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科技

  • 流行病的故事

    作者:[美国] 索尼娅·沙阿

    流行病在人类的DNA中一次次留下印记

    它改变了人类的行为模式,塑造着人类的文明进程

    流行病,让我们成为人类

    ·

    入选《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全美科学作家协会奖、纽约公共图书馆海伦·伯恩斯坦奖决选名单,《纽约时报》编辑选择书单

    ··

    【内容简介】

    过去数十年来,我们拥抱着工业化与全球化带来的全新生活方式,也比以往任何时候 更能感受到流行病的存在。然而,我们对流行病的认知充斥着误解、轻视或恐惧。

    在《流行病的故事》中,屡获大奖的科普作家索尼娅·沙阿向我们展现了关于流行病鲜为人知的真相,深刻揭示了暗藏在每次疫情背后的气候、社会、文化等因素。流行病侵害着人类健康,有时甚至令国家陷入危机。但另一方面,它也改变了人类的进化轨迹,塑造了人类的行为与文明。

    人类与流行病之间的较量将持续存在。在后疫情时代,我们更需要借助科学与历史的力量,全球紧密合作,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流行病风险做好准备。

    ··

    【名人评价及推荐】

    扎实的研究,令人耳目一新。

    ——《自然》

    从鼠疫、霍乱和天花肆意横行到我们有能力打败流行病,人类走过了漫漫长路。我们如何走到今天?前方可能存在怎样的挑战?《流行病的故事》讲述了这一壮阔的征程。

    ——《经济学人》

    本书基于严谨的调查,信息量极大,生动有趣。

    ——《华尔街日报》

    这是一部充满力量的著作,索尼娅·沙阿从多维度追踪我们所面临的公共卫生危机。

    ——《芝加哥论坛报》

  •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

    作者:陈正祥

    ◎华文世界被遗忘的地理学泰斗,中国学术界数据可视化的先驱,英制大学首位中国籍讲座教授

    ◎国际地理联合会前会长卡尔·特罗尔盛赞其为“中国地理学界第一人”,并推崇其为“东方的亚历山大·冯·洪堡”

    ◎纵览地理景观,穿越浩瀚历史,探寻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和魅力。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是享誉国际的地理学家陈正祥先生的代表作,兼具现代地理科学的专业视角和宏阔的历史视野。作者学识广博,研究角度独特,重视从正史、方志、游记等各类传统典籍中汲取素材,纵论中国大地上的大江大河、名城古迹,展现了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时代变迁及相互影响,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精神特质的塑造。作者见识深邃,论证细密,并且非常重视数据的力量,不遗余力地制作了大量精致图表,化繁为简,堪称妙品。

    名家推荐:

    很可惜的是,即使是中国历史的研究者,听过陈正祥名字的都很少,能够深入运用他的研究成果的当然就更少了。这是被忽略、被遗忘的宝藏,我真的希望有更多人能知道,能珍惜,还能将之吸收并融入我们的中国历史知识系统中。

    ——杨照《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

    中国在数据可视化方面的先驱人物,是地理学家陈正祥。陈正祥在国际地理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陈正祥认为,“有些长篇大论说不清楚的现象,用地图来表示却可一目了然”,这些思想,正是数据可视化的目的和精髓。直到今天,他的不少作品还被世界各国的专家视为精品,被称为数据可视化的经典之作。

    ——涂子沛《数据之巅》

  • 呼吸革命

    作者:[美]詹姆斯·内斯特

    长期用口呼吸会影响颜值?

    继《睡眠革命》之后,又一开创性作品。

    《纽约时报》重磅畅销书,连续在榜19周,评论4.1万(亚马逊评分:4.7分)。

    帮助所有人重新认识这门被我们忽视的学问:呼吸。

    帮助饱受呼吸道、睡眠、口腔等病痛折磨的人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通过呼吸,解锁健康密码。事实上多数常见身体问题与疾病都与呼吸不当有关,高血压、打鼾、头痛、嘴凸、失眠、焦虑、龅牙、易焦虑……通过呼吸,你可以从根本上缓解它们。

    ★方法源于哈佛、斯坦福大学等机构的呼吸实验。《科学美国人》《纽约时报》记者探寻肺病学、生物化学、生理学、运动耐力等方面的前沿研究,参与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机构的呼吸实验,亲身体验各种呼吸方法。

    ★轻松掌握、随时随地有效解决与呼吸有关的问题。包含全球前沿研究中的多种呼吸方法,布泰科呼吸法、慢呼吸、鼻式呼吸……不用借助医疗器械或手术,我们就能自助练习。

    ★已帮助数万读者改善呼吸状况。亚马逊和Goodreads 4万多读者亲身体验后真实评价:“这本书给我带来一种终极的互动体验” “这本书比任何一本书都更能改变我的生活”……

    ▲《华盛顿邮报》2020年最佳非小说类书籍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2020年最佳书籍

    ▲美国记者和作家协会 2020年度最佳非虚构类图书奖

    ▲2020年亚马逊最佳科学书籍

    ▲Goodreads奖年度最佳科学技术书籍入围

    ▲《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榜图书

  • 不可思议的人体

    作者:[日] 茨木保

    临床医生手绘搞笑漫画

    轻松入门人体解剖生理

    你本身就是40亿年进化的奇迹

    ◎ 编辑推荐

    ☆ 媲美《工作细胞》的漫画人体百科,从零开始的解剖生理学

    日本临床医生茨木保历时三年,以“人是什么”为主题,用搞笑漫画将人体的构造与功能娓娓道来。为什么胃不会溶解自己?为什么人类的阴茎没有骨头?乳腺原来是由汗腺进化而来?朝夕相处的身体,也有不为人知的秘密!

