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历史

  • 迦太基與海上商業帝國

    作者:粟田伸子 / 佐藤育子

    跳脫出以希臘、羅馬為歷史主軸的傳統史觀,

    挑戰復原古代地中海史「消失的另一半」──迦太基,

    他是羅馬最畏懼的宿敵,最終卻仍被羅馬埋葬。

    從經營海上貿易的城邦發跡,晉身為掌控地中海的商業帝國。

    腓尼基人建立的迦太基,如何成為西方世界最早的海上霸主?

    在古代世界的地中海上,勢力最強的並非羅馬,而是羅馬最大的競逐對象迦太基。藉由日本研究者之手,首次反轉羅馬史,以「非羅馬」的角度觀看地中海,呈現出獨特的腓尼基.迦太基通史。

    約西元前二十世紀,在現今黎巴嫩地方出現的腓尼基人,他們憑藉經濟力與技術力,在東地中海沿岸相繼建立起國際商業都市,最終抵達北非創建了迦太基城,並成為勢力遍及北非沿岸的強大城邦國家。

    在地中海的東方海岸興起,面臨各方強權近逼的腓尼基人,如何以海洋貿易累積國力,在西亞大國環伺的險峻生態中生存下來?以人類現今的文字基礎「腓尼基文字」所知的族群,即使一邊受到亞述或阿契美尼德波斯等東方大國威脅,仍然存活了數千年,最終成為君臨地中海的霸者。

    ■跳脫出古代西洋史的主流,面對傳統史觀忽略的「另一半」!

    地中海的強者,除了希臘、羅馬之外,還有著重商業貿易的腓尼基與迦太基。

    古代地中海的歷史,除了地理上在海洋「上半部」的希臘、羅馬之外,在「下半部」的北非也存在著腓尼基與迦太基。要拼湊出古代世界完整的歷史樣貌,必須抗拒羅馬的標準,以「非羅馬」的角度重新審視歷史發展。

    以往想起古代文明史的發展脈絡,腦海中都從代表著愛琴海文明的希臘城邦開始浮現,接著再匯流入持有金字塔的古埃及、希臘化時代的托勒密王朝,最終至羅馬征服了一切,將地中海變成帝國的「內海」。

    但是,在歷史聚光燈照耀的範圍之外,廣大的地中海世界中仍存在著許多「主角」,他們生活的世界也與我們傳統認知的主流文明彼此交集、互動,也是西洋古代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本書便是要還原這段從未被正面討論過的,古代地中海「消失的一半」的歷史。

    ■以「一張牛皮」起家的迦太基,如何成長為地中海的海上帝國?

    地中海世界最成功的商人,築起了橫亙地中海的商業帝國。

    腓尼基人在羅馬崛起之前的地中海上,積極地由東向西殖民,他們是熱衷於建立殖民城市和擅長商業貿易的航海民族。迦太基原本是稱霸地中海上最強大的勢力,但在羅馬共和逐漸壯大後,兩方便展開了漫長的對決過程。

    古迦太基城的位置,位於今日北非突尼西亞的首都突尼斯的近郊。根據傳說,迦太基建城的時間比羅馬還早。在西元前八世紀,位在西亞的推羅王國的公主為了避免政治迫害而逃亡,最終抵達了現今北非突尼斯的近郊。她跟當地人進行交易,只買下「一張牛皮大的土地」。但是,腓尼基人拿出牛皮後,卻切成細條、做成長繩,圍住了整個岬角上的山丘,就此建立了迦太基城。

    本書首先從「腓尼基人本土及殖民城市的歷史」展開,填補羅馬崛起前的歷史空白。當時是由腓尼基人的活動、以及與希臘勢力持續保持均衡而寫下的前羅馬地中海史。緊接而來的,則是「羅馬和迦太基的對決」,並以迦太基的滅亡與留給後世的遺產做總結,完整重新鳥瞰古代地中海全史。

    ■首部不只聚焦在與羅馬對決,也關注制度、宗教、社會的腓尼基─迦太基通史!

    不只羅馬歷史學家的紀錄,也從語言學、考古碑文重新構築迦太基。

    羅馬人將迦太基人視為最大的威脅,尤其是迦太基的偉大將軍漢尼拔,曾經幾乎殲滅了義大利半島上羅馬人的軍隊。但是,如此強大的迦太基,在經過三次長達百年以上的布匿戰爭後,仍被羅馬徹底滅亡。羅馬人毀滅迦太基城手段之徹底,堪稱歷史上之最。

    本書作者從腓尼基語與布匿語的研究中,挖掘出迦太基人由東向西地中海的殖民和傳承故事。傳統以羅馬史為主軸的歷史敘述中,提及迦太基時只將其當成羅馬的對手看待,本書則反以迦太基為歷史的主體,解析其政治與軍事制度、宗教、社會,建構出身為地中海霸者、真實的迦太基樣貌。

    迦太基海上帝國設定的世界,是在政治上更多元化,文化上更傾向保存各地異質性的世界。原本東地中海的先進文明地區和西地中海各地文明之間的區域落差,正是腓尼基交易網絡成立的前提條件。

    ■迦太基建立起的海上商業帝國,給地中海留下了什麼遺產?

