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历史
-
家门没上锁
《家门没上锁》是潘麟导师的第一部生命学著作。该书是导师26岁于圣城拉萨获得了生命圆满觉醒后,对人生的洞见和对生命的体悟,以及与弟子之间关于生命的智慧问答,由弟子整理成书后于2000年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很快登上了社科类畅销书榜首。 《家门没上锁》不是一本书,它就是潘麟导师自己,他是用他的全部身心和爱来谱写这本书的。导师是一本没有文字但内容最丰富的书。他用了十数万言要告诉大家的是:家门没上锁,请进! 上了锁的不是门,上了枷锁的是人,他们不走向门。 释迦牟尼走进了家门,老子走进了家门。他们坐在家中,等待家人的归来。 《家门没上锁》讲述的是生活在家门内的释迦牟尼和老子这些大开悟者、大智慧者,他们热爱生活,享受生命,展现着人的无比丰富。他们没有思维上的不同、学说上的各执一端,因为他们亘古不语,只是欣然存在于生命之中。 《家门没上锁》只讲了一句话:走进家门,享受在家的感觉。 如果你从《家门没上锁》里发现了知识,发现了谈资,那么请忘了它。知识和谈资可以使你有丰富感,有优越感,但它使你本已不轻的负重更加沉重,使你更不易走向没上锁的家门。 如果你从《家门没上锁》里察觉出你在被提升,你在变轻,你的某些东西在剥落,那么也请你忘了书中的文字,与你的被提升、变轻、剥落待在一起,与潘麟导师一起净心,享受生命!
-
《大学》广义
《大学》是进入儒家“内圣外王”理想的重要门径之一。潘麟导师发心“上承圣贤,下继绝学”,致力于张扬此圣学于当世及未来,以求中华智脉薪火相传,故著此书。 本书中,导师以其清净圆满之心性发人所未发,以其深邃高远之觉照见人所未见,不仅将儒家的近道之路揭示得透彻见底、浅近易行,且梳理东方各家学问之精要,朗现文明之智脉。诚如该书弁言中潘麟导师之自述: “余少年向学,根器不敏。其时举国贫困,余家尤甚。以至于卖血换钱以购书,故倍感学路之艰辛。初徜徉于佛老与文史哲等凡二十有年,终觉此身无归,此心难安。其间数度经历天崩地塌式的精神危机,幸有圣贤荫佑,每每得以涅槃重生。虽于二十岁前已接触儒学,那时年少轻浮,学力太浅,见地不足,于此学不能感应道交,不能欣赏其宫庭之富丽、道德之庄严。自经历更多生活之曲折、人生之沉浮后,复玩味于仁义良知之教,忽然间情有所动,心有感通,方知华夏智慧,一脉千古,朴实无华而又微妙深远。遂涵养此学于日日夜夜,参悟性理于事事物物,不觉间十数春秋恍惚而过。 久欲为此学进献点滴绵力,以报圣贤教化之恩,以报国土养育之德,故不避孤陋,发愤著此《〈大学〉广义》。值此时代巨变、举世彷徨之际,以期张扬此圣学于当世及未来,企求薪火相传,为民族指示方向,为人生指示归途。若如是,吾心得安,余愿足矣。” -
读懂《老子》
读懂《老子》读懂《老子》以“道”的形式,用逻辑辩证的思维,言简意丰的文字,阐释世间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内容涵盖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思想深邃,文约意丰。本书分为德篇和道篇两部分,不仅原汁原味地向读者呈现了道家学派经典著述《老子》八十一章原文,更随后附以“提示”对各章深邃难解的奥义提纲挈领地加以阐释,进而于“解读”部分逐字逐句地进行析释,以供读者参考揣摩。 -
论语心读(修订版)
论语心读(修订版)当前形势下,读者亲近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经典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力表现为文化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在传递、传播过程中形成了政治、思想、伦理、情感上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民族凝聚力、聚合力的基础,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资源。作者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把读书、读《论语》作为日常的生活方式,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美好,让更多的教师认识到中华... -
从心开始
从心开始大千世界,扰扰不安。在这个追求速度、讲究效率的时代,每个人都难免不时被困惑和不安折磨,甚而陷于人生的低潮。该如何走出困境、摆脱七情六欲的束缚拯救自我?本书作者著名的心灵导师、专栏作家在书中,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种种实例和小故事,告诉我们这些不过是成长过程中伴随的自然…… -
穿阿玛尼的觉者
