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小说

  • 伊甸樱桃

    作者:慕容雪村

    她撇撇嘴直奔命门:“少跟我酸,说,你是不是想UP我?”我一直以为UP是个介词,没想到介词都能使得这么生猛,一下子给震住了,半天才缓过神来,深沉地回答:“其实UP UP也不是什么坏事,对不对?世界何茫茫,人生何寂寞……”她在空中一圈一圈地摇她的头,说那不行,“NO LOVE,NO UP”。 二十一世纪的聪明女人都会两种本事,一种是假装正经,一种是假装不正经。为了与她们对抗,聪明的男人也学会了两种本事,一种是冒充认识有钱人。 几个月后,这城市的剧场里多了一出新戏,名字叫《多数人死于贪婪》,主角是一个相貌普通的年轻人,和他演对手戏的是一个身家亿万的富翁,他们在一家小馆子里结识,然后一起喝茶,一起吃饭,年轻人挖空心思接近富翁,富翁却一直心怀恶意,中间有死亡、有爱情,还有一盏始终照耀的神秘的灯…… 这本书描述了都市中小人物的生活经历与命运遭际,描写他们在生活的重压、欲望的诱惑下所产生的心灵钝化,人性异变等现象,进而展现生存的残酷、现实的灰暗以及人性的痼疾等问题,从而使其小说作品透露出明显的残忍的特色。
  • 草房子

    作者:曹文轩

    本书作者是北大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委员,长期从事文学研究、创造工作,著有多文部文学作品集。其中《草房子》更是神品妙构之作,作者也因此荣获国家文学奖。小说的电影版权也已被日本一家知名公司买断。可以说,这些都是本部小说的成功之处。
  • 香雪海

    作者:(香港)亦舒

    祖籍江苏的香氏,有一妾侍之女,名叫香雪海,由于母亲失宠,雪海从小便在修道 院过着孤独的寄读生活,直到父亲临终才与她相认,让她继承其在香港的产业。雪海的作风豪爽,我行我素,经常一袭黑衣,行为神秘,常人都认为她恃财傲物。 关大雄在香氏企业谋得一职,对香暗中观察。相处中却被香之气质深深吸引,不能自拔,当他发现香亦对其有仰慕之意时,感情的天平失去了平衡…… 大雄的女友叮铛察觉其心意有变,一改过往开朗萧洒的作风,并与追求她的赵三订婚,迫使大雄作出抉择。 憨厚朴实的大雄不愿放弃与叮铛多年的感情,又得知香患了骨癌,将不久于人世,于是陷入极度的矛盾之中……
  • 黄昏里的男孩

    作者:余华

    《黄昏里的男孩》(新版)这是我从1986年到1998年的写作旅程,十多年的漫漫长夜和那些晴朗或者阴沉的白昼过去之后,岁月留下了什么?我感到自己的记忆只能点点滴滴地出现,而且转瞬即逝。回首往事有时就像是翻阅陈旧的日历,昔日曾经出现过的欢乐和痛苦的时光成为了同样的颜色,在泛黄的纸上字迹都是一样的暗淡,使人难以区分。这似乎就是人生之路,经历总是比回忆鲜明有力。回忆在岁月消失后出现,如同一根稻草漂浮到溺水者眼前,自我的拯救仅仅只是象征。同样的道理,回忆无法还原过去的生活,它只是偶然提醒我们:过去曾经拥有过什么?而且这样的提醒时常以篡改为荣,不过人们也需要偷梁换柱的回忆来满足内心的虚荣,使过去的人生变得丰富和饱满。我的经验是写作可以不断地去唤醒记忆,我相信这样的记忆不仅仅属于我个人,这可能是一个时代的形象,或者说是一个世界在某一个人心灵深处的烙印,那是无法愈合的疤痕。我的写作唤醒了我记忆中无数的欲望,这样的欲望在我过去生活里曾经有过或者根本没有,曾经实现过或者根本无法实现。我的写作使它们聚集到了一起,在虚构的现实里成为合法。十多年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写作已经建立了现实经历之外的一条人生道路,它和我现实的人生之路同时出发,并肩而行,有时交叉到了一起,有时又天各一方。因此,我现在越来越相信这样的话——写作有益于身心健康,因为我感到自己的人生正在完整起来。写作使我拥有了两个人生,现实的和虚构的,它们的关系就像是健康和疾病,当一个强大起来时,另一个必然会衰落下去。于是,当我现实的人生越来越贫乏之时,我虚构的人生已经异常丰富了。 这些中短篇小说选集所记录下来的,就是我的另一条人生之路。与现实的人生之路不同的是,它有着还原的可能,而且准确无误。虽然岁月的流逝会使它纸张泛黄字迹不清,然而每一次的重新出版都让它焕然一新,重获鲜明的形象。这就是我为什么如此热爱写作的理由。 1999年4月7日
  • 谋杀似水年华

