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历史

  • 春秋:五霸迭兴

    作者:朱良

    ◎真正写给大众的历史

    ◎用生动的故事,清晰呈现历史演进脉络

    ◎以史实为基础,通俗有趣,详细可靠

    ★编辑推荐

    ◎通俗有趣,真正写给大众的历史

    本书生动再现了从平王东迁到三家分晋期间大国争霸、小国图存的历史面貌,以现代语言叙述,内容直白晓畅、轻松诙谐,还对一些人名、地名等生僻字加以注音,更方便普通读者阅读。

    ◎基于史实而写,内容可靠

    本书涉及的内容都有据可考,没有刻意插科打诨,没有烦琐考证逸闻,而是在讲述诸侯纷争的同时,力求还原历史真相,让读者了解真正的历史,读有所获。

    ◎脉络完整,条理分明,一本书即可理清春秋史

    从人物、事件的细节入手,采用人物与重大事件相结合的方式,清晰呈现了春秋历史的完整轮廓。不仅有系统性地介绍,还有故事性地解读,读完即可捋清各诸侯国间的混乱关系,了解复杂事件的来龙去脉。

    ★内容简介

    本书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诙谐、通俗的语言,描述了春秋近三百年间的历史演变。五霸的起落兴衰,诸侯小国的艰难求存,大背景下的百态人生,跃然纸上,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春秋画卷。

  • 东南亚

    作者:[日] 石泽良昭

    夹在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东南亚,面容似乎总是半露半掩。中国、印度、阿拉伯、欧美……全世界的文明在此碰撞交汇,而在纷繁多样的表象之下,则是当地不变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这种非线性发展的多文明世界,或许是未来人类发展的选择。石泽良昭教授钻研东南亚历史五十余年,从遗址和碑文出发,重构吴哥王朝的历史全貌,展现东南亚昔日普通人的衣食住行,以及独特的精神文化。

  • 西方通史 第二卷

    作者:[德] 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

    战争、危机、灾难——1914~1945年对很多当时的人来说就像第二个三十年战争。它是西方历史 上的“德国篇章”,并且也是人类历史 上*可怕的篇章。没有哪个国家像德国一样,在此期间从根本上打破了西方世界的种种规范。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用高超的手法和描述介绍了20世纪*引人注目的10年——从D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45年5月德国的投降以及3个月后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的爆发。

  • 倒退的帝国

    作者:张宏杰

    公元1368年,四十岁的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建立了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庞大帝国。他也成为中国史上唯一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帝王”。如清人赵翼所言:“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善于笼络人心、优待知识分子、大局观极佳、有决断力,朱元璋所表现出的不同于元末豪强的“圣贤”之质,助他登上大位。当朱元璋削平群雄,登上帝位,他则露出青面獠牙,以残酷恐怖的屠杀手段,推翻八百年来的传统政治制度,将专制政治发挥到极致,废丞相,肆意屠杀功臣,设立锦衣卫,贱视文臣,推行严密的里甲制度强制民众迁徒,干预民众从业自由,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等等。更重要的是朱元璋在民众的脑髓里注射从历代思想库中精炼出来的毒汁,使整个中国的神经被麻痹成植物状态,从根本上扼杀每个人的个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他们驯化成专门提供粮食的顺民。朱元璋的成功与失败都离不开“中国”这一文化土壤。本书将朱元璋放入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做了细致的剖析,力图为读者呈现一个多维度的朱元璋。

  • 战国:七雄博弈

    作者:朱良

    ◎七国兴衰存灭的过往,大国间的权力游戏,

    ◎一笔划清波诡云谲的国际局势

    ◎纵横奇才,饱学之士,旷世名将……还你一段生动不枯燥的热血历史

    ★编辑推荐

    ◎以史为骨,生动讲述战国时代各诸侯国间波诡云谲的权术博弈。七国相争,战火难熄,雄才与奇士迭出,运筹帷幄,纵横捭阖,以实力与智慧定输赢。

    ◎脉络清晰,条分缕析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精彩事迹。三家分晋如何分?诸国争雄谁可当先?秦魏相争,胜败的密码何在……理据分明、逻辑清楚,一部不可多得的简明战国史。

