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历史

  • 吴晗晚年历史随笔

    作者:吴晗

    编辑推荐:

    吴晗是位明史专家,也是位杂文大师。他以史家的手笔写杂文,别具一格,字里行间闪烁着历史经验凝炼成的哲理的光辉。尤其是他在晚年发表的杂文,话题丰富,内容充实,观点独到,能给读者带来许多历史的趣味和人生的启迪。

    ……

    1.史学大家吴晗晚年集一生历史研究精华所作杂文,篇篇经典

    2.被中国伟人赏识的史学家写杂文,育德育人

    3.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人物、事物、事件、典故必读的小品杂文

    4.著名明史专家吴晗1959年及之后“古为今用”的46篇经典历史杂文

    5.吴晗的历史杂文是权威的历史常识进阶读本

    6.以“批判精神”确保杂文的锋锐,以“思想者的火花”确保作品的高度

    7.以史鉴今,以史资政,以史励人

    8.汇集吴晗晚年著名的杂文:郑国的商人、劳动、诈降和质子、元代的民间海外贸易、宋元以来老百姓的称呼、古代的斗将、谈曹操、反对“花法”、古人读书不易、刺配、度牒、谈烟草、谈武则天、论夷陵之战、阵图和宋辽战争……

    ……

    总结继承历史的遗产,知道当前的伟大运动,并由此引导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看出中国的前途,这不止是对革命战争年代有其现实的意义,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运动来说,也是必要的,有重要的帮助的。——吴晗(《论历史知识的普及》)

    我们的历史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遗产,是值得我们自豪的。——吴晗

    ……

    内容简介:

    《吴晗晚年历史随笔》中辑录了吴晗晚年时期关于政治、军事、人物、文化等历 史相关方面的杂文随笔。吴晗以真实史料为基础,撷取历史细节,分析历史典故和人物,论述兴衰得失,深刻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关照。同时,通过对古代社会现象和行为的解读,帮助读者了解古代人的生活状态。

    ……

    读吴晗的杂文可以知道:

    “劳动”这一个词原意是指的体育运动,现代语“劳动”一词的语源是日本语。

    赤壁之战那年,孙权27岁,诸葛亮27岁,周瑜34岁,鲁肃37岁,曹操54岁,是孙权加诸葛亮的年龄。

    在古代封建社会里,平民百姓没有功名的,是既没有学名,也没有官名的。怎么称呼呢?用行辈或者父母年龄合算一个数目作为一个符号。

    ……

  • 日本对华战争指导史

    作者:(日)堀场一雄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2周年,世界知识出版社正式出版中文版由堀场一雄著的《日本对华战争指导史》。

    《日本对华战争指导史/北京大学战争与战略研究丛书》可称为该社已出版的服部卓四郎著《大东亚战争全史》的姊妹篇,记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作者是旧目军的精英官僚、陆军大佐堀场一雄。他1900年出生,1914年入日本名古屋陆军少年学校学习,1922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第34期),1930午日本陆军大学毕业。在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他始终在策划侵华战争的核心机要部门担任要职:1937-1939年在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战争指导处工作,1939年12月-1941年7月在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工作。在参谋本部和派遣军总司令部的文件中,他拟制的方案甚多。堀场一雄说,“我的全部精力完全贯注于处理对华战争。”

    战争结束后,堀场一雄撰写了《日本对华战争指导史/北京大学战争与战略研究丛书》一书,经过日军舫卫研修所战史研究室编辑加王,于1962年由日本时事通信社出版发行。

    从内容来看,作者从日本旧军人的立场、一观点出发,系统地叙述了从卢沟桥事变开始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介绍了战争各阶段、各次作战的形势、双方套势、战争指导方针、作战原则,并详细地阐述了日本当局勾结中国顽固派、收买投降派、反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大众的战略、策略。由于作者在日军机密要害部门工作,在书中使用了不少从未发表过的绝密、机密、秘密资料。

