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科技

  • 被支配的占有欲

    作者:[英]布鲁斯·胡德(Bruce Hood)

    ·“上头”“冲动了”是如何决定我们的决策的?

    ·一身名牌才是成功吗?

    ·为什么献血必须是无偿的?

    ·为什么我们喜欢买奢侈品?

    ·为什么全国性彩票被称为“智商税”?

    ·为什么我们工作时间长了,反而更穷了?

    ·为什么英国社会中最不富裕的人投票支持脱欧?

    ·为什么家庭越贫穷,越会将微薄的收入花在不需要的东西上?

    所有权赋予了我们生活的意义和幸福感。可能许多人盲目追求所有权,却没有真正去思考:所有权是从哪里来?为何连孩子都能理解什么东西是自己拥有的,什么是别人拥有的?所有权是否植根于思想产生的源头?

    全球知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斯·胡德探讨了为什么我们需要拥有所有权,我们如何发展所有权的概念,以及为什么人类在这方面拥有独一无二的能力。这些问题的答案具备现实意义:当你明白所有权观念来自童年时期,你将会知道如何理解别人和教育孩子;当你明白拥有某物并不仅是完成简单交易,你就能发现自己的弱点是如何被操纵的;当你理解所有权是自我的延伸,你就有更好的谈判能力。

    所有权心理纯粹是一种精神状态。这本书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所有权及其心理机制,挖掘我们痴迷于所有权的底层原因,无论对个人或群体、社会或环境,都大有裨益。

  • 生命是宇宙的偶然吗

    作者:[美]罗伊·古尔德

    宇宙一开始只有几种基础粒子和几条简单规则,竟演进到精巧地适宜生命的存在——这本小书尝试破解这个奇妙的谜题。作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宇宙,认为宇宙并非于久远之前即宣告诞生,而是一直处于不断创造中,并且谨慎地推测:生命的诞生,宇宙很可能早就计划好了。过程中,作者融合了当今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明确了我们对宇宙的许多日常认识,帮助我们以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待宇宙乃至生命本身。作者文风通俗易懂,将科学奥秘如讲故事般娓娓道来,富有诗意和哲学意味。

  • 鱼不存在

    作者:[美]露露·米勒

    ≈ 关于失去、爱与生命的隐藏秩序 ≈

    “放弃鱼类之后, 我看到了世界的本质,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地方。”

    “所有的类别,都是虚妄。”

    ★ 美国公共广播电台2020年度图书

    ★ 《华盛顿邮报》2020年度非虚构佳作

    ★ 《芝加哥论坛报》2020年度图书

    ★ 史密森学会2020年度十大科学好书

    ★ 斯坦福大学推荐2022级新生阅读

    【内容简介】

    大卫·斯塔尔·乔丹是斯坦福大学的建校校长,也是一位分类学家,一个执着于给自然世界带来秩序的人——他发现了当时人类已知鱼类的近五分之一。但他发现的隐藏生命蓝图越多,宇宙似乎就越想阻止他。他收藏的标本毁于闪电、大火,最终被1906年旧金山地震摧毁——那场地震让近千个装着鱼标本的易碎玻璃罐坠落在地。刹那间,他毕生的收藏毁于一旦。

    其他人可能已经放弃,屈服于绝望。但是乔丹检查了脚下的残骸,找到了他辨认出的第一条鱼,并开始自信地重建他的收藏——他用一根缝衣针将标签缝在鱼身上。当世界陷入混乱,他用一根针来重建秩序。

    记者露露·米勒第一次听到这则逸事时,她把它当作一个傲慢或拒绝接受现实的警示故事。但当她自己的生活慢慢瓦解,她开始对大卫感到好奇。她对他的生活的挖掘将改变她对历史、道德和她脚下世界的理解。

    《鱼不存在》是传记、回忆录和科学冒险的奇妙结合,也是一则温暖人心的寓言,讲述了如何在一个混乱永远盛行的世界里坚持下去。

    【媒体推荐】

    米勒潜入深海,进入了一所鱼类学校……等她浮出水面,她意识到自己已经坠入爱河。 那就是我的感觉:她的书将我带到了我从未想过的奇怪深度,我被迷住了。——《纽约时报书评》

    这本独特的书巧妙地赞颂了生物的多样性和一切存在背后的神秘秩序。一本书创造的奇观。——《科克斯书评》

    这本书是完美的。它既诗意又博学,既个人又政治,既小又大,古怪而深刻。——玛丽·罗奇

    我想住在这本书的所在地:历史与生物学、奇迹与失败以及纯粹的人类固执的交汇处。多么华丽、令人惊讶又黑暗的喜悦。——卡门·玛丽亚·马查多

    引人入胜、令人惊奇,甚至震撼人心!《鱼不存在》始于对杰出生物学家大卫·斯塔尔·乔丹的令人着迷的描述。然后非常出人意料地,有如此丰富的展开。这是一个关于科学与斗争、心碎与混乱的故事,用露露·米勒亲切而古怪的声音讲述。这本书将俘获你的心,抓住你的想象力,打破你的成见,震撼你的世界。——赛·蒙哥马利

    《鱼不存在》是一个关于失去所爱和找到所爱的故事,一本关于信仰如何让我们坚持下去,以及信仰如何变得有害的书。——莱斯利·贾米森

    露露·米勒可能确实破解了生命的秘密。——乔恩·穆阿利姆

    一次伟大的逃离……也告诉我们如何度过风暴来临的艰难时刻。——《户外》杂志

    【编辑推荐】

    ▴ 一个关于心碎与混乱的故事:以个人的混乱生活与失去意义为起点,挖掘斯坦福大学建校校长大卫·斯塔尔·乔丹的强悍人生,这趟离奇曲折的旅程启发作者最终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与甜蜜所在;