    ◎趣味横生,以通俗有趣的语言写人、写事、写大国,有人性、有格局、有情怀,用生动的语言描摹出一个惊心动魄的烽火乱世。

    ★内容简介

    全书内容起自三家分晋,终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描写了战国时期七个诸侯国起伏跌宕的命运,再现时代背景下吴起、商鞅、孟子、张仪等旷世之才的耀眼人生,带你领略一段惊心动魄的华夏历史。

  • 自行车:自由之轮

    作者:[英] 罗伯特•佩恩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代表作,荣登《泰晤士报》畅销书榜,翻译成14种文字。讲述了骑行环游世界的英国作家罗伯特•佩恩设计和打造一辆梦寐以求的自行车的旅程。从古老自行车的发源地到现代自行车的诞生地;从“人们唠叨”的发明,到自行车在妇女解放中所发挥的作用;从工程奇迹到切线轮辐车轮,到环法自行车大赛经久不衰的魅力……在活泼幽默的奇闻轶事中,罗伯特探索了自行车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意义。

    ☀媒体推荐

    全书充满开拓者、独行侠和天才。

    ——《观察家》

    作者对自行车知识之专业,显而易见……内容可读怡人,又以事例说话,加之信息丰富的配图和种种自行车趣闻轶事,所有这些都带我们进入了自行车文化的核心。

    ——《出版者周刊》

    这是一部崭新的历史,精彩讲述有关自行车的一切。从自行车的文化历史到技术革新过程,再到骑行者身上各式各样的故事。作者在寻觅一辆属于自己的新自行车的旅途中,随处可见他所散发的幽默、谦逊和睿智。

    —— 《大西洋》杂志

    当我看到一个成年人骑在自行车上时,我就不会为人类的未来绝望了。

    ——英国科幻作家H.G.威尔斯

  • 法国人民:四个世纪、五个地区的历史

    作者:[美]查尔斯·蒂利

    “21世纪社会学之父”、“历史社会学”奠基人查尔斯·蒂利

    耗时30年爬梳史料的力作,书写以民众为主角的法国近现代史。

    一部纵览法国近四个世纪社会冲突的全景式研究,一部重塑大时代下百姓生活肌理的动人作品。

    ——【内容简介】——

    《法国人民:四个世纪、五个地区的历史》是 “21世纪社会学之父”查 尔斯·蒂利融贯历史学与社会学的野心之作。全书以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央集权国家的建构为两大主轴,关注法国走向近现代的17—20世纪,精选勃艮第、安茹、朗格多克、佛兰德和法兰西岛等五个各具特色的地区,描摹了大时代背景下法国民众生活的真实图景。蒂利耗时30年爬梳大量史料,以诸多精彩案例,引领我们从1598年的外省乡村小酒馆,一步步走向1984年人头攒动的巴黎街头,全景展现了由钱袋、刀剑、面包、十字架、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所引发的冲突和变革。这是一部以民众为主角的法国近现代史,再现了法国波澜壮阔、曲折动荡的现代化征程,区域研究与整体比较兼备,可读性极强。

    ——【编辑推荐】——

    ☆ 一位横跨三个学科的学术巨人:查尔斯·蒂利被誉为“21世纪社会学之父”、“历史社会学”和社会运动研究的奠基人。霍布斯鲍姆称他是“备受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推崇的社会学家”。本书是他历史社会学的代表作。

    ☆ 贯穿两条主轴: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央集权国家的建构。

    ☆ 纵跨四个世纪:1598—1984年,这是法国走向近现代的四个世纪。

    ☆ 精选五大地区:勃艮第,拥有富庶葡萄园但相对贫瘠的边境地区;安茹,古老的农业区;朗格多克,文化上截然不同的广袤南方省份;佛兰德,位于边境但人口密集的商业区;法兰西岛,首都及其腹地。

