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历史

  • 考古的故事

    作者:[美] 埃里克·H.克莱因

    了解考古学、人类的历史与文明的经典入门书

    考古学界领军人物、“最受欢迎的考古学图书奖”得主倾力之作

    带你踏上考古环球旅行

    在密林中寻找巨大的玛雅遗址,穿过秘密隧道走向失落的神庙……

    真实的考古故事,比探险电影更精彩

    ——

    【内容简介】

    1922年冬天,霍华德•卡特成为第一个窥见埃及法老图坦卡蒙陵墓的人,他眯起眼睛,凑在他打开的小洞上,借着蜡烛的微光往里面看。到处都能看到金子的闪光。挖掘行动的赞助人卡那封伯爵拽着卡特的衣服,连珠炮似的问道:“你看见什么了?你看见什么了?”卡特费尽力气才说出:“我看见了奇妙的东西。”

    古老而美丽的事物令人颤栗,吸引着一代代人接近它们、挖掘它们。

    这本书涵盖世界上二十余个主要的考古胜地,以及重要的考古发现,我们将看到埃及法老的黄金面具,希腊帕提侬神庙里的大理石雕,墨西哥丛林中的祭献品……这些文物将尽可能客观地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过着怎样的生活、创造过怎样的文明,其中的一些文明又为何走向毁灭。

    这也是一群“寻宝者”——考古学家——的传奇故事。1872年,谢里曼为寻找特洛伊,在土丘上挖开伤口一般的大沟;20世纪60年代,以色列人亚丁带领考古队攀上马萨达陡峭的山顶,用筛子筛了约3.8万立方米的泥土来寻找文物;2010年,这本书的作者克莱因与“太空考古学家”萨拉•帕卡克凝视卫星图像,在田野中发现公元2世纪罗马“铁甲团”的兵营遗址。

    书中还展示了不断进化的考古技术,比如空中勘察、激光雷达、碳-14测年法,它们让更多遗址被发现,也让文物说出更多故事。作者还站在考古学家的角度回答了普通人的常见疑惑:你怎么知道在哪里挖掘?你怎么知道某件东西年代有多久?你找到的东西归你吗?

    就这样,考古的故事带领我们向人类历史的上游跋涉,并为我们带来关于未来的启示。

    ——

    【名人推荐】

    极其好读……一些读者或许会突然想要冲出门去,拿上铁锹和铲子,冲向一个土丘或者垃圾堆。——《华尔街日报》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考古学已经成为人类最伟大的学科之一。它不断拓展着人类对历史的认知,以及我们对人类多样性的了解。克莱因是这个卓越领域的领导者,并且他懂得如何把故事写得准确而欢乐,这也是读者之幸。——罗伯特•福尔德,《国家邮报》

    克莱因写得清晰易懂、富有信息量、满怀热情,为我们讲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还带来了一些工作现场的个人经历……作为一部新颖、价值卓越的考古学入门,这部书可以看作一项成功。——彼得•琼斯,《大众古典学》作者

    有趣并且涉猎广泛。——《新科学家》

    克莱因是一个老道的考古学家,在这部关于伟大考古发现的非虚构作品中,他让历史栩栩如生。从庞培到特洛伊,克莱因为观察这些著名挖掘提供了专业的视角。他不仅带你走过历史与发现,还想你呈现挖掘是如何组织的。如果你对考古学家是如何工作的感兴趣——包括在哪挖、如何挖等等——那你会迫不及待地想拿到这本书。——拉谢尔•卡特,图书部落

    这部书拉着你的手,带你踏上一场神奇的考古环球旅行。你将看到有名的考古学家,探索传奇遗址,并且看到使用了前沿科技的新发现。考古学充满趣事,你一定要读一读《考古的故事》,这是一部由讲故事的高手写成的书。——萨拉•帕卡克,2016年TED大奖得主

    《考古的故事》是一个富有经验的考古学家对这一领域的伟大发现的记录,快节奏而且令人着迷。这部书的读者都将被它吸引,无论他们的知识背景是什么。——乔迪•马格内斯,《圣地考古学》作者

    在这本前沿、好读的考古学入门书中,埃里克•克莱因——世界上至为重要的考古学家之一——让人们可以一窥神秘而激动人心的考古学的幕后。读者将会看到世界上的著名遗址和发现,以及学到如何找到、挖掘它们,以及足不出户地为古物确定年代。——坎迪达•莫斯,《迫害之谜:早期基督徒如何虚构了殉难故事》作者

    我爱这本书!《考古的故事》是一本伟大的读物,充满了有趣的故事。一部极其精彩的著作。——肯尼思•L.费德,《正确的过去:人类史前史入门》作者

    克莱因讲述了文明与考古学的精彩历史——他对这一主题的知识是首屈一指的。——罗伯特•R.卡吉尔,《打造〈圣经〉之城》作者

    一幅关于考古学前世今生的迷人画卷。这部书补充了学科内的空白,并且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考古学呈现在普通大众面前。——雷切尔•哈洛特,《圣经,地图与铁锹》作者

  • 靖康之变:北宋衰亡记

    作者:游彪

    发生在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是历史上一场国破家亡、天崩地裂的大悲剧。那么导致两个同朝在世皇帝被俘的靖康之变是怎样发生的呢?一个繁华而富足的“世界中心”怎么竟被兴起时间不长的女真人如此轻而易举地毁灭了呢?庞大而文明的北宋帝国何以在短时间内就土崩瓦解了呢?岳飞“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壮士的慷慨悲歌声中,又是带着怎样的遗憾和深痛?……本书通过长时段、多层面的考察,全景再现北宋王朝衰亡的过程,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发人深省的思索和解答。

