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历史
-
中世纪的女巫
在中世纪的帷幔下,任何自然灾祸和人为反抗都会被视为有魔鬼作祟,对强大力量的畏惧之情将邪恶的“始作俑者”——女巫推上了审判席。教会带着一种阴沉的狂怒,宁枉勿纵地将她们绑缚在火刑柱上付之一炬,直到18世纪,欧洲各地仍旧在实行火刑,仅在西班牙就烧死了一千六百人……但真正作祟的其实是恶意,在重重迷雾的遮掩下,任何女性在任何时间与任何地点都有可能被任何目击者指认为女巫,所以,令人畏惧的强大力量并不是邪恶的“始作俑者”,而是罪名的百口莫辩。
-
紫禁城的黄昏
★《紫禁城的黄昏》在摘得九项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末代皇帝》中出镜和被提及,它也是该电影的创作蓝本。
★从西方人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史,与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互为印证。
★掌故大家高伯雨译注,从多方角度辩证性地评述原文。
★两百多条译注,近百张插图,生动还原历史。
庄士敦在中国生活了三十余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通”。1919年—1924年,他身为溥仪的英文老师,见证和参与了溥仪所经历的一系列浮沉奇遇。在这本“目击身经”的实录里,庄士敦不仅书写了末代皇帝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的身世,也借此勾连起从义和团运动到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冯玉祥兵变等诸多重大事件的中国近代史。
译注者高伯雨对书中提及的各个人物生平和风俗习惯都十分熟悉。全书包含两百多条译注,道出历史的诸多隐秘细节,为我们还原了真实而生动的时代面貌。
——————————
仓皇颠沛之际,唯庄士敦知之最详。今乃能秉笔记其所历,多他人所不及知者。——溥仪
就全书“戏肉”,夹叙夹议,精彩非凡;查证引据,颇具功夫,令人佩服。——李敖
译注简直可以独立当成一篇篇短小的随笔来读。我相信这是任何一种紫禁城的黄昏的中译本所无可比拟的——藏书家姜德明
-
鸟瞰古文明
130幅城市复原图,重现古文明全景
借由细腻画笔,溯着时间之流,触碰千年前的繁华巨梦
以地中海沿岸为中心,横跨九大地域,近百座建筑群跃然眼前
它们是古代统治者雄心与抱负的见证
也是我们理解古希腊、罗马、埃及文明的最佳途径
所有伟大的城市,都是在信念与梦想中建构而成。
它们并不只辉煌于历史,其光芒也照耀了后世前进之路。
古代城市复原领域巨擘让-克劳德·戈尔万凭借集绘画、建筑与考古学于一身的天赋, 将那些化为尘土,颓成残垣的古老废墟重新修葺。
内容简介
当我们阅读历史书籍,闭上眼睛想象古代人的生活时,最大的困难和最容易出现的错误不是古代人的活动本身,而是他们活动的场所。失去场所的活动很快便脱离了我们想象的控制,背景的缺失让一切陷入失序,美妙和谐的图景转化成或滑稽或丑陋又失去连贯性的碎片。而古代城市复原图的重要作用便是:让我们回到现场,用想象力带着肉体,亲身体验历史。
毫无疑问,古代城市复原图的绘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本书作者让-克劳德·戈尔万及其团队用丰厚的考古学、建筑学知识,以及他出色的绘画天赋达成了目标。他用细腻的水彩画直接呈现了古地中海文明,从公元前2500年直到公元5世纪,时间横跨3000年。130幅复原图配以文字,精心介绍了87个地区与城市,将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一网打尽,其中不仅铕被各类史书反复提及的重要城镇,还有曾经辉煌一时却被人遗忘的诸多地方。每一幅图画都是成千上万条信息的结晶,甚至一幅图中浓缩了一座城市数佰年的历史,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通过眼前的复原图,凝视众多文明结晶,我们获得了观察历史的另一个视角,不失为一种有趣的智力体验。
编辑推荐
☆130幅复原图呈现古地中海文明三千纪的繁华与梦幻
公元前2500年直到公元5世纪,时间横跨3000年。130幅复原图、配以文字精心介绍87个地区与城市,囊括巴比伦、迦太基、雅典、特洛伊、罗马等众多历史名城,将古地中海文明全景呈现。
☆古代城市复原图制作领域巨擘率领的专家团队,用纸笔精准重构历史发生之地
让-克劳德·戈尔万,建筑师,考古学家,曾指挥位于埃及卢克索的“法国·埃及·卡尔纳克神殿研究中心”逾10年,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CNRS)研究员,发表古代城市复原图数百幅,更有超过千幅作品被阿尔勒考古博物馆收藏。作者及其团队(历史学家、碑文研究者、建筑师、地理学家等)从事专业城市复原图绘制工作30年,每一幅复原图的背后都包含着千万条信息。
