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历史

  • 万物之灵

    作者:吕洪年

    “后山海经时代”,一部解读古代中国神物崇拜文化的集大成之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专家吕洪年集功四十载,详解108种“神物”被崇拜、被信仰的文化演变和历史渊源。

    致力于全面呈现中国千年历史中奇幻瑰丽的神怪文化,深刻反映从上古时代流传至今的神话传说的当代意义。

    全书借鉴古代博物类书籍的纲目编撰体例,将书中提到的神物崇拜按类别划分为自然、动物、植物、图腾、器物、躯体、生殖等9大门类,细分为涉及天地、日月、野兽、鳞介、服器、纹样等二十二部类,权威考辨出处、解读变迁历史,并分析对当代中国人的文化想象和观念产生的影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专家首次权威解读神物崇拜文化

    ·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解说108种“神物”的千年影响

    ·在生活中作为实用书的当代民俗版“山海经”全解式百科

    ·无障碍理解上古至当代神灵文化,跨越历史、考古和民俗三大领域

    ·通过神物信仰的典型,解读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民间习俗和传统信仰观

    崇拜文化的研究不仅是个民俗学和社会学问题,而且是个哲学问题,领域十分宽阔、牵涉面至广,所以洪年君的这部著作,实在不同凡响。

    ——历史地理学泰斗·浙江大学终身教授 陈桥驿

    为了真正认识中华文化这一独特的系统,除了宏观的理论研究之外,目前尤需脚踏实地的实证研究。

    ——著名民俗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 何星亮

  • 合众存异

    作者:[美]约翰·马克·法拉格 / [美]玛丽·乔·布尔 / [美]丹尼尔·切特罗姆 / [美]苏珊·阿米蒂奇

    《合众存异:美国人的历史》将宏观历史场面与微观历史事件完美结合,重点描述

    了美国不同区域的不同社群如何塑造了美国的历史,通过考察个人、社区、国家来展示 美国的族群、地理和经济多样性,同时对于这些多样性的展示无不指向一个更为重要的 事实:尽管美国社会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族群, 但它们都对美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美国之所以成为美国,也正是这些社群合众存异的结果。

    ·从全新视角解读美国历史,突出了美国发展历程中不同美国人社群的经历,帮助读者认清美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影响人们生活的复杂历史力量。

    ·一本真正具有整体性视野的作品,通过展现从新英格兰到南方、从中西部到西部的社群掠影,展现了美国辽阔的地域。

    ·对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加以持续而细致的关注,特别强调了它同西半球国家的关系,尤其是与近邻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关系。

    ·加入美洲史和美国史研究最新学术成果,所有章节均经过大量校订、修改和重写。

  • 鳥瞰古文明

    作者:尚‧克勞德‧高爾文

    ~130幅城市復原圖,重現古文明全景~

    眺望城市復原圖,我們看見了時間,又超越了時間。

    以地中海沿岸為中心,九大地域,八十八座城市復原圖,

    獻給歷史繼承者的「古城市之詩」。

    若我們思考存在,試圖定位現在於時空之間的座標、刻劃置身的方位時,

    這些復原圖便成為羅盤,帶領我們從蒙昧中,重新睜開雙眼。

    重新認識古建築是一種挑戰。

    尚.克勞德.高爾文運用素描的才華、建築與考古學的知識,實現了這個構想。

    他拼湊遺跡散落的線索,一筆一筆,力圖恢復文明的原貌,使其再次獲得生命。

    在亞爾古代博物館中,人們透過他的畫作,

    通向千年之前的土地,回訪令人屏息的歷史城市,

    作畫與看畫的過程,打通了一條穿越之路,

    古文明的巨夢得以在人們的內心延續。

    偉大的城市並不只存在於歷史,

    它建構的同時,也預言著對後世的影響。

    書中的一三〇幅城市復原圖,幅幅集考古、地質、歷史、文明研究之大成,

    是橫跨好幾世紀的挖掘、調查與不輟思考的成果。

    從【金字形神】塔到【埃及金字塔】……

    從【帕德嫩神廟】到【巴勒貝克神殿】……

    從【羅馬的中心地帶】到【盧泰西亞】……

    透過畫作,我們在地質、建築、藝術、幾何甚至哲學凝聚而成的理想城市中悠悠漫步,

    也可說,祖先們對存在的追尋,從黑暗中賦歸,

    筆直地朝我們走來,指引著創造嶄新的理想時代。

    凝視復原圖,我們能理解古希臘、羅馬、埃及等城市背後的歷史,與建築本身的抱負。

    若你對歷史、人類的遺產懷抱敬意,跟隨畫作,俯視古文明盛世,

    或許能在現實的邊陲之外,推展出不同於往的視野與疆界。

    【本書特色】

    ◎穿越時空三千年,以地中海為中心的九大地域全景:

    近東、埃及、希臘、土耳其、北非、義大利與伊利里亞沿岸、西班牙與葡萄牙、德國、高盧,依世紀累積的史料重新建立景象,古老的世紀於此幽幽復甦。

    ◎八十八座城市的歴史、建築、文化巡禮:

    巴比倫、迦太基、帕邁拉、亞歷山卓……簡明介紹88座城市歷史與建築、都市計畫,搜羅地形、地景、疆界、主要建築物位置、外觀等五大重點資訊,塑造可能性最高的城市樣貌。

    ◎一三〇幅城市全盛時期水彩復原圖:

    參考古老的文書與畫、馬賽克拼貼與浮雕、考古學研究成果,運用傳統筆墨技巧,以遠近法在紙上素描,用水彩著色,背負藝術的使命感,理性地重現古文明。

    【名人推薦】

    ◎旅行作家、節目主持人 謝哲青

  • 《万物有意思.中国篇》(全二册)

    作者:北京日报《万物》编写组

    1.北京日报《万物》编写组蛰伏多年匠心之作

    2.一部东方生活的极简历史,刷新你的常识认知

    3.四色印刷,全彩配图,一段历史与审美的奇幻历程

    4.语言通俗,故事生动,一场古典与现代的灵魂碰撞

    5.史上稀奇古怪、趣味十足的事情真相,处处都是意想不到

    6.刨根问底,探究万事的来龙去脉,一部妙趣横生的百科全书

    格物致知,万万没想到的趣味历史。

    你知道吗——

    扇子最早是用来象征权威的,风筝是魏晋发明的最早飞行器,北京中轴线是歪的,孙悟空可能是从印度“进口”的,旗袍讲究“九翘三弯”,汉代就有年终奖,唐朝人离婚很文艺,饺子和医圣张仲景竟然渊源颇深,“样式雷”的烫样可以秒杀现代的建筑模型……

    与古人谈谈衣食住行,一部东方生活的极简历史,身边的点滴都有一段悠长的故事。

  • 帝国与共和三部曲

    作者:易中天

    易中天《帝国与共和三部曲》(2018精装版),是易中天系统论述东西方政治史的著作。

    此前一版本正是基于201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易中天文集》增订,此版得以再次回归。

    《费城风云》初版于2004年8月,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原名《艰难的一跃》,2005年11月更名为《美国宪 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2008年4月再次更名为《费城风云》,改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2011年5月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易中天文集》时,增加了总题为《隔岸观火》的四篇文章,也都是谈美国政治的。本次再版内容与文集同。

    《帝国的惆怅》初版于2005年8月,由文汇出版社出版。2011年5月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易中天文集》时,将《〈水浒〉四章》移入第一卷《高高的树上》,增加了《武侯治蜀与“攻心联”》、《小太宗与大败局》、《帝国官僚制度简述》三篇文章。本次再版内容与文集同,但目录有所调整。

    《帝国的终结》初版于2005年8月,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2007年11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修订本。2011年5月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易中天文集》时,将《帝国的惆怅》一书中的《好制度,坏制度》一文移入本书作为附录。本次再版内容与文集同。

    《帝国的惆怅》是易中天关于中国传统社会政治与人性的论著。帝国的运作逻辑能否改变?改革的利弊得失又有哪些启示?

    《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的论著。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国制度为什么最终消亡?

    《费城风云》则是易中天介绍美国宪法诞生的过程及其启示。世界首部成文宪法--美国《联邦宪法》究竟怎样产生?为什么两百多年过去了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当今时代又有哪些启示?

    《帝国的惆怅》是易中天关于中国传统社会政治与人性的论著。 帝国的运作逻辑能否改变?改革的利弊得失又有哪些启示?易中天反思秦汉之后的帝国制度:"从秦灭六国到辛亥革命,中华文明70%的历史都是惆怅,而惆怅,是因为在乎。"

    《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教授*看重的作品。本书以辛辣幽默的笔调,生动详实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国制度背后的政界博弈、权力角逐,抽丝剥茧、入木三分。读者可以从既严谨又恣意的文字中,感受易中天教授的学者魅力,习得来自古人的智慧和谋略。

    《费城风云》初版于2004年,如今却毫无陈旧之感,反而越来越适合在"此刻"阅读。

    所谓历史,由一系列选择所造就;所谓政治,其实是做出选择的智慧。在1787年的费城会议上,美国人做出了一系列艰难的选择,起草了《联邦宪法》。然而美国人做选择时的底线很简单,只不过"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样几个字。

  • 大英帝国衰亡史

    作者:[日]中西辉政

    本书着重关注维系数百年之久的“大英帝国”现象,概述其光辉的历史,并特别将大英帝国自十九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戏剧性的衰亡作为一大主轴,探讨它作为世界大国的本质何在,是什么导致了大英帝国消失在历史洪流中。第一章叙述大英帝国史的全貌与盛衰的概况,第二章与第三章则从帝国的本质来分析以衰亡为前提的“兴盛”;第四章以后进入衰亡史的主轴,例如第五与第八章主要讨论大英帝国经济实力的衰败,第七与第九章为对外政策与战略的变化,并尽可能将各章节整合起来,描绘出一部综合性的大英帝国衰亡史。本书荣获日本第6届山本七平赏、第51届每日出版文化赏。

  • 剑桥插图中国史(第2版)

    作者:(美) 伊沛霞

    ★剑桥大学出版社“插图史”系列典范之作,已被译成中文、韩文、德语、波兰语、俄语、希腊语和西班牙语等多国文字,再版不断

    ★刘广京、史景迁、许倬云、葛兆光、赵世瑜等海内外学者交口称赞的经典

    ★美国历史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以一人之力十五年磨一剑,中国历史文化必读书

    【本书看点】

    ①另一种打量历史的眼光

    不在帝王将相的政治表演,不在王朝兴替和革命,努力观察中国作为文明的起伏和变化,搜寻历代普通人的生活,叙述探讨思想的变迁和人文艺术的成就,描摹人物性格特征,总结时代框架,严谨而有趣。

