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历史

  • 北京城

    作者:朱祖希

    北京城《北京城》-中国历代都城的最后结晶 文津奖得主朱祖希先生全新力作 纵横古今,多角度讲述北京的沿革与成就 立足当下,为首都的发展提供历史之镜鉴 北京城的历史源远流长,自金朝建都,至今已历800余年。作为中国最后三代统一王朝元、明、清的帝都所在,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堪称历代都城之集大成者。 《北京城:中国历代都城的最后结晶》综合利用考古、文物和文献... 
  • 列宁格勒战役

    作者:[美]戴维·M.格兰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格勒格勒保卫战堪称一场史诗般的战役,在现代战争史上空前惨烈悲壮。

    列宁格勒是第三帝国“闪电战”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是俄国革命的发源地,希特勒妄图通过迅速占领该地来瓦解苏联军民的抵抗意志,但苏军顽强的抵抗使之成为泡影。两个巨人交战三年,在恶劣的天气、地形条件和令人震惊的阵亡数字面前,进攻和反攻如此无情。

    本书广泛记叙了诸多战斗的谋划、实施和结果,包括在封锁期间发生的“被遗忘的战斗”。如1941年6月和7月的边界战斗;解放南列宁格勒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战争,包括卢加、纳尔瓦、普斯科夫和奥斯特罗夫的战斗;解放北列宁格勒的战斗,包括维堡行动,以及企图入侵芬兰的失败。并分析了这些战斗如何影响了列宁格勒的斗争,又如何影响东线的其他战区,最终迫使德国人进入长期的溃退。

  • 琉球的時代

    作者:高良倉吉

    了解琉球,看見東亞文明歷史文化的進程!

    作為臺灣第一本面世的琉球史,《琉球的時代》不僅是我們認識琉球的起點,也引領我們思考臺灣的歷史定位。

    琉球最著名歷史學者高良倉吉力作

    「故事」網站創辦人涂豐恩專文導讀:《琉球的時代》最精彩,也具魅力的地方,在於作者將琉球放入了一個更為廣大的歷史框架中,極具說服力地論證琉球王國的歷史,是「透過對外交易的形式,和東亞史、世界史一同連繫並進的歷程;其範圍之廣闊,區區狹隘的『鄉土史』藩籬根本不足以容納其中」。

    沖繩並非一開始就是日本一員。

    在古琉球時代,沖繩是有別於日本的獨立國家「琉球王國」。

    位於亞洲海洋中的琉球王國,它的全貌籠罩在一片迷霧中,彷彿一個神話般的世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古老的琉球王國曾建立宏偉的海上貿易路線,有過一段值得誇耀的輝煌文化。

    在沖繩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古琉球所占的分量,遠比我們一般認知的還要更加重要。然而相當遺憾的是,就實際上來說,能夠供我們一窺這個時代具體形象的史料,可說少之又少,在僅存的史料當中,足以信賴的更是稀少至極。這個時代的歷史意義,和殘存的史料篇章完全不成比例。然而它是日本國家形成史中,一個獨一無二的重要關鍵。故此,儘管有著史料的嚴重制約,古琉球仍然是一個值得傾注心力探討其深遠意義的時代。

    琉球最著名歷史學者高良倉吉的《琉球的時代:偉大歷史的圖像》,從琉球時代的傳說談起,直到1611年琉球被日本薩摩藩控制為止,敘事主軸著重於古琉球王國在什麼樣的形勢下創造了自己的歷史。他希冀以島嶼的古代歷史喚起今日「沖繩人」的自覺,強化「琉球人」意識。並能還「琉球」這個辭彙,以及它所包含的活潑多彩世界一個真面目。當然,更進一步希望能為現在還活著的沖繩縣民,取回「琉球」這個辭彙的詮釋權。

    琉球與臺灣存在許多相似性,同樣都是海島國家並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也同樣歷經被殖民時期,並在國家主權議題上存在情境相似的糾葛。觀看琉球的歷史,可讓我們回頭審視自己,思考我們自身的歷史定位。對於「臺灣」這個辭彙,我們是否也能自行掌握詮釋權?這個問題,需要更多元的討論。不妨先以琉球作為他山之石,從觀看他者的歷程裡,回過頭來審視自身。

  • On Grand Strategy

    作者:John Lewis Gaddis

    John Lewis Gaddis, the distinguished historian of the Cold War, has for almost two decades co-taught grand strategy at Yale University with his colleagues Charles Hill and Paul Kennedy. Now, in On Grand Strategy, Gaddis reflects on what he has learned. In chapters extending from the ancient world through World War II, Gaddis assesses grand strategic theory and practice in Herodotus, Thucydides, Sun Tzu, Octavian/Augustus, St. Augustine, Machiavelli, Elizabeth I, Philip II, the American Founding Fathers, Clausewitz, Tolstoy, Lincoln, Wilson, Franklin D. Roosevelt, and Isaiah Berlin. On Grand Strategy applies the sharp insights and wit readers have come to expect from Gaddis to times, places, and people he’s never written about before.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the art of leadership, On Grand Strategy is, in every way, a master class.