    作者:蔡骏

    大雨滂沱的夏夜,南明高级中学对面的杂货店发生了一起离奇的谋杀案,唯一的目击证人是死者十三岁的儿子。十五年后,案件尚未告破,负责此案的刑警因公殉职。在筹备葬礼的过程中,警察的女儿田小麦意外发现父亲遗留的工作手册,提及十五年前那桩谋杀案的凶器:一条奇异的紫色丝巾。 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在葬礼上播放前东德侦探剧《幻觉》主题曲,田小麦找到一家“可以买到你想要的一切”的淘宝店,却身不由己地卷入扑朔迷离的案情。随着调查的深入,一桩诡异至极的连环凶杀案、一幕时代造成的社会悲剧、一份单纯到绝望的爱情渐渐浮出水面。 年华纷纷跌落,真凶逍遥法外,徒留无限怅惘和一丝最后的希望!一个十三岁女孩与她的少年,如何跨越十五年时间鸿沟,从记忆的坟墓中挖掘被埋葬的爱情,追寻谋杀似水年华的真正凶手?
  • 长日留痕

    作者:[英] 石黑一雄

    史蒂文斯作为一名追求完美的男管家,服务于达林顿府三十余年。在此期间,他一方面尽力使自己成为男管家中的杰出人物,追求这一阶层所特有的“尊严”,同时,他也为此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作者以最能代表英格兰社会和文化特征的男管家为主角,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英格兰的政治、历史、文化、传统与人的思想意识。本书是著名英籍日裔小说家石黑一雄的代表作之一,曾获1989年“布克奖”。
  •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作者:(美) 谢弗, (美) 拜罗斯著,Mar

    伦敦的幽默专栏女作家朱丽叶,对战后英国凋敝的景象颇感乏味,而新书的题材和小报的绯闻又让她一筹莫展。困顿中,她收到了一封来自根西岛的陌生人来信,信上说在一本查尔斯·兰姆的旧书里发现了她的姓名和住址。 这本凭借着神秘本能飘洋过海的二手书,让朱丽叶结识了独特的“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随着鱼雁往返,这群素未谋面的俱乐部会员让朱丽叶深深着迷,他们分享着黯淡岁月中酸楚而温暖的百态人生,笔触间荡漾的真挚情感和显露的高贵内心令人动容。不经意间,这些书信也给朱丽叶的人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改变……
  • 朝花夕拾

    作者:亦舒

    《亦舒新经典:朝花夕拾》是亦舒文章中罕见的科幻作品,大家都已经习惯倪匡的科幻,正好对倪氏兄妹科幻作一比较!自初中雪人读过此文后就念念不忘,曾寻觅数年而未遂心愿,近日偶然得之,狂喜之下,不敢独享,特精心扫校献于诸君“共享”耳!
  • 击壤歌

    作者:朱天心

    这是个五岁想当农夫,八岁想当炮兵,之后想到威廉波特打少棒,想当记者想当上帝想当拿破仑的情妇想当伊莉莎白一世的少女,合上书页时所有时间犹如雕像静止,尚未启动,这是一切漫游的起点,这是老灵魂,后来频频回眺,为之伤逝,为之悼亡的黄金时光。 很多人认可天心的才情出众,却实在太少人知道天心的看书之多。 天心是自幼大人书看得多,到得读书便人家十遍方可读熟,是为苦读;她却只读一遍两遍即通,自是乐读。 —— 朱西宁 我家的销量冠军是妹妹天心的《击壤歌》,有二三十万册,我们都说天心是印钞机。《击壤歌》写了少女高中时代的故事,有很多少年都喜欢读,经常写信来表达崇拜之情。这情形很像现在的偶像作家。 —— 朱天文 由于家学渊源,十来岁的朱天心已颇有大将之风,再加上老牌才子胡兰成的点拨,下笔行文在在令人惊艳。《击壤歌》所焕发的率性浪漫,不啻是《未央歌》的一脉真传,而朱天心那样随便的就念完北一女,还成了台大人,真让我辈叹为观止,她还参与“三三”,诗书天下,礼乐江山,好不热闹。 —— 王德威 朱家一门两代三人都是好作家,这是世界上少见的,如果没人能举出另外的例子,我要说这在世界上是仅见的;而且朱家的女婿,也就是二女朱天心的先生谢材俊,亦是好作家,好评论家,好编辑;再有天文她们的母亲刘慕沙,是日本文学的汉文翻译家。 我有时在朱家坐着,看着他们男女老少,真是目瞪口呆。 —— 阿城
  •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作者:[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描写的是发生在1951年的真人真事。出身显赫的巴亚多·圣·罗曼来到加勒比海沿岸的一个小镇,爱上了出身平庸的安赫拉·维卡略。这个在“金钱上游泳”的富翁为新娘买下了镇上最豪华的房子,举行了奢华无度的隆重的婚礼,以为用金钱和无限的权势买到了幸福。然而新婚之夜他却发现新娘不是处女,万分沮丧之下,几个小时之后就把她休回了娘家。姑娘的母亲大为恼火,当即将女儿毒打一顿,而后又叫来姑娘的两个哥哥,逼问是谁破坏了她的贞节。姑娘无奈之下将其归罪于一个叫圣地亚哥·纳赛尔的人,两个哥哥不分青红皂白,拿上杀猪刀凶残地杀害了圣地亚哥·纳赛尔这个无辜者。一桩悲剧发生了。 小说通过一个小题材,辛辣地嘲讽了权贵,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愚昧无知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封建观念、封建迷信和仇杀行为,从一个侧面较为深刻地揭示了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 《纯真的埃伦蒂拉和残忍的祖母》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一个十四岁的小姑娘被贪财的黑心祖母逼良为娼的故事。作品情节生动感人,催人泪下,读来令人爱不释手。 序言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纯真的埃伦蒂拉与残忍的祖母 这部被加西亚·马尔克斯本人称之为自己最好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无辜的年轻人,在镇上大部分人知情而自己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被残酷杀害的真实故事。作家把一系列几乎无法用数字计算的大大小小的巧合事件和众多人物有机地连在一起,以惊人的想像力和创作才华将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升华为一幕触目惊心的悲剧
  • 魔戒(第一部)

