“入中国”以及“中国化”。
▼媒体推荐
今年正值《人权宣言》的第一个中文译本面世一百一十周年。本书的出版,是对这一历史性事件的最好纪念。阅读本书,将是读者经历的很有意义的思想、文化之旅。
——中国政法大学 王人博
本书分析晚清中国士人与《人权宣言》相识、相知、相惜的历史。作者用丰富扎实的史料、规范严谨的逻辑、惜墨如金的语言,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跌宕起伏的画卷。它是《人权宣言》与中国关系的第一本专著,也是中国人权理论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 谢海定
本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让读者关注和思考《人权宣言》在中国的初次出场,以追寻一百多年中国人权思想文化史的一个标志性开端。
——重庆大学 程燎原
-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
蒙古帝国史研究领域的重量级新作
在全球史的视野下,描绘由成吉思汗推动的欧亚文化交流
荣获2017年经济观察报书评周刊年度十大好书
………………
※内容简介※
本书是近年来蒙古帝国史研究领域中的重量级新作,作者在世界史与全球史的视野下,重点描绘了由成吉思汗推动的欧亚文化交流,以及蒙古各汗国陆续崩解后,一个新的欧亚世界 的产生过程。在蒙古统治者的强制推动下,东西方之间开始了互相交流的过程,在“蒙古治世”之下孕育出了崭新的欧亚文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蒙古过去被视为毁灭文明世界的蛮族形象得到了修正。
………………
※媒体推荐※
蒙元帝国部分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也带来了欧亚的整体性和世界的新秩序。从“前全球化”和世界史的视野,去观察和审视蒙元帝国及蒙古征服,才有可能真正读懂这段令人震撼的文明演进历程。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 李治安
本书探讨成吉思汗带给世界历史的遗产,涵盖了元朝、四大汗国乃至之后数百年,时空宏大,行之于文,举重若轻,在国内外的书籍中实不多见。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教授 张帆
本书不仅条理清晰,而且饱含热情,并广泛参考了最新的学术成果,必将作为对世界史研究的一大贡献而广受欢迎。
——英国基尔大学中世纪史荣休教授 彼得·杰克逊
这部文笔生动的著作体现了作者对这一课题的痴迷,并将成为关于世界史和蒙古帝国的课堂上极为有用的参考书。
——《亚洲研究期刊》
这是一部可以催生新想法的杰出著作,是探索蒙古人参与创造的世界历史的首选之作……作者将我们带到了相关学术研究的最前沿。
——《全球史期刊》
-
变局与抉择
晚清时期,传统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国人如何自处,国家何去何从,便成为时人思考的沉重话题与必须面对的难题。各色人等你方唱罢我登场,伴随着清王朝在经世、洋务、维新、新政与革命的交互递进中艰难前行。作者别出心裁,从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到大名鼎鼎的高官曾国藩、倭仁、李鸿章、刘铭传、张之洞、张人骏、袁世凯,再到中下层士人管庭芬、魏源、容闳、谭嗣同,上下左右地考察了近代初期传统士人面对西力东侵与西学东渐挑战在传统与近代之间徘徊的心路历程,以及从洋务自强到变法新政时期清廷高层与地方大员面对千古变局的回应,呈现了晚清大变局中各类人物不同抉择的复杂面相。
-
说不尽的宋朝:君临天下
平二李,开荆楚,包湖湘,卷五岭,吞巴蜀,扫江南,撼河东,服吴越,终五代乱世之局;释兵权,削藩镇,修君德,勤政事,兴农学,恤生民,惩贪吏,定礼制,奠两宋太平之基。
“《说不尽的宋朝》系列”全景透视两宋历史,深入探寻治乱之源,揭示王朝兴亡密码,重构被误读的宋朝。
深刻、耐看、好读,读完这本书,读完这本书,你将在最短的时间内,理清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在轻松的阅读中,领会宋代实现大一统背后的权谋,以及宋朝被称为“最向往的朝代”的原因。
-
雅典帝国的覆亡
公元前413年,雅典人向西西里的远征失败。
公元前404年,雅典投降斯巴达。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最后十年间,希腊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最终导致了雅典霸主地位的丧失?
