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历史

  • 奥林匹克之梦

    作者:徐国琦

    从体育的独特视角出发,探讨了中国寻求民族自强与国际认同的过程;

    一部观点独特、有着惊人洞察力的“体育外交史”。

    全书大量采用瑞士洛桑奥林匹克档案馆珍贵史料,系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

    《奥林匹克之梦》利用最新的档案资料,从一个百年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的体育,探索了为什么中国在20世纪之交痴迷于西方体育,以及这与中国寻求国家和国际认同的关系。通过对乒乓外交和中国处理各种体育赛事的案例研究,本书提供了意想不到的细节和对中国重大外交政策制定过程的不同寻常的见解──这些见解将帮助读者理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动。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作者:[美]悉德尼·布拉德肖·费伊(Sidney Bradshaw Fay)

    世界有史以来的最大灾难之一是如何发生的?

    为了解答这一问题,美国历史学者悉德尼·布拉德肖·费伊用英、法、德、奥、俄、意、塞尔维亚等国的官方档案和出版物,当时大使与国内往来的电报、信件,各国领导人的传记、回忆录和文章,各国报纸的文章,重新审视以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责任相关的种种观点,试图还原这场浩劫的“远因”与“近因”。

    从“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对立军事集团的产生到各大国之间的妥协与摩擦,从迷雾重重、“意外”的萨拉热窝枪声,到最后时刻争分夺秒的电报斡旋,主事者并非都是颟顸好事之徒,从当事人的角度看每一步行动也都有其根据,但历史仍在一个个“偶然”的事件中走向不可收拾的地步,即使在那时,决策者们已经意识到自己负担的责任有多重,但现实仍远远超出其想象。

  • 大元史与新清史

    作者:沈卫荣

    本书稿为作者近年来对于蒙元史和清史理论研究的一组文章合编,为一本史学理论的学者散论。近年的历史研究中,关于“历史书写”、“话语权”的研究思路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相信“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样的说法,不管是“东方主义”还是“西方主义”,都是从各文化自身的立场、观念、需要出发去看待与自己不同的、他者的文化。中、西方的历史学者不管视角多么的不同,但一样难逃政治立场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历史的真实往往要比这种带着非此即彼的价值判断而建构、形成的历史叙事丰富和复杂的多。在对藏传佛教、以及基于元代西藏史、清代西藏史的实证研究之外,作者力求对于以往的中、西方历史学者视角下扭曲或片面的西藏历史做一些普及和解释的工作。在这本书稿中,作者梳理了以往和近年来对于蒙元史、清史研究方向和历史性质的不同呼声,认为历史研究不管大小、新旧,其最基本的学术实践还是应该回归到对多语种历史文献的发掘、解读和研究,并借此来重建历史的真实。历史研究需要把历史故事放回到其本来的语言的、社会的和历史的语境中来考察,以充分揭露历史的独特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从文本的和实证的研究中以小见大、推陈出新,尽量排除现实政治的干扰,得到可靠的历史真实,建构起能与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的学术要求和理想相适应的,但同时又超越现实政治、权力和利益束缚的宏大历史叙事,才真正可以算得上是“大元史”或者“新清史”。只有这样,历史研究或才有可能对我们今天理解和解决现实政治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冲突有所启发和帮助。

  • 简说西周史

    作者:唐封叶

    《简说西周史》本书内容起自传说中的周人始祖后稷降生,终于东周周平王迁都洛邑,以时间为顺序、以历代周王为主线,综合传世历史文献和近现代古文字学、考古学成果,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夹叙夹议夹考证的写作形式和轻松平易的语言,介绍西周王朝(包括先周)近300年间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并有机巧妙地将西周礼乐制度、土地制度、生活风俗、语言文学及近现代相关重要考古发现等知识穿插其中,全方位、多角度还原那段奠定中华文化走向但却因文献缺失而粗疏朦胧的上古史。

  • 帝制中国的女主与政治

    作者:米莉

    在帝制中国男性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政治领域,女主们曾经获得了代替男性君主进行统治的“公开”、“正式”的政治权力与一定程度上的统治合法性,并对整个帝国的政治体系、文化传统和性别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从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政治、法律等角度对中国历史上的女皇、皇后、皇太后等身份的女主通知的合法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