    ★ 怀旧昭和风,日式冷幽默,中二热血医生的跨界之作

    千余幅手绘插图,经典昭和漫画风格,将器官转化为拟人化的形象,用夸张、富有冲击力的笔触呈现解剖透视图难以描绘的细节。每章以日常小剧场切入,比喻贴近生活,冷笑话与谐音梗齐飞,披着噱头的专业科普。

    ☆ 严谨科学与人文关怀的平衡,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

    盘点诺奖得主的医学发现,揭秘禁忌的人体实验,医学领域的黎明伴随着黑暗;追溯人体器官演化的奥秘,对比人类与其他动物的独特之处,解读“发展”与“退化”的意义——“即使不留下子孙后代,也为物种进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 便携口袋本+珠光硫酸纸护封+随书附赠精美纹身贴纸

    ◎ 媒体推荐

    怎么会这样有趣!让我想起了学研出版的“学习漫画”,因为作者是大版出身的医学博士吧。故事中的茨木保医生、尤尼蔻护士和猫咪海参,以搞笑的方式为你介绍人体的秘密。如果将消化系统与东海道新干线作比较,到了新大阪站会发生什么?18世纪,研究食物消化的学者们又如何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人体内数量最多的细胞是什么?不断出现“xx因这项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显然是吉本新喜剧的重复噱头。全书有很多说明文字,但总体而言是一部精心制作的漫画。

    ——日本Amazon读者

    由妇产科医生绘制的人体漫画。这本书信息量很大,不仅关于身体的工作原理,也包括与之相关的疾病以及医生独有的经验。作者也谈到了医学发现的历史:学者拿自己做人体实验,吃自己的排泄物,从尸体上割下阳具来研究勃起的机制……科学与变态只有一线之隔!但是,我也因此知道,目前的医学领域正是因为这些研究而得以成立。作者还从进化的角度,通过追溯生物的起源,探讨了人体各功能存在的意义和原因。这是一本我愿意反复阅读的书,身体……感谢……

    ——日本Booklive网站读者

    我从未想过能看到这样的学习漫画。本书分为十个章节:细胞、消化器官、血液等等,以有趣的方式解释了人体器官系统的功能。书中有很多笑话,我在火车上边读边笑。对于“新书”而言,这本书很厚;但由于它是一本漫画,你可以一口气读完。我用这本书来准备针灸师的全国考试,在编写医学口译教材时也参考了它。身体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了解身体内部的最好方法是将其结构和功能可视化。希望这本漫画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医学翻译、大阪大学讲师,冈本佑马

    许多人认为漫画是儿童读物,但如果把它看作通俗易懂的说明图册,则是一本令人满意的入门书。本书涵盖了医学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基础医学中研究人体结构的解剖学和人体机能的生理学,也包括内科和外科等临床医学的内容。作者希望让读者了解,“人体真的非常有趣,非常棒!”书中对各种细菌的发现者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事迹介绍很平易近人。读完将再次体会到,人体是一个奇迹。

    ——日本Honto网站读者

    ◎ 内容简介

    本书以手绘漫画的形式讲述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难点精髓,用拟人化的形象和脑洞大开的比喻,搭配日式吐槽与冷笑话,将医学名词重现为一个个生动的小剧场,帮助读者轻松理解。全书共十章,从微观到宏观,由细胞讲到组织、器官、系统,纵向梳理身体进化历程,横向对比物种之间差异,多视角解读人体的独特之处。书中回顾了改写世界的医学发现与伟大人物,也穿插着作者行医多年的见闻感悟。在他看来,人体不仅是一部复杂而精密的超级机器,更像一个混沌的微观宇宙,堆积着40亿年进化的历史。

  • 花镜

    作者:【清】陈淏 著 / 伊钦恒 校注 /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供图

    ※ 清代介绍花草种植专著,全新修订,植物学家权威校注。

    ※ 中国科学院江苏省植物研究所提供插图。

    ※ 300种花草的种植良方,200幅精美墨线图,一一展示植物细节。

    ※ 据《中国植物志》重新核对拉丁学名,文字的古典美与现代考据的完美结合。

    ◎内容简介

    《花镜》是中国清代主要介绍花卉植物的专著。全书共七卷。卷一“花历新裁”,就每月在移植、扦插、压条、下种、收种、浇灌等方面的工作做了具体而细微的罗列。卷二“课花十八法”,内容涉及花卉特性和嫁接、扦插、移植、下种、浇灌、培壅、治虫、催花等方法,以至盆景、插瓶、花园款设等,是全书着意所在,所陈技术,有不少独到之处。卷三至卷六分别介绍植物花木类65种、花果类50种、藤蔓类78种、花草类102种,共295种。卷后附录叙述调养禽鸟、兽畜、鳞介以及昆虫的方法。

  • 与家人相处的秘密

    作者:胡慎之

    【直面家庭矛盾及重大事件背后内心的困惑】

    如何面对自己想“改造”或“控制”他人的欲望?

    如何让家庭关系变得亲密而独立?

    如何让家成为真正的避风港?

    如何将责任、义务、道理的约束,变成家庭自然的规则?

    ……

    ※【本书中,作者分五个模块,跟我们探讨了与家人相处的秘密】

    解开成长过程中的心结:不延续原生家庭的创伤;

    善待自己的另一半:尊重、理解、支持、陪伴;

    不妨把孩子当大人看:学会与孩子建立平等的情感联结;

    亲子教育要张弛有度:有规矩,也有自由;

    家庭幸福的关键——爱与规则:让家成为所有成员最温暖的避风港。

    ※【 一个人为寻求他所需要的东西,走遍了世界,回到家里,就找到了。】

    最珍贵的人生财富,便是幸福、温馨的家。

    尊重、理解、支持、陪伴,

    立界限、有规则、重品格,

    是一个家庭最珍贵的精神不动产。

    家和万事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50位影响力心理学家之一,致力于研究关系! 尊重、理解、支持、陪伴,立界限、有规则、重品格,是一个家庭最珍贵的精神不动产。

    情绪化的父母、控制欲太强的妻子、一对都缺爱又没有安全感夫妻、当讨好型人格遇见情感暴力……再亲密的关系,也很难承受过多的委屈、忽视或争吵。很多家庭都在责任与义务的绑架下,勉强维系。

    经营好一个幸福的家庭,我们既需要让自身成长,解开自己的心结,学会与家人的相处之道,坦然面对必要的牺牲、取舍和妥协,也享受在家庭中的踏实、温暖、依赖;同时我们也要让整个家庭得以发展,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感受到家庭带来的支持,能从家的港湾出发,自由地奔向更远的地方。

    在本书中,国内知名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用真实的、有代表性的案例,细数个人成长与家庭发展的典型问题,提供了其独树一帜的见解,使每个人都能学会在家庭中经营爱、界限与规则,让家真正地成为每个成员的避风港,成为温馨、和谐、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

  • 为什么没人能告诉我为何生病?

