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历史
-
英国史
本书作者A.J.P.泰勒是英国泰斗级史学家、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著作等身,专攻20世纪欧洲史、英国史与大战史。从一战爆发的1914年到二战结束的1945年,是深刻影响人类命运和历史的三十年,英国在二战中对抗轴心国、最终取得同盟军的胜利起到关键的作用;在本书《英国史:1914-1945》中,泰勒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焦点,深入探讨每一关键事件的成因,不仅深刻勾勒了当时英国政治家和各国领袖诸决策多方考虑下的心理纠结与必要的果敢,亦广泛采用当时的经济政策、文化政策与民情舆论等相关档案材料作为大事件背后的重要背景;泰勒对二战之所以爆发的根源探讨,引发了广泛的争论,该争论从1960年代持续至今,为此,泰勒被美国《时代周刊》入选为最富争议的泰斗级历史学家。他的大战期间《英国史》仍为无法绕过的20世纪欧洲史读物;本书也是《牛津英国史》的最后一卷第15卷,该卷的销量超过之前十四部的销量总和,其影响之深远与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
世界史就是一部货币史
90个世界货币史上扣人心弦的惊心动魄故事。《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蒋丰;北大金融学教授《北大金融学课》作者香帅(唐涯);央视纪录片《华尔街》首席顾问陈思进;日本NHK电视台联合推荐。
编辑推荐:
1.为什么说是南美的波托西矿山产出的白银,充当了压垮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为何今天已婚男士兜里的钱都要妻子来管理;为啥牛顿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的同时,还成了今日金银兑换率的始作俑者;同样打了独立战争的南非为何没有成为第二个美国……本书将告诉你这些回答起来异常困 难问题的答案。
2.作品在中文版出版前,即称为诸多名家的追捧的掌中之物,如《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本月刊总编辑蒋丰;央视纪录片《华尔街》顾问;加拿大皇家银行风投顾问陈思进;日本NHK电视台都曾联合推荐。
3.本书将货币史分成70多个有趣的小故事,便于当今大忙人们在空闲时间进行碎片化阅读。且定价较低,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另外,未来本书将作为付费音频,登录各大app。
媒体推荐:
宫崎正胜不再像以往那样围绕着民族;国家;权力者;意识形态的角度观照世界史,而是从货币与经济的纬度考察世界史的变化,从横向世界史中梳理纵向货币史的发展,从纵向货币史中比较横向世界史的不同。
——《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本月刊总编辑蒋丰
货币的历史实际上就是文明的历史 !
——央视纪录片《华尔街》顾问;加拿大皇家银行风投顾问陈思进
内容简介: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世界历史变动的基础其实是“货币”和“经济”。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改变社会现状的“货币”,及其系统的变化来解读历史的话,就能迅速儿真实地看到“现在发生了什么”“今后会发生什么”。
本书从货币的出现开始,讲述了货币是如何影响人类;对人类社会的前进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动力和阻碍。让我们从贝壳;铜钱;银币;金币,再到纸币;电子货币;虚拟货币等,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的真实历史。也许,它和我们所见所闻的完全不同!
-
友军
2017年普利策奖决选佳作!
获誉“近十多年来美国独立战争研究领域至关重要的作品之一”!
粉碎美利坚建国神话的良心之作,完整披露被刻意掩盖两百余年的美国独立战争真相!
一部厚重之作,解答一个存在多年的历史谜团:北美殖民地为何能够在独立战争中击败船坚炮利的大英帝国?《友军:法国救星、西班牙援兵与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是一部以美国独立战争为主题的精彩历史作品,原著跻身2017年普利策奖历史类决选名单三甲之列。
作者搜集、整理、分析了大量一手史料,为广大读者叙述了一个足以戳破“美国建国神话”的真实故事。
多年来,以乔治•班克罗夫特为代表的“美国例外主义”主流史观,宣扬的是美利坚这座“山巅之城”的与众不同,而这种独特性在建国过程中的体现,即是国父们带领民众,浴血奋战,*终击败了强大的大英帝国,取得独立。
本书作者费雷罗直言前述观点是一种神话,“所谓北美军队依靠自身的力量改变了这片土地的殖民地属性,单枪匹马地打赢了这场革命战争并*终获得独立,这作为一种拟制的神话,从根本而言,绝不正确,更不合适”。在他看来,“真实的故事,绝非自给自足的英雄史诗……没有法国的支持,缺少西班牙的帮助,北美就无法赢得独立”。
本书基于扎实客观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有利于纠正“美国例外主义”主流史观固有偏见,帮助读者更为全面地认识美国的历史与现状。
-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
从17世纪初开始,法国便开启了全球扩张之路。1763年,法国在“七年战争”中战败,法国的国力开始衰退,战争的巨大成本将王国推到了破产的边缘。不得已,国王路易十六决定开征新税。
在向贵族征税未果之后,国王同意重启一个“沉睡了”一百多年的古老机制——三级会议。但是,一百多年来已经实力大增且经过新的启蒙思想洗礼的第三等级抓住机会,登上了历史舞台。1789年6月,由于在投票方式上的分歧,第三等级自行组织了国民议会。巴黎市民表示支持国民议会。7月14日,巴黎市民攻克了象征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一场革命开始了。
