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近代史

  • 工程国家

    作者:(美)戴维·艾伦·佩兹

    戴维·艾伦·佩兹所著的《工程国家:民国时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国家建设》和此前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海外中国研究系列”中的《一江黑水:中国未来的环境挑战》称得上是姊妹篇,《一江黑水》以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化为切入点,探讨了中国为经济高速发展付出的环境代价,而《工程国家》研究的是民国时期的淮河治理及国家建设。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淮河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民党没能完成的治淮事业,共产党成功地完成了,昔日洪水泛滥、灾难频发的淮河,如今又恢复了历史上“饭稻羹鱼”的丰饶景象。 《工程国家:民国时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国家建设》在考察中国近两千年的水利发展史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民国时期淮河的治理,给我们提供了不同历史时期淮河治理的详细史料。《工程国家:民国时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国家建设》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考察了从公元前200-1927年淮河治理的历史变迁,第二部分聚焦于1927-1937年,分析清朝灭亡后国民政府是如何接管淮河水利并对其进行大规模治理的。作者把研究的重心放在1929年建立的导淮委员会上,将其置于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背景之下,剖析围绕淮河治理所引起的国民党内部的政治纷争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矛盾。
  • 清季的立宪团体

    作者:张玉法

    清季推动宪政,以立宪团体为主要机关。当时热心推动立宪的领袖人物,无不以组织团体为进行之方。倡导立宪的领袖人物首推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变法时期的强学会、保国会、南学会实开组织团体、推动政治改革之先河。戊戌政变后,康梁于海外先后组保皇会、帝国宪政会、政闻社,鼓吹立宪;国内各派政治势力仿效而行,张謇组预备立宪会、杨度组宪政公会、张国溶组宪政筹备会,另有粤商组自治会。海内外立宪团体曾联合发动三次全国性的大请愿,迫使清廷缩短预备立宪的年限,并成立资政院以为国会的准备,成立谘议局以为省议会的预备,又建立内阁制度。民国建立之初的诸多民主措施,实奠基于晚清预备立宪时期,而预备立宪的主要推动力则为众多的立宪团体。
  • 国旗·国歌·国庆

    作者:小野寺史郎

    “仪式”与“象征”等乍见之下如咒术般的要素,毫无疑问地在近代国家更具重大意义。本书从中国近代史上国旗、国歌、国庆的诞生和演变过程着手,探讨近代中国各时期的政府、政党、知识分子等,如何将仪式或象征利用于唤醒国族主义,具体而言,是以何种政策或运动来实施,而当时的人们对此又是如何认识和对待的。
  • 中国的革命

    作者:[美]埃德温•J.丁格尔(Edwin J

    该书英文原版出版的时间距辛亥革命爆发不到半年,旨在介绍1911年10月发生在中国武昌、汉口和汉阳三镇那段人所共知的革命历史。作者是一个外国人,对时局的实地观察真切而又准确。本书内容包括了武昌起义、南北双方在武汉的激烈争夺、上海和平会议、民国建立等重要事件,以及许多重要人物,书中有70余幅当时拍摄的照片,更增加了读者的现场感。全书既有作者本人对辛亥革命一些重要当事人的采访,又有作者对时局的观察与深层思考,同时,也对辛亥革命产生的原因作了深层次的分析,更像是介于新闻报道与学术研究之间的 “深度报道”。在本书的讲述过程中,有着大量有价值的东西,涉及关乎中国革命主义的新信息以及导致目前风起云涌的革命高潮的一些重大事件。
  • 辛亥革命

    作者:[美] 阿瑟·贾德森·布朗

    阿瑟•贾德森•布朗博士是美国著名远东问题专家,他与晚清政要及革命派领袖往来密切,曾与袁世凯等人深度接触,他先后在1901、1902和1909年在中国进行过大范围的社会调查,先后写下17本日记。 《辛亥革命》正是以这些日记为基础写成,从工业和商业、政治和外交、教育和宗教、宪政改良和社会变革等各个方面,描摹了一个不同于我们想象的晚清,并真实地再现了晚清至辛亥革命期间,中国高层政要之间谈判、斗争、抉择的珍贵细节。作者使用的大量一手材料,尤其是引用的一系列数据,在国内辛亥革命研究著述中前所未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辛亥革命》更高的价值在于,作者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不仅是一百年前的中国需要直面的,有些仍是辛亥革命一百年后,当下中国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 20世纪30年代苏联情报机关在中国