穿阿玛尼的觉者在当下这个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绝大多数的人都为生活所累,纠结在房贷、孩子、工作等等烦恼中。为了摆脱痛苦,有的人选择到深山苦修,甚至出家,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真正的出路。觉醒是属于个人的,每个人的醒悟,必定来自独有的体验和际遇。真正觉醒的人必然懂得往内在去观照自我,不管在什么地方,拥有什么身分,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妨碍他的觉醒和体悟。作者在这里告诉人们,只要懂得保... -
界缘递归
界缘递归本书以《界、缘、核理论》为基本世界观,通过对学科原理的探讨,阐述了标准质量学产生与存在的自然因果与必然性,论述了标准质量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因而形成标准质量学的基本定位。本书的前两章节选自《界、缘、核理论》,作为本书的哲学基础和源头理论,第3章陈述与标准质量学最相近的《信息论》和《分类学》的区别与关联性,第4章讨论学科原理以方便学科定位,第5章《工程学门类本... -
人学与人的发展
人学与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人”的研究与“发展”的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当代中国,这一问题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已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规定和最高价值目标。然而,目前理论界对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研究还主要局限于理论定性层面,相关定量实证研…… -
小窗自纪•精装典藏本
《小窗自纪》原书四卷,明朝万历年间有刻本行世,全书数百则,内容以修身养性为主,兼顾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看法和评说,议论的范围几乎涵盖了人生的各个方面,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籍。作者下笔洋洋洒洒,舒展自如,文字清新疏朗,哲思深入浅出。通览一册《小窗自纪》,满怀馨香四溢。本版《小窗自纪》为精装典藏本,设计简洁大方,装帧精美。 编辑推荐: ★《《小窗自纪•精装典藏本》》是与经典名著《小窗幽记》齐名的一本书,皆为古典小品文传世之作,中国人修身养性的必读之书,亦是必读的中华经典之一。 ★《小窗自纪•精装典藏本》是明代清言小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美文鼻祖吴从先的巅峰之作,被评之为“读之如花间饮露,凡心俱澄”。 写景、写情、写人、写道,修身、养性、明理、处世。字字珠玑,娓抒性灵;意幽韵浓,启迪智慧。 ★本版《小窗自纪•精装典藏本》为精装典藏本,设计简洁大方,装帧精美,适合家庭收藏和阅读,特别是灯下翻阅,阅读美感和快感翻倍。让你顺着清澈的文字,进入心灵的世外桃源。 -
国家构建
贫困、毒品、艾滋病、恐怖主义——今天的世界面临着诸多艰深复杂的难题,它们不仅困扰着生活在问题原发地的人民,也威胁着整个人类文明的安全。关于这些问题的源头,研究学者众说纷纭。曾经提出“历史的终结”的弗朗西斯·福山认为,促使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相同的:国家软弱无能或失败。而解决它们的方法,便是国家构建。
本书围绕国家构建这一命题,在国家治理和世界秩序两个层面上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软弱无能或失败的国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严重问题的根源。为克服这些问题,应当在精简国家功能范围的同时,加强国家功能范围内的能力。作者从辨析国家的概念入手,结合组织理论和当代政治现实,提出了在发展中国家构建强有力的国家制度的方式,以及国际社会干预他国时应当重视的国家构建手段,并最终指出,无论是民族国家的国家建设还是国际社会援助与干预,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建设小而强的国家。
=====================================
编辑推荐
★ 下启《政治秩序的起源》等作 以国家为镜鉴探索新世纪的人类兴衰
随着21世纪的来临,人类世界踏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正是站在这一历史节点上,福山集中关注起国家构建的重大意义,此后陆续撰写了两本视野广阔的国家构建历史著作:《政治秩序的起源》和《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