    ▴ 既诗意又博学,既个人又政治,既微小又盛大:多条线索巧妙交织,既有对科学家大卫·斯塔尔·乔丹一生的描写,也有对自己生活的描述;有科学知识与伦理探讨,更有对人生意义和人的价值的探寻;

    ▴内文13幅珍贵版画插图,是艺术家呼应大卫使用缝衣针对抗其生命中的混乱之力,也特别同样使用缝衣针来创作的版画作品,独一无二;

  • 战斗细胞

    作者:[德]菲利普·德特玛

    ★ 火爆10年的短视频栏目全面集成与拓展

    作者创立并主理Kurzgesagt—In a Nutshell(简而言之)栏目,用电脑风格的动画和绘图介绍种种科普内容,2013年年至今发布视频逾160条,在YouTube积累了近2000万订阅者,总播放量超20亿次,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近9000万!本书正是其中的主体部块免疫、微生物学内容的全方位集成和拓展。

    ★ 在日常生活中讲解免疫系统的抗病原理

    感冒高热,发炎红肿,误碰毒物,细胞恶变……是免疫系统带着它的数万亿细胞苦战和坚守,让这些日常的健康波折没有成为致命灾害,让我们不会分分钟死掉。如此重要的人体系统,我们怎能不去多做了解,助力它更好地发挥作用?本书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好途径之一。

    ★ 时髦、突出的视觉风格

    凸显电脑图形风(CG)的设计,是“简而言之”节目也是本书的突出视觉特色。本书的五十幅左右配图足以令人爱不释手,信息呈现时髦又清晰。

    ★ 通俗俏皮,可爱的大实话

    本书的文风特色则是“亲切易懂”,用大量恰切的比喻帮读者轻松理解复杂的免疫学:普通体细胞是平民,免疫细胞是各种专门士兵,肠道有益菌是可爱小兔子,抗体是小龙虾……脚注中的吐槽更是本书一大特色,让你领略正文里无处安放的文身失败奇遇、ACG内部梗和对免疫学家命名的不满……

    ★ 新时代终身学习楷模;他可以,你也可以

    德国信息设计师,因学习项目的偶然机会和自身的身体剧变——当然最终是因为对世界的强烈好奇——结识并热爱上了免疫领域,十数年间不断学习,成为广受欢迎的英语科普传播者。所涉内容不仅包括免疫、微生物学,更有天文学、核物理、宏观经济与人口、哲学……不一而足。知识能武装自己,也能帮助别人。他可以,你也可以。

    ————————————

    既直观、轻松,又精准、实用,还不乏时尚、极客的气息,这就是本书呈现给你“免疫”知识的方式。它以故事性的讲解和风格鲜明的插图,描述人体的免疫机制、免疫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各类细胞及重要蛋白(抗体、MHC、细胞因子等),与人有关的各种微生物(包括益生菌和各种病原体),以及多方的相互作用,介绍自愈、发炎、流行病、抗菌、抗病毒、寄生虫、过敏、疫苗、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种种健康议题,帮你过上更为轻松安泰、胸有成竹的现代人生。

  • 神奇的连接组

    作者:[美]承现峻(Sebastian Seung)

    《华尔街日报》2012年十大非虚构图书。

    普林斯顿大学神经科学家为你讲透连接组,帮你改善记忆,摆脱大脑疾病困扰,更好地成为自己。

    蒲慕明、仇子龙作序推荐,刘嘉、薛贵、孙沛、陈立翰、万维钢、阳志平、姬十三联合推荐。

    ◎编辑推荐

    ☆“大脑绘图师”、连接组学领域先驱、普林斯顿大学知名神经科学家承现峻教授作品,为你揭秘连接组这一神经科学前沿。

    ☆中国科学院蒲慕明院士、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高级研究员仇子龙博士作序推荐,刘嘉、薛贵、孙沛、陈立翰、万维钢、阳志平、姬十三联合推荐。

    ☆《华尔街日报》2012年十大非虚构图书,被译成几十种语言。

    ◎内容简介

    每个人都有一次生命,以及一颗大脑,伴随我们度过整个一生。而人生中所有重要的目标,归根结底都要从改变大脑开始。我们虽然有自然的改变机制,但它的局限性令人失望。除了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外,神经科学到底能不能为我们带来新的启发和技术,让我们改变大脑?

    好消息是,连接组学带来了希望。作为连接组学的主要倡导者,普林斯顿大学知名神经科学家承现峻认为,连接组其实是由先天基因和后天经历共同塑造的。连接组理论相信,我们的连接组可以由我们的行为与思维来塑造。换言之,我们能够通过影响大脑的连接结构,来塑造我们的大脑。

    在本书中,承现峻以生动的笔触介绍了连接组学、连接主义、基因对连接组的影响、如何找到连接组,以及如何利用关于连接组的一切发现去改造连接组。这些内容回答了,我们为何与众不同。同时,它们将帮我们改善自己的记忆、摆脱大脑疾病的困扰,甚至将一些科学幻想变成现实。

    ◎名家推荐

    在这本书里,神经科学家承现峻宣称,我是860亿个神经用树突和轴突编织而成的连接组。20多年前,当承现峻教授在麻省理工学院宣扬这个猜想时,很多人将其看作异端邪说。今天,这个“异端邪说”正成为破解大脑奥秘的方法基石,正成为下一代人工神经网络的生物基石,正成为人类永生之梦的理性基石。

    ——刘嘉 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首席研究员

    我们怎样感知并理解世界?大脑如何学习并存储记忆?每个人为何都与众不同?人类能否实现意识永生?这一切的答案都可能源自大脑复杂的连接模式。在过去20多年中,我们见证了大脑连接组研究的巨大飞跃。承现峻通过深刻的洞察、巧妙的对比和幽默的表达,阐明了为什么大脑连接组决定了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薛贵 北京师范大学脑科学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本书告诉我们,大脑中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可以不断被重塑,换句话说,事在人为。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大脑,成为更优秀的自己,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