由耶鲁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唐纳德•卡根执笔的《雅典帝国的覆亡》,为我们详细解读雅典帝国的最后十年。全书史料丰 富,细节精准,叙事流畅,再加上作者对古今浩如烟海的有关文献了如指掌,由此我们不仅能从此书看到尼基阿斯、阿尔喀比亚德、大流士等政治领袖们所面临的战略选择,雅典、斯巴达、波斯三国政治博弈背后的理路,更重要的是,精准的历史叙述能让读者能更好地体悟到战争这位“严酷的教师”(修昔底德语)所传授的关于人类本性的教诲。
可以说,本书是今人关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研究的权威作品。对世界历史和国际政治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此书绝对是值得收藏的史学佳作。
-
欧亚皇家狩猎史
在中东、印度、亚洲中部和中国,从古代到19世纪,皇家狩猎一直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能够标榜贵族身份,皇家狩猎还可以起到外出巡查、促进皇室进步和确保皇室威严的作用。在国际交往中,组织良好的狩猎活动常被用于训练军队、展示军事实力和传达外交理念。皇室狩猎被理解成一种隐蔽的军事训练,而且还是军队组织和军事战术改革创新的来源。此外,狩猎场可以用于物种交换、军队储备,而且还是早期的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生态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
托马斯•爱尔森这部经典名作,将会一一解答有关欧亚大陆空间范围内古代王朝皇室狩猎的相关疑问,充满故事性、趣味性和探索性。观察角度与众不同,对欧亚大陆皇室的狩猎史作出了百科全书式的诠释和解读。
-
剑桥意大利史
自从1861年统一以来,意大利就在为构建高效的政治体系和高度的民族认同感而不懈努力着。本书为克里斯托弗·达根广受赞誉的《剑桥意大利史》的第二版,书中描述了从罗马帝国的衰落至今,意大利政治局势与社会经济的演变;并对过去两个世纪中意大利在塑造民族国家形象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进行了研究。达根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演变史结合,突出了实利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所设计的不同建国方案间的更迭。经修订,该版本对前面的章节进行了扩充,也增加了21世纪意大利的章节。
诚如作者所言,严格意义上的“意大利”历史从1861年才开始,在这之前它是许多拥有各自历史和传统的国家。而作者的学术所长决定了这本书的重点在于“意大利建国”以及现代意大利的历史。因此,与之前诸如萨尔瓦·托雷利的《意大利简史——从史前到当代》、赫德的《意大利简史》等其他意大利通史不同,这本书并非事无巨细,而是将2/3的篇幅放在18世纪至今的意大利历史上——这部《剑桥意大利史》并非通史,而是一部现代意大利形成史。
因此,特别偏好现代意大利史,尤其是对法西斯和黑手党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本书将成为您的理想选择。
-
明史
《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为“新编中国史”中的一卷。明朝以多元的面相和复杂的谜团著称,多少人穷经皓首,就是为了体认和理解这个朝代的多重性格。
在明朝之前,是中国传统王朝社会近一千六百年的周流演变,在明朝之后,是帝制中国缓慢转型,逐步融入现代世界的曲折历程。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中,既有各种传统发展的极致,又有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变化,相互交错,扑朔迷离,形成了明朝历史多重性格的特点。
我们可以看到,坚实的经济后盾催生了郑和下西洋这样的惊世之举,中央帝国的子民因海洋探索和泰西教士东来而开始具备世界眼光。然而,皇族腐败,宦官专权,差役繁多,社会矛盾带来了更多的问题,也触发了第一次全国新兴市民阶层反对矿监税使的风潮。在明朝走向灭亡之际,思想界却焕发出崭新的光彩。
安靖如何变为乱局,经济如何由低落到繁荣,生活风尚如何由简朴入奢靡,对外交往如何由海禁锁国到探索世界,思想文化怎样由划一到多元……面对众多谜题,《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取用宏观视角,俯瞰明朝的方方面面,甄别史料,考察帝王将相、士绅百姓如何面对那多元而动荡的时代。我们能看到,在这充满张力的转型时代,居高位者如何创业守成,士人怎样面对礼仪教化与严刑峻法,上上下下如何面对外患和动荡,文化又怎样在这商业繁荣的时代孕育醇化——而正是这些构成了多元的明史。