    作者:维克托·乌索夫

    《20世纪30年代苏联情报机关在中国》引用大量第一手资料,如当年苏联情报工作内部密电、当事人回忆和现有的国际科研成果,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解开了一些过去人所不知的谜团。介绍了苏联在中国建立情报机构的过程,苏俄对中国共产党的资助,中共中央在上海时期与国际方面的联系情况。
  • 近代中国民间武器

    作者:邱捷

    以大量的史料为依据,描述了1870年代到1920年代中国民间武器的概貌,全书主要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研究:其一,重建有关清末民国初年民间武器的基本史实,包括民间武器的种类、来源、规模及分布等;其二,探究近代民间武器现象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包括其与近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变动的关系;其三,考察民间武器问题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包括民间自卫问题,社会盗匪问题,地方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问题,政府有关民间武器的法律、法规、管理以及民间武器对革命运动、政局变化、社会变迁的影响等。作者通过考察民间武器扩散过程,解读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间的关系,形象具体,视域新颖,观点颇具新意。
  • 华北沦陷区日伪政权研究

    作者:张同乐

    本书运用取自敌伪档案中的详实资料,实证日伪黑暗统治造成的诸多社会问题。从中国政治史的层面,对华北伪政权的权利结构及其运作,从军政要员的派系入手进行系统研究;突破以往华北地方伪政权研究的地区分割状态,进行跨区域整体性探讨与研究;对华北沦陷省、道、特别市、县伪政权组织结构和施政举措的考察,在一定意义上深化了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从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和文化认同心态等方面,探讨了华北汉奸群体的复杂派系。
  • 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

    作者:桑兵

    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1899―1905是中国世纪之交的过渡时期,社会结构与社会思潮都在急剧变化中。桑兵从新知识界社团活动这一层面切入,对各派趋 新势力的人事脉络、相互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结社活动的地域色彩、群体意识与全国意向的形成等重大问题,重新加以探讨。作者蔑视媚俗之作,立志返朴归真。既追踪陈寅恪诸大师的优良学风,又吸取国外研究方法的可取之处。在集中检讨国内外新近发表的信札档案、日记及当时著作和报刊资料的基础上,抉剔爬梳,条分缕析,于缜密考订功夫中驰骋宏观思维,精深而不流于繁琐,博大而不失之空疏,体现了严谨而又深沉的治学风格,识见精辟独到,为时下不多见的史学力作。 ――章开沅
  • 赫德日记

    作者:赫德

    赫德(1835~1911)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通过对海外殖民地的统治来建设英帝国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晚清海关的外籍总税务司,赫德在他的权力鼎盛时期不仅控制着清政府的财政命脉,而且直接左右中国的内政外交乃至文化事业,从而使其势力演化为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影响核心。 作为一个举足轻重的政治和历史人物,赫德的一生亦颇具传奇色彩。本书收录的是赫德自1854年踏上中国土地,到1863年被任命为总税务司这10年间所记的全部日记(除去因私人原因而被其毁掉的部分),并配以注释,同时还穿插有对赫德的身世背景、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赫德与清政府各级官员的接触,以及仕途的逐步展开等内容的专章评价,从而使赫德成长历程的展示以主、客观双线交叉进行,既勾画出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物复杂的心理发展历程以及其中包含着的深刻的文化冲突与交融,也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种种纷繁的社会现实与斗争。 本书由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费正清教授、布鲁纳女士和司马富联合编撰,是赫德研究的权威版本。
  • 红墙大事(上下)

