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历史

  • 死亡、战争与献祭

    作者:[美]布鲁斯·林肯

    作为一本在国际范围内享有盛誉的经典著作,作者以语源说、语义学等学科为工具,考察了古代印度、伊朗、希腊、罗马、凯尔特、日耳曼等民族的文学与历史文本、语汇、神话、仪式、社会组织结构、法律程序及物质遗存。同时,阐发了印欧民族关于战争与献祭的行为及其所蕴涵的生死观;探讨了印欧神话中死亡与葬礼的布局,辩说了与之相左的观点;指出了不是共同的语言或共同的血统,而是共同的社会结构和共同的历史境遇才产生的印欧民族共同的神话和宗教信仰,并决定了他们活着的方式和死去的方式。

  • 文明的崩塌

    作者:[美] 埃里克·H.克莱因

    希腊经济崩溃,利比亚、叙利亚和埃及内乱纷纷,外族人与外邦战士又火上浇油,土耳其唯恐卷入这场危机,以色列亦是如此,约旦挤满难民,伊朗磨刀霍霍,伊拉克则动荡不定……这说的是21世纪的国际形势?没错。但这也是早在3000多年前,公元前1177年前后地中海世界经历的事情。

    公元前1177年,被称为“海上民族”的野蛮人大举进犯埃及。法老集结军队将其击退,但埃及国力也自此一落千丈,走向衰亡。不仅古埃及如此,希腊、赫梯、亚述、巴比伦……那些称雄于世的伟大王国与城邦,如环绕古地中海的一串明珠,统治西起希腊和意大利、东至底格里斯河的广袤土地,创造延续几个世纪的辉煌。但在公元前12世纪末短短几十年里,诸多文明如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崩塌,古老的文字与技术文明荡然无存,仅留下金字塔等宏伟的历史遗迹和改编为史诗的特洛伊战争故事。

    什么才是导致古地中海文明全面崩塌的关键因素?考古学界对此众说纷纭。是地震、气候异变、干旱等自然原因,还是城邦内乱、蛮族入侵等人为祸端?天灾人祸都曾给文明地区带来冲击,但单一的力量不可能带来全盘崩溃。著名考古学家埃里克·H.克莱因引入“系统崩溃论”来解释,多重冲击构成的“完美风暴”,如何奏响青铜时代晚期古地中海文明的终曲。

    究其根本,公元前12世纪的各城邦依存于一个高度“全球化”的世界体系,各城邦通商联姻、互通使节、提供国际援助,甚至发动贸易战争。城邦之间唇齿相依,国际网络中的任何一个节点,一旦因自然或人为灾害的冲击而破坏,都有可能产生连锁反应,直至整个系统的瘫痪。

    “系统崩溃论”,不仅要解答古代青铜时代文明崩塌的未解之谜,也指明当代文明的现实挑战:在全球化的时代,各国对国际贸易、外交的依赖更加强大,当今的世界体系更加复杂。在不确定因素面前,我们的世界绝非无懈可击。21世纪是否会迎来下一次文明崩塌的危机?还是像在青铜时代的废墟上重新建立更加以人为本的古典文明那样,全球体系重塑的机遇正在到来?

  • 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

    作者:张经纬

    众多名家一致激赏、罗辑思维连续三期推荐的新锐作者张经纬,第一部大众通识作品

    兼具硬派知识与叙事魅力的原创极简史

    文字记载的只是半部历史,另外半部让文物告诉你

    ◆众所周知的故事不细说,千篇一律的观点不苟同;不说段子抖机灵侃大山,也能有趣有料会心一笑。博物馆里的人类学家,带你看懂文物,看透历史!

    ◆重要:讲述“二十五史”之外的另一半中国史。以博物馆中常见的文物,拼接出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串联起盛衰兴亡的简明脉络。

    ◆实用:除了走马观花,博物馆还能怎么逛? 作者在国内顶尖的博物馆工作近十年,亲手接触过数以千计的文物,常年为公众普及常识,你想get的点,他都知道。

    ◆好玩: 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背后隐藏了什么?穆天子西行,只是为了和西王母约会?为了长生不老,汉武帝做过哪些努力?方世玉为什么喜欢在染坊里打斗?