【编辑推荐】
※一套写给21世纪中国人的中国史※
如何在世界中看中国?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已不必在他者的眼光中自轻,也不需要急于摆脱他者眼光的自负,而是可以带着建基于悠远历史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体认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之中国,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
于是,我们更需要中国史学家探求历史的真实,亲切自然地呈现史学成果,来满足大众对历史知识的渴求。中国史领域新一代领军学者怀着敬意与温情,重建中国历史进程,呈现了这套中国通史读本。我们这些21世纪的中国人,正需要这样一套扎实亲切、兼收并蓄的通史,来全面了解自己身上承载的家国历史。
※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的中国史,国内史学界中坚力量的诚意力作
“新编中国史”是少有的当代中国学者联合撰写的中国通史,王子今、王小甫、游彪、张帆等国内史学界中坚力量倾力襄助。在他们看来,重新创建整个中国史叙述的结构框架,写出一套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的中国史,是整整一代学人的责任。融会吸收国内外已有的诸多研究成果,反映迄今为止中国史研究的新进展,向社会大众提供关于中国史的全面和正确的知识是“新编中国史”首先追求的目标。
※传统中国史学学风与现代世界眼光相结合
“新编中国史”各卷著者均为中国史领域的领军学者。这一批中国历史学人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封闭与开放,他们的学术训练扎根于中国传统史学,又吸收了欧美史学的问题意识。传统史学的史料工夫,使他们的研究细密扎实,文字沉静内敛,句句以史为据;欧洲史学的学风、方法和论点,则让他们不拘泥于特定史观,具备世界眼光。二者结合,为我们呈现出一套严谨扎实而有新思创见的中国通史。
※用学界共识构建框架,融入学人观点以启发新知
作为面向大众的通史著作,“新编中国史”建基于学界通识,凸显学术整体走向,尝试为读者提供认识中国的基本框架。同时,各卷著者亦在书中融入相对独立的学术观点和前沿视角,以期与读者一同读史知新。
《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对从官方到民间的大量史料加以甄别,去粗取精,体现明朝的多重性格,尝试解开明朝开创、腐化、整顿、衰敝时期内的种种谜团。
※展现中国历史的宏大与精微,呈现中华文明的全景画卷
朝代更迭,政治兴衰,这是历史的大走向;日用常行、思想情感,这是历史的动人细节。“新编中国史”各卷作者既留意中国传统王朝社会的周流演变,通过各个朝代的政治发展把握宏大的历史脉络,又不忘关注衣食住行、民间礼俗、精神气象等历史的细微之处,展现出一幅中国历史鲜活的全景图。
※一套面向社会大众、雅俗共赏、人人爱读的通史著述
“新编中国史”意在为大众提供全面、有据的历史知识,因而行文严谨却不刻板,文字晓畅,娓娓道来。丛书还特别设计了“人物小传”“历史术语解说”等栏目,对于一般读者也有辅助之功。无论是希望建立历史认知的年少者,想更深洞察历史的年壮者,还是愿意温故知新的年长者,这套通史都能有所助益。
※两岸合作,历时10年,精心打造21世纪中国史新典范
“新编中国史”由台湾三民书局组稿,从成稿刊行,到修订编校,直至中信出版社大陆版问世,历时10年有余,凝结两岸学人、出版人心血,代表两岸文化交流成果。两岸面向未来,共同书写历史,竭力打造属于21世纪中国人的国史新典范。
※设计精美,制作考究,典藏之选
“新编中国史”全套以精装呈现,装帧设计精美考究,各卷封面中融入了不同时代的精神气象,体现传统中国的美学底蕴,相当适合个人和家庭典藏。
-
柏林日记
本书是《第三帝国的兴亡》作者夏伊勒1934一1941年间作为驻德国记者,在纳粹德国耳闻目睹的原生记录;是一部痛惜野蛮战胜文明的有温度的历史记录。
《柏林日记》堪称《第三帝国的兴亡》的前传,后者有大段内容直接引自前者。《柏林日记》有非常丰富的一手资料作为支撑。夏伊勒以一个记者的职业素养描述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协和广场暴乱、德奥合并、捷克斯洛伐克被瓜分以及纳粹帝国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另外,书中还记录了涉及波兰战役、苏芬战争、挪威战役、西线战役和英吉利空战等事件的大量珍贵史料。夏伊勒作为一位记者,还对二战初期战事进展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尽管他并非军事专家,但在战略问题上却颇有见地,其敏感性和预见性往往令人拍案叫绝,对于研究二战史极具借鉴意义。