    作者:张树德

    红墙过去是紫禁城的象征,新中国成立后,红墙成了中南海的象征。由于它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所在地,因而它不仅成了全国人民向往和敬仰的地方,也成了新中国许多重大政治事件的中心。在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决策、制定和实施,许多鲜为人知的重大事件的酝酿、争论和展开,无不与中南海,与红墙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这样说,新中国每一次脉搏的跳动,都与中南海,与红墙——这个中国心脏中的心室,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每一次心跳也都时时牵动着中国整个肌体的健康与发展。红墙里所发生的许许多多事件,无不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 正因如此,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世纪当中,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许多专家学者,都把目光投到了这里。笔者从事党史和军史研究近20年,由于工作的关系,接触了许多当年的档案文献及当事人,结合专业和自己的爱好,系统地写了一些东西。这些文章记述了共和国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向读者真实地展示了那些已成为历史、但却不为人们所共知的重大事件真相的来龙去脉。 这些文章在写作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史实为准绳,以文献为依据,基本上做到了重要史实有把握、重要文献有依据、重要讲话有出处、重要引文有来源的原则。并注意对其他文章一些与史实有出入的地方进行了纠正和考据,还注意参考了最新披露的文献和新发现的史实,力求在真实上下功夫,同时也注意吸收了其他研究成果。 此书内容按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编排,文字生动流畅,通俗易懂。
  • 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作者:呤唎 (Lindley)

  • 骆驼王的故事

    作者:(美) 蒲乐安

    本书作者蒲乐安(Roxann Prazniak)现任教于俄勒冈州立大学,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跨文化研究。 清末政治剧变时期,与“新政”交织于一体的是此起彼伏的乡村民变。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伊始,当时任教于美国弗吉尼亚州著名的汉普顿-悉尼学院(Hampden-Sydney College)的蒲乐安,为了了解清末乡村民变发生的背景,深入中国内地考察,采访当地干部和老百姓,获得不少珍贵的一手资料。口述史料与文献资料的有机结合,是蒲著的一个特色。 蒲著通过叙述清末发生在山东莱阳、直隶遵化、四川威远、广东连州和江苏川沙等地的民变,揭示了清末民间社会所蕴含的潜能及其如何通过民间秘密结社等势力激发出来的历程。清末乡村民变是从义和团运动失败到辛亥革命爆发前中国社会不可忽视的现象,也受到中国学界的持续性关注,但大多属于零散的个案研究。蒲著把地理空间跨度大、时间无序、组织上毫无关联的各地民变组织到一个论述框架里展开讨论,颇有挑战性,也为我们研究晚清中国社会史提供了新颖的视角和方法。 更值得注意的是,蒲著还灵活运用了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在华做田野调查时所获得的史料,其中有著名的“穷棒子合作社”领导人王国藩的口述史,揭示了清末民变对“地方性”的影响——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乡村社会变迁。恍如隔世的时空在一位老人那里获得了“关联性”。 该书译文流畅,图文并茂,适合研究人士和文史爱好者阅读参考。
  • 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

    作者:若林正丈

    若林正丈―― 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術研究院教授、日本學界研究臺灣政治第一人 他在本書將臺灣史的格局放大在近代世界帝國體系變動的脈絡下檢視, 不僅凸顯臺灣歷史的邊緣性質,更對戰後臺灣的政治提出整合性的解釋。 臺灣經歷了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民主化歷程,開啟並帶動了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上的巨變。作者若林正丈是日本學界研究臺灣的重量級學者,本書是他繼《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之後,對臺灣政治最新的研究專著。本書以「中華民國的臺灣化」為線索,統攝戰後臺灣政治史的發展歷程,並分為「中華民國臺灣化的啟動(1945-1987)」與「中華民國臺灣化的展開(1987-2008)」兩大部分展開論述。 本書大量應用既有的研究成果,統合目前為止中、日、英文學界對戰後臺灣史的研究,橫跨政治學、歷史學、語言學、社會學、區域研究、認同政治等學術領域,是一本具科際整合特色的戰後臺灣政治史,並且在先行者研究的基礎上,對戰後臺灣政治發展的脈絡,提出獨特的「分析式架構」與整合性的詮釋觀點。 作者若林正丈經常訪臺考察政治現勢與進行學術研究,本書相當程度地能夠忠實反映日本學術界對臺灣政局的理解與看法,是對戰後臺灣政治研究兼具開創性與全面性的著作。
  • 他们送走了一个朝代:晚清五大名人