  • 司马迁的故事

    作者:黄永年

    《司马迁的故事》是著名史学家黄永年先生所写的一部大家小书,深入浅出,语言流畅,史实准确。司马迁是怎样一个人呢?《史记》是怎样写成的呢?《史记》中包容着哪些动人的故事呢?围绕这三大主题,黄永年先生用精彩的文笔,翔实的史料,详细地讲述了史学家司马迁的一生,并对史学名著《史记》进行了极佳的介绍。篇幅虽小,内容翔实。附录部分的《〈史记〉概述》取自黄先生的《史部要籍概述》一书,对《史记》的内容、成书、版本等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娓娓道来。末尾辛德勇老师的《后语》,则对《司马迁的故事》成书背景与黄先生关于秦汉史和《史记》的研究进行了精彩介绍。同时,也包括了不少治学心得,帮助读者了解和阅读这部著作。

  • 江户开幕

    作者:[日]藤井让治

    本书讲述了从丰臣秀吉去世的1598年至江户幕府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去世的1651年的54年间的历史。书中讲到关原之战,丰臣如何走向没落终结;“御代交替”的权力政治,大御所与将军;教、贸易与锁国,江户时代前期的政治在藤井先生笔下信手拈来,真可谓大家小书。

    本书明确解析了长达二百六十余年的江户幕府之强盛的名作,时间跨度是从丰臣秀吉去世的一五九八年到江户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去世的一六五一年。在这五十四年间,德川氏以将军制代替了前代丰臣氏建立的关白政权并逐步将其强化。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日本经历了家康和德川氏选择将军政权——而非前代丰臣氏所建立的关白政权——作为政治与国家体制,并逐步让这一体制变得稳固和长久的过程。而如果稍微转变一下观察视角的话还会发现,在这段时间里虽然领主与民众的对抗关系仍然是历史发展的底层,但同时包括他国在内的各种政治势力也在此期间冲突碰撞,而相应的政治秩序或者说靠前秩序则作为其结果逐渐形成。在上述意义上讲,这半个世纪堪称“政治的时代”。此外,包括外国在内的各方面政治势力的激烈碰撞,也使得一定的政治秩序与靠前秩序在此时相继形成。本书作者就为读者多方面、多角度地梳理和解读了这样一个“政治的时代”。

    真田幸村力战到死的大阪夏之阵,拉开了丰臣氏灭亡的序幕。实至名归地掌握天下大权的德川家康于同年颁布了武家诸法度、中并公家诸法度,以此确立了在全国大名及朝廷间的统治地位。翌年1616年家康死后,秀忠、家光继续强化幕府政治,并逐渐建立起作为政权基础的老中制,由此即使将军卧病在床,政务也能毫无阻碍地进行。本书是明确解析了长达二百六十余年的江户幕府之强盛的名作。

  • 旭日残阳

    作者:桑兵

    近代史大家还原从“帝制”走向“共和”的历史进程

    聚焦武昌起事至清帝退位、民国肇建的关键历史节点

    拆解辛亥政坛政治博弈,孙中山袁世凯间的政坛斗法

    【内容介绍】

    本书是桑兵教授多年来发表于学术期刊上的文章结集,共计八篇。晚清的政权鼎革是近代史上一场大戏,本书以“旭日残阳”譬喻共和登台与帝制终结,聚焦武昌起事至清帝退位、民国肇建的半年左右时间里,风起云涌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各种势力的博弈角逐,也就是严格意义上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此间孙 中山与袁世凯的政坛过招,可谓棋逢对手。

    本书梳理比勘各类史料,力图在原有时空位置中还原史事本相和前人本意。辛亥时局动荡之际,杨度、汪精卫等人牵头组织国事共济会,主张以国民大会公决的形式解决重大国事纷争,对以后中国政制架构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武力对峙为背景的南北和谈,谈判的主要内容不是共和与君宪孰取孰舍,而是以何种形式实现共和;其间列强尤其是英国和日本的态度至关重要。各种政治势力的相互角力最终导致南北和谈破裂,改由直接迫使清帝退位;通过清帝退位,辛亥革命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成果,在实现帝制到共和的跨越的同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共存,同时也留下重大隐患。前清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摇身变为民国临时大总统,在接收清朝旧署与创建民国新阁之际,精心导演了一场南北新旧之争的开国大戏,最终坐收渔人之利,达到大权独揽的目的。

    【编辑推荐 】

    1.理解晚清民国关键时期的近代史力作——本书是近代史研究大家桑兵教授继《交流与对抗:近代中日关系史论》《历史的本色: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学术江湖: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风》之后又一力作,以“旭日残阳”譬喻共和登台与帝制终结,聚焦武昌起事至清帝退位、民国肇建这一关键历史节点,探究历史进程的脉络走向。

    2.还原从“帝制”走向“共和”的历史进程——武昌起事后的半年时间内,中国的政治舞台风云变幻,中国往何处去,并不是一个已知的命题。关于清朝如何结束,民国如何建立,既有认识还存在不少盲点误区。本书通过梳理比勘各类史料,力图在原有时空位置中还原史事本相和前人本意,拨开层层历史迷雾,澄清关于此段历史的诸多误解。

    3.解析辛亥政局各方势力的消长与博弈——辛亥政坛局势瞬息万变,清政府、革命党、以英国日本为主的外国各方势力,都在因应时势变化调整方略、提出诉求。两千年帝制结束最终走向共和,谈判桌上与桌下的密谋斗法和交易妥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方势力角力的结果,是南北和谈由停滞走向破裂,直接迫使清帝退位成为破局之选。

    4.展现辛亥鼎革之际重要人物的枢纽作用——袁世凯、孙中山、唐绍仪、伍廷芳、杨度等辛亥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对晚清民国转折时期时局的发展、历史的走向起到了关键作用,本书尤为细致地展示了袁世凯、孙中山两位政治博弈高手之间的政坛过招。以袁、孙为主的这些辛亥重要人物间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共和”在中国的命运。

  • 隋炀帝

    作者:[美]熊存瑞(Victor Cunrui Xiong)

    【本书看点】

    ★暴虐、弑父、篡位、烝母、亡国,炀帝是古来少有的暴君。

    ★修长城、凿运河、建东都、巡西域,炀帝的功过该如何评估?