    ☆ 荣获两项大奖:社会问题研究学会“赖特·米尔斯奖”、美国社会学学会“杰出学术著作奖”。

    ☆ 作者耗时三十年爬梳史料:穷尽官方档案和诸多时代人物的回忆录。

    ☆ 览尽千万法国百姓的命运缩影,解剖法国历史和社会的深层矛盾:嘲弄权贵的酿酒农、拦截粮船的妇孺、走运私盐的士兵、盘踞山区的新教徒、目睹巴士底狱陷落的书商、节日庆典上的商贩、奔波求生的季节性移民、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工人……

    ——【名人推荐】——

    一部大胆且令人兴奋的作品,必将在法国近现代史学界引发广泛的深思与论辩。

    ——威廉·多伊尔(William Doyle),布里斯托大学历史学教授

    这是一部杰出的著作,清晰阐明国家构建、工业化、城市化及无产阶级化所造成的历史冲击。查尔斯·蒂利借由条理井然且精彩细腻的文笔,再现出法国凡夫俗妇的生活经验,令读者深深沉浸其中。

    ——约翰·梅里曼(John Merriman),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

    如果从看似毫无章法的各种线索中理清脉络、构建连贯叙事是历史学家的责任的话,那么在本书中,查尔斯·蒂利已然用他惊人的天赋完美地践行了这一使命,并且回应了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

    ——迈克尔·伯恩斯(Michael Burns),《美国学人》

    一部纵览法国近四个世纪社会冲突的全景式研究,一部重塑大时代下百姓生活肌理的动人作品。

    ——艾伦·B. 斯皮策(Alan B. Spitzer),《纽约时报书评》

    查尔斯·蒂利是最受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推崇的社会学家。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伦敦大学贝克学院社会史教授

    查尔斯·蒂利是20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他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旺盛精力和创造力有力推动了社会科学中历史比较视野的复兴。

    ——马塞尔·范德林登(Marcel Van Der Linden),阿姆斯特丹大学历史学教授

    查尔斯·蒂利杰出地呈现了历史学和社会科学路径的互补性,并增进了我们对过去的事件、社会运动和人类行为的理解。

    ——斯坦利·恩格尔曼(Stanley Engerman),罗切斯特大学经济史教授

    查尔斯·蒂利是推动历史社会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学、社会运动等分支学科得以建立和制度化的关键人物之一。

    ——埃内斯托·卡斯塔涅达·蒂诺科(Ernesto Castaneda Tinoco),美利坚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

  • 肇造区夏

    作者:谭凯

    肇造区夏在这一新的重要研究中,谭凯提出,北宋时期,东亚国家间体制日益成熟,与此同时,在受教育的精英阶层中出现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这些发展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这些发展还表明,在世界历史中已经存在一种可替代现代民族国家体制的制度。谭凯利用各种历史、文学和考古资料,重点关注了外交、跨境旅行、军事战略、边界划界、民族意识和东北亚文化地... 
  •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番外篇)

    作者:陈磊·半小时漫画团队

    看半小时漫画,传统节日的来历瞬间一清二楚。陈磊(笔名:二混子)领衔的半小时漫画团队,仅通过手绘漫画和段子,就让读者通晓了二十四节气以及九个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和腊八节。这本书延续了半小时漫画系列既严谨又搞笑的风格,让你在哈哈大笑中学到传统节日的真正来历。

    屈原自己其实都过端午节;春节的历史其实也就100多年;元宵节在古代其实是情人节;牛郎和织女其实没啥关系;古人过清明其实相当欢乐……

    这些节日来历的背后,其实是各种中国古代知识:历史、宗教、天文、地理、气候、历法等。让你在了解节日来历的同时,通晓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祖先们的古老智慧。

    翻开本书,在笑出腹肌的同时,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也瞬间一清二楚!

