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历史
-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反民主思想
作者梳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国内各个流派的政治思想的传播,认为保守主义的民族主义理论客观上造成了纳粹的上台,希特勒的革命理论是滋生极权主义的温床,而联邦共和国受到此思想模式的威胁,与魏玛共和国受反民主的思想威胁在方式上完全相同。
-
斯飞日历2018
《斯飞日历2018》是斯飞小组十余年来的行走积累,也是在向仍不断启迪世人的历史遗迹致敬。2018年版日历是2017年版的姊妹篇,两本日历未有一处古迹重复。2017年版日历中多是古迹中的名胜,而2018年版日历将呈现更多不为大众熟知但却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2018年版亦是根据国务院公布的第一至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称“国保”)名单确定目录,历经9个月精心筹划制作,斯飞小组再次奉献全新的“国保”饕餮盛宴。全书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排版,多角度呈现精彩的建筑、彩塑、壁画、石窟、遗址、墓葬等。55人供图、27人参与撰写词条注解,纳入450余处(组)古迹,精选1100余张图片,7.2万字精练注解带您领略华夏木构匠心、窟寺烟云、历史沉浮。
-
戴笠
戴笠,黑暗时代里最黑的人。
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戴笠那样神秘,留下如此多的不解之谜。他纵横于隐形战场,神出鬼没,每一次行动都在无声无息间改变历史的走向,令真相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戴笠,黑暗时代里最黑的人》以戴笠的生平为主线,客观而全面地讲述了戴笠起伏跌宕的一生,并从侧面揭示了国民党各派系之间的相互倾轧与国民党政治的黑暗、国民政府的腐败堕落。
《戴笠,黑暗时代里最黑的人》记录了戴笠策划的好多次改变时代命运的行动,他营救蒋介石、暗杀汪精卫、爆破武汉城、贿赂美国人,第一个侦破袭击珍珠港的密电。致力于揭开戴笠的神秘面纱,领略时代背后的惊心动魄。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炮火声中,戴笠与张学良的一番隐秘长谈,最后令蒋介石逃出生天。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戴笠夜入杜公馆,与杜月笙在谈笑间,拉起了一支上万人的抗日武装。
1939年3月20日,汪精卫一天内连遭三次军统暗杀。戴笠在千里之外的布局,却令汪精卫损失惨重,落荒而逃。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军统提前破译了日袭珍珠港的密电。戴笠案前的这份宝贵情报,为何没有改变美军的命运?
戴笠身上每一个隐秘,在后人眼中都是一颗重磅炸弹。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军统提前破译了日袭珍珠港的密电。戴笠案前的这份宝贵情报,为何没有改变美军的命运?
戴笠身上每一个隐秘,在后人眼中都是一颗重磅炸弹。
-
罗曼诺夫皇朝
★ 蒙蒂菲奥里继《耶路撒冷三千年》之后又一力作
★《泰晤士报》《标准晚报》《经济学人》年度好书
★《每日电讯报》年度历史类好书
【内容简介】
一个关于二十位沙皇与女皇的扣人心弦的故事,其中有的是天才,有的是疯子,但他们全都受到神圣独裁统治和帝国野心的激励。
一部关于胜利与悲剧、爱情与死亡的引 人入胜之书,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对权力的研究,也是对那个至今仍影响着俄罗斯的帝国的生动描绘。
俄罗斯的罗曼诺夫皇朝是近代最成功的皇朝,统治了地球表面的六分之一。一个家族如何将一个惨遭战火蹂躏的公国变成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他们又如何丧失了这个帝国?本书讲述的就是罗曼诺夫皇朝在1613年至1918年这300多年间的历史。畅销书《耶路撒冷三千年》的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在这部最新著作中,利用大量新开放的档案,尤其是书信,扣人心弦地向读者讲述了这个拥有不可估量的力量又残暴无情的王朝的兴衰。
【媒体评价】
