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历史

  • 犹太文明

    作者:[美]S.N.艾森斯塔特(S. N. Eisenstadt)

    《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见识丛书 第27弹

  • DK大历史

    作者:[美] 大卫·克里斯蒂安 / DK

    比尔•盖茨“大历史项目”交卷之作,大历史创始人大卫•克里斯蒂安与DK携手打造

    千幅思维导图、CGI、珍贵照片打造的视觉盛宴,一本书“看见”138亿年的万物史

    你书桌上的小宇宙,如果你小时候曾经沉迷《十万个为什么》,那你也会喜欢这部书!

    郝景芳、姬十三、武向平、苗德岁 联手力荐

    -

    “大历史”是一门风靡全球的新学科,它讲述的是关于你、星空、文明等诸事万物从何而来的故事。这个伟大的史诗让我们充满好奇,冲击着我们根深蒂固的直觉,并将科学、历史结合了起来。更重要的是,大历史超 越地域与国别,将人类史放进宇宙演进史的大框架中,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关于生命、宇宙等一切让人激动和经久不衰的问题。

    这部《大历史》在138亿年的演进史中总结出8个转折点、156个主题,从宇宙诞生之初,一直讲到21世纪日渐复杂的社会。它是一部“图解大历史”,用思维导图、CG图像、历史照片、珍贵文物让历史可视化,这些图像承载着丰富的信息,每一幅都能让我们更直观且深入地了解世界。

    这部引进自DK公司的《大历史》像一部百科全书,带我们纵横于物理、化学、历史、人类学、社会学等伟大学科,在近400页中看尽大千世界——既有恒星毁灭的宏大,也有观察一粒花粉的结构的精妙。

    当站在俯瞰全宇宙的高度,我们看到人类是如此渺小、人类的历史仿佛瞬间,但同时也强烈地感受到:我们是更壮阔的宇宙交响曲中的一部分。而当我们明白自己从哪里来、正站在怎样的位置,也就明白了我们将往何处去。

    -

    【编辑推荐】

    1. DK《大历史》是大卫•克里斯蒂安(大历史学科开创者)与DK公司(全球出版美学标杆)携手铸就的重磅图文书,比尔•盖茨1000万美元投资“大历史项目”的交卷之作。它讲述从138亿年前宇宙 诞生那一刻至今的历史,超越地域、融合科学与人文,让我们站在俯瞰宇宙史的高度重新审视人类史、站在看见万物兴亡的高度思索人类的共同命运。

    2. DK《大历史》正用视觉化、无门槛的友好方式,邀请读者打破思维局限、加入一场精神迭代!世界上前沿的学者、教育界人士、商界巨头正在不遗余力地推广“大历史”这门新学科——它撬动了当代人根深蒂固的认知,吸引着我们站在“人类世”重新思索生命、宇宙、社会等经久不衰的问题,正在成为一种新常识!

    3. 一本书“看见”138亿年的万物历史,一部书桌上的小宇宙!用CG图像、3D渲染、信息图、思维导图、来自大英博物馆等图库的珍藏图片,打造一场视觉盛宴+知识盛宴,生动易懂、美丽震撼、干货满满!

    4. 如果你小时候曾经沉迷《十万个为什么》,那你也会喜欢这部书!DK《大历史》是为成年人、青少年打造的一部跨越138亿年的百科书,每页都有有趣的知识:鱼鳍如何进化成四肢?花粉粒如何揭示出百年前的气候变化、农业发展?……既仰观恒星毁灭的宏大,也俯察一粒花粉的精妙结构。

    5. 如果你想一口气摘取人类至今的伟大知识果实,那么这部DK《大历史》是个好机会!它拆除学科壁垒,带你纵横于物理、化学、历史、人类学、社会学……它还原了碎片化阅读、文理分科中遗失的整体感,并搭建起一个让人终身受益的知识框架。

    6. 一部父母与青少年的共读佳作——它能让忙碌的成年人迅速深入一门新学科,理解过去、思索未来,同时能满足青少年的好奇心,用宽广的视野、扎实的科学基础、富有整体性的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 国防军

    作者:[美]罗伯特•M.奇蒂诺(Robert M. Citino

    对于希特勒和德国军队而言,1942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转折点,德国国防军的辉煌胜利和巨大的领土收益,都被“僵持”和“战略撤退”等关键词所掩盖。从5月在刻赤和哈尔科夫取得的压倒性胜利,到在阿拉曼和斯大林格勒遭遇的灾难性失败,本书为这个决定性的一年提供了令人大开眼界的新观点:即1942年还标志着一种非常古老而传统的战争模式的死亡,即经典的“德国战争方式”无法应对二十世纪新式战争理念的挑战。基于自己所提出的“德国战争方式”受到的广泛批评,罗伯特.M.奇蒂诺深入剖析了发生在苏联和北非的每一场重大战役和战斗,分析了1942年的各大战役是如何与普鲁士-德国数百年的战争历史传统相结合的,书中“再现”了德国将领对战争的看法,并点评了希特勒的扩张野心。

    作为《德式兵法:从三十年战争到第三帝国》的续作之一,“国防军”系列丛书的第一部,《国防军:第一部 . 折戟沉沙,1942年德军历次战役》分析了德国军队在大约七个月时间里的作战,始于蓝色行动和忒修斯行动发起,止于非洲装甲集团军在阿拉曼之战中覆灭和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围。奇蒂诺用精细的研究与精辟独到的叙事相结合,为读者展示了军事史上强大的德国国防军是如何逐渐从强盛走向衰落的……