    决定出版该书,主要是出于这部著作在战争与战略研究领域所具有、的史料和撵术参考价值的考虑。编者和出版社当然不赞成作者从日本旧军人角度出发所阐述的一些观点和立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日本对华战争指导史/北京大学战争与战略研究丛书》对于我们了解日本过去那段军国主义的巧史和当前日本一部分人的历史观,都会有所帮助,相信读者白会明察。

  • 美国的恺撒大帝:麦克阿瑟(下)

    作者:(美) 威廉·曼彻斯特

    他是一个极其矛盾的男人,既高尚尊贵又龌龊卑贱,既令人振奋又使人震惊,既狂傲自大又腼腆羞怯。他堪称人中豪杰,同时又是一个卑鄙小人。他两面三刀、荒唐至极,却又卓尔不群。他超凡的个人魅力、钢铁般的意志和过人的智慧无疑成就了美国天赋异禀的军人。万夫莫敌的他拥有22枚奖章(其中有13枚都是为了表彰他的英雄事迹),大概足以超越美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位大人物。

    在他英勇无畏、坚定刚毅的硬汉外表之下,其实还隐藏着桀骜不驯、急躁敏感、常常泣下沾襟的一面。他渴望公众的赞誉,却因得罪新闻界而不得人心。“二战”结束之后,他对于战败的日本表现得十分宽容,却因两位日本将军与他作对而处决了他们。20 世纪40 年代,他凭借在堪培拉、马尼拉和东京的战役东山再起,成为民族英雄,但从未在华盛顿政坛中出人头地。

    在丘吉尔眼中,他是一名“战果辉煌的指挥官”;在蒙哥马利看来,他是“二战”时期美国“无畏的战士”;对于阿兰·布鲁克子爵来说,他可谓是“战争催生出来的伟大的将军和军事家”。在美好的年华里,他为我们描述了一段跨越了整个世纪的传奇,而那才是他应该被我们铭记的模样。这段传奇开篇于血雨腥风的1863 年,萌芽在田纳西州一座战火纷飞的山坡上。

  • The Future Is History

    作者:Masha Gessen

    Putin’s bestselling biographer reveals how, in the space of a generation, Russia surrendered to a more virulent and invincible new strain of autocracy.

    Hailed for her “fearless indictment of the most powerful man in Russia”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ward-winning journalist Masha Gessen is unparalleled in 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vents and forces that have wracked her native country in recent times. In The Future Is History, she follows the lives of four people born at what promised to be the dawn of democracy. Each of them came of age with unprecedented expectations, some as the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of the very architects of the new Russia, each with newfound aspirations of their own—as entrepreneurs, activists, thinkers, and writers, sexual and social beings.

    Gessen charts their paths against the machinations of the regime that would crush them all, and against the war it waged on understanding itself, which ensured the unobstructed reemergence of the old Soviet order in the form of today’s terrifying and seemingly unstoppable mafia state. Powerful and urgent, The Future Is History is a cautionary tale for our time and for all time.

  • 伟大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与罗斯福和丘吉尔往来书信

    作者:(俄)弗拉基米尔·奥列戈维奇·佩恰特诺夫(Владимир Олегович Печатнов)

    伟大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与罗斯福和丘吉尔往来书信——文献研究Переписка Сталина с Рузвельтом и Черчиллем в годы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

    Документально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2015年6月,俄文版在莫斯科出版。

    2017年11月,中文版在北京出版。

    现任俄罗斯联邦外交部部长C.B.拉夫罗夫、前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俄联邦国防部第一副部长A.A.科科申、前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李际均中将为中文版作序。

    本书是一部历史,史料研究和阅读价值极高。

    作者历经五年,研究了俄罗斯、美国、英国档案馆中5000份最新解密文件,将800多封斯大林与罗斯福和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往来书信收录书中,并保留了修改痕迹。作者对每个阶段的通信配以背景描述、专业解析和珍贵历史照片。内容之翔实,独树一帜。