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的《罗曼诺夫皇朝》是一部规模极其宏大的史诗。……故事包括阴谋、政变、暗杀、酷刑、刺刑、轮刑、致命的鞭笞、荒淫、纵酒、庸医、皇位觊觎者、通过残酷的农奴制获得的巨额财富,以及,不足为奇地,镇压与反叛的恶性循环。与之相比,《权力的游戏》简直就是乡村牧师的茶话会。……读了蒙蒂菲奥里的绝妙叙述,让人觉得,在沙皇的灾难性领导下,俄国君主制的灭亡是个必然。
——安东尼•比弗(Antony Beevor),《金融时报》
这本五彩斑斓且活力充沛的书……结构很简单,是涵盖三百多年的按照时间顺序的叙述史。蒙蒂菲奥里从这段漫长历史里专业地选取了最佳部分(最惊世骇俗、最怪异荒唐、最具有戏剧性),并将之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蒙蒂菲奥里的故事横亘时空,从成吉思汗到戈尔巴乔夫,但他的文字不会因为博学而让读者望而却步……他具有极强的天赋,擅长活泼地描写人物和讲述故事。
——露西•休斯-哈勒特(Lucy Hughes-Hallett),《新政治家》
引人入胜……罗曼诺夫家族的故事,已经被讲过很多次了,但此前从来没有一部作品能把文学性、精彩的叙述、严肃的研究和心理学洞见结合起来。《罗曼诺夫皇朝》结合了所有这些方面,从战争和外交到体制建设和宫廷阴谋,但这主要是一部传记,让二十位俄国君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蒙蒂菲奥里精妙而高明地描写了宫廷生活的性质、权力的运作和不同角色之间风云变幻的关系。
——道格拉斯•史密斯(Douglas Smith),《文学评论》
本书精彩纷呈,最后三分之一的内容,从20世纪初到革命的大动荡,特别令人眼花缭乱。……正如小说家将对话熔炼在一起,蒙蒂菲奥里用回忆录中的精妙引言来描写末代沙皇每一个女儿的诞生。在皇朝灭亡的宏伟诗篇中,蒙蒂菲奥里入木三分地讲述了拉斯普京的阴谋诡计和他的遇害,以及1918年罗曼诺夫家族十八位成员被杀害的经过,读之震撼人心。……感谢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的才华,今后罗曼诺夫皇朝的统治将会显得更加令人难以置信和更加让人魂牵梦萦。
——斯蒂芬•科特金(Stephen Kotkin),《华尔街日报》
-
浩荡两千年
本书是《浩荡两千年》十周年典藏版,也是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的收官之作。中国的工商文明为什么早慧而晚熟?中国的商人在社会进步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中国的政商关系为何如此僵硬而对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终将以怎样的方式建成?在公元前7世纪到1869年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跨度里,财经作家吴晓波继续前两部作品的研究主题,再次探寻国家与资本、政策与商人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寻找出这些事关当代的问题的答案。作者的写作表明,在高度专制的集权制度下,权力与商业的对立、紧张关系,贯穿于两千余年的帝国时期。两千余年来,国家机器对商业的控制、干扰及盘剥,是阻碍工商文明发展的更重要的因素,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企业史,归根到底是一部政商博弈史。在《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一书中,以上问题有的已找到了答案,有的则还在大雾中徘徊。
-
从大都到上都
生动还原八百年前元朝两都间辇路的真实面貌,一本多角度的历史大散文。
一座历史名城大都(今北京)和一颗草原明珠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由这条路相连。
这条路尘封了八百年,当年皇帝仪仗浩浩荡荡、溪流清澈、青草茂美、骏马奔腾。如今已是沧海桑田。八百年前的辉煌,隐没在 平凡的村庄和深山荒草间。
这条路是元代的辇路,是皇帝往返两都之间的专属性道路,设有十八处纳钵。
这里是山川的终点,草原的起点,贯穿长城内外,是自古以来从蒙古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享受历史的丰富,探寻生命的意义,重新发现中国。
北大教授罗新,一位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的专家,在华发之年,自北京健德门启程,沿着古代辇路北行,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背着行囊,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叠山谷,进入内蒙古草原,不畏烈日、暴雨、尘土飞扬、山路艰辛,穿行于田垄与山谷间,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抵达上都,完成了他十五年前的夙愿。