★ 结合组织理论和公共管理学理论 解析国家软弱的基因和制度弊端的病理
从比较政治学的角度切入,对比现实中的不同国家在重要领域的治理成绩,以作者一贯的清晰明了展现各国的国家功能水平,并基于组织理论,明白易懂地分析制度弊病产生的原因和构建高效组织制度的困难。
★ 紧贴世界时事和现代历史 兼具殷切的现实关怀和福山式的历史视角
从贫困、毒品、艾滋病、恐怖主义等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出发,围绕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对国家构建理论展开阐述,同时不忘回顾二战以来的相关经典历史案例,兼顾迫切的现实需要与深度的历史回顾。
★ 北大教授李强作序推荐 全面梳理福山国家理论十余年来的研究思路
李强教授不仅细致解读了本书的要旨,同时总述了作者在后续《政治秩序的起源》等著作中进一步阐述的国家构建理论,帮助读者深入全面地认识作者以广阔宏大的比较政治视野勾勒出的“一幅世界范围的国家构建历史”。
=====================================
名人推荐
弗朗西斯·福山是一位当代事务分析领域的领袖人物,他对我们理解今天这个复杂世界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做出了富有洞见的杰出贡献。
——塞缪尔·亨廷顿
福山令人信服地指出,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从贫困到艾滋病,从毒品到恐怖主义——不是国家过度统治的结果,而是许多国家积年软弱或完全失败导致的。国家的崩溃或软弱在20世纪90年代已在索马里、海地、柬埔寨、波斯尼亚、科索沃和东帝汶造成了重大的人道主义和人权灾难。美国人一度认为,他们只需给钱或者派遣维和部队就可以应对这些灾难,但是9·11事件证明,即使是一个富裕而强大的国家,也仍然不免受到这些遥远而混乱的土地孕育出的灾难的影响。
——《巴尔的摩太阳报》
福山是一位善于处理宏大主题的杰出作者,他敢于冒险,用一章总结出发展理论的历史,再用另一章总结组织理论的历史。他不需要借助什么专业术语就能把问题讲清楚,让读者能够跟上他的思路。
——《华盛顿邮报》
弗朗西斯·福山写的这本小书非常有用、充满智慧,他是一位政治思想领域的领军人物。这本书探索了恐怖主义时代下的一个核心问题:对于脆弱、失败的国家进行“国家构建”的危害(以及某些时候的必要性)。希望这本书会成为国务院政策制定者的必读著作。
-
不敢懈怠
1990年2月11日,曼德拉结束27年的监禁,步出维克托韦斯特监狱的大门,但他为自由的斗争并没有结束。面对被贫穷和种族仇恨困扰的新生南非,曼德拉与白人右翼党派谈判消弭暴力、组织制定新宪法、争取传统领袖的合作深化民主、建立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揭露和直面过去的罪行,他利用个人魅力和政治机敏,力求为南非摆脱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的遗产、实现民族团结和公平公正、顺利过渡到民主社会奠定基础。
《不敢懈怠》接续《漫漫自由路》,是曼德拉的未竟自传,记录了他在获释后及五年总统岁月中为南非建立民主机制而做的种种努力。全书以曼德拉撰写的十章遗稿为骨架,由南非著名诗人、作家曼迪拉·蓝加结合大量未公开档案填充细节和血肉,从中可以感受到后种族隔离时期南非所面临的挑战,为当今世界各种复杂棘手问题寻求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提供了启发。
-
零年
《零年》是对作为二战尾声的1945年所发生的事的回顾。一个世界走到了尽头,另一个焕然一新且前途未卜的世界正徐徐拉开大幕。世界各地都在上演政权更迭,无论是亚洲,还是欧陆大地,均随处可见。之后的权力斗争往往相当残酷,在这一过程中,诞生了我们所熟知的现代世界。
这一变革的规模几乎难以想象。纵观全球,大城市沦为一片废墟,饿殍遍野,人口大幅衰减,生活颠沛流离。人们开展了大范围的无情报复。与此同时,难以估量的损失已成过去,光复掀起了无以伦比的喜庆狂潮,人们前所未有地纵情欢乐。1945年的一系列事件孕育了欧洲福利国家、联合国、去殖民化运动、日本和平主义以及欧盟。战胜者将社会、文化和政治“再教育”强加给战败者,力度之大,几乎史无前例。这种做法多半未经过深思熟虑,但正如伊恩•布鲁玛向我们呈现的那样,以事后之明来看,这些举措实际上还是较为开明、人道和有效的。
这部作品布局宏大,人物故事跌宕起伏。书中,作者信手拈来地谈及亚欧两地的影视艺术作品。也许没有人比伊恩•布鲁玛更适合撰写《零年》这本书了,这是他的力作。
-
国家构建