    作者:

    晚清是中华民族再次与世界联结的时代,波谲云诡的历史,将一些人物的背影投射在屈辱的家国大幕之上。他们或手握全权、摆弄国祚于股掌;或力挽狂澜、挽救家国于危亡;或虎视眈眈、觊觎大位于乱世。他们都曾是飘摇清室的续命者,却难敌时代大势,最终将清王朝送回尘封的历史。 本书以权威的评说者,最新鲜的史料和视角,最前沿的观点,人性化的解读,评析了影响晚清历史进程的五大人物——慈禧、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袁世凯,还原他们的政治生涯、重新审视他们的历史功过,展现出别样的近代风云。
  • 龙虎斗与马牛风

    作者:谢保成

    本书所论为广义新史学,既包括王国维“开山”的“新史学”、又含有郭沫若“开辟草茎”的马克思主义新史学,且多发此前不为人知或不被注意的新旧材料,考论其未曾深涉或长期规避的一些问题。带有探幽发微的性质,有别于其他关于“新史学”的著论。 最精彩之处,在“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纵论各史学大家,详述王国维、陈垣、陈寅恪、郭沫若等的学术成就和治学理路。并且,重视历史细节,状写陈垣和郭沫若的晤面,郭沫若造访史语所的生动场景,以及郭沫若与陈寅恪之间的恩怨纠葛,深入人物内心,对历史悬案给出新的解释。
  •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

    作者:沈雲龍

    清末民初以降,中国饱经战乱分合,对史料之保存及研究,局限于主客观因素而倍增困难。为恐史料为岁月淹没而不存,台湾文海出版社自一九六六年十月至一九八七年十月敦请近代史学者沈云龙教授领导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纂辑相关重要史料,计编成出版正编一百辑、续编一百辑。一九八七年至今,再续编成三编共九十三辑,搜罗近代名人奏疏、政书、年谱、笔记、日记、诗文集及经世文编、碑传集等。其中还有不少为海内孤本,对中国近代史研究有着重要价值。目前大陆史学界对该丛书介绍不多,现对相关资料进行初步搜集整理,以利研究者使用。 一、《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简介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共三编,分别是:《近代中国史料丛刊》、《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本文仅介绍第一编。 这套丛书以“辑”为单位出版,一共100辑。一辑包含10个编号,1至10号是第一辑,11至20号是第二辑,依此类推。比如编号为651的著作,便属于第66辑。在每一辑的第一册,有本辑所有书的目录。 由于近代人物著作的篇幅有长有短,如《张文襄公(之洞)全集》正文有16418页,而黄明亮的《游戎出塞日记》正文只有26页,所以在出版时会把篇幅短的几种史料合为一册,又会把篇幅长的一种史料拆为几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总编号为1000,这个编号并不表明有1000种史料,也不表明是1000册。编号主要是按史料种类来的,但在个别情况下页数极多的一种史料又会占用几个编号。 一、正编:自第1辑至100辑精装1281册,定价:647320元新台币 二、续编:自第1辑至100辑精装1079册,定价:663095元新台币 三、三编:自第1辑至100辑精装1048册,定价:1025680元新台币 总计:3408册,定价:2336095元新台币。 北京华翰轩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有售 联系人:陈先生 联系电话:13146812822、01084651957 邮箱:hhxy88@163.com 网址:http://www.hhxybook.com/Html/956/187.html
  • 五口通商变局

    作者:王尔敏

    一八四二年中国开放沿海的五口岸通商,为中国近代港埠都市发展的先声,成为近代港埠都市形成的创例,对近代中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本书作者历经三十余年,深思深研了五大开放口岸的渊源、演变以及商贸体制,描绘出一幅五大口岸的真实历史图景,澄清了以往影响国人的一些错误定说。本书的出版可为国内学术研究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