    作者:[英国]托尔金

    三大戒指归属天下小精灵诸君, 七大戒指归属石厅小矮人列王, 九枚戒指属于阳寿可数的凡人, 还有一枚属于高居御座的黑魁首。 莫都大地黑影幢幢。 一枚戒指统领众戒,尽归罗网, 一枚戒指禁锢众戒,昏暗无光。 莫都大地黑影幢幢。 目 录 译序………………………………………………………………………1 再版前言…………………………………………………………………7 楔 子…………………………………………………………………1 上 篇 第 1 章 生日庆典……………………………………………………3 第 2 章 昔日阴影…………………………………………………23 第 3 章 三人成行…………………………………………………44 第 4 章 欲速不达…………………………………………………63 第 5 章 情谊眷眷…………………………………………………74 第 6 章 老林迷踪…………………………………………………85 第 7 章 汤姆夫妇…………………………………………………97 第 8 章 古冢凶雾………………………………………………108 第 9 章 跃马客栈………………………………………………120 第10章 怪客大步………………………………………………133 第11章 夤夜剑光………………………………………………145 第12章 逃亡津渡………………………………………………164 下 篇 第 1 章 朋友相会………………………………………………183 第 2 章 林谷会议………………………………………………202 第 3 章 魔戒南去………………………………………………232 第 4 章 黑暗之旅………………………………………………253 第 5 章 地狱之门………………………………………………276 第 6 章 萝林春芳………………………………………………287 第 7 章 夫人之镜………………………………………………305 第 8 章 情深谊长………………………………………………318 第 9 章 大河滔滔………………………………………………330 第10章 分道扬镳………………………………………………343 译 序 郭少波 二○○一年五月中旬,法国戛纳郊外,一处保安严密的别墅里放映了一部电影史上最长的预告片,该片分三段,总共二十分钟,观众是全世界各大媒体的五十多名记者。放映一完,掌声雷动。这便是《魔戒》电影云山初露的场面。几乎在同时,一部更短的宣传片登陆互联网,在头二十四个小时里便有九百万次点击。怪不得一位剧组人员说:我们知道会有热烈的反应,但没预料到会如此的强烈! 这一切,全归功于托尔金的同名小说《魔戒》。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魔戒》耗资二点七亿美元,它的第一部《魔戒再现》在二○○一年底正式与观众见面,其后两部分别在二○○二年和二○○三年的年底推出。托尔金生前就卖掉了电影拍摄权,但他对能否成功拍摄这个结构庞大、情节复杂的故事表示怀疑。可能正因为如此,直到近半个世纪后,好莱坞才有幸表现出演绎《魔戒》的信心、技术,还有财力。 也许是巧合,中国大陆的读者也是在近半个世纪后,才看到姗姗来迟的中文版《魔戒》。这在世界被戏称为地球村的今天,似乎有些不可思议。要知道,在这“村子”里,已经卖出了九千万册、四十多种语言的《魔戒》,惟独没有中文版。 关 于 作 品 上个世纪末,不少传媒与出版机构根据读者调查,将《魔戒》誉为世纪之书甚至千年之书。但是,在知识界,尤其是英国文学界对此书的反应却远没有大众那样狂热,各种怀疑甚至指摘并非鲜见。 一位英国批评家在得知《魔戒》被评上世纪之书后,连连叫道:“天哪,真的?我的上帝!天哪,哦天哪!天哪天哪,天哪!”无奈的感叹流露出学者们面对《魔戒》如日中天般声誉的惊异与不解。这是英国文学批评界总的看法,只是,这种“天哪”态度有表现得比较露骨,有时则比较隐晦。 托尔金对此不屑一顾:“一些读过本书或对本书作过评论的人会认为故事很乏味、荒唐甚至不堪卒读,对此我毫无怨言,因为我对他们的作品,或对他们特别喜欢的作品也会有同感。即便是在许多喜欢本书故事的人眼里,也会觉得其中有不少不敢恭维之处。或许一部长篇故事没法处处令大家喜欢,但同样也不会处处让各位生厌。” 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托尔金是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现代幻想小说的领军人物。而今,在西方,幻想小说已经成为叙事文学的一大主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几百年前,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宣告了中世纪文学样式——骑士小说的终结,而今天,托尔金的《魔戒》却开创了一种充满中世纪意味的文学的先河。