☆图文结合,详解城市历史与其建筑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对城市规划,城市主要建筑的来历、规模、结构等方面的详实说明,深入古代城市的肌理。无形的历史受肉于各有魅力的城市,变得可以被触碰、抚摸。
☆ 地中海古城版“清明上河图”,用艺术的手法呈现历史之美
冰冷的研究成果被转换成生动的水彩画作,错落有致的线条辅以层次分明的淡彩,宏大的景观冲击着读者的视觉感官,让读者以苍鹰的视角看尽古地中海世界的繁华,又给予读者充足想象的空间,带领读者亲临其中,感受其美。
☆各色城市、各式建筑,多角度透视历史
历史不仅仅属于帝王将相,更属于芸芸众生;历史中的城市不仅仅有都城、重镇,也有着边境据点、乡野小镇。从帝王宫殿、神庙到普通人家、磨坊,本书所绘城市不仅是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名城,也有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地区,通过叙述后者平常而不失波澜的的生活,给人们另一个观察历史的角度。
-
海上丝绸之路
德国著名汉学家罗德里希·普塔克(葡萄鬼)名作
展示一个由亚洲人主导的海洋世界
刻画古代航路变迁历程
再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文明兴衰更迭
◎ 编辑推荐
罗德里希·普塔克是德国著名汉学家,他聚焦贯穿东南亚与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以严谨的笔触描述了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由亚洲人主导的宏大海洋世界。
◎ 内容简介
15 世纪初,中国的巨舰曾航行在东南亚和印度洋,其航程远达霍尔木兹、亚丁湾和东非海岸。当郑和于 1405 年首次发起远航时,葡萄牙尚未开始探索通往亚洲的新航路,西欧也并未涉足印度洋。在 15 世纪之前的数个世纪中,东亚与西亚之间的各条航线都掌握在亚洲人手中,本书揭示的便是这段时期被后人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各条航线,以及沿线各文明的发展历史。
长期以来,贯穿东南亚与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被西方主导的地中海航路和大西洋航路掩盖。这条航路历史悠久,对于印度洋与太平洋沿岸各文明的交流和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古至今,从东非到东亚的航海者们都遵循印度洋的季风节律,穿越极其遥远的距离彼此交流,互通有无,在经济、政治及文化等层面促使各个文明区域相互联系。
相比于大西洋航路,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海上丝绸之路”仍旧缺乏相关研究,在很多方面几乎仍是空白。而且由于记载稀少且混乱,当今人们对于历史上这条航路沿线的各个国家具体位置等信息知之甚少。尽管如此,对于这条航路的认识与研究仍旧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书聚焦于自远古到葡萄牙殖民时代的印度洋及太平洋各个海域历史,严谨分析了影响古代航路变迁的各种要素、“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文明兴衰的原因及彼此之间的联系。此外,本书作者也详细介绍了印度洋与太平洋沿岸的各种古代航海技术以及商路上流通的各种贸易商品,诸多内容层层相扣,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条理分明的具体图景。
-
庞贝
2009 年沃尔夫森历史奖获奖作品
结合考古发现、文献史料、现代科技,完美还原庞贝古城面貌
融合考据、推理、叙事,书写如侦探小说般好读的罗马城市生活史
◎ 编辑推荐
☆ 完美融合学术成果与优美的叙事,荣获 2009 年沃尔夫森历史奖,将古代史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 以考古发现与文献材料为基础,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还原罗马帝国早期生活
☆《卫报》《泰晤士报》《纽约客》等多家媒体推荐
◎ 内容简介
自从 18 世纪得到发掘以来,庞贝是如今世界上最著名的考古遗址之一,每年有 200 多万人参观。然而,从公元前 6 世纪到今天,它拥有一段令人困惑而又无比诱人的历史,长期吸引着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古典学家的关注。