“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真了解我所研究的中国吗?我一再地问自己。”
作者的叙述平静从容,充满古典气息,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美的享受,读来欲罢不能。在作者的讲述中,历史与现实交错,呈现出迷人的色彩。
大历史与个人小历史在书中错落交汇。
在这条路上,一边是历史,一边是现实。一边是遥远的史书上的沧桑印迹,一边是近处几十年的悲喜人生。年少时不为人所知的暗恋,三十年前的半途而废的远足,二十年前暴风雪中被倒提双脚走出黑松林,风华正茂的女学生突然离世,浅淡之交故人的神奇失踪,记忆里一朵牵牛花的摇曳,都因某一地点某一场景,在路上被恍然忆起。作者五十年的人生,也零星散落在这条徒步之旅上。
后工业时代,当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得几乎不值得测量时,徒步是对主流的抵抗。
本书汇集了许多的旅行家对于徒步的思考和意义。所引用的国外旅行家的段落,几乎都出自作者的优美译笔,且金句叠出:
“挣扎多年以后,我们明白了,不是我们成就了旅行,而是旅行成就了我们。”
“旅行就好比婚姻,如果你以为你能加以控制,那必定大错特错。”
本书配以精美手绘插图,以及手绘地图,生动表现沿途历史遗迹和人文风貌。
-
跌荡一百年
《跌荡一百年》是继《激荡三十年》之后,吴晓波溯流而上,再写中国企业100年。了解中国百年崛起,这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史诗般作品。
上卷叙述1870—1937年的中国企业变革。作者希望从历史中找到答案:当今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基因及精神素质是怎么形成的?它是三十年的产物,还是应该放在一个更为悠长的历史宽度中进行审视?在三十年乃至百年的中国进步史上,企业家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从曾国藩、李鸿章、盛宣怀、郑观应,到张謇、荣家兄弟、孔宋家族,寻找中国商业进步的血脉基因。作者从一个特殊角度记录中国企业的发展历史,既有文献价值,又有生动故事,洋溢着理想主义的光芒、英雄主义的魅力和浪漫主义的情怀!
下卷重新梳理了1938—1977年的中国企业史和商业变革。作者按照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之前40年的中国商业史。作者试图在这些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探寻中国商业人物和企业的成长基因、精神素质以及发展脉搏。在悠长的历史宽度中如何审视中国的商业发展?在百年的中国进步史上,企业家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
南京1937
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是笼罩在20世纪亚洲历史上的黑暗阴影,它也是二战时期中国战场上最广为人知的篇章之一。相较之下,发生在这场恶名昭彰的屠杀之前的那长达一个月的战争在英语世界却从未被人完整地讲述。何铭生的《南京1937:血战危城》填补了这个空白。这本书用震撼人心的文字描述了赢得淞沪会战之后的日本军队如何以破竹之势向南京推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证明了其野蛮程度。
不同于以阵地战为主要特色的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则是装甲车和空中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快节奏的运动战。这是两年后希特勒入侵波兰的“闪电战”的预先上演。面对这场现代化的机械化战争,南京守军的抵抗虽是英勇无畏的,但最终还是在日军的凶猛攻势下归于失败。和淞沪会战一样,南京保卫战不仅仅是中日两国之间的冲突。许多国家的士兵和平民也同样见证或参与其中。德国顾问、美国记者和英国外交官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一支新的力量也出现在其中,斯大林派出的苏联飞行员在挑战日本人的制空权。尽管如此,绝大多数受害者都是中国人——无数甚至都未留下姓名的士兵和平民。这本书就是献给他们的,他们应该得到历史的重视。