    作者:[德]诺伯特·克里施

    【编辑推荐】

    ·

    1. 知道为什么会生病,比治疗症状更重要。

    2. 一个不能解释疾病的医生,不可能从根本上治愈疾病。

    3. 构建医学哲学认知体系,重新定义疾病和生命!

    4. 荣登德国《明镜周刊》畅销书排行榜

    5. 荣登德国亚马逊“自然疗法与药物”新书畅销榜

    6. 30年自然与整体医学经验,疾病原理+实操指导+患者康复实例,告诉你关于疾病的前因后果,鼓励和帮助患者走出困境!

    ·

    【内容简介】

    ·

    许多人正遭受着疾病的困扰,他们四处寻医问诊,却没能得到真正有效的帮助。有时候个别症状得以治疗,但根本原因仍待破解,因此问题和困扰并不会消失。然而更令人沮丧的是,深受慢性疾病之苦的患者,往往并不能像重症患者一般被重点对待,或者他们通常不会被视为“棘手的患者”。

    ·

    本书作者诺伯特·克里施医师,其父母的早逝让他对导致疾病的根源有着极大的研究兴趣,从医30多年来,他一直陪伴着无数深受慢性病或不明原因疾病困扰的患者,帮助他们探究病因、寻求治愈的方法。作者从“结构或细胞、调节管理、心理一情感、精神”四个层面提供了寻找疾病原因的线索。他认为,疾病的发生,表明患者在这四个层面或至少在其中一个层面已经无法达到平衡状态。

    ·

    本书介绍了替代医学的前沿理论,提供了寻找疾病原因的线索,并给出了翔实的调查问卷和针对某些疾病的具体治疗方案,力求帮助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探求疾病背后的真正原因,从而打破壁垒,激活自我修复的力量。

  • 纳米与生命

    作者:[西] 索尼娅·孔特拉

    这是一本关于纳米技术及其应用的科普读物,涉及生物物理学、医学及工程科学等领域。

    纳米技术是生物学与医学领域的明星,也让物理学家为之着迷,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典型科学领域之一。一直以来,像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多样性等吸引各个领域科学家的问题,远未得到明确的解答;然而,逐渐加快的学科融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一个拐点上:科技即将改变我们对于生命的认识,而这会带给人类更强大的治愈疾病的力量。

    这本书言简意赅地讲述了生物学、医学、物理学等学科融合的历程,介绍了由此产生的新科学。作者将对生命的研究置于广阔的语境中,旨在对支配整个宇宙运行的规则有全新的理解,也展望了这种学科融合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有怎样的深远影响。

  • 隐谷路

    作者:[美]罗伯特·科尔克

    一个家族希腊悲剧级的苦难

    如何让家庭成员走上不同的人生旅途

    被摧毁,被改变,被修复……

    又如何为医学研究提供绝佳的机遇

    为所有病患家庭点亮希望的微光

    ·

    一段激荡人心的医学探索

    一个家庭与命运抗争的感人故事

    ——奥普拉•温弗瑞

    ·

    【内容简介】

    在外人看来,美国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市的加尔文一家是一个完美的中产家庭:丈夫多恩热情洋溢,是一名自信满满的空军学院军官,妻子咪咪则是来自得克萨斯州一个上层家庭的大家闺秀,他们还有12个可爱的孩子。

    但在这种表明的光鲜下,一股这对夫妇无法理解的力量正在涌动。短短十年间,12个孩子中的6个先后罹患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另6个孩子则在恐惧中等待,等待自己成为下一个,等待更多痛苦和伤害的降临。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癫狂、屈辱和暴力从未饶恕过这个家庭,笼罩在这个家庭之上的也远不止自残和谋杀。基于对所有健在当事人的采访和大量医学档案资料,作者罗伯特·科尔克以饱含同情和悲悯的笔触讲述了精神分裂症吞噬这个家庭的全过程。

    在承受无尽苦难的同时,这个特殊的家庭也为探寻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带来了一丝希望。以加尔文一家的故事为脉络,科尔克在书中梳理并穿插了过去一个世纪医学界有关精神分裂症病因的观点和争论、这种疾病治疗方法的演变、社会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其家人的偏见和歧视。从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分歧与决裂,到整整一代治疗师将病因归咎于“精神分裂症妈妈”,从理论家们抛弃疾病的概念执着于对其进行颠覆,到医学研究者抽丝剥茧寻找这种疾病的生物学原因,本书都一一做了介绍。《隐谷路》最终把注意力聚焦在几名医学研究者上,讲述了他们以这个特殊的家庭为样本,在过去数十年间为解开精神分裂症之谜做出的不懈努力,以及发现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的曲折和突破。

    ·

    【编辑推荐】

    ★ 横扫几乎所有欧美著名媒体2020年度好书书单:《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时代》《泰晤士报》……

    ★ 力压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回忆录《应许之地》,位居《纽约时报》2020年度十佳图书非虚构类榜首

    ★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2020年度最爱图书

    ★ 美国亚马逊2020年度最佳非虚构类图书

    ★ 奥普拉读书俱乐部创立25年来迄今唯一入选的非虚构类叙事作品(不含回忆录)

