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历史
-
陈独秀与共产国际
陈独秀是中共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研究他,对深化中共党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书是李颖的博士论文,为当年的优秀论文,并已于2005年出版。本次修订重版,增加了部分新的研究材料,对一些讹误也进行了修改。
中国革命与苏俄、共产国际有着不解之缘。这一历史特征在陈独秀身上表现得格外突出。陈独秀全部的思想和活动,从始至终几乎都与共产国际的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解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陈独秀研究取得突破的一把钥匙。
本书一方面充实和扩展了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开启了陈独秀研究的新角度,同样充实了陈独秀的研究,即用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关系这样一条贯穿陈独秀一生的主线,重新解析陈独秀政治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
-
解读日本:古往今来的文明流脉
如果对一个国家或民族感兴趣,那是因为它有趣;如果对一个国家或民族感到关切,那是因为它与自己有着密切的关联。对于中国人而言,日本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日本人就是这样一个民族。
本书以日本文明的历史沿革为纵轴,试图解读日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居住在日本列岛上的民族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对自我和他者的真正理解,有助于矫正我们情绪化的仰视和俯视的视角。
-
美国的伤痕
本书揭示了被粉饰过的美国独立战争的另一面——暴力,即美国实际诞生于一场充满暴力和血腥的内战。作者不但用生动翔实的文字展示了爱国者与保皇派、英国兵与平民、白人与黑人、印第安人之间的种种暴力行为,还展示出这种无处不在的暴力所带来的道德困境,即英国人对无休止战争的左右为难以及胜利者对战争罪行的抹除、篡改和美化。
本书试图从历史中发掘美国现当代种种对外政策的暴力基因,进而对通过暴力手段追求正义目标的行为做出批判和否定。因此可以说,美国是通过一场残忍无情、毁坏灵魂的战争建立起来的,无法理解这一点,就无法理解美国的过去与当下!
-
英帝国史(全八卷)
本书是中国学者撰写英帝国史的扛鼎之作。
二战后,“帝国”与“后殖民”研究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热门之一,成果赫然。但西方的研究都站在西方的立场上、弘扬西方的价值观念。这在英帝国研究中也是如此,以致今天的英帝国研究领域中,西方话语充斥其间,形成西方的一统天下。本书对英帝国的历 史作细致的剖析,通过深入研究,提出中国学者自己的诠释体系。
全书根据英帝国史的客观演进,分八个阶段进行讨论。
第一阶段是英帝国的萌生期,这一时期,英国民族国家开始形成,为海外扩张提供了制度保障。英帝国的萌生是民族国家的派生物,都铎王朝是英帝国的孕育人。本卷主要解释民族国家与英帝国萌生的关系,以及英国走上帝国扩张之路的背景与条件。
17世纪,英帝国从初生到形成。17世纪英国经历了政治大动荡,各种政体走马灯似地替换。但所有政府在帝国问题上却立场一致,都尽力扩张殖民地。这种现象背后是这样一个事实,即英国从民族国家形成起,就成为重商主义性质的国家。重商主义要求殖民地,早期英帝国是重商主义帝国。
18世纪是英帝国的第三阶段,是重商主义帝国战争的阶段,战争的规模逐渐从欧洲扩展到世界,开始出现“世界的”大战。所有这些战争都是重商主义性质,英国与其他重商主义国家(西、葡、荷、法等)争夺海洋控制权,为重商主义而鏖战。本卷主要研究帝国战争的本质,重商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就在英国打败所有对手、几乎赢得海洋霸权的时刻,美国革命却瓦解了英帝国。这是殖民帝国内在危机的第一次大暴露: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必定要对抗,结局一定是帝国解体。不过在那个时代,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相反,英国政府从美国革命中吸取教训,调整了殖民政策,以致短短三十年之间,又形成一个崭新的帝国,即“第二帝国”。这是英帝国的第四阶段:新旧交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重商主义帝国渐次退出,新理念和新地域构成了新帝国。本卷主要研究了导致帝国生命更新的机制。