本书作者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走上庞贝的街道,她像一位导游一样,带领我们参观了这座在罗马帝国早期被维苏威火山灰冻结在了时空中的城市。从房屋、职业、政府、食物和酒到性,以及洗浴、娱乐和宗教,由表及里、层次分明地再现了当时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比尔德时刻都在提醒我们注意,“对于那里的古代生活,我们同时既知之甚多又一无所知”;她用她掌握的确凿证据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鲜活的庞贝,同时也幽默地打破了许多围绕着庞贝生出的幻想和误解,此外还为一些假说打开了新的空间。
◎ 媒体推荐
如果你想知道在这座令人目瞪口呆的城市里最后几天到底发生了什么,比尔德的细致重建会告诉你很多信息,随着内容的深入,你的许多先入之见都会被抹去。
——《卫报》
她给庞贝研究的广阔领域带来了人性的触动……这部引人入胜的、好奇的、深情的对庞贝的记述是这类著作的典范。比尔德抓住了往日的核心和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仍然相同的东西。
—— 罗斯·莱基,《泰晤士报》
在本书中,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玛丽·比尔德恢复了庞贝的日常生活……这也是这部博学而生动的著作读起来令人难忘的原因。2000 年前的日常生活画面让人感到惊人地熟悉,同时其中又混杂着意思难以捉摸的神秘感。
—— 玛乔丽·科赫,《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在本书中,玛丽·比尔德愉悦地推翻了关于我们在这座城市的遗骸中所看到的一切的假设,同样构建了许多假说。她断然表明,这座城市对火山喷发并不是完全没有预知的。
—— 凯瑟琳·A. 鲍尔斯,《波士顿环球报》
在这份生动的调查报告中,这位剑桥的古典学者于博学之外还表现出对诠释过度的怀疑。“说实话,这一切都太令人困惑了。”她在评论一幅充满象征图案的画时说。考古学的推理通常是巧妙的间接推理,而比尔德的谨慎使她称为非专业人士的优秀向导,她以同样清晰的方式解释了我们所知道的和我们是如何知道的。
——《纽约客》
引人入胜的揶揄之作……比尔德怀着毫不掩饰的喜悦顽皮地打破了许多围绕着庞贝生出的幻想和误解——它们都是多年来由考古学家和古典学者引起的,不亚于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家以及古装电影里的奢华场景的制作者所造成的。
—— 史蒂夫·科茨,《纽约时报图书评论》
-
传统十论
◎《传统十论》是著名历史学家秦晖治学经历中对“传统社会”(近代以前的社会)研究第三阶段的产物,自问世以来,多次重印,备受读者推崇。
◎本次再版,增加增订版序言及两篇附录(《关于“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的讨论》,作者对瑞士“森林州”地区进行考察后写作的《瑞士之路》),有助于读者加深对相关重要问题的理解。
◎《传统十论》曾被列为法国国家汉语水平考试的参考书。
名家点评:
《传统十论》让我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豁然开朗之感。
——刘瑜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的系列文章,其中有对于“反封建”“平等”这类“关键词”在历史文化进程中演变过程的分析,但更主要的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笔者不满于过去流行的“租佃神话”和“宗族神话”,主张在社会—经济分析与思想—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会中把握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跳出“反儒”与“尊儒”对峙的传统观之争,在社会结构上摆脱大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桎梏而走向公民社会,在文化—象征符号体系中主张“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以“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人格资源与民主宪政—人权保障的现代制度安排来消除那种专制制度下强权—犬儒互补的人格弊病。
《传统十论》此次再版,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了增订版序言及两篇附录(《关于“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的讨论》《瑞士之路》)。