  • 千年帝国史

    作者:[美]克里尚·库马尔(Krishan Kumar )

    历史上的帝国堪称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的试验场,在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我们可以且应该从帝国的历史中汲取治国经验。

    美国知名学者克里尚·库马尔描绘了一幅全景图,从罗马帝国切入,分析了奥斯曼帝国、哈布斯堡王朝、俄罗斯、英国和法国五大帝国,这些帝国都自认肩负着普世文明的使命。克里尚·库马尔试图从新的视角解读统治者的身份特征,他们如何为帝国统治寻找正当性,他们如何认识自我以及统治帝国众民的政治手段。帝国统治者在建立普世的世界秩序的过程中,如何留下了与当今世界息息相关的多元化的政治遗产。

    本书深度分析了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帝国既是两者共同追求的事业,也是各方利益纠葛形成的共同体。库马尔还特别探讨了帝国与民族国家的区别,提到统治者为保国运长久,会刻意压抑自身的民族身份。

    对于多民族的中国来说,这本书是我们深刻理解民族与国家的不可错过的佳作。

  • 财富千年史

    作者:[美]辛西娅·克罗森

    人类对财富的渴求改变了原有社会,催生新时代,推动了历史加速前进。财富的创造过程就是世界形成的过程。书中精心挑选了人类千年财富变迁中的10个人,通过他们精彩绝伦的故事折射时代的进程:财富的聚敛者从依靠劫掠或税收的军事强权者到扼守贸易中间路线的中间人,到依靠宗教特权的教皇、以钱生钱的早期资本家和银行家,再到消费社会的商人和企业家,最后到创立科技帝国的比尔·盖茨,深刻反映了不同时代的财富创造机制。

  • 罗马的崛起

    作者:[英] 安东尼·艾福瑞特

    罗马,曾是古代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帝国。作为人类历史上的庞大政治实体,它曾将大半个欧洲纳入疆域,把地中海变为帝国的内湖;作为西方文明的基石,它的政制、法律、军事思想影响至今。现代西方多数国家的文明基因可追溯至古罗马,美国的国父们以罗马共和作为建国的理念;古代地中海的居民,既 畏惧罗马所向披靡的武力,又仰慕罗马精致典雅的文明体系。

    从台伯河津渡上的小城,到横扫三大洲的疆域,罗马民族的精神铭刻了国家的崛起之路:他们自认为特洛伊的重生、阿喀琉斯的后代,根植于民族起源神话中的复仇信念,督促他们倾其所有去征服希腊宿敌;罗马人崇尚勇敢的美德和公正的法律,志在追求荣耀,并将它撒播到每个殖民地与盟邦;但他们也灵活变通,实用利己,化敌人当作朋友,也不会拒绝给神谕加上矫饰,作为发动正义战争的借口。

    以传说—故事—历史为轴线,借用罗马人的笔墨,书写罗马帝国扩张的原点,寻找罗马精神历久弥新的源头。

    ============================================

    ※ 寻找横跨三大洲的罗马帝国的起点、西方世界军事与法治精神的源头

    罗马从台伯河畔的一座市镇起源,最终征服当时人们已知的整个世界——将欧陆、北非乃至小亚细亚收入掌中。罗马人不仅建立庞大的政治实体,也为今日西方世界奠定精神基石:罗马人从建国之初便创造完善法律体系、共和制度,开启现代欧洲国家与美国的法制传统;罗马军团的建制和纪律,仍是现代军校里讨论的范本。就连花卉草木、宇宙星宿,也以罗马人古老的语言拉丁文命名。如恺撒谈到西塞罗时所言,“推进罗马精神的疆界,远比扩张罗马帝国的疆域更加伟大”。

