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科技

  • 我在一线做用户增长

    作者:杨瀚清

    近20位互联网行业大咖联袂力荐!存量时代亟需转换用户增长思路,用户增长的要义,不再是用户总量增长,而是用户价值总量增长。拥有6年互联网用户运营经验的职业经理人,以一线决策者视角,提供具有中国本土市场实践参考价值的用户运营方法论。

    在流量越来越贵、获取新用户成本越来越高的当下,所有互联网企业与线下实体企业都面临用户增长的实际问题。用户增长,除了拉新,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提升存量用户的生命价值,让用户在被其他竞品吸引走之前贡献更多价值。

    本书作者杨瀚清拥有丰富的用户增长与运营相关工作经验,在这本书中,他结合自己过去几年的实践经验和思考,从第一决策人的视角,提供了一套独有的用户增长方法论与实操指南,可以让相关从业人员在面对一个新行业以及新产品时,知道如何搭建增长团队、设计增长策略、设计落地增长项目,实现增长目标。

  • 用户画像

    作者:赵宏田

    本书从技术维度系统讲解了用户画像的方法论和一些常见的工程化解决方案。

    全书共分为9个章节。

    第一章 用户画像基础:讲述用户画像的一些基础概念、数据仓库架构、整个项目开发的流程、以及画像相关的表结构设计;

    第二章 数据指标体系:从用户属性、用户行为、用户消费、风险控制等四个维度详细罗列了常用到的用户标签,这些标签基本涵盖了大部分场景一半以上的标签需求。同时介绍了标签的规范化命名方式;

    第三章 标签数据存储:讲了为什么使用Hive、MySQL、hbase等数据库对标签数据进行存储,以及存储实现方式;

    第四章 标签数据开发:本章是全书的重点章节,讲述了统计类标签、规则类标签、挖掘类标签、流式计算类标签的开发。以及用户特征库、人群计算、标签权重计算、打通数据服务层等方面的开发。;

    第五章 开发性能调优:主要包括数据倾斜调优、开发中间表、读取小文件处理、redis缓存热数据等数据性能优化方面;

    第六章 作业流程调度:数据的ETL调度是数据开发中的重要内容,本章主要讲了如何使用当下热门的开源调度工具Airflow进行数据的调度及场景调度异常的排查工作;

    第七章 用户画像产品化:开发画像后的标签数据,如果只是“躺在”数据仓库中,并不能发挥更大的业务价值。只有将画像数据产品化后才能更方便业务方的使用。本章主要讲述了产品端的用户画像是什么样子?如何帮助业务人员进行分析,提供服务的;

    第八章 用户画像应用:用户画像的应用包括用户分析、商品分析、流量分析、push、短信、邮件等营销以及站内的个性化推荐等应用场景;

    第九章 实践案例详解:前面的八个章节主要从工程化开发的角度讲了如何从0到1搭建起用户画像系统及其应用场景,本章从完整的工业实践应用角度,通过两个实践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画像系统是如何切入到应用场景中帮助提升工作效率、提高ROI的

  • 媒体融合的芒果实践报告

    作者:吕焕斌

    近年来,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崛起,媒体形态和竞争格局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新兴媒体“攻城略地”,传统媒体亟待突破转型,“媒体融合”成为媒体发展新的关键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能否突破彼此的逻辑宿命,实现交互式发展?

    素以打造爆款节目著称的湖南广电,得益于自身多年内容优势的积累、品牌价值的巩固和人才队伍的壮大,特别是近年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宣传舆论为核心,“融合发展,以我为主”,精准实施媒体融合战略,基本形成了湖南卫视与芒果TV“一云多屏,两翼齐飞”的全媒体发展格局,基本建成了自主可控、传播力强的新型传播平台。

    这本书正是记录了湖南广电六年来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探索历程,充分展示实践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用大量的数据与分析,提炼芒果人对媒体融合及未来发展的思考、总结与研判。从芒果TV独播亮剑,到湖南卫视和芒果TV的资源互补、分进合击;从全媒体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和机制改革,到快乐购重大资产重组成功、芒果超媒成军,这本书以大量翔实的史料,以平实的语言风格,提供了传统媒体在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变革中转型的一个成功案例,由此更突显其在媒体融合进程中的史料价值和实践意义。

  • 互联网没有记忆

    作者:[美] 艾比·史密斯·拉姆齐

    一部人类记忆简史

    信息膨胀VS数据丢失

    互联网时代,我们怎样保证记忆不会消失?谁决定你能看到什么?有限的注意力应该用来关注哪些信息?

    ◎ 编辑推荐

    ☆ 记忆不仅关于过去,还能塑造未来。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

    ☆ 从文字产生到印刷书籍,再到数字记忆,存储技术的发展使我们面临很多新的旧的问题:

    数据到底属于谁的?

    我们如何面对信息膨胀,又如何看待数据消失?

    谁决定我们看到哪些信息?

    集体失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我们如何保证记忆的真实性、权威性?