    ◆深刻:朝代兴衰背后,究竟有没有百世不悖的解释?从商周之变到明清迭代,一以贯之的动力之源是什么?王朝澌灭,除了外戚太监和腐败专权的解释套路,还有没有别开生面的认知可能?以人类学家的洞见,重新理解朝代兴衰的逻辑。

    ---------------------------------------------------------------------------------------------

    跳出历史叙事的套路,用文物背后的信息拼接出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用开放的多学科视角刷新我们的固有认知,串联起一条简明新颖的中国史脉络。

    博物馆里的每件文物都不再是静止不动、沉默无语的,它们将因为你头脑中铺设的知识脉络而活跃起来,伴随你一同探索古代中国的奇妙世界:你可以通过玉器了解中国史前文明的“满天星斗”,借助青铜重器探索周代的江南,可以从东汉时期的壁画中解开鲜卑族崛起的秘密,还可以从唐代的茶叶与瓷器故事中发现“茶马古道”的踪迹……

    ---------------------------------------------------------------------------------------------

    张经纬先生是我认识的一个年轻学者,他在博物馆中工作同时笔耕不辍,也善于和大众分享心得、新知。

    ——姜鸣(历史学者,著有《龙旗飘扬的舰队》)

    张经纬兄的博学与知识更新速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是我最膜拜的作者之一。

    ——张明扬(专栏作家,曾任《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主编)

    张经纬受过最好的民族学和人类学教育,供职于最好的艺术博物馆中,参与翻译过最好的一套西方社会学和人类学译丛;而且,他是年轻一代学者中最有表达才华的新秀之一。

    ——徐坚(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名山》《暗流》)

  • 企鹅欧洲史·地狱之行

    作者:[英]伊恩·克肖

    20世纪初,欧洲歌舞升平。突然,拿破仑战争之后雄踞文明之巅近百年的欧洲落入野蛮的深渊。在文明的讴歌声中开启的20世纪,沦为战争的世纪。

    从1914年到1949年,欧洲接连经历两场惨烈的大战,铁了心要自我毁灭。那是大混乱的时代,也是大变革的时代,两次大战之后,在地狱行了一遭的欧洲试图在废墟上重生,新欧洲的轮廓逐渐清晰。在这段令人战栗的历史之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正带着它的烙印前行。

  • 人人都该懂的启蒙运动

    作者:[英]吉隆·奥哈拉

    湛庐文化“新素养系列”

    跨越200年历史,覆盖两大洲

    解读启蒙运动6大主题,5个核心领域

    读懂给人类历史带来巨大冲击的启蒙运动

    ● 理性主义驱散了封建专制和教会特权的阴霾,带来了自由、平等和科学的光芒。启蒙运动造就了今天的西方社会,更是现代许多思想和文明的起点。了解西方文化历史,了解整个世界的发展变革,启蒙运动是个起点,但绝不是终点。理性思维真的战胜了无知和偏执吗?它带来的是宽容还是虚伪?它真的是确保人类福祉的关键力量吗?直到今天,由启蒙运动引发的话题争论仍旧如火如荼。

    ● 在这本《人人都该懂的启蒙运动》中,吉隆•奥哈拉跨越两大洲、三次革命和广泛的历史研究,用独特的视角来审视这个时代。他将启蒙运动描述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思想和思想家的集合体,并对当时的哲学、政治理论、科学、宗教、艺术的影响进行了新颖的评估,展现了启蒙运动延续至今的持久影响力。

    ● 《人人都该懂的启蒙运动》属于湛庐文化重磅推出的“新素养系列”图书之一。本系列图书致力于推广通识阅读,扩展读者的阅读面,培养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其中涵盖了哲学、心理学、法律、艺术、物理学、生物科技等诸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其中《人人都该懂的启蒙运动》所介绍的“启蒙运动”是了解西方哲学和历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 他乡暖阳