-
德国人
☆20世纪最伟大的传记作家之一为德国人作传
☆一本书读懂德国人的浪漫与暴力、理智与狂热
☆演绎德国人千年盛衰史,讲述一部不断重复悲剧和充满讽刺的历史
·
德意志帝国和德意志民族是两件不同的事情。本书叙述的是德国人的历史,而不是德国的历史。
从梦想主宰世界的卡尔大帝,发明活版印刷的 古腾堡,终身从事宗教改革的路德,发现行星规律的开普勒,狂飙运动中兴起的歌德,愤世嫉俗的贝多芬,一统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一直到臭名昭著的希特勒,通过对历史风云人物有血有肉的描绘,本书叙述了德意志民族从公元800年到20世纪40年代的千年盛衰史,一部不断重复悲剧和充满讽刺的历史。
在作者笔下存在两个德意志:一个是由艺术家和哲学家组成的文化世界,另一个则是由军人和皇帝组成的政治世界,这两个世界彼此割裂,鲜有交集,最终塑造了德意志民族的双重性格。他们严肃认真,攀登人类文明高峰,令人崇敬;但又凶残野蛮,妄想征服世界,令人畏惧和反感。
如此对立矛盾的性格如何集于一身?一个培育了歌德、贝多芬、康德这些伟人的民族,怎么会一再走上野蛮道路?本书将对此提供一个答案。
·
一想到德国人民,我不免常常黯然神伤。作为个体,他们个个可贵;作为整体,却又那么可怜。 ——歌德
-
血夏
血夏1381年农民起义是英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和最血腥的事件之一。暴动最初从埃塞克斯的乡村开始,混乱局面迅速蔓延并横扫英格兰的东南部。数以万计的普通男女带着愤怒向伦敦进发,他们焚烧房屋、屠杀地位高于他们的人,摧毁萨沃伊宫是此次起义暴力程度的体现之一。起义最终失败。在重温1381年流血事件的过程中,丹琼斯带领读者回到了那个肮脏、戏剧化和充满复杂性的社会历史中。他从这... -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苏秉琦作为中国考古学泰斗之一,其主要学术贡献集中在三本书之中。除了《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和《华人•中国人•龙的传人》之外,《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他生前最后一部专著,是他在探索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和中华传统起源过程中的回顾和心得,也是集一生学术研究之大成的书,还是一本写给对考古学感兴趣的知识大众的通俗读物。书中包含了苏秉琦先生一生的主要学术成就,如中国六大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古文化古城古国”“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三部曲”和“发展模式三类型”等具有影响力的学术理论;以及90年代初提出世界性的中国考古学。对于今天的考古学研究仍然具有指导性意义。
-
德国历史中的文化诱惑
德国人的文化自傲一度成为扭曲社会发展的强迫症,20世纪德国政治的灾难,正是源于这种高估文化而牺牲政治的倾向。勒佩尼斯对纳粹癫狂的原因给出了极具洞察力的解释,他循着民族主义和文化固着的路径,揭示了德国神经紧张和极端爱国主义外交时代的内涵。勒佩尼斯的历史观念中包含了对欧洲和美国来说都极为重要的政治教训,那就是,以文化替代政治将是一条危险的道路。
本书主要探讨了一个可以说是灾难般的德国人习性,即视文化成就高于一切,视文化为政治的高尚替代品。这种倾向深刻影响了从18世纪末直至今天的德国历史。作者认为,德国人对艺术的偏爱强过政治,是理解纳粹主义特殊本质的基础,许多德国人(和其他人)正是被纳粹所吸引。希特勒及其圈子中的许多人都是失败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他们仿佛在将政治作为一种艺术的替代形式来付诸实践。
勒佩尼斯重点关注了歌德和托马斯·曼,同时也涉及了其他重要人物,如诺瓦利斯、沃尔特·惠特曼、列奥·施特劳斯和艾伦·布卢姆等。勒佩尼斯所关心的不仅是德国,他还关心德国人的文化迷恋、文化优越感及对政治的蔑视如何影响了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尤其是与法国和美国的关系。
-
大西洋的故事
直到1000年前,人类尚无到大西洋探险的经历,甚至从未有过横跨大洋的念头。但在*批勇敢的水手驾船由东抵达遥远的大洋西海岸后——无论他们是维京人、爱尔兰人、巴斯克人,还是约翰·卡伯特、哥伦布,或是其他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大西洋同世界一起逐渐觉醒。这一大片水域将美洲隔在了西侧,将欧洲与非洲隔在了东侧。大西洋就是这一巨大空间的传奇,这片海洋规划并决定了大洋两边相隔数千里的数百万生物的命运与形态。
