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历史
-
明治天皇
纪念碑式的传记伟作 日本崛起的恢弘历史长卷
1867年—1912年,日本从落后封闭的封建国家,一跃成为君主立宪制的现代大国。欧美数百年间的变化,在明治天皇在位的四十余年中急速上演;后世日本的命运,在此亦有端倪。然而,明治却隐身于各个事件和人物背后,难见踪迹。他是无能的傀儡,还是最伟大的君主?在时代的巨大浪潮中,他如何应对周遭的一切?
本书搜集庞大的资料,在天皇的个人细节和时代的重大事件中达成巧妙的平衡。我们既可以看到明治拘谨地会见外国使节、偏爱个别后妃、在伊藤遇刺后好像突然老去,同时也能看到倒幕运动、明治维新、西南战争、日俄战争等风云变幻的亲历见闻。它是一部传记,亦是一个时代的编年史。
-
战争、枪炮与选票
本书研究的主题就是,为什么政治暴力在极端贫穷的最底层10亿人的社会里如此普遍,以及如何才能遏制它。在最底层10亿人的地区,如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乌干达、肯尼亚等国,其国家结构性的缺陷导致人民除了依靠国际社会供应必需的公共物品之外,别无他法。然而最底层10亿人的小国政府对主权的激烈捍卫,再加上领导人的软弱和冷漠,彻底限制国际行动实际上能达到的效果。
-
日本之镜
★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26)——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由内田康专文导读,以“亚文化”为关键词,梳理日本在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如何大量地吸收、模仿外来文化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精辟地点出日本文化静谧、沉稳,同时庸俗、下流的独特魅力。
★ 《日本之镜》对日本的神话传说、电影、戏剧、文学、艺术进行深刻又有趣的探讨,剥开附在日本文化表面的层层面纱,解释日本民族极端且矛盾的文化特性。伊恩·布鲁玛以幽默风趣的文笔,带领读者窥见日本大众文化中色情、暴力、变性等元素背后,追求美及自我解放的意图。
★ 《日本之镜》聚焦于日本的流行文化,通过各类漫画、女扮男装的宝冢歌剧团、演艺圈的偶像明星,到黑帮、色情、家庭等各式电影,伊恩·布鲁玛都揭示隐藏其后的日本传统文化、民族性、社会氛围,以及自我认同,也解释了为何这些流行文化或励志向上,或怪诞荒唐,或血腥低俗,卻都能在商业及文化传播上異軍突起,取得成功。
★ 获选“兰登书屋20世纪百大英文非虚构”读者票选之书。
【内容简介】
强调礼节、秩序及仪式,温柔文雅、合群顺从的日本人,其大众文化中却处处糅合了极端病态的暴力与色情美学。以“家庭”为价值判断的核心,对“母亲”“父亲”形象的期望、幻想,造成日本人对性别的焦虑与矛盾。男性对“母性”的渴望、对女性力量的恐惧,以及对女性性欲的忧虑,通过谷崎润一郎、吉行淳之介、沟口健二、铃木清顺等人的作品展现无遗。而重视合群、强调集体的日本人,个人内心情感与自我主张在社会规范与社会期许面前毫无作用。群体和人际关系的束缚,造成在义理人情之前,道德、法律都需退让,进而说明日本人往往缺乏个人责任承担意识的民族性。
《日本之镜》通过对电影、戏剧、文学、艺术和神话传说鞭辟入里的分析,剥开附在日本文化表面的层层面纱,解释日本民族这些两极又矛盾的文化特性,同时勾勒出日本人如何映照出自身的样貌。无论是黑泽明的电影、三岛由纪夫的小说、文乐《忠臣藏》、宫本武藏的传说,或是黑帮片与家庭剧,伊恩·布鲁玛都信手拈来,幽默风趣地探索有如镜子般反射出现实的戏剧性幻想。他对日本大众文化中病态怪诞的行为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解释,让读者能理解这个被迫温文尔雅的民族如何借由“人为”的风格化与仪式感,寻求压抑自我的解放。
【名家推荐】
本书列举了当代日本流行文化的怪象,从拥有庞大发行量和充斥荒诞暴力元素的色情漫画,到多愁善感的黑帮片和流浪者电影,无所不包。笔触诙谐幽默,令人忍俊不禁。
——《纽约时报》
文笔大胆,内容引人入胜,可读性极强……《日本之镜》融会了大量涉及两性的奇闻轶事,让人在读得津津有味之余,不免泛起阵阵不适感。这主要是因为作者是从日本的神话展开论述,清楚何时应拉开幕布。
——《新政治家》
大开眼界……本书是对(日本人)身份认同和归属感这两大问题的一项探索,既怪诞诡奇,又充满智慧……实在是妙笔生花。
——《每日电讯报》