    ②有棱有角,讲述数千年中国文明成长故事的精华

    当中国人奋力去寻求真理和追求和平,去施加自己的意愿或与对手斡旋,去生存和发展,去照顾家庭并履行责任时,中国人提出了新的思想,付诸了新的实践。这些都意味着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都是这整个的中国故事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中国文明的起源、哲学思想的奠基和发展、官僚体制的创立及其影响、大分裂时代的宗教和民族融合、文化科学的成就、繁荣创新的黄金时代、戏曲与表演艺术、边缘地区与地方社会、庶民百姓和知识分子的心态、重新统一与再度焕发生机活力。

    ③有温度、有色彩的中国文明历史

    两百余幅精美图片、地图,铜版纸四色全彩印刷,绝佳的视觉享受,陶器、青铜器、壁画、摩崖石刻、画像石、山水人物画、敦煌经卷、乐器、版画、书籍、建筑、照片……展示一个真实可感的中国。

    【内容简介】

    对于中国历史、中国文明的印象,人们大多摆脱不了教科书的框架,好像中国悠久历史,似乎满眼皆是政治上的帝王将相争权夺利、秦汉隋唐盛衰兴亡,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庶民社会的精神和文化、日常百姓的喜怒哀乐,二十四史鲜少提及甚至付之阙如。中国的历史、中国文明的故事,难道真的只是一部延续几千年,反反复复、枯燥乏味、灰暗冰冷的政治史?

    在伊沛霞看来,中国正史的记载和叙述以及中国的政治演变显然无法代表中国历史上那些真正引人注目的精彩之处:中国人在每一时代都运用他们所继承的历史遗产——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去确定目标,回应挑战,保卫自己,增强力量;因为一代人的行为对下一代人继承的资源将会产生影响,所以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些变化又是同过去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的。

    为此,伊沛霞以独特的宏观视野,从史前时代中国文明的起源到儒学、佛教、道教的兴起,从王朝、帝国到现代中国,探讨中国文明得以形成的诸多基本问题,侧重考察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及其对普通人民生活的影响;涵盖艺术、文化、经济、社会、对妇女的态度等各方面,从复杂、动态、多层的中国历史中,捕捉到最具关键性的历史事件与文化现象,把中国的过去与现在贯穿成一幅前后相续、特色鲜明的历史图景,赋予读者全新的中国历史视野。

    【学者推荐】

    作者对中国悠久历史仔细而清晰的概述,才是最引人注目的。我相信,本书总有一天会被视为经典。

    ——刘广京(加州大学教授、著名华裔历史学家)

    伊沛霞的《剑桥插图中国史》是一本精致且具学术价值的优秀之作。它以非常简练的文字,概括了中国四千年历史与社会生活的主要因素和变化;书中艺术作品和图片的选择与呈现,相当精巧且恰到好处,与文字叙述相得益彰。

    ——史景迁(Jonathan Spence,耶鲁大学教授、美国著名汉学研究家)

    伊沛霞是史学界的“才女”,她的专长在于宋代的社会与文化史,尤其注意妇女的身分、地位和遭遇。她对于其他时代也有研究,并且能精能博,因此才足以担负起撰写这本剑桥中国史的重任。她的叙述手法,属于宏观的描述,同时也会针对某一项史事进行详细的描绘。此外本书并配有大量插图,图文互证,这是坊间一般通史所缺,当可得到读者的欢迎!

    ─—许倬云(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著名华裔历史学家)

    伊沛霞的《剑桥插图中国史》相当引人注目的是,第一,在世界背景下观察中国历史,从这种世界史的眼光中,对中国固有的一些历史观念提出质疑;第二,这部书常常眼光向下,比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更注意社会生活;第三,凸显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在整体的历史叙述中,关注着当下中国的现实,并且相当注意挑选那些可以理解现代中国的“历史”。

    伊沛霞的《剑桥插图中国史》之所以好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恰恰是因为她很有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无论对与不对,它可以刺激和启发读者和学生继续想象和思考,而不像那些似乎提供了所有答案的教科书或入门书,用看似真理的结论堵死了所有可能的思索途径,只要读者按图索骥。

    ——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历史系特聘教授)

    文字凝练,叙述概括,图文并茂,更重要的是,它不大像我们以往的历史书那样,即使是普及性读本,也是社会发展史或政治史的。……这本书是我们身边生活的源头,是身边发生的一切的过去和现在。我相信,任何一个希望了解本国历史的普通读者,包括青少年朋友,都会喜爱这本书。我也希望,我们自己的历史学家也能写出这样雅俗共赏的作品来。

    ——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 莫斯科战役1941

    作者:【瑞典】尼克拉斯·泽特林

    1941年9月底,百万训练有素的德军士兵阵列于莫斯科以西180英里的前线,意图一举拿下东线战场。面对规模同样庞大的苏军,德军士气旺盛,以装甲师为先锋打破了苏军防御,楔入纵深,并围困住了援往莫斯科的大部苏军。

    然而,这并未击败苏维埃政府。朱可夫将军回到莫斯科,作出了绝地反击的部署,重建莫斯科以西的防线。雨季的泥泞拖住了德国的作战部队和后勤部队,为朱可夫争取了足够的时间。德军在11月再次开始攻击,苏德双方进行了殊死较量。苏军凭借极其坚强的抵抗和熟悉的自然条件,顶住了德军进攻,转入反攻。

    本书基于众多档案记录、个人日记、信件和其他来源进行编撰,并从士兵和将领的角度重现了战斗。这场战斗对整个德国的东线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结果揭示了为什么德国对莫斯科的袭击未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正转折点。