    作者:(美) 伊莎贝尔·威尔克森

    当生活无以为继的时候,他们继承了人们数百年来的传统,继续抗争下去——就像反抗英国暴政的清教徒一样,就像俄克拉荷马州风沙弥漫时,移居美国的苏格兰和爱尔兰人一样,就像没有东西可以充饥时,奋起反抗的爱尔兰人一样,就像纳粹肆虐时,不甘屈服的欧洲犹太人一样,就像在俄国、意大利失去土地,远赴重洋寻求更好生活的人一样。这些故事的共同点是,故事中的人物都面临走投无路的困境,虽然一万个不情愿,但他们仍希望到新世界开创更好的生活。他们和历史上那些前赴后继追求自由的勇士并没有什么两样。

    所以,他们离开了南方。

    20世纪的黑人大迁徙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它对非洲裔美国人和美国的意义不亚于南北战争中林肯解放黑奴,这次大迁徙重新塑造了美国的历史,不仅改变了北方,也改变了南方。它迫使南方人重新寻找自己的灵魂,并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当今美国的社会和种族面貌,都可以从这次大迁徙中找到根源。

    芝加哥、纽约、洛杉矶、费城……一个个美国城市因为南方黑人移民的到来发生了改变。经济、政治、音乐、体育,黑人移民的影响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祖父和祖母、父亲和母亲考虑再三决定离开,孩子的命运也随之改变,他们或许不需要去黑人的专门学校,甚至有机会进入大学,也不会再看到自己的父母受辱,免除不知何时到来的可怕私刑,但也可能和家人在拥挤不堪的阁楼里长大,在泛滥的毒品中迷失自己,丢失南方的传统又变不成北方人。虽然如此艰难,但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促使移民们跨越了许多障碍,让他们得以在陌生的土地上生存下去,甚至战胜了许多早已在那里生存的人。

    不管个人的力量表面上看上去多么无力,至少大迁徙浪潮证明了个人决定拥有巨大的力量。“成千上万的非裔美国南方人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也改变了整个美国的历史。”

    伊莎贝尔·威尔克森的写作不仅掀开了历史的一角,同时也让我们跟随三位移民——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本来绝不会在历史书上留下名字——一起走过漫长、艰辛、苦恼、迷茫甚至混乱的旅程,为了追求自由和新生活前往完全陌生的新城市,只有道听途说的只言片语来做决定,他们没想到去改变历史、改变美国,他们想的只是为过好自己的生活去打拼,最终“拥有的每一天都是一种恩赐,每次呼吸都是上天赠予的礼物”。

  • 单筒望远镜

    作者:冯骥才

    十九世纪,天津是东西方最早冲突的地方之一,在这片土地上,东西方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的交流和冲突越来越多。世界的联系是单向的、不可理解的,就像隔着单筒望远镜一般,彼此窥探,却又充满距离感。时代的局限导致很多悲剧式的问题,但有些人的交往却能*越这种局限。《单筒望远镜》从一段跨国的恋情写起,以古朴精致的语言,行云流水般的叙述,展开了一幅真实、鲜活又影响深刻的历史卷轴,一百多年前的天津风貌和中西碰撞跃然纸上。

  • 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

    作者:[德]卡尔‧赫弗里希

    本书围绕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的战争手段和经济政策展开论述,阐述了两个概念:经济战争和战争经济。经济战争,是针对经济的战争。战争的一方采用一系列军事、政治手段以期达到削

    弱、摧毁敌方经济力量的战略目的,最终使战争局面有利于己方。 战争经济,是应对战争的经济。战争的一方为了打破敌方施加的经济封锁、或缓解因战争而造成的经济困境,而采取一系列

    非常手段、实施一些战时的特殊政策,以支持整个战事。

  • 城市发展史

    作者:[美] 刘易斯·芒福德

    本书是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重要著作之一,着重从人文社会科学系统阐述城市起源和发展,并展望了远景。内容包括:史前时代的城市,城市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诞生,古埃及城市,古希腊—罗马城市,中世纪基督教、巴洛克和商业城市,近代和现代工业城市。作者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城市规划等多方面综合研究城市发展的历史,对今后城市发展提出战略性意见。本书史料丰富,为提高实用性,书后加编中文索引,便于读者检索。本书获得196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本书可供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城市地理、城市规划与建筑、城市管理等工作者研究参考,也可供有关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 海洋帝国