  • 赵云

    作者:赵春阳

    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他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明星”;他是无数三国史家心目中的“完人”;他是金庸Z喜欢的、是易中天为其委屈的、是朴槿惠初恋般的三国人物;他浑身是胆、浑身是智,不仅兼有关羽的信、张飞的勇、马超的技、黄忠的义,还有忠有颜,有政治头脑。关于他的故事已经流传了1800多年,常胜将军、单骑救主是他的符号,人们为他着迷、为他鸣不平、为他创作无数形形色色的形象,然而这却是他难得的以这样的方式跟世人见面,这是一本专属于他的传记。本书以赵云形象为核心,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历史上不同三国作品中的赵云形象,以《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为主,兼顾评书、京剧、相声、连环画、电视剧、游戏,以求完整还原赵云这个三国红人在1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留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

  • 从闪电战到沙漠风暴

    作者:[美]罗伯特•M.奇蒂诺(Robert M. Citino)

    《从闪电战到沙漠风暴:战争战役层级发展史》是美国陆军部历史咨询小组委员会(the Historical Advisory Subcommittee of the Department of the Army)现任主席罗伯特•M.奇蒂诺(Robert M. Citino)获奖之作,曾荣获美国历史协会(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2004年度“保罗•伯索尔”奖(Paul Birdsall Prize),该奖项是欧洲军事及战略历史领域的重要奖项,并于2005年荣获美国军事历史学会(Society for Military History)“杰出图书”(Distinguished Book Award)奖。

    本书是战争战役层级专著,被华盛顿时报(Washington Times)描述为“美国军事学院学生必读经典”,

    从二战、朝鲜战争、阿以战争、印巴战争、两伊战争、伊拉克战争等20世纪下半叶的重大军事行动审视战役层面的交战艺术,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思路清晰的战役层面详细视图。

    《从闪电战到沙漠风暴:战争战役层级发展史》分析了从二战到现在的每一次重大军事行动,其细节的详细程度惊人,并以此进一步佐证了在战役层面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难度。罗伯特•M.奇蒂诺提供了大量实际战役的详细分析,描述了闪电战的成与败、韩国和联合国部队在拥有技术和空中优势的情况下如何一败涂地、以色列在连续战争中所取得的辉煌胜利(直到1973年阿拉伯国家终于掌握了战役层级作战的手段),并讲述了美军在越南的崩溃,以及美军如何以惊人的方式塑造了自己的“战争学说”。除大国冲突外,奇蒂诺还分析了1971年印度军队如闪电般攻入巴基斯坦的战例,以及两伊战争中毫无意义的“流血”行为。本书的一个观点是——战役性胜利更多的是“软性因素”所致,而非技术本身。和《寻求决定性胜利》一样,《从闪电战到沙漠风暴 : 战争战役层级发展史》一书关注的是“战术”(营、连、班在战场上的行动)与“战略”(各交战国政治—军事领导领域)之间的战争层级——德国军队一贯强调战争中通常被称之为“战役”的这一中间层级,而我们也许可以将涉及“军”和“师”的行动描述为“战役”,而非“战斗”或“战争”。

  • 希腊史纲

    作者:[古希腊]狄奥多罗斯

    1.时间跨度近千年,全景式展现古代希腊史的面貌

    希腊史纲是狄奥多罗斯终身成就的一部著作,是现存的比较完整的一部历史书。时间跨度是从特洛伊战争(前1184年)之前无法几年的神话时代起,一直到狄奥多罗斯当代的前60年为止。共分为三个部分:

    (1)一至六章的民族志、地理志及神话,从创世到公元前1184年。

    (2)七至十七章从特洛伊战争到亚历山大之死(前1184年-前323年)。

    (3)十八至四十章从亚历山大之死到恺撒任执政官,准备元征高卢(前323-前60年),第二十二章之后是以罗马史为主。

    2.收录了很多历史上珍贵的残卷资料,填补大希腊、亚历山大后继者等相关史料知识空白。

    《希腊史纲》中,内容仅二分之一来自于历史上珍贵的残卷资料,为后期研究古希腊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资料支撑点,填补相关知识的空白。例如,我们所知的西西里及大希腊历史几乎都来自狄奥多罗斯,以及有关亚历山大后继者(前323—前301年)和罗马残篇(如前135—前132年西西里奴隶战争)等。

    3.翻译名家席代岳独家授权,继《罗马帝国衰亡史》之后又一全新译作。

    4.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系教授翁嘉声为本书撰写了导读,向读者详细解读西方古典史学传统源流。

    被称为“古典史学的威尔·杜兰”的希腊史学家狄奥多罗斯,以毕生的精力,创作了一部时间跨度近千年的不朽的史学巨著——-《希腊史纲》。作者参考了大量的史家著作以及罕见的历史残卷, 从特洛伊战争(前1184年)之前无法纪年的神话时代开始叙事,一直叙写到作者当代前60年为止。用一种区别于西方古代三大史家的独特的叙述方式,从希腊的文明、文化、政治、哲学等角度,展现了希腊何以为西方哲学、史学的源头。公正、包容、博大的史观和典雅的文字,使阅读者沉浸其中,成为口碑之作。

    《希腊史纲》在古代、中古及文艺复兴时代都受到重视:老普里尼及阿昔尼乌斯曾提及他;哈德良皇帝时代有人将《希腊史纲》写成节录版;《历史丛书》内容亦见诸罗马法学作品;也被普鲁塔克和笛欧使用;教会史家利用他有关犹太人的叙述,欣赏他的普世史观念;基督教教父杰罗姆提及他是罗马名人;9世纪君士坦丁堡主教福提乌斯在自己也叫 Bibliotheca 的读书杂记中提及,在狄奥多罗斯死后,有人延伸《希腊史纲》内容到包括整个奥古斯都统治期;一些拜占庭史家引用他的文字;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七世编辑一些节录。