★ 日裔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哲学家和理论家,其著作的出版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巨大兴趣,俨然形成一股“福山热”。
★ 知名出版品牌“理想国”旗下的福山系列作品的完美收官之作。
★ 福山名作《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的姊妹篇,对国家理论的进一步反思之作。
★ 北京大学教授李强近两万字的长篇导读,全面梳理国家理论的历史和发展,解读福山国家理论的精髓和对当下中国的意义。
本书围绕国家构建这一命题,在国家治理和世界秩序两个层面上进行了讨论。
本书的主要观点:国家构建是最重要的命题之一,因为软弱无能国家或失败国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严重问题的根源;应当精简国家功能的范围,但是应同时加强国家功能范围内的能力;如何把强有力的制度移植到发展中国家;国际社会在对他国进行干预时应当重视事后国家构建的艺术。简而言之,建设小而强的国家不仅是民族国家自身的目标,也是国际社会援助或干预的目标。从国家概念的辨析,到组织理论的介绍,再到政治现实的反思,福山完成了关于国家构建的完整论述。
-
资本主义的未来
【作品看点】
★ “全球顶尖思想家”从道德角度解剖撕裂人类世界的三大鸿沟
本书深入解析了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地区、阶层和国家之间的三大鸿沟。这些鸿沟分化人的归属感,消除共同的道德观念和身份认同,弱化群体间的互惠义务关系,打破人与人的相互信任,日益加剧社会的撕裂程度。
★ 政治中间派的务实之作 从家庭、企业、国家和世界四个层面诊疗资本主义困境
摒弃意识形态之争,从作者及其家族成员的不同成长轨迹、破败的老工业区,到日本丰田与美国通用汽车的商业竞争,以及近年的民粹主义浪潮等实例,分析资本主义乃至于世界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 迥异于《21世纪资本论》等相关著作的思考传统 多角度探索治理资本主义的可能性
从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借鉴了富有洞见的思想,反思政府、企业和家庭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针对自私贪婪、破坏资本主义道德基础的“经济人”,提出了渴望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的“社会人”概念。
★ 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困境 破解积重难返的社会难题
资本主义的弊病令普通人的生活举步维艰。教育体制僵化,出身寒门的年轻人缺乏实用的生存技能;企业只知为股东逐利,员工变成被压榨的社畜;传统大家庭瓦解,贫困的核心家庭在育儿与生活的重负下绝望地挣扎。科利尔主张政府应当为他们提供支持政策,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
【内容简介】
今天的资本主义世界正处于焦虑之中。社会阶层固化,地区差距悬殊,企业唯利是图,家庭不堪重负。二战后带领全球走向繁荣的社会民主主义逐渐衰落,民粹主义乘势而起,不同身份认同、不同意识形态间的对抗日趋激烈。人们不再愿意包容社会中的其他成员,政治选择沦为非此即彼的站队行为。无论选择哪一边,资本主义的未来仿佛都注定将以牺牲一部分人为代价。
那么,真的没有别的选择了吗?
在本书中,保罗·科利尔从近年来的世界政治局势和传统的资本主义思考出发,诊断资本主义面临的困境。地区、阶层和国家之间的鸿沟造成了严重的撕裂。正是这些鸿沟分化了人们的归属感,弱化了共同的道德观念,打破了不同群体间的互惠义务关系,摧毁了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科利尔主张政府应当为社会、企业、家庭和个人提供支持,帮助它们承担道德责任,以包容性而非对抗性的叙事方式,重塑国民间的互惠义务关系。
.
【名家媒体推荐】
我是保罗·科利尔的超级粉丝。这是一本雄心勃勃、发人深省的著作。从根本上说,我同意他的观点——我们需要治理而不是打败资本主义。
——比尔·盖茨[微软公司创始人]
左派注重道德,右派注重现实,但是,在科利尔看来,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精英主义者,都把普通民众看作“无力照看自己”的儿童。然而,任何社会制度如果不能激活人的主体性,在伦理上都是失败的。在《资本主义的未来》中,科利尔试图在左右之外找到“第三条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普通民众不再是被动的“弱者”,而是社群中的积极行动者:他得到,同时给予,实践个人权利,同时相互承担责任,在这一“互惠”的过程中获得人之为人的尊严与友爱。