大西洋也一直是探险者、科学家与勇士们热血沸腾的雄心与梦想中心,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人们的性格、态度与梦想。从君王到诗人,从冒险家到水兵,从渔夫到海盗,从商贾到旅客——无不与这片浩瀚无际的蓝色海洋有着关联。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大西洋在人们的眼中亦敌亦友,既敬畏又恐惧。
缘于对这片大洋的浪漫畅想,西蒙·温彻斯特开始了他的世界之旅,通过多年来的详实考据、实地探求、深入研究,*终写就了这部宏大的大西洋传记,从鸿蒙初始直到现代社会,将大西洋的故事娓娓道来,史诗般的叙述令人惊叹。繁杂的地理环境、多彩的海洋内里,以及由此而发的众多引人入胜的历史往事,将大西洋鲜活跃然纸上——关于它的历史与现在,亦关于它的永恒与未来……
-
北方以北
★★★
当代杰出人文性书评及文化杂志《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年度图书
“BBC新一代思想家”入选者亲身游历萨迦中北欧风起云涌的山河大地,揭开隐藏在北欧传奇故事中的历史真实
……………………
◎ 编辑推荐
★ 以独特的切入点将北欧历史娓娓道来,填补国内北欧历史类图书的空白
· 萨迦是中世纪北欧留给世界的文学瑰宝,其题材和广度涵盖地理、历史和人文领域;
·萨迦紧张激烈的叙事即使削去枝叶,也足以媲美希腊悲剧、莎士比亚喜剧或好莱坞的史诗巨制;
·扬帆萨迦的戏剧与幻想世界,探寻中世纪文学瑰宝中真实的北欧历史 。
★ 抛弃传统的撰写方式,以四方位为脉络,追寻北欧人探索世界的足迹
·向西:他们曾跨越北大西洋,在格陵兰岛定居数百年,并尝试在北美洲的外缘安家落户;
·向北:他们曾在北极圈以北与游牧部落开展贸易、缔结盟约;
·向东:他们曾在罗斯的江河上航行,沿路做皮毛和琥珀生意,直至里海岸边,乃至更远的巴格达;
·向南:他们前往罗马和耶路撒冷朝圣和征战,还在遥远的君士坦丁堡加入皇帝的贴身精英卫队。
★《魔戒》《权力的游戏》……许多耳熟能详的西方文学、影视作品,都受到北欧文化与萨迦的影响
·托尔金根据古诺尔斯语文本创作了霍比特人、矮人和魔戒的故事;
·《权力的游戏》临冬城大战前“野人”在炉火前讲述的自身经历,正是萨迦主人公常常遇到的情景;
·儒勒 • 凡尔纳《地心游记》中关键的羊皮纸正是出自冰岛萨迦作者的卢恩文手抄本;
·《驯龙高手》、美剧《维京传奇》……无数影视作品中回响着“古代北国”的传奇故事。
…………………………
◎ 媒体推荐
一本既有趣又博学的书,毫无疑问,作者治学严谨且见解深刻。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从新鲜生动的角度研究了维京人——其中商人和远行者比打家劫舍的强盗要多。这本书兼收并蓄地记叙了他们在遥远、陌生、有时纯属虚构的王国的非凡历险。
——希瑟 • 奥多诺休,牛津大学古诺尔斯语教授
充满活力的叙述,以令人愉快的方式唤起了维京时代的精神。
——《BBC世界史》杂志
《北方以北》新颖生动而旁征博引,是对维京人、萨迦和斯堪的纳维亚许多事物的全新探讨。
——伊丽莎白 • 阿什曼 • 罗,剑桥大学斯堪的纳维亚历史学高级讲师
…………………………
◎ 内容简介
8世纪走向尾声之际,维京人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在中世纪,北欧人的足迹踏遍了世界各个角落:北至北极斯堪的纳维亚的荒原,南到中世纪政治动荡的基督教腹地,向西越过汹涌的海洋到达格陵兰和北美洲大陆外缘,向东沿着罗斯的江河从事贸易。本书透过北欧人在中世纪文学体裁萨迦中讲述的故事,探索了这片天地。
可是,古诺尔斯语萨迦对维京世界的描绘严重脱离史实。这些故事呈现出现实与幻想混合、准历史冒险与超出现实的奇闻异事夹杂在一起的特点。在萨迦手抄本布满裂纹的褐色页码中,巨怪、群龙、怪诞的部落与探险家、贸易商和国王推推搡搡,各不相让。
为了探索萨迦和产生了萨迦的那个世界,作者游历了萨迦所描写的那片风起云涌的山河大地。一路上,作者用考古发现、卢恩文石碑、中世纪世界地图、百科全书手抄本及拜占庭和巴格达等地的文本,对内容丰富却又常常让人疑惑的萨迦叙事做了解读。她穿越古诺尔斯世界的旅途表明,把萨迦与另外这些指点迷津的证据相互对照,我们就可以渐渐明白,数百年前,这种处在欧洲最外缘的独特文化是怎样亲历、记忆和想象这个世界的。
-
清史不忍细读
本书搜集大量历史资料,以通俗轻松的语言去讲解,以风趣幽默的说明来纠正。全书共分五篇,分别是“辽东天命”“定鼎中原”“康雍迷局”“乾嘉荣衰”“帝国余晖”。作者旁征博引,从努尔哈赤关外起兵写到慈禧代政,在尊重客观历史的前提下论证自己的观点。历史是不断向前滚动的车轮,循着车辙,翻开这本书,您将看到的是:多情与冷血;放荡与克制;智慧与昏庸;兴盛与衰亡……
-
法国大革命物语1
获日本第68届每日出版文化奖特别奖
从构想到完结,历经20年的长篇历史小说
可能没有比这更好读的法国大革命!