    作者:[日]白石隆

    了解东南亚各国在历史洪流中的发展和演变,以史为鉴,放眼世界,为现如今观察亚洲提供参考。

    ∽ ∽ ∽

    本书将亚洲视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生成、发展、成熟乃至崩溃的一个完整的地域体系,在宏大的历史时空跨度下思考了“海洋亚洲”这一地域体系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及日本在其中所处的位置,是一部东南亚史的研究,并对亚洲地域秩序的未来及日本在这一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日本与亚洲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分析。

  • 千年悖论

    作者:张宏杰

    《千年悖论》张宏杰出版的第一本书。本书为《千年悖论》全新修订版,其中收录了作者写作初期大部分优秀的 “历史文化散文”作品,及其早年关于历史写作的两篇采访,并配以精美插图。

    书中,作者以不同的视角,观察和叙写了曾被历史和他人书写、评介过多次的诸如吴三桂、曾国藩、慈禧、朱元璋等耳熟能详的著名历史人物以及中国的科举制度、残忍的酷刑、满族的汉化、隐士的真相等历史事件,探究了特定时期的人性,给人以新鲜的阅读体验和发人深省的思索。

    对于历史人物的叙写,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张宏杰自有一套独特的感觉结构。他以冷静细致的笔法,入木三分的刻画,像写自己身边极熟悉的朋友一样,书写了同处时代裂变下的各色人物的起伏人生,探索了历史剧场里的人性浮沉,引人深思的同时,也让人对标签化的历史人物多了一份理解和悲悯。

    关注“人性”的书很多,但从历史的剧场里洞察人性浮沉的为数不多。历史学者张宏杰以平等、悲悯之心,对待被标签化的历史人物(如吴三桂、曾国藩、慈禧、隐士们等),设身处地地同他们一起思考,书写他们的生存困境。写他们如何应对生存的世界和自我,如何拼命挣脱时代的枷锁,经历了怎样的精神震荡和灵魂撕裂,之后又怎样一步步走向世人皆知的人生结局……鲜活地再现了这些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再现了对古人勇武、高雅与坚强的追思。

    从张宏杰文字中可以发现,他致力于探索每一个历史人物或群体的底色,从帝王、朝臣到平民百姓,从掌权者到社会边缘人物,从男性到女性,从个人到群体,描写了多种不同的人格结构,他们的共性问题是都面临着时代赋予的或自我性格造成的生存困境,不同的是困境下的选择,或坚守,或转变,或对抗,或偏执,或固步自封,或随波逐流,每一种都潜藏着命运的玄机。在他笔下的历史人物,不能用简单的善恶标准去评判,在善恶纠缠中体现出的生命的挣扎、生存的艰辛以及与时代洪流之间的拉扯才是最值得品味的地方。因此,跟随张宏杰的独特视角去观察历史人物,我们会发现那些光怪陆离的历史人物与以往的描述迥然不同,甚至颠覆了以往的认知,但不可否认地是他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和丰盈,更多呈现了历史人物的底色,带给读者更多有益的思考。

    此外,书中保留了作者的一篇自序,是对文学青年时期的追述。结合自序,再读作者的文章,读者能从中看到作者的思想脉络、价值取向和个性逻辑,及其作为历史学者沉浸于史海中探究人性的喜悦与兴奋。

  •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研究

    作者:(美) T.E.蒙森

    本书是后人为纪念西奥多·厄尼斯特·蒙森(Theodor Ernst Mommsen)而为其编辑的一部论文集,但它的确又是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名著。本书分为“1316-1687年意大利及帝国的外交和军事史研究”、“彼特拉克研究”、“早期基督教史学研究”三部分。

  • 罗伯斯庇尔与法国大革命

    作者:[英] 露丝·斯科尔

    从文雅柔弱的知识青年成长为血雨腥风的革命的领袖,终于在36岁时走上断头台——马克西米利安·罗伯斯庇尔的一生令人感慨,令人恐惧,更令人反省。他是卢梭最坚定的信徒,一个热衷改造人类社会的理想主义者。他按照一种原理去设计一个理想天国,不遗余力不择手段去实现它,甚至不惜疯狂杀戮。他口才出众,风度翩翩,万人倾慕;他无比真诚高尚,是不可收买的革命者;他崇高伟大,具备难以企及的美德。但,他手上沾满鲜血,除了演说煽动,断头台就是他最得心应手的实现理想的工具。一个羞涩的年轻律师如何变成了暴力恐怖的化身?