    ★ 2021年度美国笔会非虚构文学奖决选作品,2021年度安德鲁·卡内基优秀图书奖入围作品

    ★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作序推荐

    ★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凌江,科普作家、《心外传奇》作者李清晨,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仇子龙倾力推荐

    ·

    【媒体、学者推荐】

    一部叙事新闻的杰作,也是对同理心的研究。作者罗伯特·科尔克以饱含同情的笔触讲述了加尔文一家的故事,同时也梳理了医学界在诊治精神分裂症方面的科学进展。——《纽约时报》

    必将成为非虚构叙事写作的经典之作。——《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

    一项杰出的病例研究,一部调查报道的力作。——西尔维娅·娜萨,《美丽心灵:纳什传》作者,普利策奖、美国书评人协会奖获得者

    从当代科学的眼光来看,精神分裂症是遗传的易感素质与个体成长过程中各种不良经历磨合的结果。然而,要找到帮助患者解脱“心魔”的路径并消除疾病带给患者的各种折磨,从正常人的角度艰难地去感悟和理解患者那种“疯狂”的感受,有时比努力寻找致病基因更有意义。《隐谷路》对一个高发精神分裂症家庭经历的细致描述也许就是这样的一剂良药,我相信它在这方面能达到的效果会远远超出了解这种疾病本身。——李凌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我在儿童医院的工作中接触过与《隐谷路》中故事类似的家庭,但这本书揭示的苦难比我既往了解到的还要深重许多倍。人类的幸福有上限,但苦难深渊的下限深不可测,永远有更惨烈的痛苦让人目不忍视。但直视这样的痛苦是征服它们的必要前提,感谢那些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去直面和征服这些苦难的科学家和医生。那些不幸罹患如此隐疾的人不应该是被社会隔绝、被人类抛弃的怪物,而是亟待拯救的正在忍受大不幸的人。——李清晨,外科医生、科普作家,《心外传奇》作者

    精神分裂症是人类现代医学史上第一种被发现与遗传因素有关的脑疾病。这本书的时代背景二十世纪也是人类社会对遗传与基因爱恨交加的世纪。从一开始对基因的无比崇拜,到纳粹灭亡后所有人都对导致疾病的遗传因素讳莫如深,现代医学对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隐谷路》提供了一份研究精神分裂症的绝佳资料,一个被疾病困扰的大家族。在逐渐揭开精神分裂症神秘面纱的同时,医生也发现了各种药物,可以逐渐减轻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痛苦。人类也许暂时还无法治愈精神分裂症,但无数医生和科学家的孜孜探索终将使人类摆脱精神疾病的困扰。——仇子龙,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 尖叫的数学

    作者:[意]翁贝托·博塔兹尼

    这是一本通俗的数学史读物,集结了数学史上那些令人尖叫的闪耀时刻,为读者展示每一个时刻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后果和相互交织的影响。

    如果说,数学是上帝给人们的说明书,那这本书就是对说明书的解读。

    欧几里得以外的宇宙不是只有三维,

    虚数的由来从一段背叛的历史中产生,

    无理数的发现居然来自法老王的挑战,

    自然数0中充满禅意的虚无解脱了人们对自然数的认识……

    数学的浪漫和璀璨,远远比你想象中要简单!

  • 黑洞之心

    作者:[法]奥海良·巴罗

    高密度知识+通俗易懂例证:一本值得慢慢咀嚼的黑洞科普入门读本

    这本科普小书提供了丰富的黑洞知识,兼具深度与广度,阅读中可以时时停下来思考与回味。

    避开艰深烦琐的专业术语,用于佐证的例子通俗易懂,降低黑洞谜题的难度,十分适合没有太多专业知识的年轻朋友们阅读。

    科普×哲学×文学:多重阅读体验,每个人都可以打开视野,挑战时空

    宇宙的复杂与简洁在黑洞上融为一体,这是物理学,更是哲学。

    作者采用跨界形式,把哲学与文学思想糅合进科普,深入浅出带来多重阅读体验。

    希望你在阅读后能够看到一个广阔的天空,拥有重新看待时间、空间的新奇视野。

    口袋里的黑洞:硬壳精装+手绘插图+超酷镭射贴纸,体验天体物理学惊心动魄的魅力

    32开窄长小开本,可单手握持,也可随身携带(方便在地铁上翻阅哦~);硬壳精装,封面荧光专色印刷;搭配有几十幅别具一格的手绘插图

    P.S.每本书附赠超酷黑洞主题镭射贴纸,光色变幻中呈现黑洞的壮丽。(还可以用来做手账~)

    希望这本书成为你走近美妙宇宙的一次契机。

    ———————————————————

    如果你掉进黑洞会发生什么?

    黑洞真的存在吗?

    我们能看到黑洞吗?

    ……

    黑洞简洁而神秘,任何东西都无法从中逃逸。没有人知道黑洞中心的样子。从诞生之日起,黑洞理论便成为天体物理学的研究焦点,更引发了人类无数奇妙的幻想与莫名的恐惧。

    《黑洞之心》旨在向读者展示黑洞的奇幻魅力 ,全书尽量避开艰深难懂的术语,抛开烦琐的数学证明,通过采用两位主人公一问一答的聊天方式,在不失科学、准确的前提下,传递黑洞种种重要的特性,展现黑洞对宇宙未来的深刻影响,将相关知识娓娓道来。

    从爱因斯坦到霍金,从广义相对论到新物理,本书将呈现目前人类已透彻掌握了的物理学成果,也将带读者漫步于物理学的前沿领域。

    ⭐️这本有趣的科普读本通过“赫”和“埃”的二人对话,逐渐揭开黑洞的时空奥秘,可以为具有一定现代物理知识同时对黑洞充满好奇的读者解惑。——吴雪峰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