    ——孙沛 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研究员

    历史和未来相望,先天和后天相遇,大脑拓扑特性与可解释人工智能之间相知,尽在脑科学的前沿——“连接组”。

    ——陈立翰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脑与认知科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脑神经元连接是当代最重要的一个基础观念,本书用非常漂亮的方式讲解了这个知识的来龙去脉。

    ——万维钢 科学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脑科学领域近20年正在经历一场变革,人们越来越关心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模式。也许,比约1000亿个神经元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形成的约100万亿条连接。如何理解神经网络领域中的发现及其意义,这本书将给你启发。

    ——阳志平 安人心智董事长、“心智工具箱”公众号作者

    让我们成为我们的,不仅有神经元本身,还有来自约1000亿神经元之间连接形成的结构。所有影响我们的浩瀚事物,最终都被这种叫作连接组的结构铭记。

    ——姬十三 果壳创始人、CEO

  • 摇摆之心

    作者:[英] 达里安·利德

    上一秒还是狂喜和兴奋,下一秒却变得绝望和沮丧;

    满脑子都是新点子,精力过剩甚至过度活跃;

    变得前所未有的自信与慷慨,大肆挥霍钱财;

    情绪如同钟摆,在黑暗与光明间来回摆动;

    ……

    躁郁,究竟是让我们感到真正地“活着”,还是在将我们推入深渊?

    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师达里安 ·利德力作

    重新思索躁郁症的本质

    一份应对躁郁生活的思想指南

    布克奖得主希拉里·曼特尔好评推荐!

    ————

    【编辑推荐】

    ※达里安·利德是英国著名作家和精神分析师,被《卫报》誉为“当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作品从拉康派精神分析的视角出发揭示了人类心灵的各种面向,兼具深刻透彻的分析与生动优雅的文笔,是了解当代精神分析与精神医学的理想入门读物。广受包括布克奖得主希拉里·曼特尔、哲学家斯拉沃热·齐泽克在内的著名作者称赞。

    ※本书不仅从专业角度出发,也同时综合文学、电影、文化史等视角,对躁郁症重新进行阐释和思考。不仅可以让躁郁症的患者以及专业医生对躁郁症本身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也可以让普通读者了解躁郁症。

    ※本书系明室推出的达里安·利德系列作品的其中一本,这不仅是这位知名精神分析师书第一次被系统翻译为中文,也极好地填补了相关类型书籍的市场空缺。

    ————

    【内容简介】

    如果说“二战”之后的一段时期是“焦虑的年代”,那么今天我们则生活在“躁郁的时代”。躁郁症,这个曾经仅适用于1%人口的诊断,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总体诊断数已经增加了4000%。今天的问题已不是“你有躁郁症吗?”,而是“你的躁郁症如何了?”。

    要如何解释躁郁症的爆发性增长?它究竟是来自合理的医学诊断还是制药业的营销推广?躁郁症又与当今的消费主义有着怎样的联系?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师达里安·利德对这些问题展开了自己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挑战了过往医学史对躁郁症的定义和阐释,而且对躁郁症本身进行了重新的思考。他告诉我们,只有以新的方式看待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帮助躁郁症患者。

    ————

    【名人推荐】

    “当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卫报》

    “本书不仅促进了对躁郁症的进一步思索,它也能改变许多人的生活。”——希拉里·曼特尔

  • 灾异手记

    作者:[美]伊丽莎白·科尔伯特

    每个不承认全球变暖的人,都是对真相视而不见的人!

    比尔•盖茨的气候对谈人,普利策奖得主的首发之作

    奔赴在自然灾变与科研的一线,吹响气候变化的哨声

    ——————————————————————————

    我们的世界正在因为人类的活动变暖,其迹象已不容忽视,其灾难性后果也使得行动变得刻不容缓。

    普利策奖得主、《纽约客》特约撰稿人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用一线的报道和科学的数据,从极北之地、海滨城市、深山野林和科研机构传来了气候灾难的确凿信息:永冻土在升温,冰川在消融,海洋在酸化,物种在迁徙。忧心忡忡的科学家群体已经达成一致意见,然而普通民众尚未警醒。

    本书自出版以来,与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一道改变了人类对全球变暖的认知,促使各国政府和社会团体展开行动,也激励着有觉悟的个体践行更环保的生活,它因此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寂静的春天》。

    ——————————————————————————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发表在《纽约客》上的所有文章我都读过。去年我关于气候变化的播客节目能邀请她作为嘉宾,也让我很激动。

    ——比尔•盖茨评Under A White Sky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走访了阿拉斯加、冰岛和格陵兰岛冰川,将每一章都纳入更宏大的叙事中。这些新闻片段在吸引我们的同时,也凝视着一个更庞大的目标:帮助我们清醒地认识这场近在眼前的巨大灾难。

    ——《洛杉矶时报》

    这个国家需要更多像伊丽莎白•科尔伯特这样的作家。

    ——乔纳森•弗兰岑

    简洁、好读,且富有审慎的客观立场……科尔伯特的关键贡献在于,她审视了围绕气候科学的一整套复杂的数据,并且以优雅的文字呈现出事实之严峻。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科尔伯特就像马蒂斯一样,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令人深思的画面……我向所有关心地球未来的人推荐《灾异手记》。

    ——《美国科学家》

    《灾异手记》是一本写作技法精湛的好书,以凝练的笔锋写出了我们这个奔向灭亡的路程。它应当是一道唤醒整个世界的钟声。

    ——《观察家》

  • 孩子的心理问题从哪里来?