    ★美国著名华裔历史学家熊存瑞,以史、佛、道、文等文献为基础,集中、西、日多家之言,旨在抛开偏见,置个人传记于历史长河之中,用西方性格研究法来重新探讨隋炀帝及其统治。

    ★作者学术积淀深厚、才思敏捷,译者翻译准确、专业,文笔流畅生动,读来令人欲罢不能。

    ★装帧精美,收藏阅读两相宜。知名书法家、历史学家厦门大学侯真平教授书名题签,潇洒大气;高阶映画封面,质朴舒适;深沉黑星雨内封,精致低调;象牙白内文纸,复古护眼;裸背锁线,可实现180度平摊。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杂糅式的手法,既研究炀帝本身,又讨论其所生活的时代。全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在介绍杨氏家族和炀帝的父亲(隋文帝杨坚)的发迹过程之后,记述了炀帝从少年到王子、从皇储到皇帝的生活轨迹。第二部分从多个层面讨论了炀帝和他统治下的王朝;其内容包括大兴土木、文官制度、军队管理、教育、礼制、法律、宗教、经济政策、对外关系等。结语部分则对炀帝的历史地位进行分析,重新审视炀帝的生平、他所生活的时代以及他留给后世的遗产。

    【推荐】

    历史学家将从本书丰富的史料中受益,熊存瑞很好地解释了早期日本和古老中华帝国之间的“第一次接触”。

    ——《宗教研究评论》(Religious Studies Review)

    中国传统的历史学家通常谴责隋炀帝,但作者却更胜一筹,他超越了谩骂,进而揭示隋炀帝的个人经历、政策和功绩。本书作为这一研究的成果,将改变中西方历史学家对隋朝和隋朝对中国历史重要性的认识。

    ——蔡涵墨(Charles Hartman,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东亚系教授)

    本书的问世标志着对中国历史上一段关键时期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熊存瑞的研究对于研究隋朝历史的人来说是不可忽视的。

    ——丁爱博(Albert E. Dien,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系教授)

  • 黄金时代

    作者:[英]本·威尔逊 (Ben Wilson)

    ★ 在这个时代,美国迅速滑向内战

    ★ 对中国来说,这是血腥内乱的年代

    ★ 在印度,反抗英国统治的民族大起义爆发了

    ★ 还有日本、意大利、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民族国家自此诞生

    《黄金时代:英国与现代世界的诞生》一书以19世纪50年代为叙述重点,以期间发生的各类重大事件为叙述主体,其间以详实的考据和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据,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全球视野的黄金时代的画卷。各类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依次登场,从英国到美国,从法国到俄罗斯,从非洲到亚洲,作者以点带面,将同一事件中涉及的各方面都进行描述,客观全面的展示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

    本书能让读者以全球化的眼光重新审视19世纪50年代这个黄金时代,进一步了解各个事件发展的前因后果,也能使读者了解技术发展对人类进步产生的双面影响,对于读者思考当今全球化发展以及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便利和问题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威尔逊对19世纪50年代的叙述极为睿智,读来引人入胜……他甚至对乏味的话题都有机智而有趣的见解。例如,他将维多利亚时代的胡子热追溯到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响……他甚至把明尼苏达的历史都写得激动人心。

    ——多米尼克·桑德布鲁克,《星期日泰晤士报》

    拥有与主题相配的激动人心的风格……完美……他对政治、经济和个人间相互作用的见解令人钦佩。这是一部很棒的叙事史。

    ——安德鲁·莱西特,《每日电讯报》

    本·威尔逊认为,19世纪50年代应被视为维多利亚时代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因为其间发生的事件塑造了之后几十年的世界。其中重要的包括:1851年的万国博览会; “淘金热”,也就是前往新发现金矿地区的大规模移民;1851年从伦敦到巴黎的一次海底电报信息传输,从理论上来说,这意味着整个世界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连接起来。与此同时,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使俄国卷入了与英国、法国、撒丁王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冲突,世界的联盟关系因此改变。

    ——《BBC历史杂志》

    迷人而又全面地讲述了世界历史上变故多的一个年代,一个国家快速迈入现代的时期……写作方式令人信服,研究也很精细……对一系列相互交织的事件如何造就了今天的社会,威尔逊做了熟练的分析……这本杰作的读者肯定会发现,这些一百五十多年前的事件对于我们今天理应更加先进的文明依然很有启发性。

    ——亚历山大·拉尔曼《每日快报》

    令人着迷的专著,研究了19世纪50年代改变世界的新技术的爆发以及英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星期日泰晤士报》必读书单

    世界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加速,此后再也未曾停止过。电和蒸汽是关键技术:铁路、轮船、电报和海底电缆在空间和时间上缩小了世界。信息、商品和人口的流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一个真正的全球经济体出现了,它渴望增长、劳动力和新市场……本·威尔逊对这个喧嚣时代的叙述详尽而引人入胜,抓住了它的兴奋点。

    ——伊恩·欧文,《展望》

    19世纪50年代是现代历史上了不起的时期之一。在此期间,世界因为技术、贸易、大规模移民和战争而改变。全球经济扩张了五倍;成千上万的家庭移民到地球的另一端,创造他们的新生活;技术革新了通信,轮船和铁路横贯辽阔的大陆和海洋,在缩小世界的同时也开创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英国占据了这个时代的中心位置。它处于国力的波峰,试图决定世界上千千万万人的命运。通过节奏紧凑、丰富多变的叙述,本·威尔逊再现了这个常常遭到忽视,但对英国和现代世界的形成都至关重要的时代。

  • 希腊人的故事

    作者:[日] 盐野七生

    为什么古希腊人可以从0到1创造出先进的制度和文化?