    ⭐️杰作!——《科学与未来》

    ⭐️很适合新手读者,同时也具备对入门读者极有吸引力的严谨性与准确性。——《学术报》

    ⭐️通过这本小书,你将了解21世纪人类所需要知道的关于迷人的黑洞的一切。——法国科普协会

    ⭐️通过两位好奇者之间的交流,有效地寓教于乐,带领我们探索这个迷人的宇宙天体。——《世界报》

    ⭐️也许我们是时候彻底放弃绝对时空的概念了。——法国文化广播电台

  • 逢考必过

    作者:[英] 多米尼克•奥布赖恩

    思维导图发明者托尼•布赞作序推荐

    世界记忆大师的经典记忆著作

    语数外、历史、地理等全学科通用的高分记忆密钥

    应战中高考、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的制胜法宝

    颠覆你既定记忆程序的学力提升指南

    ◎ 编辑推荐

    ☆ 8次世界脑力锦标赛冠军的经典记忆著作,思维导图发明者托尼•布赞作序推荐

    世界记忆大师多米尼克・奥布赖恩只用38秒就能记住一副纸牌的顺序,是世界脑力锦标赛首届guan军,连续8次获得世界记忆guan军,被公认为全球zui伟大的脑力运动员之一。本书中披露了他独创的“多米尼克记忆体系”,由思维导图发明者托尼•布赞作序倾力推荐。

    ☆ 门门都拿A,科科全通过的考试通关秘籍

    考试时如何将繁杂的概念、知识点、段落词句信手拈来?

    如何正确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记住重要历史事件或各国的人口数?

    如何高效地速读、记笔记、制订复习计划?

    本书将教你用想象力跨越学习与记忆的障碍,不再死记硬背,逢考必过!

    ☆ 教你灵活运用记忆技巧,创造独属于你自己的记忆法

    在你熟悉的时空领域下,发挥联想与想象力的最大优势,创造你自己的记忆编码。

    思维导图、关联法、旅程记忆法、数字押韵法、数形结合法、数字与人物对应法(“演员表”),多种超效记忆秘诀等你体验!

    ☆ 适用N个专业学科的核心记忆体系

    文学、外语、数学、历史、化学、地理,以及商业知识、信息科技、演讲展示……不论是学习考试,还是职场实战,帮你快速找到上乘记忆通道,提升学习力!

    ◎ 内容简介

    8次世界脑力锦标赛guan军、知名的世界记忆大师多米尼克・奥布赖恩独创了以联想与想象为核心的“多米尼克记忆体系”,运用思维导图、旅程记忆法、数字押韵和数形结合法、数字与人物对应法(“演员表”)等技巧,教我们开发出个人专属的知识档案系统。

    本书针对专业的学科领域,如外语、数学、历史、化学、地理等,逐一举例讲解了具体的高效记忆过程,更有关于速读、记笔记、复习的精妙考试技巧。无论是记住一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复杂演说,还是化学式、历史日期,又或是其他希望在考试时能够记忆犹新的重要知识,本书都能为你提供超实用的记忆技巧,不需死记硬背就能逢考必过,实现学习能力的颠覆性飞跃。

  • 混沌

    作者:[美]詹姆斯·格雷克

    ◎ 编辑推荐

    “美国国家图书奖”入围作品 | “普利策奖”决赛作品

    “中国文津图书奖”“英国皇家学会图书奖”得主詹姆斯•格雷克成名之作

    混沌理论,与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并称“二十世纪三大科学革命”

    战胜“无序”“复杂”“不确定”的世界

    ※正是这本书,让“混沌理论”和“蝴蝶效 应”变得家喻户晓

    ※稳居科普读物排行榜30余年,被译为25种语言,值得一读再读

    ※人类曾希望,世间一切变化与发展是可预测的、确定的、线性的……但事实远非如此

    “混沌”注定要颠覆人类对自然、对科学的看法,注定要彻底改变人类预测未知、阐述自然和人文现象的方式。天气的变化、生物的迁徙、心跳的节律、社会的演变……在变幻莫测的“无序”“复杂”和“不确定”中寻找有序的结构,探索经典科学所无法阐明和预测的奥秘,这就是混沌理论的野心!

    自从洛伦茨发现了“蝴蝶效应”,混沌在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气象学、生态学、生理学、天文学、经济学等各领域中,掀起了一场认知的新浪潮。科学家们以超乎常人的敏锐、执着和创造力,打破经典思想的禁锢。这场追寻真理之旅的精彩与波折,欢欣与沮丧,都透过作者的鲜活文笔,一一呈现。

    混沌理论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科学知识之一,它开创了一门新的自然科学,掀起了人类思想的新浪潮。从洛伦茨发现蝴蝶效应开始,混沌理论阐释了生命的节律、社会的演变、自然的形状和宇宙的常数,那些貌似不相干的无规则现象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人类看待自身与万物的视角也被彻底拓宽。知名科普作家格雷克凭借极高的科学素养,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混沌理论的奥秘。科学家们超乎常人的敏锐、执着和创造力,以及他们追寻真理过程中的沮丧和欢欣,都透过作者鲜活的文笔一一呈现。本书是格雷克的成名之作,也是混沌理论领域的科普名作,至今已翻译为25种语言。

    ◎ 内容简介

    混沌理论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科学知识之一,它开创了一门新的自然科学,掀起了人类思想的新浪潮。从洛伦茨发现蝴蝶效应开始,混沌理论阐释了生命的节律、社会的演变、自然的形状和宇宙的常数,那些貌似不相干的无规则现象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人类看待自身与万物的视角也被彻底拓宽。知名科普作家格雷克凭借极高的科学素养,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混沌理论的奥秘。科学家们超乎常人的敏锐、执着和创造力,以及他们追寻真理过程中的沮丧和欢欣,都透过作者鲜活的文笔一一呈现。本书是格雷克的成名之作,也是混沌理论领域的科普名作,至今已翻译为25种语言。