    作者:[美] 肯尼思·博克

    近年来,患心理疾病的青少年激增,但很多心理疾病在经过传统的心理治疗和精神药物治疗后并没有得到好转。整合医学领域的先驱肯尼斯·博克医生结合35年临床医疗经验,开创性地提出了治疗青少年众多心理问题的生理学方法,如自然疗法等。

    作者认为,青少年的很多情绪问题都与身体的炎症、异常的免疫反应、激素失调、微生物菌群紊乱等生理因素有关,并主要针对抑郁、焦虑、易怒、强迫症、喜怒无常、惊恐发作、剧烈的情绪波动、攻击性行为和精神错乱等青少年较常见的精神问题,结合历年来治愈的典型病例,分析症状背后的生理学成因,如自身免疫、蜱传疾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功能障碍、低血糖、过敏/敏感、营养缺乏、中毒、代谢紊乱等,再在综合考虑饮食、环境、社会压力等因素后给出针对性治疗方案。

    作者通过以上临床实践,治好了很多医生都束手无策的复杂多症状疑难病症。本书正是这些成功案例的分析和经验总结,亦将给更多陷入困境的青少年及其父母,以及相关医疗工作人员带来新的希望,重获身心健康下的快乐。

    (*╹▽╹*)编辑推荐

    1.本书突破了传统身心分开治疗的模式,旨在发现心理/情绪/精神问题背后隐藏的生理学病根。

    2.作为整合医学领域的先驱,肯尼思·博克总结了35年临床医疗经验,深度剖析了9种典型情绪问题的生理学病因,例举20+典型病例,具有超强直观性、实用性。

    3.青少年许多表面的心理问题实际上是生理问题导致的。如果你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或行为怪异,且多次尝试治疗未果,本书将会为你提供全新思路,全面评估更多可能的病因。

  • 理解动物形态

    作者:[英] 蒂姆·庞德

    从零学习各个物种的肌肉解剖和骨骼系统

    掌握运动的规律,捕捉自然界的奇迹瞬间

    ◎ 编辑推荐

    ☆了解动物,熟悉动物,准确地把握动物的特征

    在理解动物进化背后的规律能让我们更好地画出不同的动物。本书提及的很多动物都附有简单的肌肉和骨骼图,可以帮助你更有效地比较不同的动物,同时让你学会更快速地观察,以便画出移动中的动物。这些图介绍了动物全身的各部位的运动规律,便于你熟悉它们的身体构造特征。

    ☆ 学会观察,有效练习,提升描绘动物的技能

    本书介绍了各种画动物的方法,包括画动物的轮廓以及它们的动态等。此外还讲解了如何把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的办法,也讲解了如何绘制各种各样的纹理,从干燥、坚硬的纹理到柔软、流畅的纹理等,这都能提高你的绘画技能。

    ☆提取信息,制造幻觉,在二维空间中建构立体世界

    学会感受动物的形体,用前后遮挡的线条和色彩的明暗来塑造动物的立体感。把用眼睛观察到的东西如实地记录下来,不断地描绘,不断地挑战,每张小素描都让你进一步认识你的绘画对象。

    ◎ 内容简介

    本书展示了如何观察和绘制各种类型的动物,书中不仅详解了包括海洋生物、两栖动物、哺乳动物及鸟类在内的众多物种的肌肉结构、骨骼系统以及描绘要点,还介绍了动物相关的一些趣事,帮助读者将科学知识与实践创作相结合,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活力动物王国。

    本书不仅适用于任何想要提高自己动物绘画技能的绘画爱好者,还适用于那些希望用一种稍微不同并且更具美感的方式来理解周围世界的普通读者。

  • 奇观

    作者:[英] 约翰·格里宾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英国科学作家协会“终身成就奖”得主、《寻找薛定谔的猫》畅销30年后,约翰·格里宾全新科普力作

    《物理世界》、BBC《仰望夜空》科普作家贾尔斯·斯帕罗等盛赞

    翻开本书,领略一系列令人惊叹的天体物理学奇观,深入探索月亮、无穷宇宙和地球上复杂生命共同祖先的奥秘。

    ————————

    继广受欢迎的《寻找薛定谔的猫》《深奥的简洁》后,约翰·格里宾又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了一些看似不可能,却令人惊叹的天体物理学奇观上。比如:

    “只有当天空中的太阳与月亮看上去一样大,地球上的生灵才能看到日全食的奇观,而这美妙的巧合不早不晚,就发生在人类文明出现的那一刻。

    “水在桶中旋转,沿桶壁上升,形成凹状液面,是因为它‘感受’到了遥远星系宇宙万物的引力。

    “地球上所有复杂生命的共同祖先是一种单细胞生物,但是如果没有月球这个‘大功臣’的‘维稳’作用,原始生物就不可能演化出人类这样的生命形式。”

    这将是一次颠覆我们认知的奇妙科学之旅,正如《物理世界》所言:“格里宾巧妙地将这些点连在一起,展现出一幅比各部分之和更令人惊叹的更大的图景。”

  • 没有我们的世界

    作者:[美] 艾伦·韦斯曼

    ◎ 编辑推荐

    ★《时代》《娱乐周刊》非虚构类第一名!

    “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

    美国亚马逊4.5分高分之作!尹烨、河森堡、邢立达 诚挚推荐!

    作者以惊人的想象力挖掘出潜藏在人类内心的恐惧,巧妙地督促读者重新思考如何与我们居住的星球相处。

    ——《华盛顿邮报》

    ★一部呈现地球未来沧桑巨变的史诗,每一个关心人类命运的人的必读之书。

    人类正在经历不断升温的夏天,“热射病”冲上热搜,老鹰中暑坠江,澳洲大火燃烧五个月,五亿动物死亡,长江白鲟灭绝……高温不断,灾难频仍,病毒肆虐,我们的家园地球在不断发出预警,我们究竟该如何与地球共生共存? 这本书会让你重新审视人类的存在和地球的关系。

    ★作者走遍各大洲,探寻人迹罕见的边缘地带,扎实的田野调查、各领域学者惊人的讲述,揭示工业文明背后的代价。

    作者前往世界各地访查,足迹遍及各大洲,采访林业、地铁、建筑、博物学、海洋、核能、航天等领域的研究者,在科学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描绘未来世界的图景。没有人类的世界里,人类为之骄傲的文明,成了留给地球的烫手遗产……这是一个失去了某种可能的世界,又是一个充满新的可能的世界。一个人类缺席的世界,或许恰能揭示人类存在的意义。

    ★一部贯穿当下与未来的启示录。推想未来图景,是为了确定当下如何抉择。《人类简史》告诉我们人类从何处来,《没有我们的世界》让我们思考人类将向何处去。

    人类在50年间制造的塑料将耗费大自然几十万年的时间消化,被改造过的大气层可能是地球上留存最久的人工制品。一切文明都将重归尘土,只有旅行者号上携带的镀金铜唱片能够成为标记人类存在过的万古留存的遗物。相比于地球46亿年的历史,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只是沧海一粟,当人类消失,我们才愕然发现——地球其实并不属于人类。 而我们又该如何与地球相爱相生?