新政权试图一举推翻旧制度。封建制度被废除、人人平等的原则得以确立……但是,国家权力迅速变更所导致的权力真空,以及一系列激进措施所导致的社会割裂,使法国社会迅速失序。法国成了各方争斗的战场——革命党与保王党的较量、革命政权内部不同派系间的纷争、法国与外国干涉势力的战争,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屠戮。权力快速洗牌,政权如走马灯般不断轮换。短短十年内,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督政府、执政府,你方唱罢我登场,最后,政权落到了一个来自科西嘉的军人——拿破仑——手上。
拿破仑于1804年称帝,法国从共和国变为帝国。拿破仑在某些方面延续了大革命早期民主实践,比如他制定了民法典;但在另一些方面,他又是革命的敌人,比如他削减了政治参与和表达自由。他发动了征服欧洲的战争,既传播了革命的果实,赢得了一些欧洲民众的支持,又由于对被征服地区的掠夺和对既有国际秩序的破坏,激起了各地人民的反抗。最终,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败于以英国为首的反法同盟。法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大时代落下帷幕!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对后世影响深远,可以说,我们至今仍然生活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锻造出的世界中。《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现代世界的锻炉》采用全球史范式重新书写了法国大革命的进程以及拿破仑帝国的兴亡,强调了大革命和拿破仑造成的全球效应,以及二者锻造出了一个怎样的现代世界。
-----------------------------------------------------------------------
【编辑推荐】
●理解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的必读之作,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遗产影响至今
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的一些主要政治形式和政治实践,如全民普选、全民兵役制、宗教宽容、爱国主义、义务教育、民法典,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等,都可以追溯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的法国。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是现代世界的锻炉,这个锻炉锻造出的现代国家的主要形式——民族国家——仍然是当今世界多数国家的主要组织形式。
● 采用全球史范式重新书写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创新之作
本书抛弃了以民族或国家为中心的叙事模式,而是采用了近年来流行的全球史范式。在作者笔下,法国大革命从其起源、发展到其所导致的影响,都是全球性的。革命源于英法两国全球争霸所导致的财政困局,以及颠覆性观念的全球传播;革命的发展一开始就跨越了法国的国界,不仅在欧洲招来了大量追随者,也在法国的海外殖民地引发了剧烈的政治动荡;而拿破仑大军在欧洲的驰骋不仅重塑了欧洲的政治版图,也影响到了欧洲各国在海外的殖民地,尤其是引发了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如果说本书是关于法国的,那么它同样是关于欧洲和美洲的,或者说,是关于当时的整个世界的。
●国际知名历史学家为普通读者创作的关于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入门读物
本书作者之一的林恩·亨特是全球新文化史运动的主要开拓者,是国际知名的历史学家;另一位作者杰克·R. 森瑟也是国际知名的研究法国大革命的专家,可谓是强强联手。本书并非严肃且卷帙浩繁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面对大众读者的普及类作品,语言通俗易懂,形式活泼。全书配有80余幅插图,每章章首还有大事年表,章尾有作者精选的两篇一手史料,方便读者体会真实的历史场景。作者在前言中还回顾总结了200多年来法国大革命研究的不同流派,便于有兴趣的读者做进一步的研究。
● 融合了近年来历史学研究的新近成果,展现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的一些新图景
本书融合了近年来新文化史、性别史、跨国史等领域的新近研究成果,在作者笔下,革命的思想源头不仅仅来自伏尔泰和卢梭这样的思想巨人,同样来自法国民众在咖啡馆等公共空间中的高谈阔论;革命的成果不仅有大名鼎鼎的《人权宣言》,还有奥兰普·德古热的《女权宣言》;革命不是法国一国的事务,而是整个大西洋世界革命的重要一环。此外,作者笔下的法国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国家,而是一个拥有殖民地的帝国。他们将大革命和拿破仑对法国殖民地(尤其是法属圣多明戈)的影响作为叙述的一条重要支线,将海地革命成功融入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叙事当中。
●国内外著名学者和媒体推荐阅读
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沈坚教授作序推荐;《英国历史评论》《法国历史》《历史学家》等国际知名学术媒体合力推荐。
-
大分流重探
▌以坚实的定量数据,颠覆加州学派的大分流叙事
▌运用计量史学方法,还原300年欧亚经济演进史
.
果如加州学派所说,19世纪之前,亚洲与欧洲发展不分伯仲吗?
欧洲兴起的“大爆炸”假说,能够得到定量证据支持吗?
市场力量何时取代地理环境,成为塑造人类经济活动的核心因素?
民族国家及其疆界,对贸易和经济发展有多重要?
.