    本书引人入胜的是,通过三巨头原汁原味的书信,即伟人亲笔书写的历史,可见二战中为共同抵御法西斯侵略,苏联、美国、英国所结成的反法西斯联盟,在战争初中期被一致的目标掩盖了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军事战略上的分歧,虽然书信中充斥着苏联要求英美严格履行租借法案和关于开辟第二战场的争论,但以苏联红军为主力消灭希特勒军队的不断胜利鼓舞着联盟同仇敌忾地战胜敌人。战争中后期,尤其是盟军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之后,争夺战后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则成了各方极尽纵横捭阖之外交能事而欲盖弥彰的巧斗,暗流涌动的刀光剑影下是各自为本国利益的激烈博弈。透过字里行间话语、口吻、心理的微妙变化和故弄玄虚的外交辞令,斯大林的强硬多疑,罗斯福的冷漠大度,丘吉尔的热情狡黠跃然纸上。三巨头写信收信的内幕故事也颇为有趣。相信无论普通读者还是研究人员都会被本书所吸引,从而看到三巨头在战争年代,在广泛的外交联盟背景下所持的政治立场和复杂的行为动机,并使人们能够穿越历史,反观“冷战”,尝试拨开当今世界大国关系的层层迷雾,准确把握其来龙去脉。

    中文版编者。

  • 中国古代的乡里生活

    作者:雷家宏

    本书是一部对中国古代乡里生活的研究,主要从古代乡里结构及其行政组织、乡间结拜和结社、乡里互助与互救、乡里争讼与械斗、乡里自保与防御、乡里教育、乡村信仰与迷信、乡里文艺活动等八个层面进行论述。中国历史上,乡和里一般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乡里是人们的一个最基本的活动范围,乡里生活是古代人们最基础的社会生活,是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重心。通过对古代乡里生活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最底层的人民,那些耕农樵子,贩夫走卒,他们日常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的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和精神活动是什么样子的,他们之间以及同外界是怎样联系和交往的,他们的思想、情绪和要求,是如何通过乡里生活反映出来,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对中国的基本国情,对我们的祖先创造出的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就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就会在大胆地吸收一切对我们有用的外来文化的同时,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我们的社会生活,促进健康文明的精神生活。

  • 另一个古代世界

    作者:[英] 杰里·托纳

    《大家小书系列:另一个古代世界》是介绍有关西方古代历史的通俗读本,作者杰里·托纳揭示了我们能从对古代社会的zui新研究成果中获得哪些知识。他审视了不同时期的古代历史,不仅仅局限于古雅典和罗马共和国,还对亚历山大之后的古希腊王国和基督教统治的罗马帝国进行了简析。他认为,必须将希腊和罗马纳入当时的世界历史范围内考察:当时的波斯人是如何看待希腊人?罗马帝国与中国又有什么关系?等等。

    大家小书系列由英国出版社Profile策划,并从2014年开始陆续出版。Profile出版社成立于1997年,致力于出版高品质的历史、商业、经济、科学与传记、科普等非虚构类图书。虽然成立不到20年,但Profile出版的图书已获得包括英国图书奖在内的多项大奖,出版社本身也数次获得年度小出版社奖。Profile出版社擅长策划出版系列图书,策划出版的“新科学家”系列、“BigIdea”系列图书等不仅赢得市场,也得到专业好评。

    “大家小书”系列的宗旨是:“SmallIntroductionstoBigTopics”,直译为“大话题,小入门”,也可以理解为用简单方式来解读宏大的主题,如政治、艺术、社会原理等。该系列的作者来自剑桥和牛津的学者,都是各自领域的权wei专家,但面向的读者群则是普通读者和15-28岁的学生群体,旨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叙述,图文并茂地让更多普通读者了解这些看似深奥却与我们日常审美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学术话题。

  • 柏林1936

    作者:(德) 奥利弗·西姆斯 (Oliver Hilmes)

    1936年夏天,柏林完全陷入奥运会的气氛当中。上万人涌进柏林。在这十六天里,纳粹党人热衷于以国际化大都市的身份向全世界展示他们。作者奥利弗·西姆斯巧妙地将这段时间的事件联系起来,精确地描绘了男女运动员、艺术家、外交家、纳粹要人、易装癖、娼妓、餐馆老板、柏林本地人和游客的紧张和迷人气氛。他的故事充满魅力和混乱,令人惊讶和感动。他们是故事中的受害者、罪犯、追随者和观众。这是这个特别的夏天的故事。