新帝国的基础是工业革命,其巨大的生产力和廉价的工业品成为新帝国的力量源泉。英国在实现自由贸易的过程中夺取了世界霸权,它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帜,将触角伸向全世界。就在这个时候,“自由帝国主义”理论出现了,它提倡“无形帝国”,认为英国不需要殖民地,只需要“自由贸易”。一个老牌的殖民国家,却“不要殖民地”了,这是为什么?这是英帝国的第五个阶段。
19世纪下半叶,就在帝国的旗帜高高飘扬、大英帝国如日中天时,英国却开始走下坡路了。其他国家追赶工业化,打破了英国的工业霸权,也打破了它的殖民霸权。英国再一次调整殖民政策,投入到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中去,“无形帝国”又变成“有形帝国”,英帝国也完成了“日不落”的使命。可是,帝国的内在逻辑仍然在起作用:就在英帝国看似最辉煌时,新的解体又开始了。对英帝国的第六阶段,本卷重点分析了帝国内在逻辑的必然性。
为拯救帝国,英国政治家再一次使尽解数,试图用“帝国联邦”来代替帝国,建立世界性的“联邦共同体”,在大世界中建立一个“英国的”小世界。英帝国在第七个阶段上试图完成这个转型,但转型没有成功。本卷解释了这一转型失败的原因和实质,涉及英国的观念、价值、制度结构等等。
二战结束后,英帝国骤然瓦解,其速度令人诧异。尽管有政治家构想出“第三帝国”的方案,试图在苏伊士以西维持帝国;但人们普遍以为:英国人深知时务,主动撤离,完成了“非殖民化”。果真如此吗?并不是。本卷研究发现,英国人在不同地区的撤离方式是不同的,有和平退出,有战争对抗。原因是,和平与战争都服从相同的帝国目标:构建一个实质性的“英联邦”,以维护英国的大国地位,这就是所谓“非殖民化”的本质。不过英国的梦想还是破灭了,英国的大国地位也随之破灭:英帝国寿终就寝。
-
耶路撒冷三千年(全新增订版)
浦睿文化打造随身读概念 阅读场景更随心
“飞行本”系列 轻装上市!
五年热销,经典升级——
全新校译
新增作者写给中国读者的信
30张彩色插图
增补第54章,近3万字内容
以时间为线索分为四册,便携的通勤利器!
--------------------------------
※《耶路撒冷三千年》(全新增订版)由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亲自操刀,将53万字的历史按主题拆分成 “大卫之城”、“耶稣之城”、“哈里发和十字军”,和“以色列的崛起”四册。全新版本还特别新增3万字内容,感受圣城近况,了解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中东政策的影响,明晰2019以色列大选的进程。
※轻装便携,呈现书朴素而不低廉的舒适状态。32开的新版本适合单手持阅,让读者可以将其轻松放入裤兜、手包等,用优质的故事,轻巧填补日常的空隙。内文采用轻型纸,以浅色为基底,体现细腻的阅读质感。
※《耶路撒冷三千年》在国内畅销多年,一问世即获颁“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收获凤凰网、深圳商报、南方都市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等媒体和专业机构评选的“年度好书”“年度影响力图书”等赞誉,并在京东、当当和亚马逊月度和年度榜单中名列前茅。全新增订版则在此基础上新增第54章《21世纪》等3万字内容、30张彩色插图,同时还有作者致中国读者的信。
※耶路撒冷的历史是整个世界的历史。它是一个神的殿堂、两个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圣地,是唯一拥有天堂和尘世两种存在的城市;它是文明冲突的战略要冲,让世人魂牵梦绕的去处,惑人阴谋、虚构传说和二十四小时新闻的发生地。
讲故事的大师”西蒙·蒙蒂菲奥里依年代顺序,以三大宗教围绕“圣城”的角逐,以几大家族的兴衰更迭为主线,生动讲述了耶路撒冷的前世今生;作者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以客观、中立的角度,通过士兵与先知、诗人与国王、农民与音乐家的生活,以及塑造耶路撒冷的家族来呈现这座城市三千年的瑰丽历史,还原真实的耶路撒冷……
※名人推荐:
壮观!蒙蒂菲奥里告诉你耶路撒冷是怎么样的以及它为什么与每个人休戚相关……你会忍不住爱上这座城市,它是人类的瑰宝。而这本书值得你一读再读。
——比尔·克林顿(美国前总统,在美国NBC《今日秀》中给予这本“年度好书”的评价)
西蒙·蒙蒂菲奥里扎实的研究功底,栩栩如生的讲述能力,使得无论是学者还是门外汉,都将这本书视若珍宝。
——亨利·基辛格(美国前国务卿)
历史学家西蒙•蒙蒂菲奥里的这本书向我们徐徐展开了一部带有声光电效果的洋洋历史长卷,许多事件和人物闻所未闻,即使以为还熟悉的大卫、耶稣、十字军和阿以冲突也不像知道的那样。