  • 帝国英雄

    作者:[美] 坎蒂丝·米勒德

    《纽约时报》2016年畅销书

    《纽约时报书评》《华盛顿邮报》2016年度好书

    【主要内容】

    本书记述了年轻的丘吉尔在1899年布尔战争中的经历与其令人感佩的一次勇敢出逃。

    24岁时丘吉尔深信,成为英国首相就是他的命运,而此时的他在选举中遭遇了失败。他认为要达成目标,必须要在战场上有所作为,军功章是赢得认可、获得成功最保险、最快捷的渠道。

    1899年,丘吉尔抵达南非,在那里,他参与了布尔战争(英国人和布尔人之间为了争夺南非殖民地而展开的战争) 。然而,两个星期过后,丘吉尔就成了战俘,被关在比勒陀利亚的战俘营里,随后,一次令人惊叹的勇敢出逃拉开了序幕。

    坎蒂丝•米勒德撰写了丘吉尔生命中很小的一部分,既令人激动,又令人生畏。她参考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资料,采访了数位布尔战争中与丘吉尔一同身陷囹圄的战俘以及在他出逃中帮助过他的人的亲人,从而把故事讲得既惊心动魄又相当真实,让读者从一个极其新鲜的角度进一步了解一位政治军事伟人——布尔战争是丘吉尔奠定其日后成功事业基础的关键之一。这本书不仅是对年轻丘吉尔成长与经历的精彩撰述,更是对布尔战争和那一时代、地域的绝对翔实的记录。

    【媒体评论】

    激动人心的描写……这本书将紧张的故事和一流的人物研究糅合在了一起……会不会有人被这本书打动,决定拍一部有关丘吉尔这段经历的电影?我很想去看。

    ——《纽约时报》

    米勒德的这本巨著是对丘吉尔的智慧和计谋进行的杰出研究,丘吉尔在布尔战争中来回穿梭的样子就像是詹姆斯•邦德的原型一样。

    ——《今日美国报》

  • 中法海战

    作者:陈悦

    公元1883至1885年,欧亚两个大国间发生了一场举世皆惊的战争。经历了普法之战奇耻大辱的法国,想要在对外政策上展现强硬姿态,重树大国威仪。而正经历着洋务运动变革,在军事近代化道路上已经迈开步伐的中国,清王朝高层也颇有自信地认为可以在外交上采取强硬态度。围绕着越南问题,两个都并不愿主动公开让步的国家,最终进行了一场稀里糊涂的战争。这场战争,事实上暴露出了清王朝体制内存在的严重问题,但却被一些局部的、夸大的军事胜利所遮掩……

    本书纵览中法战争中的政治、外交、军事领域,以海战为脉络,大量引用中、法双方档案资料,从全新的视角审视这场战争。对于中法战争中的越南战场,以及马江之战、镇海保卫战、石浦之战等均有详细的刻画、分析。

  • 无悔之路

    作者:[日]上田七加子

    "现年已满89岁的上田七加子女士,是日本共产党领导人、政治活动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破哲三的夫人,是至今已有7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两人自19岁、20岁相识相爱后,已共同走过了近70载。本书以七加子的亲身经历为线索,讲述了她从一位军国少女到革命家,从竭力组织党内活动到全力辅助丈夫革命事业的蜕变。

    出生于1929年的七加子,作为战争亲历者,从日本普通民众的视角描述了日本如何经历了战前军国主义洗礼,并为战争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七加子对于那些悍然发动战争、为一己之私而全然不顾牺牲国民生命的人,至今仍感到强烈的愤怒。这也触发了她义无反顾地加入共产主义事业中,并开始了无悔的革命生涯。与丈夫不破哲三的相识也是始于共同的革命追求。两人以相伴一生,共同为世界和平与解放大业不懈奋斗为誓言,开始互相扶持,共度了青葱的年少时光、艰苦的奋斗岁月。夫妻相伴70载,不曾拌过一次嘴,相敬如宾,平等独立,成就了一段佳话。

    回顾上田七加子的一生,我们既能看到一位非凡的日本女性的奋斗人生、爱情故事,又能从她的经历中体味到日本本土的民俗民风、社会文化、人情世故,了解日本战前战后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和社会的种种变迁。在富有女性感受的轻松笔触中,七加子为我们讲述了她的故事,她的爱情,她的无悔之路。

  • 年羹尧之死

    作者:郑小悠

    内容提要:

    本书围绕着年羹尧与雍正君臣关系的演变历程,全面回顾了年羹尧一生从得意到失意的宦海浮沉:年少时科场高中,入仕后步步高升,在胤禛继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立下赫赫战功后位极人臣,但最终身死名裂。在此叙述之中,作品从新颖的角度,立体而真实地展现了年羹尧性格的复杂多面。

    全书还依托奏章、信件、皇帝朱批等原始资料,立足于对史实的细致剖析,还原了雍正帝如何精心布下罗网,软硬兼施地分化甚至清洗年羹尧的军政势力集团,并最终下狠手诛杀年羹尧。此外,对年羹尧九十二款大罪中的虚虚实实,细致地予以客观分析,并对其死因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

    名家推荐:

    历史普及读物不容易写,既要有趣,又要扎实,还要引发思考。小悠的作品,达到了这样的

    要求。

    ——郭润涛(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雅俗共赏,神形俱备。

    ——张帆(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

    春荣秋叶落,古语剪灯香。

    妙手追前史,殷鉴念尤长。

    《年羹尧之死》——一位轰动朝野的人物史话。

    ——张志清(国家图书馆副馆长)

    ****************************

    编辑推荐:

    ◎雍正曾向年羹尧誓言,二人要做“千古君臣知遇榜样”,可仅仅一年多之后年羹尧便被处死。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二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权臣年羹尧之死,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深不可测的帝王之心。

    ◎君与臣无法化解的矛盾,既源于不同性格的碰撞,更因为私人情谊与公务职责的难以调和。

    ◎揭秘年羹尧的姻亲关系圈和家庭生活,还原一个真实的年羹尧。

    ◎年羹尧在帮胤禛夺皇位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雍正如何步步为营、恩威并用地策划一场“倒年”运动?