  • 最漫长的下午

    作者:[英]布伦丹·西姆斯

    1815年,拿破仑从流放地回到法国,随即掀起滑铁卢战役。当时谁也不知道,拿破仑将自此战后永远退出世界舞台。更无人预料到的是,决定这一战,乃至整个欧洲的命运的关键人物是英王德意志兵团的400名歩兵。他们负责防守拉海圣庄园,这里是通往布鲁塞尔的必经之路。

    借助新发掘的目击者报告和细节,剑桥大学国际关系史专家布伦丹•西姆斯再现了奥普迪达旅长、巴林少校、步兵林道等400勇士出于反对拿破仑暴政的觉悟、对英国国王的忠诚、德国人的爱国主义、战友情、朋友谊以及军人的职业道德,进行了不知疲倦的持续战斗,打退了一波又一波法军的无畏形象。尽管伤亡惨重,最终不敌而退,他们对战事的延宕拖垮了拿破仑,以一己之力决定了欧洲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这次战役。

    西姆斯围绕着拉海圣庄园重新审视滑铁卢战役,给了我们一个全新视角,让我们了解到拿破仑在滑铁卢曾比众人通常认为的更加接近胜利。这本书是军事史上不应错过的经典作品。

  • Stalin

    作者:Stephen Kotkin

    Pulitzer Prize-finalist Stephen Kotkin has written the definitive biography of Joseph Stalin, from collectivization and the Great Terror to the conflict with Hitler's Germany that is the signal event of modern world history

    In 1929, Joseph Stalin, having already achieved dictatorial power over the vast Soviet Empire, formally ordered the systematic conversion of the world’s largest peasant economy into “socialist modernity,” otherwise known as collectivization, regardless of the cost.

    What it cost, and what Stalin ruthlessly enacted, transformed the country and its ruler in profound and enduring ways. Building and running a dictatorship, with life and death power over hundreds of millions, made Stalin into the uncanny figure he became. Stephen Kotkin’s Stalin: Waiting for Hitler, 1929–1941 is the story of how a political system forged an unparalleled personality and vice versa.

    The wholesale collectivization of some 120 million peasants necessitated levels of coercion that were extreme even for Russia, and the resulting mass starvation elicited criticism inside the party even from those Communists committed to the eradication of capitalism. But Stalin did not flinch. By 1934, when the Soviet Union had stabilized and socialism had been implanted in the countryside, praise for his stunning anti-capitalist success came from all quarters. Stalin, however, never forgave and never forgot, with shocking consequences as he strove to consolidate the state with a brand new elite of young strivers like himself. Stalin’s obsessions drove him to execute nearly a million people, including the military leadership, diplomatic and intelligence officials, and innumerable leading lights in culture.

    While Stalin revived a great power, building a formidable industrialized military, the Soviet Union was effectively alone and surrounded by perceived enemies. The quest for security would bring Soviet Communism to a shocking and improbable pact with Nazi Germany. But that bargain would not unfold as envisioned. The lives of Stalin and Hitler, and the fates of their respective dictatorships, drew ever closer to collision, as the world hung in the balance.

    Stalin: Waiting for Hitler, 1929–1941 is a history of the world during the build-up to its most fateful hour, from the vantage point of Stalin’s seat of power. It is a landmark achievement in the annals of historical scholarship, and in the art of biography.

  • 战争的余烬

    作者:[美] 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

    一场横跨20世纪中叶、驱动国际事务中各股政治力量的传奇战争

    深入讲述法兰西殖民帝国如何衰落,而几任美国领导人又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发起一场成熟战争之路的非凡著作

    2013年历史类普利策奖得主

    美国历史学家协会弗朗西斯•帕克曼奖、美国图书馆巴黎图书奖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亚瑟•罗斯图书奖