  • 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

    作者:森安孝夫

    從中央歐亞的草原出發,

    克服大中華主義與歐洲中心史觀,而看到的唐朝是……

    安史之亂其實不「亂」,它是「登場過早的征服王朝」,

    是走在時代尖端的現象,是歷史的必然。

    徹底顛覆課本中的唐朝印象,也徹底顛覆想像中的絲路觀念!

    ──前近代的「絲路」,不單只是「充滿浪漫的東西貿易線」,而更是政治、經濟、宗教、文化交流以及戰爭的現場,亦即動盪的世界史的舞台。

    ──不知道「絲路地帶=中央歐亞」的歷史,就無法理解世界史巨大的潮流。

    本書的主要目的是要站在「中央歐亞」(Central Eurasia)的觀點,以淺顯易懂,且異於西歐中心史觀或中華主義思想的方式來加以記述。換言之,以遊牧騎馬民族集團與絲路這兩大主軸為主,重新檢討歐亞世界史,意即前近代的世界史。

    西元前一千年初,在中央歐亞的乾燥大草原地帶上,擅長騎馬的遊牧民集團登場,成為擁有地表最強的騎馬軍團。與生產力、購買力並列,牽動歷史走向的一大契機是軍事力,他們的動向自然就成了牽動世界的原動力。本書透過騎馬遊牧民族與唐王朝的興亡,徹底轉換「觀看世界的方式」,重新論述何謂「民族」?何謂「國家」?

    ■ 唐朝的本質再發現!

    ——唐朝絕不是狹義的漢族國家,其本質是拓跋國家。

    擔負起世界帝國──「唐」的建國的,實際上究竟是那些人群?是「漢民族」嗎?如果是,漢民族的實體又是什麼?

    本書作者指出,一般的中華主義史觀,把唐朝看作是中國史的黃金時代,也是漢族的黃金時代,這種以漢族為中心的中華思想,不過是以民族國家為目標的近代主義的虛構而已。實際上,「漢文化」與「唐文化」是不同的,所以唐代的漢族應該稱為「唐族」才正確,不只如此,唐代的漢族、漢文化到了遼金朝的時代再度改變,之後到了加入蒙古族與色目人的元朝,更是變化甚鉅,最後則是由滿洲人統治的清朝登場。

    唐朝是以異民族為中心,吸收了以漢語為首的中國文化而建立起來的國家,或者至少應該說,是擁有異民族血統的新漢族所形成的「唐族」國家。這是唐朝的本質。而唐朝的世界主義、國際性、開放性,正因為它是由漢族與異民族的血統及文化在混合後產生出的能量。這與後來的蒙古帝國或現代美國的強盛是相通的。

    本書透過各種古代土耳其語史料,顯示中央歐亞東部的土耳其系的各民族稱呼唐朝或唐帝國為「拓跋」(Tabγač)。故此,從中央歐亞史的觀點來看,唐朝不是漢人王朝而是拓跋王朝。

    ■ 安史之亂的「亂」是漢人視角

    ──從中央歐亞視角出發,安史之亂是大歷史的先聲!首次給予安史之亂正面評價。

    八世紀中葉爆發的安史之亂在中國史上的意義極為重大,以安史之亂為分界,之後的唐帝國不僅失去了西域,甚至是容忍中國本土內部的藩鎮(節度使、觀察使等)的跋扈,實質支配的領土大幅縮減,安史之亂以後的唐朝已經從自己能夠調派軍事力的武力國家,變身為用錢買和平的財政國家。作者認為,安史之亂以後的唐朝不應該使用「大唐帝國」的稱呼。

    安史之亂不單單是唐代史的分水嶺,也是中國史整體,甚至可視為歐亞大陸史的分水嶺。意味著從南北朝時代就已經登場的遊牧騎馬民族,到了十世紀,已經演化出「中央歐亞型國家」支配「南方」都市或農耕地帶的優勢時代。到了十世紀前後,歐亞大陸從東向西,依序有遼(契丹)國、沙陀系王朝(五代裡面的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的四個王朝)、西夏王國、甘州回鶻汗國、西回鶻汗國(又稱高昌回鶻)、喀喇汗國、伽色尼王朝、塞爾柱王朝、可薩汗國等,一字排開都是同樣類型的中央歐亞型國家。他們終於建構出一套關於組織的關鍵知識,以少數人口穩定統治擁有龐大人口的農耕民、都市民的地區。而支撐這些的,是遊牧民集團的軍事力以及透過絲路貿易累積的財富。

    安史之亂的「亂」,這個標籤所象徵的僅僅是中國史方面的負面評價,從歐亞大陸史方面來看,應該給予積極的正面評價。這是因為,安史之亂連帶影響了在十世紀前後發生、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的歷史走向,可以看出歷史的必然性。更正確地說應該是走在時代尖端的現象。如果安史之亂成功的話,那就是成為安史王朝吧,但是很遺憾地在八世紀足以實現統治大夢的基盤尚未充分整備。所以,或許可以說安史之亂是「登場時機過早的征服王朝」。

    ■ 活躍於絲路上的主角,粟特人的真相?