在驻东亚资深记者何铭生的笔下,南京保卫战的史诗故事和南京大屠杀的黑暗篇章被生动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因《上海1937》一书而获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最重要的史实纪录者的身份,因这部开创性的叙事史著作而得到巩固。
这部了不起的作品填补了论述第二次中日战争的英文著述中的明显空白,首次全面阐述了1937年的南京战役。作者将出自中国、日本和西方资料来源的研究生动地交织进对军事、外交和文职上下各层面的真知灼见之中。何铭生的这部作品引人瞩目,眼光独到,也许是因为只有一个外国人才能够客观地对待中日两国之间的激烈冲突。
—— 理查德• B. 弗兰克(Richard B. Frank),《瓜达尔卡纳和垮台》作者
何铭生再次巧妙地将源自中国、日本和西方的广泛素材编织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示出紧张的个人经历和震惊世界的国际冲突。……当我们注视着一个新近崛起的中国时,何铭生使我们清醒地认识了更接近于中国意识表面的巨大灾难。……何铭生的戏剧化风格为描述20世纪历史的强大作品增添了一种扣人心弦的小说般的品质。——罗伯特•A.卡普(Robert A. Kapp),《四川省和中华民国:省级军阀与中央政权,1911—1937》作者,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前主席
通过阐明苏联空军参战与援助国名党军队的重要性,何铭生澄清了此场战争中一个不那么为人所了解的侧面……书中最后一章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是最有力的描述,也许还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最让人毛骨悚然的事件的最好分析。《南京1937》本身就是一本关于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著作,也是他另一部作品《上海1937》的绝佳续篇。 ——J.布鲁斯•雅各布斯(J. Bruce Jacobs),莫纳什大学亚洲语言与研究系荣休教授
何铭生很好地把南京陷落的本质和广度联系了起来。他所写的书经过了深入研究,让人手不释卷。他的视角既有战略层面,也有战术层面,其观察既有立足当地的细腻描写,也有来自国际背景的高屋建瓴……我愿意将此书推荐给那些想了解在西方国家卷入之前的远东地区的战争本质的人。——克里斯•巴克姆上校(Major Chris Buckham),军事评论员
何铭生从外交和军事两个视角熟练地解释了大到军队调遣,小到单个士兵行动的许多事件,包括中日两国在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上的考虑,同时巧妙地为南京的沦陷做了铺垫……何铭生在继续为二战亚洲战场的起源提供深受欢迎的、可读性强的、多视角的解读,而这正是其他著述在匆忙地寻求珍珠港事件之后其他事件的真相时通常会掩饰的。 ——《战略之页》(Strategy Page)
在这本出自精心研究的著作中,何铭生审视了从信件和日记中获得的证人证言,并将这些与日本人占领南京后所产生的战斗记载相并列。他的这种努力,使得南京成为传奇城市的确切原因一望而知……对一桩鲜为人知的事件的极有价值的记录……对战争黑暗面的无情揭示。——《军事历史月刊》(Military History Monthly)
此书与同类型的其他书籍不同,不仅在于其所利用的资料来源的多元化,还在于其作者的全球视角……新闻式写作风格使得《南京1937》成为一本能令对军事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乐意阅读的著作。军事战术的分析与日记和回忆录中所揭示的两军官兵的战斗经验及心理状态的生动描绘相互印证。……所附的许多照片和地图更增强了其效果。——《军事史杂志》(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
一丝不苟的研究成果……如果我们够幸运的话,何铭生将继续撰写这些历史。现在离中国军事史的黄金时代距离还很遥远,但如果像何铭生所著的这类书籍继续出版的话,那么中国二战史的黄金时代就可能为期不远了。—— 战略之桥网站(Strategy Bridge)
-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主要论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开始越出传统运行轨迹而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全书共20章,作者以总揽全局的气度和全新的史学视角,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近代中国社会极其复杂的历史图景。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研究了近代社会结构的演变,从经济、政治结构,到城乡基层组织的变化。探讨了近代社会变化的内部因素,及其外部因素影响下导致的社会习尚的改变。考察分析了深刻影响社会上层的政治、哲学思想及其他各种社会思潮。作者的宽阔视野还关注到社会的其他各个层面,如宗族、行会、会党、人口、移民、社会心理、文学、电影、戏曲等等。书中极富思辨的论述,准确而深广地再现出百年中国的急剧变革。
