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近代史
-
民国政党史
《民国政党史》记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个主要政党团体的兴起、分化及其相互矛盾、相互渗透和发展变迁,并论述了同一时期政党与国会、政党与军阀的关系。《政党与民初政治》辑自民国初年《民权报》、《震旦》、《独立周报》等报刊中有关共和党、民主党、统一党的记载和论述,有助于了解当时政党和政情。 -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简本)》内容简介:1995年11月到12月间,作者利用养病的时候把1980年初写成、1981年出版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了一遍。自这本书完成以后,这还是第一次从头到尾重读它。《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全书约70万字。1981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然后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了字体较大(4号字)的版本,不久红旗出版社还出了这部书的简本。这三个本子都经过多次重印。据我掌握的情况,它们的印数累计共300余万册。 这本书所讲的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前一段,即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义革命以前一段的历史。虽然多年来大家习惯上称这一段的历史为中国近代史,但早已有人建议,把中国近代史规定为人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百一十年的历史,而把中国民义革命胜利,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以后,进入社会主义时代的历史称为中国现代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超过三十年的时候,按社会性质来划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看来是更加适当的。这本书没有采用《中国近代史》这样的书名,不但因为避免雷同,而且因为这只是中国近代史前期的历史。 -
中山陵
《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主要内容:历史科学的责任,是研究过去,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指导现实。我国历来有重视历史的传统,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数千年者,与此关系匪浅。中国是东方大国,探索东方社会本身的发展规律,能更加直接为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借鉴。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历史学科十分关心,但限于财力尚未充裕,资助项目难于面面俱到。我们是一群有志于东方史研究的中青年学人,有鉴于此,几年前自筹资金设立了一个民间研究机构,现为中国史学会东方历史研究中心。 -
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
《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从近代中国的商人出身构成、官督商办企业及其商人管理者的官僚化、官商合办企业中的官商关系、私营企业中的商人与士绅关系、地方政府与商人之间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商人之间的关系、官商关系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等角度,比较全面地探讨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官员、政府与商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剖析了典型企业和政府的管理机构,如中央政府的商部和农工商部,地方政府的商务局、保商局、工艺局,沟通官商关系的商会。还将清末中国企业发展中的官商关系,与同期日本企业发展中的官商关系作了比较。因此,《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无论从研究角度上,还是在研究内容上,都对国内同类研究的深入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
章太炎的思想
本书从章太炎儒学思想的学术渊源流变入手,分别从其学术成就、对儒家思想的阐释、他的儒学思想与时代思潮的关系,以及其思想对传统儒家的冲击等方面,对章太炎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论述。该书对章太炎思想和学术成就的重新评价,堪称开了章氏学术思想史研究之先河。 -
民国人物过眼录
(历史学家杨奎松笔下的国共争议人物:孙中山、蒋介石、王明、向忠发……) 嫖娼被抓后变节的中共第三任总书记向忠发真是传统史家所说的“理论水平低、工作能力差”“贪污”“吃喝嫖赌”的挂名总书记吗? 两三周时间里,中央宣传部干事王明靠什么火箭般上升,成为中国举足轻重的领袖人物——江南省委书记、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 西安事变究竟为什么张学良冒险扣蒋,又为何转而决定放蒋? 留学苏联的蒋经国为何因一句玩笑差点“被枪毙”? 在这本既有学术论文,也有读史札记,既有演讲整理,又有演绎历史的书里,学者杨奎松拨开历史迷雾,廓清事件、人物的本来面貌,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历史。 -
蒋介石与国共和战
国民党党史大佬蒋永敬反思国民党为何丢掉大陆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威望地位达到顶峰,为何只短短四年,就败走台湾? 国共战场上,为何那么多国民党高级将领转而投诚?这一举措对战局有什么影响? 偏隅台湾的蒋介石对国民党的失败有何检讨? 1950年,已经是共产党治下的浙江省,蒋介石怎样做到了在舟山全身而退? 从1945年8月,中国对日抗战胜利,到1949年12月国府撤退,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由和谈而至战争,经过四年多的时间,带来中国巨大的变化,由国民党统治的中华民国,变为共产党统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这一巨大变化的因素,固甚复杂,而国共两大领袖——蒋介石、毛泽东的意志和主导,实具关键性。本书即是围绕这个问题来做探讨,期对这一变化的过程进行了解。 史料运用上,本书除充分利用蒋氏日记外,并以国共两方档案资料,以及其他相关人士的日记和著述,互为印证,构成本书的主要基础。 -
荣禄与晚清政局