    ——既是國際貿易的中介商,也是參與唐朝政治的武人

    在絲綢之路上忙碌而活躍的主角,實際上是粟特人。在前近代歐亞大陸的商業交易中,粟特人幾乎和絲路等同。本書以最新的研究成果為基礎,以「粟特=交通網路」的架構來剖析他們的活動。

    絲路一詞,常常讓人會誤以為絲綢的長程貿易,而實際上是由絲綢、馬匹、奴隸、寶石等高價商品之間的各種短程和長程交易所構成。本書第五章,作者專門解讀粟特文字的女婢買賣契約文書。指出,「奴隸」是高價商品。「即使是到了近代,一直到電腦發達為止,奴隸是世界上最棒的精密機械,與作為前近代軍事力根基的馬(有些地區是駱駝)並列,堪稱是最具有價值的高額商品雙璧。」作者認為,包含貴族、高級官僚、富豪的私人宅邸,在民間表演胡旋舞、胡騰舞等的胡姬或胡兒們,幾乎都是從遠方千里迢迢運來的私人奴隸。

    過去一般認為粟特人主要是在商業活動上相當活躍,可是本書聚焦在作為武官,協助唐朝建國並發展的粟特人,以及支撐他們的武人集團。從安興貴的兒子安元壽的墓誌可知,他在十六歲進入李世民的秦王府,不論是「玄武門之變」或在突厥頡利可汗來襲之際,都隨伺在李世民身旁,相當活躍。而安興貴、安修仁兄弟更是率領以粟特人為首的胡人集團發動叛變,將河西走廊獻給唐朝,為唐的建國立下大功。

    粟特人後裔又是如何呢?他們並沒有滅絕,而是溶解在西回鶻王國或是甘州回鶻王國,甚至是在五代沙陀系王朝的族群裡,作為支撐商業經濟的人,或者是作為武人而活下來。柏孜克里克第二十窟內的誓願圖,無疑就是流傳到現代的最後的粟特人之姿。而粟特人帶來的文字,幾乎是直接成為回鶻文字,在十三世紀又演變成蒙古文字,甚至在十六世紀末又成為滿洲文字。因此,我們甚至可說,身為中央歐亞型國家的清朝也繼承了粟特文化,這都是流傳至今的粟特文化遺產。

    ■ 用非漢文史料,敲響民族主義歷史捏造的警鐘。

    ——本書充滿各種跳出中華思維看問題而得出的新鮮結論!

    本書最為獨特的是,作者充分採納了各種非漢籍文獻,包括藏語文書、回鶻文書、突厥語的各種碑銘(暾欲谷碑銘、毗伽可汗碑以及闕特勤碑)等游牧民「歷史史料」,進行紮實的考據,輔助合乎邏輯的推測,重建歷史,得出和漢籍不一樣的記載和答案。作者認為:唐朝與突厥、回鶻、吐蕃始終是「敵國」關係,它們是足以和唐朝匹敵的對等國家,跟漢文典籍裡強調的中華主義形式的「冊封」相差甚遠。然而,到了發生安史之亂的中唐,唐朝迅速轉為封閉,思考上陷入中華主義的框架。

    總之,作者森安氏要「敲響帶有民族主義性質的歷史『捏造』的警鐘」。無論是西洋中心史觀還是大中華主義,都是廣義的「民族主義」。就這一目的而言,本書已經改變了傳統上對於「中國」、「民族」以及「國家」的看法。而這樣的歷史敘述的視角,只有日本的歷史學者才有可能建立。

    ◎ 長城不是邊境而是中心

    「長城地帶」,從漢人的角度看是邊境,但從中央歐亞的角度看,不只不是邊境,反而是混合著遊牧民與農耕民的「接觸點」,也是誕生出中國史上充滿活力的中心部。

    ◎唐代是非常國際化(胡化)的時代

    作者以唐詩(李白《少年行》: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解讀當時的流行文化——胡服、胡樂、胡姬、胡旋舞和胡食。「身穿流行胡服的年輕人騎馬疾馳而過。胡服是筒袖上衣和褲子的組合,當然需要皮帶和靴子,有時候甚至會搭配帽子。另一方面,佩掛華麗馬具裝飾的馬匹,若是以現代而言就是高級跑車。新式的胡服配上高級跑車,再加上被稱為胡姬的高級俱樂部外國女侍或是舞者,沒有比這樣的組合更加引人注目的了。」而唐朝之所以國際化,原因正是異族統治而非漢族統治。

    ◎地表上最強的軍事集團

    以往的世界史是農業中心、農耕都市文明中心史觀。然而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之前的兩到三千年間,最強的軍事力和最快的情報傳達手段是什麼呢?答案是馬。就像作為機械化文明根基的動力,其表示單位至今仍留存著「馬力」(horsepower)一詞,即可看出。本書把焦點著重在軍事力、經濟力(糧食生產力、工商業和能源),以及背後的情報蒐集傳達能力而得出結論:騎馬游牧民在工業革命以前堪稱地表上最強的軍事集團。而馬的軍事力、情報傳達能力與絲路商業帶來的經濟力,也應該得到相應的評價,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理解前近代的歐亞世界史。