    ☆ 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我们需要记忆新范式,也需要新的基础教育,学会对数字信息保持审慎和责任感。

    ◎ 内容简介

    写在泥板、石碑、莎草纸、手抄本上的记忆可以保存数千年。写在网络上的记忆平均存在的时长只有100天。网络平台一旦关闭,我们的回忆、爱好、生活感悟、学习资料都会消失。

    一代代人积累的记忆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进化优势:知识和文化。如今我们却面临一个悖论:数据不断膨胀,也在不断丢失;信息触手可及,我们却记不住任何知识。

    在本书中,作者探索了从史前时代至今人类是如何记忆的,提醒我们数据存储不是记忆,引导我们思考:在互联网时代的数据洪流中,有限的注意力应该用来记住哪些记忆?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处理膨胀的信息?消失的记录会对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谁来决定哪些信息可以传播和流传至后世。

    ◎ 名人推荐

    如果我们要思考一千年或三千年后的事,那最好问问自己,怎样才能保证现在创造的数字设备在未来还能读取。我们毫不犹豫地把数据存储在这些数字设备中,但它们有可能是个信息黑洞。

    ——温特·瑟夫(Vint Cerf),谷歌副总裁兼首席互联网顾问,互联网之父之一

    本书的目的是提醒我们严肃思考当下的数据洪流如何影响我们的未来。

    ——《科学》(Science)

    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的技术使我们能够轻易地改写过去,本书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作品。

    ——《自然》(Nature)

    这本有关数字思维的书让我们每个人都认识到人类集体记忆的历史和复杂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可以媲美奥利佛·萨克斯。

    ——布鲁斯特·卡利(Brewster Kahle),互联网档案馆创始人

    我们这个时代的悖论之一就是信息触手可及,我们却记不住任何东西。后代人会怎样看待我们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本书要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艾比·拉齐姆多年的反思使她的文章优雅、清晰,在书中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越来越依赖搜索,而不是去记住信息。

    ——特德·威德默(Ted Widmer),布朗大学约翰·卡特·布朗图书馆前馆长

    数字记忆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而本书提供了启发性的见解和令人信服的论据,使我们能够找到新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这一迫在眉睫的挑战。

    ——莎拉·托马斯(Sareh Thomas),哈佛大学图书馆副总裁

  • 过滤泡

    作者:[美]伊莱·帕里泽

    2011年3月,伊莱·帕里泽在TED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了“过滤泡”的概念,用来指认一种“智能隔离状态”:受技术媒介的影响,用户与不同的意见信息分离,被隔离在自己的文化或思想泡沫中。帕里泽呼吁那些可以形塑互联网功能的巨头公司,要正视这种信息过滤形式,仔细考虑其可能给社会带来 的负面效应。该演讲虽然只有不到10分钟,但在YouTube网站上点击量累积超过400万次。之后在此基础上出版的《过滤泡》一书,引发了轰动式的反响。

    本书虽然成书于2011年,中间互联网历经天翻地覆的变化,书中提到的一些互联网公司和应用甚至已经成为“互联网历史”,但另一方面,书中的观点和结论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是更多后来的现实案例完全印证和支持了作者当时的预言。当我们满怀期望即将进入一个高速互联、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全景式沉浸传播的时代时,多年前作者对于互联网未来生态发展的愿景,而今依然能够获得广泛的共识。

    “过滤泡”这一概念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指出了互联网巨头能够凭借自身的技术能力,对信息流动进行重组和垄断,它提醒用户在使用互联网时,要切实关注自身的隐私保护,对搜索引擎和各类网络应用保持清醒的态度。因为对于善的公共生活而言,透明且多样化的信息环境至关重要。

    多方推荐

    互联网越来越少地向我们展示广阔世界,而把我们锁定在熟人邻里之间。正如伊莱•帕里泽所说的,其风险在于,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无意中聚集在了一个贫民窟中。

    ——克莱•舍基,《人人时代》和《认知盈余》作者

    “个性化”听起来很温和,但是伊莱•帕里泽巧妙地构建了一个案例,指出它在互联网上的出色表现将引发一场信息灾难——除非我们注意到他的警告,以及保持一流的新闻敏感度和进行正确的分析。

    ——史蒂夫•利维,《谷歌总部大揭秘:谷歌如何思考、运作,形塑你我的生活?》作者

    我们使用的互联网软件越来越智能,越来越符合我们的需求。伊莱•帕里泽透露,风险在于我们越来越看不到其他视角。在《过滤泡》中,他向我们展示了这种趋势是如何强化党派偏见和狭隘思维方式的,并指出了走向更宏大的在线视角多样性的路径。

    ——克雷格•纽马克,克雷格列表(Craigslist)广告网站创始人

    伊莱•帕里泽写了一本必读之书,内容是关于当代文化的核心问题之一:网络的个性化。

    ——卡特琳娜•菲克,Flickr图片网站和Hunch网站联合创始人

    虽然你经常在网上耗费大把时间,但我敢打赌——你一定不了解网络的运作方式。伊莱•帕里泽的这本杰作同时做到探究真相与诠释现象,不但揭开了特定信息的流向之谜,也说明了我们该如何重返思想交流的广场。本书读来趣味横生,让人对日常偶遇的新知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