基于丰富的微观历史数据,讲述大分流的宏大故事,本书是经济史“用数据说话”的典范。与学术界的流行看法不同,本书认为,欧洲兴起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导者,并非源于工业革命,更不能用煤炭和殖民来解释。运用17—20世纪的最新历史数据,作者令人信服地证明:大分流应该追溯到17世纪之前甚至更早。工业革命给欧洲带来了影响深远的结构变迁,确立了欧洲的世界霸权,但早在工业革命之前,欧洲已经具备明显的优越特征:更强大的交通系统,更大的贸易流,规模更大、运转更好的一体化市场,更高的生产率,以及更高的生活水平。本书主要对比的是欧洲与印度,但结论和研究方法具有普适性,也适用于其他地区。
.
——————————————
.
▌ Jan de Vries,美国经济史学会前会长——
彭慕兰《大分流》的核心论断是:欧亚大陆的主要经济体,在1800年之前,经济表现大体接近。如果该论断成立,那么小麦、稻米等基本商品市场的价格行为,也应该显示出类似的市场整合水平。施图德于是利用欧洲和印度的市场价格,来检验这一命题。运用经济学家的统计技术,施图德得出了清晰有力的结论:直到19世纪中叶以前,以任何指标度量,印度粮食市场都显示出很低的整合水平。因而,欧洲与印度之间大分流的时间,“至少要追溯到17世纪或更早”。将宏大的历史论断转化为可检验的命题,然后收集所需证据,运用相关统计方法进行合理检验——《大分流重探》是做到这一切的典范。施图德这本书是重大的贡献,应该引起历史学家的重视。
.
▌ Cormac Ó Gráda, 美国经济史学会前会长——
东西方经济体之间的大分流发生于何时?这是现代经济史中的大问题。罗曼·施图德建立了一个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理论框架,结合最新数据和前沿分析,巧妙而让人信服地证明:在工业革命之前很久,西方世界商品市场的整合,就已经孵育出了高于东方的经济增长率和生活水平。
.
▌ Barry Eichengreen,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施图德提醒我们,加州学派考察的中国并不能代表亚洲。他的分析发现,在18世纪和19世纪,印度各地的粮价差异要大于欧洲。而地理特征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因素,因为水运成本只是陆运成本的十分之一,而欧洲有便利货运的可通航河流和天然港口。铁路的修建的确促进了印度各地的市场整合,但那要等到19世纪中叶才会发生。施图德对数据的处理十分细致,也运用了合适的计量方法,他的结论完全令人信服。而他对欧洲和印度的两个内陆山地地区(瑞士和普纳)的对比分析,再次显示出了欧洲的优势,表明地理因素虽然重要,但也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
.
▌ Tirthankar Roy,伦敦经济学院——
《大分流重探》聚焦于市场整合与贸易成本,将国际经济不平等的起源之争,导向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罗曼·施图德论述老练,统计分析严密,得出的结论让人信服。这是无可争议的大作。
.
▌ Gregory Clark,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亚当·斯密的核心论点是,经济增长产生于有效率的市场。这本新锐著作复兴了斯密的传统,指出有效市场创造了增长,但有效市场仅局限于前工业时代的欧洲。这本书是重要的贡献,帮助我们理解工业革命为什么出现在西方。
.
▌ Anand V. Swamy,威廉姆斯学院——
《大分流重探》的论述始于亚当·斯密的一个直观洞察:市场整合促进了经济增长。基于这个洞察,施图德比较了1600—1900年之间欧洲和印度的市场整合。施图德有力地指出:体积大、价值低的商品价格,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趋同,能够反映市场的整合水平。施图德研究的是粮食市场,他运用一系列统计技术,考查了市场之间的价格联动,以及当冲击发生时,不同市场间的价格比率回归至长期水平的速度。全书证据确凿地表明:早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很久,印度的市场整合水平就落后于欧洲。
.
▌ Pim de Zwart,瓦格宁根大学——
现代经济增长为什么发端于西方?施图德的《大分流重探》是对解答这个历史之谜的一个重大贡献。基于坚实的经验证据和严谨的统计技术,施图德有力地证明:更有效率、更加整合的商品市场,是欧洲领先的原因。本作毫无疑问将会对大分流之争产生持续影响。任何对这一争论感兴趣的人,《大分流重探》都值得一读。这本书文笔优美,条理清楚,是进入市场整合文献,以及从大分流角度探讨欧洲和印度经济史的文献的窗口。
.
▌ Bishnupriya Gupta,华威大学——
施图德的研究对象,是亚洲两大经济体中的印度,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欧洲和印度之间的大分流,能够从市场整合中找到起源吗?基于这两个地区粮价的全新数据集,以两个市场间的距离作为解释因子,施图德对不同市场之间价格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检验。这样的经验分析表明:早在17世纪,欧洲就有了更大面积整合的区域性市场;而印度各地的市场一直是相互割裂的,价格之间的相关性,也仅仅局限在短距离的市场之间,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19世纪晚期铁路时代的到来。这本书是对大分流和市场整合文献的重要贡献,也是第一本将印度纳入大分流之争的学术研究。
.