    「不以羅馬為歷史標準」的古代地中海史,會呈現出什麼新的面貌?

    羅馬的崛起過程,正是迦太基海上「帝國」衰退的過程,然而,羅馬自身沒有繼承迦太基統治體制的打算。羅馬與迦太基「帝國」最大的差異在於對擴大統治圈的渴望。

    羅馬在義大利半島上不斷征服、擴張陸上領土,相對地,以海上貿易為主的迦太基則傾向建立殖民城市。假如最終是羅馬被迦太基消滅,也很難想像迦太基會渴望占領全地中海。

    積極向外探索、甚至早已進入大西洋,具有海洋性格的迦太基滅亡之後,最終地中海成為羅馬「內海」,各地區域的差異被抹平,一口氣達成同質化、「羅馬化」的世界,迦太基人的商業活動也面臨了窒息,且在羅馬歷史學家的筆下,迦太基史也不被納入「正史」處理,直至現今。

  • 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

    作者:吴钩

    尽管从军事和国土面积来看,宋朝是个虚弱的朝代,但就经济和社会角度来看,宋朝却最繁荣昌盛、极具人文精神。那么,宋朝何以如此辉煌?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宋朝拥有一套理性、完备的政治制度。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给女儿讲故事的形式,选取了25个极具代表性的历史典故,温情讲述了宋朝的种种政治制度,包括仁祖之法、虚君共治、台谏系统、文官制、公议、科举制、封驳制、回避制、独立审判等,完整地呈现了大宋的政治文明成就。通过分析宋朝权力的架构、制衡、运作和得失,作者为“宋朝何以如此繁荣”以及“后来如何走向没落”提供了一个生动而形象的答案。

  • 危机将至

    作者:[美]戴维·M.波特

    【内容简介】

    美国内战到底为何而战,是北方出于良知解放黑奴,还是基于对宪法的理解而被迫应战?

    为什么共和党的林肯当选总统会让南方撕裂宪法,下定决心离开联邦?

    美国内战是否不可避免?它所形成的伤疤在经过了一个半世纪之后是否已经痊愈?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危机将至:内战前的美国,1848—1861》是美国历史学家、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戴维·波特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后经由他的同事整理出版,40几年来仍然是美国内战研究不能绕过去的经典之作。

    作者将我们的注意力从1861—1865年美国内战的战场转到内战之前的13年。在那13年里,身处历史现场的人没有一个能预料到美国将发生一场导致62万人丧生的内战。相反,1848年的美国,与革命硝烟浓烈的欧洲形成鲜明对比,正沉浸在美墨战争的胜利和获得西部大片领土的民族主义狂喜之中。然而,整个联邦的隐忧也接踵而至……

    战争的胜利和领土的扩张反倒让南北双方在接纳新成立领地的问题上造成了分歧,继之而来的是双方都从宪法和过去的法案中寻求支持或反对在新领地施行奴隶制的根据。内战爆发之前,跨洲铁路的修建、西部淘金浪潮、逃亡奴隶如何处置、约翰·布朗起义,以及最高法院对奴隶制的态度,每一个时事热点都会成为南北双方及各政党在宪法权利、联邦-地方关系、奴隶制合法性等辩论上产生更大分歧的引爆点。最终,上述分歧无法调解,内战爆发。

    --------

    “见识美国”丛书,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陆续推出——

    《危机将至:内战前的美国,1848—1861》 [美]戴维·M.波特

    《平等之路:美国走向种族平等的曲折历程》 [美]迈克尔·J.克拉曼

    《法塑美国:15个标志性国会法案及其影响》 [美]丹尼斯·W.约翰逊

    《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 [美]戈登·伍德

    《亚裔美国的创生》 [美]李漪莲

    《百年抗争:美国女权运动史》 [美]埃莉诺·弗莱克斯纳、艾伦·菲茨帕特里克

    《美国女性的权利:政策争论与性别角色》 [美]多萝西·E. 麦克布赖德、尼娜·A.帕里

    《五月花:美国文明的开端》 [美]纳撒尼尔·菲尔布里克

    《美国革命的思想意识渊源》 [美]伯纳德·贝林

    ----------------

    【编辑推荐】

    ▶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关于美国历史和美国内战至今仍然绕不过去的重磅之作;危机笼罩下的美利坚,如何滑向死亡,内战又如何成为美国的“第二次建国”。

    --------

    ▶ “关于美国内战前史的扛鼎之作”。

    美国史专家、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埃里克·方纳评价这本书是“关于美国内战前史的扛鼎之作”。自出版以来,收获赞誉无数,至今仍是关于美国内战绕不过去的一部著作。普利策奖得主C.范恩·伍德沃德称这本书是“一位杰出历史学家的杰出作品”,《南方历史杂志》评论这本书是“现代学者对美国内战前史颇具说服力的阐释”。

    --------

    ▶ 重新审视美国内战的重大话题。

    美国内战,难道只是为黑奴而战?林肯当选总统为何会引发南方脱离联邦?内战一定不可避免吗?美国的危机怎么一步步积累,变成难以收场的灾难?