    ——比尔•麦奇本,《大自然的尽头》《地球•地殏:

    如何在质变的地球上生存》作者,350org环保网站创办人

    《过滤泡》展示出寓意丰富的在线设计其意料之外的后果是如何给政治带来深刻而突然的变化的。所有人都同意,互联网是变革的有力工具,但变革是好是坏,取决于创造和使用它的人。如果你觉得网络是为你打开的世界之窗,你需要浏览这本书来理解你没有看到的东西。

    ——杰伦•拉尼尔,《你不是个玩意儿》作者

    十多年来,反省人士一直在担心:当网络的个性化发展到极致时,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伊莱•帕里泽在本书中的剖析是最鞭辟入里、发人深省的。

    ——劳伦斯•莱斯格,《代码:塑造网络空间的法律》

    《谁绑架了文化创意?:如何找回我们的自由文化》

    《REMIX,将别人的作品重混成赚钱生意》作者

    在我认识的对数字科技与民主程序的交互进行研究的人当中,伊莱•帕里泽不仅见解是最精辟的,其历练也无人能出其右。《过滤泡》一书挑明了计算机程序是如何限制用户眼界,如何更能预测网友反应的。只要你关心人类在数字世界中将何去何从,你就应该阅读本书——而如果亚马逊网站给你漏推了这本书,你就更应该详读。

    ——道格拉斯•拉什科夫,《公司化的生活》《编程还是被程序化》作者

    在《过滤泡》一书中,伊莱•帕里泽揭示了个性化网络刊登新闻的宗旨:只有适合你的新闻我们才刊登。

    ——乔治•莱考夫,《别想那只大象》《政治头脑》作者

    伊莱•帕里泽忧心忡忡。他非常关心我们共同的社会领域,认为它处于危急之中。他对互联网趋势的彻底调查让我也心有戚戚。他甚至给我讲授了很多关于脸书的事情。《过滤泡》一书必读。

    ——戴维•柯克帕特里克,《脸书效应》作者

    一个由熟悉的世界构成的世界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学习的,隐形的自动宣传用我们自己的想法再灌输回我们。

    ——《经济学人》

    在《过滤泡》一书中,伊莱•帕里泽详细分析了每一次点击、刷新和敲击键盘如何让接下来出现的信息发生变形,由此创造出一种近乎虚构的量身定制的现实。

    ——《纽约时报》

    《过滤泡》一书提出了以下重要的问题,当大型互联网公司垄断技术和数据时,我们如何来认知和面对这一新型的“监控”和“霸权”,这一重要的社会中介形式又将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和挑战?

    ——李良荣,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对整合型隐私的伤害不仅仅表现为隐私主体在短期内“无感”,有时还不断主动提供伤害的资源——持续提供数据信息以促使隐私主体接受个性化服务,于是,“隐私悖论”成为每个现代社会成员深陷其中的一个困局。

    ——顾理平,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委员会会长

    在互联网时代,期盼、呼吁“科技向善”的同时,提升网络素养也是当务之急。“过滤泡”概念使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基于搜索引擎的信息获取模式的弊端,更好地趋利避害。

    ——戴丽娜,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

    《过滤泡》这本书重点分析搜索引擎在个体认知和集体意识的形成、演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可用于探讨技术和数据利用的社会影响的分析框架。目前,中外网络安全及数据安全立法的关注点正在从传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转向规制技术和数据在利用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各种安全风险。相信这本书将有利于各相关群体更有效地参与到立法和监管的讨论过程中。

    ——洪延青,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主要起草人

  • 人人经济学

    作者:李嗲Lydia / 温智凡

    我们处在“人”即渠道与通路的时代,不断迭代的技术,越来越低的创造门槛,使得每个普通人都有机会表达自我,个体的价值被无限放大,每个人都值得被看见,每个人都可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介的力量展现自我价值。本书从视频媒介发展历程入手,结合对短视频、直播平台的生态分析,探讨新媒介如何赋能“人”的经济价值。此外,作者还系统地总结了从0到1000万粉丝的实操经验。在人人皆IP, 人人可带货的时代,任何以信息传媒相关衍生能量作为生存手段的个体或团队,都能从本书获益。

  • The Body

    作者:[美] 比尔·布莱森

    Bill Bryson, bestselling author of 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 takes us on a head-to-toe tour of the marvel that is the human body. As addictive as it is comprehensive, this is Bryson at his very best, a must-read owner's manual for everybody.

    Bill Bryson once again proves himself to be an incomparable companion as he guides us through the human body--how it functions, its remarkable ability to heal itself, and (unfortunately) the ways it can fail. Full of extraordinary facts (your body made a million red blood cells since you started reading this) and irresistible Bryson-esque anecdotes, The Body will lead you 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iracle that is life in general and you in particular. As Bill Bryson writes, "We pass our existence within this wobble of flesh and yet take it almost entirely for granted." The Body will cure that indifference with generous doses of wondrous, compulsively readable facts and information.