米拉波、罗伯斯庇尔、德穆兰……
赌上人生、名誉与生命,以自由、平等、友爱之名,寻求理想的法国!
一七八九年,法国王室濒临破产,粮食歉收,物价飞涨,民怨沸腾。国王 路易十六宣布召开全国三级会议,时隔一百七十余年,教士、贵族、平民三大等级齐聚一堂,共议国事。
贵族米拉波伯爵以平民代表的身份进入议会,他用极具说服力的演讲和压倒性的魅力为自己赢得了“革命的狮子”的美誉。第三等级平民代表罗伯斯庇尔、平民律师德穆兰等人也纷纷崭露头角,为追求各自心中理想的法国奔走呼号。
在重振法国的道路上,他们所面对的是三大等级之间的重重矛盾和法国国王的优柔寡断……
————————————————
历史没有“假如”,但是为了考虑“当下”与“今后”,我们有必要时常回顾历史。为了了解“当下”,了解法国大革命是必不可少的。《法国大革命物语》是现代人必读的故事。——作家 永江朗
就时代而言,佐藤贤一是位“生不逢时的浪漫主义者”。他的血液中沸腾着对狂热和冒险的渴望。……于是,他成为了历史学家,之后又成为了历史小说家。……不受史料的制约,以历史小说家的想象力,探寻推动历史的直接原因。——法国文学学者 鹿岛茂
你可以放心地阅读这本《法国大革命物语》。你能感受到作者所做的历史调查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干净利落、简洁易懂地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的因果脉络。这是一部小说,但也毫无疑问描绘出了法国大革命应有的模样。——法国文学学者 筱泽秀夫
不同于“历史学”的观点,佐藤贤一先生的《法国大革命物语》不是整理和俯瞰已经发生的过去,而是从一个不同的视角,描写生活在“此时、此地”的人们的苦闷。——脑科学家 茂木健一郎
-
世界史的故事·从三国鼎立到诺曼征服
《世界史的故事•从三国鼎立到诺曼征服》包括“世界史的故事”系列的第3册和第4册,讲述古典时代晚期到中世纪早期的历史。
03 大帝国的兴衰(前1世纪—6世纪)
基督教和佛教快速兴盛起来,而罗马帝国、汉帝国、笈多王朝等帝国则日趋腐朽,在内部的反叛和纵横草原的匈奴、鲜卑、哥特、嚈哒等族的入侵之下分崩离析,世界进入了持续动荡的时期。
04中世纪的到来(6世纪—11世纪)
动荡的局势渐渐结束,一系列新国家建立起来。在欧洲和中东,宗教成为最强大的力量,也带来不断的纷争。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但基督教会最终分裂。阿拉伯人建立的神权国家开疆辟土,中国经历了唐宋的盛世。
-------------------------------------------------
【编辑推荐】
知名历史学家雷颐 /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 /“馒头说”创始人、《历史的温度》系列作者张玮 诚意推荐
拂去历史的灰尘,触摸历史的温度,不再是枯燥的史实罗列和徒有框架的简史
人类学家可以推测人类的行为,考古学家可以推测人类定居的模式,哲学家和神学家可以把人当作无差别的群体推测所谓“人性”的动机。但是历史学家却肩负着不同的任务——给人类行为赋予血肉和精神。
从希罗多德到司马迁,他们其实都是讲故事的人;历史叙述的初始形式,其实就是故事。不同于严肃枯燥的学院式通史教材和近年风行的快餐式“简史”,这是一部你愿意一本接一本读完的世界通史,让历史回到故事,回到人物,娓娓道来。我们能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恩怨情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次第登场,演出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剧。
纵览一万年人类文明全景,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苏美尔、古埃及、中国、古希腊、印度、玛雅……一个个文明是如何兴起与传播?亚历山大、罗马、波斯、唐朝、阿拉伯、帖木儿……一个个帝国是如何崛起和崩溃?斯基泰、匈奴、哥特、保加尔、突厥、蒙古……一个个游牧民族是如何横扫大陆,又销声匿迹?犹太教、琐罗亚斯德教、佛教、基督教、道教、伊斯兰教……一个个宗教是如何抚慰人们的心灵,又带来无尽的纷争?