——刘瑜[清华大学副教授,《民主的细节》《观念的水位》作者]
杰出的经济学家保罗·科利尔在这部大胆的跨界之作中闯入伦理学领域,探讨资本主义出了什么问题以及如何修复它。他认为,要弥合大都市精英与失落者之间的鸿沟,我们需要重塑归属、爱国主义和互惠的伦理。科利尔为当前的僵局提出了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展示出好的经济学与道德和政治哲学是密不可分的。
——迈克尔·桑德尔[哈佛大学教授,《公正》作者]
这个时代急需保罗·科利尔的洞见。《资本主义的未来》重新拾起了我们共有的道德观念,指出了它在家庭、组织和国家正常运转的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这本书是凯恩斯时代以来最具革命性,也有希望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社科著作。
——乔治·阿克尔洛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资本主义对赋予的都市人来说是天赐之福,对于其他人而言则并非好事。保罗·科利尔以实用主义的姿态调动卓越的经济学知识,充满激情地为众多被鸿沟撕裂的西方国家指出了另一条可选的道路。
——默文·金[经济学家,前英格兰银行行长]
科利尔是英国至为优秀的经济学家之一,在这部重量级著作中,他分析了当今资本主义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与其他民众之间、大都市与中小城市之间日益扩大的裂痕。为实现共同繁荣,他主张在国家政治、公司和家庭层面重建道德基础。他拒斥意识形态和民粹主义,提出了务实、大胆和富有洞见的方案。
——马丁·沃尔夫[《金融时报》2018年最佳经济类图书评语]
一些人认为,爱国主义有碍于推动一个更加公正和体面世界,包括那些最穷的人,走向繁荣。而保罗·科利尔却很看好爱国主义。他认为,抽象的世界主义经常被借以谋求愚昧的个人利益,相较而言,爱国主义可以为全球合作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科利尔要如何修复富裕民主国家的情感纽带呢?《资本主义的未来》提供了大量新颖的建议,在科利尔这个“务实的中间派”身上,你能找到许多干货。
——《纽约时报》
这本大师之作结合了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对多种社会科学成果的卓越思考,分析了这个时代下归属感的分崩离析——家庭、工作场所和国家——以及它引发的挫折,正是这些挫折为民粹主义者意识形态鼓手提供了崛起的时机。面对众多国家业已失灵的资本主义制度,他提出了一系列治理资本主义的务实政策,力图重建政治光谱中“饱受批评的中间派”,恢复当代生活的“社区伦理”。
——《科克斯书评》
-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以“国体”之名,让包含殖民地在内的全日本帝国笼罩在强烈的国家意识形态支配下,对战争、天皇、国家极端狂热,进而深化其大亚细亚主义与玉碎思想。通过考察日本人的锁国性格与自卑感、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国家的强制力,以及国家与人民的关系,鹤见俊辅精辟地剖析日本如何从一个在明治时期走向富强,精神思想自由、开放的国家,转变为保守、狭隘,法西斯主义横行的侵略国。他进而解释日本知识分子对国家主义的挣扎、反省、抵抗为何会失败,又如何在受到压迫后屈服“转向”,成为军国主义的“共犯”,最终在国家发动战争时,宣传并正当化军国主义和超国家主义,致使日本走向玉碎之路。
-
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
1960年代,哲学家阿伦特在旁听耶路撒冷审判后,基于她看到的艾希曼形象——庞大体系下的小齿轮,只知服从命令而没有自己的思考——提出了“平庸之恶”的概念。然而,施汤内特在分析大量一手资料后却发现,艾希曼绝非盲目服从的平凡纳粹官员,而是一个善于伪装、不思悔改的谋杀犯。本书不仅纠正了长期以来对艾希曼的误读,更还原了战后纳粹与残余极右翼分子构成的逃亡网络,呈现了联邦德国的鲜活片段,揭示了美洲纳粹圈子的真实面貌。
◎编辑推荐
★揭开平庸的面具,还原大屠杀刽子手的本真面目。半个多世纪以来,纳粹屠杀犹太人“最终解决方案”的主要负责人阿道夫·艾希曼,因阿伦特的著名论述而成为“平庸之恶”的典型——服从命令的公务员、“从未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本书通过大量一手史料,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艾希曼是一个老练世故的操控者、不思悔改的谋杀犯,他清楚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却不知疲倦地伪装自己,逃亡期间还与其他纳粹残余狂热地计划未来目标。