  • 盛口满的手绘自然图鉴:餐桌上的生物进化

    作者:[日] 盛口满

    著名博物学家盛口满作品,日本童书研究会等权威机构选定图书,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观察思考能力

    ◎ 编辑推荐

    ☆ 日本童书研究会选定图书、日本全国学校图书馆协会选定图书、日本图书馆协会选定图书

    ◎著名博物学家盛口满的手绘自然图鉴,角度新颖的生物学科普

    严谨的科学知识,幽默风趣的描述生动展示生物的进化,引领你观察周边的事物,在寻常之中发现不为人知的自然秘密,帮助形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 从身边的食物出发,带你发现生物之间的联系,从而认识不可思议的生物进化

    作者从餐桌上的食物入手,展开一次自然课:很多食物都是生物,这些生物有着怎样的结构和特点,相似与差异之间表明了怎样的联系,这些联系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生物学意义。

    ☆ 逼真的精美手绘,直观感受进化的细节

    外表差异很大的生物,也许是近亲,作者运用逼真的细节手绘图,将生物之间的差异与相似一一剖开,让你直观感受生物的进化。

    ◎ 内容简介

    餐桌上有蘑菇、肉、鱼、蔬菜和水果……它们的形状、颜色、味道各不相同,但都是生物。这些生物如何穿越时间演化而来,它们有着怎样的结构和特点,彼此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在进化史中占据怎样的位置,让我们透过餐桌上的食物一起来探索不可思议的生物进化吧!

    媒体推荐

    ◎ 读者评价

    主要讲了餐桌上的生物,插图生动有趣,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的相互联系。——日本读者

    这本书让我们通过平时的食物了解生物的进化,是一本有趣的科普图画书,有些生物的介绍非常有意思。——日本读者

    ◎ 获奖情况

    2016年福井优秀图书

    日本童书研究会选定图书

    日本全国学校图书馆协会选定图书

    日本图书馆协会选定图书

  • 迷人的材料(彩图升级版)

    作者:【英】马克•米奥多尼克

    为什么玻璃是透明的?是什么让橡皮筋有弹性?为什么曲别针会弯曲?为什么不锈钢不生锈?世界上最薄却最坚硬的东西是什么?材料如何塑造了我们的世界又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世界材料学大师带你用材料科学家的眼睛,以全新的方式看待你身边的每一样东西。本书以渊博的知识和极富感染力的文字写就。它不仅揭露了各种物质背后的神奇结构,还告诉我们隐藏在其背后的精采故事。每一章介绍一种材料,辅以照片和手绘图,极富可读性和趣味性。

  • 宇宙地图

    作者:[法]海伦·库尔图瓦 著 / 朱明 审校

    ★★★

    法国天文学协会《航空航天》(Ciel et l'Espace)杂志“2017年年度最佳天文学图书”

    法国学术界、教育界最高荣誉棕榈叶勋章获得者库尔图瓦带你寻找我们在宇宙中的新地址——银河系的家园“拉尼亚凯亚”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科学部主任朱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射电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学家李莳作序推荐

    ……………………

    ◎ 编辑推荐

    ★ 耗时长达20年的天体物理学壮举的幕后纪录。本书是寻找我们在宇宙中的新地址——如何发现银河系的家园“拉尼亚凯亚”的故事。海伦教授的近域宇宙图的完成有如地理大发现时代麦哲伦环绕地球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宣告观测宇宙学的大航海时代已经拉开了序幕。

    ★ 本书作者是发现“拉尼亚凯亚”的国际研究团队的领导者。库尔图瓦历经20年,走遍世界,与国际优秀的团队合作,把采集到的数据经可视化处理与分析,结合出了一幅包含银河系的超大图像,即“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是我们已知的、人类所处的最大的宇宙结构。

    ★ 一部极简宇宙史。本书糅杂了宇宙科学知识与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本书为普通非专业读者而写,库尔图瓦用人人能懂的语言带领我们重温绘制宇宙地图的过程。

    ★ 天文学家的学术人生。本书谈到了作者在天文学研究中遇到的成功、困难与绝境,以及多位杰出女性天体物理学家的小传。

    ★ 《自然》杂志、法国天文学协会《航空航天》杂志、《黑洞简史》作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玛西亚•芭楚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总部首席科学家李菂等多位媒体及科学家联袂推荐。

    …………………………

    ◎ 内容简介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部分,太阳系属于更大的银河系,而银河系本身则位于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内。我们该如何精准确定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 2014年诞生的第一幅三维宇宙全景图,标志着我们有了新的宇宙地址!这正是20年来,本书作者、法国天体物理学家海伦•库尔图瓦及其国际研究团队一起探索宇宙,致力于绘制近域宇宙地图的成果。