  • 完整的天下经验

    作者:韦兵

    本书从观念和实证两方面论述华夏天下世界的多元一体,农耕游牧两个世界,既跌宕互动,又共生共融。阴、阳永远不可能消灭其中一方,中国也是这种夷夏之间对立、互动、互融的势的产物。夷、夏二维,缺少任何一方,都不成其为中国。理解中国的关键就是要从这种双向、动态的“势”去把握,这才是完整的天下经验。从实证的角度,将这种夷夏如阴阳观念的考察落实到具体的诸层面,如宋、辽、夏、金、元对文化象征资源的竞争,地域层面不同族群迭兴对当地历史人文的塑造、以及个人层面这种跌宕互动的历史如何影响个人的命运与选择。

  • Upheaval

    作者:Jared Diamond

    In his earlier bestsellers Guns, Germs and Steel and Collapse, Jared Diamond transformed our understanding of what makes civilizations rise and fall. Now, in the final book in this monumental trilogy, he reveals how successful nations recover from crisis through selective change — a coping mechanism more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personal trauma.

    In a dazzling comparative study, Diamond shows us how seven countries have survived defining upheavals in the recent past — from US Commodore Perry’s arrival in Japan to the Soviet invasion of Finland to Pinochet’s regime in Chile — through a process of painful self-appraisal and adaptation, and he identifies patterns in the way that these distinct nations recovered from calamity. Looking ahead to the future, he investigates whether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 are squandering their natural advantages, on a path towards political conflict and decline. Or can we still learn from the lessons of the past?

    Adding a psychological dimension to the awe-inspiring grasp of history, geography, economics, and anthropology that marks all Diamond’s work, Upheaval reveals how both nations and individuals can become more resilient. The result is a book that is epic, urgent, and groundbreaking.

  • 拜占庭帝国史

    作者:[英]查尔斯·欧曼

    《拜占庭帝国史》自拜占庭城建立讲起,以拜占庭帝国的创立、发展、衰落直到灭亡为主线,为人们描绘了前后近两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作为城市,拜占庭是如何被建立的?又是如何转变为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哥特人是如何进犯拜占庭帝国的?又为何最终转战欧洲?西罗马帝国如何覆灭?尼卡暴动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查士丁尼一世如何拓展拜占庭帝国版图?他和贝利撒留的关系又是怎样?波斯帝国如何覆灭?斯拉夫人怎样威胁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又是如何崛起?席卷拜占庭帝国的毁坏圣像运动的起因是什么?十字军东征的起因又是什么?拜占庭帝国为什么会衰落?十字军又为什么要毁灭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如何重新建立?最终又如何被奥斯曼帝国灭亡?本书中将一一为您解答。

  • 一座城市,一部历史

    作者:[韩] 李永石 等

    城市里的空间具有何种意义?城市里为什么会发生那么多事情?据统计,世界全部人口的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城市里。从亚洲的代表性城市北京、东京和首尔,到欧洲的象征巴黎和伦敦,再到美国历史的“活证人”芝加哥,“城市化”已然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

    韩国城市史学会召集了韩国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旨在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文笔向读者讲授世界各主要城市的起源、发展、空间结构、社会问题、城市文化、城市形象的演变历史,引导读者从物质和精神层面探索城市存在的意义,以及城市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希望本书能成为读者了解并参与城市建设活动的良好契机,为中国当下的城市化进程提供借鉴和思考。

  • 阿育王

    作者:[英]文森特·亚瑟·史密斯

    《阿育王:一部孔雀王国史》以阿育王的一生为主线,援引在印度各处发现的阿育王时期的大量石柱法敕、碑文与洞穴石刻,以法显和玄奘等中国求佛者的游记为佐证,讲述了公元前323年到公元前232年孔雀王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理清了孔雀王国转变为佛国的历史脉络,对阿育王的转变、阿育王时期佛教的发展及阿育王时期孔雀王国的疆域、军事和行政机构等做了详细的描述和合理的分析。

  • 美国内战史

    作者:[美]詹姆斯·福特·罗德斯

    《美国内战史:1861—1865》以1861年到1865年的美国内战为线索,引用大量官方记录、日记、传记、回忆录、书信等资料,讲述了北方联邦军和南方邦联军之间长达五年的战争,揭示了美国南北方矛盾的本质以及北方获胜、南方战败的深层原因。书中详细描述了布尔溪战役、夏洛战役、莫比尔湾战役等重大战役和一些重要将领的性格特征。林肯上台为什么会引发内战?战争初期,北方联邦军因何节节败退?乔治?B.麦克莱伦为何屡失战机,却深得林肯的信任?被邦联军多次包围的首都华盛顿如何一次次化险为夷?保持中立的英国对美国内战产生了哪些影响?势如破竹的南方邦联军缘何一步步走向失败?内战给美国南北方人民造成了哪些伤害?本书将一一解答。

  • 自由的流亡者(帝国往事三部曲)

    作者:[美]马娅·亚桑诺夫(Maya Jasanoff)

    【帝国往事三部曲】

    第一部:《帝国边缘》(2005),获得2005年的达夫•库珀奖,被《经济学人》《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等多家媒体评为年度好书。

    .

    第二部:《被自由流放的人》(2011),获得美国国家图书评论非虚构小说奖和乔治•华盛顿图书奖,入围塞缪尔•约翰逊奖(现在被称为巴美列捷福奖)。

    .

    第三部:《守候黎明》(2017),获得2018年坎迪尔历史奖,入围2017年达夫•库珀奖。

    .

    【本书获奖】

    国家图书评论非虚构小说奖、乔治华盛顿图书奖作品

    .