    ※ 用故事展现缔造罗马共和制度的多重品格,展现罗马人丰富精神世界

    罗马的崛起历程中不可忽视这样一群人,他们是罗马的国王与僭主、元老与护民官、政客与将军,他们野心勃勃,向往权力,无论这是为了崇高的公共利益,还是为追求个人的荣耀。罗马人将勇敢、正直、简朴视为无上的美德;但他们也是狡猾的实用主义者,绝不吝惜使用谎言和诡计,或与敌人联手。但正是罗马人能够对抗也能妥协,才让贵族与平民、罗马与外族和谐共治。

    ※ 这也是一部社会生活史,全方面展现古罗马的市民生活、信仰习俗、爱恨情欲

    罗马城也是我们故事的主角,神殿、雕塑、广场和仪式中包含着500年来罗马人的集体记忆。如今作为旅游胜地的罗马,其中的建筑街道乃至河流山丘,都曾是罗马人流血争执、胜利游行的历史现场。用纪录的视角将残存遗迹与鲜活的故事相连,从此罗马对我们不再是陌生的古城,而是让人像罗马人一样生活的地方。

    ※ 扎实的文学功底,小说的笔法讲述罗马建城以来500年的故事

    艾福瑞特注定要像他崇敬的荷马那样,续写英雄的史诗故事。从被母狼收养的罗穆路斯兄弟开场,到庞培完成帝国崛起之路后谢幕,无论是罗马民族起源的神话,还是有据可靠的古代史家著作,恢宏而残酷的陆战海战,血腥斗争间歇的欢乐和平,都被他编织到“传说—故事—历史”的时间线中。

    ※ 游戏玩家、电影观众也不可缺少的一本收藏品

    如果你碰巧是《文明》《全面战争》系列游戏的玩家则不能错过这本书,看真正的罗马伟人,如何从拉丁姆的蛮荒之地,建立征服全球的文明。

  • 清季州县改制与地方社会

    作者:刘伟

    清季新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州县制度变革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涉及的面很宽,其中不仅包括19世纪后半期以来州县制度的嬗变轨迹,还有新制度的建构。长期以来,清季州县制度变革普遍不被看好,常常语焉不详,或认为州县改革只停留在纸面上,继而产生改革只有直隶等少数地方推行的误识。本书作者厚积薄发,广泛搜寻官方报告、地方志、报刊资料、时人记述,对清季州县政治、经济、司法、教育诸层面的改革进行了重新考察,试图从“人事”和新旧制度的纠葛中来把握其变革的趋势和特征,呈现此项改革丰富而复杂的历史面貌。

  • 梅特涅:帝国与世界

    作者:[德] 沃尔弗拉姆•希曼(Wolfram Siemann)

    他是马克思笔下旧时代的开明专制 领袖,也是基辛格极力推崇的“均势外交”代表人物;

    .

    他的一生既见证了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皇朝的兴衰沉浮,也左右了世界秩序的走向;

    .

    从反对拿破仑、遏制法国大革命,到恐惧欧洲革命,他开启了国际关系史上的“梅特涅时代”。

    .

    【内容简介】

    在历史叙事中,梅特涅一直以与一切自由、民族力量反其道行之的敌人形象出现,是反动的化身。相反,历史学家沃尔弗拉姆•希曼却为这位影响欧洲四十余年的国务活动家赋予了全新的形象。希曼教授在新史料的基础上,第一次精准且形象地阐述了19世纪上半叶梅特涅在诸多关键时刻发挥的作用,以及有哪些动机在长时期驱使着他……梅特涅的思想在当时颇为现代,他对社会历史的诊断也洞若观火、极富预见性。所有这些论断与人们到目前为止加罪于他的指责迥然不同。

    .

    【本书获誉】

    一部杰作。

    ——约戈•西姆海斯,《新苏黎世报》(Neue Zürcher Zeitung)

    .

    沃尔弗拉姆•希曼为传记写作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约翰内斯•威姆斯,《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

    人们当然可以继续为梅特涅作传,但能更好吗?这将十分渺茫。

    ——安德里亚斯•法姆戈,历史教授,2016.10.25

    .

    为具有牢固学术基础的、永葆价值的、著述优秀的历史类书籍,干净利落地树立起一个范本。

    ——马提亚斯•施蒂克勒,《历史杂志》(Historische Zeitschrift),卷304/1,2017

    .