    一言不合就开打的古希腊人,为什么可以同生共死?

    被誉为文明基石的古希腊,为什么会突然崛起,又迅速衰落?

    余烬中的世界怎样获得新生?

    《希腊人的故事》是盐野七生的封笔之作,继《罗马人的故事》之后备受大众欢迎的历史作品系列。在这部《希腊人的故事》中,作者将我们带回那个人与神共处同一片天地的传奇时代,冷静透彻地将视角集中于多元文明如何共存,场景再现般地讲述在一次次改变世界格局的决策中,性格迥异的英雄们如何引领国家走向巅峰。从诞生到崛起,从崩溃到新生,在对诸多问题的层层剖析中,古希腊人面对的困惑成为我们今天可资借鉴的资源。

    希腊人的故事1

    古希腊人是谁?

    生活在狭窄多山的希腊半岛上的古希腊人,创造了诸神的世界,他们特立独行、勇敢开放,纷纷探索海外世界,建立了一个个前所未有的城邦国家。斯巴达和雅典在吕库古、梭伦、克利斯提尼的改革之后,成为希腊城邦国家中的翘楚。在雅典和斯巴达的率领下,希腊城邦完胜兵力数十倍于自己的波斯帝国,撼动了世界,文明格局自此改变。

    希腊人的故事2

    被誉为西方文明基石的古希腊文明,为什么会突然崛起,又迅速衰落?

    希波战争后,伯里克利领导雅典走向文明成熟的黄金时代。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和斯巴达率领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分庭抗礼。古希腊城邦国家之间的摩擦终于升级为“古代世界大战”——伯罗奔尼撒战争。这场战争的悲剧在于,失败的不止是雅典,还有整个希腊世界。古希腊人自己构建起的价值观,又被他们自己亲手摧毁。

    希腊人的故事3

    余烬中的世界如何获得新生?

    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希腊城邦国家迅速衰落,内乱不断。公元前356年,马其顿王国诞生了一颗新星——亚历山大。统一希腊,荡平中亚、领有埃及、远伐印度……在如疾驰的旋风般横扫亚非欧大陆、以一己之力建立希腊化的世界之后,亚历山大大帝的生命之花骤然凋零。

    从马其顿到巴比伦,从尼罗河到印度河,亚历山大大帝步履不停地探险未知之地,在他短暂而炽热的32年里,留下了永恒的青春。

    --------------------------

    【编辑推荐】

    盐野七生新作,《罗马人的故事》姊妹篇

    罗马人的导师,文明的领跑者

    创新时代急需读懂的文明

    西方文明的两大基础,一个是后来兴起的基督教,另一个就是古希腊罗马文明……《罗马人的故事》全面介绍了罗马人的历史。9 年之后的今天,我想书写那个时代的希腊人……希腊人是一个极富改革创新意识的民族……但希腊人终究只是短跑运动员,当然,他们是世界纪录保持者,至今尚未有人破此纪录。

    ——盐野七生

    1.盐野七生新作,《罗马人的故事》姊妹篇。

    罗马人能够建立并长期维持巨大的文明圈,源于拜希腊人为师。智力胜于罗马人的希腊人,在文明的竞赛中如同短跑运动员,虽不像罗马人一样耐力持久,但始终是世界文明纪录的创造者,且至今未被超越。

    2.百年来,中国人在古希腊文明中捕捉思辨的知音,古希腊文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哲学霸主、科学鼻祖、艺术宗师、文化旗手……古希腊人在几乎所有领域打开了探索的大门,奠定了人类发现世界和认识自己的基础。我们每个人身处其中的现在与未来,从古希腊文明开始。

    3.为什么古希腊人可以凭空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文明?为什么古希腊文明可以成为世界文明的基石?

    古希腊人是一个极富改革创新意识的民族,创造力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核心要素,更是社会发展急需的硬核。我们每个人身处其中的现在与未来,从古希腊文明开始。

    4.古希腊世界的朋友圈,今天点赞,明天互怼,瞬息万变,古希腊人如何处理多元价值和复杂关系,如何创造财富?

    雅典、斯巴达、底比斯、科林斯、马其顿……古希腊文明内外关系错综复杂、变幻莫测,且看古希腊人如何在多元价值中进出自由,玩转多边关系,创造财富。

    5.不同于学术书和神话故事,《希腊人的故事》系统又完整地贯通古希腊历史,是专门讲述古希腊历史的非虚构作品。

    盐野七生既有高超的讲故事能力,又有史诗般宏大视野和问题意识,轻松好读,代入感强,读来使人身临其境,同时通过不断发问,为读者提供颇具启发性的观点。

    6.盐野七生是颇为热门的非虚构历史作家之一,从事非虚构历史写作长达50余年,出版了一系列百万级畅销书:

    2012年,《罗马人的故事》

    百万级畅销书,引爆全球市场;

    2014年,《罗马灭亡后的地中海世界》

    看文明如何在罗马废墟上绝地重生,看文艺复兴如何在黑暗里孕育;

    2016年,《文艺复兴的故事》

    欲望、人性的爆发,人类群星闪耀;