    塞缪尔约翰逊奖(巴美列捷福奖)提名

    .

    一部海路探险的拓荒史。

    一本立意新巧、研究透彻、文笔优美的史书。

    一篇为数万北美保王派人书写的恰如其分的颂词。

    .

    大师级作品,充满了一位历史学家最具挑战性的野心:复活过去的经历。

    精准、动人地再现了保王派被迫出走北美殖民地的流浪史。

    美国的建国历史是自由与公正吗?那你真该读一读这本书了!

    赢家通吃,但败者要书写历史!

    .

    纪念那些移居海外的侨民,同时也纪念那些说故事的人。

    .

    【内容简介】

    本书将追随雅各布•贝利这类从革命的美国出走的难民的足迹,呈上首部保王派大流散的全球史。虽然已有历史学家探讨过保王派在殖民地内部的经历(特别是像贝利这样长于表达之人的思想意识),却从未有人充分描述过保王派在美国革命期间和之后散居世界各处的历史……事实上,保王思想广泛地存在于早期美国的各个社会、地理、种族和民族谱系中,跟他们那些爱国同胞相比,这些人的“美国性”一点儿也不弱。保守派既包括刚来不久的移民,也包括五月花号登陆者的后代。他们可能是王室公职人员,也可能是面包师、木匠、裁缝和印刷商。他们中既有英国圣公会牧师,也有卫理公会和贵格会教徒,既有见多识广的波士顿人,也有卡罗来纳偏僻乡村的农民。

    .

    【本书获誉】

    一部立意新巧、研究深入、文笔优美的史书。

    ——《纽约时报书评》

    .

    这本书研究精深、书写流畅,带给读者很多启发……亚桑诺夫为【保皇派】书写了一篇恰如其分的颂词。

    ——安德鲁•罗伯茨,《每日野兽》

    .

    精道的叙事……亚桑诺夫的惊人成就在于她能吸引读者,让他们带着同情的兴趣去关注革命失败者的艰辛历程。

    ——《波士顿环球报》

    .

    充满灵气和趣味……【亚桑诺夫】用自己出色的史学天赋书写了数万名保皇派被迫北美殖民地出走的经历,那里已经变成了美国。……她的这本著作钩深索隐,长处之一就是她能够极为精准动人地再现某些保皇派难民的故事。

    ——戈登•S.伍德,《纽约书评》

    .

    一部全面而诱人的综述。

    ——(纽瓦克)《明星纪事报》

    .

    一部有趣、有意义且文笔优美的研究著作,任何人如果认为美国的建国历程可以毫无含糊地定义为自由和公正摆脱了暴政和压迫之枷锁,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西雅图时报》

    .

    一部才华横溢的重要作品。

    ——《达拉斯晨报》

    .

    失败者鲜有机会撰写历史,但北美保皇派总算有了自己的历史学家马娅•亚桑诺夫。这本书不仅写了他们在独立战争期间辛酸乃至悲惨的命运,还写了保皇派大流散,六万多黑人和白人男女流散到加拿大、加勒比地区、非洲和印度的经历。从未有人讲述过这个故事,且听亚桑诺夫用她不同寻常的优雅风格娓娓道来。

    ——约瑟夫•J.埃利斯,《那一代:可敬的开国元勋》作者

    .

    由胜利者撰写美国历史、且历史中仅有胜利者出场的日子早就一去不返了。但这样一部与美国革命为敌并最终战败的保皇派的历史,还是让我们等了太久。马娅•亚桑诺夫不仅让他们摆脱了后人的傲慢俯视,更让他们鲜活立体地跃现于纸上。《被自由流放的人》对革命年代种种事件的阐释充满才华和启迪,在过去30年出版的书籍中,鲜有其比。这不仅是一部堪比琳达•科利的《英国人》的一流学术著作,还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杰作,它实现了历史学家最难实现的抱负:让过往的经历重获新生。

    ——尼尔•弗格森,《帝国:大英世界秩序兴衰以及给世界强权的启示》作者

    .

    《被自由流放的人》这本书无论眼界还是立意,所涉之广还是研究之深,求真精神还是诱人气派——甫一开始就颠覆了所有毫无异议的假设——直可媲美琳达•科利或年轻时的西蒙•沙玛。事实上,马娅•亚桑诺夫不仅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勤奋的研究人员和优秀的历史学家,她还是一个天才。

    ——威廉•达尔林普尔,《最后的莫卧儿:一个王朝的覆灭:德里,1857》作者

    .

    马娅•亚桑诺夫的《被自由流放的人》从全新的视角再现了保皇派的经历和美国革命的余波。除了1776年精神外,亚桑诺夫还再现了致力于重建无敌大英帝国的1783年精神,随后又对保皇派在该重建中所起的复杂作用进行了极富魅力的重新解读。她这本析毫剖厘的著述写得优美动人,以最幽微的笔触修订了我们所知的历史,也奠定了她跻身于新一代优秀历史学家的地位。

    ——肖恩•威兰茨,《美国民主的兴起》作者

  • 罗马世界甲胄、兵器和战术图解百科

    作者:[美]凯文·F. 基利

    在希腊民族的宇宙观里,浩渺巨丽的海洋是孕育神话的世界尽头,也象征着永恒的自然力量。当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远征军鏖战于亚洲腹*之际,亚平宁半岛的罗马人亦在开启属于自己的霸权时代。彼时,罗马人在撒姆尼战争中取胜,又瓦解了拉丁联盟,雄心勃勃地改变着欧罗巴旧有的政治秩序。对比希腊与罗马,虽然二者在族群融合与文化嬗变等方面存在巨大分野,但海洋文明的气质同样深入骨髓。罗马人在地中海沿岸创建了文明共同体,亲切地将地中海称为“我们的海”。比利时历史学家亨利·皮雷纳在《中世纪的城市》一书中认为,海的特性是罗马帝国的基本特性。《罗马世界甲胄、兵器和战术图解百科》的叙述始于公元前8世纪罗马建城,终于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这两座伟大城市的兴衰都与海洋息息相关。正是因为海洋文明自由开放的精神,罗马人才能不断学习周边民族的军事特长,创造出强大的战争艺术。