————第十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颁奖词
-
萨拉热窝100年
*1座城市,3个民族,100年,3次战争。
*20世纪在这里开始,也在这里结束。
*以萨拉热窝的宏大历史为经,以居住其中的三个家族的历史为纬,展现“欧洲的耶路撒冷”——萨拉热窝历经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南斯拉夫、波黑的百年激荡。
*日本重量级媒体《朝日新闻》十年欧洲观察。
这本书讲述了被称为“欧洲耶路撒冷”的萨拉热窝这一亚欧大陆交通要道,这一宗教、民族、文化交汇之地*近100年的历史。该书作者以萨拉热窝的宏大历史为经,以居住其中的三个家族的历史为纬,既展现了萨拉热窝历经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南斯拉夫、波黑的百年激荡,又通过三个家族的命运呈现了大时代下个体生命的真实经历。作者梅原季哉,日本重量级媒体《朝日新闻》欧洲分社社长,十几年间一直围绕巴尔干地区的历史和战争进行采访。
-
中國議會百年史
英日等國的議會史研究屬於歷史學、政治學的古典研究領域。而中國的議會和選舉研究,雖有部分針對中華民國初年的國會、抗戰時期的參政會、內戰時期的國民大會,以及中共建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的人大及政協等著作;但通史性的研究並不充分,尤其跨越1949年通觀自民國(大陸)時期至現代中國大陸體制的著作幾未曾見。更因極富曲折性的中國近現代史,其本身即是一連續性的體制轉換,在此過程中議會或短命而終,或在不同時期性質各異,更增研究之困難。本書透過通觀近現代100年的議會史,簡列比較國際與中國大事例,並側重中國大陸現況,試圖進一步考察近代國家的間接民主主義/代議制的意涵與其實踐。
-
失落的猴神之城
自西班牙殖民者赫尔南•科尔特斯时代以来,欧洲就有传言说中美洲洪都拉斯内陆某处隐藏着一座财富遍野的失落之城,原住民称之为“白色之城”或“猴神之城”。据原住民说,他们的先祖曾为躲避西班牙侵略者到过那里,他们警告说,任何闯入这座圣城的人都会受诅咒而死。1940年,记者西奥多•A.莫德从雨林中带回了数百件文物和一个动人的故事,之后未透露该城的位置就自杀身亡了。
可怕的诅咒和传说,未能阻止前赴后继的探险者闯入雨林。四分之三个世纪后,纪录片导演、探险家史蒂夫•埃尔金斯组织了一个科考队对失落之城展开搜寻活动。通过激光测绘技术,穿过危险重重的茂密雨林,他们找到了一座古城废墟,一个神秘的失落文明……但“猴神诅咒”还是降临了,回到文明世界的探险队队员惊恐地发现自己染上了一种可怕的疾病。
本书不仅讲述了一个充满悬疑的探险纪实故事,它还探讨了考古探险的伦理、人类对雨林的破坏、新技术的应用以及考古对原住民的影响等值得反思的问题。
-
决胜波罗的海
本书研究了瑞典如何单凭军事技能便跻身强国之列,并支配北欧长达一个世纪。以瑞典的行动为主线,讲述卡尔马战争、三十年战争、瑞波战争(“大洪水”)、斯堪尼亚战争和大北方战争的历史。回顾瑞典军队如何踏上欧洲大陆、浴血沙场、崛起为军事强国,直至与庞大的俄国进行较量时走向毁灭。分析瑞典帝国的兴衰原因,探索战争、经济、地缘政治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视角新颖,一定程度上填补17—18世纪的中欧、东欧、北欧军事史的空白。
三十年战争和大北方战争在欧洲近代史上有着重要位置,前者塑造了新的欧洲,后者直接导致俄罗斯帝国的崛起并永远改变了波罗的海的局势。本书从瑞典视角讲述这段历史,补上了长期缺失的一片“拼图”。
※从17世纪瑞典帝国的兴衰探索战争、经济、地缘政治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从国土面积、人口、资源方面看,瑞典没有成为大国的潜质,然而仅凭借其领*者的军事才能,它一度崛起为军事强国,将波罗的海化为自己的“内湖”,直至折戟波尔塔瓦。征俄失败后,瑞典在波罗的海的霸权迅速衰落。个中原因及经验教训,对思考今天的国家发展及国际关系,也有借鉴意义。
※线索清晰、细节丰富、语言平实、译文准确流畅
像纪录片一样,回顾瑞典帝国的崛起、衰落、崩溃,带你迅速领略那段历史的精彩,进入近代早期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
-
法兰西双皇后
法兰西双皇后的王权对决,象征着欧洲从中世纪向近现代的时代跨越,这段值得引人挖掘和深思的王朝历史,唱响着引领王权兴衰的史诗赞歌。一位是统治法兰西半世纪之久的卡特琳娜皇后,一位是扶助波旁王朝崛起的玛戈皇后,两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女性撕开最后残留的母女温情,因着各自代表的王权利益而界限分明、势不两立。
一位代表着王权巅峰的中世纪统治,一位充满着时代进步的新兴力量,究竟是引发王权衰败之势,还是缔造现代帝国之路?这段发生在欧洲大陆的中世纪与近现代的迭代更替,早已被历史毫不留情地镌刻在时代之路上,散发着熠熠光辉。