    2017年,《十字军的故事》

    刺痛与伤口,如何造就下一个时代的繁荣;

    2018年,《皇帝腓特烈二世的故事》

    现实版“权力的游戏”,看懂圈子的规则与边界;

    2018年,《希腊人的故事》

    《罗马人的故事》姊妹篇,创新时代急需读懂的文明

    --------------------------

    【精彩评论】

    日本只有历史研究和历史小说。但盐野七生却走了两者中间的一条路。

    ——司马辽太郎

    历史在她笔下如同缓缓展开的色彩斑斓的巨幅油画,栩栩如生又冷静透彻。盐野七生的这些分析让我非常受启发。

    ——王石

    需要称赞一下盐野七生,一个女性在写历史的时候,写出了男人写不出的气魄和壮烈来。

    ——俞敏洪

  • 早期中国的月令与“政治时间”

    作者:薛梦潇

    历史源自时间,但人类时间观念的产生与演变,却极易为学者所忽略,而且时间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不仅是记录人类历史的坐标,也具有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薛梦潇博士的研究正是从这一点切入,探讨了甲骨文、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及传世文献中关于年、月、日、月相等方面的材料,归纳总结了商周秦汉时期的计时法,说明计时法由简到繁的变化过程,并探讨了商周时期计时法方面的诸多问题,*后介绍了秦统一后,秦的计时法通行全国,覆盖六国原有计时法,建立统一的“帝国时间”,*后形成规范化的“年 月 月朔 日干支”的计时格式,*终在汉代形成了年号纪年,而汉廷纪年冠于王国纪年之前也说明了诸侯国“时间”正逐渐被统摄入“帝国时间”。计时法的演变虽然更多地被视为古代科学进步的表现,但从社会史角度观察,它也是古代中国统一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对统一国家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 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

    作者:[日] 川胜义雄

    本书是日本著名中国史研究学者川胜义雄的代表作。川胜在对后汉及魏晋南朝的历史进行精细的分析之后,认为中国六朝是个贵族制的社会,而如何思考六朝贵族制与封建制的关系,则是川胜始终萦绕于心的问题。他的研究结论是,中国的中世,是皇帝专制下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当时的豪族阶级的势力,具有领主制倾斜的性质,他称之为豪族的领主化倾向,但中国社会以舆论,也就是在九品中正制中起重要作用的“乡论“为基本手段,阻止了领主化倾向,从而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中世社会。

  • 阿姆斯特丹:世界最自由城市的历史

    作者:[美] 萧拉瑟

    ●探索现代社会的精神源头

    ●追寻自由主义思想的兴起、发展与困惑

    阿姆斯特丹是一个疯狂的地方,各种族群、各种文化、各种思想在这里汇聚。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此地与欧洲传统上截然不同的自由社会。在这里,世界第一家股票交易所诞生,斯宾诺莎的哲学定义了现代世界的政治与伦理,伦勃朗的画作记录下当地人的公民意识与内在精神。随着联合东印度公司与荷兰西印度公司的船队横扫全球市场,这种对自由的信仰被输送到世界各地。因此,本书讲述的不仅是阿姆斯特丹辉煌与没落的历史,更是一种为现代人类普遍认可的思想形成、发展、传播的过程。同时它也引人思考,面对新的时代环境,自由的信条应何去何从。

  • 图说中世纪生活史

    作者:(日) 河原温 / (日) 堀越宏一

    中世纪生活完全指南☞

    欢迎来到中古时代的欧洲当平民!

    ·

    中世纪就代表黑暗与无知?

    不!中世纪要比我们所以为的更明亮些!

    一月辞旧迎新,庆祝宴会络绎不绝。

    二月多雨时节,炉前取暖,休养生息。

    三月四月迎春播种。五月六月割牧草,剪羊毛。

    七月八月收获稻谷,打麦去糠。九月酿葡萄酒。十月犁冬麦田。

    十一月用橡子催肥林里的猪。十二月忙宰杀备粮,迎接下一个年度。

    ·

    ☞ 专业历史学家爬梳珍贵史料,讲述教课书里从没讲过的中世纪

    ☞ 三大板块八大章节完全还原欧洲近代前的风貌

    ☞ 三百余幅图片让你真正看见中世纪平常百姓热气腾腾的日常与生活智慧

    ☞ 一本在手,教你读懂《圣殿春秋》,玩爆《要塞》《刺客信条》《骑马与砍杀》

    ☞ 日本老牌出版社河出书房新社图说百科系列全新引进

    ☞ 专家执笔,专题著作,上千幅彩图、照片完整呈现

    ☞ 从各国通史,到各类亚文化,再冷的知识、再琐碎的常识都能在这里找到

  • 无规则游戏

    作者:[美]塔米姆·安萨利

    塔米姆·安萨利是一位阿富汗裔美国人,他出生和成长在喀布尔,于1964年移居美国,兼有阿富汗和美国两国血统。他讲述的阿富汗故事饱含对故国家园的深切关怀,从局内人的视角为我们解读阿富汗动荡不安的内在原因。他坦言,在阿富汗,西方式的民主没有植根的土壤;按照西方的游戏规则,阿富汗人将无法生存。

    阿富汗是中国人熟悉又陌生的邻国,然而,我们对这个深陷战争漩涡的国家知之甚少。干旱、贫瘠的土地,培育出阿富汗人独特的群体意识;永无休止的争夺、频繁的政权更迭,造就了阿富汗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它提醒每一个潜在的入侵者:你们能留下的只有坟墓,而且什么也带不走。