    --------

    ▶ 大量一手资料,全景呈现内战前的美国。

    美墨战争、西部扩张、太平洋大铁路、地下铁道奴隶逃亡,诸多热点事件都涵括在内,全面描述了美国从意气风发的1848年走向长达四年内战的整个过程。

    --------

    ▶ 写作严谨,观点深刻。

    书中的论述涵盖联邦与地方交锋、国会与总统交锋、法院与普通民众交锋,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整个美国政治运作的模式,并且明白,内战前的美国危机在本质上,是美国国体和政体的全面危机。

    --------

    【名人推荐】

    一位杰出历史学家的杰出作品。

    ——C.范恩·伍德沃德(C. Vann Woodward),美国历史学家、普利策奖得主

    与近期诸多美国历史著作相比,《危机将至》延续了伟大的历史创作传统。它的担忧是哲学性的,它提出的问题是那类被人们的新趣味淹没的问题。本书尝试探讨政治进程的本质以及历史因果关系的基本模式,在这些问题上,波特的见解深刻而有见地。

    ——埃里克·方纳(Eric Foner),美国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德威特·克林顿历史学讲座教授

    ----------------

    【媒体评论】

    宏伟壮丽。一位伟大的美国历史学家的经典之作。

    ——沃尔特·克莱蒙斯(Walter Clemons),《新闻周刊》

    戴维·M.波特的杰作《危机将至》是一部关于美国内战前史的扛鼎之作。

    ——《内战史研究》(Civil War History)

    现代学者对美国内战前史颇具说服力的阐释。

    ——《南方历史杂志》(Journal of Southern History)

    对内战前美国的经典研究。

    ——《美国前景》(American Prospect)

  • 法国文明史

    作者:乔治·杜比 / 罗贝尔·芒德鲁

    本书是一部关于法国历史和文明史的经典著作。

    自1958年出版以来,多次再版,先后被译成英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波兰文、匈牙利文和日文等多种语言。

    本书的叙述起于中世纪,止于20世纪,容纳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文学、哲学、宗教、艺术和科学技术等领域,一个丰富又自由、浪漫又严谨的法国被呈现到了读者面前。

    本书目的不在于罗列历史事件,或者重复教科书中的文字,而是以新的历史视角展示千余年来真正的法国文明演进的轨迹,以及数世纪来塑造了法兰西和法兰西民族特质的诸多文化因素间的内在关系。

  • 巨浪上的舰队

    作者:[美]詹姆斯•D.霍恩费舍尔

    1944~1945年,从太平洋中部到日本本土,美国跨越全面战争门槛。在马里亚纳群岛战役中,第五舰队一路向西,引出日本的整个航母舰队,捣毁日军据点;陆战队正面登陆有数万防御兵力的塞班岛,在短短两个月内相继攻入塞班、关岛、天宁三岛;陆军航空队首次大范围空投凝固汽油弹,火攻东京,使在劫难逃的敌军陷入地狱般的火海。一系列战役帮助美军开辟了通向日本的空中走廊,使美军得以向日本本土投掷原子弹——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战争中动用核武器。

    基于最新学术研究、大量一手资料及个人叙述,霍恩费舍尔以其电影般的笔触与敏锐的洞察力,记录了二战改变全球命运的最后一幕。在这本书中,作者着重讲述了步兵营、海军特遣队和航空中队等形形色色的作战部队在马里亚纳群岛战役中如何进行调遣,如何同仇敌忾,打赢了这场跨半球的全面战争。同时也记录了这场民族与文化的冲突: 面对穷途末路依旧以死相拼的敌军,是否存在合乎道义的方式?比起将敌人活活饿死,用子弹射杀是否更加人道?面对宁愿举家赴死也不愿被俘的日本平民,美军是否要突破道德界限,将炮火对准无辜的平民?

    时至今日,世界仍然动荡不安,本书既是对勇者的绝佳纪念,也是对世人的一种告诫。

  • 声入心通

    作者:王东杰

    国语运动在现代中国影响既深且巨,作者将其纳入20世纪中国整体转型的脉络中,探讨语言和文字改革是如何反映并实际参与了这个过程,又对清末民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何种影响。这一考察,侧重于国语运动和国家建构、国族认同、文化理想、地方观念、阶级意识等范畴的互动,还呈现了它和变动中的物质景观、资讯手段及生活方式之间的关联。透过这一个案,本书力图展示,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尽管汲引了不少外来资源,但又怎样高度地依赖于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大传统”。

  • 日本帝国海军战史

    作者:【美】保罗•达尔

    《日本帝国海军战史1944-1945》从1941年12月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开始,以时间顺序详细记叙了太平洋战争中的历次重大海战,如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海战、瓜岛战役等。本书的写作基于美日双方的一手资料,如日本官修战史《战史丛书》,以及美国海军历史部收集的日本海军档案缩微胶卷,辅以各参战海军编制表图、海战示意图进行深入解读,既有完整的战事进程脉络和重大战役再现,也反映出各参战海军的胜败兴衰、战术变化,以及不同将领各自的战争思想和指挥艺术。