-
广州七天
这本书是第一部系统而详尽地描述广州城乡的西方著作,为我们留下的19世纪中后期广州地理、人文、文化、宗教、经济和社会的全景式描述。上至官府制度、人文历史、地理地貌,下到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涵盖范围之广,几乎无所不包,其中尤其可贵的是那业已消失了的地理地貌和社会人文风景。
格雷在广州生活多年,对当地风土人情较为熟悉。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在7天内游遍广州,他的广州一日游从沙面出发,以走街串巷的漫步形式,最后回到沙面结束一天的旅程。
本书出版时曾在西方大受欢迎,其设计的广州游路线成为欧洲人游历广州的标准指南。当年英美商人合资的省港澳轮船公司还曾在“广州七日游”的基础上适当增减,制成“三日游”或“五日游”,向外国游客推广。
除此之外,格雷还将自己在广州多年了解到的各种风土人情汇编成另外一本书,名为《中国:民众的法律、礼仪和习惯的历史》(China: A History of The Laws, Manners and Customs of The People)。这两部著作在英国都获得空前好评,一篇书评这样写道:格雷呈现给我们的画面生动而真实,那不仅仅是中华帝国的宗教、政府和种族,还有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他们的家庭、商铺、街道、司法管理、城市政策、道德风俗以及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和特性。借此我们可以了解旧中国的面貌以及为何会如此。
《广州七天》是《遗落在西方的广州记忆》丛书之一。
-
魏晋政治与皇权传递
本书围绕曹魏与西晋两次皇权传递带来的政治变动,从皇权的交接之际入手,探讨短暂的君弱臣强局面为政治带来的不安。魏明帝托孤与晋惠帝为太子时面临的夺嫡之争,是魏晋南朝历史中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皇权传递。魏明帝顾命改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曹魏正始局势的走向,甚至决定了曹魏最终为司马氏取代。西晋武帝时期的太子地位以及围绕皇储话题形成的夺嫡之争,旷日持久,直接影响到晋武帝对于权力结构的布局,对贾充的依仗与放弃和对杨骏的启用,使西晋最终形成了政治和军事上宗王与外戚结合的格局,而这恰成为西晋此后的变乱之由。
-
茶在中国
《茶在中国:一部宗教与文化史》跨越了宗教研究与文化史的界限,广征博引——诗歌、历史记录、仪式文献、禅苑清规——其中有许多材料是首次被翻译或分析。
《茶在中国:一部宗教与文化史》以一件日常商品和大众饮品为切入点,探索了封建中国早期到其后大约1800年的时段里,传统中国宗教与文化变迁的概况。它追溯了饮茶从具有神话色彩的起源到19世纪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宗教思想、机构和人物是如何影响茶的故事,也考察了茶带来的传统习惯、审美、仪式、科学和知识观念方面的变化。
-
唐人时代
这是“一部富有烟火气息的唐代日常生活史”,完整再现了一千四百年前唐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
本书尝试抛弃当下生活史写作中对于衣食住行等分门别类写作的方式,试图从基础史料、唐人笔记、唐传奇、敦煌遗书和文物中,打捞起散落在浩瀚历史中日常生活的碎片,以学者的修养,辅以通俗的笔法通过外来文明、衣冠、贵族与平民、食物、城市、婚姻、科举、艺术等话题来展开对唐代生活的还原。
这种尝试不但使得文本极具可读性,而且全书通过对比式的写作,更加能够让读者在一个平行的时代了解唐代的社会,使今人也能完成一次对唐人社会与生活全貌令人着迷的考察。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校订本)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原是梁启超1923年夏至1924年春夏间,在南开大学、清华学校讲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课程之讲义。作者从“时代思潮”、“复古求解放”等理念入手,论述了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清初各学派建设及主要学者成就、清代学者整理旧学的总成绩三大问题。其目的“是要说明清朝一代学术变迁之大势及其在文化上所贡献的分量和价值”,纵横并立,经纬互持,将清代学术置于十七、十八、十九三个世纪的中国学术史发展中,对经学、小学、音韵学、校注古籍、辨伪书、辑佚书、史学、方志学、地理学、谱牒学、历算学、乐曲学、金石学及其他科学等二十个学术门类的成就及各学科概貌做了整体评述和清晰勾划,第一次完整、系统地将其启蒙、发展与流变展示在人们面前。