《日本之镜》呈现了一名游客最想看见的真实日本,他应该把这本书放进行李袋中。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这本精彩绝伦的文化研究和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的《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一样,用电影探索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但布鲁玛更进一步利用电视剧、漫画和黑白情色片强化他的分析……迷人的民族掠影。
——《卫报》
这本书精妙地解释了日本混合的国家体制和文化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柯克斯评论》
-
资本之都
当德里搭着金钱和野心的高速列车飞奔向世界时,
许多人一夜致富,更多人在自己的家园成为难民。
贪婪、暴力、焦虑、边缘化成为理解德里的关键词,
这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缩影与许多城市未来的共同面貌。
【编辑推荐】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30)——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作者拉纳·达斯古普塔透过一系列采访和个人的探索观察,描绘一个百万富翁与贫民窟并存,机遇和腐败共生的所在,呈现出一幅与资本主义相遇的德里城市肖像。
★《资本之都》讲述的主体是印度与德里,更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缩影与许多城市未来的共同面貌。拥有炫目财富和复杂文化的地区受殖民政权接管,遭受文化摧毁、财富掠夺,并经历了种族灭绝的灾难,后殖民政府则深陷经济重建与权力斗争,最终让路给了充满活力的自由市场。过去的历史创伤如同幽灵般飘荡在贪婪、野心、欲望、剥削之间,陷入经济深渊的穷人生活再无保障,中产阶级也感到焦虑疲惫,金钱成为德里人生活的目标,也成为宰制生活的枷锁。
★《资本之都》的核心主题是正崛起于印度城市中的富人,他们搭乘全球化的列车,在被资本主义彻底改造的德里获取财富、地位与权力。这群新兴中产阶级通过无限商机建立起庞大的商业帝国,为城市注入活力和西方的生活方式,也为崛起的印度带来生机和希望。同时他们对土地和资源的争夺、对金钱的渴望,严重剥削了农民和穷人,改变了政治、住房、医疗、教育等各面向的运作规则,令德里被笼罩在资本主义的阴影中。
★ 荣获2017年“瑞斯札德﹒卡普钦斯基报道文学奖”(Ryszard Kapuściński Award)和“爱弥尔·吉美亚洲文学奖”(Prix Émile Guimet de littérature asiatique)。并曾入围“奥威尔奖”(Orwell Prize)和“皇家文学学会温达杰奖”(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 Ondaatje Prize)决选名单。
【内容简介】
在世纪之交,拉纳·达斯古普塔来到印度德里,一个百万富翁与贫民窟并存,机遇和腐败共生的所在。自1991年宣布开放市场以来,首都德里在风起云涌的经济改革中,从印度北部一个饱受历史创伤的文化古城变身为具有全球影响力、蓄积丰沛资本的国际都市。通过国际业务外包、房地产炒作等各种商业活动,新兴中产阶级把自己视作全球化的主要代理人和受益者,其生活方式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化、美国化。当他们的财富藉由巧取豪夺而与城市的天际线一起冲向云端时,这座城市中经济难民和贫民窟的数量也随之攀升。
全球资本市场为德里带来转变、机会、创新、希望,但也带来被金钱主宰的房地产市场和医疗体制、层出不穷的暴力犯罪、遭滥用污染自然与环境、失能的行政体系与贪污腐败,再加上印巴分治以来一直存在的种族问题,21世纪的德里居民面临了愈发严峻的挑战。无论富人、中产阶级、拾荒者,还是罪犯,无人能置外于这场毁坏与创造的矛盾。
作为一个从印度移往英国的二代移民,达斯古普塔以一种既亲切又好奇的心情重新回到自己先祖的土地上,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对德里居民的采访,以小说家的生花妙笔将德里的历史与当下交织成篇,为城市发展大潮下的疏离与残酷留下客观的纪录——在资本主义和全球化席卷世界的今日,被金钱资本淹没的德里既是许多城市共同的过去,也是许多城市无可避免的未来。