全球化时代,人类正在逐渐融为一体,而崛起的中国也以全新的面貌再次走向世界。中国人如何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人类文明是如何萌芽、成长,走到今天?这些故事能给现代人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本书带你纵览一万年人类文明全景,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弥补知识缺环。
为年轻人量身定制,超好读的世界通史,通识教育的上佳选择
作者受西方博雅教育长大,知识广博,文笔优雅,使本书成为超好读的世界通史。本书是一部强调故事性的历史,并不像学术著作那样避讳古代记载中的传奇色彩;同时,作者也积极收集较新的历史学和考古学成果,不时出现的古人书信和情感八卦,使尘封的历史变得妙趣横生。作者面向少年儿童的《世界的故事》海外畅销百万套,本书是为年轻人和大众量身定制的全新力作,十余年精心打磨,海外赞誉如潮,也是中国读者通识教育的上佳选择。
数百张图表,快速搭建历史知识的时空框架
面对史书中大量陌生的外国地名时,是否你曾感到一头雾水?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事件对应中国或其他国家的哪个时期,它们之间存在什么联系,是否你还缺乏概念?
本书每卷均包含精心编制的100多幅地图和近100张年表,快速为读者搭建历史知识的立体时空框架,无须翻查地图册和大辞典,古代国家和城市的地理位置,不同时代、不同的文明间的联系就能一目了然。
-
中国通史大师课(全3册)
编辑推荐
1. 名师集结:中国史学界最权威名师集结,大家讲给大家的中国通史,带你最近距离体会中国最高等学府的精彩大师课!
2. 全面通史:以时代为经,以事件为纬,全方位讲透传承与变革中的中华文明史——学习中国历史,读这套书就够了!
3. 通俗读本:通俗易懂,篇幅适中,与历史教科书的刻板写法完全不同,从故事与话题中抽丝剥茧,在轻松阅读中学习知识!
···················································
内容简介
本套书由多位当下中国史学界的名师学者共同撰写,是一套大家写给大家的中国通史读本。每位老师着眼于自己专攻的领域,以严谨、科学的方法梳理中国历史的演进,分析历代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情况,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概貌,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本套书内容丰富,资料可靠,是广大历史爱好者、学生、职场人士学习中国历史的极佳读本。
····················································
推荐语
学习历史很重要,尤其是学习本国的历史。我们学习历史,并不是要机械地背诵年代、记住人物,对历史事件如数家珍,而是要看到历史的精神、变化的过程和人类的未来,正如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套《中国通史大师课》,是由很多中国历史研究方面的专家共同撰写的,他们都是学有成就的人,他们的设想和所写下的内容,一定会给大家带来知识的盛宴。
——葛兆光
数千年的波澜壮阔,浓缩在了几十个小时的讲述中,又浓缩在了这60万字的小书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不唯有田野考古与案头卷帙的发现之美,更难得的是有每位讲者的多维思辨之美。历史,因不断被解读阐释而更显厚重,更富魅力。看似与当下生活相疏离的“无用之学”,恰是我们精神家园中文明给养的无尽源头。
——许宏
《中国通史大师课》集聚了众多优秀史学工作者的智慧和多年的研究心血,从大的历史视野和历史脉络出发,结合具体入微的历史细节,探讨、梳理了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规律。作者们以正确的历史观、严谨的历史知识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社会大众奉献了一套启迪智慧的精品佳作。
——卜宪群
-
珍珠·松香·夜莺·序列
“青年维也纳”丛书002
☆理清德奥音乐的历史脉络
☆侧写近代以来德奥历史的风云变幻
☆走近巴洛克的巴赫、古典的莫扎特、浪漫的瓦格纳……
☆带你跨越沟壑,纵览伟大生命的悲欢沉浮,叩响音乐之门
这是一本关于德奥音乐史的书,在历史的维度下,这些音乐既不“严肃”也不“古典”。我们在书中关注伟大的音乐家们,他们像一个个神祇供我们膜拜,但其实也十分平凡。他们组成的历史有真实的一面,也有被构建的一面。他们的作品是不朽的,然而这些不朽不但出发于个人在大时代中不得不然的沉浮,也建立在后世不同环境下人们的投射。一个音乐家死去了,他的艺术遗产不得不被百年后的另一个艺术家诠释,而当这位百年后的艺术家死去,又继续被另一群艺术家用或者精辟,又或曲解的方式回望。在整个漫长的过程中,最能把握话语权的,正是德奥地区的艺术家,以及学者们……