▌ Joshua Sooter,纽约大学——
加州学派认为欧亚之间的大分流发生得相对较晚,且是由生态和地理上的偶然因素造成的。但最近一些学者,利用印度次大陆的数据,挑战了这种观点。施图德的《大分流重探》是其中的代表作。施图德对欧洲与印度的粮食价格,包括印欧内部各地粮价的相对趋同,进行了定量分析,据此比较了欧洲和印度的市场整合水平。施图德的分析证明,瑞士与欧洲粮食市场的整合度,分别要高于西高止山脉地区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整合度,因而瑞士享有越来越大的经济繁荣,而西高止山脉地区“市场的特点是规模小且相互隔绝,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
-
犹太人的世纪
斯廖兹金认为,事实上,犹太人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由人。他们传统上属于被称为“服务型游民”的社会人类学范畴,这是一个专门从事商品和服务交付的外来群体。斯廖兹金将人类角色按照其劳动分工宽泛地分为墨丘利—企业家少数群体和阿波罗—粮食生产多数群体,而“服务型游民”属于前者。
自从现代时期曙光初露之时,墨丘利们就占据了中心舞台。事实上,斯廖兹金认为,现代化就是阿波罗成为墨丘利的过程——变成城市化、流动灵便、知文达理、能言善辩、头脑睿智、行为考究、职业灵活的人。他认为,由于没有一个群体比犹太人更擅长墨丘利主义,这些典型古人如今是模范现代人。
本书的重点是俄罗斯犹太人的戏剧性事件,包括移民及其在美国、巴勒斯坦和苏联的后代。但是,在描写犹太民族的同时,斯廖兹金也表达了他对现代性诸多方面——民族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看法。例如,斯廖兹金指出,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发端在于犹太人的困境,而苏联布尔什维主义和美国自由主义在根本上都受到犹太人大批离开栅栏区这个事件的影响。这部肯定会引起争议的作品见解丰富、跨时久远、分析大胆,不仅对犹太和俄罗斯历史研究,也对欧美历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
切尔诺贝利
☆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及其政治影响的权威史学作品,兼具史学家的历史洞见和文学家的叙事笔触。
☆非虚构写作标杆奖项贝利·吉福德奖2018年获奖作品,俄罗斯题材标杆奖项普希金图书奖2019年获奖作品。
☆《经济学人》《纽约书评周刊》《伦敦书评周刊》《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 《泰晤士报》《卫报》等顶级媒体力荐,售出十国版权。
☆《大国的崩溃》作者,东欧史顶尖学者、哈佛大学讲席教授沙希利·浦洛基新作。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S.A.阿列克谢耶维齐推荐。
1986年发生的切尔诺贝利事件是震惊世界的核泄漏事故,成为意义复杂的全球性文化符号。然而无数虚构、非虚构作品对这一灾难的哀悼和演绎——即便是2019年的HBO历史神剧——都未能还原这一事件的复杂真相。
哈佛大学乌克兰史讲席教授沙希利·浦洛基在《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一书中,利用新近公开的政府档案结合大量目击者的访谈素材,详尽而富有条理地叙述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背景、起因、过程、后续,及其对人类与自然、对国际社会所造成的深远影响。全书涉及400多个人物,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平民百姓,所有被卷入这场核灾难的各色人等都被描述,所有响亮和微弱的声音均被记录,所有模糊和片面的认识都被厘清……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英雄主义故事,也是我们迫近真相的一次智性探险。
-
我的五个德国
德国问题一直困扰着现代世界:一个文明开化的国家为什么会制造出西方历史上最大的恐惧?在这部人物回忆录和历史交杂的著作中,著名的学者Fritz Stern通过他自己的生活的棱镜折射出这一问题。他生于魏玛共和国,在1938年被迫放逐美国,后来他成为一位享誉盛名的历史学家,他的作品开启了认识过去的德国的新视角。
在这部书中,Fritz Stern唤醒了他经历过的5个德国:魏玛、第三帝国、战后西德和东德,和1990年之后的统一的德国。他认为德国动荡的历史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提供了政治教训。
-
考古学与史前文明
《考古学与史前文明》是考古领域的重磅著作,剑桥大学考古学和人类学博士布赖恩·费根经典之作,已修订至第五版。本书将带你深入真实的考古世界,漫游250万年的人类历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力荐!
本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完整而系统地阐述了考古学的方方面面——考古学的基本原则与目标、考古理论、科学的考古发掘流程、测定年代的技术、全球各地的田野发掘实践经验,以及管理和保护遗址的道德守则等;第二部分详细梳理了人类250万年的史前历史,从人类的起源、有关现代智人的争议、非洲古代人种的迁徙到农业的扩散,以及全球古代文明在公元后500年的发展。《考古学与史前文明》带领我们探索文献记载之外的漫长时间里的人类历史,再现古代生活,以及解读文化变迁。
-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
中国历史的特殊性何在?奠定于何时?