    在全书600多幅精美的彩色手绘插画中,很令笔者感到惊喜的是罗马海军舰船与舰载官兵的形象。在风帆战列舰时代到来之前,罗马式桨帆船一直是地中海的主宰,东罗马海军的“德雷蒙战舰”与“希腊火”更是威名远扬。插画地复原了各个时代的罗马海军舰船,可以从中观察到船艏、船桨、船帆、桅杆、甲板与舰载弩砲的细节,据此想象布匿战争中的罗马海军步兵通过“乌鸦吊桥”与迦太基人短兵相接的惨烈画面。公元961年,在东罗马海军夺取克里特岛之后,皇帝尼基弗鲁斯自豪地对德意志皇帝的使节说:“罗马帝国是大海的主宰。”事实上,当曾经不可一世的罗马海军逐渐走向衰落,帝国也随之日落西山。12世纪,东罗马皇帝担心海军舰船落入突厥人之手,下令将小亚细亚沿海仅剩的舰船全部凿沉。1204年十字军进攻君士坦丁堡时,东罗马帝国已经没有海军了。而在1453年末的保卫战中,帝国甚至只能依靠热那亚与威尼斯的海军。在某种意义上,罗马世界即是地中海世界。作者将海战相关的章节放置于全书末尾部分,既突出了罗马海军的历史地位,也在冥冥之中隐喻了这个千年帝国与大海的紧密联系。

    马略军事改革后的罗马军团步兵是如此深入人心,手持短剑与盾牌的他们出现在无数艺术作品中,乃至于成为罗马帝国的象征。然而,对于中国读者而言,罗马士兵军备的具体演变过程仍旧模糊不清。事实上,从恺撒时代到图拉真时代,再到蛮族入侵的帝国晚期,罗马戎装变化极大,兵器也逐渐发展为早期中世纪风格。本书插画很好地抓住了历史变革的时间节点,即使是人物的发型与胡须样式,也与大时代变局息息相关。本书涉及的族群众多,无论是金发碧眼的日耳曼人,还是东方面孔的匈人,在画师笔下皆是栩栩如生。此外,在阿提拉进攻西欧之前,罗马人已经在阿德里安堡感受到了骑兵的威力。瓦利斯皇帝战死后,罗马军队开始增加重骑兵的比例,并终发展为举世闻名的东罗马铁甲具装骑兵。努米底亚、马其顿、哥特、波斯、阿瓦尔、保加利亚、阿拉伯、突厥等民族皆盛产骑兵,他们在不同时代给罗马军队制造了巨大的麻烦。马镫的出现是军事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插画中的骑兵是否装备马镫,皆经过了仔细考证。各民族骑兵马匹的种类也具有地域特色,马鞍、马甲、缰绳及其他装饰物都有史实依据,无不体现出画师的匠心精神。

    军事强权的兴衰并非全部历史,那些早已湮没在岁月长河中的部落与族群,同样值得世人铭记。除了光荣的罗马帝国军队,读者还可以领略韦兰诺瓦、沃尔斯奇、塞农、汪达尔、布伦米、巴尔米拉、莱赫米、皮克特等部落战士的风采。这些名字或许只出现在史籍的角落里,大部分历史爱好者想必也颇感陌生,尤其是有文化背景差异的中文世界的读者。部落战士们恪守自己的信仰与文化传统,在古典军事帝国的利剑下艰难求生,是罗马世界文明诗篇的重要组成部分。钱穆先生在对比罗马与古代中国时写道:“罗马如于一室中悬巨灯,光耀四壁;秦、汉则室之四周,遍悬诸灯,交射互映;故罗马碎其巨灯,全室即暗,秦、汉则灯不俱坏光不全绝。因此罗马民族震铄于一时,而中国文化则辉映于千古。”《罗马世界甲胄、兵器和战术图解百科》作为罗马史实军备的视觉盛宴,从军事史的视角重新解读了这个千年帝国的兴衰,定能为中国读者带来新的思考。

    从公元前8世纪罗马建城,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于奥斯曼土耳其,罗马在军事方面对全世界产生了无可匹敌的影响。罗马征服了无数的敌人,之后便忙于保卫这个庞大的帝国。罗马人一开始与意大利本土的民族作战,然后与凯尔特人、高卢人、布立吞人,以及欧洲西北部和中部形形色色的日耳曼部族作战。而迦太基人、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加上东部的帕提亚人、萨尔马提亚人、叙利亚人和犹太人都被罗马人击败了,他们若是反抗,罗马将再次进行征服。有时候,罗马军队会被击败,有些战败甚至是灾难性的,比如公元9年的条顿堡森林之战。另外,罗马在东方遇到了令人生畏的军队,后者主要以弓骑兵和重骑兵为主力,这是与罗马截然不同的战术。此后,罗马在大迁徙时代遇到了游牧的蛮族,比如哥特人、汪达尔人和匈人,西罗马在他们的攻势下多次战败,终走向灭亡。