在十九世纪,德奥音乐争取到了德奥哲学家和文学家们的推崇,他们脱离了纯然的欣赏,上升到对音乐作内涵剖析——甚至形而上的解释。同时,正是在德意志音乐史学家的主导下,音乐史实现了对过去故纸堆的挖掘,德意志音乐家从而主导了话语权。本书并没有像一般音乐史书籍那样按照年代作通史的泛泛介绍,也没有写成一个个音乐家的生平传记。作者虽然以德奥音乐史上一个个伟大音乐家为论述对象,但是每介绍一位音乐家时都会围绕德奥音乐史上的某个核心问题展开论述。此外,本书注重从接受史的角度介绍音乐家,并不是按照一般的音乐史教材照本宣科,作者力图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探究音乐家的作品如何在时间长河中起伏,艺术家的历史形象怎样过渡到今天的样子。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在论述某个音乐家时,绝不会脱离他的作品,作者相信,艺术史并不是由花边和八卦组成的,脱离了艺术作品的艺术家解读是残缺的。
-
花之忠臣藏
“忠臣藏”是日本传统戏剧中堪称“国民神话”的著名剧目。日本史上的复仇故事不胜枚举,为何“忠臣藏”独受青睐?作为其原型的赤穗事件究竟如何发生、如何结束,又为何会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赤穗四十七士”忍辱负重,以杀入吉良府的惊天壮举践行了武士道精神,留下了日本精神史上一声响亮而悠远的回响。
-
寻找亚洲
【编辑推荐】
亚洲是什么?谁的亚洲?我们为什么要寻找亚洲?
一部中国知识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寻找亚洲,也是寻找中国,更是寻找真正多元的认识论。
寻找亚洲,并不仅仅是在抵抗西方霸权的意义上是必须的,更重要的是突破欧洲中心论的约束,重新解释被单一化的历史。
全面梳理关于“亚洲”“亚洲原理”“亚洲主义”的来龙去脉。
东亚和亚洲未来的历史与思想变迁究竟会呈现怎样的图景?
描摹大批思想家的“亚洲”性格:冈仓天心、福泽谕吉、孙中山、李大钊、和辻哲郎、竹内好、宫崎市定、滨下武志、梅棹忠夫、沟口雄三、丸山真男
【内容简介】
亚洲不仅是政治概念,也是文化概念;不仅是地理空间位置,也是价值判断尺度。亚洲被西方作为他者加以命名的起点、亚洲的多样性与开放性、亚洲在近代以来不得已接受的西方内在于自身的被殖民过程、亚洲无法以自足的逻辑整合为统一体的现实,这一切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理由。
本书为孙歌教授多年研究东亚和亚洲的思想与现实复杂问题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可以说是记录了孙歌迄今为止“寻找亚洲”的全部过程。从思索亚洲意味着什么,到从东亚的历史与现实中去寻找认识亚洲的方法,再到对跨文化的新的普遍性的寻求,最后落脚对一种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即亚洲原理的寻找,实实在在是极具原创性的思想锤炼,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创造有别于西方中心论、中国中心观的全新认识论。
-
文化的江山1:文化中国的来源
公元前4000—前2500年,彩陶和玉器时代,孕育出文化中国。8000年前的全新世大暖期开启,为整个亚欧大陆带来了一个长达三四千年的温暖时代。8000—6000年前,是中国《山海经》的神话传说时代,当与考古和艺术资料结合考察时,河姆渡的伊甸园、史前闽越人的生活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而6000—4000年前北方的彩陶文化和南方的玉文化,经由良渚人从东南到西北的扩散,构建了一个良渚化世界,这就是一个以玉作为核心的礼制文明和审美国度——文化中国。这是文化中国的源头。
-------------
《文化的江山》系列共3辑12册,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品:
第一辑:文化中国的起源
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国的来源
文化的江山02:王朝中国的确立
文化的江山03:中国风雅颂
文化的江山04:中国轴心期
第二辑:走出王朝的中国史
文化的江山05:走向世界历史的国度
文化的江山06:通往文艺复兴的岁月
文化的江山07:追求思想共和的时代
文化的江山08:近代化与中国大航海
第三辑:告别晚清的近代史
文化的江山09:世界近代史的中国影响
文化的江山10:被西洋与东洋夹击的天下
文化的江山11:告别晚清的中国近代史
文化的江山12:文化中国里的新文化运动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