    阿富汗的先民在史前就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原始文明,这里自古就是文明交往的十字路口、各种政治势力的交结之处,不断处于外族的征服和统治之下。过去的200多年,阿富汗每隔40年就会有强权侵入,干预其发展,破坏已取得的进步。阿富汗深陷古典文明和现代文明断裂的洼地,对于阿富汗人来说,辉煌的往昔是模糊的,历史必须重新开始。

    现代阿富汗的历史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充满了荒唐、惊悚和悲伤。两个多世纪以来,几乎每隔40年,就会有一个大国强行阻断阿富汗的发展,破坏其取得的进步。待强权退出,阿富汗历史才能重新开始。

    这是一个被自己的恶魔破坏的国家,这是一个被反复争夺和统治的国家。塔米姆·安萨利通过阿富汗人的视角来解读祖国的历史,他驳斥了“帝国坟场”的论断,讲述了长期以来外部世界从未完全了解的阿富汗内部斗争,剖析了现代入侵者屡战屡败的致命原因。在这里,外国的干涉和入侵不是主旋律,它们只是扰乱了阿富汗的发展,阿富汗人有自己的故事,这是与所有入侵完全不同的:高高在上的私权力、根深蒂固的部落文化、走火入魔的极端思想、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塔米姆·安萨利带领我们走进一个“真实的阿富汗”。本书叙事流畅,为我们了解阿富汗这个长期处于国际话语权之外的国家提供了启示性的见解。

  • 日本维新史

    作者:(加) 赫伯特·诺曼

    读懂明治维新,才能了解日本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日本如何从封建国家迅速过渡到现代国家?

    知名日本史学家赫伯特•诺曼代表作,明治维新研究的经典著作

    精选六幅明治时期版画作品,直观展现明治时期的社会风貌

    【编辑推荐】

    •时值明治维新150周年之际,重读日本维新史,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今天的日本。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日本如何从封建国家迅速过渡到现代国家?日本现代化进程的特质及其背后原因为何? 《日本维新史》一书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本书作者赫伯特•诺曼是知名日本史学家,曾任职于加拿大驻日使馆,因此本书既参考日文一手文献,也引用西方学者对明治维新的研究成果,是日本明治维新史的经典之作。

    【内容介绍】

    《日本维新史》一书从政治、经济、外交等角度梳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历史,探讨日本如何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从封建国家迅速过渡到现代国家,分析日本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特质及背后的原因。

    本书以专题式、夹叙夹议的方式展开。在分析过程中,作者既从纵向角度探讨日本的政治、文化传统对明治维新的影响,也从横向角度比较世界其他地区的反封建、反殖民革命,如与英国圈地运动、法国大革命进行对比,阐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在农村地区的特殊性,又与中国进行比较,探讨在面对西方殖民与贸易扩张时,日本与清廷在应对方式上的异同。透过比较,读者能够更好理解日本明治维新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本书作者赫伯特•诺曼是著名的日本史学家,长期从事日本历史的相关研究,曾任职于加拿大驻日使馆,因此本书既参考日文一手文献,也引用西方学者对明治维新的研究成果,是日本明治维新史的经典之作。

  • 永不消逝的墨迹

    作者:[美] 理查德 ·克鲁格

    曾格案是美国殖民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公众舆论权诉讼案,也被誉为美国争取独立与自由的史诗开篇。1733年,印刷商人约翰•彼得•曾格发行《纽约周报》,刊登文章抨击和嘲笑新上任的英国总督威廉•科斯比的腐败与傲慢,整个纽约为之震动。1734年末,曾格被控煽动诽谤罪入狱,报纸被当众焚毁。九个月后,1735年8月4日进行了一场改写历史的审判,来自费城的辩护律师安德鲁•汉密尔顿为曾格进行了精彩的辩护。陪审团仅用几分钟即裁定被告无罪,曾格被当庭释放。

    普利策奖获得者、美国资深媒体人、社会历史学家理查德•克鲁格搜集梳理了大量珍贵的殖民地时期档案资料,描绘了纽约州强大的政治对手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以及整个诉讼案件的台前幕后与细枝末节,亦如同一幅丰富而引人入胜的纽约社会政治画卷。这场审判距今虽已两百八十余年,但并不仅是一桩旧事,是对今天公共言论自由作为民主基石重要性的有益呼应。

  • 战争的面目

    作者:[英]约翰·基根

    ■ 军事制度、用兵之道、武器装备、内政外交,都无法反映战争的真实面目

    ■ 阿金库尔横飞的长箭、滑铁卢密集的火枪弹、索姆河倾泻如雨的炮弹

    ■ 当身临战场,战争对我意味着什么?我在战斗中会怎样行动?

    ■ 战争史巨擘成名之作,以三场经典战役,还原真实战场

    ■ 独辟蹊径,聚焦战争中的人类行为,洞悉战争真相

    《战争的面目》是军事史学者约翰•基根的成名作,选取不同时代发生在同一地区的三场经典战役,解读真实的战争是怎样进行的。这三场经典战役分别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阿金库尔战役(使用单手武器),拿破仑军队同英普军队的滑铁卢战役(使用单发火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索姆河战役(使用连发火器)。

    与古往今来大多数战争文学作品的浪漫主义描写不同,实际战斗过程往往是琐碎且凌乱的。尽管战斗开始之前,决策者会制订一个完备的作战计划,但在实际行动中,双方部队的互动实况往往是无法预测的,作战计划通常会被打乱。另一方面,战场上的普通士兵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只能关注周遭狭小范围的情况,指挥官的目标和他并无太大关联。面对横飞的炮火、血肉模糊的尸体还有各种出其不意的错误指挥,再坚强的意志也不可能不受冲击。

    本书改变了传统叙述战争的方式,聚焦于士兵在战场的真实处境与行为。指挥官或战略家角度的宏观分析勾勒了战争的轮廓,但只有了解战争的面目,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战争。