    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主,他们建立了一支与旧罗马军团截然不同的军队,其基础是新兴的战场主力——骑兵。东罗马依然训练强大的重步兵,不过他们不再是军队主力。作为军队中坚力量的重骑兵披着铁甲,在弓骑兵的辅助下作战。东罗马这支新型军队在几个世纪里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精锐之师,维持着帝国的大部分领土。不过,东罗马军队在1071年的曼齐克特之战中遭到了灾难性打击,帝国从此缓慢地走向衰落,直至在奥斯曼土耳其的骑兵与巨炮面前彻底崩溃。

    东西罗马的军队都不穿现代意义上的军服,这对他们来说是未来的概念。罗马军队通过指定的编号和称号进行区分,并且通常通过彩色的头盔装饰、羽毛和旗帜来分辨。从马略改革到戴克里先改革,再到东罗马帝国军队的东方化革新,罗马的甲胄、兵器和战术在历史洪流中不断演变。此外,就罗马的敌人而言,各个民族的甲胄、兵器与战术也有着极大差别,体现出欧洲、中东、北非乃至内亚草原各不相同的军事文化传统。罗马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即为地中海世界,罗马人将地中海称之为“我们的海”。罗马海军依靠桨帆船作战,在与地中海各民族海军的作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发明了“希腊火”这样的颇具现代意义的武器。罗马海军的装备与战术,是罗马战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 虛弱史

    作者:皮國立

    服用歷史以壯陽,

    心靈永不腎虧。

    虛弱年代的強身之道、充血之愛!

    從華人最害羞的軟肋切入,以醫療史的人文視野,

    翻新詮釋民國社會的虛弱與情慾、藥品文化、昔時風尚。

    上承明清時期的補養觀,

    探索民國的性與身體,

    豐饒的情感中蘊藏著堅韌的文化底蘊,

    亦可謂一部東方感覺史。

    西方感覺史的研究正方興未艾,我們也待急起直追,本書梳理民國(1912~1949)及其國民「虛弱感」,特別是與情慾有關的身體、疾病和藥品文化之間的相關性,從醫療史立論,著重當時中西醫學的對照,試圖將虛弱的病態與治療法融進一個性慾與疾病的世界中~~

    民國的病根,也是人心的病根?甚至是微觀世界生活文化史的一冊病歷?皮國立將慾望、虛弱、疾病和藥品等四者放在史學中進行一緊密的對話與結合,開卷《虛弱史》,適以強精固本。

    ◎重點提要

    當我們一起虛弱

    華人特別重視「補養」,簡言之就是怕「虛」。怕虛的原因不外兩端:第一是害怕虛弱的身體觀、其次則是虛弱將會導致相當多的疾病。這種害怕虛弱的身體觀,伴隨西方醫學的傳入,而有新的轉型;民國以來,過去人們的補養、養生概念在中西醫學之間,激盪出更多對話。

    禁慾V.S縱慾

    傳統中醫認為,腎精氣不足時,會出現智力減退、生殖功能衰退、骨骼發育不良等病症。而腎精氣又常與縱慾有關,也因此大宗的補腎補養的廣告出現在這個時代中。本書著重醫療、身體觀和藥品的歷史對話,分析當時民眾對身體內在虛弱的恐懼,與外在行為之間的連結。

    從虛弱及情慾書寫近代史

    本書所談的歷史,為過往所少談。以虛弱、慾望、疾病和藥品為核心,從醫學典籍至醫藥廣告圖像等各式的材料中探討性與身體的關係,承接明清補養觀,而又能點出近代社會、文化之時代特性與風尚,細緻地勾勒出新式情感成形、知識系統變遷,乃至對國族、社會、文化想像改變的歷程,期許為中國近代史增添一筆色彩。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王文基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本書之文化史與日常生活史的研究視角,也促使作者利用從醫學典籍至醫藥廣告圖像等性質不一的材料,細緻地勾勒出新式情感成形、知識系統變遷,乃至對國族想像改變的歷程。

    ◆迄今有關神經衰弱、遺精與情慾的歷史與文學研究數量不少,而本書的貢獻與特色在於首次系統性地對相關現象進行探討,並能結合日常生活史、中醫社會文化史及醫學思想史的研究。

    ◎學界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清華大學通識中心教授/林文源

    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林桶法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祝平一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哲嘉

    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許宏彬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案助理教授/郭忠豪

    中國醫藥大學教授/陳光偉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曾齡儀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雷祥麟

    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蔣竹山

  • 木蘭與麒麟

    作者:陳三平

    眾人咸知李白不是漢人,卻不知白居易也不是,劉禹錫、元稹都不是——

    雖然他們聲稱自己是貨真價實的中國人。

    「木蘭」本是雄性的鹿,「天子」來自伊朗;漢人討厭狗,蒙古語的「狗」變成「奴才」;「哥哥」的流行打敗了「四海之內皆兄弟」。

    中古中國的突厥-伊朗色彩,絲毫不比近代中國的滿蒙色彩少。

    只因唐並非本土王朝,而是具有突厥特徵的「鮮卑─華夏政權」!

    中古時期的中國(北魏隋唐),影響力的中心來自北方,呈現出鮮明的開放性、多元性和國際化特徵。此外,許多深刻形塑未來東亞文明的事件也在這個時期發生。然而這些事實和真相,長久以來都因儒家壟斷文字記錄所遮蔽,簡化為「胡風」。

    作者陳三平考察了中古中國時期數種「構築中國文化」的若干觀點,提出全然不同的解釋,而這些解釋一定令中國主義者非常的不愉快。列舉幾項如下:

    (1)麒麟的傳說

    (2)花木蘭女英雄的故事

    (3)十二生肖為何流行

    (4)「天子」概念(神事名)的起源

    (5)唐皇室的出身

    (6)白居易的出身

    作者跳出儒家典籍,採用好幾種語言的比對和統計學,確定了這些概念或傳說的起源與演變。他用嚴密的考證和推理,揭示了令人震驚的結果。比如:「木蘭」這個角色並非起源於中國,而是來自中亞的鮮卑民謠。木蘭在漢語中是一種婉約的植物,象徵著女性,但它在鮮卑語中則是動物鹿,具有「男性、強大的」的意思。用動物命名,是阿爾泰語系族群中非常廣泛的文化傳統,而歐亞大陸和草原傳統向來將雄性和鹿科相聯繫。與之對照,一些在漢人文化中遭到厭惡或鄙視的動物,例如狼和狗,反而十分受到北方族群的尊敬。作者也令人信服的推導出,漢語中的「奴才」來自蒙古語,本意是狗。草原文化上勇敢而忠誠的動物在「懼犬性」的漢文化中演變為狗奴才!