    本书为普通非专业读者而写,库尔图瓦用人人能懂的语言带领我们重温绘制宇宙地图的过程。本书糅杂了宇宙科学知识与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可谓一部极简宇宙史。读者不仅踏上了一场奇妙的星际旅行,还得以窥见库尔图瓦作为天文学家的学术人生。本书谈到了她在天文学研究中遇到的成功、困难与绝境,以及多位杰出女性天体物理学家的小传。作为近年来天体物理学最重要发现之一的引人入胜的叙述,她的故事是对团队合作和国际合作的致敬。

  • 李老鼠说车

    作者:李三吱 / 赛雷

    本书是知名汽车自媒体人李老鼠与赛雷共同打造的以漫画形式趣讲二手车的图书作品。用漫画故事传播汽车专业知识,让读者在爆笑的同时收获满满:怎么挑选适合自己的车,买二手车需要注意些什么,给汽车保养的时候必须要知道哪些坑……一本书让你从汽车小白瞬间变身老司机。

  • 菜市场鱼图鉴

    作者:吴佳瑞 赖春福 著 / 潘智敏 摄

    海洋为我们的日常饮食提供了大量食材,人们对于这些鱼类和海鲜可能所知不多,但都懂得怎么吃。以往想要认识海洋生物,只能前往海洋博物馆、海洋公园或水族馆,但是我们身边的菜市场和海鲜市场也是认识海洋生物的好去处——这里的鱼鲜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物美价廉。

    本书尝试在市场、餐桌和生物学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打破一般鱼类的生物学分类方式,挑选出常见的鱼鲜种类近200种,通过每一个人都看得懂的颜色进行分类,介绍其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及其在生活中的使用情况,使鱼鲜不仅仅作为食物,更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一员,而生活中对鱼鲜的认识,更有助于拉近我们与海洋之间的浩瀚距离。

  • 进化的故事

    作者:(以) 奥伦•哈曼

    《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得主

    -

    揭开生命起源的神秘面纱,讲述关于生命进化的神奇故事

    -

    · 宇宙在10-43秒的时间里完成了最初的构建,诞生了时间和空间。

    · 忒伊亚飞奔着撞向了地球,月球产生了。

    · 生命最初在海洋中萌发,核酶开始了它的远征。

    · DNA击败了所有的竞争对手,成为遗传信息的保卫者。

    · 线粒体被一口吞下,随后寄生在自己的宿主体内,成为生命的维持者和能量来源。

    · 生活在海洋中的鱼渴望着挣脱海洋的束缚,于是它们完成了登陆。

    · 陆地上的恐龙仰望天空,于是它们成了空中霸主。

    海洋、陆地、天空,生命完成了进化。你以为的永久只是一瞬,宇宙的喧嚣终将逝去,一切将归于平静。

    -

    宇宙在10-43秒的时间里完成了最初的构建,诞生了时间和空间;忒伊亚飞奔着撞向了地球,于是月球产生了;生命最初在海洋中萌发,核酶开始了它的远征;DNA击败了所有的竞争对手,成为遗传信息的保卫者;线粒体被一口吞下,随后寄生在自己的宿主体内,成为生命的维持者和能量来源;生活在海洋中的鱼渴望着挣脱海洋的束缚,于是它们完成了登陆;生活在陆地上的恐龙仰望天空,于是它们成了空中霸主……

    -

    生命经历了水生、陆生、飞禽的进化步骤,布满了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所有空间。在生命进化的历史长河中,眼前的只是一瞬,宇宙正处于它的鼎盛时期。未来,它将回到它来时的路,所有归于平静。 这些故事从未发生,却永恒存在。

    -

    -

    -

    作者讲述的科学故事比古代传说更奇异,更精彩。他基于事实本身,通过大量的研究,触及人类感知和感情的最深处,解释了什么是美,什么是敬畏之情,两者是科学活动的动力。这本书可以帮助诗人去理解科学,让科学家理解诗。

    ——伊娃·亚布隆卡,著有《思维进化》

    -

    这本书是一次乘着想象力的绚丽之旅。作者用史诗般的风格和语言讲述了我们的起源、大爆炸、行星和生命。博学睿智,有启发性,趣味横生,精彩绝伦。

    ——艾伦·莱特曼,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著有《爱因斯坦的梦》

    -

    在这本大胆、博学、充满了人文情感的书中,作者试图帮助我们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宇宙。因为通常来讲,人们总是会将自己对真理的最深的体会编成密码。而从中,我们看到的将是对奇迹的重新发现。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普利策奖得主,著有《大转向:现代世界的由来》

    -

    这本书非常棒,独树一帜地讲述了从科学的角度如何看待宇宙,并讨论了生命的意义。作者没有将科学与宗教对立起来,而是将事实和神话同等看待。读起来令人感动,并且发人深省。

    ——利昂·波特斯坦,巴德学院校长

    -

    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将塑造我们这个物理世界的进化过程娓娓道来,包括宇宙的起源、性别的诞生、视力和意识的出现等。他将渊博的知识与人文主义的感性及诗人般的语言结合在一起,是一本佳作。

    ——丹尼尔·凯维勒斯,耶鲁大学历史学系斯坦利·伍德沃德荣休教授

  • 上帝的骰子

    作者:罗金海

    量子力学是什么?