    ★另类视角书写人类传记,一场伟大的思维冒险,人文关怀与科学写作的结合。

    灾难片般的恢弘设定,BBC纪录片式的长镜头推进,勾勒出自然全面接管人类遗产的壮观图景。抒情的笔调,悲悯的情怀,从人文主义精神出发,探寻茫茫天地间,你的、我的、我们的存在意义。

    ◎ 内容简介

    异常高温、气候危机、病毒肆虐……地球在不断预警,如果我们没有明天,世界会变得怎样?

    这是一部呈现地球未来巨变的史诗,艾伦·韦斯曼以惊人的想象力、遍及各大洲的考察、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调描绘了人类消失后的未来图景。环顾四周,想象一切都原封不动,唯独去掉人类……自然将会刻不容缓地收回它的失地——动物重返城市、欧洲变为森林、猩猩占领地球。

    你会惊觉,几千年的人类文明相较于50亿年的地球历史而言并非不可或缺,那么我们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有什么东西会比物质更久远?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冷峻而又充满忧思的答案——我们留下永恒的遗产可能是被改造的大气层、塑料堆成的第六大陆、核污染和转基因生物,而我们骄傲的文明将缓慢地崩塌于热胀冷缩、板块移动、水位上升、地质循环等一系列自然力量……另类视角书写人类传记,探寻茫茫天地间,你我的存在意义。

    ◎ 名人推荐

    生命是存在了近50亿年的蓝色星球的偶然,而人类则是在这个偶然中的奇迹。作为已知的最高智能物种,我们常常忘记谦卑,但来到没有人类的世界,我们会赫然发现,地球可以没有人类,而人类不能没有地球。

    ——尹烨

    一个人的评价不单纯取决于其达到过怎样的高峰,更在于他留下一个怎样的世界,对于整个物种来说,这个逻辑同样适用。

    ——河森堡

    末日是科幻作品常涉及的主题,这本书同样写末日,但其独到之处则在于用科学的想象和非虚构的方式挑战了这一经典题材,并给出了一个与前人完全不同的、动人心魄的答案。作为一个研究古生物的学者,我推测过无数物种灭绝的原因和它们曾经的模样,但我并没有能力去设想人类灭绝后的世界,而这本书却做到了。

    ——邢立达

    韦斯曼将文明的毁灭和随之而来的自然复苏变成了一种好莱坞式的、慢镜头的大型灾难片。它是如此引人入胜,令大多数读者不禁祈祷至少有一部分人能活着见证这一切。

    ——《纽约时报书评》

    韦斯曼非常擅长描写一切人工制品——从你家到地铁系统的衰败。很少有人能这样如实地刻画人类的处境。更神奇的是,我们竟会为此感到宽慰。看到人类的消失我们竟然感觉良好——其实很好理解,因为我们对地球实在是太坏了。

    ——《卫报》

  • 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

    作者:[英]唐娜·玛利亚·波特利

    你是否对去看心理医生感到犹豫,不确定心理治疗是否有效,并且害怕做心理治疗的陌生体验?如果是这样,《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一定能帮到你!

    在近二十年的CBT(认知行为疗法)治疗从业生涯中,本书的作者发现来访者普遍惧怕心理治疗、害怕直面自己的情绪,也见证了心理治疗带给来访者的巨大改变。因此,她殷切地想帮助需要心理干预却又迟迟不敢迈出第一步的人们。

    本书全面介绍心理治疗何时开始、怎么寻找治疗师、各类疗法的特点、寻求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等,带领大家近距离了解心理治疗,揭开心理治疗的“神秘面纱”。

    (*╹▽╹*)编辑推荐

    1.综合运用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理论,讲述有关情绪的科学,提供分析情绪和掌控情绪的实用方法,有力论证了心理治疗对解决情绪问题的作用。

    2.全面介绍心理治疗何时开始、怎么寻找治疗师、各类疗法的特点、寻求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等,带领大家近距离了解心理治疗,揭开心理治疗的“神秘面纱”。

    3.本书提供了兼具价值与个性的信息引导:84种传统心理疗法、30种另类心理疗法,满足读者的多样需求。

  • 时间地图

    作者:【西】克里斯蒂娜•朱因特 著 / 【西】克里斯蒂娜•洛桑托斯 绘

    宇宙万物从何而来?

    我们的地球为什么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同一颗星球上的我们,为什么会如此不同?

    ……

    面对孩子的提问,你不再需要各种分门别类的学科知识(天文、历史、地理、生物、社会……),只需一份内带折页的“时间地图”,就可以为孩子们搭建一个清晰的“框架”。

    《时间地图》是西班牙生物学博士朱因特和插画师洛桑托斯联手打造的“萌系科普绘本”,她们将138亿年的旅程浓缩为35幅时间地图,引领孩子们探索宇宙万物和人类的历史,思考“为什么我们是一家人”?“为什么我们又不一样”?