在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中享有盛誉的这部历史读物,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读,也是其一大特色。史诗般的语言贯穿全书,遣词典雅,文采焕然,情感自然流露,富有韵律和乐感。新版增加精选《浮想录》摘编,读者可以从中领悟和探知作者建构新陈代谢史学思想的初衷和基本脉络,以及他对近代中国的深入思考。
-
中国历史上的关中士人
说起关中,人们会想到钟鸣鼎盛的周王朝,天下一统的秦帝国,还有说不尽的汉唐盛世,一时文采风流,霓裳羽衣,百国朝贺。唐以后的关中,不复昔日繁华,这一时段的发展史也鲜少被关注,"衰落"似乎成为这一"古帝王之洲"的定义性特征。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取意四关之中。关中地区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十三朝古都,本书的主题即是阐述当关中地区自宋代以降不再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以后,该地区的文化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文化之间的关系。作者考察了关中士人如何建立了三对观念:朝廷的/地方的,官府的/民间的,中心的/地区性的,并进一步探讨了中国近一千年来士人的自我身份建构等问题。
本书从地方的角度讨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展示了士人怎样在"官方"管制下的地方形成了"非官方"的空间,以期在政府与地方的互动中寻找和谐的契合点。关中士人预想的是将地方变成一个联合事业的纽带,联系一个"温和"的政府与一批以"非官方"身份行动的士人。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秩序中并无政府与社会的分立;这两者可以化成一个有凝聚力的体系,其中"非官方"的精英士人可以得到官方的支持来管理地方社会,而以朝廷为中心的政府始终是最终的权威。
本书的一个鲜明论点就是呈现了作为"意识"(consciousness) 的地方,"意识"强调的是人的思想情感与空间的结合,代表着理性与情感、知识与道德的交叉地带。在关中士人参与公共事物的诸种努力中——无论是修族谱、编纂地方志,促进关学的形成,还是努力为地方与中央政府寻找合作互惠的切合点——无不显示了眷眷乡情与理性思考的结合,以及地方历史知识的记录与道德伦理的融合。
关中的乡土社会见证了一代"关西陋儒"参与地方公共事务的努力。革命后的中国乡村已无法延续传统的士绅共同体的精英治理模式。我们只能在书中一瞥那远去的贤人的背影。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已经意识到某些社会力量的缺失所造成的社会代价,并有意恢复"乡绅社会"/"乡贤社会"的传统。是否可能恢复这一传统,或者要怎样才能恢复,"乡贤回乡的上虞现象"是否可以普及,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也许今天的中国社会可以抛却形式的考虑,尝试以变体的方式实践如"关西陋儒"一般的非官方士人在地方社会的公共精神。
-
铁血与音符
*德国版《菊与刀》,“二战”后同盟国处理德国问题的指导书。
*希特勒追捕、罗斯福亲邀的德裔犹太学者路德维希代,从内部剖析德意志民族性格的经典之作。
*德国为何被神化?为何被误解?读懂德国人的文化世界观,就读懂了欧洲史。
理性、精准、一丝不苟、条理分明——这是多数世人对德国的印象。
这个民族孕育了无数谱写出动人旋律的音乐家、开创思想新局的哲学家,也是18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艺术的起源地。但是,这个国家却也是挑起两次世界大战、侵略邻国、意图灭绝犹太人的民族。铁血宰相俾斯麦曾说:“音乐总是唤起我 心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渴望,一是战争,另一则是田园般的宁静。”这句话正是德意志民族灵魂的写照——浪漫与残暴并存。德意志民族的性格为何如此分裂?为何德国人在高度理性的同时,却又在战时集体陷入泯灭人性的疯狂?