★破案一般的史料甄别,戳破层层谎言与伪装,在艾希曼布下的迷魂阵中挖掘历史真相。利用艾希曼本人写下的1300多页笔记和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纳粹沙龙上留下的73卷录音带,施汤内特透过文稿中的拼写错误推断记录员的纳粹背景,通过艾希曼的谈话态度推断阿根廷纳粹圈的人员范围,以福尔摩斯般的细致与敏锐,抽丝剥茧,追溯艾希曼的逃亡历程,揭示南美纳粹圈子的真实面貌。
★重建战后极右翼分子构成的逃亡网络,展现纳粹意识形态在全球的余波。关心艾希曼下落的,不仅有上百万受害者和纳粹猎人,还有协助他逃亡、对追捕与审判百般推诿的各国政府,以及千方百计阻挠他重返历史舞台的昔日纳粹同党。施汤内特从各国情报机构档案堆中找到的资料,有力质疑了联邦德国政府与情报人员犯下的错误与疏失、阿根廷庇隆政府的纵容与共谋,也显示了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大程度上延续到了战后。
★荣获北德广播电视台非小说类图书奖、坎迪尔卓越认可奖奖,入围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决选,《纽约时报书评》《华尔街日报》《科克斯评论》《出版人周刊》等媒体齐声推荐。
◎名家推荐
[施汤内特]详尽的研究把艾希曼其人和他所处的环境再次带到我们的视野中……未来任何关于艾希曼现象及其广泛政治影响的讨论,都绕不过这本著作。
——《纽约时报书评》
相比于哲学学者,施汤内特的写作更像调查记者,出色地搜集了散布在几大洲的海量档案,为耶路撒冷审判前的艾希曼形象增加了许多新的、令人惊叹的细节。
——《华尔街日报》
一本重要、非凡的著作。通过对细节史无前例的挖掘,施汤内特揭示了恰恰被阿伦特“平庸之恶”理论所遮蔽的真相。她一丝不苟的研究和显而易见的道德义愤,使阅读的过程扣人心弦。……施汤内特笔下的艾希曼,令人无法移开视线。
——《每日野兽》
施汤内特比较、核对、解释了艾希曼布下的迷魂阵中的大量材料,令人叹为观止。……她让艾希曼从阿伦特的阴影下重新回到舞台的中央。
——以色列《国土报》
施汤内特研究的细致与审慎,怎样强调都不为过。连单词拼错或印刷错误,她都会指出来。
——《布法罗新闻》
本书的写作目的令人激动……其重要性不容质疑:施汤内特的研究,充满了被遗忘的文档、丢失的访谈、被掩埋的证据,它完全颠覆了人们对艾希曼的固有认知。
——《出版人周刊》
引人入胜地再现了一名顽固的纳粹狂热分子的逃亡旅程,及其在阿根廷重整旗鼓的可怕事实……施汤内特熟练地钩沉各种信息……这不仅是一本关于艾希曼精妙伪装的严谨、重要著作,也讨论了我们如何把表象认定为真实。
——《科克斯评论》
如果说之前的研究者们严重削弱了阿伦特的论据,那么施汤内特“粉碎”了它。
——德博拉·利普施塔特
-
圣经与利剑
“人类为巴勒斯坦流的血,比为地球上任何地方流的都要多”。起源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在经历近两千年的流散后,在同一片土地、操着原有的语言重新建国。在这个独一无二的历史事件中,英国的支持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方面是由于不列颠人一直将巴勒斯坦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大英帝国的战略考量。
巴巴拉·塔奇曼通过生动的细节、文学的笔法,以及坚实的史料支撑,记述了从不列颠起源到《贝尔福宣言》的漫长历史中,文化和政治的动机——即“圣经”与“利剑”——如何塑造了英国的近东政策,并深刻影响了近代中东地区的历史进程。
-
残酷剧场
“全球顶尖思想家”写给残酷世界的理性建言
直面人性与历史的暗黑时刻,深入探究是什么让人类如此残暴不仁?
二十世纪的强权与战火又催生了怎样的艺术花朵?
《残酷剧场》是伊恩·布鲁玛多年来在《纽约书评》发表的艺文评论和历史散文精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各地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屠杀和种族灭绝。有人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邪恶的纳粹,只等着适当时机爆发。伊恩·布鲁玛则想问:究竟是什么让人类如此残暴不仁?民族?国家?信仰?理想?或只为了满足变态快感?为了追根究底,布鲁玛带领读者探索纳粹的宣传影片、德国占领下的巴黎、犹太人的命运、被盟军炸成废墟的柏林、争议不断的《安妮日记》、珍珠港事变、神风特攻队、堕落艺术、冷战下的东德、巴以冲突、战后的日本的前卫艺术等等,从电影、文学、绘画、音乐、剧场、舞蹈的表现中,重回第二次世界大战现场以及战后重建的世界,试图找出答案。