    入围莱昂内尔•盖尔伯奖、坎迪尔历史文学奖决选名单

    《华盛顿邮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环球邮报》年度好书

    近年来最受欢迎的历史著作之一

    本书获誉

    对于法国殖民秩序摇摇欲坠、一连串美国领导人一步步探向全面战争的道路,这本历史著作做出了平衡而深入的研究。

    ——2013年普利策奖评语

    这本有关当代史的伟大著作融合了强有力的叙事推力、深厚的学术权威和淡定的阐述自信。

    ——2013年弗朗西斯•帕克曼奖评语

    在《战争的余烬》中,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讲述了越南在20世纪的悲剧,从1919年巴黎和会遭到漠视,到1945年被法国重新占领,再到20世纪60年代不可避免地成为冷战祭坛上的牺牲品。这则史诗般的传奇论及的是错失的机会、自我中心与无谓的消耗,它指出的是愚蠢而非邪恶在人类历史事件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战争的余烬》深入详尽、笔法老辣,充满戏剧张力,是个强有力的警世故事。

    ——入围2013年莱昂内尔•盖尔伯奖(Lionel Gelber Prize)决选名单,评审团评语

    出类拔萃……极具洞察力……《战争的余烬》是令人惊叹的跨国研究结晶,写作清晰而又全面。全书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分析视角……一部杰作。

    ——《华盛顿邮报》,戈登•戈德斯坦(Gordon Goldstein)

    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的精彩著作《选择战争》(Choosing War,1999)记录了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对越战争如何逐步升级。而《战争的余烬》是一本更加令人钦佩的作品,它讲述的是法国在越南的冲突以及美越战争的开始……这是对该时期刻画得最翔实的历史作品。……他有力地描绘了这场可怕而又徒劳的法国战争,美国人从中并未吸取多少教训,而是一点点滑向在越南的战争深渊。

    ——《纽约时报书评》(编辑之选),艾伦•布林克利(Alan Brinkley)

    对(越南)1940~1960年这个关键的形成阶段的盖棺论定之作……清晰而生动……随着美国在越南干涉日甚,在越南战争问题上极受推崇的学者兼记者伯纳德•福尔写道,美国人“做着跟法国人不同的梦,走的却是同样的道路”。弗里德里克•罗格瓦尔有力地解释了这句话的来由。

    ——《旧金山纪事报》,加里•R.赫斯(Gary R.Hess)

    关于法越战争、美国卷入以及美国主导的这场战争的起源,《战争的余烬》是目前最翔实的专著……本书令人信服地讲述了两场越南战争中极度不道德的故事,比此前其他所有书都更为全面。由于其他很多同主题书籍(其中有些成书于50多年前)已经十分出色,这本书堪称成就斐然。

    ——《纽约书评》,梅兆赞(Jonathan Mirsky)

    引人入胜的皇皇巨著……罗格瓦尔的写作带着雄心勃勃的视野和挖掘适当细节的直觉……如果说罗格瓦尔早期的作品是在一众著作中有其自身地位的话,《战争的余烬》一书就堪称一览众山小……如果当年能强制肯尼迪和他的政策制定者们阅读此书,将会发生什么?

    ——《国家利益杂志》

    全面、清晰地回顾40年的历史,美国在东南亚的冒险最终不可避免……罗格瓦尔的语句洗练、逻辑紧凑、口吻严厉、视野深远,同时又不乏同理心。

    ——《越南杂志》

    我们是那么轻易地忘记了这一切是如何开始的。事件不断累积,每天有新的战役打响,随时需要做出新的决定——很快,一切都开始加速发展。康奈尔大学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从边缘后退了一步:不同于大多数越战研究将核心放在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上的做法,他一直回溯到二战,为美国如何设想自身加入越战提供了一幅新颖的画卷……《战争的余烬》为大量越战论著中只用几句或几段匆匆带过的论述骨架增添了丰富的血肉……非常惊人。

    ——《越战老兵杂志》

    笔法精妙,对我们在越南的悲惨经历做出了全新诠释,有理有据。

    ——《书单》

    罗格瓦尔巧妙地呈现了这场战争的根源,那就是美国对法国的殖民经历做出了自己的回应。

    ——《出版人周刊》(星级书评)

