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近代史
-
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
全书主要是以“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为基石面展开,以改革主线贯穿于学制文教、经济体制、偏练新军、法制狱政及立宪问题等方面论述张之洞的立场观点及作者的研究所得。由于该书多使用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的馆藏档案和末刊稿本等第一手资料;见于著述中也广采众说、评议百家,故在张之洞专题研究方面,可于备览,以启后人。 -
“千岁丸”上海行
《"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一八六二年的中国观察》系由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调查文献的中译本和中国学者对此的研究论著组成。日本自江户幕府末期以来就十分关注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状况,19世纪60年代以来四次遣使上海,均留下了大量调查材料。《"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一八六二年的中国观察》即是中国学者阅读和研究日本“千岁丸”号轮船乘员上海纪行文选之后的问题思考和反观。在体例上,《"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一八六二年的中国观察》包括日本人的原文记述和著者的研究,方便读者联系阅读。 -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本书就中国近代思潮之涌动,推考展现于近代知识分子中之面面反应与理解。分别论及:醒觉意识,思潮动向,时代变局之认识,国际观念、商战观念,中国名称溯源,以至民族主义思潮。皆据广泛直接史料,建立各个思想观念轮廊,俾学者能够获致正确了解。 -
东亚近代史理论的再探讨
《东亚近代史理论的再探讨》的内容包括东亚资本主义史的探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东亚和日本资本主义、日本资本主义化和中小工业、东亚资本主义形成的历史条件、从20世纪资本主义到21世纪资本主义等具体的详细内容。 -
盛宣怀日记(上下册)
盛宣怀(1844.11.4—1916.4.27),字杏荪,又字幼勖,号次沂,又号补楼,别号愚斋,晚号止叟,还有思惠斋、东海、孤山居士、须磨布衲、紫杏等号。江苏武进龙溪人。祖父盛隆,举人出身,当过浙江海宁州知州。父亲盛康,进士出身,以布政使衔任湖北盐法武昌道,属于经世派,辑有《皇朝经世文续编》。兄弟6人,盛宣怀居长。 咸丰十年(1860年)二月,太平军将至常州,盛宣怀随父母逃往江阴长泾镇,再逃至盐城。时盛康正权湖北粮道,派人接到湖北。同治元年(1862年),盛宣怀与董氏结婚。盛康任湖北盐法道,四川与淮北互争引地,长期相持不下,盛宣怀建议川、淮并行,难题得以解决。盛康益勉以有用之学。当时先后担任湖北巡抚的胡林翼、严树森都是经世派著名人物,军务、吏治严明整饬,冠行于各行省,盛宣怀耳濡目染,事事研求,也慨然以匡时济世自期,“生平事功基于此矣”。 同治五年(1866年),盛宣怀与二弟一起回武进县应童子试,双双入泮。六年(1867年),祖父盛隆去世,盛康扶柩回籍。盛宣怀乡试落第,意颇怏怏。盛康家居守制,一意为惇宗睦族之事,设义庄,增祭田,建义学,修宗谱,盛宣怀也都参与规划。 -
国学与汉学
乱世出学人。近代中国学是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史料大量涌现,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如果说不通域外不能知近代史,那么不知中外学术交往,则难以恰当体验近代学术发展。国际汉学家对近代中国学术大家的评点有与国内公意不尽相同之灼见。对王国维、陈垣的推崇中外一致,对梁启超、胡适的看法则相去甚远,对国人推崇陈寅恪则多少有些莫名所以。这其中之因缘,颇值得玩味…… -
共產黨. 地方菁英. 農民
论文摘要:本文試圖以鄂豫皖蘇區的例子來說明,共產黨最初必須藉由與地方菁英的合作來深入地方與動員農民,當地方菁英後來成為了共產黨建立群眾政權的阻礙時,張國燾藉由肅反解決了那些桀驁不馴、尾大不掉的地方菁英。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共產黨自此之後能夠建立一個真正的群眾政權,由於大多數的群眾對於共產黨仍是缺乏認識與信仰,因此,共產黨依舊必須透過地方菁英來控制群眾與掠奪地方資源。只不過,與前一階段的地方菁英不同,這一批由張國燾所培育的新的地方菁英(有的仍是由舊的地方菁英轉化而來,有的則是自下層群眾提拔上來),較前一階段的地方菁英更為馴服。這就說明了,事實上,共產黨政權與國民黨政權最大的不同,並不在於前者是群眾政權,而後者不是;相反的,兩者其實都必須藉由地方菁英來進行統治,只不過,共產黨比國民黨更懂得如何去控制地方菁英罷了!整個說來,這是一個從合作到控制的過程。 -
近代中國的變局
近代化可以說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要瞭解近百餘年來中國近代化的成敗得失,並瞻望未來的方向與途徑,必須對近代中國的變局,有深入的探討,並能釐清其關鍵之所在。這是作者最關切的問題,也是本書的中心主題。 -
晚清政治与佛学