艺术家为了回应强权的压迫与残酷的现实,在作品中揭露文明行为背后的黑暗面,直视人性中邪恶的冲动。赫尔佐格、法斯宾德、马克斯·贝克曼、乔治·格罗兹、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大卫·鲍伊、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大岛渚、村上隆、克鲁伯等,都试图探究人类处境的深渊,从中开出艺术的花朵。布鲁玛从不同的人物切入战争,结合对作品的分析、对历史的洞察,辅以敏锐的美学判断,提供读者一个理解人类当前处境的面向,让我们对生活中所见之美、暴力和残酷,有更深刻的体会。
★ 直视人性中的邪恶深渊,剖析暴力、残酷、权力与艺术的神秘联结。从电影、摄影、绘画,到文学、音乐和舞蹈,谈论备受争议的纳粹导演莱妮·里芬施塔尔、德国新电影代表者法斯宾德、表现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马克斯·贝克曼、美国西部片精髓象征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被称为“摇滚变色龙”的大卫·鲍伊等艺术家,到德布林、永井荷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文学家,见证他们如何回应强权与战争、对抗残酷的现实,最后从中开出艺术的花朵。
★ 以史实和理性,取代狂热与悲情,探讨20世纪影响全人类命运的战争与种族屠杀。本书从不同艺术家和烽火下的“普通人”的经历,切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柏林和巴黎的惨况、犹太大屠杀的悲剧、神风特攻队的自杀攻击、《安妮日记》的争议、冷战下的东德、巴以冲突、美国帝国主义等,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这些事件背后的权力机制与人性冲突,分析人们对20世纪动荡时代的历史认知与解读。
★ 从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到作品的时代精神,理解人类当前的处境与危机。布鲁玛不仅仅聚焦于“二战”,其关怀扩及今日世界的认同危机、找寻历史真相的无力感、底层社会的暴力、年轻世代的虚拟世界生活、当代新闻媒体怪象、亚洲国家经历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下产生的迷惘等,重新赋予20世纪的经典电影、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全新的时代意义。
★ 美国笔会“迪亚蒙斯坦—施皮尔福格尔艺术评论奖”(Diamonstein-Spielvogel Award)得奖作品。
布鲁玛的兴趣广泛,并对此充满热情,勇于批判……尽管他剖析的创作者天马行空,他的见解评论却总是鞭辟入里。
——《书单》
布鲁玛写作风格行云流水,探讨题材广泛多样……展现一般文化评论者缺乏的器度……在艺术作品分析上多有着墨,虽然世道日益艰难,但他在字里行间仍对历史抱持正面态度。阅读他的作品,是一趟独树一格的知性之旅,与艺术文化独一无二的邂逅。
——《科克斯评论》
-
战时的第三帝国
编辑推荐
★透过宏观的战争描绘与普通人的战时经历,细致讲述纳粹的军事征服与毁灭。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直到1945年5月投降为止,德国以闪电战攻势横扫欧陆,占领法国、丹麦、挪威、荷兰等国,进攻英国、苏联和北非。从波兰战役、冬季战争、突出部之役、巴巴罗萨行动,到大不列颠空战、斯大林格勒战、诺曼底战役等,埃文斯以流畅的叙事和清晰的分析,娓娓道来一场场决定二战走向的关键战役,带领读者回到历史现场。
★深入探讨纳粹的种族灭绝与优生政策,从参与者、动机、手段、地点、人数、各界反应等面向完整剖析纳粹罪行。从纳粹重建欧洲种族秩序的企图,对犹太人、斯拉夫人、吉卜赛人等“劣等民族”的偏见,希特勒、戈培尔、希姆莱等人的意识形态,种族转移与清洗对战争经济与资源分配的影响,杀害精神病人和残疾儿童背后的“净化”心理,奥斯维辛、比克瑙等集中营内的惨无人道,大规模枪杀与毒气室建立的计划,纳粹暴行的受害者人数,以及德国民众对此的支持或反感,全面理解这场20世纪人类最大的浩劫。
★打破过去聚焦在战役或集中营的单一视角,全方位揭露第三帝国的战时体制及其运作,洞察纳粹自我毁灭的根源。本书以战争的推进为时间轴,鞭辟入里地探讨德国如何全面动员内政、外交、经济、殖民、人口管理、武器研发、企业合作、媒体宣传、宗教信仰、文学、电影、音乐、艺术、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如何控制擘画帝国的方方面面,倾全国之力投入“总体战”。