自《魔戒》之后,有多多少少的文学家与艺术家们继承了托尔金的衣钵!无论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还是汗牛充栋的电子游戏软件,甚至包括我国电影《刺秦》,无不都有幻想小说的影子,无不与《魔戒》在精神上一以贯之。 托尔金之所以使用“神话手段”,不仅是因为它形式上的有趣,而是因为他认为神话是真实的,而写实主义者的虚构则是一种迷诳,他们笔下的现实不过是一种虚幻而已。 他认为,神话本身具有真理般的朴素与善意,而物质进步只会带来邪恶。这恐怕可以作为《魔戒》创作动机的一个注脚。英国文学批评家吉尔曼·格利尔(GermainGreer)将《魔戒》的中心特征定义为逃出现实。“现实”即是托尔金眼中的物质与政治进步,“逃出”意味着对现实的全盘拒绝。因此,从本质上说,托尔金具有反现代化的文学倾向。他拒绝启蒙的神话,钟爱神话的启蒙。因此,受到孩子、嬉皮士与大众欢迎的神话般的《魔戒》自然要被以社会代言人自居的知识界指为空洞和无聊了。 但也有不少学者并不这么看。托尔金的同事,牛津大学教授西佩(T.A.Shippey)将托尔金与爱尔兰著名作家乔伊斯作了比较。乔伊斯与托尔金出生于相邻的国家,属于同一个时代,同一个社会阶层与宗教背景,都在作品中使用了难解的语言,并且都因为一部书而扬名天下。从个人品质上看,他俩都有很重的孩子气,早慧而博学,沉溺于语言学的世界之中,专注于古代史诗与浪漫的叙事习俗,醉心于难题、游戏与分类系统,并将之融入自己作品的形式与内容之中。虽然他俩的创作与叙事手段大相径庭,但都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同时却对现实中的现代化持否定观点。并且,都遭到文学批评界的无情狙击。 生活中的托尔金是位古板方正、因循守旧的罗马天主教徒,有人评论说,他的脑袋长在二十世纪,但思维却是中世纪的。但奇怪的是,正是这位“中世纪怪人”吸引了大批现代崇拜者,尽管他对那些在阅读《魔戒》时须同时服用迷幻药才能获得大享受的读者表示悲叹。托尔金说过,正是那些“使用迷幻药,酷爱电子音乐及其他后工业时代魔术的激进分子”,“主张爱情、和平与美好的佩花嬉皮士”成了他的主要读者。即便在骚动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过去的今天,仍然有大批相对来说比上一代更温和的嬉皮士们加入喜爱霍比特人世界的行列。 这真称得上一个文学之谜。要解开这个谜, 还须在作品本身中寻找答案。 托尔金断然否认他的作品包含着讽喻含义,但是,谁都想在《魔戒》中找到“内在意蕴“的蛛丝马迹。有人认为,它隐射了二次世界大战以及环境保护主义者的主张,将索隆比作希特勒,将魔戒比作核弹;也有人认为索隆是大地女神的死敌,魔戒是工业技术。高明的注释家的想像力自然更富有哲理性:弗拉多的历程是人类对自身本质的探求;弗拉多与魔戒邪恶性的搏斗是人类对权力重负的搏斗。这可真应得上一句名言: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方面反映了作品的魅力,另一方面也显示了连作者自己也左右不了的作品影响。 然而,托尔金的创作意图究竟何在?剥去种种概念的外衣,《魔戒》究竟还留下什么?通观全书,再顾及托尔金本人的观点,我们不妨做出这样的推断,中洲,这个虚构的世界,便是作者的全部意图所在。一个伟大的理论体系的内核往往是朴素而简洁的,而支撑这个内核的论证系统却是非常的繁复精密——牛顿力学的万有引力便是一个例子(不过是苹果掉下来而已!)。同样的,《魔戒》的含义也远非人们想像的那样复杂。不过,想要证明为什么偏偏是中洲而不是别的什么,恐怕就需要写上一本书了。 有一位英国读者说得很直率:一个有儿童心理的读者比一个批评家更能看出《魔戒》的价值。它的价值就在于创造的虚构世界并非现实世界的影子,而是人类心灵的镜子,而这曾经是儿童的专利。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而精神却徘徊不定的后现代社会里,人们往往有一种女娲补天的冲动,但传统文学,还有现代文学都不能满足这种冲动,于是孩童般的托尔金出现了,中洲也就应运而生了。 关 于 翻 译 有必要对本书的翻译再说几句。 世所公认,托尔金的作品是比较难译的,这首先是因为作家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学家,语言功夫炉火纯青,更要命的是(当然这是就翻译而言),他在创作过程中总是情不自禁地将各种古老的外族语言信手拈来,或者让主人公一本正经地说上一大通他创造(或杜撰?)