    ◎漢文化講究坐北朝南,但唐太宗陵墓卻坐南朝北

    六四九年太宗駕崩後,繼位的高宗立刻將太宗時代歸順唐朝的十四位蕃君長的石刻,東西兩側各半並列設置,採用太宗坐南朝北、接受十四名蕃君長謁見的形式。這從中華的立場來看是非比尋常的,但是若關注到唐朝的本質是拓跋國家,就知道這絕不是異常的安排。

    ◎ 被和親的武則天家族青年的突厥化

    默啜可汗和武則天的對立時期,唐朝被迫採取和親之策(漢籍裡的記載是突厥先提出和親,然而突厥碑文的記載則反之)。武則天派出武氏一族的武延秀前去突厥,迎娶默啜可汗的女兒。然而突厥宮廷認為,前來迎娶的應該是李氏家族,故武延秀被扣留住,在那裡不只學會了突厥語、突厥舞,甚至是學會了胡旋舞。因此,回國後他受到在宮廷沙龍當紅的安樂公主的寵幸,最後還成為夫婿。這個故事意味著在突厥已經有教授粟特胡旋舞的文化基底。即使以唐朝宮廷來看,突厥宮廷也絲毫不遜色。

    ====================

    ■ 《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能夠帶給台灣讀者什麼啟示?

    台灣的歷史教育一向視唐朝為中國史上最強大的漢族王朝──這是唐帝國的本質嗎?唐朝的國際化、開放性,是漢文化的包容,還是異民族的輸入和回應?而當下中國力圖復興的中華文明,可以上溯到盛唐這個指標嗎?

    這些問題,都可以在本書中尋找到不一樣的解答。作者意圖用這本書來「敲響帶有民族主義性質的歷史『捏造』的警鐘」,改變傳統上對於「中國」、「漢族」的看法。

  • 森林帝国

    作者:阎崇年

    森林帝国

    阎崇年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4

    ISBN:9787108062796 定价:39.00元

    《森林帝国》是一部原创性史学著作,开创性地提出了“森林文化”“森林帝国”“中华五种形态”以及“文化统合”的概念。从文化史的角度,重新审视和解读我国东北地区的历史演进和族群发展。从森林文化出发,讲述满族的崛起和清代的建立与巩固。书中论述中华文明具有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 文化、高原文化、海洋文化等五种文化形态,其中,森林文化孕育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直到满洲,文脉之承续,三千年不绝。以森林文化为纽带,统合农耕、草原、高原、海洋多元文化,形成多元一统的中华文明帝国,屹立于世界东方。

  • 美国独立战争简史

    作者:[英] 斯蒂芬·康威(Stephen Conway)

    【编辑推荐】

    .

    18世纪英美历史问题研究专家斯蒂芬·康威

    力图展示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全新研究成果

    .

    一场造就了“超级大国”的战争,

    背后不只是美英争斗的零和博弈,

    而是牵涉全球的“多国演义”!

    在短短两百多页的篇幅中,运用全球化视野,力图呈现美国独立战争全貌!

    .

    书写风格通俗易懂,零基础读懂背景复杂的独立战争

    行文兼有史实陈述和独到的全球化视角解析

    .

    国际化视角解读美国独立战争

    不限于双方你输我赢的狭隘阐释

    勾连前后数百年殖民史×全球国际局势演变

    .

    【内容简介】

    .

    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反对大英帝国殖民统治的战争,也是一场为美国未来而战的世界性战争。

    .

    北美殖民地通过1776年的《独立宣言》对这场战争进行了理论上的定性,从而使得它具有了某种神话色彩。从波士顿倾茶事件,到保罗·列维尔骑着马去提醒新英格兰人防备英国红衫军的入侵;从美国人在邦克山战役所遭受的苦痛,到最终在约克镇击败英国,整个斗争现在已经成了美国民族身份的象征。

    .

    斯蒂芬·康威则证明,这场斗争不仅仅只是一个神话故事,而且也不仅仅只是一个局部冲突:相反,它是法国和英国之间的一场规模庞大的斗争。13个殖民地不过是一个巨大的战场中的一条战线而已。在这个巨大的战场上,英国、法国、西班牙、荷兰,每一个超级帝国都希望能够获得最大的殖民受益。

    .

    这本大胆的新历史著作,出色呈现了一场残酷的美国革命战争,同时也展现了将它纳入欧洲强权之间更大范围的全球战争视角之下的宏大战争画卷。

    .

    【权威推荐】

    .