★不仅聚焦希特勒、戈培尔等少数纳粹高官,还扩及希特勒盟友、政府官僚、军事将领、普通民众,呈现更完整更真实的第三帝国。通过大量官方文件、会议记录、电报、信件、报纸、日记、回忆录等史料,埃文斯不但细腻地还原希特勒、戈培尔、希姆莱等纳粹领导的心理、决策,更描绘影响帝国存续的装备部部长施佩尔、波兰总督府总督弗兰克、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B集团军群指挥官博克、党办公厅主任博尔曼、元首办公厅主任鲍赫勒、帝国首席新闻官迪特里希、奥斯维辛集中营长官霍斯等等,立体且全面地展现纳粹德国的内部机制。
★《时代》《出版人周刊》《卫报》《科克斯评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齐声推荐。
名家推荐
埃文斯行云流水的文字,展现他对第三帝国历史及其浩瀚的文献资料的透彻理解……埃文斯对第三帝国最终覆灭的描述,扣人心弦的精彩程度堪比当年盟军对德国步步逼近的包围。……无论是历史学者或广大的读者,在阅读这本书后,都会为作者的叙事能力而倾心。
——《出版人周刊》
为什么如此渴望秩序和民族自豪感的德国人民,却毫不犹豫地跟随史上最鲁莽的罪犯走向灭亡?《战时的第三帝国》,理查德·埃文斯完成的历史杰作,几乎回答了这个问题的每个可能的面向。……这段历史已如此熟悉,但埃文斯凭借智慧、良好的架构与令人钦佩的清晰文笔,对这过去几十年来已被广泛研究的课题,进行了最好和最新的总结。
——《时代》周刊
我们都知道这段历史的結局,但理查德·埃文斯的三部曲更精妙地引領我们看清全貌
——《卫报》
鲜少历史学家敢尝试这样的宏大叙事,难以想象还有谁能改善这部作品,更遑论超越。
——《华盛顿邮报》
埃文斯将纳粹种族政策、内部党争和外交政策等传统研究方向和文化生活、教育政策和经济掠夺等更晚近的学术焦点结合在了一起;利用的材料五花八门,既有盖世太保文件和社民党秘密报告等经典的官方信息,也有当时德国人的信件和日记等一手记录,毫无遗漏地将纳粹德国的方方面面呈现在读者眼前,可谓包罗万象。
——《德国历史》
埃文斯避免了许多第三帝国历史著作的缺点:将第三帝国的历史等同于希特勒的个人传记,而普通的德国人不是希姆莱恐怖统治的受害者,就是戈培尔宣传狂潮的无脑容器。在他的笔下,第三帝国的历史没有主角,有的是一群被一视同仁的恶棍,他为读者呈现的是一个更加饱满而真实的第三帝国。
——《纽约时报》
“第三帝国三部曲”是现今所有语言中有关纳粹德国的最全面的历史作品。
——伊恩·克肖,《地狱之行:1914-1949》作者
“第三帝国三部曲”全面描绘了希特勒政权起源、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读起来令人叹为观止。它可能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衡量相关著作的标杆。
——罗伯特·奇蒂诺,美国历史学会学者
内容简介
直到1939年,大多数德国人仍相信欧洲不会再次陷入一场全面战争,相信希特勒在重振德意志荣光时会通过外交手段维系和平,但这一丝希望在9月1日150万德国大军入侵波兰的那一刻彻底破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正式揭开,德国开始以闪电战横扫欧洲大陆。随着占领区的扩大,第三帝国实行新的种族秩序和优生计划,对象从犹太人、波兰人、斯拉夫人、吉卜赛人,逐步扩展到“反社会者”、精神病人、残障儿童。从“安乐死”计划到种族灭绝,纳粹一步步实行工业化流水线式的大规模谋杀。
从冬季战争、大不列颠战役、巴巴罗萨行动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理查德·J. 埃文斯结合战争进程的宏观叙事与各阶层、各种族民众的个人陈述,揭示德国如何点燃欧洲战火,洞察希特勒的野心与动机,完整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龙去脉。他更聚焦纳粹党的普通成员、一般德国人和“非德意志”人的日常经历与心境,细腻地描绘在这段悲惨的烽火岁月中,“普通人”是怎么生存的。全书融合了叙事、描述和分析,从战役、政策、党内斗争、经济发展,乃至文化宣传、武器研发、科学研究到种族屠杀,完整而精确地展现第三帝国从1939年全面开战到1945年彻底覆灭期间的各个面向。
-
我们的后人类未来
福山在1989年提出现已家喻户晓的宣示,我们所知的历史已臻于终点。十年后,他修正自己的论点:我们还没抵达历史终点,因为,我们仍未臻于科学终点。在这部著作中,对于快速发展的生物工程可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福山提出了警告。福山认为今天的科技已经有各种提升、改变人类能力的方法,而在未来这种改变恐怕将会更剧烈,目前我们用药物及外科手术来改变我们的能力,而不久的未来,我们会有基因工程及其他方法可以改变人类最基本的特性。生物科技如果漫无节制的发展下去,会根本改变人性及人类社会,这就是福山所指的“后人类的未来”。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