    你会看到太阳是一个温暖巨大的“胖子”,而月球还真像是一个萌萌的小宝宝,你还会看到和你差不多大的原始人小孩自由地跑来跑去,就像你在天地万物、宇宙之间穿梭一样。

    在兴趣的引导下,孩子们埋下一颗种子,最终找到他们想未来要潜心钻研的领域。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项目交流部主管、《科学故事会》执行主编周亚楠专业审校!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宇宙暗物质暗能量团组首席研究员陈学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卢静、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天达联袂推荐!

  • 会讲故事的大脑

    作者:[美]V.S.拉马钱德兰

    自出现生命以来,还没有过像人类这样的巨变,我们剪接基因,分裂原子,发射火箭;我们凝视苍穹,探索宇宙大爆炸的中心;我们也凝视内心,尝试理解人类独特而神奇的大脑之谜:我们如何感知世界?什么是所谓的身心相通?什么决定了性别身份?什么是自我意识?社会能力和情绪由什么决定?如何解释人类特有的能力,比如艺术、语言、隐喻、创造力?

    本书汇集了拉马钱德兰一生中大部分研究的精华,循序渐进地为读者揭开大脑、心智与身体之间的神秘联系。通过研究大脑不同部位损伤或有基因异常的患者,作者为我们揭秘了关于内在自我如何与世界互动的秘密。

    在这本书里,读者不仅可以了解神经科学这一学科的动向,更能窥见最顶尖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思考路径,以及一个伟大科学家的素质和襟怀。

    【1】一部神经科学界的《人类简史》,探寻人类心智起源的烧脑之作,科学大师拉马钱德兰以悬疑电影般的高概念手法,潜入你的大脑,解码隐藏其中的心智意识之谜。

    自地球拥有生命以来,从未有过像人类这样的巨变:《人类简史》中的认知革命,《枪炮、病菌与钢铁》中的“伟大的飞跃”,《人类的由来》中从猿到人的演化之路,有关心智突变的“华莱士悖论”,语言如何诞生,文明如何传承……人类文明的跃升映证着人类具有的非凡潜能。成人大脑中拥有约1000亿个神经元,其活动的排列组合已经远超宇宙基本粒子的数量。大脑结构的特质让我们成为复杂而深刻的物种。

    【2】每一种症状都是一把意想不到的钥匙,开启人类心智的独特性之门。透过有关大脑的复杂症状和争议性话题,带我们一窥人类大脑的运作机制,追踪“特异”行为与脑神经系统间的神秘联系。

    神奇的联觉——联觉者以非凡方式体验平凡世界,他们能够品尝颜色,看到声音,听到形状或者触摸情感,或者产生这几种感觉的超现实混合“通感”。

    “幻肢按摩”与“幻肢截肢”——有幻肢疼痛的人只要将健全肢体的镜像当作失去的手臂进行练习,多年来的习得性幻肢痉挛和慢性疼痛就能得到极大缓解,甚至连幻肢本身最后也会完全消失。

    自闭症与特异才能——虽然一些自闭症儿童的大脑中许多区域功能失调,这却为他们的大脑空闲区域(如右顶叶皮质组织)注入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注意力,使他们天生拥有高超的艺术技能。

    神经美学与审美偏好——毕加索画的鸽子为什么比鸽子全彩照片更“吸睛”?男性的大脑为何更喜欢金发女郎胜过黑发女郎?为什么我们的大脑不仅偏爱对称的脸,还偏好漫画这样的夸张刺激?

    卡普格拉综合征——又称为“替身综合征”,患者由于视觉中枢与大脑边缘结构“脱节”,总妄想身边亲人只是长着同样面孔的“冒牌货”,有的人无法欣赏莫奈的画作或完成拼图游戏。

    盲视现象——失去视力的人看不见东西,却仍然能感知物体运动。

    还有虚构症、盲视现象、病感失认症、柯立芝效……

    【3】一部关于神经科学过去与未来的开创性作品,一部生动立体的“大脑X档案”。拉马钱德兰不仅将我们带到了神经科学的前沿领域,更从大的演化框架审视了人类大脑,梳理了人类文明产生的神经学机制。书中同时总结并引用了不同名家的观点,充满智慧的火花:

    全书分为9个部分,为读者系统揭示了大脑运作的重要机制以及人类心智的进化历程。依循每个章节的主要线索,从趣闻逸事、机智对白,到著名实验和学说,再到当下热门的推论和假说,呈现了翔实的一手研究资料,以幽默的叙事娓娓道来。书中不仅金句频出,更融合了无数伟大头脑的思想和观点:达尔文、赫胥黎、华莱士、理查德·道金斯、贾雷德·戴蒙德、安东尼奥·达马西奥、丹尼尔·丹尼特、斯蒂芬·杰·古尔德、斯蒂芬·平克……他们关于人类心智意识起源的理论均交汇于此。

    【4】关于人类大脑,每一个未解的谜团都通向人类的演化历程。本书深入探究了大脑如何促进人类进化和文化发展,我们如何将感官信息处理机制提升至高超水平。拉马钱德兰详尽地阐述了自我意识发生的机制,还深入人类极富创造力的根本性原因和人类独有的神经美学问题。

    大约在15万年,人类经历了一种心智相变,大脑的某些关键结构和功能迅猛发展,这些结构和功能偶然组合产生了我们所探讨的独特心智能力。

    • 相比于漫长的生物进化,文化进化相比之下快得惊人。模仿是人类进化的关键步骤之一。模仿使我们能够以身作则,实现了从达尔文进化(需要数百万年)到文化进化(可以迅速传播思想和技能)的巨大转变。

    • 这些进化过程导致了镜像神经元的发展,而镜像神经元对我们非凡的创造力、雄心、沟通能力做出了贡献。镜像神经元可能是社会学习、模仿以及技能和态度的文化传播的核心,是语言的进化基础。

    • 终身可塑性(而不仅仅是基因决定一切)是人类进化独特性中的核心角色之一。人类是唯一一个将神经可塑性发挥到极致的物种。这使得人类能够在一两代人的时间内学习新的技能,而不是像基因进化那样需要几百或几千代人。