    斯蒂芬·康威的《美国独立战争简史》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康威的叙述清晰,一点也不拐弯抹角,直接越过了一个世纪以来的学术争论,这个争论的核心就是卡尔·贝克尔(Carl Becker)提出的那个著名问题:美国独立战争,到底是应被看作一场关于地方自治的战争更好,还是一场关于争夺本土统治者地位的战争更好?相反,康威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全球化的美国革命,它是由多重因素导致的,而且在许多方面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康威的这本书揭示了战争的深层原因在殖民时代早期就生根了,而它广袤的枝杈遍布各地——从波士顿到孟加拉,从费城到菲律宾。作者紧凑地叙述追踪了北美、加勒比、西非、南亚,以及众多战场的最前线。康威探索了多场战争、多个大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场残酷的内战,一场殖民地解放的斗争,一场欧洲的、北美的,最终又演变为全球的冲突,以及一场造就了美国的战争。康威眼中的独立战争是一场政治和文化的冲突,但首先是一场真刀真枪的战争,军事史上所有最具偶然性的、戏剧性的桥段,轮番上演。一众人物—从伦敦的大臣,到广袤战场上的将军;从为自由而战的非裔美国人,到呼吁结盟的美国土著居民,再到寻求安全与稳定的妇女—人们在此可以直面血腥的“暴乱”与伟大的战略。这是一位史学大师挥斥方遒的杰作,在我所知的作品中,它是独一无二的。

    ——简·卡门斯基(Jane Kamensky)

    布兰迪斯大学历史系教授

    .

    斯蒂芬·康威的《美国独立战争简史》对这场战争采用了一种显著放大的视角:从北美英国殖民地的叛乱到欧洲势力的干预,到这种对抗在全球的蔓延,再到英国出人意料地将战后问题料理得很好。康威将这个枝蔓芜杂的故事抽丝剥茧,其讲述权威,令人信服。他证明了,虽然英国人没能保住13个北美殖民地,但他们在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早期,却有充足的财政资源和海军实力挺过这场

    艰苦的战争,并比他们的敌人经营得更好。这本简史就是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一个恰到好处的起始点。

    ——艾拉· D.格鲁伯(Ira D.Gruber)

    莱斯大学历史系荣誉教授

    .

    美国独立战争研究方面的杰出学者斯蒂芬·康威写就了一本卓越的通识性著作,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读者都适合阅读。他的过人之处在于把这场战争置于国际化历史语境中进行考量,包括欧洲、加勒比地区、地中海地区和印度。他比任何其他人都更好地说明了:英国军队和舰队在全球是多么分散,以及加勒比地区的军事需要是如何挤占了英国在美国要赢得战争所需的资源的。他超越了许多著述仅局限于国内因素的做法,揭示了这场战争发生的年代是英国现代史上最为孤立的一个时期,而且当时英国也面临着与西班牙无敌舰队交战以来第一次严重的入侵威胁。康威给出的英国失去美国的原因令人信服。与此同时,他广博的见解揭示出这场战争中英国并没有一败涂地,因为它在1782年与波旁王朝的对抗中取得了重大胜利,从而使法国陷入了“破产”境地。

    ——安德鲁·奥肖内西(Andrew O’Shaughnessy)

    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教授,杰斐逊国际研究中心主任

    .

    【《新视角全球简史》系列丛书简介】

    .

    来自于英国 I. B. Tauris 出版公司的新视角全球简史系列丛书写作严谨、可读性强,对于我们在 21 世纪理解和感悟历史,可谓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于见仁见智的历史争论,这一系列独辟蹊径,试图基于史实本身对其做出全面而公正的解释,这样既能激起普通读者和历史爱好者的浓厚兴趣,也能进一步感染广大的历史学习者及专业学者。因此,在讲述历史领域的重要主题、思想史、宗教、政治、古典研究、哲学观点等内容时,本系列丛书特意避免使用平淡乏味、冷漠刻板的方式进行陈述——那只是给初学者讲授史学入门知识的通常做法。长期以来,这一系列丛书一直致力于给专业学者和普通读者提供可以帮助他们了解特定历史概况的基本史实。但除此之外,这套系列丛书还能起到更多的作用。例如,书中有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解释过去的人们在特定的背景下是如何理解某个历史主题,以及其中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及作用。这种新颖的分析方式很有借鉴意义,可以帮助我们现在更好地理解这些特定的历史主题。

    新视角全球简史系列丛书中众多的历史主题,相较于市场上其他同类丛书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解析,同时内容却简洁而紧凑,不愧是“在介绍历史知识方面更为出类拔萃”(introductions with an edge)。

  • 暴走军国

    作者:沙青青

    近代以来的日本人究竟如何看待战争、如何走向战争,又如何记忆战争?

    甲午战争后,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快车道,乃至最终“暴走”。

    “战争”成为近代日本社会的最重要,也是最沉重的关键词。

    本书通过对档案文献的挖掘,结合实地寻访的所见所闻来呈现日俄战争、九一八事变、二二六政变、侵华战争及日本无条件投降等历史片段中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以既有的学术成果为基础,辅以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进行解说,进而为读者揭示日本军国主义思潮的形成过程并探究当代日本人的战争记忆又是如何被形塑的。

  • 全球史是什么

    作者:[德]塞巴斯蒂安·康拉德

    现今,我们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彻底改变了我们的认知方式,我们已无法孤立地研究民族国家,也不再可能认同世界历史源自西方这种说法。

    全球史是目前历史学科里发展迅猛讨论激烈的热门领域,在历史研究领域也已成为一个富有活力和创新性的学科,它以世界整体的连贯性为出发点,有力地挑战了我们之前的史学方法。