    理想、自负、盲从、狂热不会实现纯粹的理想国,最终只留下白骨累累。

    ★在这本叙述生动、写作上乘的著作中,作者怀着同理心,力图从罗伯斯庇尔的角度看待事情。作为严谨的历史学者,斯科尔没有试图赦免罗伯斯庇尔的罪行。

    ——《纽约时报》

    ★罗伯斯庇尔是英雄还是恶人?都不是,他是一个迷狂时代的产物。作者完美呈现了这个极为神秘莫测的历史人物,对关键的政治事件作了精妙的叙述。

    ——《独立报》

    ★谨慎、稳重,在各方面都做得极好。这将是你读到的最平和、最少情绪化的法国大革命史。

    ——希拉里·曼特尔,《伦敦书评》

  •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

    作者:杨照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一套全新的中国通史。不是为读者介绍干巴巴的历史事件和知识点,而是发掘中国历史背后的深层逻辑,提供一套崭新的读懂中国历史的认知方法。系列共4辑13册,全景呈现“中国”这个独特而顽强的生命体的演进。

    第4册《帝国的昂扬精神》紧紧围绕“昂扬精神”,帮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西汉时期中国的文学、思想、政治、民众心态,你会看到:

    汉承秦制,秦确立的帝国模式和帝制模式通过汉的运作,生长得更加繁茂;

    汉初七十年其实和秦朝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在执行法律上没那么僵硬;

    西汉盛期的一个特点就是自信,通过华丽的文字和强有力的行动体现出来;

    董仲舒的儒学混杂了方士的阴阳五行和谶纬之术;

    司马迁在讲匈奴问题的时候,用了三篇列传,排序很有讲究……

    -------------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2018—2019年推出——

    第一辑:起源与定型:从共主到君主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1:中国是怎么出现的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2:文明的基因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3:从列国到帝国

    新石器时代星罗棋布的文化在黄河中下游汇聚,形成了夏、商、周三个强大的氏族部落,他们同时并存,互相竞争,相继做中原的共主。夏建立了国家政权的起源形态,商用文字和青铜器展现治理的实力,周用成熟的制度将这一切定型,并借着春秋战国诸国的彼此竞争和拓展,以及秦的整合,中国延伸到更广的地方,帝制从此定型。

    第二辑:生长与进取:帝国治理下的和平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帝国的昂扬精神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5:危机与考验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大分裂时代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7:新帝国的试验

    匈奴与两汉、突厥与隋唐,还有中间作为过渡的鲜卑帝国,各自实践了不同的帝国形态,中国开始了帝国模式的新尝试。匈奴是北方游牧帝国的原初形态;突厥则是其生长形态。西汉是爆发式的,由内而外将中国的范围前所未有地扩展开来;东汉是内敛型的,皇帝和贵族通过分享权力维持帝国守成的局面。而隋唐是融合型的,将北方游牧和南方农耕成功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典型的大一统中国。

    第三辑:成熟与巅峰:从大陆到海洋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8:新时代的开端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9:分裂与互动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0:世界性帝国

    生长中的中国向外进取,成熟期的中国向下扎根。辽、金、西夏、宋各自继承了前代的遗产,在彼此的博弈中向内寻求原发动力,中国的官僚体系、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在此达到成熟状态,中国的形态不仅成为后世的样板和楷模,更通过蒙古这个世界性大帝国向全世界发散。

    第四辑:危机与变革:帝制的黄昏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1:光明与黑暗并存的时代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2:帝国的千年变局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3:希望与绝望交杂的时代