  • 乱世靡音

    作者:秋原

    明清到近代,“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既冲击了中国正常社会,也强烈冲击了江湖世界,动乱时代在民间激荡起最复杂的世情。

    近代黑社会组织青帮,经过“粮船帮—盐枭—流民—毒枭”的演进过程,踏上历史舞台;西方国家的租界与帮会分子勾结,搭建起一套独有的江湖生态;江湖艺人与青帮共用生存空间,自古纠葛不断,时代的淘洗令其联系更加紧密。他们所构成的底层生态与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史息息相关,却极少被作为主体来书写。

    《清代旅蒙商述略》《茶馆之殇》作者秋原在新作《乱世靡音》中,试图用宏大的结构和丰富的线索来重现中国近现代的“江湖乱世”,从旧艺人江湖的世态人情,到民国时期的传媒发展和娱乐八卦;从私盐、鸦片生意的发展历程,到军阀、青帮与租界的款曲互通,再到乱世崛起的枭雄如黄金荣、杜月笙的发家史,构成一幅广阔而生动的底层江湖画卷。

  • 中国人的生存规矩

    作者:吴晗 著 / 紫云文心 出品

    窥探历史深处的复杂人性,揭秘古代中国人的生存法则

    ◎读历史就要读名家名作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

    清华大学、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 教授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

    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对中国古代的君权、绅权、士族阶层有深入的了解,对他们的生存状况、思考方式有精彩的论述

    ◎一本书读懂中国古人的博弈法则!

    动荡时代的选择与精进

    利弊权衡时的煎熬与决断

    面对进阶之路的纠结与选择

    史学大家为您重现古代社会的权利运作与民众生活细节

    ◎市场空白,抢占先机

    讲中国人的书很多,讲述中国人的生存规矩的只有这一本!

    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生存,必须遵从社会的生存规矩。在中国历朝历代中,皇帝有皇帝的生存规矩,官员有官员的生存规矩,百姓有百姓的生存规矩,每一个人都在当时社会制定的游戏规则里挣扎着,生活着。

    在封建社会中,天子君临四方,万人朝拜,为了守住祖宗基业也要与众人博弈;官员们高人一等,外表风光无限,却也伴君如伴虎,整日提心吊胆;百姓总以为平平淡淡、安守本分就好,却不想反被层层剥削。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以历史的眼光解读中国古人的生存法则,总结他们的生存智慧和经验教训。

  • 元老院的生与死

    作者:陆纪鸿

    本书是由国内学者撰写的*部罗马元老院兴衰史,从罗马城缔造者罗慕路斯被元老联手暗杀拉开序幕,以凯撒大帝被元老集体暗杀告终。在错综复杂的内部和外部重大历史背景下,作者集中笔墨于罗马元老院在各种权力博弈中的角色和作用,以极具戏剧性的生动笔触,书写了罗马王政时代和共和时代长达六百多年的罗马历史,是一部让普通读者了解古罗马史的优秀的通俗读物。

  • 东京传

    作者:[美] 斯蒂芬·曼斯菲尔德

    东京传本书描写了日本首都东京的一路成长历程,包罗万象,有明治维新时期的万象更新,有1923年关东大地震的惨痛经历,有被美国占领时期的百废待兴,还有后来面临的东京街头游行频发、东京内部两极分化等现象。作者对东京不同时期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社会风气和生活百态描写生动,让人历历在目。即使读这本书前对东京或者日本不甚了解,也会一下子被东京的故事吸引住,忍不住去和作者一起... 
  • 法国大革命与法兰西第一帝国

    作者:[英] 威廉‧奥康纳‧莫里斯( William O'connor Morris)

    《法国大革命与法兰西第一帝国》通过丰富的史料,从细节上深刻剖析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波旁王朝覆亡的深刻原因、历届共和政府更迭的内外驱动机制、反法同盟战争跌宕起伏的军事与外交成因以及法兰西*帝国兴亡的现实逻辑。

  • 勤笃精进曾国藩

    作者:胡哲敷 著

    【内容简介】

    《勤笃精进曾国藩》是一部对曾国藩人生全面解读之作,曾国藩女儿曾纪芬推崇备至,亲自作序推荐。它堪称一部精神的冶炼志,有关人生的各个方面,居官、同僚、子女、养生、读书、观人、器量、骄奢、淡泊、挫辱、坚忍,自省、笃实……在作者凝重简练的笔触下,对一个资质平平的普通读书人变成中国近代史不容错过的大家的精神历程,给与了淋漓尽致的、极有震撼力的叙述。此次出版,精心遴选了32页与曾氏相关的珍稀罕见彩色插图资料,图文相辅,可更好了解一个资质平庸的普通人如何通过长期自我教育终成大才的不凡历程和心得。