【名家推荐】
这本书充满了启发性的细节和生动的印象,涵盖从商业到娱乐,从性到婚姻等各方面,展现德里如何成为一个从居民背上建造起来的机会之地。达斯古普塔的庞大叙事活跃地捕捉了当代人的喧嚣,他们将德里引向全球经济的未来。这既是一封写给转型中城市的情书,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警示。
——《出版人周刊》
一个在德里生活了十多年的英国印度小说家对一个失去灵魂的城市所做的深入、令人不安的探索……面对印度经历的社会和文化上痛苦的转变,这是次真诚又令人担忧的审视。
——《科克斯书评》
拉纳·达斯古普塔凭着洞察力、人道关怀以及精妙优美的文笔,剥去德里层层的否认掩饰。他成功地以引人入胜而非令人排斥的方式掀开早已溃烂的伤口……他带来充满同情和理解的洞见,也深入到政治和金钱的关系网络……他惊人的结论是,这个拥有近两千万人口、作为新世界秩序引擎的城市,并非因它的不成熟而有趣,而是因为它的成熟看起来与我们所期望的完全不同……看着当代德里就如同看着全球21世纪最耀眼、最前卫的样貌。
——《时代周刊》
一幅精美写就的城市肖像,这座城市腐败、暴力、满是伤痕,且发展快速得连其居民都几乎认不出来了。这是一位大作家创作巅峰时令人惊叹的杰作。
——威廉·达尔林普尔(William Dalrymple),《精灵之城:德里一年》作者
达斯古普塔的目光敏锐,他对微小时刻的敏感使得这本非凡且温柔的书在读者心里如同一系列惊人的短篇小说一般流连不去。 在德里,被破坏、四面楚歌、惊人的突变,他看到了属于未来的全球化城市。
——《展望》杂志
引人入胜,且常令人感到可怕的……达斯古普塔与各式各样的现代德里人的抒情相遇,揭示了一个小说家的耳朵,更被精美地勾勒……如果达斯古普塔显得对德里严厉,那是因为他在乎。
——《每日电讯报》
贪婪、不人道,以及让这座城市及其人民陷入伤痛的恶性循环的愤怒——这些就是达斯古普塔向我们展示并让人感到无比震惊的。
——《每日野兽》
拉纳·达斯古普塔的杰作提供了一部现代德里与数百万益发富有的奋斗者的史诗般戏剧性肖像。
——《麦考林》杂志
对德里与资本主义相遇的一次令人信服的调查......正如在他的小说中,达斯古普塔以沉着的方式摧毁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今天的模式中找到了过去的怨气,理解和神话的连续性。
——《明潮》杂志
一幅有钱德里毫不留情的肖像……达斯古普塔的写作天赋与他从研究对象那里探得惊人坦率的能力是相匹配的……在最近关于印度自由市场革命及其意外后果的书中,这是最有价值的一本。
——《纽约客》
一部非常优雅的作品,其浓郁的风格和范围常常让人想起奈保尔的《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
——《新政治家周刊》
达斯古普塔用他的素材更广泛地反思了资本主义的美好与野蛮、旨趣与动力、轻率与非道德……《资本之都》主要是一本关于德里的财富与名门望族的书。然而也有一些生动的篇章用于描述那些讲英语的中产阶级,以及在这一阶级中的世代变化……与商人或毒贩子访谈的摘录部分既令人吃惊又让人胆寒……达斯古普塔的分析总是很独到,其写作也总是不同凡响。
——拉马钱德拉·古哈(Ramachandra Guha),《新共和周刊》
作者通过深度采访搜集所有资料,详细剖析了促成该地区“财富至上”文化的原因……这本书是非常成功的创意类纪实文学作品。
——贝琪·哈特曼(Betsy Hartmann),美国新罕布什尔学院发展学荣誉退休教授
-
奥斯曼帝国的衰亡
本书栩栩如生地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东,描写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扮演的角色。中东是地缘政治的关键,奥斯曼帝国得到德国金钱、武器和军事顾问的支持,向英法俄军队开战。土耳其人在加利波利、美索不达米亚和加沙,给协约国以决定性的打击,然而战局逆转。巴格达、耶路撒冷、大马士革相继陷落。战后胜利者瓜分奥斯曼帝国,种下了现代阿拉伯世界永无止境的冲突根源。
-
创造日本
从为黑船震动惊恐的江户幕府,到主办东京奥运迎向全球的现代化国家,
伊恩•布鲁玛深入浅出地重新解读“日本成为现在的日本”的过程,
发掘日本真实而复杂的面貌,探索日本模式蕴含的黑暗力量,提供借镜历史、思索未来的独到视角。