    世界的格局已经变化,亚欧大陆为中心的古代文明被世界一体化和工业革命的浪潮侵袭。在中国,游牧与农耕的对抗变成中国与世界的对抗,海岸线取代长城成了中国历史的主轴。渐渐被卷入世界体系的中国,经历痛苦和挣扎,也迎来希望和重生。

    --------------------------

    【编辑推荐】

    中国这个独特的生命体是如何诞生、成长、进取、挑战、变革的,汇集近百年历史学、考古学的丰硕成果,运用搁置在学术象牙塔的新知识、新方法,提供中国通史的全新读法,讲透中国历史的深层逻辑。

    特色之一:把中国看作一个生命体

    中国是一个生命体,有它的起源和定型,也有它的生长和成熟,还要经历巅峰和逆转。假设我们忘掉了关于中国历史的一切,假设我们是一个在火星上观察中国的局外人,我们好奇中国为什么是这样的中国,中国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历史——这就是这套书打算讲解的核心内容。

    特色之二:挖掘中国历史的深层逻辑

    这套中国历史,关注历史演进的深层脉络,关心历史运作的背后逻辑,而不是讲述某个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不是烦琐地考证一个新的历史知识,更不是突出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和宫廷内斗的血雨腥风。中国到底是怎么从满天星斗一般的诸多新石器部落,演化成大一统的帝国,而游牧与农耕的帝国在历史上又是如何彼此冲击,塑造出今天的中国,这是这套书关注的重点。

    特色之三:文学读蒋勋,历史看杨照

    这套中国历史,杨照先生已经在台北完整讲过两次,分别用了5年时间,影响了两代学子和上班族;作者又用了5年时间整理成文字,到处都是干货满满的新知识、新见解。这套讲解,不那么学术,却到处都是精深的学术成果;这套讲解,不追求戏说,却充满了畅快而愉悦的轻松氛围。

    特色之四:中国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

    这套中国历史,关注王朝更替、杀伐决断、远交近攻这些“大历史”,也关心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关心古人的生活作息和衣食住行,关心不同阶层之人的所思所想,关心不同时代人们表达自我的方式,这些“小历史”让我们看见,中国的深刻底蕴,中国历史的深层内涵,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

    特色之五:新材料、新观点、新写法,全新的中国通史

    这套书是一套全新的中国通史,是今天的历史学家用今天的新视角写给今天中国人的中国历史。我们现在读的中国历史,太多都是50年前的老书,而100年以来全新的考古发现和学术成果却被人们束之高阁,我们一点都不知道。这套书提供的就是新材料、新成果、新写法,讲透中国历史的运作逻辑。

    1、使用新材料,让我们比司马迁更懂先秦,比司马光更懂唐宋。

    因为我们看到了连那个时代的人都没看到过的新材料,就像甲骨文、敦煌文献、居延汉简,还有马王堆的帛书。

    2、广泛吸收新成果,我们发现原来学术的东西还可以这么好玩!

    从一百年前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开启的新史学革命,到今天中国大陆和台湾、日本、欧美汉学界的新成果。

    3、采用新写法,思维清奇、平易近人,从零开始,重新认识。

    从头讲述,从零开始,重新认识,思想的厚重感、讲述的故事感,兼容并蓄;不偏不倚,不薄不厚,不深不浅,历史的现场感、破案的畅快感,应有尽有。

    --------------------------

    【名人推荐】

    杨照先生是我敬佩的历史学者,其知识之渊博,对新的考古、研究发现之敏感,在一般历史学家之上。

    ——许纪霖(著名历史学者)

    中国历史有不同的写法。杨照先生这套中国历史重点不在历史叙事,而在于寻找中国史文化上的根源。这就说明了,世界上的古老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延续了三千多年的根源。这种写法在阅读中会给我们更多更新的思考,受益无穷。

    ——梁小民(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杨照穿越学术圈内外,故行文生动而颇具深意。

    ——许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 1944

    作者:[美]杰伊·温尼克

    1944见证了罗斯福的连任与他在战时领导力的巅峰,见证了史无前例的诺曼底登陆、巴黎的解放,以及奠定了日后和平局势的各种混乱的会议。

    1944同样也不会忘记希特勒的“最终解决方案”(针对欧洲犹太人的系统化的种族灭绝计划),数百万犹太人的性命垂危,罗斯福的犹豫不决。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作战的同时,纳粹正在加快屠杀欧洲犹太人的速度。