本书1941年7月在美国推出后立即成为最畅销大众类图书。至今仍在世界长销不衰,是夏伊勒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
隋唐五代史
《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 开明开放》为“新编中国史”中的一卷。
隋唐的大一统之治,孕育于魏晋南北朝的乱局。隋唐帝国除旧染,启新机,引万国来朝,别创世局。就连唐亡后战乱频仍的五代十国,也为后来帝国重新整合埋下了伏笔。这段我国古代史上少见的大一统时期,以其光明、自由、开放、发达闻名于世。
隋结束了南北朝的战乱割据局面,整合了分裂的中国;唐承隋制,开拓进取,以闻名于世的两个治世将统一王朝发展了三百余年。隋唐制度文明因继承和创新而臻于成熟,逐渐摆脱前代贵族政治的窠臼,更以科举制开后世之先,走向务实的官僚士大夫政治。开明、开放的隋唐时代尽显盛世气象:商业繁荣,迎来送往;技术勃兴,留下众多令后人惊叹的成就;社会多元,各族融合,风气自由开明;文化昌盛,塞外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中外文化交流将中华文明带向世界。璀璨的世界帝国就此开启。
《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 开明开放》全面展现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以及时人生活的真实图景,为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展开“隋唐”这幅古老的卷轴,呈现出气势磅礴、异彩纷呈的全景图。
【编辑推荐】
【一套写给21世纪中国人的中国史】
如何在世界中看中国?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已不必在他者的眼光中自轻,也不需要急于摆脱他者眼光的自负,而是可以带着建基于悠远历史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体认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之中国,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
于是,我们更需要中国史学家探求历史的真实,亲切自然地呈现史学成果,来满足大众对历史知识的渴求。中国史领域新一代领军学者怀着敬意与温情,重建中国历史进程,呈现了这套中国通史读本。我们这些21世纪的中国人,正需要这样一套扎实亲切、兼收并蓄的通史,来全面了解自己身上承载的家国历史。
【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的中国史,国内史学界中坚力量的诚意力作】
“新编中国史”是少有的当代中国学者联合撰写的中国通史,王子今、王小甫、游彪、张帆等国内史学界中坚力量倾力襄助。在他们看来,重新创建整个中国史叙述的结构框架,写出一套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的中国史,是整整一代学人的责任。融会吸收国内外已有的诸多研究成果,反映迄今为止中国史研究的新进展,向社会大众提供关于中国史的全面和正确的知识是“新编中国史”首先追求的目标。
【传统中国史学学风与现代世界眼光相结合】
“新编中国史”各卷著者均为中国史领域的领军学者。这一批中国历史学人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封闭与开放,他们的学术训练扎根于中国传统史学,又吸收了欧美史学的问题意识。传统史学的史料工夫,使他们的研究细密扎实,文字沉静内敛,句句以史为据;欧洲史学的学风、方法和论点,则让他们不拘泥于特定史观,具备世界眼光。二者结合,为我们呈现出一套严谨扎实而有新思创见的中国通史。
【用学界共识构建框架,融入学人观点以启发新知】
作为面向大众的通史著作,“新编中国史”建基于学界通识,凸显学术整体走向,尝试为读者提供认识中国的基本框架。同时,各卷著者亦在书中融入相对独立的学术观点和前沿视角,以期与读者一同读史知新。
·《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 开明开放》从国际视角看待隋唐五代,强调隋唐帝国与外部世界的融通,反观混血王朝的诞生与崛起。
【展现中国历史的宏大与精微,呈现中华文明的全景画卷】