埃米尔∙路德维希以其亲身且直接的体验,从德国历史起源和文化底蕴切入,剖析“德国人”(包含日耳曼人和普鲁士人)的独特民族性格,他们的傲慢与自负从何而来,以及他们对阶级、地位、组织、服从的病态着迷,彻底解析这个民族的灵魂为何如此冲突、如此矛盾。
这是一部从内部角度彻底了解德意志民族性格的时代之作。
-
亚洲史概说
在辽阔的亚洲大陆上,分布着东亚的中华文明、西亚文明、印度的梵文文明以及日本文明等,各种异质文明通过交通的纽带而建立联系,相互竞争并相互弥补,从而展开了亚洲史发展进程的宏大画卷,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全人类的真正历史。作者提出“西亚文明东流论”,并开辟了“亚洲史”这一全新的领域,着重考察各文明之间的交通联系,通过交通线的转移和变化,揭示文明兴衰与时代演进的历史大势。
-
钢铁之路
在工业革命时代的所有伟大创举中,铁路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开通,标志着铁路时代真正来临。在此之后,从伦敦到爱丁堡,路程耗费时间由2个星期缩短到2天,城市之间不再遥遥相望。普通人可以选择去远距离的城市工作,再乘坐火车回到郊区生活,这种跨地区通勤改变了农耕时代以来的社会形态。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周围地区,远途旅行成为新兴潮流,更多人开始以一种全新视野,打量以前到达不了的世界。
铁路成为连接世界的工具,更深远的影响是,它促进了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化进程。铁路使得商品、人力在城市之间高效流通,加速了资本运转。得益于大规模修建铁路网络,19世纪西方国家一跃建立了领先世界的工业文明。铁路技术向世界各地传播,触及了看似完全不可能的高度和遥远的角落,也催生了一批充满胆识的时代奋斗者。从近代早期富有野心的殖民开拓者,到中国高铁时代富有创见的建设者,《钢铁之路》将为我们讲述,铁路如何在200年现代化进程中,一步步发展成为大国崛起的国之利器。
【编辑推荐】
1、 爱因斯坦、霍金、马斯克、Sheldon……我们所知道的科技天才,几乎都对火车非常痴迷。
2、 铁路是工业文明的象征符号。从蒸汽机车、内燃机、电动列车到高速铁路,铁路技术的演变,完整贯穿了3次工业革命进程。一部铁路史,浓缩的是现代文明进化的影子。
3、 《钢铁之路》精心打造铁路史知识库,首次完整呈现铁路史入门百科全书。书中可以看到与铁路相关的:
① 技术篇。覆盖工业时代到中国高铁时代的50款收藏级车型,从轮轨、路桥、信号电报、磁悬浮系统等,全方面展示工业科技之美。
② 历史篇。来自大英博物馆和科学图片库的200幅未公开照片,从跨地区通勤、新型商业模式、资本流通网络等角度,还原铁路时代的社会面貌。这些照片解释了农耕时代彼此隔绝的我们,如何在铁路的带动下,飞跃至高度连接、快速发展的现代世界。
③ 创新篇。在铁路200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一批富有雄心、创见和魄力的创新者。从英国铁路之父到中国高铁建设者,《钢铁之路》讲述了这些技术崇拜者如何推动铁路成为大国崛起的国之利器。
4、 “一带一路”历史读本。《钢铁之路》讲述铁路重塑世界连接方式,让每个人真正读懂“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历史内涵。
5、 DK品质保障,全彩插图,精装典藏。
-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由大英博物馆和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联合打造,由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亲自撰写,一共动员100多名馆员、400多名专家,编撰时间长达4年,从大英博物馆800万件馆藏中精选了100件代表性物品,全面展现了人类200万年文明史。这是一项“全世界只有大英博物馆才能办到的世界史撰写计划”,以广播形式在BBC播出时,创下了1100万人口同时收听的纪录。
-
黑白镜头里的世界史(1850~1979)
★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镜头里有更开阔的世界观。