    • 自我由许多部分组成,统一的自我概念可能是一种幻觉。主观感受和自我是不同的东西,但没有自我就无法得到主观感受。现代大脑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有意识的自我只是我们整个世界的一小部分。自我似乎是从一个相对较小的大脑区域集群中出现的。

    【5】本书作者V.S.拉马钱德兰一直处于学术前沿,人们常常将他的名字与科学史上的不朽人物相提并论。《自私的基因》作者理查德·道金斯称他为“神经科学界的马可·波罗”,悉尼大学神经科学家艾伦·斯奈德称他为“伽利略般重要的先驱”。

    拉马钱德兰极富洞察力的开创性实验,加上他将复杂事物抽丝剥茧的能力和见微知著的系统性思维,使他成为神经科学领域的科学大师。他是神经美学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倡导者,在行为神经学与视觉心理物理学等领域有杰出贡献,他做过多次TED演讲,并受邀在英国皇家学会发表历史性演讲。

    拉马钱德兰现任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大脑与认知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学系及神经科学项目的特聘教授,他还是《时代》杂志评选的“时代100精英”之一,也是畅销书《脑中魅影》和《人类意识之旅》(A Brief Tour of Human Consciousness)的作者。

  • 人体解剖手稿

    作者:英国费顿出版社 编

    解剖刀从不漫无目的地使用,皮肤的伤口背后藏着一颗好奇之心。

    肺、静脉、瓣膜、骨、胃壁的断面、颅神经——在掩藏于皮肤之下的人体被解剖学祛魅之前,它是迷信、秘密、传说、观察的来源和对象。“解剖学”(Anatomy)源于希腊语,指代以系统的方式解剖身体,进行实践;以及建立对身体内部的清晰认识。解剖学所激发的,正是我们对人体真正的敬畏。

    《人体解剖手稿》汇集了来自公元前30000年至今的250余幅图像,用并置、视觉押韵、蒙太奇手法,将医学插图、古代文物、微观视图和当代艺术并列排布,以展现自人类智识诞生伊始,便不曾停止的对自我的探寻——从中可以窥探解剖学家与艺术家通过解剖对破坏、变质、生长、再生等母题的研判。

    弗兰肯斯坦的肖像与在塑料芯片上创造人类器官的科学实验并行,弗里达·卡罗《破碎的脊柱》和脊柱腰椎部分的上色X射线照片形成对比,曼·雷的摄影插入胚胎神经系统与针灸学之间,弗里茨·郎《大都会》中的机器人是否可以视为解剖学的延伸?……通过这些或邪典、或震撼、或艺术化的影像,也许我们能够更深入思索这一问题:人体如何塑造我们的过去,又将如何塑造我们的未来。

  • 人类之前5亿年

    作者:【英】托马斯·哈利迪

    从两万年前的阿拉斯加,到寒武纪的中国云南,本书是一次跨越5亿年、向远古世界溯源的时间之旅。

    没有哪一块化石是独立存在的,无论它属于动物、植物、真菌还是细菌。200多年来,数以千计的古生物学者们与化石对话,在冰冻的沙土中寻找踪迹,重现了人类之前的“昨日世界”——

    2万年前更新世的阿拉斯加平原上,一只短面熊正伸出宽大有力的前掌,连拔带拽地剥掉猛犸象尸体上的毛。这头巨兽似乎在死后都要对来犯的动物进行微弱的抵抗。

    3200万年前渐新世的南美洲,地球上的第一片草地已经出现。漫天沙尘飞扬之下,一株株青草相继迎风而倒伏,凉爽的风吹遍世界各地,预示着新纪元即将到来。

    6600万年前的古新世是一个浴火重生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岩层中镶嵌着铱元素层,是一种发现于高密度铁陨石中的化学元素,证明地球遭受过来自外太空的毁灭性打击。

    4.35亿年前的志留纪,正在活动的水热喷口管道从大堆石块中拔地而起,犹如闪着矿物光泽的高塔,大群生物聚集在这里,像极了现代生活中色彩单调的城镇景象。

    ……

    这是一部漫步5亿年间的博物学家的旅行日志,只不过旅途中的各地被时间而不是被空间分隔。书中还原了16个远古时代的重要场景,它们是一个个不同而又相连的世界,和今天的世界息息相关。你将看到寒武纪海洋中多细胞生命出现的那一刻,与曾经的巨兽一起行走在远古大地上。

    ————————

    入选——

    《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top10

    《新科学家》“2022年度科学书籍”

    《爱尔兰独立报》“年度受关注图书”

    ……

    重点推荐媒体——

    水石书店、斯坦福书店、英国广播电台(BBC)、 《金融时报》、《每日电讯报》、 《爱尔兰时报》、 《自然》、《地理杂志》……

  • 最后的观星人

    作者:[美] 艾米莉·莱维斯克

    关于天文探险家古怪又有趣的观星冒险故事

    美国笔会文学奖决选作品、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奖决选作品、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选书

    前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亚历克·博克森伯格盛赞推荐

    永远有人在仰望夜空,追寻遥远而闪耀的星光

    ————————————————————————

    从午夜凝视星空的孤独宁静到野外熊在天文台游荡的荒诞,从安第斯山脉到亚利桑那的悬崖,再到夏威夷的大岛,天文学家艾米莉讲述了无数个观测夜晚宇宙的寂静,以及来自凝望星空的有趣、热烈、辉煌的故事。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宇宙?我们为什么要仰望星空,为什么要提出内心的疑惑,满世界建造这么多望远镜,到地球的极限之地寻找答案?我们为什么要观星?