从1853年马修•佩里的黑船驶入江户湾,结束长达二百多年的锁国,到在美国的监管下成为一个经济高度发展,并于1964年成功举办东京奥运的现代国家,日本不过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在这本睿智、优美而精简的书中,伊恩•布鲁玛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细腻考察,清晰地呈现日本历经的种种重大事件及相继而来的转变,从倒幕运动、明治维新、日俄战争、侵华战争、东京审判,一直到美国接管及东京奥运。布鲁玛深刻地探讨日本社会思想、政治秩序和经济生活等各个面向,并以独到和客观的视角解释日本如何经历这些戏剧性的巨变及伴随的战争与变革,最后从一个小小封闭的传统岛国一跃成为牵动东亚乃至世界的现代国家。
-
教宗与墨索里尼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27)
★抽丝剥茧,还原墨索里尼与庇护十一世的利益纠葛;尔虞我诈,真实版《达芬奇密码》的权谋再现
★梵蒂冈秘密档案馆最新公开史料,揭开法西斯政权崛起的秘辛
【本书看点】
①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27)——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透过历史迷雾,揭开意大利法西斯与罗马天主教会最高领导人的选择与沉默,如何将欧洲拖向深渊,改写数百万人的命运。
②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利用梵蒂冈秘密档案馆最新公开史料,两万五千页文献,历时七年,挑战学界既定观念,颠覆性重写庇护十一世与墨索里尼的共谋故事。
③ 细致描写两位20世纪早期绝对权威的勾结、利用、制衡与背叛,生动刻画多位意大利与天主教会重要人物,重现二战前的暗流涌动,复原法西斯崛起过程中的危机与挑战。
④《出版人周刊》《纽约客》《星期日泰晤士报》《卫报》《科克斯书评》等媒体齐声推荐。
【内容简介】
1922年,庇护十一世被推选为教宗,几个月后,墨索里尼就任意大利总理。一直以来,两人之间的关系被掩盖在罗马教廷从战前即英勇地反抗法西斯党的假象下,而庇护十一世及其继任者也长期被塑造成与墨索里尼为敌的英雄。大卫·I.科泽利用梵蒂冈2006年开放的秘密资料,历时七年,呈现了两人的共谋故事,彻底颠覆了这一既定观点。
忧心于教会权威衰落的庇护十一世借助法西斯的力量抵抗共产主义和现代社会的来临,野心家墨索里尼则凭借教宗的祝福提升公信力,进而掌控意大利。两人充满尔虞我诈、最终摇摇欲坠的利益结盟,改变了上百万人的命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梦魇也由此开始。
科泽利用详实的史料、紧凑干练的文笔,生动刻画了多个20世纪早期欧洲和罗马天主教会的重要人物,从崭新的视角揭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崛起的秘辛,还原了一段重要历史的真相。
【名家推荐】
《教宗与墨索里尼》完全配得上“开创性”、“有胆量”和“引人入胜”这几个词,甚至必须用它们来描述之。本书明确挑战了学界关于庇护十一世和法西斯领导人关系的既定观念。简而言之,两人的关系绝非敌对,而是相互依存。多亏了作者深入、全面的研究,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高超的叙事技巧,他才能这样毫不畏缩地提出大胆的结论,并确凿地予以证明。这本精良之作文笔优美、研究细微、内容新颖,令人沉迷其中,并予人极大的启发。
——凯文·马迪根(Kevin Madigan),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
《教宗与墨索里尼》讲述了两位巨人的故事,分别是教宗庇护十一世阿契尔·拉蒂和法西斯当领袖贝尼托·墨索里尼。……大卫·I.科泽前无古人地将两者并置在一起。梵蒂冈在2006年开放的档案,以及墨索里尼布置在梵蒂冈高层的间谍的海量档案被发现,为科泽提供了数目惊人的新证据。他对牵涉在这段历史中的每个人物都有极其出彩的描写,令本书精彩得犹如一本伟大的小说。
——乔纳森·斯坦伯格(Jonathan Steinberg),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系教授
无论是叙事功力还是对道德的精妙拿捏,本书都令读者印象深刻……科泽披露了两位脾气暴躁,常常丧失理智的统治者之间的故事,为我们讲述了双方尔虞我诈、斗智斗勇的阴暗往事,并时常对权柄的运用展开令人惊异的调查。