的语言,比如小精灵语;为体现上古时期的风格,他还采用了大量的古英语的拼法与用法,并多处采用复古式的文体,书里众多的诗歌便是明证,这些诗歌中既有史诗般的庄严肃穆,也有民谣体的风趣俏皮,更有托尔金独创的“四不像”。当然,这些对译者来说主要是理解的问题,只要对原文能充分把握,再用母语表达出来不算一件太难的事情,从阅读的角度看,也不存在任何不方便。 我们感到为难的主要是文化方面的。作品的宏大结构与丰富内涵使得其中的“翻译陷阱”四处密布。比如,作者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场合下常常会使用几种不同的概念,而且不作任何说明,弄得我们防不胜防。作者特有的叙事方式与论证方式往往令人如陷迷魂阵:作者说的是事实,还是凭空虚构?当然,如果英语读者去看原文,由于同作者相似的文化感与历史感,这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语言现象如同迷宫一般激起他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本民族的文化知识与历史知识也大大有助于他理解作品的真谛;但如果将这些迷宫般的文字译成另一种语言,撩人的魅力顿失。说实在的,当时我们实在拿不准是把它们译得直露些还是含蓄些。倘若直露,读者是看懂了,但他看懂的是翻译的文本,原文意蕴荡然无存;倘若含蓄,读者如堕五里雾中,不知所云。总之,无论哪种情形,读者都没法动用他的知识积累与文化感觉,这样,惟一的办法恐怕就是加注。 有一位台湾友人弄不懂“严打”的意思,我作了一番“注释”,他明白了,但依然一脸的疑惑:为什么?瞧,问题更深了一层。 于是,我对他从头说起。同胞之间尚且如此,“非我族类者”自然更难沟通了,不知要加多少注才管用。但如此一来,还叫小说吗?会有读者耐心去看“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式的故事吗? 古人说,诗无达诂。不错。其实,翻译也同样,往往为了皮毛而走了精神。 因此,只好凭我们的感觉来译了,为了读者,我们还是倾向于将作品译得稍“直”一些,毕竟让读者看得有趣味是最重要的。当然,对于那些口味更高的读者或研究者来说,最好是能去看原著,或者等待更理想的译本出现,肯定会有的,当然,要有耐心。再版前言 本故事随着讲述而扩展开去,直至演绎成一部“魔戒大战”史。其中还多次涉及到更古远的时代。在一九三七年《霍比特人》一书杀青,尚未付梓之前,我就开始写作续篇,但中途一度搁笔,原因是我想先将上古时代的神话与传说收集完整,并理出头绪来,那几年里这些神话传说已渐具眉目。我本来只是出于自己的爱好而从事这项工作的,不甚指望别人会对此产生兴趣,更何况其灵感基本来自语言学,是为了给小精灵语言提供必要的“历史”背景。 为此我请教了别人,他们的意见使我的不甚指望变成了毫不指望;只是读者们想知道更多的有关霍比特人及其历险的故事,受此鼓励,我又书归正传,提笔续写。但一落笔就不由自主地将故事带到更古老的世界,尚未提及它的起源与发展,就讲述其结局与消亡了。这一过程在写作《霍比特人》时就已见端倪。在那本书里,已有几处提到更古老的事物,如埃尔隆德、冈多林、高种小精灵、妖魔,还略微提到了一些半路冒出来的人与物,他们比表面看上去更鲜明,或更幽深,或更隐秘,比如杜丁、莫利亚、刚多尔夫、索隆、魔戒。发现这些人和物的内在意义及其与古代历史的关系,便揭示了第三纪及其高潮——“魔戒大战”。 想多了解一些霍比特人有关情况的读者们终于如愿以偿,但那是等待许久之后了。因为《魔戒》自一九三六年动笔后,断断续续一直写到一九四九年才脱稿。在此期间,我有许多不敢疏略的职责。作为一名学者与教师,我还有其他的兴趣所在。一九三九年大战爆发后,自然更加耽误了写作进程。那年年底,第一卷还没写完。尽管接下来的五年风雨如晦,我不曾完全放弃写作,大多是在夜里奋笔疾书,直到我站在莫利亚的巴林墓旁。在此停驻良久,差不多一年后我才继续动笔,于一九四一年底写到了萝林和大河边。次年完成了第三卷的初稿,第五卷的第一、三两章也起了个头,那正是阿诺里恩狼烟四起,塞奥顿来到哈罗谷地之际。我又一次搁笔,原先的思路行不通了,一时又无暇重起炉灶。 到了一九四四年,我抛开书中那场硝烟未尽的纷乱战争——我本该组织,或者至少描写这场战争——迫使自己去处理弗拉多前去莫都的行程。这几章后来构成了第四卷,陆续寄给了我儿子克利斯朵夫,当时他随皇家空军派驻南非。然后又花了五年时间,故事才写到了目前的这个结尾。在那段岁月里,我搬了家,调了大学,换了职位。尽管不再风雨飘摇,但艰辛依旧。故事终于结了尾,还得重新修改一遍,而实际上是从后往前大部分重新写一遍。书稿须打字,还要打第二遍。都得我自己来,因为我请不起专业打字员。 《魔戒》问世后,已有许多人读过。我收到过或读到过不少有关的信件与文章,对本书的写作动机与内涵提出种种看法与猜测。对此我想说几句。