    量子理论跟我又有什么关系?

    它是现代科学的前沿阵地,

    研究比原子还小的微观世界。

    它一出生就离经叛道,和牛顿分庭抗礼,

    长大后又把爱因斯坦打得头破血流。

    人类进入信息新时代,量子技术居功至伟。

    没有它,就没有电脑、互联网、激光、导航、量子通信和计算机……

    量子与你我同在。

    它的出现重建了物理学大厦,天才们在这座神秘乐园里披荆斩棘。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海森伯、薛定谔……这些科学史上金光闪闪的名字,在这场革命里演绎精彩故事,且听量子君与量子妹为你一一道来。

    【编辑推荐】

    任何的科学探险都不如量子之旅惊险和令人惊奇。

    被网友疯狂追更的“量子物理趣画“终于出书啦!

    全马力向量子大国的目标进发中,不懂点儿量子物理行吗?

    这是一本真正能笑着读完的物(gu)理(shi)书。

    —关于量子论—

    量子论究竟是什么?它与相对论被一起被称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从领跑世界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飞向太空,到构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追梦比超级计算机更强的量子计算机。量子论是今天炙手可热的前沿科技。

    新事物不断涌现,可绝大多数人都对“量子”二字完全摸不着头脑。

    —关于这本书—

    1.源自量子学派连载科普漫画——“量子物理趣画”, 阅读量就是硬道理

    令老教授们挠头的量子物理知识怎么能被画成漫画?这也太不严肃了吧!

    量子学派连载漫画“量子物理趣画”被网友疯传,它以诙谐幽默、轻松搞笑的笔法,将难懂的量子物理知识推向累计阅读超过3000万次。如今,粉丝福利大放送,量子学派出书啦!

    2.硬核知识,正面刚!“量子”概念轻松读

    碎片知识,看完就忘,曾经高不可攀的量子物理科普书,如今可以轻松拿下!

    这是一本老少皆宜,真正能从头到尾读完的书,从量子理论革命性的诞生和发展过程,到今天它在我们身边的实际应用,将硬核知识融入跌宕起伏的漫画故事中,让你彻彻底底完完整整认识量子论。

    3. 非一般的漫画书,要想读透绝非易事

    书中大咖云集——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薛定谔、费曼……就连临时客串的“小角色”都是赫赫有名的大科学家,这样的书,嗯(推眼镜)……你真以为随便翻翻就能看懂?

  • 一本书看懂枪械百年史

    作者:王洋

    以时间、技术和设计理念为线索,全面梳理了枪械的百年发展历程,同时选取了勒贝尔1886、Stg44、AK47和M16等经典型号,从研发背景和性能特点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影响枪械发展的环境和技术因素。

    本书打破了传统枪械科普读物的写作逻辑,力求以系统、简明、易懂的方式,帮助枪械爱好者领悟枪械的百年进化动因,构建起对枪械的科学认知体系,成为真正懂枪的人。

  • 人类的旅程

    作者:[美] 斯宾塞·韦尔斯

    “我们从何处来?”

    这个问题,曾让牙牙学语的孩子好奇,也让人类的祖先创造了无数神话试图解释:女娲造人,上帝创造亚当、夏娃……我们的身份,我们和世间万物的关系,都从这个问题出发。对这个问题的好奇,促使人们掘地三尺,寻找考古证据;或是仔细剖析语音,寻找语言传递的蛛丝马迹。而DNA密码中,似乎藏着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这本书中,遗传学家韦尔斯将带领我们追根溯源,从西伯利亚的荒野,到澳大利亚的海滩,寻找我们现今地球上每个人的共同祖先。通过遗传标记物,我们将会与被他视为“亚当”“夏娃”的共同先祖在数万年前的非洲相遇,并追随人类一路离开非洲的漫漫征途。

    --------------------

    【编辑推荐】

    挑战常识:周口店人非你我祖先,走出非洲比想象更晚

    跨越学科:DNA检测追寻人类迁移,考古学、语言学填补故事空白

    命题反思:人类的族群差异是真实存在的么?全球大融合,我们是不是在丢失自己身上的“历史”?

