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近代史
-
晚清新学书目提要
《晚清新学书目提要》主要内容:西学东渐至晚清时代达到高潮,并对中国的社会变革和风气嬗替,特别是知识分子阶层的思想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同一时代的书目著述来了解西学传播的品类细节,以及在两种不同文化意识相互碰撞的特定条件下,近代“新学”的发轫和形成过程的品类、细节,应该是观照和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特别是社会思潮演绎全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收入《晚清新学书目提要》的《增版东西学书录》(徐维则辑,顾燮光补辑)、《译书经服录》(顾燮光撰)和《新学书目提要》(通雅斋同人撰)三部书目提要之作,收罗宏富、体例精审,除依次列具著者、译者、版本、卷次、内容提要、得失评骘之外,尚有相关读物介绍等其他可资参考的线索提供。全书简体横排,新式标点,凡原本错讹处皆斟酌订正,另附索引,以便查阅。 -
刺刀指向拉萨
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会发现历史上的某些事件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究竟是谁的脚踩落了一颗卵石而引起了山崩?人们有观点可能至今还有分歧,但是我们现在都能够清楚地看到,山脚塌的山体就在那里,它或迟或早注定的要塌落的,那颗卵石可以是一次偶然事件,或者是谁一进心血来潮后的所做所为,但是在我们的历史这面山坡上的巨大断崖边,我们感到受到命运的主宰。 -
虽九死其犹未悔
目录 一 我的出身 二 开办天津知识书店 三 我同张东荪的关系 1 我同张东荪一道去汉口 2 我代表张东荪同中共签订的一个书面协定 3 我同张东荪见过一个国民党的地下工作者 四 我参加了民盟 ――筹组民盟华北总支部 五 我参加民盟中央工作 1 我在执行民盟任务中所经历的一桩险事 2 南京“下关惨案” 3 我开始和司徒雷登建立关系 4 张君劢约我到上海去疗养 六 我担任民盟政协代表团秘书 1 “一觉醒来 和平已经死了!” 2 梁漱溟的调解失败 3 国民大会召开 张君劢脱离民盟 七 国民大会召开之后至民盟被迫解散之前 八 民盟被迫解散的前前后后 九 民盟被迫解散之后至全国解放之前 1 同美国的关系 2 对中共的态度 十 全国解放之后 十一 关于罗隆基小集团 十二 我在1957年当上了右派 十三 1957年~1966年 十四 我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 十五 我的四个朋友和老师 1 费孝通 2 潘光旦 3 梁漱溟 4 楚图南 十六 我最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代 跋 -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
本书通过对一位“儒家修正主义者”的探求,提示了一种激发古代思想生机的哲学式态度,和一条传承文化资源的创造性思想。 -
处常与求变
本书记录了1909年至1926年间浙江省咨议局和省议会的状况。浙江咨议局和省议会,是全国各省中集会次数最多、历史最为完整的地方议会之一,具有相当的典型性。 议会制度是实现近代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国历来所无。清末民初,国人一度以此为走向富强的要津。浙江的咨议局和省议会,以“人民代表”自居,也被舆论目之为“人民代表”,力图有所作为,不失为各省典范,最终却变质为“万恶的议会”。本书利用大量的档案文献,结合报刊、文集、日记、当事人回忆资料,借鉴法学、政治学理论,全面榫浙江咨议局和省议会由盛而衰的复杂过程,对于理解和认识议会制度移植中国的曲折历史,提供了典型个案。 -
中国近代经济史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套装上中下册)》准备工作,开始于80年代后期。1992年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列为“八五”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整个编写工作都始终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经济研究所两级领导的指导、关怀和支持。对此全体编写人员受到极大的鼓舞,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套装上中下册)》在搜集资料过程中,除了利用中国一、二两历史档案馆和上海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外,还利用了香港大学图书馆的馆藏资料。在此谨向当时积极支持和协助此项工作之经济研究所董辅初所长、香港大学王赓武校长和京港学术交流中心各位负责先生表示衷心感谢。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套装上中下册)》的撰写,除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同仁承担以外,还得到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沈祖炜、杜恂诚两位研究员和苏州大学历史系王翔教授的积极参加,使《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套装上中下册)》的撰写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此谨对上海经济研究所和苏州大学领导给予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