  • 曾国藩的经济课

    作者:张宏杰

    【内容简介】

    知名学者张宏杰继畅销书《曾国藩传》后重磅力作,经济版《曾国藩传》。曾国藩的一生,起点极低而抵达的高度极高。他从笨人到圣人,经历五次耻辱,在步步升级、脱胎换骨的持续奋斗过程中,有着怎样独特的经济生活?

    他怎样筹集学费、赶考路费和进京做官的经费?

    他做京官期间为什么会欠下巨债?开销都花在了哪里?

    他一生总收入是多少?哪些来自工资收入,哪些来自灰色收入?

    湘军创业的财政密码何在?他做了怎样的制度设计?

    他为什么要给户部行贿八万两?

    他如何处理官场上复杂的人情世故?

    他立志学做圣人,为什么却又不愿意成为海瑞式的清官?

    本书首次解读曾国藩的私人账簿和湘军创业的财政密码,详解“最后一个圣人”的收入与支出。从经济角度描摹出曾国藩持续奋斗的升级之道,最终他通过不懈的个人努力,从一个天资平庸的普通人成长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完成人生逆袭。

    这既是一部曾国藩的个人生活史,也是一部晚清政治、社会史。不仅是全面了解曾国藩,也是了解中国传统社会政治运转规律的必读之作。

    【编辑推荐】

    1、权威性:知名学者、百万畅销书作家张宏杰继畅销书《曾国藩传》后重磅力作,堪称经济版《曾国藩传》。作者图书本本畅销,拥有大批成熟读者,深受政、商、学和大众读者的喜爱。

    2、独特性,填补市场空白:首次解读曾国藩的私人账簿及湘军创业的财政密码,详解“最后一个圣人”的收入与支出。

    3、一本书读懂曾国藩的经济生活与持续奋斗:曾国藩怎样筹集学费和路费?一生总收入是多少?哪些来自工资收入,哪些来自灰色收入?面对财富如何管理自己的欲望?有着怎样管理团队的经济之道……通过这些经济角度的细节,去解读曾国藩从小镇青年成为“北漂”的艰难;湘军为什么那么有战斗力;如何处理官场上复杂上的人情世故;如何权衡取舍权和利……从而描摹出曾国藩从笨人到圣人,步步升级,完成脱胎换骨的转变。

    4、现实意义:中国特色人生进阶典范书,本书从经济视角出发,透过经济看政治,诠释曾国藩的为官做人、人生抉择与持续奋斗,对当下企业家、创业者、公务员和普通读者都具有现实启发意义。

    5、这既是一部曾国藩的个人生活史,也是一部晚清政治、社会史。不仅是全面了解曾国藩,也是了解中国传统社会政治运转规律的必读之作。

    6、精致双封面设计,烫金+印金工艺,更典雅大气。随书附赠作者亲笔录写曾国藩心语书签2枚。

  • 大征服

    作者:[英] 休. 肯尼迪

    大征服罗马帝国达到版图极盛,用了约两百年的时间。而阿拉伯军队用了极短的时间,就打败了萨珊波斯和拜占庭帝国,席卷了整个中东和西班牙,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格局。他们的征服为何如此成功征服的具体过程又是怎样的本书作者兼用活泼的语言和学术化的叙述方式,讲述了发生在阿拉伯半岛、叙利亚、波斯、埃及、西班牙等地的战事,生动展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的样貌;作者还通过甄别各个来源的史料... 
  • 申不害

    作者:【美】顾立雅

    ◎ 编辑推荐

    ☆ 美国汉学元老顾立雅研究申子的经典之作;

    ☆ 考定《申子》佚文,阐发申子政治哲学

    ☆ 辑佚、校勘、训诂,兼采并用,义理、考据、辞章,三位一体

    ◎ 内容简介

    该书乃顾立雅研究申子二十年的经典之作,始于《申子》文本辑佚、校勘、训诂及英译,后又辨正阐发其义理。鉴于古史论断之误及清人辑佚之失,顾立雅考证《申子》文本流传史与可靠性,分为原书引文与言论引述,考定27则佚文。这27则佚文,堪称目前《申子》之最优本。