    ◎ 专业书评

    格雷克的《混沌》不仅有科学的精确性,而且充满了美妙又不可思议的思想,令人着迷。

    ——侯世达

    美国计算科学家、认知科学家、哲学家,《哥德尔、埃舍尔、巴赫》作者

    一本奇书。在阅读它时,我感觉仿佛有人找到了电灯的开关。

    ——道格拉斯·亚当斯

    英国作家、音乐家,《银河系漫游指南》作者

    我被这部科学思想编年史深深迷倒了。我已经很久没有在读完一本书后,纯粹出于乐趣而立即再读一遍了。

    ——刘易斯·托马斯

    美国科学院院士、医学家、生物学家,《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作者

    你可能听说过蝴蝶效应,但你知道混沌系统其实是一个像钟表一样运行的完全确定的系统吗?面对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关于混沌,我们还应了解更多。

    —— 张江,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教授,集智俱乐部、集智学园创始人

    这是一个一群科研背景截然不同的科学家和数学家如何找到一种描述世界的新方法的故事……如果你想知道“混沌”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影响是什么,并顺便了解一下科学是如何真正运作的,那么你应该读读格雷克这部杰作。

    ——安德鲁·梅纳德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未来社会创新学院教授、风险创新实验室主任

    ◎ 媒体评价

    几乎每个段落都令人震撼。

    ——《纽约时报》

    这本书是一场盛宴。

    ——《华盛顿邮报》

    这门新科学有着宏大的目标,为想象力插上了翅膀。

    ——Vogue

    一部关于物理学未来的开创性作品。

    ——《出版人周刊》

    对思想前沿的完美刻画。

    ——《洛杉矶时报》

    美丽而清晰……格雷克像小说家一样,善于利用类比、富有戏剧性的描述和诗意,讲述精彩的科学故事。

    ——《旧金山纪事报》

  • 众神的植物

    作者:[美]理查德·伊文斯·舒尔兹 / [瑞士]艾伯特·霍夫曼 / [德]克里斯汀·拉奇

    千百年来,众神的植物是如何构成人类经验的基本组成部分?

    *经典话题与前沿科学研究结合,颠覆致幻植物经典文本

    *400张罕见的彩色图片,见证世界各地原住民宗教仪式使用的致幻植物

    *解密致幻植物的成分与属性,走近背后的文化习俗

    在每种文化传统中,植物都因滋养、治疗效果而受到高度重视,致幻植物具有使人类进入意识境界的强大力量,因此被视为神祇赐予人类的植物。

    本书基于人类学、民族植物学、药物学和生化学研究,探索各地原住民文化使用的迷幻植物,介绍相关习俗、歌曲与舞蹈,堪称民族植物学的经典文本。书中包含400张罕见的植物与人物、仪式等的彩色图片,并有对致幻植物生化性质的分析。

  • 路边的四季

    作者:[日] 冈部牧夫 / [日] 高桥清

    33年重印42次的自然科普绘本,

    带孩子发现自然之美,感受自然之趣。

    ◎ 编辑推荐

    ☆ 清新画面呈现小路边的四季景色,孩子得以感受身边的自然之美

    春日路边,花儿竞相开放、五彩斑斓,田野里油菜花绽放、农作物欣欣向荣,远山朦胧、原野上生机勃勃;夏日路边,静谧的池塘里栖息着水鸟和小昆虫;秋日路边,硕果累累、丹桂飘香;白雪覆盖的冬日路边,鸟儿在觅食……孩子在变换的四季中看到、感受着自然的美景。

    ☆ 细致描摹植物、昆虫和鸟类等动物及环境,带孩子发现到自然里来的乐趣

    快看,一只淘气的瓢虫爬到了枯枝的最顶端;巢鼠当心,左边有一条虎斑颈槽蛇;草丛里有四只小雀儿张大了嘴正等着云雀妈妈喂;草茎上粘着蜻蜓幼虫褪下的空壳;一只灰椋鸟在吃蚯蚓……原来大自然这么有趣呢,快来体验吧!

    ☆ 展现完整的自然生态,孩子能够在环境中认识植物、昆虫和其他动物

    200多种植物,32种鸟、约100种昆虫及其他动物构成了充满生机的自然之境、完整的生态系统。仅蝴蝶就介绍了22种,孩子不仅能认识各种动植物,追踪植物在四季里的生长过程,还能收获更多动植物知识:

    晴天时躲在叶子背面的蜗牛在雨天里会爬到叶子正面,春天池塘里的一群蝌蚪已经长成青蛙,蚂蚁排着队去觅食,小动物们有的躲在茧里、卵鞘里、窝里,还有的聚集成一堆儿露天过冬……

    ☆ 孩子角色出现在多幅画面中,召唤小读者去自然中玩耍

    看啊——孩子们在早春的稻田边玩耍、和鸟儿打着招呼,扛着捕虫网的孩子们要去捉虫吗?用衣服、手臂遮雨的孩子们向家奔去,站在西瓜地里的孩子在观察什么呢?一个孩子在钓鱼,不远处另一个孩子在石头底下摸鱼,还有一个拿着网的。一群孩子围成一堆儿在等番薯烤熟呢……

    ☆ 语言充满诗意,孩子读来朗朗上口

    语言带有自然朴实的诗意,适合孩子大声朗读,同时美丽、有趣的画面呈现在眼前、印在脑海里。

    ◎ 内容简介

    本书以乡村路边作为描绘的场景,具体描绘了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里路边的“小世界”——以远处的农田、劳作的人们和玩耍的孩童作为背景,画出在这一自然情境里的野花、野草、树木、种植的农作物及各种昆虫、鸟类等动物。全书用跨页全景图和大幅折页图展现完整的路边情景,以最接近自然的方式,介绍了300多个物种,物种知识丰富,让孩子在生活场景里了解身边的动植物,感受自然的美丽和到自然中来的乐趣。

    ◎ 读者评论

    这是一本能让人一边感受四季的变化,一边学习丰富的自然知识。用画和名字介绍了路边的植物、昆虫、鸟等。生活在商品名称泛滥的社会,很多人都不知道大自然中的动植物的名字;虽然能亲身感受热、冷,却淡忘了丰富的自然景色。看了这本绘本,就能感受到丰富的四季。——日本亚马逊读者

  • 我们为什么要行走

    作者:[爱尔兰] 沙恩·奥马拉

    用神经科学解析行走让你意想不到的好处

    亚马逊年度之选,《纽约时报》《卫报》《泰晤士报》《新科学家》书评称赞

    大加速时代反内卷行动指南

    ◎ 编辑推荐

    ☆ 大脑实验研究专家、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惠康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沙恩·奥马拉的科普代表作。

    ☆ 亚马逊2020年度科学类图 书,《纽约时报》《卫报》《泰晤士报》《新科学家》推荐!