    荣获奖项:

    【美国校际研究协会(ISI)20世纪Top50非虚构图书】

    【兰登书屋现代图书馆20世纪Top100非虚构作品】

    【《卫报》基本书单(Guardian Essential Library)】

  • 行者诡道

    作者:[美]娜塔莉·泽蒙·戴维斯

    1518年,葡萄牙海盗在地中海上抓捕了一位北非外交官,他叫哈桑·瓦桑,来自菲斯,正奉苏丹之命出使土耳其。这是海盗们头一次抓到身份如此显赫的穆斯林,如获至宝,将他敬献给教皇利奥十世。哈桑·瓦桑被关押在罗马圣天使堡。一年多后,他表示愿意改变自幼抱持的信仰,皈依基督教。教皇亲自施洗,并为他改名约安尼斯·利奥。改变信仰大概只是哈桑/利奥为获自由的权宜之计。在意大利生活九年之后,他销声匿迹,很可能伺机回到了他成长和热爱的北非伊斯兰世界。

    滞留意大利期间,哈桑/利奥以基督教世界的欧洲读者为对象,撰写了一部《非洲寰宇地理志》,回忆和记录自己早年出使埃及、土耳其、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各地的见闻经历。这是中世纪欧洲的第一部非洲地理志,出版后风靡一时,甚至塑造了此后数百年间欧洲人对非洲和伊斯兰世界的认识。

    在本书中,著名新文化史家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利用手抄本、档案和同时代人物的著述等种种资料,对哈桑/利奥这一身处16世纪两大对立思想世界的夹缝之中的历史人物,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研究。

    ————————————————————

    “博学而富有想象力……因其新锐的史学技艺,戴维斯教授已成为当今最优秀的历史学家中的标杆性人物。她能从乏善可陈的档案材料中开掘发人深省的洞见,她在人类学和文本批评方面的技巧堪称出神入化,她擅长从个别历史人物的人生与经历中提炼广泛的历史认识,这一切都使得戴维斯教授堪称当世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学家。”——The New York Sun

  • 奥斯维辛的药剂师

    作者:[英]帕特里夏·波斯纳

    编辑推荐

    1.“大屠杀历史里程碑之作”

    2.从犹太人视角讲述大屠杀历史的文字汗牛充栋,但本书却以施暴者的立场描述集中营的生活、战后的去纳粹化历程及奥斯维辛罪行审判过程,补全读者对奥斯维辛集中营和德国人反思大屠杀的认知;

    3.揭露拜耳公司所属法本集团的高层不为人知的战时罪行。为获得巨额利润,法本不惜勾结纳粹,奴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犯,甚至在犹太人身上进行药品实验;

    4.大量有关战后去纳粹化的解密文件第一次在本书披露。

    本书以纳粹大屠杀为背景,以贪婪和谋杀为主题,借助解密文件讲述了一个真实故事。战前的卡佩休斯是罗马尼亚拜耳公司药品推销员,与犹太人频繁往来;战时的他摇身一变成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主任药剂师:为人体实验分配药品、在火车站挑选老弱病残者处死……甚至盗窃死人的物品和口中的金牙;战后的他则在去纳粹化调查中极力掩盖自己的罪行。

    本书围绕卡佩休斯的经历揭露了I.G.法本及其子公司拜耳与纳粹签订的魔鬼契约,复原了纳粹猎人、集中营幸存者和正义检察官对奥斯维辛凶犯的追捕与审判。追究个人责任的呼声与“服从命令不算谋杀”的辩词在法庭上激烈交锋,个体的平庸之恶与当时联邦德国民众的自私冷漠也在庭审中一览无余。

    本书读起来就像多线并行、多人口述的侦探小说。作者丝丝入扣地推导出卡佩休斯的内心活动和堕落过程,令你感觉卡佩休斯等纳粹分子、法本工业家及犹太幸存者仿佛在向你自述他们的立场。本书追叙一个普通纳粹分子70年的生存经历,展现德国从反犹到反思二战的40年变迁,带你直击疯狂年代的幽暗人性,追踪一个民族忏悔过往的历程。

  •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

    作者:[英] 玛丽·比尔德

    《华尔街周刊》2015年最佳图书

    《经济学人》2015年最佳图书

    《纽约时报书评》2015年100本好书之一

    《纽约时报》畅销书

    《柯克斯评论》2015年最佳图书

    美国国家书评奖决选图书

    全球售出多国版权,已被翻译为日语、韩语、法语、德语等23种语言,出版3年来英国、美 国亚马逊古罗马史分类长期排名第一,刘津瑜教授撰写万字长序导读

    ◎ 编辑推荐

    ☆ 世界最著名古典学者之一集50多年工作成果写成的打破传统叙述的罗马通史

    ☆ 吸收考古学、钱币学、铭文学等多个研究领域最新研究,语言幽默生动,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审视罗马历史与生活

    ◎ 内容简介

    作为一个经历了王制、共和制、帝制三种政体并持续存在超过千年的国家,古罗马的历史始终吸引着世人的思考和研究。

    本书是一位世界一流古典学家凝聚了50多年的工作成果写成的一部全新的罗马史。作者选取罗马的政治枢纽“罗马元老院与人民”(SPQR)为切入点,巧妙而深刻地以公元前63年西塞罗对垒喀提林的事件开篇,充满热情地向读者讲述了罗马的故事。书中不仅探讨了罗马如何从意大利中部一个无足轻重的小村落成长为疆域横跨三大洲的帝国,还揭示了罗马人是如何看待自己和自己取得的成就的。作者始终同时从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描述罗马历史的各个阶段。同时,书中还渗透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在作者讨论罗马的军事扩张、民主、移民、宗教冲突、社会流动、公民权和剥削等问题时,我们时时都会看到今日世界的影子,从而明白古罗马对我们为何仍然是重要的。