    该书强调申不害概念思想之独出机杼及于中国历史之举足轻重。鉴于郑之贱臣与韩之国相的执政生涯,与长于政府分工、精于行政管理的郑韩国情密切相关,申不害开启一种早熟的君主统治指南与抽象行政理论。申不害所主刑名,乃名号职责与职务行为参验之义,首创富有组织政治学意味的思想;其任数术,因能授官、行督责术,启示选官考绩之基本原理。

    有别于“学本黄老”、归为法家之论,该书认为申子之道既与道家旨趣有殊,亦不重赏刑之法而非商韩式法家。非惟细绎与周秦之治、诸子之学的关联,该书还深察申子对后世帝王名臣的影响,并对其所范导的中国官僚系统评价甚高:这种非道德而务于政治术的哲学,终究对中华帝制政府意义深远,于世界政治文明亦可谓先识之明。

  • 帝国的暮光

    作者:(美) 鲁大维 (David M. Robinson)

    蒙古帝国的兴起构成了全球史的一隅,14世纪中期帝国的衰落同样在历史长河中影响深远。东北亚作为蒙古帝国重要的一部分,理解其发展进程对于我们认识蒙古帝国的性质和14世纪中期新出现的“后帝国”时代大有裨益。全书介绍了东亚大陆上的势力版图,如东部的高丽王朝、中南部的南宋、金、西夏、大理国的联动,特别是蒙古大军如飓风般横扫东亚之后,挥师东进朝鲜半岛的精彩历史。

    作者重构了14世纪国际秩序中开京、辽东和大都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书名中的黄昏,寓意着蒙古帝国时代辉煌与夕阳西下的晚景在东亚文明圈中的折射。

  • 无泪而泣

    作者:[以色列]吉迪恩·格雷夫

    本书首次披露了二战纳粹灭绝营中最为特殊的一批受害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特别工作队”是在纳粹实施种族灭绝的集中营中被挑选出来、被迫在毒气室和焚尸炉旁工作的犹太奴工。他们目睹了人间地狱般的杀戮场景,还被迫参与其中,同时也承受着外界的责难,身心都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作者通过多年的资料采集和访谈(许多人是首次披露他们的经历),以丰富的细节和严密的逻辑,重构了“特别工作队”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煎熬,无声地控诉了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的反人类暴行。

  • 被统治的艺术

    作者:[加] 宋怡明

    知名媒体人高晓松推荐,《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作序

    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全新力作

    从明清日常政治入手,深入剖析中国文化肌理,透视“阳奉阴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制度套利”等深植中国社会的潜规则

    ◎ 编辑推荐

    ☆ 荣获美国《选择》杂志2018年度“ 杰出学术著作奖”

    ☆ 知名媒体人高晓松、厦门大学教授郑振满、耶鲁大学教授濮德培、《逃避统治的艺术》作者詹姆斯·斯科特盛誉推荐,《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前系主任科大卫倾情作序。

    ☆ 由小历史见大历史,由百姓小故事讨论时代大问题。从明代军役制度及军户的因应策略入手,再现政策与人性的博弈,反思明朝治国得失,促使我们思考什么是好制度。

    ☆ 宋怡明教授普通话流利,熟知福建风土人情,有近三十年田野调查经验,收集了大量家谱、地方志等第一手民间资料。他作为以历史人类学研究为标志的“华南学派”第三代学者之翘楚,经常引用他口中的“祖师爷”傅衣凌先生的话:历史研究不可以在图书馆做,要去跑田野。

    ◎ 内容简介

    本书以明代沿海卫所为背景,剖析在明朝世袭军户制度下军户家庭与官府的互动,着重描述和总结了承担兵役义务的军户如何趋利避害,制订出种种策略以优化自身处境。他们既未公然蔑视权威,亦非俯首帖耳,而是在反抗与服从的“中间地带”运作,以期将需要付出的代价降到最低,同时使利益最大化。