朝代更迭,政治兴衰,这是历史的大走向;日用常行、思想情感,这是历史的动人细节。“新编中国史”各卷作者既留意中国传统王朝社会的周流演变,通过各个朝代的政治发展把握宏大的历史脉络,又不忘关注衣食住行、民间礼俗、精神气象等历史的细微之处,展现出一幅中国历史鲜活的全景图。
【一套面向社会大众、雅俗共赏、人人爱读的通史著述】
“新编中国史”意在为大众提供全面、有据的历史知识,因而行文严谨却不刻板,文字晓畅,娓娓道来。丛书还特别设计了“人物小传”“历史术语解说”等栏目,对于一般读者也有辅助之功。无论是希望建立历史认知的年少者,想更深洞察历史的年壮者,还是愿意温故知新的年长者,这套通史都能有所助益。
【两岸合作,历时10年,精心打造21世纪中国史新典范】
“新编中国史”由台湾三民书局组稿,从成稿刊行,到修订编校,直至中信出版社大陆版问世,历时10年有余,凝结两岸学人、出版人心血,代表两岸文化交流成果。两岸面向未来,共同书写历史,竭力打造属于21世纪中国人的国史新典范。
【设计精美,制作考究,典藏之选】
“新编中国史”全套以精装呈现,装帧设计精美考究,各卷封面中融入了不同时代的精神气象,体现传统中国的美学底蕴,相当适合个人和家庭典藏。
-
世界征服者
此书原係历史研究编辑部编的《历史爱好者丛书》中“战争与军事”系列之一。此书将“世界征服者”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事迹作了深入浅出的叙述。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对亚洲、欧洲的征服史事端繁杂,此书要言不烦,且皆有所据。作者多据拉施特《史集》等外文材料,故不同于一般的传记,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
-
佞幸
中国宦官史是中国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偏见和资料的匮乏,有关宦官课题的研究至今仍存在不少空白。本书作者遍读正史中的佞幸、恩幸、宦官、宦者列传,又从历代帝王本纪以及后妃、诸王、大臣的列传中摘出有关宦官的资料,并参阅历代会典、会要、宫史、律法、则例中的有关规章,以及现存著名宦官的碑传志铭及本人著述。此外,作者大量参阅野史笔记和地方志,并利用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内务府档案。本书不仅分析了宦官制度出现的原因,梳理了宦官的进宫、出宫和死亡,宦官的工作与家庭生活,更剖析了历代宦官与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的关系。本书从多角度全景式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宦官生态,言必有据,论必求实,堪称一部中国宦官制度研究的信史。
【编辑推荐】
一部解读中国宦官制度的扛鼎之作。台版问世20年后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明史专家对皇权专制的怪胎在历史变局下的多重角色进行了全面剖析。
1.本书是在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版20多年后,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并且增补了不少内容。
2.填补了宦官史研究中的诸多薄弱环节与空白,多角度全景式剖析与展示中国古代的宦官生态。
3.凝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明史专家杜婉言女士有关宦官课题的全部研究成果。
由于历代士人对宦官多持歧视的态度,再加上禁掖事秘,关于宦官的直接记载少且琐碎,持论公允的更是凤毛麟角。社科院明史专家杜婉言女士为了填补宦官研究方面的空白,怀着“临深履薄”之心,按照“竭泽而渔”的考据方法,以宽广的视野,对巨量的资料进行爬梳考证,摒弃了多数学者从猎奇出发,只谈宦官生理、生活的错误做法,并打破了过去对宦官的研究多局限于某一时段的情况,从多元化的角度,对整个封建时代的宦官问题进行了整体的、综合性的考察。
-
战败者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来说,1918年11月11日即意味着战争的结束;而对于战败国来说,它却是一场巨大暴力灾难的开始。在很大程度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破坏性并不只是西线残酷的战斗,而是其所导致的毁灭性后果,即在战后爆发冲突的地区,人们被革命、大屠杀、种族清洗和不断升级的军事冲突彻底野蛮化了。1917年至1923年间,遍布中欧、东欧和东南欧的暴力冲突导致数百万人死亡,而正是在这样的战争废墟上,极端意识形态开始形成,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分别在意大利和德国取得胜利,并由此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虽已过去百年,但其直接后果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至今仍困扰着世界。