——《卫报》
每当谈论庇护十二世时,我们总觉得庇护十一世的统治年代只是一种铺陈和衬托。科泽的这本上佳之所将改变这种观点……自开篇起,科泽为我们构筑了阿契尔·拉蒂(后来成为庇护十一世)和贝尼托·墨索里尼的人生轨迹,两人的起点都让人料想不到,1922年后的他们将扮演如此重要的历史角色。叙事随着教宗和领袖各自生涯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制度背景展开,以精彩详尽的细节描绘了双方利益的交汇与冲突……科泽的大作为这段历史打开了一扇多年禁闭的窗,从今往后,它将大白于天下。
——《新共和》
引人入胜……《教宗与墨索里尼》的宏大与阴谋诡计,使我们对马基雅维利权术的冷酷再添新的理解……真实版《达·芬奇密码》……却运用了最规范的学术体例和最可靠的史料。
——《旧金山纪事报》
一项关于自私和投机的研究,描述了法西斯主义和天主教会相互勾结、共同起落的历史……《教宗与墨索里尼》为现代历史最具深远影响的一段时期翻起了一道令人不安的波澜。
——《旧金山书评》
科泽为我们阐明了20世纪欧洲极其重要的两位政治人物之间的关系,他快节奏的文字具有极强的可读性,这绝对是一本必读之作。
——《出版人周刊》
振聋发聩……卓越非凡……数十年来,梵蒂冈一直否认与意大利法西斯有任何瓜葛,或对此事含糊其词,科泽以极其权威的方式,驳斥了这些不实的言论。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叙事生动……科泽利用了近期开放的关于庇护十一世的梵蒂冈档案,他缜密的研究彻底颠覆了既有的观念,天主教会并没有抵抗墨索里尼。
——《今日美国》
-
长安家风(图书未上市已预售2万册)
家风,也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里的行为准则,体现在父辈们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上。家风,亦反映一个家庭或家族行为处事的风格和特点,是其在社会上立足发展之本。
近年来,由于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原因,“家风”在有的家庭中发生了“变异”。现代人对孩子教育的程度达到空前,但这些教育往往只体现在技能、特长等方面,过度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孩子人格的等方面的教育关注不够、思考不多,造成教育的畸形,有人把“升官发财”当成了的家训,以致给后辈埋下了罪恶的种子。个别贪官“一家端”的案例,某些“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的违法犯罪率上升,无不与其家风不端密切相关。在功与利的面前,这些人彻底丢掉了尊严和道德品格,不仅自己身陷其中不能自拔,还把这种功利思维作为人生哲理传递给下一代,使一些未成年人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性格,凡事不容人,只图对己利好,完全把公□正义放在一边。而反观古人的教育思维更值得当下人借鉴和思考。
-
大家都很孤独:和卢梭一起面对孤独
大家都很孤独:和卢梭一起面对孤独孤独,像是一种病毒,正在这熙熙攘攘、人流不断的都市里,无声地蔓延。它令我们痛苦,也危害了我们的健康。法国大思想家卢梭是一个伟大的孤独者,他在《一个孤独者散步的梦》《忏悔录》等作品中对孤独有过较为详细、深刻的论述,本书就是以卢梭的有关孤独的经典言论为指导,来告诉世人如何克服孤独,如何管理孤独,如何独自品味孤独。 -
境由心生(精装)
境由心生(精装)本书收录了熊十力的学术专论、随笔、短论、讲词、语录等,涉及到中国学术领域的方方面面,其所讨论的问题,如哲学与科学对象的界定、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区别及融通之异同,先秦诸子学的评价等,都是上个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直至今天中国思想学术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呈现了中国近现代哲学的一个侧面。从中可以领略一代国学大师熊十力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为人处事…… -
十种幸福之道:佛说妙慧童女经