    本书分三大部分,分别讲述了福建军户在原籍、卫所和军屯的生活。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运用了大量家谱、地方志、口述史等民间资料,讲述了许多发生在军户生活中有趣的故事。真实而鲜活的案例,辅以严谨、细致的考辨,构成了这本讲述百姓自身历史的社会史著作。

    ◎ 媒体推荐

    在中国大一统的王朝体制中,民间社会形成了灵活多样的应对机制。《被统治的艺术》论述明代军户群体的生存策略,对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社会形态富有启迪意义。

    ——郑振满,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书可谓福建版的《百年孤独》。

    ——高晓松,知名媒体人

    这部颇具启发性的著作运用了大量史料,创造性地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是近年来出版的对明清中国社会关系最复杂、最生动的描写之一。

    ——濮德培(Peter C. Perdue),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书睿智而有力地将微观历史与宏观历史融为一炉,在长时段中探索人们如何在表面的顺从下进行抵抗。作者通过历史的放大镜审视明代的征兵制度,意在展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操纵策略。

    ——詹姆斯·C. 斯科特(James C. Scott),耶鲁大学政治系教授

    ◎ 获奖情况

    ★ 荣获美国《选择》杂志2018年度“杰出学术著作奖”。

  • 天才时代

    作者:[英]A.C.格雷林

    欧洲的17世纪,堪称是一个战火纷飞的世纪,100年中只有3年没有打仗,欧洲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剧烈的变迁。同时这也是一个创造力大爆发的世纪,欧洲学者在思想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涌现出伽利略、培根、笛卡儿、牛顿、玻意耳、霍布斯、约翰•洛克等一大批科学和思想的巨人,正是这一个世纪的巨变将西方文明推上了人类历史舞台的正中。《天才时代》探索了17世纪欧洲社会变迁和思想进步之间的联系。

    残酷的三十年战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思想垄断,使得信仰和思想逐渐获得自由。正因如此,17世纪也成为一个思想上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时代。这个时代既有一丝不苟的科学探索,又有对超自然力量的强烈热衷,对炼金术、神秘学、占星术、魔法的痴迷;连牛顿、笛卡儿等新世界观的开创者,也与它们有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但是喧嚣会逐渐结束,科学思维终于从迷雾中走出,构成现代思想的基石。

    ----------------------------------------------------------------

    【编辑推荐】

    1. 当今天的我们抬头仰望星空时,我们理解的宇宙已经与古代人截然不同,而这一世界观的切换就始于17世纪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那个天才辈出的时代奠定了现代思想的基础,使人类自信地运用理性认知和改造世界。要了解人类的现代化进程和西方在近代的崛起,不可不关注17世纪的这一关键转变过程。

    2. 为何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会出现在17世纪的欧洲?本书作者格雷林是欧洲非常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他跳出思想史的范畴,在历史大背景中探索世界观革命的复杂动因。宗教改革和三十年战争意外打开了欧洲的思想囚笼,但放出来的不只是科学和理性,还有神秘学和占星术,与科学形成了竞争关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军工业、公共邮政业都对于科学事业都有非常重要的贡献。

    3. 本书将人们熟知的近代欧洲思想家和科学家放入真实的历史,引人入胜地描写了伽利略、培根、笛卡儿、牛顿、玻意耳、帕斯卡尔、霍布斯、约翰•洛克、马兰•梅森等人的生活轨迹和思想进程,在历史大环境理解他们的贡献。我们可以读到他们之间的思想交锋,还会发现我们熟知的伟大科学家居然也兼具魔法师的身份。

  • 拜占庭一千年

    作者:[英] 狄奥尼修斯·史塔克普洛斯(Dionysios Stathakopoulos)