《战败者》是一部极具创见性和扣人心弦的历史著作,既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作者在二者之间实现了较好的平衡。作者通过多个语种的丰富史料,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及欧洲多个国家的暴力冲突的完整图景。作者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及和平条约的签署,并未解决困扰欧洲诸多国家的民族和边界问题,战败国国内及国家间持续数年的暴力冲突,为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等极端意识形态在欧洲的孕育提供了适宜的温床,并最终引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本书不仅有助于读者完整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历史,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动荡的历史,更有利于加深对当下中东乱局的认知。
-
文明史
【内容简介】
本书是法国著名史学大师布罗代尔独力撰写的一部简明世界通史,旨在让年轻人对历史产生兴趣,让他们“在理解历史的同时,直面他们即将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本书从文明的角度,总览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从伊斯兰世界、撒哈拉以南非洲到远东,从西欧、美洲再到另一个欧洲(东欧和俄国),在大量汲取各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布罗代尔的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及总体史学观念写成,是一部堪称经典的史学巨著。
全书各个部分自成一体,既考察过去,又论及不远的将来,兼有章节简约和内涵丰富之长;视野广阔,不仅反映了政治、军事状况,更呈现了经济、社会、文化等人类活动各个方面的整体;尤其注重对历史的洞察,对趋势的把握,由此探求整体的人类历史的深层意义。
这是20世纪伟大历史学家的巨献,饱含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现实关切,文明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读一读它。
------------
编辑推荐:
法国著名史学大师布罗代尔独力撰写的一部简明世界通史,一部堪称经典的史学巨著。在理解历史的同时,启迪今天的我们如何直面当今的世界。从伊斯兰世界、撒哈拉以南非洲到远东,从西欧、美洲再到东欧及俄国,既考察过去,又论及将来……
1.由当代知名史学家布罗代尔以一人之力撰写的一部通史,在大量汲取各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论体系,即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及总体史学观念,写成的一部通史。
2.本书写作方法独特:全书各个部分自成一体,而又有着有机的联系;融古与今于一体,既考察过去,又论及不远的将来。
3.论述深刻而独特,予人以启迪。书中各章虽比较简约,但其内涵比许多长篇巨作还要丰富。曾在法国多次重印,英文、意大利文、德文、中文译本广受好评。
4.既是一部面向青年学生的教科书,更是一部堪称经典的学术著作,饱含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现实关切,文明社会中的每个成员或许都应该读一读它。
---------------
【媒体评论】
让人耳目一新的文明史概述……提供了一幅宏大的历史图景。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这本书论述了人类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的发展,非常适合高年级的中学生、大学生和大众读者阅读。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这简直就是一部史学的珍宝,而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它的见解光芒四射,令人惊叹,不同凡响。布罗代尔笔下的地球文明形态各异、生机勃勃,这是一幅充满了深情、兴奋、博爱乃至希望的历史全景。