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赵鼎新以社会学的方法切入中国历史研究,从五百年的东周纷乱历史中,提炼出此后两千年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试图回答:中国何以成为中国。
本书堪称当代历史研究中罕见的具有大历史视野的著作,拣选的虽是春秋战国的历史,注目的却是整个中国古代的历史性格和社会结构,并由此推断儒法国家产生的渊源与性质及对后世社会的影响。
作者以形塑中国历史模型的关键时期——东周至西汉前叶为研究对象,分析此一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爆发的战争如何驱动国家集权化进程,此后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郡县制、科层制、强国家等特征,皆起源于这个关键时期。
在东周的尽头,一个儒法帝国冉冉升起,至今仍然笼罩着我们对历史的认知。
----------------------
1、大历史观的回归
中国为何是所谓的儒法国家而不是简单的儒学国家?
两千年的中国帝制史中,为何基本历史模式始终稳固不变?
本书堪称当代历史研究中罕见的具有大历史视野的著作
从五百年的东周纷乱历史中,提炼出此后两千年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从起源出剖析中国帝制的政治基因。
2、开辟中国历史转型的动力机制
为何中国逐步转型为一个以儒士为主导的科层制帝国?
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究竟如何形成?
以社会学家的视角切入历史,将战争作为推动中国历史转型的基本动力。
3、建立透视东周历史的新框架
打破传统的春秋—战国二分法,首次提出将东周政治进程分解为三段:霸主期,转型期,全民战争期。
霸主时期(前770—前546年)
转型期(前546—前419年)
全民战争期(前419—前211年)
-
流浪的葡萄树
★★★
葡萄酒里的欧洲史;
一部关于欧洲风土与葡萄酒文化的游记
2019年福南&梅森年度酒类图书奖;
2018年路易·侯德国际葡萄酒图书奖;
2018年入围大书奖;
一次微醺的美酒之旅,在勃艮第、罗纳河谷、西西里、罗马,探寻欧洲葡萄酒历史的蛛丝马迹。
……………………
◎ 编辑推荐
★ 角度新颖特别,以葡萄酒为切入点,探索欧洲大地的风土与历史文化,是一部融合了历史、文学、艺术、美食、旅行的优秀作品;
★ 本书于2019年和2018年分别获得饮食文化界知名大奖:福南&梅森年度酒类图书奖、路易 • 侯德国际葡萄酒图书奖,并于2018年入围大书奖(BIG BOOK PRIZE);
★ 逻辑清晰,知识点丰富,文笔优雅迷人。叙述以旅行的视角展开,从英格兰出发,一路前往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的酒庄、酒窖、葡萄园以及与葡萄酒文化相关的历史遗迹,堪称一部“欧洲葡萄酒文化宝典”;
★ 作者尼娜 • 卡普兰是一个热爱旅行、葡萄酒与艺术的记者,为《品醇客》《泰晤士报》《国家地理旅行者》等媒体供稿,是一位葡萄酒专家。
…………………………
◎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欧洲葡萄酒文化的游记作品。作者从英国出发,前往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在当代葡萄园、酒庄以及古代遗迹之中畅游,探寻葡萄酒的历史与文化脉络,让读者带着微醺的醉意,去见识古罗马的葡萄压榨机、领略中世纪的勃艮第风光、细闻西西里岛的火山岩土。举起酒杯,便能与古人共饮。
与此同时,这也是作者自己的一次寻根之旅,她在每一片土地上,都找到了民族与家族的痕迹,触到了土地的温度。不管是人还是葡萄树,都在不断流浪、扎根、生长、流浪,寻根……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本书提及的葡萄酒的内容,可关注作者的个人网站:
https://www.thewanderingvine.co.uk/
-
和战之间的两难
和战之间的两难自仁宗朝以降,北宋政府为因应西、北二方面之威胁,以“强兵”为目标进行各种军政改革工作。相关的军事政策不仅形成武举、武学、保甲等长期延续的制度,也改变了以“和戎”为核心的对外政策。从神宗朝开始,拓境行动积极展开,一改之前受制于敌的边防形势。但是,对外战争损耗大量的物资与人力,获致的成果却相当有限,从而在统治阶层内部引发激烈的和、战争议,成为无解的政治难题。因此... -
朝鲜两班的一生