    多民族欧洲的幻想家……从一个遭人愤恨的反革命分子,变成一位多民族欧洲的思想先驱,以及一位对弱者的需求有着细腻敏锐感觉的政治家。

    ——托马斯•温特,《艾夏赫日报》(Aichacher Zeitung),2018.2.17

    .

    日后谈及梅特涅,此书将为起始。

    ——蕾娜特•瓦格纳,梅尔克在线(Online Merker),2016.7.13

    .

    沃尔弗拉姆•希曼将以他的这部传记改变梅特涅的形象,因此,本书会在长时间内作为一部标准著作而存世。

    ——乌尔斯•布尔曼,《每日邮报》(Die Tagespost),2016.6.4

    .

    确定无疑的是,历史学者沃尔弗拉姆•希曼以他几近千页的传记,让一百五十年来的“梅特涅研究”成了一堆废纸。

    ——贝托尔特•泽瓦尔特,《文学世界》(Literarische Welt),2016.3.19

    .

    沃尔弗拉姆•希曼写了一部关于梅特涅侯爵的、具有开创性的研究著作。安格拉•默克尔应该仔细品读。

    ——亚历山大•卡曼,《时代》(Die Zeit),2016.2.18

  • 晚清官场的洋大人

    作者:李书纬

    在“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晚清时代,刚从天朝大梦沉睡中觉醒的中国迫切需要了解和学习西方。外国人在晚清官场任职成为一个奇特现象,活跃于晚清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的洋大人也应运而生。《晚清官场的洋大人》分为外交篇、改革篇两部,分别讲述了赫德、日意格、丁韪良等外国人在参与中英滇案、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及庚子议和等晚清重大外交事件和推动创办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局、创新海关体制等洋务运动中的作为。

    外交篇以“借师助剿”登场,以晚清外交为背景,展现列强与洋大人们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的立场和行为以及清廷被动开展外交后,赫德、德璀琳等洋大人在外交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及调停活动;改革篇以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改革运动为主线,展现了洋大人们所参与的改革事件。

    全书采用海内外第一手史料,视野开阔;作者在遍览史料的同时剥茧抽丝,将故事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第一次全景再现了洋大人们在晚清中国的历史全貌,生动再现了“洋大人”这一特殊群体在中国近代历史长河中的活动轨迹,也展现了晚清中国在与西方国家及世界融合的艰难历程。

  • 航线与航船演绎的世界史

    作者:[法]弗朗索瓦·舍瓦利耶

    《航线与航船演绎的世界史》讲述了人类探索地球上广袤海域的精彩故事:尤利西斯的归乡之旅、维京人的传说、詹姆斯·库克首次登陆夏威夷群岛、郑和下西洋以及现代海洋军事的竞赛等。

    借助详实准确的数据、精美的手绘地图,《航线与航船演绎的世界史》将带领读者在数个世纪以来的海上探险之中航行,探秘航海与人类的精彩历史。从远古的海洋探险,到*个运河的开凿,再到今天的极地探索,通向知识和征服海洋的道路充满了致命陷阱和激动人心的冒险,这些无不令我们向往。

  • 巴巴罗萨脱轨.第二卷

    作者:(美)戴维·M.格兰茨

    本书是戴维戴维•M. 格兰茨关于斯摩棱斯克交战的鸿篇巨著的二卷,主要讲述1941年8月25日—9月10日发生在斯摩棱斯克地域的战斗,让一场重要的“被遗忘之战” ——苏军在当年9月初发动的第三场反攻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具体来说包括西方面军的杜霍夫希纳进攻战役、预备队方面军的叶利尼亚进攻战役,以及布良斯克方面军的罗斯拉夫利—新济布科夫进攻战役。作者指出,这一系列消耗战规模巨大,给德军造成的损失也远比过去人们认为的要大,导致了*央集团军群1941年12月在莫斯科门前遭遇挫败。

  • 二战爆发前十天

    作者:[英] 理查德·奥弗里(Richard Overy)