    ◎为何说雍正具有“重度文字表演型人格”,而年羹尧具有“独立人格”?

    ◎年羹尧被定九十二款大罪,到底有几款属实?

  • 1919

    作者:埃雷斯.馬內拉(Erez Manela)

    台灣獨立、阿拉伯之春、庫德族獨立、伊斯蘭國問題……

    一切的理論和歷史,都從1919年、無可迴避的「威爾遜時刻」開始。

    威爾遜式國際性主義,共產黨式國際主義,在1919年就展開對決,

    直到今天。

    不想要達爾文的殘酷競爭,

    就接受威爾遜世界的理想平等。

    加泰隆尼亞、庫德族人、台灣、蘇格蘭、北愛爾蘭、威尼斯(意大利北部聯盟)獨立運動,近期這些遍布全球的獨立運動風起雲湧,在國際關係領域,它們共同的理論根基是什麼?歷史起點又在哪裡?

    答案是1919年——國際關係領域中無法迴避的「威爾遜時刻」。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14點和平原則,主張殖民地有權追求獨立、自由和權利,而從帝國手中解放出來。

    關於1919年國際社會的西方書寫中,焦點全部是在巴黎和會,也全部側重於強權之間的交易、歐美諸國(談判主角)的各自優先事項,並藉此重建以西方為中心的一戰之後的國際秩序。然而,本書力圖去掉歐洲中心論的濾鏡,給1919年的國際世界重新打上燈光。在1919年,從埃及、印度、中國和韓國等殖民地世界中所浮現的歷史,存在一個「威爾遜時刻」。也就是威爾遜總統的主張,強調無論大小,人民都有權利以自決的方式建立民族國家。

    威爾遜因此代表了一個正面的、理想化了的美國形象。而1919年,意味著一種國際關係的轉換,從「舊世界」過渡到「新世界」,從帝國的時代過渡到民族國家的時代。當他發表「十四點和平原則」並決定親自前往歐洲時,他似乎已經準備好要把世界帶往國際事務的新時代。

    本書講述了四個新崛起的國家對「威爾遜時刻」的回應。印度、埃及、中國、韓國,這四個國家的精英,以新興的民族認同的概念去推動自己的主張,尋求自決。一九一九年春,幾乎在這四個社會中同時爆發了反帝抗爭:中國是五四運動,印度是甘地的非暴力抵抗運動,埃及是一九一九年革命,韓國是三一運動。

    1919年,甘地還堅定地支持印度留在大英帝國內,為什麼到了1920年便發對,並發起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中國的五四運動背後,列寧和威爾遜誰的影響比較大?為什麼在追求民族自決的道路上,列寧取代了威爾遜的位置?中國的五四運動實際受了韓國的三一運動的影響,你知道嗎?本書講述了李承晚、胡適、顧維鈞、甘地、札格廬勒的故事,這些精彩的反殖民民族主義分子的故事,穿插在1919年春天爆發的這些大型抗議運動之間,並在觀念和歷史的國際脈絡中演進。

    以往中國近代史對五四運動的解釋,只是簡單提及它由巴黎和會的失敗所引發,迅速把矛頭指向反帝。卻很少討論它的意識形態來源(恰恰也是帝國主義),更不大提及它是全球大潮在遠東礁岸的餘浪,內部讀者幾乎不知道五四運動有如此廣深遠泛的國際脈絡。

    然而,「威爾遜時刻」最終以羞辱性的崩解告終,其承諾逐漸消退,帶來痛苦的幻滅。但,即便如此,1919年開啟了國際關係中「威爾遜世界」之門,組建的國聯演化成後來的聯合國,達爾文式的國際秩序逐漸讓步給以法律、條約所維繫的世界新秩序,大量民族國家從帝國中解放,逐漸獨立自主,而這波民族國家誕生的潮流一直延續到今天還沒有終結。

  • 雅尔塔

    作者:[美] 沙希利·浦洛基

    从1914年到1945年,世界经历两次大战的浩劫,人们从未如此渴望和平。

    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和平曙光初现,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带着精明的谈判代表,在雅尔塔举行秘密会议。短短八天里,三巨头手握大小不等的筹码,时而两两联手,时而互相背叛,时而强硬,时而妥协,在理念与现实、道义与利益、意识形态与地缘政治之间摇摆权衡。他们想尽快结束战争,想维护战胜国的利益,还想遏制一切战争的根源,而这一切,都是以小国的利益为代价的。波兰、德国、中国……许多国家的战后轨迹就此改变。

    会议结束时,与会者充满了乐观的希望,他们得到了各自想要的,也相信雅尔塔精神所代表的妥协和谅解,将成为战后盟国关系的基础。然而,1947年,铁幕降下,冷战开始。雅尔塔成了错失和平机会的象征。

