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近代史
-
孙中山与中国革命
《孙中山与中国革命(套装上下卷)》包括:《孙中山与中国革命(上卷)》和《孙中山与中国革命(下卷)》。《孙中山与中国革命(套装上下卷)》是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经原作者史扶邻教授同意,将他的两本专著《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的中译本合为一册,并将他精选的、由其本人撰写的散见于海外书刊的几篇有关孙中山研究的论文作为《附录》,结集出版,并与原作者史扶邻教授商定,将书名定为《孙中山与中国革命》。 《孙中山与中国革命(套装上下卷)》汲入大量珍贵资料,条分缕析地探讨孙中山一生行事、思想发展的轨迹及有关事件,被海内外学者誉为有关孙中山的“最详尽和最具权威性” 的上乘传记之作,“是孙中山先生生平研究的力作丰碑”。 -
印刷与政治
本书以晚清新型出版业—中间阶层的卓著机构和重要文本—为中心,讲述了这一新兴话语空间的形成、扩大及其重要性。 《时报》作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改革机构,既是本书的研究对象,又是研究的论据。作为研究晚清社会的进路之一,报纸被视作社会中发生的多种话语和实践的缩影,揭示了新的文化方式的协商路径与传统政治实践的转型。因此,对《时报》的考察,能够帮助我们对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有一个更细致的认知,而这一阶段曾经往往被武断地喻为王朝的衰落,1911 年革命的先声,或者是观念的过渡时期。将清朝统治的最后几年视作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会使我们重新发现这一阶段社会、政治、文化形态的问题,并且为我们重新反思后续的二十世纪中国开辟新的路径。 -
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国耻与民族历史综述》在对原始史料进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不平等条约”这一词语在语义上的演变及其在国际、国内各种场合论争中被运用的情况;同时试图阐释中国各派政治势力在1840年到1943年这一历史时期对“不平等条约”的各种解读,是如何在争取和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和民族认同的进程中发挥作用和影响的。作者还把视野投向19世纪以来国际法在中国的传播特征——这一至关重要却乏人问津的课题。 长期以来,海内外众多有关不平等条约的著述均注重于条约本身的研究,《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国耻与民族历史综述》则将“不平等条约”作为对外交、法律、政治和文化意义上的民族主义的一种特别的解析方式,从而催生出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多重含义。作者的论证缜密有力,显示出她对中西文资料的娴熟驾驭能力。《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国耻与民族历史综述》英文版问世以来,广受中外历史学家的好评,普遍认为该书对“不平等条约”这一中国对外关系史上至关重要的课题有深刻的洞察,观点令人耳目一新;相信中文版的问世将会为读者提供一种看待“不平等条约”问题的新的视角。 -
孟森遗稿汇刊
孟森(1869~1938),字莼孙,号心史,江苏武进人。著名的明清史学家,出版有《明史讲义》、《清史讲义》、《心史丛刊》、《明清史论著集刊》、《明元清系通纪》等。这批遗稿,计分“著作论文”、“日记诗文”、“史料辑钞”、“札记残稿”四部分,如《读通鉴校记》、《读诸子杂记》、《文馆词林校记》、《广韵校记》、《永乐大典戴赵三本水经注合校》及《李光地陈梦雷绝交公案》、《徐致祥参张之洞事原委》等学术论文,另外如日记诗文、史料杂钞、批注批校题跋等若干,内容丰富,史料价值极高。末附孟庆瑞《走近孟森(心史)先生》、孙家红《历史学家的宝贵遗产》(代后记)两篇文章。 -
甲午一百二十年祭
为纪念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编辑部策划了“甲午一百二十周年祭”专题。特别约请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海军史研究的姜鸣先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历史系艾尔曼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马幼垣教授、华东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杨国强教授等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撰写文章,对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战局状况、人事武备等问题展开研究与讨论,希望能够对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有所助益。 -
到民间去
《到民间去: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1918-1937(新译本)/海外中国研究文库》从文化思想史的角度,使用民间文学和民俗学资料,探讨20世纪初五四运动至抗战前的民间文学运动及其影响。这场运动由北京大学的几位青年民俗学者发起,他们批评封建儒家传统及贵族文化,认为它们是中国现代化的绊脚石。他们主张“到民间去”,找寻中国文学的真正宝藏。他们认为民歌、传说、儿童文学和谚语等是平民的“真声”,也是中国文学的精粹部分。他们还认为,这些平民文学种类长期受到上层儒家精英文化的轻视和压制,正在迅速消失,故应该抓紧抢救,努力搜集,恢复它们原有的光彩。民俗学者把中国文化划分为泾渭分明的两个阶层:平民文化与贵族文化。他们大部分人认同平民文化,主张要向老百姓学习。这不仅代表了他们要重新评估中国文化的决心,也标志着他们反思自己的社会角色的转向,以及希望参与改革社会的抱负。这场民间文学运动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文化下乡”运动开启了先河。 -
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