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
《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分“知识分子”,“识字率、人才、现代化的助力与阻力”,“知识分子与政治参与”三个部分,对近代知识分子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
民初北洋三大内战纪实
《民初北洋三大内战纪实》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
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
作者将倭仁研究置于近代中国面对“西力东侵”、“西学东渐”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从学术史入手,以中西历史文化矛盾冲突为切入点,全面剖析其生平思想发展及影响,填补了倭仁研究的一大空缺。本书立意新颖,视野开阔、史料翔实、考证精严、尊重前人,为中国近代史与思想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一项实证性科研成果。 -
北平風俗類徵(上、下)
《北平风俗类征》成书于1937年,是我国现代第一部较为详细而系统地搜集北京民间风俗的类书,由现代著名民间文艺学家李家瑞编纂。 作为一部类书,《北平风俗类征》在“岁时”“婚丧”“职业”“饮食”等13个类别下,汇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这些文献囊括了史传、笔记、文集、诗词曲乃至报刊等各类史料,涵盖了自先秦至民国三千年历史,包含了北京各阶层人士的衣食住行、文化观念,不仅丰富全面,而且其中不乏“百本张”抄本俗曲、民社《北平指南》等稀见史料。 《北平风俗类征》自1937年成书至今,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过几种影印本。此次《北平风俗类征》首度整理排印,修正了原书的一些文字讹误。本书收入《北京古籍丛书》系列,特请著名文物鉴定家、书法家金运昌先生题写书名,装帧艺术家姜寻装帧设计,篆刻家祝小兵为《北京古籍丛书》系列篆刻印章,更增添了本书的文化韵味和收藏价值。 -
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
近代中國經歷了一些範疇性的轉變:在經學上,否定了過去兩千年的經學傳統,認為它們都是圍繞著一批「偽經」而積累的學問(康有為)。在文化上,充分了解到儒家文化始終存在著一個不安定層(傅斯年)。在道德上,發現過去兩千多年所有的道德教訓,關涉私德者居十分之九以上,而關於公德者不到十分之一(梁啟超)。在政治上,認為過去兩千年是無治狀態(劉師培),國其實不成其為國,因而有建立一個現代「國家」的追求,希望由「皇朝」轉化為「國家」,將「臣民」轉化為「國民」。對專制體制的深刻反省則發現中國沒有「社會」,並認為過去兩千年的政治理論都是「在空架之上層描摹」。除了上述之外,社會上的文化菁英也由傳統的「士大夫」變為「知識分子」。不管近代中國的社會政治有多少實質的轉變,但至少在思想或理念的層次上這是一個斷裂和跳躍。而這些斷裂或跳躍並不是突然而來的,它們有深遠的文化、學術根源。本書基本上認為從道光以來,中國思想界便進入不安定期,每一種學問都因內外的挑戰,而產生了分子結構的變化。收在這本論文集中的文章,除了都觸及上述種種問題之外,並討論現代學術風格的形成與現代學術社會的建立。 -
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
本书以民国初年的临时参议会和两次国会为研究对象,以扎实的历史资料还原民初国会的运作状况,并以政治学的视角讨论国会政治与其他制度的互动关系,反思民国初年民主实践的历史意义和失败教训。希望能够打破人们对民初国会政治的符号化认识,重现其复杂的内部纷争和政治处境,为今日中国的民主宪政转型提供历史之镜。 -
History and Popular Memory
When people experience a traumatic event, such as war or the threat of annihilation, they often turn to history for stories that promise a positive outcome to their suffering. During World War II, the French took comfort in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and her heroic efforts to rid France of foreign occupation. To bring the Joan narrative more into line with current circumstances, popular retellings modified the original story so that what people believed took place in the past was often quite different from what actually occurred. Paul A. Cohen believes this interplay between story and history is a worldwide phenomenon found in countries of radically different cultural, religious, and social character. He focuses on