    原因无他,只因我们必须这么做。在这颗小小的星球上,有一团微小却无法扑灭的无形之火,在渺小的人类心中燃烧着,驱使我们在漫漫宇宙中上下求索。

    ————————————————————————

    任何一个喜欢观星的人都会被书中欢乐的冒险故事吸引。——《出版人周刊》星级评论

    喜欢萨根《宇宙》的读者也会对这本书如痴如醉。——《书单》

    艾米莉的书精彩到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让我们看见了一个观测天文学家的真实生活——每天都在去往世界各地天文台的路上,一路上充满各种跌宕起伏、始料未及的故事。——约瑟琳·贝尔·伯奈尔 (Jocelyn Bell Burnell),英国天体物理学家

    这本书犹如隐藏于星幕背后的魔法,每一颗绚烂的星星,都化作纸上每一个跳动的文字,让人惊鸿一瞥,余味无穷。——塔玛拉·罗伯逊 (Tamara Robertson),《流言终结者:搜索》主持人STEM演讲者

    对于那些想知道真正成为天文学家是什么感觉,或者梦想着仰望星空的人来说太完美了。在充满了“灾难”和错误的故事中,又或在一个黑暗的夜晚一个黑暗的时间里,有着一种对探险惊人浪漫的看法。”——克里斯·林陶特(Chris Lintott),BBC《夜空》主持人

  • 勾勒姆医生

    作者:[英] 哈里·柯林斯 / [英] 特雷弗·平奇

    医学致力于救治个体生命,也肩负社会福祉。

    我们如何与医生携手应对疾病与伤痛?

    面对不完美的医学,我们难有万无一失的选项,却已找到增强判断力的路径。

    勾勒姆是犹太神话中由黏土、水及符咒构成的人形傀儡,既不了解自己有多么强大,也不知道自己有多么笨拙和无知。

    医学也是一个勾勒姆 ,一种具有不确定性的复杂造物。

    面对可能出错的医学,我们该怎么办?

    当我们所爱的人面临癌症的死刑宣判,试图寻求替代疗法时,我们应该提出何种建议?

    当同事确信自己得了慢性疲劳综合征,或由于重复性劳损请假时,我们要如何回应?

    当孩子被要求接种疫苗,而该疫苗争议不断时,我们该怎么办?

    当我们的乳房X光片、胆固醇指标等显示了危险信号时,我们要如何评估它的危险性?

    当上年纪的父母或亲属不得不在医疗干预和有尊严的死亡之间进行困难的权衡时,我们要如何给出建议?

    当自己的慢性疾病和损伤清楚地显示了死亡的前兆时,我们应该怎样应对?

    在人的一生中,我们都在学习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困境。

  • 中国大猫

    作者:[中] 吕植

    中国有13种野生猫科动物,其中既有跟虎一样广受关注的雪豹、豹等大猫,也有因长相走红的兔狲、猞猁等“网红小猫”,还有鲜为人知的云猫、丛林猫等神秘小猫。

    得益于中国科学家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的付出,人们终于有机会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它们。在本书中,我们将以文字、图片、手绘图和红外视频等形式,进行一次关于中国13种猫科动物研究、保护和目击故事的分享。

  • 疼痛的真相

    作者:[英] 蒙蒂·莱曼

    2019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入围作者

    2020年英国皇家医学会疼痛论文奖得主力作!

    为什么没发现伤口的时候就没那么疼?为什么看到别人受伤,自己也会觉得疼?孤独也会让人疼痛吗?什么是幻肢疼痛?为什么在伤口痊愈之后,还会感受到疼痛?

    人人惧怕疼痛,但并非人人了解“疼痛”,甚至可以说,我们之前对疼痛的认知都是错误的。

    近年来,疼痛科学领域持续发展,这让人们对疼痛的理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莱曼博士在本书中揭示的,我们误解了疼痛,还让它产生了对人类有害的影响。莱曼博士记录了从持续性疼痛到社会性疼痛等一系列前沿研究,还结合亲身接触过的受疼痛困扰者、从未感受过疼痛者等真实病例,带领我们走出深陷已久的误区。他不仅为我们控制并减轻疼痛提供了希望,还让我们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颠覆你对疼痛的认知,让你不再“谈痛色变”

    运动时受伤,疼!学习、办公一坐坐一天,疼!日常生活中难免受到擦碰,疼!传统印象里,疼痛是我们受到伤害是身体发出的哀嚎 ,是身体出现问题时才会产生的症状 ……现在,蒙蒂·莱曼博士提出了颠覆性观点:疼痛不是疾病的探测器,而是身体的保卫者!从根源改变我们对疼痛的认知,以科学视角介绍疼痛机制,让我们不再那么畏惧疼痛,更客观、理性地看待自身健康问题,更加从容地生活。

    从方方面面剖析疼痛存在的原因,我们会疼不只是因为身体出了问题

    为什么我没发现伤口的时候就没那么疼?为什么我尝试多种药物,却治标不治本?为什么看到别人受伤,我自己也会觉得疼?幻肢疼痛是怎么回事?孤独也会让我疼痛?弱势群体的痛感会更强烈?……莱曼博士从社会、文化、社交等日常生活各方面入手,探索人的生活对身体感受的影响,找到每个人的致痛原因。

    不仅分析为何“疼”,还要探究如何“治”

    你知道吗,除了求医问药,对待疼痛还有更简单的缓解方式:大笑是最好的止痛方式;减少酒精和咖啡因的摄入也是缓解疼痛的有效措施;受到持续性疼痛困扰的人更需要陪伴……不局限于疼痛的成因,莱曼博士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且可行的解决方法,就算无法“书到病除”,也能让你有所收获。

    医学科普专家新作,凝结更新的医学研究成果

    本书作者蒙蒂·莱曼博士是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入围作者、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医学写作方面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并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发表演讲,更获得了2020年皇家医学会疼痛论文奖,是英国医学界的权威人士。为本书,他参考了大量相关资料、文献、实验数据,结合领域内更新的研究成果,用例证结合的方法将真实的“疼痛”呈现在我们眼前,更具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