    1939年,欧洲局势急转直下,但各国领导人都在极力阻止世界大战的爆发。英法绥靖主义者一直梦想实现世界争端“大和解”;就连希特勒也只想发动对波兰的局部战争,避免一场直面英法的世界大战。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双方领导人为遏制战争而进行的频繁交手,却最终在无意间把人类推向了二战的深渊。

    第一回合:

    德国:希特勒用《苏德条约》威慑英法,使其放弃援助波兰

    英国:一改对德妥协的政策,同波兰签署了《互助条约》

    结果:希特勒措手不及,被迫取消8月26日对波兰的进攻

    第二回合:

    英国:主动外交出击,授权瑞典商人促成英德和谈

    德国:瑞典商人产生反效果,希特勒断定英法不会对德宣战

    结果:9月1日,德国发动波兰闪击战

    第三回合:

    法国:寄希望于墨索里尼能劝说希特勒重启和谈

    英国:用“最后通牒”逼迫德国从波兰退兵

    德国:希特勒自认看破了英法的“虚张声势”,拒绝“软硬兼施”

    结果:英法对德正式宣战,二战爆发

    翻开本书,沉浸式感受二战前夕的惊心动魄与阴差阳错!

  • 为历史而生

    作者:[美]卡萝尔·芬克

    关于马克•布洛赫(1886-1944)的第一部传记。布洛赫是一名历史学家,两次世界大战的战士,抵抗运动的领袖,被逮捕后遭到严刑拷打,最终英勇就义。本书以大量私人书信、日记和资料为基础,参考众多尚未公开的档案,呈现了这位爱国者在第三共和国下的光辉一生。作为历史学家,布洛赫最为人熟知的或许是《历史学家的技艺》——对自己的人生事业所做的一系列发人深省的思考——以及《社会经济历史年鉴》杂志的联合创办人。他生活的时代阴云遍布,两次世界大战、反犹主义和集权主义使他深受影响。他勇于直面这些事件,最终成为某种智力型的英雄,他的一生则是竭力捍卫自由批判探索精神的缩影。

  • 從暹羅到泰國

    作者:沙恩·斯特拉特(Shane Strate)

    「吳哥窟是泰國的!」

    2003年,一位泰國女藝人如此爭議性地宣稱。

    對泰國人而言,他們的土地遭到竊取,視之為國殤;然而真相究竟如何?

    到底泰國是未遭殖民的獨立英雄,還是失土受辱的犧牲者?

    看國家機器如何張牙舞爪地控制人民

    看當權者如何操縱歷史記憶以動員民眾支持

    一齣經過精心策畫的泰國近代史大戲,正在現實世界上演

    當歷史成為操控民心的工具、軍事擴張的理由、種族沙文主義及宗教迫害的藉口……

    夏恩‧史崔特(Shane Strate)在《從暹羅到泰國:失落的土地與被操弄的歷史》一書中,對於理解泰國近代歷史及當今政治亂象,提供深刻的新省思!

    本書討論一段鮮為人知的、想像中的「大泰國」歷史,說明泰國目前何以與鄰國關係緊張、何以對西方勢力如此憎惡,以及它不肯承認境內少數族裔的原因。

    暹羅未遭殖民,令泰國人自豪?

    還是失去了土地,被視作國恥?

    理解泰國近年複雜政局情勢之前,

    必須先認識兩種截然不同的歷史論點!

    泰國人民一直深信他們的國家從未淪為殖民地;泰國史學者更是為國家光榮的獨立史自豪不已。但另一方面,泰國政治領袖與媒體人,總是痛斥西方殖民主義,說帝國主義者盜了泰國領土,把西方看成威脅,將泰國描繪成一個犧牲者。

    何以有兩造的極端說法?這凸顯泰國與西方之間撲朔迷離的關係。

    《從暹羅到泰國》深入探討這個難題,檢驗這兩個重要又對立的史學論點:一是千百年來不曾間斷、頌揚獨立的「王室─國族主義論」;一是史崔特所謂的「國恥論」,把泰國描述成西方帝國主義霸凌下的受害者,認定西方國家表面上大談支持與合作,背地裡在阻撓泰國發展,國家成了苦難與外力壓迫下造就的悲劇英雄。