Serbia, Israel, the Soviet Union, China, Great Britain, and France, all of which experienced severe cris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in response, appropriated age-old historical narratives that resonated with what was happening in the present to serve a unifying, restorative purpose. A central theme in the book i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opular memory and history. Although vitally important to historians, this distinction is routinely blurred in people's minds, and the historian's truth often cannot compete with the power of a compelling story from the past, even when it has been seriously distorted by myth or political manipulation. Cohen concludes by suggesting that the patterns of interaction he probes, given their near universality, may well be rooted in certain human propensities that transcend cultural difference. -
蒋介石的日常生活
本書從多層面瞭解蔣介石的日常生活,如觀影劇、旅遊、起居、閱讀等,研究其思想、行為,生動活潑,富有創意,深入而準確顯示蔣介石日常生活的多采多姿,讀之津津有味,生動有趣,乃蔣介石之「人化」也。全書運用資料,切中要害,還原歷史真相,為本書重要貢獻。(民國史學者 蔣永敬) 本書大部分內容是以蔣介石的日記作為基礎的論述,注意到過去對蔣介石生平研究一直被忽視的主題。從對「私」領域的討論與瞭解,有助於對長時間、習慣性、具人性、有共性,涉及政治與社會結構意義的考察,以及對公共事務作為的認識,使史料活化,歷史事實因之浮現,歷史詮釋因此昇華。(國史館館長 呂芳上) -
兴隆场
《兴隆场》是加拿大人类学家伊莎白(Isabel Brown)与中国合作者俞锡玑在四川重庆兴隆场(今属重庆市璧山县大兴镇)的人类学调查专著。书稿以抗战时期在兴隆场挨家挨户的调研、访谈为基础,以日记的形式,全面、客观地记录了有关当地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婚姻、妇女、法律诉讼、秘密会社(哥老会)、民间信仰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保存了大量的鲜活事例,读来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 -
北洋海军珍藏图片集
陈悦主编的《北洋海军珍藏图片集》以图为主,以一页印一张的形式,尽可能清晰地将收藏的北洋海军舰船照片公诸于众,希望这些照片所传达的细节信息,能够对近代海军的研究有所推动。 -
晚清最后十八年3: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
《晚清最后十八年: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第3部内容简介: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签订,晚清彻底沦为列强的瓜分地,日本和俄国因为在分赃中国东北时发生了难以调和的利益冲突,日俄战争由此爆发,并以日本付出了极惨烈的代价后胜利告终。一场发生在中国的日俄战争,彻底刺痛了晚清麻木的神经,改革最终不得不被推上快车道,满清皇族与实权派袁世凯展开了对改革主导权的殊死争夺。学习西方的初衷不知不觉沦为了野心家的工具——¬改革是共识,是晚清比较大的利益蛋糕,更是派别政治的决斗场,无论是慈禧太后、保皇党、满清权贵,还是亲西方势力、义和团,所有人都被裹挟其中,轮番登场。……一起起看似荒诞诡异的史事背后,是无比清晰的利益选择和权力博弈。 -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民众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民众:饥饿、社会改革和民族主义》是一部由下至上角度撰写的抗日战争史。全书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核心问题,讨论的是抗战时期的粮食问题,即粮食供应对该时期民众日常生活及社会心理产生的深刻影响。该部分重点讨论粮食供应的极端不足及其对民众心理的影响,同时涉及日伪统治区、国民党统治区及抗日根据地的相关应对。第二部分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抗日根据地民众对日军残暴侵略的感受及其采取的行动。其中包括民众如何应对根据地实施的社会改革及根据地针对民众心态和行动采取的对策。该部分考察的核心区域,是晋冀鲁豫边区的太行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民众:饥饿、社会改革和民族主义》与以往著述的角度有所不同,力争为读者提供关于抗日战争史的新观察、新视野。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