十种幸福之道:佛说妙慧童女经本书为星云大师对《佛说妙慧童女经》的解读。《妙慧童女经》是2600年前,一位八岁的少女向佛陀请教十个人生关键的问题,佛陀所做的开示。针对《佛说妙慧童女经》中童女和佛陀一问一答的10个问题及答案,星云大师以深入浅出的笔法和生动的事例,一一做出了自己的解读,从而为现代人如何安顿身心的烦恼,如何找寻到幸福圆满的人生之路指出了10条方便法门。 -
红尘中的幻象
红尘中的幻象现代人总是对不存在的幻觉、假象抱着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待,过于追逐外在之物——财富、地位、名气等,从而导致自己内心无法平静、坦然,让自己深陷无以自拔的痛苦中。本书将指导你如何才能活得没有恐惧、没有痛苦;怎样智慧地面对现实人生,摆脱空虚与失落;如何在生活中学会解脱,…… -
易读论语
易读论语本书以《论语》为主线,设置原文、章旨、注释、意译等板块,还有广义,更有易理,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深刻地阐发《论语》与《易经》的精深内涵与核心价值,扬仁义、合天人,妙意横生,这在中国思想史上属于首创,弥足珍贵。本书为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广大读者,送来了重要的…… -
论重要之事
《论重要之事》是英国哲学家德里克帕菲特于2011年出版的哲学著作,在内容和地位上均继承了1984年的《理与人》,成为哲学界的当代核心,纽约大学哲学教授塞缪尔谢弗勒作序。 帕菲特重新探讨了当今重要的三种规范伦理学理论(后果主义、康德式义务论和斯坎伦的契约论),认为这三种理论之所以表现得水火不容,实际上是缘于错误的主观主义。一旦消除三种理论之中的主观主义成分,做出合理的重构,那么它们是趋同的。《论重要之事》通过论证证明存在客观理由或价值,而否认这一点则会导致道德虚无主义。 -
美学基础(孟唐琳)(第二版)
《美学基础(第二版)》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地向大学生介绍部分社会科学学科及其成果,主要介绍美学的由来与发展,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美学研究的任务与方法,美的生成机制,审美活动的本质和特征及中西方美学等,内容全面、系统、合理、科学。
《美学基础(第二版)》可以用作高职高专院校文学、哲学、艺术学等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也可用作其他专业的通识课程或文化素质课程教材,还可供其他美学与艺术理论爱好者参考。
-
活着回来的男人
《活着回来的男人》是第一部以普通人的视角记述二战前后日本生活史的著作。
书中主人公小熊谦二(作者的父亲),出生于1925年,十九岁被征兵送往中国东北,后遭苏联拘留于战俘营,在严酷的西伯利亚劳动了三年。活着返回日本后,谦二在不断更换工作时,染上当时视为绝症的肺结核。从二十五岁到三十岁,人生最失落的光景在疗养所中孤独地度过。失去半边肺叶的谦二,以三十岁“高龄”重归社会,幸而赶上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浪潮,得以从“下层的下层”爬到“下层的中层”。升为银发族后,他甚至与身在中国延边的“原朝鲜日本兵”吴雄根共同成为原告,向日本政府发起战后诉讼赔偿。作者以平实的叙事和开阔的视角记录了自己的父亲作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生命轨迹,同时融入同时期的经济、政策、法制等状况,形成了一部“活生生的二十世纪史”。
-
八月炮火
一战终结了历史意义上的19世纪,标志着现代世界的开端。作为历史的转折点,“这个可怕8月的僵局,决定了其后战争的进程和达成和平的条件,并推动后来两次大战间情势的演变,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但在大战爆发前夕,欧洲绝大多数政客、知识分子与企业主都没有意识到他们与即将爆发 的巨大危机只有一尺之隔。