——《独立报》(The Independent)
布罗代尔为法国中学师生撰写的世界通史《文明史》,囊括了数千年的时间和空间,勾勒出人类历史的主要文明。
——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
布罗代尔是思想上和组织上的一代宗师……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了一个追求真理、关怀人类的范例。我们基本上可以仿效这一范例,学会在危难之时如何保持正直完整的人格。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
阿诺德•汤因比、费尔南•布罗代尔、威廉•麦克尼尔以及其他一些人,在很大程度上一直在探索文明的起源、形成、兴起、互动、成就、衰落和消亡。而布罗代尔强调需要努力寻找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并理解“世界上伟大的文化冲突和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
-
印度古代社会史
这里是佛教的故乡,这里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生长的土壤,用这一本小书,深刻解读它兴衰的历史。
1.作者对印度古代社会史的进程进行了细致、科学的观察和研究。
2.查阅、考证大量国内外印度相关的文献,结合历史学、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资料与方法,为读者阐述了印度古代社会的沿革。
内容简介:《印度古代社会史》考察了古代印度各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政治事件、经济形态及宗教文化,并通过对各历史时期突出的社会现象的论述,着重分析、阐释其产生、发展的复杂原因及其深远的影响;同时,本书将历史学、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资料与方法有机地结合,加以运用,不仅总结了国外学者的最新成果,而且展示出作者本人多年来研究的新观点与新成就,因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中东两千年
中东史大师伯纳德·路易斯的传世之作
讲述中东地区自基督教兴起至二十世纪末的荣辱兴衰
一本了解中东历史,理解现代中东政治困局的进阶级专著
曾荣获台湾《中国时报》 “十大好书奖”
本书作者是英裔美国学者,译者为台籍学者,均为研究中东史的著名学者。全书以基督历纪元为始,记录描述了中东地区的民族起源、宗教渊源、文化交往、社会冲突、地域疆界等。直到近现代二十世纪末期的1994年,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该地区古代、近代与现代的境况,尤其是对全球文明的贡献。体现出学者研究的科学精神和道德准则,是一本了解中东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的有益读本。
【编辑推荐】
1. 中东史大师伯纳德·路易斯的经典之作,中东史进阶级专著。
路易斯毕生致力于中东研究,对中东地区的政治社会和文学艺术皆有广博精深的造诣,堪称中东史领域的大师。该书是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在本书中,他以浑厚的历史研究功力和新颖的开阔历史视野,不仅为读者客观地展现了一部中东地区两千年来的兴衰、荣辱和发展的史诗,也对这段历史中最具特色和最富启发意义的功业、事件、趋势和成就给予公正的评价,是读者了解中东历史,理解现代中东政治困局的进阶级专著。
2. 写作角度独辟蹊径,细节到位,史料翔实、广泛,可信度高、画面感强,阅读体验愉悦。
避开其他同类图书着重政治因素这一传统套路,本书弱化政治因素,着力于中东地区在社会、经济以及文化上的转变,细节到位,画面感强。此外,作者在文中频频引用各个时代的史料原文——这些史料包括有编年记录、游历记录、文件与碑铭,有时候甚至是诗歌和轶事。可信度高,画面感强,阅读体验更愉悦。
3. 精校精译,曾荣获台湾《中国时报》 “十大好书奖”。
精选台湾中东史专家郑之书先生所译版本,准确、生动、流畅,最大程度地还原纳德?路易斯的这一经典经典之作。曾 荣获台湾《中国时报》 “十大好书奖”。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