本次整理以最为通行的1936年中华书局《饮冰室合集》本为底本,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稿本、清华学校讲义本、《史地学报》刊载本、《东方杂志》刊载本、民志书店第四版单行本、《东方文库续编》本为通校本,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概略》稿本、南开大学暑期讲义本、辅仁大学铅排本、重庆中华书局重排重校单行本以及《学灯》《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晨报副镌》等报刊所刊载者为参校本,举凡脱、讹、衍、倒者一千数百处,一一校订,使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文本,更为完善。
-
从航海图到世界史
海上航路将被海洋分隔开的大陆连接起来。与陆地上的道路不同,每次航行时,海上航路都有可能如同海市蜃楼般消失不见。没有可靠航海图的海洋航行,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一样充满了危险。于是,航海图成为人们驶往新世界的必备工具。
航海图的诞生是人类俯瞰世界的尝试。与航海图相伴的一次次神奇发现之旅,也是人类不断探索世界、拓展认知边界、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本书以航海图为针,海上航路为线,将分散在各处的零散的、孤立的历史织成一部动态的、完整的、相互呼应的世界历史,描绘了从单一世界到复合世界的演进历程。
------------------------
【编辑推荐】
1.有用:媲美《极简欧洲史》的崭新世界通史,秒懂现代世界的形成,快速搭建知识体系,拓展认知边界。
相比不遗巨细的大部头,这本200多页的世界史,轻松好读不晦涩,涵盖大航海、新技术的应用、交通网的形成、三个世界的连接、思想观念的转变等关键节点,帮助读者快速搭建知识体系,拓展认知边界,是上班族上下班路上、旅途、休闲的好伴侣,更是大中学生课堂之外的知识营养源。
2.有料:冒险故事串联起单一世界到复合世界的进化历程,生动刺激不单调,满足读者娱乐化、长知识的需求。
“为了找到亚洲,我也是操碎了心”“一张航海图霸占全世界”“食盐变黄金,这不是神话”……发现新世界的阴差阳错与生死之别、新旧世界的矛盾冲突、不同利益集团煞费心机的竞赛,以及地理、气象、天文、数学等众多学科硬知识融合在命悬一线的探险故事中,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满足读者娱乐化、长知识、求刺激的多重心理。
3.新鲜:从陆地走向海洋,俯瞰地球,从航海图角度讲世界史,视角与众不同。
航海图的出现,是人类首次俯瞰世界的尝试,把人类头脑里想象的世界变为现实。以往的世界史偏向以陆地为中心叙事,本书选择立足海洋,从航海图这个少有人关注的角度讲述不同地域的、被海洋割裂的世界是怎么连结为一个整体的,不同地区的人们又是怎么从毫无联系变成现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的。
4.有内涵:表面写大航海与世界史,实则探究人类对地球的再发现。
航海图的诞生与完善,不仅记录了海上航线的开拓,更是人类对地球一次次再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新大陆被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产生、资本主义的基础得以奠定、现代世界的大门开启。
5.有范儿:20多幅精美地图真实还原人类探索世界、突破思想禁锢的点滴脚步;封面书名组成一艘帆船,若隐若现地航行在茫茫大海上,穿越迷茫、晦暗和明朗,寻找着未曾被发现的彼岸;别人都不知道的冷知识,我知道。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 精装)[美]悉达多·穆克吉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 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平装 精装)[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 [美]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 [美]罗伯特·L.凯利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精装 平装)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22《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英]马克·马佐尔