    如果不了解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历史,你就无法清晰读懂整部世界历史。

    煌煌一千年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拜占庭帝国饱经沧桑,历尽兴衰。从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宣布迁都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到公元1453年这座城市被土耳其攻陷,拜占庭帝国的统治长达1100年,这也使它一度成为当时文学、艺术、法律以及学术的繁荣“世界中心”。拜占庭的历史不仅是一部关于征服、创建、兴盛与衰亡的帝国变迁史,还是一段精彩纷呈的魅力文化之旅。

    拜占庭帝国在浩长的历史烟云中浮浮沉沉,将君士坦丁堡的辉煌与精致融进古铜色的雕塑,它曾在强盛时傲视群雄,屹立于欧洲之东;也曾饱受瘟疫与战争的摧残,最终在炮火中沦陷,却为后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文化印迹和遗风余韵。

    狄奥尼修斯·史塔克普洛斯不落窠臼,打破传统的研究模式,将拜占庭帝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显著特征进行了通俗解读。前8章通过描述每一时期的主要事件与人物,介绍了拜占庭帝国的政治更迭与领土变迁,探讨了帝国的经济基础以及文化创造,第9章则讲述了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沦陷之后的尾声。拜占庭帝国的千年历史既充满波折变化,又具有较强的延续性,无论是对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太平天国社会史

    作者:刘晨

    太平天国定鼎金陵,江南社会剧烈震荡。各阶层群体的政治取向发生分化,民众与太平天国的关系表现为消极避世、合作或对立等多重面貌。其中,民众与太平天国对立关系的形成、发展直接导致太平军对清战争形势的逆转。在太平天国统治区,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太平军奄有苏浙膏腴之地,“如蜩如螗,如沸如羹”的“民变”呈现了一道别样的历史景象。民变所展现的对立内涵具有特殊性和说服力。这些集体行动主要是利益的对抗,事件本身不甚具有明显的政治敌对意识;民变的大部分领导人和参加者是先前在社会分化浪潮中归顺或遵从太平天国统治的群体,他们的呐喊传达了更为真实的历史信息。“天国”民变的时空分布、人员构成、类型区划、动员模式、太平天国政府的调控应对等诸项因素全景式地展现了太平天国与民众对立关系的重要表现、成因及影响。与太平天国据守江南前20年间清朝统治下的同区域民变相比,“天国”民变的各项要素既有前朝传统的延续性,又有战时太平天国自己的特殊性。

    民变的抗争矛头大多指向太平天国的社会战略,特别是经济政略。虽然文化反感与禁毁偶像、变动婚丧礼法等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是士绅和普通百姓排斥太平天国的重要原因,但切身的经济利益冲突才是引发士绅和普通百姓共同参与民变的根源。19世纪60年代太平天国统治方式转向的误差主要在经济领域,表现为在田赋制度方面承袭清朝旧制旧弊,以及在恢复传统社会经济秩序时自我孤立的政略。从这个层面说,太平天国只是在占领区实现了政权的易手,并未能实现新旧社会的转型交替。于是经济政略的弊病直接促生了江南在太平天国短短三四年统治期内的数十起民变。民变多元复杂的社会效应同样对太平天国统治产生影响。首先,民心渐失,后期太平天国“人心冷淡”的现实,不仅是在军中、朝内,在民间亦是如此;其次,“高效”镇压的背后,反映了民变耗费政府财力、牵扯行政精力和分散太平军兵力的实质。更重要的是,在某种程度上,统治区风起云涌的民变宣告了太平天国在社会控制层面的失败。民变与团练、盗匪、腐败、内讧等不安定因素愈演愈烈,官、绅、民的关系陷入结构性失衡,社会失控加剧,太平天国的内溃之势已萌生于军事溃败之先。社会战略的失败,预示着“天国”陨落的命运。