    《全球史是什么》全面概述了历史学中这一令人振奋的新取径,探究了全球史学科在21世纪将要面临的某些重大问题:全球史与其他世界史诠释有何差别?我们如何摆脱欧洲中心论,却又不陷入新的中心论,进而书写一部全球史?历史学家如何比较诸多社群,并找到不同地域之间的兼容性?全球史有什么政治意涵?此书还深入浅出地探讨了这种新范式的局限乃至风险,以及全球史的受众等诸多问题。

    《全球史是什么》细致剖析了全球史的兴起、特质、方法论、前景及局限。作者塞巴斯蒂安•康拉德为当下全球史研究的领军人物,他认为:全球史既是一个研究对象,又是一种审视历史的独特方式;既是过程,又是视角;既是研究主题,又是方法论;全球史的核心关怀是流动、交换、各种跨越边界的事件以及大规模结构性转型和整合进程。

    历史学家如何经由整体地理解世界历史,为我们当今全球化的世界重绘历史学图景?本书将给出答案。

    -------------

    全球史译丛(见识城邦出品):

    01:全球史是什么[德]塞巴斯蒂安•康拉德(Sebastian Conrad)著

    02:堕落之海:地中海史研究[英]佩里格林•霍登(Peregrine Horden)[英]尼古拉斯•普塞尔(Nicholas Purcell)著

    03:19世纪大转型[德]安德烈•贡德•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著

    04:万国一邦:美国在世界史中的地位[美]托马斯•本德(Thomas Bender) 著

    05:公司与将军:荷兰人与幕府时代日本的相遇[英]亚当•克卢洛(Adam Clulow)著

    06:近代早期世界的全球互动(1400—1800年)[美]查理斯•帕克(Charles Parker)著

    07:蚊子帝国:1620—1914年间加勒比地区的生态战争[美]J. R. 麦克尼尔(J. R. McNeill)著

    08:中间地带:大湖区的印第安人、帝国和共和国(1650—1815年)[美]理查德•怀特(Richard White)著

    09:美国宪法的全球史(1776—1989年)[美]乔治•A.比利亚斯(George Athan Billias)著

    10:现代世界的诞生(1780—1914年)[英]C. A. 贝利(C. A. Bayly)著

    11:交换之物:荷兰黄金时代的商业、医学与科学[美]柯浩德(Harold J. Cook)著

    12:鸟粪与太平洋世界的开启:全球生态史[美]格里高利•库什曼(Gregory T. Cushman)著

    13:气候变化与全球史[美]约翰•L. 布鲁克(John L. Brooke)著

    14:大转型:中世纪晚期世界的气候、疾病与社会[英]布鲁斯•M. S. 坎贝尔(Bruce M. S. Campbell)著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 秦汉儿童的世界

    作者:王子今

    本书对于秦汉儿童生活以下方面的考察,可以充实对于秦汉社会生活的理解:出生权利和初生命运,婴幼儿健康与基本生存条件,儿戏:游艺生活,童蒙教育,“神童”的出现,劳动儿童与儿童劳动,社会灾难、社会犯罪与受害儿童,社会上层儿童生活,赋役责任与社会继承,少年吏:未成年人的参政机会,“少年”与“恶少年”:社会秩序的危害;未成年人的社会地位;朦胧性情;“童男女”的神异地位。相关研究也有益于深化对于中国古代儿童生活的全面认识。

  • 北大往事

    作者:橡子 / 谷行

    《北大往事》精选北大70、80、90年代富有才华与个性的师生关于北大生活的精彩文章49篇,通过对幽微往事的追寻,试图探索北大人丰饶鲜活的内心图谱。

    本书曾于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之际推出首版,大受欢迎,洛阳纸贵,被誉为民间书写北大故事的代表性作品。此后一版再版。此次再版,以2008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北大往事(珍藏版)》为底,新增数篇文章,构成更为精彩完整的版本,并与《北大读本》《北大百年新诗》一起作为“北大典藏”系列同时推出,共同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北大图谱,以献礼北大建校120周年。

  • 历史的那一幕

    作者:张元

    解读《资治通鉴》中一些富有深意的特写镜头,十七篇文章,按时间顺序编排。通过《通鉴》看历史,意味深长。

  • 从丝绸到硅

    作者:[美]杰弗里·加滕

    全球化是20世纪强劲且具破坏性的经济力量,但大多数的相关著作往往只通过影响全球化进程的客观事件和政策抉择对全球化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在《从丝绸到硅》这本书中,杰弗里·加滕做出了绝妙的补充:他以一种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方式讲述了10位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人物,呈现了他们生活和时代的生动画面——他们是谁,做了什么事情,怎么做到的,并最终阐述了全球化如何改变世界历史,它又将如何不断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这些杰出的人物包括:将东西方融为一体的成吉思汗、开启了全球金融时代的罗斯柴尔德、“全球通信之父”塞勒斯·菲尔德、“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英特尔创始人安迪·格鲁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等,他们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航行于各自时代的漩涡涌流之中,最终使得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变革。通过这些故事,杰弗里·加滕找到这些人物之间共有的联系,并探讨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个人的力量究竟会对改变世界产生多大的影响?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趋势如何影响着现代世界,它们又将如何塑造未来? 回答了这些问题,也许我们就能深入看待中国的发展、欧元的未来以及高科技革命将把我们带往何处等现今情况。更重要的是,再当今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我们急需一种全新的全球化思考方式,而这恰恰是《从丝绸到硅》能传达的。