    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搜集了大量美国、法国和越南的文献资料,精彩地讲述了法国在印度支那的九年战争,以及在此期间美国的议员们何以放任这个国家一点点地深陷泥潭。

    ——《闪亮的谎言》(A Bright Shining Lie)作者、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尼尔•希恩(Neil Sheehan)

  • 十字軍

    作者:卡蘿.希爾布蘭登(Carole Hillenbrand)

    「開創性的著作。」 —Jonathan Riley Smith

    「為東西兩方關係的歷史帶來卓著貢獻。」—Anne-Marie Eddet

    這是一本開創性的著作,它的價值,不只在於詳細的實地報導,還有卡蘿‧希倫布蘭德為西方學者指引史料來源的方式,無論是他們所不知道的,或是只有部分翻譯的史料來源,還有她引導她的讀者進入中世紀穆斯林的心態、提供能更藉以觀察十字軍運動的、完全不同的視角。本書將現代觀點擺進脈絡裡,以使西方與伊斯蘭世界的讀者們,都能夠更佳地了解在某個程度上形塑當下現狀的這些事件。——Jonathan Riley Smith, 劍橋大學伊曼紐爾學院

    一個多世紀以來,西方觀點下的十字軍,已經生產出非常豐富且大量的文獻。另一方面,關於穆斯林對十字軍的回應,已經面世的研究卻非常少。在這裡,頭一次有人處理這項主題,並企圖深入分析阿拉伯文史料,藉此說明穆斯林的動機與目標…這份著作──它非常清楚地凸顯,十字軍在伊斯蘭的領土上所帶來、直到我們這個時代的衝擊──為東西兩方關係的歷史帶來卓著貢獻。——Anne-Marie Eddet翰斯大學

    十字軍拿下耶路撒冷九百年後,對於十字軍的現象,在當時與現在、在軍事上、文化及心理上,如何影響穆斯林,這樣的反思來得及時。本書討論幾項主題,其用意係在凸顯,對於十字軍戰士出現在傳統伊斯蘭領土核心的外來身影,穆斯林作何反應。

    它並且檢驗意識形態上的考量,並在聖地之逐步收復、十字軍戰士之逐步驅逐的脈絡下,評估聖戰的概念。其中兩章,以成文史料及現存藝術作品為基礎,投入戰事的分析──武器、戰役、圍城、防禦工事──為人忽略的面向,也就是海軍,也見得天日。

    其中一章,處理穆斯林與十字軍戰士之間,在某種既定社會、經濟與文化條件下互動的複雜議題。結語則大略總結十字軍對於穆斯林的意識所造成、直至當今的豐沛衝擊。

    這不是針對西元一○九九年至一○九九年間、甚至在這一年以後種種事件的編年考證,因為,已經有許多人寫過這樣的作品了。相反地,這是一本通俗著作,其目的在於,從穆斯林的觀點,引介十字軍歷史更廣大的面向。因此,其刻意的書寫策略是,嘗試在此完全透過中世紀穆斯林的稜鏡,來看待十字軍的現象。這做法,自然帶有成見,不過,考量到這個領域裡,歐洲中心論的學術研究長久累積的衝擊,這種成見是有利的,它也將有助於,針對這個迷人且重要的、基督徒/穆斯林對峙及互動的期間,創造出更加均衡的圖像。

  • Red Famine

    作者:Anne Applebaum

    In 1929 Stalin launched his policy of agricultural collectivization—in effect a second Russian revolution—which forced millions of peasants off their land and onto collective farms. The result was a catastrophic famine, the most lethal in European history. At least 5 million people died between 1931 and 1933 in the USSR. But instead of sending relief the Soviet state made use of the catastrophe to rid itself of a political problem. In Red Famine, Anne Applebaum argues that more than 3 million of those dead were Ukrainians who perished not because they were accidental victims of a bad policy but because the state deliberately set out to kill them.

    Applebaum proves what has long been suspected: after a series of rebellions unsettled the province, Stalin set out to destroy the Ukrainian peasantry. The state sealed the republic’s borders and seized all available food. Starvation set in rapidly, and people ate anything: grass, tree bark, dogs, corpses. In some cases, they killed one another for food. Devastating and definitive, Red Famine captures the horror of ordinary people struggling to survive extraordinary evil.