在这部普利策奖经典著作中,巴巴拉·塔奇曼透过生动的历史场景还原、丰富的细节勾勒以及坚实的史料支撑,精彩地展现了1914年8月期间危机的形成、爆发以及大战初期的战役,叩问了是什么让帝王、政客和将领踏进一场无人希望发生,且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可能会发生的世界大战。本书面世后不久即发生了几乎引发核战争的“古巴导弹危机”,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正是从本书中汲取了历史教训,使美苏和平化解了危机。这些历史教训对当今世界仍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巴巴拉·塔奇曼以高超的叙事手法,带读者走入时人时事,忘记已知结局,使故事悬念感十足。她对人物的刻画尤其传神,且能冷静地跳过道德判断,避免苛责,用极为人性的笔法描述了一个个充满缺陷的人如何将世界引向希腊悲剧般的结局。
-
当权的第三帝国
和平的纳粹德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在纳粹党当权之初,没有人认为它会掀起又一场战争浩劫。在短短的六年间,它实行了一系列铁腕政策,镇压政治运动,整顿就业市场,刺激经济复苏,整合民间机构,打造民族共同体。正当德国人适应着新秩序带来的急剧变化,因繁荣稳定的假象而沉浸在喜悦之中时,却不知不觉地被绑在纳粹的战车上,高速驶向滚滚硝烟之中。原来,和平的纳粹德国是为发动战争而服务的。
在这部包罗万象、扣人心弦的历史巨著中,理查德·J. 埃文斯通过爬梳二战前纳粹德国在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政策和影响,以海量的数据分析与官方档案描绘了第三帝国极权统治的狰狞面貌,以生动的私人材料与亲历记录勾勒出普通德国人在这段历史中的鲜活命运,揭露了纳粹党如何以残暴血腥的独裁手段将德国改造成一架全力冲刺的战争机器。
-
娜塔莎之舞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25)——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由张建华专文导读,精辟地点出了俄国文化中“文学中心主义”的特质及“娜塔莎之舞”代表的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以及作者费吉斯如何结合史学与文学呈现俄罗斯文化的复杂多变。
★《娜塔莎之舞》通过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探索俄罗斯文化深刻复杂的多重面向,展现上层阶级的欧洲文化与农民的俄罗斯文化之间的分歧和复杂互动,以及“文明”和“本土”两个俄罗斯之间的对抗如何对19世纪以降的民族意识和文学艺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娜塔莎之舞》从俄罗斯芭蕾、绘画、诗歌、戏剧、音乐,到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豪绚烂的作品中,描绘出浓厚的俄罗斯情感,展现“俄罗斯灵魂”的建构,以及在西化的冲击下,俄国人“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创伤。
★《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每日电讯报》等媒体年度瞩目好书,入围“萨缪尔·约翰逊奖”“达夫• 库珀奖”决选名单。
【内容简介】
在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里,娜塔莎,这位自小接受法国教育的贵族小姐,爱唱歌、跳舞,不论苏格兰舞、英吉利茲舞,还是俄罗斯民间舞,她都能翩翩起舞,展现婀娜多姿、优雅动人的俄罗斯风情。奥兰多•费吉斯通过“娜塔莎之舞”,重新诠释《战争与和平》这部巨作,介绍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契诃夫、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以散文般的优美笔触再现广袤质朴、包容一切的俄罗斯。
《娜塔莎之舞》通过对18世纪兴起的俄罗斯芭蕾、绘画、诗歌、戏剧和音乐等讨论,探索俄罗斯文化中欧洲文明与民间元素之间的分歧,“文明”和“本土”两个俄罗斯之间的对抗,以及贵族上流社会和底层农村民众间的分裂。书中更进一步讨论“俄罗斯灵魂”和“俄罗斯性”的建构与表现,揭示政治、国族认同、社会观念、风俗習惯、民间艺术、宗教等对俄罗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呈现出一幅充满戏剧性的细节、辉煌炫丽的文化长卷。