    幽默好读:翻越的山岭是“大陆隔离桩”,跨越的山海是“沿海快速道”。“啊吼向东!”,有趣故事组成的迁徙史。

    ◆关于人类DNA的溯源之旅,每个人自己的故事。

    这本书适合每一个对“人类的由来”这个问题感到好奇的读者。而通过这一段人类的溯源之旅,也能够给我们一个重新看待自身的机会,并获得一些洞见:我们有同一个祖先(消除所谓的“种族”的幻象与歧视),我们是危机的产物(应对挑战的适应性使我们遍布全球)。

    ◆人类学和遗传学的前沿新知,学科交叉的产物。

    作者在文中基于遗传学的研究成果,确定了人类的起源地:非洲。并讲述了人们从非洲出发,分别走向大洋洲、欧洲、中亚、东亚,以及最远的美洲的过程。考古挖掘的成果,人们语言的差异,也会在这段旅途中,作为佐证,呈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权威,获得多位相关学者的赞誉。

    斯宾塞·韦尔斯,作为遗传学家,领导了“基因地理工程”,并与理查德·莱万廷、卡瓦利-斯福尔扎等遗传学先驱开展合作研究。《人类的旅程》也得到了莱万廷、斯福尔扎的推荐。

    ◆脱胎于电视节目,兼具趣味性和严肃性。

    本书的缘起,是韦尔斯与PBS(美国公共电视网)合作制作一档溯源人类的节目后,由他本人整理、反思而成,旨在普及人类学知识,呼唤共识。所以,在学术的坚实基础之外,他的写作也极具可读性,引用文学经典,生动的例子比比皆是。

    --------------------

    【评论】

    斯宾塞·韦尔斯的遗传学科研成果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史前史,而这本书将人类种群从非洲起源,此后的散布和融合的过程娓娓道来,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既不失精确,又十分易读。在达到这种易读性的同时,他没有将简单的解释与过度简化相混淆,犯下许多人常犯的错误。更为重要的是,韦尔斯拥有科普罕见的对知识的正直,他不会模糊事实与推测。

    ——理查德·莱万廷,哈佛大学,《作为观念的生物学》《并非必然》作者

    相当有激情的创作,易读,紧跟(遗传学)近来的发展。

    ——路易吉·卢卡·卡瓦利-斯福尔扎,斯坦福大学,《人类的大迁徙》《追踪亚当夏娃》作者

    韦尔斯优雅地带领我们从他所从事的遗传学领域出发,行至古生物学、气候学,再折返回来。

    ——《纽约时报书评》

    《人类的旅程》是现今对于人类起源和大迁徙描述得最好的图书,它基于最近出现的考古-遗传学的学术规范。韦尔斯自己对于这个领域的工作也有所贡献,因此,在论及分子遗传学时尤其有权威。不仅如此,他非常成功地将更为广阔的知识背景融入这个话题。这些都使得本书,较普通的科普作者和记者的作品而言,更为可信。

    ——科林·伦弗鲁《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

    韦尔斯,此前在牛津大学做研究的遗传学家,通过本书与PBS的同名纪录片,给DNA分析这个领域提供非常有价值的补充……除了讲述这个有关人类从非洲遍及世界让人百听不厌的故事以外,作者还尝试去回答困扰古人类学的一些大问题……韦尔斯的清晰描述、巧妙类比,将这个学科里错综的头绪一一理清,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实乃一件幸事。既有趣,又能给人启发,这本书为成为了科普书架的有力补充。

    ——《图书馆杂志》

    《人类的旅程》将洞见融于人类的历史和我们自身之间的关系之中……迷人,散发着魅力……在科学已经如此有趣之时,谁还需要文学呢?

    ——克里斯·莱弗斯,《卫报》

    我们应当阅读《人类的旅程》,韦尔斯讲述的这个故事将重塑我们对自身的理解。

    ——蒂姆·弗兰纳里,《纽约书评》

    斯宾塞·韦尔斯总结了(人类)群体的遗传学研究的历史,从达尔文在小猎犬号甲板上亲眼所见的人类多样性所带来的不解出发,截至基于不同的政治与社会目的,许多为族群差异分出高下的尝试。

    ——丽贝卡·卡恩,《自然》

    韦尔斯成功地把复杂的科学数据变得人人可懂。他以体质人类学、考古学以及语言学,当然,还有遗传学为线索,理清了农业社会为何兴起,相距千里的地方的语言为何相关,以及人类是如何遍布全球的这几个问题。

    ——埃莉斯·普罗克斯,《东湾快报》

  • 情感解剖图鉴

    作者:[日]苫米地英人

    ※教你如何在两分钟内认清情感的真面目,形式直观新颖,内容简单明了。

    ※书中列举的事例全部来自于日常生活,真实且生动有趣,控制情感的方法也新奇独特。

    ※只有学会真正地享受情感,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

    愤怒、恐惧、嫉妒、喜悦、感动、优越感……情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麻烦的是,往往是情感掌控了你,而不是你掌控了情感。如何理解情感,将情感转化为我们达成目标的强大武器呢?

    《情感解剖图鉴》以图鉴的形式,给你一剂快速掌控情感、改进工作与生活的良方。

    比如,当你感到“不满”时,首先要弄清楚是“对他人不满”还是“对现状不满”,如果是前者,请喊停,舍弃“自己绝对没错”的想法;如果是后者,请在“现状之外”设定目标,让“不满”成为你前进的动力。当你感到“自卑”时,要首先意识到“自卑”大多来自与他人的比较之中,你所接受的价值标准绝不是理所当然的,然后将目标设定在“现状之外”,从而摆脱束缚你的价值标准……

    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认知心理学世界权威苫米地英人将情感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类,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各种困扰你的情感,再结合社会现状提出转化情感的技巧,让你能够从任何情感中顺利“解套”!