    本書也從各種史料中推論出白居易的中亞出身,儘管他自以為完美地把家譜接續到中國史上的秦朝名將白起。白居易之所以公然造假,因為這是當時普遍的風氣,許多非漢出身的重要人物都會聲稱其先祖為古代華夏名人。此外,白居易是中亞收繼婚風俗下的結晶:他的父親娶到自己妹妹的女兒,生下了他。這在中國文化中是亂倫行為。一般讀者熟讀《琵琶行》這首詩,該詩也被解釋為白居易對下層歌女的同情和自己被流放的身世自憐。「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然而在陳三平看來,他對同樣來自中亞的琵琶女之同情,也是深層次的緣故。此外,像白居易、李白這些中亞傳統深厚的詩人都是天生樂感非常好的詩人,和儒家中國傳統制約下的杜甫之苦吟的形象大為不同。

    清大教授賴瑞和說:陳三平是個「隱世」的高人。他除了中英文,還精通多種歐洲語文和中北亞語文,是一位伯希和式、歐洲漢學家式的學者。「我最初注意到他,是因為他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目就很嚇人,叫“Son of Heaven and Son of God: Interactions among Ancient Asiatic Cultures regarding Sacral Kingship and Theophoric Names"(談「天子」來源)。在此文中,他引徵廣博,一下子引 Pelliot, 一下子引 Levi, 一下子引阿拉伯文、伊朗文、粟特文,一下子又跳到阿爾泰語系,是位深藏不露的奇士。」

    正因為作者熟悉漢語音韻訓詁學、還精通多種歐洲語文和中、北亞語文,所以他才能夠跳出像「木蘭」、「莫賀弗」這樣的漢字形體約束,而從語言上去解釋中古中國的「外國」的元素。而書中提到的源自「外國」的元素,大部分傳承自拓跋——包括在字義上被稱為「中國的」唐皇室,在血緣與文化上皆來自拓跋。

    如此便可以解釋唐皇室的很多特徵。比如唐皇室從來沒有穩定的冊立太子制度,也沒有漢人習以為常的嫡長子繼承制,相反,唐朝前兩個世紀的皇位爭奪異常激烈,不斷發生手足相殘、弒父的情況。李世民便是透過玄武門之變,殺死了長兄李建成,迫使李淵退位。後來的武后甚至手刃自己親生的兒子。這樣的權力繼承過程,其實是源自草原上的遊牧民傳統,稱為「血腥的競爭推舉繼承制」(blood tanistry)。

    作者論證出,李唐皇室並非傳統上中國人所認定的「本土王朝」,也不純粹是西方學者所稱的「征服王朝」(conquest dynasty),而是實際上具有濃厚突厥─鮮卑特色的胡人政權,或許稱其為「鮮卑─華夏」(Särbo-Chinese)政權更為適當。

    但是,為了樹立政權的正統性,唐皇室費盡心力試圖讓自己成為如假包換的漢人皇室。有兩個歷史因素促使唐皇室幾乎成功地「在史冊中」保持漢人皇室的形象:第一,唐朝是廣袤東亞至中亞大陸上的統一政權,是歷史編纂唯一的監督者,因此幾乎沒有其他獨立的文化實體,能提出替代的觀點或視角。第二則為時間的流逝。

    事實上拓跋的後代佔據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舞台將近千年。遠在蒙古出現之前,拓跋已立下「用文明來統治文明」的先例,從而吸引大批待在中亞的民族進入中國。而拓跋進入東亞,並非只是在當時的中國文化上強勢覆蓋一層前伊斯蘭的伊朗文化,而是開創了世界帝國治下之中國的黃金時代。

    專業審定:

    蔡長廷──政治大學民族學博士

    專業導讀:

    朱振宏──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名人推薦

    張廣達──中央研究院院士,隋唐史、中亞史地專家

  • Creating the Intellectual

    作者:Eddy U

    Creating the Intellectual redefines how we understand relations between intellectuals and the Chinese socialist revolution of the last century. Under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e intellectual” was first and foremost a widening classification of individuals based on Marxist thought. The party turned revolutionaries and otherwise ordinary people into subjects identified as usable but untrustworthy intellectuals, an identification that profoundly affected patterns of domination, interaction, and rupture within the revolutionary enterprise. Drawing on a wide range of data, Eddy U takes the reader on a journey that examines political discourses, revolutionary strategies, rural activities, urban registrations, workplace arrangements, organized protests, and theater productions. He lays out in colorful detail the formation of new identities, forms of organization, and associations in Chinese society. The outcome is a compelling picture of the mutual constitu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and the Chinese socialist revolution, the legacy of which still affects ways of seeing, thinking, acting, and feeling in what is now a globalized China.