    ☆ 荣获诺贝尔奖的突破性发现——大脑定位系统,颠覆你对行走的根本看法。

    ☆ 横跨脊索动物门,从陆地深入海底,以亿年为尺度的行走演化史。

    ☆ 用神经科学智慧,解答看似简单的复杂问题:为什么你会迷路?为什么人行走时会愤怒?为什么你可以轻松穿过密集的人群?为什么盲人能和正常人一样行走?为什么让机器人行走那么难?为什么有时候走了很远却感觉很近?为什么城市需要步行空间?为什么哈密顿在行走中构建了四元数? 为什么卢梭、尼采、梭罗都认为行走时的思考才有价值?

    ◎ 内容简介

    宅、外卖、电动车、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行走?让热爱走路的神经科学家奥马拉带你寻找答案。

    行走起源于数亿年前的海洋,生物是为了运动才演化出大脑。大脑和神经系统赋予人类直立行走的能力,而认知地图让我们找到行走的方向。

    行走不仅对我们的肌肉和体态有益,还能保护器官和修复损伤,延缓甚至逆转大脑的衰老。在行走中,我们的感觉变得敏锐,思维充满创造力,焦虑和抑郁得到缓解。

    众人一起行走会促进交流、凝聚社会,是整个人类群体生存的关键。一座适于行走的城市,有利于社会交往、经济发展和居民健康。为行走设计和规划城市,会让未来的城市更美好。

    奥马拉认为,现代人的生活久坐少动,这严重损害了人的身心健康。我们需要重新开始行走,徒步、爬山、逛公园,走路上学、上班、购物。他提醒我们从座椅上站起来,去发现一个更快乐、更健康、更有创造力的自己。

    ◎ 媒体推荐

    令我感兴趣的不是生理层面,而是难以捉摸的东西——行走是一种生活方式。

    ——戴维·L.乌林(David L. Ulin),《纽约时报》

    这本书展示了我们漫步时大脑的后台活动。行走让我们更健康、快乐、聪明……这不只是作者个人的经验,而是有可靠的数据支持。

    ——埃米·弗莱明(Amy Fleming),《卫报》

    引人入胜……奥马拉认为行走与我们的身体、大脑乃至我们作为一个物种的生存方式息息相关。

    ——汤姆·惠普尔(Tom Whipple),《泰晤士报》

    信息量和说服力足以唤醒ZUI狂热的“沙发土豆”。

    ——乔纳森·基茨(Jonathon Keats),《新科学家》

    ◎ 名人推荐

    这似乎是一种简单的,也许是ZUI简单的人类活动——行走。但是,正如奥马拉所言,每次漫步都具有变革性。它可以促进脑细胞生长,激活我们的肌肉,释放我们的创造力,提升我们的情绪。这本书将改变你的人生。

    ——佛罗伦斯·威廉斯(Florence Williams),《自然疗愈》作者

    ◎ 获奖记录

    2020年美国亚马逊ZUI佳科学类图书。

  • 社会生物学

    作者:[美]爱德华·O. 威尔逊(Edward O. Wilson)

    ◎ 编辑推荐

    ☆ 爱德华·O. 威尔逊以本书为契机,开创了“社会生物学”这一学科,高度综合了众多学科,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

    ☆ 作者通过本书不余遗力地向公众传达对生物社会化的观察结果,并由此引申到人类行为的原理与影响因素,帮助我们更客观、更精确地描述人性,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我们人类本身。

    ☆ 小到水中的浮游生物,大到可震动土地的大象,世间生命的联系与发展,合作与冲突,你都可在本书中一探究竟。

    ☆ 25周年纪念版,中文世界时隔十多年的重版出来,社会生物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 1989年,国际学术组织动物行为学会将《社会生物学》一书列为具有深远意义的动物行为学著作之一。

    ◎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三个部分来介绍生命的社会化原理与进程,从无脊椎动物—直到灵长类动物之间的合作关系,作者尝试解释昆虫、鱼类和灵长类等动物中利他、攻击和养育后代等行为背后的生物学基础。《社会生物学》于1975年首次出版,同名学科作为一门新的学科也由此诞生。《社会生物学》曾被国际动物行为学会评选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动物行为学著作,但与此同时,书中关于人类行为的假设与推论也引起了20世纪生物学中的大争论:人的天性究竟有没有生物学基础?

    在这本25周年纪念版的导言中,爱德华·O. 威尔逊引用了更新的人类遗传学和神经科学研究,从生物学角度阐述了对人性的理解。人类社会生物学,也就是现在常说的进化心理学,在过去几十年里已经发展成—门独立的学科,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数据都为这门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基础。书中占主要篇幅的是人类以外的动物,作者图文并茂地描述了这些动物的社会化行为,现在读起来依然新鲜;书中关于人类的内容,也在几十年来的赞誉和争辩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 媒体推荐

    这本书的内容的确提供一种“新的综合”,它具有广阔的视角和高度权威性。威尔逊的行文逻辑严谨,论点清晰,又不失幽默风趣,语言也简介易懂。

    ——魏恩-爱德华(Wymne-Edwards),《自然》(Nature)

    世界上很少有人能为一门新科学的激动人心的未来提供如此辉煌的垫脚石。

    ——约翰·泰勒·邦纳(John Tyler Bonner),《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