  • 幕末史

    作者:  [日] 半藤一利

    嘉永六年(一八五三)六月,美國海軍將領培里率領艦隊出現在浦賀沖,使得幕府官員倉皇失措,也撼動了德川家族在平定內亂、實行閉關鎖國後確立的兩百餘年「太平盛世」。在列強叩關的壓迫下,德川幕府於次年被迫開國,日本的傳統政治及社會體系開始遭受現代化發展的西方文明衝擊。外患之外,此時日本國內的局勢也不平靜:天皇所在的京都頻繁發生「天誅」等恐怖行動,以長州為首的攘夷激進派勢力達到空前了全勝期,就連坂本龍馬也死於非命。

    一連串激烈的變動將日本一步步推向前所未有的巨大改革,過去高高在上的將軍德川慶喜一夕間淪為「朝敵」(天皇、朝廷的敵人),即便江戶城在倒幕和挺幕雙方的協調下無血開城,但是內戰終究無法避免——無論是開城前的鳥羽伏見之戰、開城後奮力一搏的會津戰役,因應王政復古成立的明治新政府終究擊潰江戶幕府勢力,被美國歷史學家吉拉德‧霍恩譽為「人類歷史上最不尋常的發展之一」的明治維新於焉展開。之後,一個亞洲的先進社會誕生。

  • 帝國城市

    作者:[英]崔斯坦‧杭特 Tristram Hunt

    直視殖民議題,思考台灣如何解脫。

    看殖民者奪走什麼,帶來了什麼?

    被殖民者又如何修復、抹去、譴責或讚揚其殖民過往。

    殖民,帶來毀滅,還是建設?

    「帝國」與「殖民」既非全然的善,亦非全然的惡。作者從擅長的城市史出發,用十個不列顛殖民城市的物質文化發展紋理,來呈現價值觀的變化、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互動、文化的融合與相互影響,以及世局的轉變。

    細讀一座城市的複雜性,

    才能讓我們走出

    對於「殖民」非善即惡的辯論死胡同。

    波士頓、橋鎮、都柏林、開普敦、加爾各答、香港、孟買、墨爾本、新德里、利物浦,

    本書透過城市佈局與其物質文化,探討那些與日不落帝國有關的意識形態如何化為現實。

    本書講的不只是統治與征服的故事,

    而是新社會、混和社會的創生。

    「波士頓」作為進入不列顛第一塊帝國領土的入口,直到一七七六年美洲革命為止,殖民母國與麻薩諸塞之間都存在著明顯可見的文化聯繫。

    巴貝多的「橋鎮」凸顯出奴隸貿易對不列顛帝國結構,以及後來十七與十八世紀間工業化過程所同時具備的重要性。

    「都柏林」則是這個大西洋三角關係中的第三個城市,不僅點出愛爾蘭在不列顛帝國史上的複雜地位,也挑明了十八世紀晚期,倫敦方面在展開更恢弘的全球野心前一統不列顛群島的目標。

    與荷蘭人對抗、奪取「開普敦」一事,則是西歐強權在公海各處上演地緣政治鬥爭的縮影。確定了「揮師東進」受到安全保障,東印度公司跟著投入不列顛屬印度的首都「加爾各答」,然後才是不列顛直轄印度時期的開端。

    如果加爾各答代表了重商思想,「香港」就是自由貿易的證明,既是自由放任新價值的豐碑,也是不列顛在中國「非正式帝國領土」的敲門磚。分銷中國各地的鴉片成為仰賴的重要財源。罌粟起先來自孟加拉,但等到摩臘婆鴉片到來,孟買也隨之進入了藥物經濟體系。