  • 以上帝和凯撒之名

    作者:[英]理查德·巴塞特

    (1) 填补奥地利军事史的空白

    奥地利作家赫尔曼•巴尔曾写道:“奥地利向来不受传记作家们青睐。”而此书则是着重研究奥地利帝国军队的军事史,时间跨度从1619年“皇帝军队的形成”,到1918年“皇帝军队”谢幕的*后仪式。通过对奥地利帝国军队的整个历史的研究,映射出整个奥地利帝国的总体框架,甚至可以发现这三百年来欧洲近代史的变迁。

    (2) 观点独特有见地

    有史以来,历史对哈布斯堡王朝的军队的印象一直是效率低下、能力不足、难以信赖,甚至残忍无情。褒义词几乎没有,这话是否公正?此书就是为了探寻这一问题。与他们的对手相比,奥地利的武装力量一直都软弱无力吗?这些有根据吗?面对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面对拿破仑、面对毛奇,他们果真不堪一击、注定失败吗?在一战中,他们又是否真如一名历史学家近期指出的那样,表现得“十分可悲”,*终溃败瓦解了呢?然而一个容纳了如此之多不同民族的军队又是如何维系了这么长的时间呢?哈布斯堡王朝的军队为哈布斯堡家族服务,将中欧和东欧联系在了一起,组成了安全的单一体,其繁荣程度和安全性能在现代也是无法复制的,那么造就这一切的秘诀是什么呢?本书通过叙事的方法回答了这些问题,叙述中也表明了对一些欧洲近代史中重要事件的独特观点,丰富了人们通常认可的说法。

    (3) 历史细节描写详尽

    在研究过程中去探寻曾经的战场也是研究军事历史的乐趣之一。大多情况下,这些战场早已被人遗忘,很难找到踪迹。然而也有一些地方在精心的管理下呈现出非凡的氛围和美丽。著名的埃斯林谷仓的墙壁、克尼格雷茨附近寂静的斯维普森林、奥斯特里茨和圣马蒂诺的果园、普热梅希尔城的皮拉内西亚废墟等等,这些都是集体记忆的贮藏室,能让本书叙述的事件变得鲜活起来。

    奥地利皇家军队是第一支由不同国籍和不同信仰的士兵组成的泛欧洲军队。在传统的认知里,这支源于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家军队,在各大历史事件中并未起到任何重要的作用,它被认为是能力不足的、难以信赖的,甚至是残忍无情的。

    这些评价公正吗?与它的对手相比,奥地利的武装力量真的就是一直软弱无力吗?面对腓特烈大帝、面对拿破仑、面对毛奇,这支军队果真不堪一击吗?在一战中,它是否又真如历史学家所指出的,表现得“十分可悲”呢?作为一支多民族的军队,什么样的管理方式让它维系了如此长时间呢?

    此书运用叙事的方法,回答了上述疑问,作者向世人详细地讲述了1619年至1918年间奥地利皇家军队从创立到*终瓦解的故事,证明了它无论是在欧洲历史上,还是在国际历史上,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应该是旧欧洲辉煌的象征,是一支具有独特凝聚力和强大战斗力的队伍。

  • 企鹅欧洲史·罗马帝国的遗产

    作者:[英]克里斯·威克姆

    有人说,公元400—1000年仿佛野蛮的黑暗之海,古代世界的种种成就是海那边的一束微光,而西罗马帝国在5世纪的陨落是一次根本性的失败。然而,是时候重新审视被误解和迷思掩蔽的中世纪早期了。

    公元400年时,罗马帝国统治着欧洲西部、南部,以及地中海地区,在北方完全没有对手。当时谁也不曾想到,不到一百年,这样的景况就在西方终结了。5世纪,西罗马帝国解体,但罗马的模式与精神仍继起的王国中运转。7世纪,东罗马面对阿拉伯人的征服行动,勉力维持,走上了比西方更军事化的轨道。8—9世纪,查理曼及其继承者让道德进入了政治。10世纪,西方的加洛林世界走向终结,东方的哈里发国崩溃,拜占庭帝国开启为期一个世纪的军事辉煌。与此同时在北方,兴起了丹麦人、波兰人、波希米亚人、罗斯人的政权。

    从爱尔兰到君士坦丁堡,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在全然不同的社群里,哥特人、法兰克人、汪达尔人、阿拉伯人、萨克森人、维京人回应着罗马帝国的遗产。这变迁、动荡的六个世纪,塑造出了与古典时期完全不同的欧洲。

  • 酒:一部文化史

    作者:[加]罗德·菲利普斯

    Ψ 腐败后的葡萄是如何从“毒药”变成葡萄酒的?

    Ψ 葡萄酒使人具有男性气概,而啤酒会让人变得柔弱?

    Ψ 金酒、白兰地、苦艾酒、威士忌、龙舌兰、伏特加都是如何制成的?

    .

    2014年荣获饮食界和美食图书的“奥斯卡奖”——世界美食家大奖

    .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加拿大历史 杂志》《 CHOICE》等

    “葡萄酒圣经”作者、葡萄酒界“第一夫人”简西丝·罗宾逊

    联袂力荐

    .

    长达9000年的酒文化史,放纵与克制的角力,从葡萄酒到金酒,一览人类与酒的爱恨情仇,理解酒与权力、性别、阶层、种族和世代的联系。

    .

    ————————

    .

    酒一直是一种具有很大争议性的商品。在9000年来的文化和经济史中,作为日常健康饮品的酒,与作为社会、政治和宗教焦虑对象的酒之间展开了一场拉锯战。酒是怎样同权力相博弈的,又是如何与性别、阶级、种族和世代等问题产生联系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对酒消费的管控,主要是基于当时盛行的关于酒精利弊的考量。当今社会,世界上一些地区已经进入了“后酒精”时代,酒的消费量达到了历史最低点。怎样才算适度饮酒?如何劝说人们适度饮酒?这些问题是整个酒文化史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