本书系作者在其中山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基础上修改而成。本书集中探讨晚清佛学的政治伦理维度。作者认为:晚清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佛学与政治思潮关涉日益紧密,而政治思想家多兼佛学家,进而形成以政治改革为重心的“政治佛学”。“政治佛学话语”渊源自乾隆末年彭绍升和戴东原之间的儒佛之辩,并经龚自珍和杨文会的次第开展,最后在1890-1911年之间形成了虽历时短暂,然而却影响深远的近代政治言说范式。清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等人均以佛学思想为媒介提出自己的政治思想,由此呈现了佛学与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潮的诸多联系。本书在吸取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人物为线索,探讨了晚清思想家及各类佛学信仰共同体与政治思潮的关涉,对许多晚清思想史问题作出了新颖别致、饶有兴味的“知识史”考察。该书部分内容已经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宗教哲学季刊》发表。 -
海权、革命与现代的诞生
“海国图志”第七辑为《海权、革命与现代的诞生》,其“研究”专栏主题特选刊对与培根《新大西岛》及英国内战与现代性崛起的精彩研究作品。“国民阅读”栏目刊登乔治·凯南的《苏联行为的根源》一文,可一窥古人博览西学的捷径。“藏书”栏目亦呈献多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以飨读者。 -
毛主义的崛起
本书在充分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从思想演进和政治变动两个维度详细叙述了1935年至1945年间本书称之为“毛主义”的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直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过程。 作者拓展了中共思想史的讨论,清晰地勾画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从瞿秋白到陈伯达,再到毛泽东本人的渐进轨迹,从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 本书还通过描述毛泽东与陈伯达在延安的人际互动与思想交流,充分展示出陈伯达在构建和宣传毛泽东思想中的突出作用。 总之,作者认为:毛泽东思想的崛起,既与中共内部政治、思想发展的走向相关,也受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影响;既是毛泽东本人亲力亲为的结果,也是党内一部分知识分子擘划与宣传的产物。 -
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
《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增订版)》从清末地方主义的兴起,辛亥革命与地方主义的发展,民国初年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此消彼长,以及民初联省自治、省宪运动的发生发展等方面,深入研究探讨,揭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这段复杂纷争历史的内在因素。对人们进一步认识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央集权与地方主义的冲突给中国政治所带来的困扰,观照中国历史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民国知识人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制度。这项宣布虽然酝酿已久,来的并不意外,但是仍然截断了千年来士子们“学优则仕”的通衢大道。没有科举制度的约制,民国时期的学制五花八门,所谓“读书人”的内涵也大大改变。有的学门得到崇敬,有的学门相对式微,在不同时空之下有不同显现。 民国时期的新式学制讲究精通外语,掌握理工科技。多半的村塾与县学提供不了相关的师资与学习条件,乡镇里的英才不得不走上离乡就学的道路,许多少年在母亲的泪眼中踏上征途。省会大城的思潮往往跟乡下相左,乡镇精英学成之余常常隔断了自己回乡的道路。 大都会的生活对许多青年人来说并不写意,上海尤其突出。新式出版物图文并茂地描述理想家庭与物质生活,然而都会空间层次分明,知识的取得未必保证上升的道路。进城是许多内地精英的期待,城市生活也是许多失望的开端。十九世纪以来西方器物不断传进中国,其中印刷机以及照相机在上海得到广泛应用,这些传播科技的产业化大大地改变了都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讯息互动。我们谈新知的传播以及国家民族共同意识的凝聚,不能不谈广告与宣传、口号与传单、教科书与公众仪式,以及手稿善本的消亡。 -
近代史的明媚与深沉(精装)