    全书框架宏大,却充满了生动的细节,虽然大量采用了考古学、钱币学、铭文学的最新成果,却基本不使用专业术语。作者以平实而幽默的笔触讲了许多故事的“另一面”,挑战了传统观点,为读者呈现了一个虽然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却生动迷人的罗马。

    ◎ 媒体推荐

    情节紧凑,令人振奋,心思敏锐,大胆持疑。

    —— 布莱恩·阿普尔亚德,《星期日泰晤士报》

    非常吸引人……非常愉快的阅读感受,同时兼具学术性。

    —— 娜塔莉·海恩斯,《观察者报》

    在为罗马为何能够如此惊人地扩张这个问题提供连贯的答案的同时,使一部600 多页讨论这样的话题的书始终充满能量是非常雄心勃勃的。 比尔德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书中充满见解,始终让人愉悦……比尔德专注于细节,再加上她极为出色的幽默感,这使《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从始至终都吸引着读者。

    ——《星期日泰晤士报》

    极富开创性……令人振奋……革命性的全新古代史写法。

    —— 托马斯·霍奇金森,《观察者报》

    这本书是一处宝藏,既是一本迷人的读物,也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对于那个对今天的我们仍有很大指导意义的古代世界,澄清了我们由于懒惰而产生的误解。

    ——《先驱报》

    在《罗马元老院与人民》这部美妙的简史中,比尔德以一种轻快而无比清晰的笔触解开了这座城市取得成功的秘密,无可媲美。

    —— 费迪南德·芒特,《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杰出的新编年史……比尔德是一位步履稳健的向导,带领读者穿过那些晦涩难解的材料,换了别人,这本书可能就会变得单调乏味。在处理罗马城早期的历史时,她把事实从神话中筛分了出来,通过说明罗马人自己如何为了短期的政治目的而编造出传奇性的开端,她使学术讨论变得生动活泼,并且拓展了讨论的深度……通俗历史写作的典范,引人入胜但并不刻意简化,同时具有宏大的框架和私密的细节,使过往的历史栩栩如生。

    ——《经济学人》

    比尔德完成的工作,确切来说,是很少有普及类作者敢于尝试的,是很多大学教授无法胜任的。她传达了在思索那些注定模糊不清的文本和事件时的兴奋感,在这个过程中,她让我们习以为常的观点变得可疑。她这部权威的新罗马史《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也不例外。比尔德向我们揭示,古罗马人与许多个世纪后与权力、公民权、帝国和身份这些问题斗争的人息息相关。

    —— 艾米丽·威尔逊,《大西洋月刊》

    ◎ 名人推荐

    比尔德准确而清晰地讲述了这个故事,充满激情,不使用专业术语……《罗马元老院与人民》讲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成功者的故事,但是用美妙的天赋讲出来的。

    —— 格雷格‧伍尔夫,伦敦大学高级研究院古典研究所主任

    虽然比尔德自己说《罗马元老院与人民》是她经过50年的训练和研究的成果,但她并不炫耀学问。当她带领我们穿过罗马人民曾经留下印记的妓院、酒肆和陋巷时,我们首先能够感受到她自己乐在其中。

    —— 詹姆斯‧罗姆,巴德学院古典学教授

    在比尔德结束她的故事时,她不仅探索了古代时期、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的罗马,以及它最终掌控了的东部和西部省份……她轻松而熟练地运用了考古学、钱币学和文献学的成果,还使用了大量刻在石头上或写在纸草上的书面文献。

    —— G. W. 鲍尔索克,希腊、罗马、近东历史和文化研究权威

    不是所有的罗马史学家都能如比尔德一样叙事如此生动风趣、层次丰富,将复杂的问题以极易接受的方式传达给读者。更不是所有的罗马史学家都能将社会各个层面有效地编织到叙述中。我们面前这部著作的作者是一位难以简单归类的作者,这部著作本身也迥异于目前数量众多的通史性罗马史著作。

    —— 刘津瑜,德堡大学古典学教授

  • 纳粹的孩子们

    作者:[法] 塔妮娅·克拉斯尼昂斯基

    1940年,这群德国孩子只有4岁、5岁、10岁。他们在战争中备受优待,因为他们拥有身居高位的父亲。这些孩子分别是纳粹要员希姆莱、戈林、赫斯、法郎克、鲍曼、霍斯、施佩尔、门格勒的子女。

    对这些孩子来说,德国的战败是一场风暴,是与家人的分离,是优越生活的终结,也是亲身感受希 特勒主义的恐怖。当时的他们天真无辜,对父亲的所作所为一无所知。后来,他们逐渐了解了那些可怕的事实。成年后,他们中有些人谴责父辈的罪行并深感愧疚,有些却无条件地怀念自己被全人类唾弃的战犯父亲。

    本书回溯了这些孩子的经历,记录了他们年幼时的家庭生活与成年后的人生。1945年以前,他们是英雄的子女,之后陡然沦为刽子手的后代。他们与父亲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父辈的错误如何影响着后代的人生?……

    这本一流的图书成功完成了这一特别艰难的主题。——法国《费加罗》杂志

    歌德伦•希姆莱、艾妲•戈林……这些第三帝国高官的子女们的命运如何?塔妮娅•克拉斯尼昂斯基追溯了他们的命运。 ——法国《星期日报》

    塔妮娅•克拉斯尼昂斯基并没有对这些第三帝国高官的子女们的行为做出个人评判。她记录了他们每个人的态度——明白该如何面对一段远超出自己命运的残酷历史。 ——法国《观点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