    太平天国的社会战略展现了太平天国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特殊实态。在太平天国占领下的广大乡村地区,乡村政治实践的主角仍然是“天国”政府官员和太平军。他们通过普及乡官制度将乡村管理纳入国家政权系统运行轨道、不遗余力地干预敏感的业佃关系和倾向动用军队镇压因租佃事务而起的民变、力图取代传统社会组织在社会救济和公共工程等领域的角色,均体现了太平天国政治权力向乡村社会的渗透。广泛而频繁地引发激变四野的民众反抗,也是国家权力不当控制地方社会的直接反映。一般来说,民变与太平天国统治深入基层的程度和干预介入基层的多少成正比例关系:愈是“天国”统治深入基层的地区,民变的数量愈多,规模愈大,烈度愈强。我们并没有充分看到太平军的控制困守于行政城市城墙之内的现象,也没有看到正统乡村名流继续稳固地掌控农村,反而发现太平天国以较为积极的姿态涉足地方事务,士绅的传统权力在“天国”统治区也因乡官制度的束缚、民变的打击、太平军的打压、土地的丧失、生计无着、乡绅数量的流失、社会结构重组等原因遭到限制和削弱。不同于该时期绅权扩大的一般势态,统治区的绅权呈现被压缩的另面镜像。战后,清政府在重整社会秩序工作中有意识地继承江南绅权被压制的趋势,在更广范围内限制和约束绅权,激发了国家权力与地方社会的新一轮角逐,并对晚清政局产生影响。

    处动荡时代,民变频发,种类繁多。在面面俱到的一般性叙述和较深入的特定时空特定对象研究的两选之间,应对研究的时段、地区和对象有所侧重,研究区域:偏重于太平天国建立较稳定统治并有效推行各项政策方略的地区——江南;研究时段:瞩目于太平天国的后期;研究对象:框定于带有自发性、突发性,特别是与清政府或清军没有直接组织联系的民变类别。

  • 轴心时代

    作者:[英]凯伦·阿姆斯特朗

    “轴心时代”是人类历史上光耀千古的时代,是人类伟大思想传统的发端,也是人类精神给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个时代诞生了四大文明——中国的儒道思想、印度的印度教和佛教、以色列的一神教,以及希腊的哲学理性主义得以形成。“轴心时代”是真正群星璀璨的时代,是人类伟大精神导师集体亮相的时代——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犹太先知们,共同塑造了此后2000多年人类的心灵,实现了人类文明的“突破”和人性的整体飞跃。

    面对史无前例的暴力,轴心时代的贤哲们认识到古老部落宗族伦理的局限,将关切扩展至所有造物,发现了可以将自我提升到超越个体和世界的内在根源,开始用理智、道德的方式面对世界。他们不约而同地发现了相同的“金规则”,即推己及人、关爱众生。孔子教导弟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印度教推崇守贞专奉,佛陀说“是故为自爱,勿以伤害他”,《圣经》中的首要诫命之一“爱人如己”,古希腊悲剧对同情和怜悯之心的呼唤,都是金规则的体现。人类形成了某种“深刻的互相理解”,“迈出走向普遍性的步伐”,这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人性的唯一本源的表现”。

    本书按时间顺序追寻四个轴心民族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些突破性洞见如何酝酿、生根、发展、辉煌,并最终在公元前3世纪末期渐次逝去。历史上,我们从未超越轴心时代的洞见,当历经精神和社会危机之时,往往回溯轴心思想以寻求引导。轴心时代的贤哲们在世界上不同地域生发出的一致见解,昭示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面对当代纷繁复杂的问题,我们亦有必要回溯轴心精神,诉诸人性的共同本源,寻求更深刻的相互理解。

  • 东亚古代的诸民族与国家

    作者:(日) 川本芳昭

    东亚古代的诸民族与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内外诸民族间的抗争与流动,足与西方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时代相匹敌,甚至超过其规模。与中原王朝的接触使周边民族逐渐“汉化”,同时中原王朝内部也出现了“胡化”“蛮化”现象。这种双向的“中华化”让一个迥然异于秦汉社会的“新的中华”最终形成。汉民族乃世界上的大民族,川本芳昭一直关注其形成过程极其与周边诸民族的互动关系。上至汉唐,下至辽、金、元,川本芳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