相较中国士大夫或日本武士,朝鲜时代的两班正处于两者之间。与中国士大夫相比,两班相对封闭且世袭制更为彻底;与日本武士相比,两班不仅在身份上不太明确,其存在也并非法定而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两班的这种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朝鲜时代的社会面貌,也对近代以后的韩国社会产生了诸多方面的影响。这本书以奎章阁所藏材料为中心,复原了朝鲜时代的士大夫的生活场景。每个章节都是该领域最优秀的专家学者长期研究的成果,在引用文献的同时也综合考虑了大众的接受习惯,涉及的内容丰富而多样。特别是书中配有大量原图,在展现全景的同时也注重放大局部,让读者既可以一目了然又可以了解细节。
-
泡汤
★从古老的“汤治之旅”到今日的“温泉宿泊”,温泉推动着日本文化、艺术、政治、经济的发展,在日本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了解日本的重要入口。
★详细梳理日本著名温泉的来龙去脉,将其置于社会史和生活史中进行考察,讲述1300年的温泉文化。
★详述温泉的水质分类,不同水质的适宜人群,带读者了解“泡汤”的冷知识。
★作者石川理夫,长期活跃于温泉研究领域,知名温泉评论家,日本温泉地域学会会长,担任多档节目的温泉文化顾问。
★“樱花书馆”系列第10弹,继庭园、花道、和果子之后,介绍日本社会生活文化史的新截面。
★内附《日本古今行政区划对照图》《江户时代前的日本温泉地图》,以及温泉地风光图、温泉主题浮世绘。
【内容简介】
丰富的地热资源造就了日本列岛的温泉文化。从神话时代到现代,跨越时空的“汤治”成为每一页日本史的共同坐标。紫式部在温泉疗养中写出《源氏物语》,高僧空海留下各地开发温泉的传说,名将武田信玄将“隐秘温泉”作为士兵的秘密疗养所。有马、箱根、草津、热海……今日的热门旅行地,曾是许多经典时刻的见证者。
“泡汤”已成为日本文化符号,温泉的历史正是观察日本史的绝妙维度。
温泉学者、日本温泉地域学会会长石川理夫从历史记载出发,追溯日本温泉的起源与变迁。从江户时代的全国温泉排行榜,到现代的大规模温泉铁路、旅馆建设热潮,“泡汤”已深入日本社会的肌理,与生活息息相关。
带有硫黄味道的氤氲热气,是日式生活方式与物质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温泉信仰的由来、民俗小镇与温泉的共生关系等持续至今的话题,使得温泉在现代包装下,仍充满传统文化的魅力。
-
猎巫
★ 彭博社 《时代》周刊 《波士顿环球报》 《今日美国》 《华盛顿邮报》 《旧金山纪事报》年度好书
★ 北美版《叫魂》:黑暗时代的艰难摸索,鲜血浇灌的残酷真相,阴魂不散的国家记忆
★ 一段为自保而陷害彼此的失智时期,一场全民参与的歇斯底里,所有美国人的噩梦
★ 猎巫运动史上的经典案例,直指迁延至今的厌女情绪,展现蒙昧社会中女性经历的压迫与抗争
————————————
1692年的冬天,在波士顿附近的小镇塞勒姆,一位牧师的外甥女开始抽搐、尖叫,随后他的女儿也陷入同样的状态:扭曲、颤抖、打滚、吐白沫……医生闻讯赶来,牧师查阅卷宗,邻家妇人占卜,都指向一桩古老的罪行:巫术。
很快,恐慌蔓延至整个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所有人都被卷入了声势浩大的猎巫运动。邻人之间互相指控,亲子之间出卖彼此,牧师、富豪、高官也难逃一劫。这场猎巫运动历时九个月,二十余人最终惨死,另有近两百人被指控为巫师。风浪平息后,塞勒姆仿佛失忆了一般,陷入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沉默。
如今,“猎巫”一词已经成为刺激美国民众神经的文化符号,每当正义缺席,塞勒姆便宛如幽灵般闪现。 1692年的塞勒姆见证了一段为自保而彼此陷害的失智时期,一场全民参与的歇斯底里。封闭的社会空间成为考验人性的试炼场,在偏见与矛盾的交织缠绕下,极端的正确最终沦为极端的错误。
————————————
《猎巫》是一个不可磨灭的道德寓言,是对当代塞勒姆式歇斯底里的最佳叙述。希夫清醒且富有同情心,化繁为简,雕琢了一个情节紧凑的故事,其中包含宗教、政治、民间传说以及马萨诸塞湾日常生活中的复杂纹理。这一切,都被记录在这一本恶魔般邪恶、神谕般深奥的书中。
——梅根·马歇尔,普利策奖得主
《猎巫》描述的是一种我们自认为已经了解、但事实上一无所知的恐怖:在17世纪,道德恐慌撕裂了马萨诸塞的城镇……希夫讲述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她检视消息来源,注重每一个细节,展示了敏锐、干练的迷人写作风格。
——希拉里·曼特尔,布克奖得主,《狼厅》作者
易怒的少女、浮夸的牧师、粗暴的法官、悲伤的父母和愤怒的邻居,一个个形象从过去的阴影中浮现出来,所有人都陷入了一个似乎没有尽头的可怕梦魇,在人群当中搜寻罪该万死的撒旦爪牙。法庭、街道、教堂、农场、酒馆、卧室,全都化为剧院,形同愤怒、焦虑、悲伤、灾难的结合之地。此书真是一项惊人的成就。
——大卫·霍尔,美国历史学家,哈佛神学院教授
一个兼具法医题材和心理学的压抑惊悚故事:如同J. K. 罗琳撞上斯蒂芬·金,希夫的写作让人爱不释手。
——《泰晤士报》
阴魂不散……这是几十年来第一本关于这个主题的商业非虚构作品。希夫用一种近乎小说的惊悚方式叙述了那九个月的狂躁。通过规避大量流俗理论,《猎巫》从现有作品中脱颖而出。
——《纽约时报》