本书的写作动机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想用一部真正的长篇故事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取悦他们,也许还能时不时令他们兴奋,叩打他们的心扉。如何取悦人或感动人,我惟有靠自己的感觉作为向导,而在许多时候,这个向导往往成为误导。一些读过本书或对本书做过评论的人会认为故事很乏味、荒唐甚至不堪卒读,对此我毫无怨言,因为我对他们的作品,或对他们特别喜欢的作品也会有同感。即便是在许多喜欢本书故事的人眼里,也会觉得其中有不少不敢恭维之处。或许一部长篇故事没法处处令大家喜欢,但同样也不会处处让各位生厌。在我收到的来信中,对同样的段落与章节,有人认为是妙笔生花,另一些人却大加数落。最严格的读者莫过于我自己,现在我确实也发现了大大小小的许多缺陷。幸运的是,我既无义务撰写书评,也不必重新操刀,因此不如默不作声,悄悄放过自己一马。不过有一点我倒是想提一下,有人说,这书太短了。 至于说要在本书潜藏什么蕴意或“信息”,本人并无此用意。本书并非寓言讽喻,亦非时事话题。随着故事的展开,它往下生根(深入过去),不料节外生枝,但它的主题在一开始就已经确定了:不可避免地选择魔戒来连接本书与《霍比特人》。《昔日阴影》这一关键章节是故事的最早组成部分之一。在一九三九年的“阴影”变成了一场无法避免的大劫难之前很久,它已经落笔写成。即便这场大劫难得以幸免,故事情节依然是基于同样的思路而展开的。其源头早在我心头形成,而且不少已经成文,几乎不受一九三九年爆发的战争及其演变的影响。 无论就过程还是就结果而言,那场真实的战争与传奇的战争都是各不相同的。如果说,那场真实的战争激发了创作灵感,并指导传奇战争的发展的话,那么,魔戒必然会被夺走,并用来对付索隆,但他也不会被消灭,而是被奴役;黑塔楼也不会被摧毁,而是被占领。要是如此,无法拥有魔戒的萨茹曼,便会在混沌乱世里,搜寻魔戒的传说,并在莫都发现失落的线索,无须多时就可以造出他自己的魔戒来,以此向那个自封的中洲盟主挑战。而在那场冲突中,双方都会对霍比特人既仇恨又鄙视:他们即便沦为奴隶,也难免一死。 本来,我可以根据那些喜欢寓言与讽喻的人的口味来结构故事,但我从心底里讨厌一切寓言式的写法,随着年事渐长,我越发小心地防备在故事里出现这类寓言式的表现形式。我偏好历史,无论其真假,它对读者的观点与经验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我认为许多人将“影响”与“寓意”混为一谈,但前者取决于读者,后者是作者有意灌输给读者的。 当然,一位作家不可能不受他的经验的影响,但故事的种子是如何在经验的土壤里发芽的?这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若想弄清楚它,充其量是基于暧昧不清,证据不足之上的猜测而已。即便评论者与作者的经验彼此重合,他们共同经历的社会思潮与历史事件对他们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要弄清其过程仍然难免谬误,尽管看上去颇值得一试。确实,一个人须亲身经历了战争的阴影才会充分感受其残酷,但时间往往使人健忘。我年轻时经历的那场从一九一四年开始的战争其恐怖程度绝对不亚于一九三九年及其以后的几年。到了一九一八年,我所有的知交除了一人均死于非命。我还可以举一个不那么沉重的例子:有人认为,《霞尔平乱》的那段故事反映了本书杀青时英国的局势,其实不然。《霞尔平乱》是整个故事核心部分,从一开始构思时就确定了的。当然,随着故事中萨茹曼这个人物的演变,其情节有所变动。但需要指出的是,其演变并非出于微言大义或暗喻当代政治或其他什么。不过,它同本人的经历还是有些关系的,但并不多(因为经济水平已有天壤之别),而且这段经历也要早得多。我童年居住的乡间在我十岁之前就惨遭毁坏,当时汽车还是稀罕玩意儿(我压根儿没见过),市郊铁路刚在修建。最近,我在报上看到一张照片:水塘边那座曾生意兴隆的磨坊的最后衰圮。它对我来说曾是如此地重要。我从来不喜欢那位年轻磨坊主的模样,但喜欢他父亲,那位蓄着黑胡子的老磨坊主,不过他的名字并不叫山迪曼。 现在,《魔戒》出了新版,我也利用这一机会做了修订,纠正了原版中存在的一些错误与矛盾之处,并对一些专注的读者提出的问题尽力提供了信息。我已考虑了他们所有的评论与询问,若有疏漏敬请雅谅,那是因为我没将笔记整理完备所致。许多询问只能通过附录予以答复,或者是视情单独出一附录,将我未收入原版的众多材料,特别是更详尽的读者信息一并纳入。新版增加了本前言,对楔子部分做了增补,加了一些注释与一份人名地名索引。该索引列出了全部条目,但不提供参考材料。这主要是为了压缩篇幅。完备的索引将充分利用N.史密斯夫人为我准备的材料,更适合于单独成书。
  • 罗生门