    这本书令人着迷……如果你已经拥有这本书,那你可以开始为理解人类社会做好思想准备了。

    ——刘易斯·托马斯(Lewis Thomas),《哈泼斯》杂志(Harper’s)

    《社会生物学》是一部卓越巨著,充满真知灼见,尽展动物王国的魅力和诗情画意。

    ——《时代周刊》(Times)

    《社会生物学》本身就是一个进化事件,他向所有耳聪者宣告:我们已经站在努力理解人类在世界万物进化过程中的场景取得突破的边缘。

    ——约翰·法伊弗(John Pfeiffer),《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离开威尔逊的书,一个人的生活意识不可能戏剧性地扩大。

    ——弗雷德·哈普古德(Fred Hapgood),《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这本书将成为社会行为比较研究的里程碑。

    ——《生物学评论季刊》(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 心理动机

    作者:[瑞]安吉拉·阿霍拉

    远离拖延和焦虑,激发对学习和工作的兴趣,设定目标并为目标而努力,了解三大动机让你采取行动获得成功。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可以提升任务坚持性、创造力、活力、自尊和幸福感。

    据我们所知,人类是唯一可以遇见未来并且规划未来的动物。

    人类有规划未来的能力,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人在这方面都同样熟练。

    很明显,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善于设定目标和为目标而努力。

    对心理动机的研究,实际上就是研究推动我们或使我们采取行动的因素。

    当我们拥有这一因素时,行为本身就是目的。

    当我们受到这一因素的激励时,我们会感觉充满热情,而不只是僵化地完成义务。

    同时,我们对行为的底层原因了解得越深,了解自己和他人也就会变得越容易。

    也就更能够用支持自主的方式激励他人和自我。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本书掌握激发行动力的底层逻辑,获得真正的自主和持久的热情。

    纵观人类千百万年的发展,是动机帮助我们生存了下来,并塑造了我们,但我们却很少真正的关注动机。

    对动机认识的缺乏使得我们常常会无法理解自己的需求、行为、反应、冲突和习惯。

    本书着重阐述了三种对我们影响最深远的心理动机:

    ·对稳定关系的追求

    ·对地位的渴望

    ·对新知识的探索

    并针对如何利用好这三大动机保持对学习和工作的兴趣、远离拖延和焦虑、过上真正自主和幸福的生活给出了一系列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 在病毒中生存

    作者:[美国] 苗德岁

    病毒自古以来使人类备受侵扰,但事实上,我们就生活在病毒舞动的海洋中,它们像蜜蜂一样在不同生命体之间穿梭,拖着基因片段,嫁接着DNA,传递着遗传物质……病毒对于生命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在中古英语里,“病毒”一词的含义一方面是具有毁灭性的毒素,另一方面又是创造生命 的物质。而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这一古义竟然千真万确。著名古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苗德岁以科学严谨、妙趣横生的语言为我们呈现病毒毁灭与创生的双重性质,讲述人类历史上数次“破解”疫情的惊心动魄的故事,揭示了病毒与人类“相爱相杀”协同进化的奥秘。

    【名家推荐】

    新冠病毒的横空出世急剧地增加了人类对病毒的恐惧乃至憎恶,人们甚至想,科学家为什么不想办法消灭病毒。然而病毒是我们这个星球不可或缺的核心成员,没有它们,地球生态系统可能会瘫痪。回溯地球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病毒从生命诞生之初就是关键玩家,它们参与甚至塑造了生命进化的历程。《在病毒中生存》以近似演义小说的手法对病毒这类特殊生命形式进行了风趣的诠释,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可谓雅俗共赏,值得所有人阅读。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张德兴

    有关病毒的中文科普书籍不少,但苗德岁先生深厚的进化生物学背景,无疑为本书增添了新的亮点。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要理解病毒以及它们与人类之间协同进化的关系,就必须学习生物演化论以及生命演化的历史”。此外,书中也展露了作者深厚的人文学养,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科学与人文之间“两种文化”的鸿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周忠和

  • 太空居民

    作者:〔美〕克里斯托弗·万杰克

    ★ 航天工程管理与测控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荣骏,军委科技委创新特区领域首席科学家、原国家高技术(863)航天航空领域专家组组长袁建平专文推荐

    ★ 郑永春、毛新愿、大卫 · 布林等中外著名学者专家倾情推荐

    ★ 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资深作家克里斯托弗·万杰克又一力作

    ★ 系统地回答了人类要想在月球、火星、小行星、木卫四、土卫六……这些星球上定居,将要面临的挑战,深入分析了人类离开地球的安全界限、实际挑战或合理动机

    ★ 人类探索太空的真正理由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多行星物种?马克 · 沃特尼能靠种土豆在火星上生存吗?宇航员在空间站里为何每天都要锻炼?一名宇航员在空间站待一天需要花多少钱?这本书都会告诉你答案

    ★ 《每日电讯报》2020年度推荐图书

    ——————————————————————

    在阿波罗11号登月50多年后,为什么太空中人类的身影如此之少?我们会到达火星吗?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多星球物种,殖民太阳系并前往其他恒星? 本书将直面这些问题。

    本书对离开地球的安全界限、实际挑战或合理动机进行了深入探讨。克里斯托弗·万杰克认为,考虑到潜在的科学和商业宝藏,在未来几十年里,我们将重返月球并探索火星,这一点毫无疑问。其中私营企业已经发挥了主导作用,并从人类的太空活动中获利。万杰克认为,这可以是一个可持续的项目,是地球科学、商业和休闲活动的自然延伸。他设想在近地轨道上建造旅馆,在月球上采矿、发展旅游和科学探索。他还建议在火星上缓慢而稳定地建设科学基地。如果火星的重力能够允许生育和儿童的健康成长,那么人类将在火星上建立定居点。

    对奇迹的渴望会带领我们走得很远,但如果我们真的想在新世界定居,则需要工程师、科学家和企业家的筹划。万杰克向我们介绍了那些规划者,他们正在努力使太空生活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