如同在《克利奥帕特拉》中一样,普利策传记奖得主希夫在耳熟能详的故事中找到了新鲜的角度,在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后,编织出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全景。用亨利·詹姆斯在《小说的艺术》中的说法,希夫就是一位面面俱到、一无所失的作家。
——《华盛顿邮报》
-
击沉一切
【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司令亲笔书写】
洛克伍德是一名出色且经验丰富的海军将领,深受官兵拥戴,官兵们亲切地称呼他为“查理叔叔”。作为亲身参加战斗的部队领导,他熟悉艇员和潜艇,主张任用年轻军官,发明了有效使用潜艇的战术,主持测试并改进了鱼雷,使“沉默的舰队”在太平洋战争胜利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这本回忆录真实反映了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英勇豪迈的战斗面貌。
【一份惊心动魄又幽默风趣的作战报告】
美军潜艇如何秘密渗透到敌占岛屿,实现暗中侦察;打算采用何种手段对付敌人布设在水道的雷障……除了此类正经的作战记录外,“查理叔叔”还不时地用风趣的语气聊起潜艇上的古怪见闻,比如:某个漆黑的夜晚,“长尾鲨”号和一艘日本巡逻艇在几乎迎面撞击时才发现了彼此;一艘美军潜艇潜入了东京湾,顺道用潜望镜观看了靠近海岸线的某条赛道上的赛马比赛;一名水手在潜艇上切除了阑尾;“皇后鱼”号严重失误,用鱼雷击沉了载着国际红十字会官员和日本沉船幸存者的日本船只“阿波丸”号,等等。
【丰富的原始资料让重塑历史成为可能】
本书关于潜艇指挥官的描述,来源于对日作战期间的真人真事。部分内容援引了由作者的秘书及其继任者收集整理的潜艇部队战斗巡逻报告、《二战期间潜艇部队战损》手册以及《二战潜艇战史》中的原始资料,为了核实人名、日期和事件细节,书中也引用了一些作者本人的日记和个人文件资料,以此说明战争的过程。
《击沉一切: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司令对日作战回忆录》完整且详尽地描述了1942年至1945年间关于太平洋战争和潜艇战的故事。从“独狼战术”到与水面舰队的大规模联合行动,这支“沉默的舰队”战绩斐然。作者洛克伍德在书中讲述了很多潜艇指挥官在执行运输补给、人员搜救、侦察敌占岛屿、秘密渗透、突破敌人在水道布设的雷障等任务过程中的真人真事,这些故事来自海上巡逻期间,或是艇长们自己的起居室。大量生动的细节为书中的文字加上了真实的注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人性和善意也令人畅快、愉悦。除此之外,作者还详细描述了当时新一代潜艇的缺陷、在作战中遭受的挫折及鱼雷的改进过程。
-
鼠疫斗士:伍连德自传
他是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的前辈,扑灭百年前东北鼠疫大流行的总指挥!国际公认的鼠疫斗士——中国抗疫先驱伍连德亲笔自传,再现东北大鼠疫中惊心动魄的抗疫经过,记录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民国前期大总统侍从医官,历史上首次在中国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的主持人,国家防疫制度的创建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他是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他的人生折射出风云变幻的时代的印记,书中也有各色知名人物的轶闻雅趣。
伍连德口罩、疫情数据、实验现场……大量珍贵历史照片和罕见数据图表,配合精彩自述,深度还原历史细节。上下两册,800多页,内容丰富,详尽叙述。
封城、戴口罩、方舱医院……今天的中国抗疫经验来自百年前那场举世瞩目的东北抗疫!这是一部既有热度、又有长久价值的作品。疫情时期总被提起,历经时间淘洗更显价值。
伍连德(1879—1960)是中国抗疫先驱,在东北鼠疫阻击战中力挽狂澜,成功控制了疫情,当时年仅32岁。晚年在剑桥大学李约瑟的约请下,用英文撰写了这部回望一生的自传。书中不但再现了抗疫过程中惊心动魄的细节,介绍了其中关键的防控措施,还回顾了自己的童年和学生时代,从求学剑桥到回国报效,建立防疫体系、医院和中华医学会的过程,以及回到马来亚后的家庭生活。
-
罗马帝国的大战略(修订本)
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囊括了整个地中海,从英国延伸到美索不达米亚,从莱茵河延伸到黑海。罗马帝国繁荣了好几个世纪,并成功抵御各种外部攻击——从夜袭式劫掠到大规模入侵。罗马军队如何保卫帝国的广阔领土免遭持续的攻击?他们如何以如此温和的成本来支持修建快速公路、引水渠、露天剧场、城市浴场和宏伟庙宇的庞大开支?