    作者:[日] 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别号柳川隆之介、澄江堂主人等。东京帝国大学毕业。自幼浸淫于中、日古典文学,后又受19世纪末法国象征派影响。1915年发表短篇小说《罗生门》,后接连发表《鼻子》、《手绢》等,成为新思潮派的代表人物。早期作品多取历史题材,重艺术构思、审美意趣,显示一定的唯美主义倾向。后转向写实,如短篇小说《橘子》、《秋》等。1927年自杀。著有小说一百四十八篇,小品、随笔、评论、游记多种。作品文笔雅丽,立意精当,形式多样。1935年日本设立了“芥川文学奖”。

  • 蝴蝶风暴

    作者:江南

    这是一个讲述未来世界争战与权谋,血与火纠缠的史诗般的故事。背景发生在2059年,东西方两大阵营处在天平的两端,它们掌握着足以毁灭地球的质子武器,并把矛头都瞄准了对方,末日随时可能降临。 人类社会岌岌可危,任何一只小小的蝴蝶稍稍煽动一下翅膀,都有可能引发一场摧毁人类的风暴。平衡平衡再平衡是“L.M.A”追求的目标,而消除所有不稳定的因素,摆平所有的小漩涡,必须把所有的危险都在萌芽之前扼杀,这任务是否太过于艰辛?冥冥之中,到底是谁在摆弄着人类,摆弄着未来? 这是一部让人拿得起绝对放不下的小说。两大集团的超级武器摆在天平两端,人类社会岌岌可危,任何一只小小的蝴蝶稍稍煽动一下翅膀,都有可能引发一场摧毁人类的风暴。要消除所有不稳定的因素,摆平所有的小漩涡,必须把一切危险在萌芽之前扼杀,这任务是否太过于艰辛?冥冥之中,到底是谁在摆弄着人类,操控着未来?
  • 黄金时代 黑铁时代

    作者:王小波

    本卷包括《黄金时代》和《黑铁时代》两部。《黄金时代》是《时代三部曲》之一包括《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三篇;《黑铁时代》是时代三部曲的后缀,包括《大学四年级》、《黑铁时代》、《黑铁公寓》三篇。
  • 茅山后裔2