  • 大英殖民帝国

    作者: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

    《大英殖民帝国》讲述了大英殖民帝国萌芽、兴起、扩张、形成、繁荣与衰落的历史。技术进步、大航海时代到来、地理大发现与葡萄牙、西班牙等殖民帝国的兴起存在怎样的联系?作为后起之秀的英国如何调整国家战略迅速崛起?欧洲争霸战争与大英殖民帝国的形成存在怎样的历史逻辑?繁荣的大英殖民帝国是如何维系的?大英殖民帝国如何因地制宜统治文化差异巨大的殖民地的?面对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大英殖民帝国不回避衰落的现实,并进行自我改革,加速向英联邦过渡的?本书将一一解答。

  • 日俄海战1904—1905

    作者:[英] 朱利安·S. 科贝特

    本书的内容包括日俄战争的起源、双方的作战计划以及战前关系持续紧张时期的历史,并介绍了至1904 年9 月的*一周之前,双方作战行动的基本脉络,也就是日俄战争第一阶段的内容。本书还详细研究了鱼雷攻击、战术机动、战列舰的航速和航程等,提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论据,指出了“有限战争的利弊,日军作战中的优势所在,还把现代技术的发展同长期研究风帆时代的成果结合起来,使本书具有巨大的出版价值。

    朱利安·S. 科贝特爵士,20世纪初伟大的海军历史学家之一,他的作品被海军历史学界奉为经典。然而,在他的著作中,有一本却从来没有面世的机会,这就是《日俄海战1904—1905》。1914年1月,英国海军部作战参谋部的情报局(the Intelligence Division of the Admiralty War Staff)发行了该书的第一卷本(仅6本),其中包含了来自日本官方报告的机密信息。1915年10月,海军部作战参谋部又出版了第二卷,其总印量则慷慨地超过了400册。虽然被归为机密,但在役的海军高層军官却可以阅览该书。然而其原始版本只有几套幸存,直到今天,公众都难以接触这部著作。学习科贝特海权理论不仅可以促使我们了解强大海权国家的战略思维,而且可以辨清海权理论的基本主题,使中国的海权理论研究有可借鉴的学术基础。虽然英国的全球海权已经被美国取而代之,但美国海权从很多方面继承和发展了科贝特的海权思想。如果我们检视一下今天的美国海权和海军战略,可以看到科贝特理论依然具有生命力,仍然是分析美国海权的有用工具和方法。

  •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5

    作者:杨照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一套全新的中国通史。不是为读者介绍干巴巴的历史事件和知识点,而是发掘中国历史背后的深层逻辑,提供一套崭新的读懂中国历史的认知方法。系列共4辑13册,全景呈现“中国”这个独特而顽强的生命体的演进。

    第5册《危机与考验》紧紧围绕东汉帝国的独特运作方式展开论述,帮助我们理解中国从秦汉到隋唐之间的过渡有着有趣的历史演进模式,你会看到:

    东汉和西汉虽然都是“汉”,但东汉政权的基础是皇帝和世家大族共治;

    外戚、宦官和士族三方势力在朝廷上反复拼杀,最终瓦解了汉帝国;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可以在东汉找到源头,那就是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曹操的崛起可不是因为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因实行屯田而来的强势权力;

    王充是一位很特别的思想家,无意中成了汉代儒学向魏晋玄学转变的关键人物……

    ----------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2018—2019年推出——

    第一辑:起源与定型:从共主到君主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1:中国是怎么出现的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2:文明的基因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3:从列国到帝国

    新石器时代星罗棋布的文化在黄河中下游汇聚,形成了夏、商、周三个强大的氏族部落,他们同时并存,互相竞争,相继做中原的共主。夏建立了国家政权的起源形态,商用文字和青铜器展现治理的实力,周用成熟的制度将这一切定型,并借着春秋战国诸国的彼此竞争和拓展,以及秦的整合,中国延伸到更广的地方,帝制从此定型。

    ----------

    第二辑:生长与进取:帝国治理下的和平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帝国的昂扬精神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5:危机与考验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大分裂时代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7:新帝国的试验

    匈奴与两汉、突厥与隋唐,还有中间作为过渡的鲜卑帝国,各自实践了不同的帝国形态,中国开始了帝国模式的新尝试。匈奴是北方游牧帝国的原初形态;突厥则是其生长形态。西汉是爆发式的,由内而外将中国的范围前所未有地扩展开来;东汉是内敛型的,皇帝和贵族通过分享权力维持帝国守成的局面。而隋唐是融合型的,将北方游牧和南方农耕成功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典型的大一统中国。

    ----------

    第三辑:成熟与巅峰:从大陆到海洋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8:新时代的开端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9:分裂与互动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0:世界性帝国

    生长中的中国向外进取,成熟期的中国向下扎根。辽、金、西夏、宋各自继承了前代的遗产,在彼此的博弈中向内寻求原发动力,中国的官僚体系、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在此达到成熟状态,中国的形态不仅成为后世的样板和楷模,更通过蒙古这个世界性大帝国向全世界发散。