    鴉片與後來的棉產業將「孟買」變成不列顛帝國最早的幾個工業都市之一,應運而生的還有都市衛生與大規模人口移入造成的所有連帶問題。

    「墨爾本」則是這個環球商業紐帶上的另一個港口城市,標誌著不列顛帝國體系中金融資本的出現,也凸顯出白種人殖民地在整個殖民蒼穹下獨有的地位。

    愛德華時代的不列顛屬印度則關係到權力與權威的展現,世界上沒有哪一座城市在展現這種帝國情節時,能比「新德里」更壯觀,更能顯示出世界史上前所未有的自傲。

    「利物浦」象徵著帝國的終結,以及去殖民化過程對一座位於不列顛群島上的殖民城市所帶來的痛苦影響。鮮少有地方比利物浦更能從不列顛的帝國市場與全球影響力中獲益,發展勢頭更強勁,但也沒有別的城市在帝國的終結中損失如此慘重。

  • 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

    作者:吴玉贵

    本书是一部研究6—7世纪北方游牧的突厥汗国与同时期的内地农业政权的政治关系的著作。突厥汗国的兴起,改变了欧亚内陆地区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作者通过对卷帙浩繁的汉文史料的考辨,对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上聚讼不已或未及引起重视的问题,如突厥汗国的征服与分裂、隋朝对突厥汗国的政策、东突厥汗国对唐朝初年平定北方割据势力的影响与制约、唐朝对东突厥降部的安置、西突厥汗国对唐朝初年在西域活动的决定性影响等,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出6—7世纪突厥汗国与内地政权交往的历史线索,将作为国际显学的突厥史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为认识南北朝后期至唐朝初年中国历史的变迁提供了新的思路。

  • 他缔造了哈佛

    作者:[美]亨利•詹姆斯

    查尔斯·W. 艾略特(Charles W. Eliot,1834—1926),哈佛大学第21任校长,曾任美国中等教育十人委员会主席、美国进步教育协会第一任名誉主席,美国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被罗斯福总统誉为“共和国第一公民”。

    自1869年上任,艾略特在哈佛大 学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主张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并重,积极倡导选修制,提高入学标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研究生教育,倡导学术自由……这些教育改革措施对美国教育界乃至整个人类教育的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他的带领下,哈佛大学从偏安一隅的传统学院发展成为世界顶尖大学。

    1909年从哈佛退休后,艾略特积极投身公共教育事业,并主编了闻名全球学术界的“哈佛经典”丛书,该丛书在五四时期即被胡适、赵元任等人介绍引进中国,又称“五尺丛书”。

    本书详述查尔斯·艾略特长达40年的哈佛校长生涯,介绍了传主独特的教育思想以及在大学管理方面的卓越贡献,并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人生经历等方面剖析其取得成功的原因,梳理出艾略特极富人文关怀的教育思想及其形成过程。

  • 人五人六

    作者:张发财

    人五人六《人五人六》是张发财以历史人物为主题的专栏文章结集。不同于他著名的微博历史小段子,张发财用一篇一篇两三千字的精炼文章,使众多的历史人物跃然纸上。摆脱了微博体的字数限制,张发财的历史人物文章在保持一贯诙谐幽默、肆意联想的同时,变得更加有趣有料、妙语连珠,令人读来忍俊不禁、拍案叫绝。脱下轻松搞笑的外衣,张发财的历史文章却是“言必有据”的严谨作品,每一篇文章皆有所... 
  • 漏网之鱼

    作者:金满楼 编著

    晚清民国版《世说新语》

    作家金满楼历时六年精心打造

    1.一部全新的晚清民国史。

    拂开历史灰尘,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再现晚清民国的历史现场。

    2.比段子还好笑的历史。

    本书记录了晚清民国人物的言谈风尚和遗闻轶事。语言简洁,幽默有趣。虽取说于小人,终见嗤于君子。

    本书以1840年-1949年为时间范围,从中精挑细选了千余条不太常见而发人深省的历史小段子。

    虽说是片言只语,但由小见大,见微知著,历史的小处却也彰显了大历史中若隐若现的脉络与风骨。

  • 建筑是凝动的音乐

    作者:梁思成

    "本书收录了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赴全国各地考察古建筑的报告 ,以及就北京城规划、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等问题阐述的重要观点,

    同时附有写给梅贻琦院长、童寯教授、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理、彭真市长的信。资料非常珍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