    哈佛大学东欧史专家沙希利•浦洛基则要为雅尔塔会议正名。他梳理苏联解密档案、各国政府文件、与会者回忆录和未发表日记,生动重现了这场争议极大、影响深远的会议。他重建当时的情势,从会议参与者的选择、计算、利益、理念出发,证明雅尔塔虽是通往分裂、危险的世界之路上的重要一步,却绝非冷战的肇因。实际上,与会者协助结束战争,建立了经由谈判得到的和平环境,尽管和平仍有缺憾,但在当时的情形下,恐怕不会有更好的结果了。当然,这场意在为和平铺路的会议,也为达成和平付出了代价。

  • 征服者與眾神

    作者:魏澤福(Jack Weatherford)

    成吉思汗的宗教寬容政策,

    何以成為開創蒙古帝國盛世的關鍵?

    暢銷書《成吉思汗:近代世界的創造者》作者、

    「最會說故事的人類學家」魏澤福最新力作

    蒙古帝國建立後,成吉思汗頒布的第一條法令,

    是給予帝國子民選擇信仰的自由,

    不僅將眾神請下國家的神壇,讓帝國內的宗教衝突趨於穩定,

    更對現代國家政教分離的概念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

    十三世紀,成吉思汗攻克每個已知的世界角落、開創橫跨太平洋到地中海的空前帝國,他勇於在馬背上打下大片江山,但下馬治理天下卻成為他的棘手難題:究竟如何讓龐大帝國內形形色色的子民,生活在同一個團結社會中?

    藉由打造自由貿易國度,成吉思汗開創了全球性帝國前所未有的榮景;然而,各宗教信奉者的衝突一觸即發,危及帝國的分裂。「只要任由人為了信仰殺人或被殺,沒有哪個帝國能長治久安」,為了延續盛世,他打破過往以教立國的藩籬,將世俗法律凌駕於宗教律法之上,解決帝國裡日益緊迫的政教對立。

    人類學者魏澤福在爬梳成吉思汗歷史時,意外發現史學大家吉朋認為成吉思汗與美國的宗教自由精神深有淵源,引起了他的好奇:為什麼十八世紀起草「獨立宣言」的建國先賢傑佛遜等人,會深受成吉思汗十三世紀宗教寬容觀的影響?看似不相關的兩者,如何產生連結?為了撥開歷史的迷霧,他花了超過十二年的時間深入研究《蒙古祕史》文本、啟蒙學者的論著和彼時流行於北美殖民地的成吉思汗傳記,在解開謎題的過程中遂發現——成吉思汗給予現代世界的「宗教自由」,於焉現蹤。

    名人推薦:

    朱振宏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洪金富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洪麗珠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研究員

    許守泯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張斐怡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蔡長廷 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蔡偉傑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後研究

    _______________專業推薦

    成吉思汗(名鐵木真,中國史書上的元太祖),帶領他的部族,崛興於北亞,把原來的韃靼草原,變成統一的蒙古草原,震撼了當時的中原王朝、北亞、中亞乃至歐洲地區,影響延續至今,他也成為著名的世界征服者。

    美國人類學者魏澤福所著《征服者與眾神》,延續一貫風格,藉由寬廣而扎實的史料基礎,創作可讀性極高的作品,力求通俗文學與學術研究之間的平衡,是不可多得的著作。

    成吉思汗是古老而歷久不衰的題材,廣義上《元史.太祖本紀》可為濫觴,狹義則以十七世紀法國傳記作家克魯瓦利用當時尚存、現今已佚的中亞多種語言文獻,撰成《古代蒙古人和韃靼人的第一個皇帝成吉思汗大帝的歷史》,開啟近現代成吉思汗傳記的序幕,時至今日,成吉思汗的傳記數量之多,亞洲史上的帝王與名人皆無出其右。已故蒙元史學者蕭啟慶院士曾言:「魏澤福兼具人類學家的細膩與史家的宏觀」,相信此一鉅著同樣會給讀者帶來廣闊的視野、強烈的臨場感、優美的文詞與思想上的激盪。

    ——洪麗珠|台灣清華大學歷史所博士、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研究員

    本書展現了學者刨根究底的精神,讀來每一個文字都有著揭發謎題般的樂趣。作者花了12年的時間,串起21世紀的自己、18世紀英國史家吉朋、美國建國時期起草「獨立宣言」的傑佛遜,以及13世紀蒙古帝國的成吉思汗等4人之間的關係。因為一則小註中對成吉思汗「宗教自由」政策的讚許,他從成吉思汗成長時期的遭遇,壯大部落過程中的用人,國土的擴張等等,一點一滴追尋這位「一代天驕」施行宗教寬容政策的各項因素,及對帝國各地的影響。因此,讀著這本書的同時,像是隨著作者從13世紀到21世紀,完成了一場精彩的歷史之旅。

    ——張斐怡|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生活在歷史裡」講座主講人

    作者藉由豐富的材料,以細膩生動的文筆,娓娓道出從崛起到建立帝國的過程中,成吉思汗對宗教的態度以及各類宗教多方面的影響與呈現,使讀者認識到除了鐵騎、征戰之外,宗教在成吉思汗的生命與其帝國的重要位置。

    ——許守泯|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作者從成吉思汗對宗教包容的角度切入,更從匈奴、突厥、契丹、女真等遊牧帝國的政治傳統吸取經驗,以有別於《成吉思汗:近代世界的創造者》的敘事,讓讀者了解其如何維繫帝國多元民族的穩定。