23《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如何开创一个理想世界》[荷]罗杰·布雷格曼
24《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大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 [美]约翰·朱迪斯
25《自私的基因(40周年纪念版)》(平装 精装) [英]理查德·道金斯
26《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1945》 [美]入江昭
27《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 [美] S. N. 艾森斯塔特
28《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美]尼尔·波兹曼
29《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 [美]欧阳泰
30《起源:万物大历史》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31《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 [美]托马斯·斯坎伦
32《认知工具:文化进化心理学》 [美]塞西莉亚·海斯
33《简明大历史》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美]威廉·麦克尼尔等主编
34《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 [美]托马斯·M.尼克尔斯
35《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修订版)》 [荷]弗雷德·斯皮尔
36《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美]斯蒂芬·平克
37《历史性的体制》[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38《希罗多德的镜子》[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39《出发去希腊》[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40《灯塔工的休息室》[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41《从航海图到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历史》[日]宫崎正胜
42《人类的旅程:基因的奥德赛之旅》[美]斯宾塞·韦尔斯
43《西方的困局:欧洲与美国的当下危机》[德]海因利希·奥古斯特·温克勒
44《没有思想的世界:科技巨头对独立思考的威胁》[美]富兰克林·福尔
45《锥形帐篷的起源:思想如何进化》[英]乔尼·休斯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
中国方术考(典藏本)
【李零先生经典作品精装修订本 被誉为“古代思想世界的复原图” 】
此次新版,作者李零先生重新选录彩图,并对正文做了修订。全书采用纸面精装形式,锁线胶订,宜读宜藏。
【关于本书】
《中国方术考》《中国方术续考》是李零教授的代表作,第一次汇集考古材料,系统总结了中国早期的方术知识,对中国科技史 、中国思想史乃至中国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此次新版,李零教授对全书有所修订,并撰写了“新版前言”,说明他研究方术的初衷,讲述对中国早期宗教传统的独特认识。从李零教授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打通古今中外的学术情怀。
【评论推荐】
李零的《中国方术考》为我们多多少少地制作了一幅古代思想世界的复原图。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葛兆光
李零的学术根柢,大体上承罗振玉、王国维以迄李学勤、裘锡圭等三代学人的古文字学、考古学、古文献学和历史学的研究传统。在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上,李零这种一反传统的先经艺后方术的书志分类体系,而从事逆向研究的取径,不仅别树一帜,相当具有创意,同时,在传统思想史研究资料的开拓上,也深具意义。
——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金仕起
作者治学素重通识,总结归纳以成全局,大局小节交相为用,前后融贯予人启发。
——豆瓣读者 湛冥庐