    史崔特深入分析,泰國政界人士如何運用國恥論,支持他們的種族沙文主義與軍事擴張,並鼓吹一種反西方的國家主義形式。他揭露泰國如何以國恥論為意識型態基礎,建立民族統一策略、發動反天主教運動;泰國政界人士如何運用這種史觀重塑泰國認同,提升軍方角色,把軍隊說成民族救主。

    「操控歷史記憶」如何做到,史崔特提供全面、精闢的分析,並深刻呈現從暹羅到泰國的完整史觀。

    好評推薦

    名家專文導讀推薦

    王健安(「轉角國際」、「說書」專欄作家)

    林育生(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助研究員)

    許純鎰(「轉角國際」專欄作家、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泰國研究中心研究生)

    黃宗鼎(獨立評論@天下「東南亞風輕史館」專欄作者、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國際媒體專家學者一致肯定

    這本書凸顯了泰國國家認同與自我認知的一個揮之不去的議題:泰國既是英雄,也是犧牲者。史崔特說明這種創傷史觀如何在泰國歷史關鍵時刻復甦,並提出令人信服的歷史細節,強而有力地佐證了他的說法。──塔瑪菈‧魯斯(Tamara Loos),康乃爾大學歷史系教授

    很少法國人知道他們曾讓泰國國家主義者痛恨不已。1941年1月,隨著法蘭西帝國在印度支那解體,泰國人以再征服者姿態自居,收回1893年法國─暹羅戰爭的失土,但沒能重新取回寮國與柬埔寨。歷史學者史崔特極為精闢地分析了泰國當局如何運用這種國恥意識。──沙維爾‧蒙賽亞(Xavier Monthéard),《世界報》(Le Monde)外交評論員

    這段鮮為人知的、想像中的「大泰國」歷史,能說明曼谷目前何以與鄰國關係緊張、何以對西方壓力如此憎惡,以及它何以不肯承認境內少數族裔的原因。──安德魯‧納森(),《外交事務雜誌》(Foreign Affairs)

    這本書的作者在泰國、法國與美國蒐集大量原始材料,將研究工作做得很好,考證數據也很豐盛。它對史學辯論的許多中心議題、對時下的修正史觀都很有助益。──索倫‧伊瓦森(Søren Ivarsson),《太平洋事務》(Pacific Affairs)

    史崔特精確說明了泰國當局如何以推論方式運用國恥論遂行特定目標……我認為這本書在知識上很有啟發作用。──巴汶‧查察法彭恭(Pavin Chachavalpongpun),《東南亞研究》(Southeast Asian Studies)

    史崔特以有力的論據,說明泰國領導人如何不斷運用西方國家造成的歷史性犧牲,爭取民眾支持。這本書之所以具備影響力,另一個原因是他引用許多原始研究,包括泰國政府文件等。雖說這本書的訴求對象是泰國史學者,史崔特淺顯易讀的寫作方式使它也成為任何讀者的優良讀物……這本書以非常高明的手法,揭露泰國政客如何繼續利用反西方的國家主義,相當值得一讀。──《亞洲事務評論》(Asian Affairs Review)

    泰國如何利用國恥進行政治榨取,讓國恥成為一種支持它進行族裔沙文主義與軍事擴張的政治工具,一直是重要議題。本書討論這個議題,很有知識啟發性,同時也淺顯易讀。──《東南亞研究》

    這本書對史學者與政治學者特別有幫助,可以整合納入對泰國目前政治亂象的分析,非常受用。──《CHOICE雜誌》

    這本書對二十世紀泰國史,特別是泰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扮演的角色,提供了發人深省的新省思。──《逗留:東南亞社會議題雜誌》(Sojour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in Southeast Asia)

  • 鼎革之际

    作者:秦晖

    本书辑录著名历史学者秦晖关于明清交替之际的一组研究文章,以纵向的时间轴论,集中于明末清初;以横向的领域而言,主要从“农民战争与土地制度史”的角度出发,考察几支政治力量的战时策略以及它们之间的角逐。