经验丰富的战略分析专家爱德华•N. 勒特韦克在《罗马帝国的大战略》一书中揭示了罗马人是如何将军事力量、外交和防御工事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应对不断变化的威胁的。罗马的秘密不是进行无休止的战斗,而是实施综合战略,将军事力量、外交和强大的基础设施(道路、堡垒、城墙和障碍物)统一起来。罗马帝国最初依靠附庸国来缓冲攻击,后采用永久的边境防御措施来阻断敌人的攻击。最后,随着野蛮人开始渗透,罗马帝国采用“纵深防御”的战略,允许入侵者穿透罗马的边界。
此修订版纳入了最近的学术成果和考古发现,并增加了一篇探讨罗马帝国治国方略的新序。本书对研究古代历史和现代战略的爱好者都是必不可少的。
-
巨人的碰撞
本书广泛参考、取舍、提炼来自多国官方与民间的档案材料,尤其是俄联邦新近解禁的档案文献。这些文献在往昔以德国视角为主的记录基础上增加大量苏俄角度的内容,为研究苏德战争提供了新视角。本书考证出一些因政治原因被遗忘或掩盖的战斗,为经典战役加入了更多公正的细节描写,并用准确的数字来量化战斗规模和激烈程度,准确还原了苏联方面的更多事实,更加清晰地展示了战时苏军的实际成就,扭转了以往战史中偏袒德国的倾向,引导人们对苏军形成更加客观的印象和判断。
【从政治、经济、社会因素洞悉更广阔的战争图景】
战争的主干由军事行动构成,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则从侧面说明了军事行动的存在依据和背景状况,同时也在影响着战场。比如,更详尽地了解红军的军事目标,就能更准确地洞察斯大林在战时和战后的政治目标。同样,披露人员和经济的损失情况,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场战争在社会和经济层面对苏德双方产生了多大影响,注意到破坏军纪及由此引发的暴行是何等的残忍,也能警示我们种族主义、军国主义等思想泛滥引发的罪行和悲剧。
【以有限篇幅叙述真实、完整、精彩的苏德战争】
受益于俄联邦国防部新近公开的大量档案文献、战时材料汇编、新一代西方历史学家们重要的新发现等,本书较1995年版新增了9幅战场形势图、13个附录表格,及约150页注释、参考文献等内容。新增内容不仅有助于更加直观和整体地理解战争走势、重要行动与事件的发展过程,附录中更丰富的参考书目也为读者进一步研究这场战争提供了相当有益的帮助和途径。2012年中文版原班人马再度联手打造,译者注多达551条。
本书以公正的视角、严谨的态度、流畅的文笔叙述了整部苏德战争史。书中主要描写了这场战争的始末,包括战前苏德双方军事实力对比,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具体过程、战斗结果,这场战争对战后世界格局造成的影响,并对战争中的一些经典战役或是阶段性事件进行了介绍,例如“巴巴罗萨”行动、哈尔科夫战役、库尔斯克会战。除此之外,作者以苏德战争作为叙述主线,同时还介绍了诸如作战双方的盟国军队实力、轴心与同盟两大阵营对于这场战争施加的影响;这些内容不仅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叙述主线、把握战争进程,也有利于他们对这场战争形成更为直观、立体、公正的印象。
-
文明
“文明只有一层皮那么薄,抓破了就流出野蛮的血。”
★一部充满新意的文明史巨著,一幅世界文明的“马赛克”全景图
★依环境要素创造性划分文明,看人类如何因地制宜解锁文明技能点
★重新思考文明的深层逻辑:起于心念,囿于环境,终于多元
----------------
文明的故事该从哪里说起?是赫赫有名的四大文明古国,是奠基西方文明的希腊罗马?是文字的发明,艺术的创生,还是城市的兴起?
这部充满新意的文明史邀你换个角度看世界:文明的故事由人与自然的互动谱写。
英国知名历史学家费尔南多-阿梅斯托凭借考古学、地理学、生态学等领域的广博学识,颇具实验性地将文明划分为9大环境类型、17种生存实境,将人类放回最初面对自然挑战的情境之中,探索文明的可能性:不同环境中的人们如何因地制宜与自然博弈,如何改造环境、适应环境或遭环境反噬?文明如何在各自的环境中丰富多样,又如何在交流中发展、消亡或融合?
他将视线投向大片鲜为人知的文明疆土,大胆赞赏了那些常遭忽视的文明的伟大成就: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人乘季风化身商业先驱,非洲稀树草原上的巴塔马利巴人发展出独特的建筑理念,安第斯山脉的印加人面临多重环境阻碍仍然扩张为了不起的帝国……
无论是肥沃的泥地、温润的海岸还是灼热的沙漠、阴郁的沼泽,人类的文明化冲动无处不在,有人栖居的地方就有文明的身影。
让我们跟随这位渊博风趣的向导,穿越上万年历史,探索世界各个角落,收集失落的文明拼图,看见文明兴衰背后的深层逻辑。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