【名家推荐】
有关俄国的一切都需要是最优秀的,费吉斯写的俄国历史也一样,而他也再一次做到了这一点。他的书写流畅优美,充满令人拍案的智慧和生活气息。他对大量文献做了轻松、恢宏而广泛的研究,所涉范围从贵族的信件到斯大林的档案,分析简洁而充满才情。这一对俄国文化卓越、炫丽而高明的导览,生动有趣、故事性强,令人着迷。——西蒙·蒙蒂菲奥里,《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
费吉斯对这一主题的写作与众不同。他取材广泛,语言生动、紧凑,充满戏剧性的细节,对私人生活的书写尤其别具一格。——约瑟夫·弗兰克,《伦敦图书评论》
内容详实,包含大量插图,阐释了作者对这个既野蛮又智慧,拥有高度艺术成就的文明的深刻洞见。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神秘与理性、“东方”与“欧洲”之间的俄罗斯。——丽莎•雅丁,《观察家新闻报》
这是一部非常有趣,同时又让读者几乎能切身闻到“俄国泥土的气息”,这个不可能的任务被费吉斯教授完成了……他为我们讲述了俄国大地下的文化根源、它的荒谬和天才,它的人性与残酷。这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成就。——乔弗里•古德曼,《论坛报》
奥兰多•费吉斯成功地描述了俄国文化的无比深厚和强大力量,概述了俄国历史上的重要问题和事件。他以一种让读者更深刻理解俄国的方式来书写,这种方式比仅仅去叙述统治者如何专制、征服者如何残暴和战争如何残酷更高明。用俄国人自己的话谈“俄罗斯问题”,如何寻找亚洲之根,探求俄国农民之谜,如何养育出如此多的伟大作家、诗人、画家和作曲家,是其著作的过人之处。——谢尔盖•施梅曼,《纽约时报》
对俄国文化史的全面描写,主题广博,观点宏大。——安妮·阿普尔鲍姆,《标准晚报》年度图书
内容极为丰富,读来引人入胜……随处可见闪光的情节,以及犀利、动人,有时还带有几分诙谐的描写……是一部关于大国俄罗斯之性格的无可匹敌的洞见之作。——皮尔斯·布伦登,《老骨头》年度图书
绝妙地丰富……恢宏且深具说服力……一次愉悦无比的阅读体验。——安东尼·比弗,美国作家
奥兰多•费吉斯的故事……涉猎广泛并且讲的漂亮。带着他对生动散文的精妙目光,他描绘的世界变得栩栩如生。书中收录的彩色插图非常漂亮,而批判性的文献目录也是一个有用的补充,它收录了俄国文化史不同领域中许多新近出版的(英语)专著。……阅读这本书完全是一种享受,它也同样值得收藏。——卡洛琳•布鲁克,英国伦敦国王玛丽学院俄国史教授
激动人心……这部优秀的史学著作的题目取自《战争与和平》,贵族女主角娜塔莎·罗斯托娃下意识地跳起了农民的披肩舞……一本令人相见恨晚的书。——《星期日独立报》
-
现代性的终结
《现代性的终结学》是意大利著名思想家基阿尼·瓦蒂莫(Gianni Vattimo)的重要著作。该著作主要由导论和10章正文构成,在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西方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反响。该书以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思想对真理问题的诠释为核心主题,紧密结合西方文化、科学现代性终结和后现代转变,通过对19世纪、尤其是20世纪西方的重要思想家尼采、海德格尔、加达默尔、本雅明、库恩、罗蒂等人现代性或后现代性思想的理论阐述,集中论述了西方现代性历程中出现的思想危机,以及后现代文化诠释学试图解决这些危机的理论尝试。作者力图通过现代性思想中虚无主义、人文主义、艺术真理、现代性的终结等问题的探讨,为人们理解现代性的完成及其对艺术和科学产生的后果提供一种哲学基础和诠释学理论视野。 一篇篇锋芒毕露而又看似朴实的文章。 ——布莱恩·罗特曼 《现代性的终结》必须被置于其所属的欧洲虚无主义传统的背景之下去评判。……瓦蒂莫的虚无主义的价值正存在于西方世界走向可能的世俗哲学及文化的前奏。西方世界从神学到辩证法的建构的所有形式最终都将被明确弃置,即使现在无人能准确指出那种哲学与文化终将何时、以何种形式出现。 ——琼·R. 斯奈德 在后现代体验中的历史的终结的特点是这样一个事实:一方面历史真实性的观点越来越成为理论难题,同时对于历史编纂及其本身方法论的自我意识而言,历史作为一个统一过程正在迅速消解。 ——基阿尼·瓦蒂莫,《现代性的终结》导论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