    全书分为四辑。

    第一辑“从‘联明抗清’到‘南明史’”,从细致入微的考证与逻辑严谨的思辨入手,分析了南明、农民军、清廷三家政权之间的鼎立态势、纠缠关系,及此消彼长的形势变化,也分析了包括缙绅阶层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

    第二辑“西南‘国主’政权”,主要着眼于顺治四年占领云南的大西农民军的活动与制度,分析其经济与政治实践的特点与局限。

    第三辑“李自成及其余部”,驳斥了李自成禅隐石门夹山的传说,辨析了李自成余部所谓“后明韩主”及“定武政权”的子虚乌有。同时以精彩的考证分析,指出被误认为李自成的“奉天玉和尚”很有可能是明清之际川东的一个军阀——李占春。

    第四辑探讨了李自成的归宿,追溯了一个被虚构的李自成谋士如何从小说进入史料的过程,评价了崇祯帝的作为,分析了明代中叶的“倭寇”问题。

  • 中世纪早期的语言与权力

    作者:(美) 帕特里克·J.格里

    本书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中世纪史教授帕特里克·J.格里于2010年5月在耶路撒冷进行的“纪念梅内姆·斯特恩”历史讲座上的讲稿结集。书稿从欧洲各国语言(主要是拉丁语以外的“方言”)代表性作品的创作、新兴世俗欧洲的方言与世俗权力的关系等角度入手,系统而深刻地阐释了中世纪早期的欧洲语言历史,以及语言史和民族史、民族认同乃至世俗权力与教会权力彼此争夺的过程。

  • 法律的颜色

    作者:[美]理查德·罗斯坦

    如果我们将美国的种族比作一件用许多布片拼缀而成的百衲衣,那么非裔美国人群体无疑是其中最醒目的一块黑色补丁。非裔美国人的历史可以追溯至非洲奴隶贸易时期,因而在美国这个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国家,他们饱受歧视,并于随后漫长的岁月中遭到各种各样的苛待乃至压迫,其中就包括种族居住隔离 。

    大都会地区的种族居住隔离向来是美国社会的痼疾。这段沉痛历史的真相曾昭然若揭,却甚少有人愿意直面过去。如今,人们似乎仍然普遍持有这样一种错误的想法:以种族为标准的城市分区规划因“事实上的”种族隔离而形成,是个人偏见、收入差异或银行和房地产公司等私立机构的行为之结果。美国住房政策领域的重量级人物理查德•罗斯坦力图推翻上述谬论,通过查阅大量档案、挖掘珍贵文件及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耗时10年,最终完成了这部集大成之作。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数据真实记录了美国种族隔离区内发生的无数令人悲愤交加的故事,详尽阐述了20世纪中叶联邦政府如何利用公共政策丝毫不加掩饰地蓄意强化种族居住隔离,无可辩驳地证实了美国延续至今的歧视性居住模式恰恰是由“法律上的”种族隔离导致的,并揭露了其对经济与教育公平、司法公正造成的巨大破坏。

    近年来,弗格森、巴尔的摩等地的暴力事件再次将这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带回到普罗大众的视线里,而其根因有且只有种族歧视。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几时才能成为现实?罗斯坦以质朴但有力的文字呼吁读者重新审视这段被世人抛诸脑后的历史,并认为美国政府有义务纠正并弥补这一违宪性过错。

  • 内阁办公厅

    作者:[英]安东尼·塞尔登 / [英]乔纳森·米金

    该书为我们提供了英国内阁办公厅从一战期间创设至今的详尽历史,同时囊括了其11位内阁秘书长的多彩经历,他们是变幻莫测的英国政治图景中长久存在且隐藏于幕后的一派政治力量,深刻影响着英国乃至世界政治发展的走向。

    该书围绕着内阁秘书长的角色及其与首相、文官群体和各大臣间的关系重点展开论述,深度分析了内阁办公厅如何承担众多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如支持首相并为其宣传造势、达成必要的交易、危机管理等,从而凸显其在塑造可问责、有担当的政府中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