    ----------

    第四辑:危机与变革:帝制的黄昏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1:光明与黑暗并存的时代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2:帝国的千年变局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3:希望与绝望交杂的时代

    世界的格局已经变化,亚欧大陆为中心的古代文明被世界一体化和工业革命的浪潮侵袭。在中国,游牧与农耕的对抗变成中国与世界的对抗,海岸线取代长城成了中国历史的主轴。渐渐被卷入世界体系的中国,经历痛苦和挣扎,也迎来希望和重生。

    ------------------------

    【编辑推荐】

    中国这个独特的生命体是如何诞生、成长、进取、挑战、变革的,汇集近百年历史学、考古学的丰硕成果,运用搁置在学术象牙塔的新知识、新方法,提供中国通史的全新读法,讲透中国历史的深层逻辑。

    ----------

    特色之一:把中国看作一个生命体

    中国是一个生命体,有它的起源和定型,也有它的生长和成熟,还要经历巅峰和逆转。假设我们忘掉了关于中国历史的一切,假设我们是一个在火星上观察中国的局外人,我们好奇中国为什么是这样的中国,中国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历史——这就是这套书打算讲解的核心内容。

    ----------

    特色之二:挖掘中国历史的深层逻辑

    这套中国历史,关注历史演进的深层脉络,关心历史运作的背后逻辑,而不是讲述某个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不是烦琐地考证一个新的历史知识,更不是突出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和宫廷内斗的血雨腥风。中国到底是怎么从满天星斗一般的诸多新石器部落,演化成大一统的帝国,而游牧与农耕的帝国在历史上又是如何彼此冲击,塑造出今天的中国,这是这套书关注的重点。

    ----------

    特色之三:文学读蒋勋,历史看杨照

    这套中国历史,杨照先生已经在台北完整讲过两次,分别用了5年时间,影响了两代学子和上班族;作者又用了5年时间整理成文字,到处都是干货满满的新知识、新见解。这套讲解,不那么学术,却到处都是精深的学术成果;这套讲解,不追求戏说,却充满了畅快而愉悦的轻松氛围。

    ----------

    特色之四:中国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

    这套中国历史,关注王朝更替、杀伐决断、远交近攻这些“大历史”,也关心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关心古人的生活作息和衣食住行,关心不同阶层之人的所思所想,关心不同时代人们表达自我的方式,这些“小历史”让我们看见,中国的深刻底蕴,中国历史的深层内涵,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

    ----------

    特色之五:新材料、新观点、新写法,全新的中国通史

    这套书是一套全新的中国通史,是今天的历史学家用今天的新视角写给今天中国人的中国历史。我们现在读的中国历史,太多都是50年前的老书,而100年以来全新的考古发现和学术成果却被人们束之高阁,我们一点都不知道。这套书提供的就是新材料、新成果、新写法,讲透中国历史的运作逻辑。

    1、使用新材料,让我们比司马迁更懂先秦,比司马光更懂唐宋。

    因为我们看到了连那个时代的人都没看到过的新材料,就像甲骨文、敦煌文献、居延汉简,还有马王堆的帛书。

    2、广泛吸收新成果,我们发现原来学术的东西还可以这么好玩!

    从一百年前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开启的新史学革命,到今天中国大陆和台湾、日本、欧美汉学界的新成果。

    3、采用新写法,思维清奇、平易近人,从零开始,重新认识。

    从头讲述,从零开始,重新认识,思想的厚重感、讲述的故事感,兼容并蓄;不偏不倚,不薄不厚,不深不浅,历史的现场感、破案的畅快感,应有尽有。

    ------------------------

    【名人推荐】

    杨照先生是我敬佩的历史学者,其知识之渊博,对新的考古、研究发现之敏感,在一般历史学家之上。

    ——许纪霖(著名历史学者)

    中国历史有不同的写法。杨照先生这套中国历史重点不在历史叙事,而在于寻找中国史文化上的根源。这就说明了,世界上的古老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延续了三千多年的根源。这种写法在阅读中会给我们更多更新的思考,受益无穷。

    ——梁小民(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杨照穿越学术圈内外,故行文生动而颇具深意。

    ——许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

    作者:杨照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一套全新的中国通史。不是为读者介绍干巴巴的历史事件和知识点,而是发掘中国历史背后的深层逻辑,提供一套崭新的读懂中国历史的认知方法。系列共4辑13册,全景呈现“中国”这个独特而顽强的生命体的演进。

    第6册《大分裂时代》紧紧围绕“分类时代的文化活力”,帮助大家重新认识所谓的“魏晋南北朝”这一段分裂时期,你会看到:

    中国历史上流传甚广的“五胡乱华”这个说法,其实经不起推敲;

    《人物志》和《世说新语》这两部奇书精彩呈现了六朝品评人物的风气;

    南北朝文学在诗歌创新和声韵结构上都有突出的成就,为唐诗铺好了路;

    北魏是联结秦汉与隋唐这两大帝国的关键,理解隋唐,必须先理解北魏的制度创举;