    赢得战争的胜利是拯救犹太人最好的方案吗?解救犹太人是否会妨碍盟军打败希特勒的计划?在这一年里,罗斯福做了无数艰难的决定,但如何挽救欧洲犹太人的生命,似乎变成了一个无法掌控的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并非必然,更好的收场也可能只是空想。在1944年,盟军受到各种阻碍,或是希特勒的权力更加凝聚,都是可以发生但最终并未发生的故事。然而在这一年里,尽管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民主依然得到了救赎。

    同样在这一年里,反犹主义思潮占主流的美国国会在各方面压力下,成立了战时难民委员会,以拯救纳粹屠刀下的犹太人,这标志着美国对大屠杀的正式干预。但最好的时机,在欧美各国关闭接收犹太移民的时候,已经错过了。

    在这个壮丽的故事里,杰伊•温尼克以前所未有的广阔跨度,捕捉到了历史的转折。但这些转折依然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如果美国早日采取行动,还能拯救多少犹太人?

    【编辑推荐】

    ★要读懂20世纪,就必须要了解1944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并非必然,更好的收场也可能只是空想。在1944年,盟军受到各种阻碍,或是希特勒的权力更加凝聚,都是可以发生但最终并未发生的故事。然而在这一年里,尽管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民主依然得到了救赎。1944年是见证历史转折的一年,也是全面奠定战后国际格局的一年。

    ★一部纸上的好莱坞巨作,壮丽恢宏地呈现20世纪人类如何艰险走出至暗时刻,又充满无数令人动容的历史细节!

    ——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天才的叙事者,温尼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壮丽画卷。既有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等卓越领袖的博弈交锋,气势宏大而又残酷的战役描写,也有平民、官员、犹太人和普通士兵视角的精细探索。在他的笔下,遥远的历史场景一一复活重现。

    ★改变历史写作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实际是从罗斯福的角度阐述的二战史,它讲述了罗斯福在经济崩坏、战争肆虐的年代里如何力挽狂澜,也毫不容情地指出他在纳粹大屠杀问题上的犹豫不决。即使是最具智慧的人也会有道德盲点,胜利的欢呼也不足以掩盖亡灵的悲鸣。政治、战争、人性在温尼克笔下交相辉映,促使我们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反躬自省。

    【媒体推荐】

    “要读懂20世纪,就必须要了解1944年。杰伊•温尼克用他一贯的伟大研究和叙事才能,为我们再现了这戏剧性的一年。”

    ——沃尔特•艾萨克森,《史蒂夫•乔布斯传》作者

    “罗斯福是20世纪或任何世纪以来都难得一见的政治家,似乎从不恐惧未来。”

    ——以赛亚•伯林

    在通过灵活的切换,温尼克将二战的新闻报道与领袖们生活中令人惊讶的细节编织在一起……他对集中营后勤的叙述令人难忘,而那些绝望地尝试停止这场大规模谋杀的人们的故事具有电影般的力量。

    ——莉莉•罗斯曼(Lily Rothman),《时代》杂志(Times)

    作为一本讲述罗斯福在1944年的书,这本书实际上是从罗斯福的角度阐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扣人心弦的方方面面的历史,也包括丘吉尔、希特勒、普通士兵和平民视角的深刻洞见,以及欧洲犹太人的巨大痛苦,其广阔全面令人赞叹。正如温尼克所言,1944年可能是“改变历史的一年”,而《1944》则是一部改变历史写作的作品。

    ——安德鲁•罗伯茨(Andrew Roberts),《大师与指挥官》(Masters and Commander)作者

    温尼克是一个天才的叙事者,尤擅在特定的历史时刻中发现普遍的意义。在这本书里,他将视线转向划时代的“1944”,重塑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的一年。他以优雅和充满活力的文笔,讲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故事,将遥远时光还原为栩栩如生的生活。一场了不起的阅读体验。