仅看存世文献是不足以了解古人的,特别是无法以古人当时的生活日常背景去理解他们的观点。这本书提供了纷杂但有意义的思想背景。
——豆瓣读者 gegezhu
对于有些相关兴趣并有传统文史哲基础的人来说真的是很棒,视角新颖,材料充实,从历史学的角度给出古代社会、宗教、政治方面的启发……尤其是研究角度非常非常好。
——豆瓣读者 人间卧龙
-
亲密关系
自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动物以及它们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就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动物即是人类的威胁和敌人,也是人类的朋友和助手,人类与动物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甚至关乎到文明的兴衰。在本书中,布莱恩·费根通过详实的材料和谨慎的分析,深入研究了八种动物在人类历史中扮演的角色,告诉了我们动物如何塑造了人类的历史,观点新颖独到,引人深思。
-
制胜的科学
本书讲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军队各个层面的组织与战术,从战术理论、条令、士兵训练方式到三个主要兵种独立作战与配合作战时的战斗实践、诸兵种合同战术(大战术或高*战术)均有涉及。尤以俄军的实战情况为主。主要依靠一手资料——18、19世纪之交的战术理论著作、条令、手册、教令、命令、报告以及参战者的回忆录、日记和信件——详述了拿破仑时代俄军的战术。
-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2
《资治通鉴》一共写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超级案例集”。
本书用“通篇大白话”让你轻松读懂《资治通鉴》的故事,并用深刻的“华杉讲透”点评,让你领悟历史背后的古人智慧。
1、
项羽乌江自刎:百战百胜,不如一战而定
【历史事件】
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大军将项羽包围在垓下,项羽败走迷路,被农夫骗到沼泽地,他自知跑不掉,对身边人说:“我起兵至今,八年了,身经七十余战,未尝败北,于是称霸天下。今天居然被困在这里!这是天要亡我,非战之罪也!”最终,项羽自刎于乌江边。
【华杉讲透】
项羽临死还在自夸他的百战百胜。但是,自古的兵法,都厌恶百战百胜。因为,百胜让人骄傲,百战又劳民伤财,所以百战百胜就会导致灭亡,怎么不是“战之罪”呢?而且,你都百战百胜了,竟然还在打,证明你的胜利没有彻底解决问题,这样的胜利毫无意义。
2、
萧何兴建未央宫:排场就是气场,能震慑天下
【历史事件】
公元前200年春,萧何负责兴建的未央宫落成。刘邦看见未央宫建得富丽堂皇,非常生气,对萧何说:“天下动荡,战争连年,百姓劳苦。你怎么能把宫殿建得这么奢华?”萧何说:“正因为天下还没安定,人心浮动,所以才要壮丽的宫殿来树立天子的威严。”刘邦转怒为喜。
【华杉讲透】
当时很多英雄豪杰其实并未顺服刘邦,还在蠢蠢欲动。所以萧何建造华丽的未央宫来震慑天下。让人们在这宫殿下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放弃挑战中央的野心。这也是《孙子兵法》讲的“上兵伐谋”,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伐掉他心里谋划的念头。排场就是气场,气场就是百万雄师。做企业也一样,办公室要有排场,客户才有信心;公司集体活动要有排场,员工才有士气。
3、
贾谊提出削弱诸侯势力:学习解决问题,不如学习如何避免问题
【历史事件】
公元前174年,贾谊提出,可以把大诸侯国,分封成多个小诸侯国,以此削弱诸侯势力。可汉文帝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对当时危险的局势采取纵容的态度,终于在他儿子汉景帝手里,酿成了“七王之乱”。直到景帝的儿子汉武帝,才终于采纳贾谊的建议,使诸侯势力逐步瓦解。
【华杉讲透】
贾谊果然有远见卓识,可惜汉文帝没听他的。这是人性的一大弱点,总是要等事情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才懂得要有所作为。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三点:一是要提前发现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问题出现后,不光要解决问题,还要进行复盘,看以后如何避免;三是奖励那些避免问题发生的人,而不是只把问题出现后力挽狂澜的人视为英雄。
翻开本书,像读小说一样津津有味读懂《资治通鉴》!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