    ——蔡長廷|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修正既有觀點的皇皇歷史大作,但以周密深嚴的研究為基礎,絕非淺薄的歷史翻案之作……這部出色且令人著迷的著作,最引人注目之處,乃是魏澤福的核心主張:成吉思汗推動各大宗教大聯合之舉,留下政教嚴格分離的遺風,而且美國的政教分離觀本身就得益於這一遺風的加持。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追根究柢是蒙古思想的體現……魏澤福以非常有力的論證闡明他的主張,從而進一步闡發了西方那麼多據稱擁有的成就其實源於東方一說。

    ——賽門.溫契斯特( Simon Winchester)|《紐約時報》書評

    成吉思汗⋯⋯在世人心目中,絕非寬容精神的典範。但在這部描述他汗廷之律法與習俗的著作裡,成吉思汗不只是個支持宗教自由的人物,還是首開先河落實自由宗教之人。蒙古人的帝國裡有著諸多水火不容的宗教,為打造統一的帝國,蒙古人推出在魏澤福眼中影響了美國憲法制定者的政策……剖析成吉思汗思想,使這一主張更加站得住腳,而且為這個受誤解的人物增添了令人樂見的一個面向。

    ──《紐約客》(The New Yorker)

    把成吉思汗這個世界史上最殘暴無情的帝國主義者之一,和應讓人民(或許特別是被征服的子民)可自由選擇宗教信仰的觀念扯上關係,著實讓人意想不到。這個觀念源於這個精明蒙古人的高明認知:讓人民享有宗教自由,比強迫人民皈依特定宗教,能使他的帝國存世更為久遠。然後這個觀念影響了數代的思想家,包括美國的建國先賢,尤其是湯瑪斯.傑佛遜。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伏爾泰以下的描述,塑造了最為人知的成吉思汗形象:殘酷暴虐的「萬王之王」,以殺戮和殘暴作風橫行中世紀世界。但在這部簡練、發人所未發、體現嚴謹研究成果的著作裡,傑克.魏澤福有憑有據地證明這位蒙古軍閥是讓今日數億美國人享有宗教自由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最早推手。魏澤福對蒙古帝國的瞭解,當今寫作界無人能出其右。

    ——丹‧瓊斯(Dan Jones)|《金雀花王朝》(The Plantagenets)作者

    傑克.魏澤福再度以成吉思汗為題,提出一個驚人的結論:西方的政教分離傳統其實受到這位蒙古梟雄的宗教寬容觀加持。一部引人入勝、研究縝密、打破世人直覺認知的思辨性大作。

    ——維克多‧戴維斯‧漢森(Victor Davis Hanson)|胡佛研究所暨史丹福大學古典學課程與軍事史高級研究員、《 殺戮與文化》(Carnage and Culture)作者

  • 通往权力之路

    作者:[美]罗伯特·K·迈锡

    《通往权力之路:叶卡捷琳娜大帝》是普利策奖获奖者罗伯特·K·迈锡耗时八年写就的一部传记,通过研究此前不为人知或难以获取的资料,阐述了叶卡捷琳娜女皇异彩纷呈的一生。从一个外邦落魄贵族的女儿,因一次联姻来到俄罗斯成为大公夫人;历经18年的忍辱负重,她成功把自己打扮成俄罗斯的化身,通过一场宫廷政变夺取了皇位;在极富魅力的34年期间,她发动战争、囤积艺术、集纳思想、成功的是扩充版图,将俄国带入了一个辉煌而鼎盛的时期。

  • 帝国的边界

    作者:[美]本杰明·亨利·艾萨克

    本书首次对罗马帝国在近东地区的军事存在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作者艾萨克教授使用大量或为人熟知或鲜为人知的材料,重新评估了罗马在近东取得并维持其统治的手段。不同于那些将罗马对东方的控制仅仅归因于罗马君王的权力和罗马军队的残暴的简单化理论模式,本书考察了帝王的想法、当地民众的配合、帝国的法律和社会规范,以及该地区在军事占领下的实际状况等诸多方面。

  • 马可·奥勒留传

    作者:[美] 亨利·德怀特·塞奇威克

    本书讲述了:斯多葛派的创立及该派的伦理;马克·奥勒留的童年、青少年与成年时期;罗马的学习环境;马克·奥勒留对修辞学的学习;朋友间通信;马克·奥勒留从修辞学走向哲学的过程;怀疑论的影响,以及其他一些动因;卢修斯·维鲁斯与帕提亚战争;身在罗马的皇帝马可;瘟疫与蛮族人战争;卡修斯的叛乱;马可·奥勒留的最后岁月;两种异教性质的批评;罗马对基督教的态度;政府当局的政策;以及法律的执行等等。

    本书是一本古罗马的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的传记。意在向那些觉得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包含深奥宗教意蕴的读者,讲述马可·奥勒留这个人、他的个性、他的宗教信仰和他的生活等方方面面的信息。该书主要讲述了斯多葛派的创立及该派的伦理,奥勒留的童年、青少年与成年时期、罗马的学习环 境、奥勒留对修辞学的学习,朋友间的通信,奥勒留从修辞学走向哲学的过程,奥勒留的最后岁月,罗马对基督教的态度等。