    梁武帝努力争取寺院势力,以便与门第庄园抗衡,却未能如愿……

    ----------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2018—2019年推出——

    第一辑:起源与定型:从共主到君主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1:中国是怎么出现的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2:文明的基因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3:从列国到帝国

    新石器时代星罗棋布的文化在黄河中下游汇聚,形成了夏、商、周三个强大的氏族部落,他们同时并存,互相竞争,相继做中原的共主。夏建立了国家政权的起源形态,商用文字和青铜器展现治理的实力,周用成熟的制度将这一切定型,并借着春秋战国诸国的彼此竞争和拓展,以及秦的整合,中国延伸到更广的地方,帝制从此定型。

    ----------

    第二辑:生长与进取:帝国治理下的和平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帝国的昂扬精神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5:危机与考验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大分裂时代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7:新帝国的试验

    匈奴与两汉、突厥与隋唐,还有中间作为过渡的鲜卑帝国,各自实践了不同的帝国形态,中国开始了帝国模式的新尝试。匈奴是北方游牧帝国的原初形态;突厥则是其生长形态。西汉是爆发式的,由内而外将中国的范围前所未有地扩展开来;东汉是内敛型的,皇帝和贵族通过分享权力维持帝国守成的局面。而隋唐是融合型的,将北方游牧和南方农耕成功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典型的大一统中国。

    ----------

    第三辑:成熟与巅峰:从大陆到海洋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8:新时代的开端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9:分裂与互动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0:世界性帝国

    生长中的中国向外进取,成熟期的中国向下扎根。辽、金、西夏、宋各自继承了前代的遗产,在彼此的博弈中向内寻求原发动力,中国的官僚体系、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在此达到成熟状态,中国的形态不仅成为后世的样板和楷模,更通过蒙古这个世界性大帝国向全世界发散。

    ----------

    第四辑:危机与变革:帝制的黄昏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1:光明与黑暗并存的时代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2:帝国的千年变局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3:希望与绝望交杂的时代

    世界的格局已经变化,亚欧大陆为中心的古代文明被世界一体化和工业革命的浪潮侵袭。在中国,游牧与农耕的对抗变成中国与世界的对抗,海岸线取代长城成了中国历史的主轴。渐渐被卷入世界体系的中国,经历痛苦和挣扎,也迎来希望和重生。

    ------------------------

    【编辑推荐】

    中国这个独特的生命体是如何诞生、成长、进取、挑战、变革的,汇集近百年历史学、考古学的丰硕成果,运用搁置在学术象牙塔的新知识、新方法,提供中国通史的全新读法,讲透中国历史的深层逻辑。

    ----------

    特色之一:把中国看作一个生命体

    中国是一个生命体,有它的起源和定型,也有它的生长和成熟,还要经历巅峰和逆转。假设我们忘掉了关于中国历史的一切,假设我们是一个在火星上观察中国的局外人,我们好奇中国为什么是这样的中国,中国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历史——这就是这套书打算讲解的核心内容。

    ----------

    特色之二:挖掘中国历史的深层逻辑

    这套中国历史,关注历史演进的深层脉络,关心历史运作的背后逻辑,而不是讲述某个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不是烦琐地考证一个新的历史知识,更不是突出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和宫廷内斗的血雨腥风。中国到底是怎么从满天星斗一般的诸多新石器部落,演化成大一统的帝国,而游牧与农耕的帝国在历史上又是如何彼此冲击,塑造出今天的中国,这是这套书关注的重点。

    ----------

    特色之三:文学读蒋勋,历史看杨照

    这套中国历史,杨照先生已经在台北完整讲过两次,分别用了5年时间,影响了两代学子和上班族;作者又用了5年时间整理成文字,到处都是干货满满的新知识、新见解。这套讲解,不那么学术,却到处都是精深的学术成果;这套讲解,不追求戏说,却充满了畅快而愉悦的轻松氛围。

    ----------

    特色之四:中国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

    这套中国历史,关注王朝更替、杀伐决断、远交近攻这些“大历史”,也关心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关心古人的生活作息和衣食住行,关心不同阶层之人的所思所想,关心不同时代人们表达自我的方式,这些“小历史”让我们看见,中国的深刻底蕴,中国历史的深层内涵,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

    ----------

    特色之五:新材料、新观点、新写法,全新的中国通史

    这套书是一套全新的中国通史,是今天的历史学家用今天的新视角写给今天中国人的中国历史。我们现在读的中国历史,太多都是50年前的老书,而100年以来全新的考古发现和学术成果却被人们束之高阁,我们一点都不知道。这套书提供的就是新材料、新成果、新写法,讲透中国历史的运作逻辑。

    1、使用新材料,让我们比司马迁更懂先秦,比司马光更懂唐宋。

    因为我们看到了连那个时代的人都没看到过的新材料,就像甲骨文、敦煌文献、居延汉简,还有马王堆的帛书。

    2、广泛吸收新成果,我们发现原来学术的东西还可以这么好玩!