    作者:大力金刚掌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且酷爱古物的茅山派弟子老刘头,被秦戈以一个汉武帝刘彻用的玉制酒樽骗到埃及去寻求救人的方法。在一阵西方诅咒跟东方道法的大对决后,老刘头找到了救人的方法,并回到美国解救了昏迷不醒的孙亭,然而孙亭的醒转竟然带出一个天大的秘密……王羲之的传世墨宝《兰亭集序》,向来被誉为“国宝中的国宝”,醒过来后的孙亭竟然知道它的下落,为此老刘头及张国忠再次踏上寻宝探险之旅,与此同时也解开了茅山道派的没落之谜。
  • 告别天堂

    作者:笛安

    书中讲述了五个为爱痴狂的、孤独的孩子在青春岁月中演绎着一段纯粹却迷乱透顶的爱情故事:温暖而倔强的天扬,绚烂而脆弱的方可寒,有点坏其实不太坏的肖强,傻的可爱的周雷,还有明明比谁都敏感却羞于承认的江东,五个人之间“因为彼此深爱,所以互相伤害”的惨爱让你动容,让你扪心惨烈地去痛去哭……
  • 阴阳师·龙笛卷

    作者:(日)梦枕貘

    《阴阳师》是梦枕貘最负盛名的作品,他以幽暗遥远的平安时代为背景,虚构了一个神秘典雅的人鬼共处世界,被誉为“日本的《聊斋志异》”,堪称“东方奇幻文学经典”。自出版以来,备受读者喜爱,风靡亚洲。同时,因其独具感官穿透力的文字,《阴阳师》被读者热评为“一部会咬人的小说”。 根据本作品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漫画虽数量不下几十部,却无一能完成对小说想象世界的超越。 相传,日本平安时代,世界明暗未分,人鬼妖杂相共处。阴阳师安倍晴明,白衣飘飘,儒雅不羁;武士源博雅腰悬长刀,淳朴耿直。一对挚情好友淡漠生死,游走于阴阳两界,在谈笑之间破解桩桩离奇事件,为人鬼解忧。扣人心弦!美奂绝伦!梦一般精彩的故事!
  • 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

    作者:刘猛

    一些刻意压制极力忘怀的经历一旦汹涌而来,就如子弹命中心脏,热血带着生命,呼啸而出。回忆击中了“小庄”,带着风声带着影子从他四周擦身而过。关于爱,关于军人,关于男人,“小庄”就这么一路走来。二十七岁的“小庄”,坐在电脑前,记起他那如梦般的岁月:新兵连,侦察连,狗头大队,维和部队;小影,陈排,苗连…… 17岁的大学生小庄,为了追随初恋女友而暂时休学参军,于是他有了一段异于常人的绿色军营经历。这是一部关于情感的小说,虽然很多人将其归属于军旅小说范畴,但是作者自己却将其归属情感类别的小说,那种浓郁的复杂的感情也是在国内的军旅小说当中比较少见的。通读这部《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一个敢爱敢恨、感情丰富的中国陆军特种兵小庄的形象,在这部小说当中呼之欲出。
  • 最后一片叶子

    作者:(美)欧・亨利

    《最后一片叶子》作者欧·亨利是美国乃至世界文坛上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之一。其作品大多刻画平民百姓的艰苦、苦涩和无奈,笔调轻松、语言幽默,并以出人意料的结尾而闻名。这个选本是译者通读了作者的全部284个作品之后,根据中国读者的阅读和欣赏习惯,精心选出了其中的三十个作品,除了代表作如《最后一片叶子》,《警察和圣歌》等,还选收了一些在其他选本中难得一见的作品,从而更加全面地反映出作者的创作风格。另外,译者还匠心独运地将其分为五个专题,即“社会世情小说”,“爱情情爱小说”,“无赖骗子小说”,“探案推理小说”,“哲理象征小说”,这也是这个选本有别于其他选本的一个亮点所在。
  • 商道

    作者:崔仁浩

    《商道》作为亚洲史诗式的作品,一经问世,迅速突破了200万册,一手缔造了韩国发行史上最耀眼的奇迹。在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迅速占踞畅销书的榜首,形成亚洲文化圈的《商道》热。作者巧妙地运用虚与实相结合的手法,深入浅出,所引用的寓意皆迸发着禅学的神光,将佛道博大精髓内涵借经商之道发挥得淋漓尽致。 小说描绘了19世纪初朝鲜巨商林尚沃真实而神秘、传奇的一生,以及他的赚钱之道和花钱之道。整部小说高潮不断,如解连环谜语般生动有趣,娓娓道来经商之道以及经商之道所衍生出的做人之道,并对商道与商术做了独特无比的诠释,被许多著名企业人士誉为“参悟商业最高境界”的奇书。 《商道》虽然是一本韩国小说,却引经据典了大量的中国典故。透视商道,可以窥见中、韩文化的渊源。毫不夸张地说,《商道》是写给中国人看的哲理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