本書從晚清畫報入手,以五個專題研究在晚清這一特定時空中,傳統中國的「左圖右史」怎樣與西學東漸的「圖像磘事」結盟,進而匯入到以「擧蒙」為標識的中國現代化進程。 與其他學者不同,作者關注的是整個晚清畫報,不僅僅局限於《點石齋畫報》一家;不僅關注晚清畫報在傳播時事和新知方面的意義,還兼及其在新聞史、繪畫史及文化史方面的意義;關注以圖像為主體所進行的敘事,與以文字為媒介所進行的磘事之間,到底有什麼聯繫,是否可以相互溝通與補充。 作者陳平原教授長期從事晚清畫報研究,從世界各地圖書館中搜尋史料,發現了諸多珍貴文獻。加上本書二百多幅珍貴的歷史圖片,真實地再現了晚清畫報繽紛的面目。 當中一些圖畫十分有意思,如:《女學堂演對圖》表現一群小腳尖尖的女學生在列隊演操,其畫面在今人看來滑稽不已;另一幅《新石頭記》(文明境界的飛車)畫的是賈寶玉乘氣球飛車遨遊,讓我們驚異於繪畫者的想象力;這些有趣的圖片反映的卻是五四新女性的預演及晚清人對新知的熱情。 -
Speaking to History
The ancient story of King Goujian, a psychologically complex fifth-century BCE monarch, spoke powerfully to the Chinese during China's turbulent twentieth century. Yet most Americans—even students and specialists of this era—have never heard of Goujian. In Speaking to History, Paul A. Cohen opens this previously missing (to the West) chapter of China's recent history. He connects the story to each of the major traumas of the last century, tracing its versatility as a source of inspiration and hope and elegantly exploring, on a more general level, why such stories often remain sealed up within a culture, unknown to outsiders. Labeling this phenomenon "insider cultural knowledge," Cohen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st story and present reality. He inquires why at certain moments in their collective lives peoples are especially drawn to narratives from the distant past that resonate strongly with their current circumstances, and why the Chinese have returned over and over to a story from twenty-five centuries ago. In this imaginative stitching of story to history, Cohen reveals how the shared narratives of a community help to define its culture and illuminate its history. -
清季军事史论集
王尔敏先生乃近代史研究的巨擘,早年即以军事史研究而著称。本书即王尔敏先生研究清代军事史相关成果之结集。书中除主要探讨了清代军事制度之变迁外,还侧重讨论了晚清之际湘军体制之成型,并对曾国藩、胡林翼等湘军创始人进行了细致且深入的研究。全书史料之丰富,研究之透辟,无不显示出作者之高远识力,该书可谓研究清代军事史之重要力作,也可作为研究湘军史之延伸。 ◆ 目录 再版赘言 叙录 一、清代勇营制度 二、“练军”的起源及其意义 三、胡林翼之志节才略及其对于湘军之维系 四、曾国藩经营湘军之艰难遭遇及其心理反应 五、曾国藩与李元度 六、由墨从戎论湘军将帅之志节及其军容之维系 七、湘军军系的形成及其维系 八、咸同之际江南官绅借兵助剿的经营及其影响 九、咸同之际江南官绅诱降太平军之经营及其意义 征引书目 -
近代中国学术思想
桑兵教授执教至今,一直开设中国近代学术史或学术思想史课程。近几年来,又在香港、台湾的多所大学,继续讲授此课程。讲授此课面临的难题,就是没有好的相应的参考书,为此,感到有必要编选一本前贤相关文章的汇集,作为教科书使用,以解决学生找书难和不会找的问题,同时可以提供一个如何看待学问和历史的范例,去除成见,探求本意。 《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即为适应当今高校研究生教学而选编的教材或资料书。编者旨在选录一些近代有代表性的著名学者关于学术发展渊源脉络的重要论文,为后进指点治学门径,以便学习揣摩。选入本书有关近代学术思想史文章共34篇,如章太炎《今古文辨义》、梁启超《新史学》、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冯友兰《哲学在当代中国》,等等。 -
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上中下)
《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上中下)》内容: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时期,虽然只有短暂的38年,却是中国社会历史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民国史研究自“文化大革命”后期的1972年启动以来,30多年过去,虽也取得一系列成果,出版了大量的研究论著及各种资料,但有关民国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包括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的情况,仍有待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上中下)》所收论文,即是为纪念民国史研究开展30年而召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汇编,论文作者均为国内外民国史研究的知名专家,其研究课题涉及民国史研究的各个领域。 -
日本教习
半个世纪以来, 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人不少, 但很少有人提及两国文化逆转的情况, 也很少有人研究中国的留日学生, 但不必说曾经在二十世纪初活跃在中国各地的日本教习, 其原因,可能由于这些是失败的历史。不宜深究, 也可能是因为资料缺乏, 难以着手。 在中国新教育的建设过程中,对日本教习所起的作用, 所作的贡献应该有所认识, 也应该有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 尽管这段历史经历的时间不长, 而且还是段失败的历史。 -
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