  • 战略学札记

    作者:张文木

    学问是对思想的论证。学问不能没有思想,但做学问的能力主要不是思想的能力,而是对某一思想论证的能力;智慧的增长主要不表现为思想论证能力的增长,而表现为对思想直接获取并举一反三地运用能力的进步。

    《战略学札记》是北航战略问题研究中心张文木教授的新着,由海洋出版社于2018年5月出版,取名《战略学札记》,并不能理解为作为学科的“战略学”札记,而是作为战略研究的心得和体会。全书内容丰富,包括心得、史鉴、治学、笔记、人物、人生、文艺、字词等方面,形散神不散,记录了作者的思想历程。看作者其他大部头着作有利于培养做学问的能力,但做学问毕竟是少数人的事;而读这本札记的好处则是可将其中的思想火花直接用于工作和研究。

    全书以半百为节,与广大读者分享。

    学问使人成熟,使思想久远;智慧使人美丽,使思想骨感。这主要是一本让读者长智慧的书。

  • 国家宝藏

    作者:于蕾,吕逸涛

    国家宝藏,一句荣耀,一种隽永,一生传承。

    《国家宝藏》是央视综艺频道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授权同名书籍。

    这是一本沉淀中华文明的记忆之书。九大博物馆馆长甄选27件镇馆之宝,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在《千里江山图》的壮美中一窥先人背影,聆听“曾侯乙编钟”奏响的华夏正音,感悟“越王勾践剑”千秋不朽的中国剑魂……

    这是一部国人智慧的集成之作。文物铭记过去的历史,也成就今天的故事。数十位国宝守护人无论职业背景、性情性格、学术成就,他们与27件国宝命运交织,诉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传奇。每一位国宝的创造者、挖掘者、守护者都成就了中华民族的基因宝库。

    这是一本文物知识普及的收藏之作。书中全部内容经故宫博物院等九大博物馆专家亲自审校修订。书中收录大量节目未播出内容,结合史料文献和专家研究成果,梳理文物知识,,揭开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让更多人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

  • 启蒙运动

    作者:[英]罗伊·波特

    启蒙运动决定性地开启了欧洲思想世俗化的进程,它宣扬理性与批判性思维,思想、宗教和言论自由,科学的价值,以及对进步的追求,至今影响深远。然而,这并非一场简单的、思想统一的运动。历经整个18世纪,运动的侧重点不断发生变化;伏尔泰、狄德罗、休谟和卢梭等启蒙哲人的思想,共识与分 歧并存;各国启蒙运动的政治和宗教宣言也不尽相同……

    本书作者罗伊·波特用优美流畅的笔触,理清了启蒙运动中这些复杂难明之处,提供一种新的综合视野来审视这场运动的多个层面。只有清除掉根深蒂固的神话和偏见,我们才能重新评估启蒙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 經與史

    作者:劉仲敬

    脫掉「中國古代史」的外衣,

    呈現「華夏世界」本體的真面目

    跳出朝代體系,也跳出大一統吏治國家的價值體系

    所看到的「中國史」是?

    打破「國史大綱」的儒家史觀,打破「馬克思進化論史觀」

    剖析「華夏世界」真實的演化史!

    一般我們提到「經」與「史」時,首先想到的大多是浩瀚難辨的斷簡殘編。而劉仲敬筆下的「經」,是華夏世界運行的憲法原則、核心價值體系;「史」則是圍繞著「經」在時間上的展開。

    劉仲敬本書,首次揭示出「華夏世界」的「經」與「史」是:

    ——從周政,變成秦政

    ——從封建多國體系,變成大一統吏治國家

    ——從有機的共同體,變成編戶齊民的散沙社會

    ——從彼此制衡的貴族社會,變成由僭主、冒險家和遊士組成的汲取社會的宮廷權貴集團

    ——從「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論,淪落成「宮廷權貴和朋黨共治」的現實。

    《經與史》的結構

    完全跳出傳統「中國史」解釋模式下的「朝代更替」,在作者看來,華夏世界裡固然存在周秦漢元明清這樣的古代王朝國家,但用「正統性理論」把這些珠子串起來的中國朝代史,不過是近代的國族主義虛構。

    本書上部認為,華夏世界遵循自己的季候循環。從「歷史的黎明」(第二章章名)開始,經由盛夏之路(第三章)演變為秋收和「嚴冬來臨」(第五章章名),從而實現了歷史的終結。之後則進入史後之人的時代。華夏版的歷史終結論,對應的時間大約是從商周到秦漢,這段時間是華夏世界的形成期,也是其憲政體系從周政發展為秦政,從封建多國體系演化為大一統吏治國家的時期。路徑一旦鎖定,歷史的發展已經沒有其他可能性,只能等待蠻族的秩序輸入。