清史学者、《战天京》作者 谭 伯 牛 牛饮•之二 《近代史的明媚与深沉》(精装) (晚清、民国时期历史的另一面) 编辑推荐: 作为政争武器的地震 皇帝策划的“被捐款” 肃顺的淫筹 政变要不要穷治党援 唾面自干的老同志 抽总理耳光的女杰 清初响应民意的太后改嫁是怎么回事? “恭俭宽仁”的道光皇帝为何会亲手杀人(而且是是三个)? 晚清皇帝是如何败家的?咸丰帝是如何“劝捐”的? 同样是“权相”,穆彰阿与和珅的区别在哪里? 晚清以名公巨卿领衔的评论界,对火箭干部琦善为何是“毁多誉少”? 正史与野史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吃梦”的由来? 李连英素来低调,他的秘闻轶事有哪些? 圆明园外的李老板为何被处斩了? 郭嵩焘离婚未遂案的来龙去脉? 所谓的“柳如是楼”是否真的存在? 秋瑾与“民国奇女子”吕碧城关系不一般,他们究竟是不是同性恋人? 民国时敢抽总理耳光的女中豪杰是谁? 汪兆铭的明媚与深沉表现在哪些方面? 内容提要: 晚清时期,皇帝有皇帝的难处,但凡一个行将没落的王朝,在财政方面总会是捉襟见肘,这不,连咸丰帝都要跑去“劝捐”了;臣子同样有臣子的难处,当了十几年权相的穆彰阿,结局有点悲,“火箭干部”琦善也是毁多誉少。 民国时候的社会生活,与我们想象中的究竟有多大区别?看看秋瑾、吕碧城、唐群英、向警予与蔡畅的生活场景,或许能发现不一样的民国生活。 本书是谭伯牛专栏“牛饮•之二”的文章结集,既有诙谐幽默的小段子,又有深厚底蕴的史实故事。读起来轻松幽默,意味深长。 -
听涛室人物谭
“听涛室”为曹聚仁书斋名,其“人物谭”撰写于上世纪50—70年代,陆续发表于《热风》、《文艺世纪》、《循环日慢》、《正午报》、《晶报》等香港报刊,分别出自作者开设的“文坛谈往”、“人物新语”、“支离杂话”、“檐下絮语”、“旅途杂笔”、“今世说”、“识小录”、“如寄录”等专栏。作者生前不曾结集成书,逝世二十多年后始由作者家属据手稿整理、编辑、出版。内分“政海谈秘”、“文坛述往”“学苑思故”、“报界忆旧”等六辑,所追忆、臧否人物包括于右任、李宗仁、张治中、蒋径国、弘一法师、鲁迅、周作人、郁达夫、俞平伯、胡适、钱锺书、齐白石、梅兰芳、黄远生等百余位。由于作者横垮文坛、学林、报界诸领域,交游广泛,这些中国近现代的名家,于作者或为师友,或曾采访,因此,他笔下所录的名家逸事趣闻,可视为第一手史料,有别于道听途说,这类“今世说”,足为正史补益。在曹聚仁作品系列中,本书和《天一阁人物谭》同为忆旧、述往、念故类代表作,值得格外珍视。 曹聚仁先生是位多产的作家,他的一生执过教鞭、当过记者、办过报纸,他的文字涉及面甚广。本书收录的是曹聚仁先生曾经发表在香港报刊上的专栏文章,内容涉及作者曾采访或接触过的文坛、政界人士,以及一些历史人物的典故。 -
近代思潮与人物
有些时候,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他想看的东西或能看的东西。我们看不出近代思想史有什么值得研究之处,有没有可能正是因为依现有的诠释眼光,无法掌握此一时代之复杂面貌呢?我们说乾嘉以后的思潮,“处处令人丧气”;可是当年谭嗣同却认为“千年暗室付喧豗,汪魏龚王始是才”。汪中、魏源、龚自珍、王间运,被谭嗣同认为是超越宋元明诸朝的人物,此与我们现在的评价岂非相去甚远吗? -
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
《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讲述了:晚清以来西学东渐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现已成为学界的关注点,而《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致力于对以礼研究相对薄弱的“西史东渐”进行历史的寻绎和价值的重估,也因之凸显其原创性。作者认为晚清西方史学译著的传播对中国史学产生过多方面的巨大影响,使晚清史学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为了使上述结论坚实有据,全书力图在资料上有新的开掘和突破,在方法上立足于实证研究,并借鉴了“ 阅读史”和“译介学”研究中的接受理论,在论述体裁上则采用符合论题意蕴的“专题史”样式。全书将对问题的解读建立在一定的量化的基础上,力求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同时也试图在传播与影响研究的层面上来回应和修正前人研究的不足。作为《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附录的《晚清(1822-1900)历史译著提要》收录所统计到的各种门类、体例的西方历史译著单行本多达89种,是一份珍贵的史学史资料;《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另附有比较完备的人名、书名索引 -
洪宪帝制
本书以袁世凯称帝前后的心路历程为线索,对洪宪帝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进行了全面解读。 -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
康有为的名字,既象征着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又包孕着亟待发掘的丰富内涵。他忧患多思的情怀,使之在实践层面上居为疾呼改革的活动家;他超迈磅礴的才气,又使之在精神向度上成为富于创意的思想家。上述双重因素构成了有机的张力,激励他既在儒家价值范式之导引下渴望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以期当今世界能走向变法图强的中国,更在外缘文化的刺激下憧憬儒家思想的自我递进,以期其命维新的中国能走向未来的世界。 然而,无论在国内学术界,还是在国际汉学界,对于康有为的研究成果,似都难与其显要的地位相称。正因此,萧公权先生晚年的这部平心之作,才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萧先生在大批的康氏未刊手稿的支持下,以同情的了解和细密的笔触,既凸显了这位“南海圣人”特重人际关系的问题意识,也还原了他纵笔代圣贤立言的畅想过程。由是,本书就通过对一位“儒家修正主义者”的追述,提示了一种激发古代思想生机的哲学式态度,和一条活泼的传承文化资源的创造性思路。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