《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除附录外,共收论文15篇,主要由2005年在复旦大学举办的“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组成。其中,既有关于外语、历史、政治、物理等专门学科史的研究,又有清末教科书问题的探讨和综述,更有中国学术现代转型的深入剖析,以及对清末民初若干重要概念如权利、权力、爱国等的梳理和考辩,可以说内容丰富、包罗广泛,反映中国现代学科建立这一课题的最新成果。近代中国以变著称,其中极为显著和影响至今的,无疑即是中西交融下的中国现代学科的建立。相信本专辑的问世,将推动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 -
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
本书以近代东北城市为研究对象,详细展示了区域城市的建筑空间规划模式、市民社会结构、工商经济活动、文化教育变迁、市政建设与管理等;并分层剖析和诠释了区域城市化兴起的原因、城市化的不同阶段、城市近代化的演进线索、城市半殖民地化和殖民地化的危害和结果。 -
Provincial Passages
Revealing information that has been suppressed i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official history, Wen-hsin Yeh presents an insightful new view of the Party's origins. She moves away from an emphasis on Mao and traces Chinese Communism's roots to the country's culturally conservative agrarian heartland. And for the first time, her book shows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y Fourth radical youth into pioneering Communist intellectuals from a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perspective. Yeh's study provides a unique description of the spatial dimensions of China's transition into modernity and vividly evokes the changing landscapes,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and personalities involved. The human dimension of this transformation is captured through the biography of Shi Cuntong (1899-1970), a student from the Neo-Confucian county of Jinhua who became a founding member of the Party. Yeh's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dynamics of change is combined with a compelling narrative of the moral dilemmas in the lives of Shi Cuntong and other early leaders. Using sources previously closed to scholars, including recently discovered documents in the archives of the First United Front, Yeh shows the urban Communist movement as an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social consciousness. The Maoist legacy has often been associated with the excesse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Yeh's 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 of a pre-Mao, non-organizational dimension of Chinese socialism is thus of vital interest to those seeking to redefine the pla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in a post-Mao political order. -
从韩国看的中华民国史
本书是具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论文的汇集,大致分三部分:一是对中华民国时期中韩关系的论述,二是对有关民国史专题的研究论文,三是介绍韩国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情况。 -
中国近代史
本书由国内著名近代史研究专家共同执笔。全书分七章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共80年的历史发展进程,吸收了近年来新的研究成果,补充了一些有关近代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状况以及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方面的内容。 1977年7月初版,曾进行4次修订,在高等院校的历史教学和广大读者中产生了良好影响。本书荣获第三届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
杨天石文集
印张20.5,插页8 -
百年寻梦
傅国涌,1967年1月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毕业于温州教育学院,曾在中学任教,1999年开始写作,以历史随笔为主,在《书屋》《随笔》《读书》等10余家报刊发表100多万字。文章曾多次被转载,并入选《大学人文读本》、《2002中国年度最佳随笔》《2003中国年度最佳随笔》、《2002年中国随笔年选》等。著有《金庸传》、《走近叶公超》、《笔底波澜——百年言论史的一种读法》等。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