★堪称图文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用一本书围观整个世界。
★世界图文史殿堂级作品,百科权威《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者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著名图片机构盖蒂图片社联合出品。
★记录了摄影术发明以来人类一百多年的世界史,史诗般的视觉之旅。
★近2000幅珍贵历史照片搭配专业严谨的词条解释,同时精心挑选出共300件引人瞩目的探索发现,以及细节翔实而妙趣横生的事件。
★展现近现代史的每个细节。不管是奠定迪奥时装界统治地位的法国新浪潮运动,还是卢浮宫金字塔、国会大厦等建筑杰作,甚至是一战、二战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烈和无情……你都可以从精美的图片中一一体会。
★图书装帧采用锁线露脊工艺,*程度避免掉页情况发生,让每一页都可以轻易平摊在桌面上,为你提供享受视觉盛宴的*阅读方式。
十九世纪中叶,相机的发明,改变了人类记录历史的方式。从那时起,黑白镜头里记录的一切,让我们*次如此接近历史的真相。文化、艺术、宗教、科技、战争……镜头里所表达的,几乎涵盖了人类的所有历史,很好地诠释了人类文明发展中的进与退,为我们展现了完整开阔的世界观。
《黑白镜头里的世界史》由百科权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撰写,并与首席图片机构盖蒂图片社联合出品。书中涵盖了1850-1979年这一段以黑白镜头为主要影像记录方式的历史阶段,有近2000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和专业词条解释,不仅从横向囊括了历史的全貌,也从纵深方向提供了关键人物、地点和时间的相关信息,用广博的史实与照片记载了人类近百年来的发展历程。
-
牛津历史著作史(第一卷)
《牛津历史著作史》是一套五卷本的,由众多世界一流学者合作编撰的史学巨著,内容涵盖全球历史著作的历史。以编年的体例,全方位地叙述评论了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历史著作撰写、流传的历史,同时特别关注各国不同的传统,以及这些不同传统的突出要点及其与西方历史编撰的比较研究。是全球首部时间和空间跨度完整的、集体创作完成的学术性历史著作史。本卷时间跨度涵盖从开端至公元600年。
-
征服海洋:探险、战争、贸易的4000年航海
文明诞生之初,人类活动的领域局限于占地球表面30%的陆地;另外被海洋覆盖的70%是一片未知世界,被视为“充满变动,令人恐惧的禁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和技术储备,人们无法确定海面下隐藏着什么。
然而,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从未停息。公元前1000年,波利尼西亚人试水太平洋,拉开了向海洋行进的序幕。之后的几百年里,来自地中海、印度洋、大西洋、古代中国的冒险者开拓了海上航路。早期,北美洲停靠着维京人的战船;穿梭于地中海的除了基督徒,还有阿拉伯的穆斯林商人;在印度洋岸,古里古城的石碑记载了1407年郑和船队的到访,并向世界展示出它们与古代中国友好往来的印证:“民物咸若,熙皞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
1492年,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开端,欧洲迎来了征服海洋的黄金时代。海洋曾经是东西方文明融通的重要场所,如今给欧洲带来了无尽的财富与机遇。凭借海上战争,新兴帝国征服了东方世界;他们从殖民地掠夺资源,反哺本国工业革命;西方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欧洲反身凌驾于世界之上。欧洲向海而生,因海而兴,它曾建立海上奇迹,也一手酝酿了全球文明危机。在《征服海洋》一书中,我们将从探险、技术、贸易、战争等方面,一一回望这段文明融通与征服海洋的4000年航海历程。
【编辑推荐】
1、 海洋塑造了现代文明的发展模式。海上探险带来了无限机遇,资本和商品通过海洋传播,帝国一旦控制海洋就能控制世界……《征服海洋》从技术、贸易、海上扩张等主题,全面讲述4000年以来,人类世界互联互通的文明传奇。