  • 追寻富强

    作者:[美]斯蒂芬·哈尔西

    16世纪后,欧洲列强倚仗航海大发现,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先进科技,在世界各地扩张。20世纪初,欧洲殖民的触手遍及全球各处,1914年,全球84.4%的土地都在欧洲人的统治之下。庞大如莫卧儿帝国,广袤如非洲,都未能逃脱被殖民的命运,殖民势力间的争夺和英国的援助也没能让奥斯曼帝国保住领土。

    在欧洲殖民的狂风暴雨中,中国却仍然屹立,保有了最基本的独立。如果经济体量和列强争夺都不能让一国免遭殖民,那么,是什么让中国在19世纪走上了不同于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在哈尔西看来,是那个灰暗时代中人们对治国之道的探寻,是中国面对威胁时求富求强、捍卫主权的创造力。

    哈尔西从财政、贸易、海关、通信、航运等相关史料和地方志中看到,在1850—1949年间,中国经过有意模仿和不断尝试,逐渐转型为军事-财政国家,那是财富、官僚体制和枪炮的崭新结合。官员们增加税收,扩大政府规模,建立起能够举全国之力的官僚体系,用西方的军事技术装备起新型军队,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秩序中捍卫主权。这些探寻仅让中国在那个屈辱的世纪里保有了最低限度的独立,却为后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名人推荐

    ★《追寻富强》这一杰作从新的角度考察了19世纪中期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关系。人们通常认为面对西方列强,当时的中国只能消极地做出回应,但哈尔西采用包括地方志在内的新材料,指出这一观点其实相当片面。他认为,当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对国际局势有深刻的了解,正因如此,他们发起了政治和行政改革,积极应对新的局面。

    ——入江昭

    哈佛大学历史学系荣休教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作者

    ★哈尔西在这本书里做了个大胆的论断:19世纪时,中国就已转型为堪与欧洲现代民族国家相提并论的军事-财政国家。近年来,许多美国学者都把中国放在欧洲对亚洲、非洲殖民的脉络中考察,但近代中国并未完全沦为殖民地,哈尔西看到了其中的政治意义,对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提出了新的解释。

    ——王国斌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系杰出教授

    《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作者

  • 曾国藩家书(套装上下)

    作者:曾国藩

    传忠书局版增补全本!补足旧本未刊家书398封,简体横排!

    ◆传忠书局版无删改足本,李鸿章兄弟精心编校,简体横排!

    光绪五年,在李鸿章兄弟主持下《曾文正公家书》编校完成,交由传忠书局刻印。全书按时间顺序编排,收录了曾国藩30岁以后写给长辈和兄弟的信件,共10卷,系统记录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等各方面的思想和实践。全书编校周全,制作精良,被公认为zuiquanwei的曾国藩家书版本。此后刊行的各种家书,基本都是依据此刻本翻刻或排印。本次出版的简体横排版,就是以传忠书局刻印的这一版《曾文正公家书》为底本。在编校上完全遵从了原版体例和文本。

    ◆增补全本,附赠家训2卷。超值超值!

    原版并未收全曾国藩的家书。今次在原版基础上,根据前人搜集整理,增补了《旧本未刊家书补编》398封,和同为李氏兄弟主持编校的两卷本《曾文正公家训》两部分内容。以求更完整呈现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的思想和实践。

    ◆毛泽东从小读到大,到延安还不忘推荐干部读一读……

    毛泽东青年时就批读过光绪己卯年传忠书局刊印的《曾文正公家书》,该书第四、六、七、就卷至今收藏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每卷都有毛泽东手书的“詠芝珍藏”字样。在他早年的听课笔记《讲堂录》中,频频出现《曾文正公家书》的原文和相关点评,可见此书对他的影响之深。即使后来到延安,毛泽东还不忘推荐干部要读一读《曾文正公家书》。

    ◆蒋经国的成长指南,父亲反复叮嘱他“细细参阅”!

    蒋经国回忆说:“平常我写信去问安,父亲因为事忙,有时来不及详细答复,就指定《曾文正公家训》的第几篇代替回信,要我细细参阅。偶或因我报告身体有病,父亲回信就说是我没有好好地读《曾文正公家书》的缘故,因为那书里面对于如何保持健康,是说得很详尽的。”

    ◆柴静:代代都有中国人,从曾国藩身上得到建设之力!

    老头儿长相朴拙如农夫,一辈子俭苦无已,随手一只青藤箱子,身上的长袍上有油渍,没有任何精英面目,视之甚至让时人轻贱。但就靠一根穷骨头,养活的这一点春意思,却能在中国大地上渐流渐广,代代都有中国人,如梁启超那样,从他身上得到建设之力,“为之不已,将有可时,若其不为,则天下事固无一可也”。

    曾国藩写的家书,在他生前已由其家人部分刊行。光绪五年,在他的门生李瀚章、李鸿章兄弟主持下,精心编校成了quanwei的一版《曾国藩家书》,交由湖南传忠书局刻印。全书按时间顺序编排,收录了曾国藩30岁以后写给长辈和兄弟的信件,共10卷,系统记录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等各方面的金玉良言。全书编校周全,制作精良,被公认为zuiquanwei的曾国藩家书版本。此后刊行的各种家书,基本都是依据此刻本翻刻或排印。

    本次出版的简体横排版,就是以传忠书局刻印的这一版《曾国藩家书》为底本。在编校上完全遵从了原版体例和文本。

    原版并未收全曾国藩的家书。今次在原版基础上,根据前人搜集整理,增补了《旧本未刊家书补编》398封,和同为李氏兄弟主持编校的两卷本《曾国藩家训》两部分内容。全套书收全曾国藩的家书1305封,完整呈现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的思想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