    所以本書的下部,就是華夏世界淪入「蠻族闌入和統治」的歷史。從蠻族的闌入(五胡十六國)、到蠻族披上華夏外衣、優孟衣冠的魏晉隋唐(第七章),再到蠻族素面登場、殖民華夏的元清(第八章),最後在西方近代秩序的輸入之下,華夏世界的天下主義終結,東亞淪為為地方(第九章)。從此,「中國」作為近代國族國家出現在東亞。

    本書可以說是一部倒著看的「中國史」

    對於習慣錢穆《國史大綱》或是中國馬克思史觀下的中國古代史的讀者,本書的結構和觀點都是振聾發聵。本著這樣的切入視角,原本「中國史」的關注焦點,在本書中則幾乎看不到,原本「中國史」讚美的價值,本書則可能得出相反的評價。從這個角度看,本書可以說是一部倒著看的「中國史」。這樣的觀點在書中隨處可見,下面僅僅舉例

    ——比如對中國史推崇的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本書認為鮮卑部落貴族「淪落」為宮廷權貴,而非「文明化」為儒家官員。

    ——比如從史料看,漢武帝其實比秦始皇更加殘暴,然而一般印象則是秦始皇才殘暴。為什呢?這是因為,秦始皇的時代還大致是封建貴族存有一定勢力的時代,對專制的容忍度非常低,而漢武帝的大一統散沙社會對暴政的容忍度非常高,相較之下,漢武帝就比秦始皇仁慈。這對比今天的台灣民主體制和中國專制制度下,民眾對政府的一般反應就可看出。

    ——比如唐太宗和魏徵的關係,一般中國史視為明君和賢相的政治典範,本書則認為,這只是折射了唐代政治結構而已,魏徵代表了關東客卿,李世民代表了隴西根本。關東和關西的大結構就像清朝的滿漢結構,涉及到地域和族群,皇帝要彌合帝國的東西結構,就必須對魏徵客氣而禮貌。我們生活在外省本省政治結構下的台灣,對於政治人物要照顧到不同族群利益才能拿到更多選票,一定是非常理解的。道理是相同的。

    總之,我們一旦跳出大一統吏治國家的價值體系,翻轉來看中國史,就會發現,五胡亂華並非境外蠻族的入侵,而是中原大戰不斷引進外圍蠻族武士來支援的自然後果。就會發現,儒家的教義和政治理想其實是周政(封建主義和多國體系)的產物,但卻發展為以為用單純的道德約束就能保證帝國的和平、並避免暴政。就會發現,大一統其實是散沙順民社會的編戶齊民,而盛世(唐、清那樣的世界帝國)是戰鬥力的喪失,是秩序消耗掉的餘燼,是古典華夏文明終結於吏治國家,而以後的每一次重啟都依靠蠻族的闌入。

    基本上,華夏文明的演變,乃是一種每下愈況的變化;從春秋戰國到秦漢、再歷經魏晉隋唐、兩宋明清,我們可以清楚看見一個趨勢,即構成社會的中堅團體——國人、宗族等等,隨著一次次的社會清洗而逐漸消滅;進入近代之後,華夏社會已經變成「原子化的個人」組成的鬆散群體,無力抵抗外來秩序的控制與統合。

    劉仲敬將這種淪亡的過程,用他獨特的筆鋒加以表達,呈現出一副完整的圖像,然而,這並不是一部悲觀的書,而是一道曙光,有力地透過史家之筆,呈現出作者想要表達的「經」(法則),可謂現代經史結合的代表傑作。

  • 中国人的历史.君子的春秋

    作者:申赋渔

    “中国人的历史”第二部。

    春秋是霸主的时代,也是君子的时代。四方诸侯在追逐霸业的同时,还讲究道义和礼节。迎宾送别,祭祀盟会,节庆仪典,就连排兵作战都要依礼而循。建功立业不仅要靠实力,也须依礼义,中华文化绵延千年的力量之源就蕴含其中。

    《君子的春秋》选了十个人,作为“春秋”的坐标系。他们的人生,是一条蜿蜒向前的时间之线,连缀起春秋三百多年的历史。而他们每个人的人生又与成百上千的人相互交织,汇作一幅纷繁复杂的画卷,形成风云激荡的“春秋时代”。

  • 19世纪的俄国:城市化与社会生活

    作者:(俄罗斯) 利·瓦·科什曼

    利·瓦·科什曼著的《19世纪的俄国--城市化与社会生活(精)/俄国史译丛》为研究19世纪俄国社会经济状况的经典,该书为微观史学研究的新突破,作者摒弃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从微观角度探析俄国历史,除研究方法值得深入借鉴外,书中内容更是包罗万象,详细向读者介绍19世纪俄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书中注重分析常常被忽略的市民阶层,市民阶层是俄国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活方式、职业活动、受教育水平等内容是显示俄国城市发展规模、经济状况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谓意义不菲,对我国学者尤其重要。

  • 陶瓷简史

    作者:有泉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解读,通过火、土、釉、彩、形、窑、艺七个篇章,讲述了从石器时代到后工业时代世界陶瓷的发展历程。全书图文并茂、旁征博引、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被誉为“一本书让你读懂陶瓷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