  • 奇迹博物馆:植物博物馆(奇想国精选植物百科书) 风靡全球的重量级自然科普图鉴大系

    作者:[英]凯西·威利斯/著;[英]凯蒂·斯科特/绘;徐岱楠/译

    《植物博物馆》为大型图鉴科普系列“奇迹博物馆”的一册,致力打造一个全年无休、向所有人开放的纸上博物馆,展示万物的姿态。全书体例延续系列出版标准,以“走进博物馆”为编辑线索,将严谨权威的科学内容与浪漫复古的插图完美融合;每个章节就是一个独立展厅,分别展出植物王国的一个独特类群。

    作者化身讲解员,带领读者穿越数十亿年时光,纵览植物发展史:从38亿年前的藻类到3亿5000万年前出现的裸子植物,再到1亿4000万年前进化出来的被子植物;从小到只是一个单细胞形态的微生物,到高达20层楼的参天巨木;从随处可见的日常植物,到难得一见的异域奇珍,200余种千奇百怪、多姿多彩的植物汇聚于此,以各具风姿的形态集中展示植物王国的发展历程。

    在这里,你可以领略早期植物的史前形态,直抵植物内部探索机体运行的奥秘,一窥植物“匠心独运”的生存之道。数亿年前的植物化石复原图、一目了然的植物体多角度剖面图、不同寻常的植物生命繁衍周期图。娓娓道来的植物秘密与出神入化的艺术插图共同讲述着亿万年间植物的演化历程。

    ·哪些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化?又有哪些植物始终保持原貌?最早的植物长什么模样?最早的森林何时形成?植物什么时候开始长出花朵?为什么有些植物会“吃肉”?地球上最小、最古怪、最稀有、最丑、最臭的植物都是什么?……走出家门去发现吧,植物的故事正在发生,在我们脚下、身旁、手边、天上、风中、水里……

  • 与爱因斯坦共进早餐

    作者:(美) 查德·奥泽尔

    清晨,你的闹钟响了,你起身来到厨房,为自己烤了几片吐司,煮了一杯咖啡。但你很可能不知道,当你闻着空气中弥漫的咖啡香气时,你的这个普通早晨已经和一种极其怪诞的科学发现联系在一起了。

    -

    在普通人眼中,量子物理学的世界往往深奥得不可救药,让非专业人士望而生畏。

    经典物理学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一个球会滚下山坡,为什么一架飞机能飞上天空,等等;

    量子物理学告诉我们的则是粒子的波动性、鬼魅般的超距作用、薛定谔的猫、黑洞和时空弯曲。但无论你相信与否,即使最普通的日常活动也深受抽象而奇异的量子物理学的影响。

    -

    在这本书中,查德·奥泽尔围绕他的一个早晨和一顿早餐,揭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藏的怪诞量子物理学现象。从日出、闹钟、烤面包机、食物的香味到数码照片、计算机芯片、互联网、量子密钥,这些我们熟悉的事物都与量子物理学有着根深蒂固的关系。

    -

    威廉·布莱克从一粒沙子看世界,查德·奥泽尔则从一片吐司中看到了宇宙。这本书在原汁原味地保留科学理念的前提下,让相对论、量子力学等抽象概念变得“接地气儿”。读完这本书后,相信你的普通早晨将会变得不同寻常。

  • 谁捉住了上帝粒子?

    作者:[法]大卫 • 卢阿普尔(David Louapre)/著 / [法]利松 • 贝尔内(Lison Bernet)/绘

    ★★★

    科学图书奖获奖作品

    从宇宙学到地球科学,从神经科学到行为经济学

    20个你想问却从来不敢大声提出来的问题

    ……………………

    ◎ 编辑推荐

    ★ 精选20个科学问题,涵盖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甚至博弈论和行为经济学等众多学科,文字风趣,老少咸宜。

    ★ “量子引力学”博士、订阅量近百万的YouTube“神奇科学”频道博主科普处女作,法语版已再版。

    ★ 每章一个主题,篇幅适中,可从任何一个章节开始阅读。

    ★ 内文包括大量插图,双色印刷,图文并茂帮助读者理解知识点,轻松阅读无压力。

    ……………………

    ◎ 内容简介

    是宇宙里恒星的数量多还是地球上沙子的数量多?鸭嘴兽是爬行动物还是哺乳动物?在动物界,为什么总是雄性更漂亮?你是不是有很多不好意思问出来的不解问题?这本书就是为你而写的!

    作者希望通过本书在广义的层面上探讨科学,而不是专注于某一个特定的领域,所以本书的内容涉及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甚至博弈论和行为经济学在内的众多学科。书中的章节编排完全不遵从任何逻辑,每章都是一个独立的主题,每个主题都是引人入胜的科学想法。作者以生活中与女儿们的对话作为每一章的起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循循善诱,让你渐入佳境,走进迷人的科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