2、 《征服海洋》精心打造海洋史知识库,是一部全面介绍海洋史的入门百科全书。书中包含以下方面:
① 技术篇。航海图、罗盘、六分仪……每一艘船都是一架精密仪器;初代帆船、风帆战列舰、超级油轮、航空母舰……60款缩微模型呈现4000年航海技术演变,书中配有多幅平面、立面、剖面图专业解析。
② 历史篇。欧洲是海洋文明的发源地吗?《征服海洋》讲道,早在公元前1000年,波利尼西亚人就已经开始穿越太平洋。从地中海、阿拉伯世界到中古中国,覆盖欧亚美非等6大地理分区的航海路线图,书中还原了欧洲以外地区建立的海洋文明。
③ 探索篇。在缔造海洋文明的黄金时代里,涌现过一批敢于探索未知的开拓者。比如海盗德雷克,对于大英帝国来说,他是塑造帝国海洋实力的重要推动者。《征服海洋》讲了许多这些英雄的奇迹故事。
3、 “一带一路”历史读本,让每个人真正读懂航海背后互联互通的历史逻辑。
4、 DK品质保障,全彩插图,精装典藏。
-
日本宪兵队秘史
日本宪兵队在二战时期令盟军和平民闻之色变,被称为“日本的盖世太保”。但是,与纳粹德国的盖世太保相比他们犯下的滔天罪行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战争结束前日军对战俘的大肆屠杀,以及战后美、日政府的庇护和刻意隐瞒掩盖了历史真相,日本宪兵队在战争期间所犯之累累罪行并不尽为世人所知。
《日本宪兵队秘史》是国内难得一见的全面揭露日本宪兵队罪恶的作品,介绍了日本宪兵队的由来、组织结构和战争时期所起的作用。1881年成立的日本宪兵队,是日本政府对内推行改革,镇压起义,以及对外侵略扩展的先锋,相继策划并参与了1895年“乙未事变”、1910年吞并朝鲜、1931年“九•一八事变”等历史事件。二战时期,拥有无限权力的宪兵队活跃在亚洲各地,管辖着日本在本土和亚洲占领区建立的676座奥斯维辛式战俘营,其虐俘手段极其残忍,泯灭人性,包括水刑、火刑、电击、活埋、斩首、悬吊、死亡行军等,饥饿和疾病也让战俘们倍受折磨。宪兵队其他令人发指的罪恶行径还包括:活体细菌试验,关押慰安妇,种族灭绝式的屠杀,等等。《日本宪兵队秘史》的作者收集了那些曾受到日本宪兵队虐待的幸存者的经历,以第一手资料作为支撑,向世人展示了日本宪兵队的反人类暴行。
-
分裂的王国
《分裂的王国》一书是《金雀花王朝》作者丹·琼斯聚焦于无地王约翰、《大宪章》和1215年的英格兰所撰写的一部历史作品。书稿以1215年这个历史节点,通过具体描述英格兰国王约翰与贵族(主要是部分男爵)的矛盾的不断深化,直至诉诸武力,最后签订了《大宪章》这样一个过程,反映了皇权与贵族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是落后的封建势力与新兴的阶层之间的矛盾。作者在介绍发生在这一年矛盾冲突的事件时,讲述了13世纪的英格兰社会状况,包括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各阶层人们地位、人们的服饰特征、战争场景、人们的饮食习惯、当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医疗技术水平,贵族的奢靡生活,教育制度,法律规范,对外贸易,娱乐消遣等等内容。
-
无夏之年
1816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没有夏天。这一奇特现象缘于太平洋上一座火山的大爆发,它所产生的240立方公里的浓尘遍布大气层,导致几个月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生天气模式的巨大变化。
在美国,无夏之年带来了食物短缺、宗教复兴以及从新英格兰到中西部的大迁徙。在欧洲,无夏之年带来了农业欠收、饥荒蔓延、饥民暴动,多条主要河流泛滥,以及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流行性斑疹伤寒。受此灵感,拜伦写下了那首《黑暗》,描述了一个太阳熄灭的世界;玛丽·雪莱创作出《弗兰肯斯坦》,描绘了几乎天天下雨的日内瓦;特纳在那时开始创作著名的“日落系列”……
在亚洲,异常低温减少了季风雨,南亚次大陆持续干旱,印度爆发了世界上第一次霍乱,并传到了莫斯科,最终在欧洲流行。而中国的“南涝北旱”亦带来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