    从一百年前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开启的新史学革命,到今天中国大陆和台湾、日本、欧美汉学界的新成果。

    3、采用新写法,思维清奇、平易近人,从零开始,重新认识。

    从头讲述,从零开始,重新认识,思想的厚重感、讲述的故事感,兼容并蓄;不偏不倚,不薄不厚,不深不浅,历史的现场感、破案的畅快感,应有尽有。

    ------------------------

    【名人推荐】

    杨照先生是我敬佩的历史学者,其知识之渊博,对新的考古、研究发现之敏感,在一般历史学家之上。

    ——许纪霖(著名历史学者)

    中国历史有不同的写法。杨照先生这套中国历史重点不在历史叙事,而在于寻找中国史文化上的根源。这就说明了,世界上的古老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延续了三千多年的根源。这种写法在阅读中会给我们更多更新的思考,受益无穷。

    ——梁小民(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杨照穿越学术圈内外,故行文生动而颇具深意。

    ——许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 战略

    作者:〔拜占庭〕莫里斯一世

    《战略》成书于公元579年左右,为时任罗马帝国军事主官的莫里斯,为推行军事改革所发布的一本军事手册。作为一本为初出茅庐的将军们撰写的战争艺术入门手册,《战略》一书充分体现了自3世纪危机以来至6世纪之间,罗马军队所发生的变化。

    书中所描述的骑兵阵型和战术,成为拜占庭时期罗马军队的标准战术,为罗马帝国的延续,在战争艺术层面打下了坚实基础。于后世的研究者来说,《战略》是了解6世纪末期至7世纪前期罗马军队面貌的重要途径之一。

  • 皇帝的刺刀

    作者:【美】乔治·纳夫齐格(George Nafziger)

    本书探讨了1792—1815年期间法国、普鲁士、俄国、奥地利及英国军队的战术体系,系统分析步兵、骑兵、炮兵的战术及威力。就军队五大兵种的横列、纵队、方阵等重要战术提出了论点,还就步兵及骑兵战术使用时机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与普鲁士、俄国、奥地利、英国等国军队进行了横向比较。

  • 金印国家群的时代

    作者:[日] 高倉洋彰

    一直到1960年前后,在日本的生活中还保留着江户时代的生活场景,那也是弥生时代的继续。如果说现代生活中还保留着弥生时代的遗痕,可能不会有人相信,但事实确实如此。本书将要说明的就是弥生时代留下的孑遗绝不是不同的文化。

    ——高仓洋彰

    什么是金印国家群?

    古代中国,尤其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流行赐印。

    战国时期,东亚地区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最后由秦始皇结束了列国分立的战国时代,实现了汉民族的统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被迫离开土地的民族和战败的汉人。而战争与迁徙的流民,有效地促进了汉文化向周边地区的传播。农耕文化由此间接传入日本列岛,使之开启了最初的文明开化——弥生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领土扩张政策,与希望和中国发生交往的周边民族的愿望完美契合,以印为纽带的金印国家群由此而诞生。

    “汉委奴国王”金印“汉委奴国王”金印应该如何释读?印背的蛇纽有何意义?使用的主体又是谁?

    被看成是“倭”的弥生人,以接受汉王朝赐予的“汉委奴国王”蛇纽金印为标志,开始了与汉的直接交流。虽然滇、韩、倭之间远隔千里,但都同处于汉帝国的周边地区,都被纳入同一个时代发展的轨迹之中。

    “亲魏倭王”金印与卑弥呼“亲魏倭王”金印,其主人正是颇具神秘色彩的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除金印外,赐予卑弥呼“汝好物”的“铜镜百枚”,使铜镜不再仅仅用于理容,而传递出汉、魏、乐浪所构成的复杂东亚局势。动荡的时局,倭人如何把握正确的信息、谋求交往的伙伴而采取一系列行动?卑弥呼所居之处“宫室楼观,城栅严设”,王的宅邸由哪些建筑构成,又如何彰显王的权威?

    全球史观下研究地区考古学的典型案例从水稻技术的传入,定居生活的发生,到社会阶层的分化,区域性中心的出现,再到日本列岛与汉王朝之间的交流,直至日本早期国家的出现看日本学者如何从东亚地区的宏观视野勾画出日本古代社会在弥生时代所经历的国际化历史进程。

    日本考古学会会长、弥生时代考古学专家高仓洋彰先生经典著作,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滕铭予教授恰切翻译,日本九州大学教授宫本一夫先生校改并提出重要参考意见。

    本书通过大量的考古学证据并结合相关的文献记载,从东亚地区的宏观视野研究了日本弥生时代稻作技术体系的建立、定居生活的发生、社会的阶层化、区域性中心的出现、日本列岛与汉王朝之间的交流和关系,以及日本早期国家的出现等问题,是当前世界考古学倡导的在全球史观下研究地区考古学的一个典型案例。本书对于中国学者研究战国秦汉时期中原文化如何对东亚地区产生影响从而形成新的文化格局,以及汉帝国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最终在东亚地区建立以中原王朝为核心的新的统治秩序等问题,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