    ——乔恩•米查姆(Jon Meacham),普利策奖获奖作《美国狮子》(American Lion)作者

  • 战上海

    作者:刘统

    70年前,作为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难关,上海解放对新中国意义重大。本书讲述了1949年5月至1950年5月,没有城市管理和经济运行经验的共产党人如何以强大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智慧,紧紧依靠广大群众,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战胜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解放上海、安定上海,将毛泽东的预言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变成现实。本书摆脱了传统军史写作的框架,将目光投射到上海解放的全貌,从史料出发,以细节写史,以文学的笔法还原历史的真实,辅以100幅历史图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兼具学术严谨性和可读性的原创著作。

  • 希特勒死后

    作者:(英)迈克尔·琼斯(Michael Jones)

    当代世界格局形成的基础为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所重新建立的新秩序。其中核心与关键的点就是希特勒自杀身亡后的十天时间,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都为之改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本书精挑细选大量亲历者的回忆录等一手资料以一种纪录片式的口吻对二战中欧洲战场最后十天的风云变幻进行了娓娓道来的论述,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用立体全新的视角聚焦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十天中的诸多历史细节,这是自约翰·托兰《最后一百天》之后关于二战的又一力作。

  • 真相

    作者:颜灼灼

    17年前,姐姐因顶替妹妹而被强暴,为了让妹妹能逃出魔爪,姐姐毅然让妹妹代替自己被领养。深陷泥沼的姐姐随后死于孤儿院大火。

    因为对姐姐的愧疚,无法接受姐姐已死事实的杜沁茹,制造了属于姐姐的第二人格,性感张扬,与她沉静内敛的性格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17年后,一张莫名其妙的SD卡将杜沁茹卷入一系列绑架、公交车纵火、窃听、杀人栽赃、诱导犯罪……事件中。杜沁茹的第二人格不断被诱发出来,身边的人都以为出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对双胞胎姐妹,通过事件的逐步发展,才发现原来她拥有双重人格。

  • 走路的历史

    作者:[美]丽贝卡·索尔尼

    ◆丽贝卡·索尔尼

    2013 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

    2010 年被 Utne Reader 杂志评为

    25 位改变世界的梦想家之一

    2004 年与乔布斯等人荣获《连线》杂志Rave 大奖

    ◆当你把自己交给大地,大地自然会把你交还给自己。

    ◆我只有走路时才能思考。一旦停下脚步,我便停止思考;我的心灵只跟随两腿运思。

    ——卢梭

    ——————

    ◆这是一部关于走路的历史。

    ◆在作者索尔尼的笔下,走路不再是平日里再寻常不过的移动方式,而是一种探索,一种仪式,一种沉思。

    ◆双足直立行走为人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古往今来的城市变迁与走路有着怎样的关系?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的“行者”与那些酷爱漫步、健行的文人学者们又为何沉迷于走路这一如此质朴的行为呢?

    ◆当行走将我们的身心和世界融为一体的时候,这一切的问题便都找到了答案。索尔尼以其丰富广博的学识、优雅洗练的笔触,为我们编织了一部关于走路的独特历史,引领我们漫步于哲学、历史、文学、建筑学、社会思考等人类智慧之林,使我们沉醉于这一亘古不变的行为所带来的惊喜。

    ——————

    走路和它的历史,索尔尼把更多的篇幅花在大自然中的漫游。相比起都会的逛街,荒野漫游好像更有灵性。

    ——梁文道

    如果没有看《走路的历史》,你大概不知道走路、散步有这么大的学问。

    ——蔡康永

    请细细读,慢慢走,倾听内在心灵的声音,感觉周遭环境的脉动。

    ——韩良忆

  • 谁背叛了中国

    作者:[英]吴芳思 / [英]克里斯托弗·阿南德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赴欧洲参加一战的中国劳工约九万人,大多来自中国山东等北方省份,其中有5000名中国劳工阵亡,战后少量留在法国,其余八万余人全部返回中国。时间过去了一个世纪,阵亡的这5000名员工也渐渐被历史遗忘。本书作者吴芳斯女士用详实的资料和图片再现了这些阵亡劳工生前死后在欧洲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