从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到1904年立宪呼声高涨,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十年间内忧外患频仍,导致清廷朝局波动,政潮迭起,这个时期深受慈禧宠信的满洲权贵荣禄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本书通过研究和剖析这个时期荣禄的复杂表现,对了解清末政治的变迁和走向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荣禄出身满洲世家,以难荫起家,通过结纳醇亲王奕譞、军机大臣李鸿藻等人,参与管理神机营,充任内务府大臣,取得两宫太后信任,在光绪初年权倾一时;后虽一度遭受挫折,但从甲午战争期间自西安重返京城后,荣禄审时度势,周旋于各派政治力量中间,协调满汉矛盾、调解中央与地方纷争,协助最高统治者慈禧度过重重艰难,竭力维护风雨飘摇中的清朝政权;在甲午战争、戊戌政变、己亥建储、义和团运动、庚子新政等历史事件中都曾发挥了重要影响。身为满洲贵族,出于“忠诚”,荣禄事事以慈禧的意志为转移,最后数年政以贿成,无所作为,为时论所讥评,也有其悲剧性的一面。 -
权力源自地位
《权力源自地位:北京大学、知识分子与中国政治文化,1898~1929》是目前英文世界中一本以北京大学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不同以往的是,作者没有单纯从革命史和高等教育史的角度去解读北大的早期历史,而将北大看作是中国古代太学与德日现代大学的融合体。在近代中国的新旧辩证互动过程中,知识分子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固守自己的精英主义传统,以北大为阵地教化天下。由此,无论是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还是不由自主的教授参政,均在其现代的外壳之下,显现出古代士人的精神风貌。中国近代历史的连续性(而非通常所说的“断裂”)在这里也得到充分彰显。 -
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關係
中日的近代交往,是一段兩國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利益相衝撞、相廝殺的歷史。中國為何選擇了一條與傳統「天下」思想截然相反、按照「民族」的範圍確定國家疆界的形式?要想回答這個問題,不得不承認是因為中國接受了自稱為單一民族國家的日本的近代國 家思想的強烈影響所致。為了尊重歷史事實,本書作者使用了當年日本政府、外務省、陸軍省檔案等大量日文原始資料,以探討中國民族和邊疆問題與日本的關係。 書評 / 推薦 王柯教授指出近代日本之於中國兼有朋友、老師和敵人多重角色,在近代中國思想史研究中,應當格外重視日本的影響。他特別強調,近代日本「單一民族國家」的思想給兼有滿蒙回藏漢苗多民族的中國從傳統帝國到現代國家轉型,帶來了種種啟示、問題和麻煩,反過來也影響了日本對中國的政策、理解和觀感。作者在日本學界多年,對近代日本歷史和文獻非常熟悉,這一觀察角度十分重要,有關國家、邊疆和民族問題的討論,也相當有啟迪意義。 ──葛兆光(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 中國和日本這兩個亞洲強國,關係陰晴不定,近年更因為領土主權爭議鬧得不可開交,對立意味濃烈。雖然中日在戰略關係上屢有競爭,但兩者世界觀及民族主義原來擁有極大淵源。近代中國向明治日本求師複製改革經驗,不但引進現代科技,而且從中模仿「單一民族國家」思想,改變中國的「邊疆」意識、影響國家建設過程,造成始料不及的效果,延續至今。王柯教授聚焦探討兩國民族主義觀的發展及其影響,是當代東亞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環。 ──沈旭暉(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 -
阎明复回忆录
《阎明复回忆录》(一)(二)两卷,讲述了作者少年时代、大学岁月、翻译生涯、文革遭遇以及恢复工作后的许多往事。全书跨越的时间超过半个世纪,从九一八事变到新中国改革开放,涉及众多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 阎明复是中共谍报英雄阎宝航之子,在书中,作者亲切回忆起自己自幼随父母频繁接触中共早期领导人和民主人士(周恩来等曾是“阎家老店”常客)的别样年少时光,回忆起抗战岁月父亲身边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们毅然决然献身民族解放事业。书中详细记述了作者从“哈外专”毕业后,在全总和中办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彭真等领导人做了17年俄文翻译的非凡经历,其间亲历国际共运的转折历程和中苏关系由“蜜月”走向分裂的全过程;书中还有作者对“文化大革命”中自己受迫害被关进秦城监狱的痛苦回忆,直至恢复工作后任大百科出版社副总编时,积极选调大批尚未摘帽的“右派”高级知识分子参与编撰大百科全书的诸多往事。本书饱含了作者对家国命运的拳拳深情,具有独特的文献史料价值,其中首次公开许多有关国际共运和中苏关系的史料尚属。 -
乱世潜流
近代百多年间,中国多呈乱象。各类思潮和思想论争此起彼伏,如乱花迷眼。然其背后,又有或隐或显的一条潜流贯穿其间,不绝如缕。这一乱世中的潜流便是民族主义。本书的主体内容是从“二十一条”到北伐,各文都多少触及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一些面相,又都与民国政治相关,多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包括战争和外交在内的政治行为,以及其他与民族主义相关的思想、社会现象。 -
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
《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探讨了地方督抚在清末新政过程中的思想与活动,尤其是地方督抚对清政府新政决策的参与及其影响,为清末新政史和晚清政治史的研究提供了一项实证性科研成果,为观察晚清政治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微妙关系以及晚清政治改革所体现的中国政治近代化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还可以为当今改革开放形势下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
中國最後的帝國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帝國,也是傳統中國轉向現代中國的轉捩點, 更是現代中國形成的關鍵時期。 大清帝國如何崛起,開創康雍乾盛世? 又如何經歷西方強權叩關,走向衰亡? 這段波瀾壯闊、風雲變色的歷史,在本書有最精采的描繪與解析。 本書作者羅威廉是《劍橋大學中國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系列作者群之一,是當今西方研究清史的權威學者。《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是繼魏斐德《大清帝國的衰亡》、史景遷《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之後,西方史學界極具代表性的清史研究專書,更為近半世紀西方清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本書是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帝制中國史》(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系列中的最後一冊,全書綜合近數十年來美國清史學界的新研究成果,呈現包括社會史研究、內亞轉向和歐亞轉向等三個重要的新取向。作者羅威廉教授從這些觀點出發,把大清帝國的歷史放入前後更長時段的中國史脈絡,以及更廣闊空間的全球性觀點中。書中以主題為主、時序為輔的方式安排章節,深入淺出地探討清代各時期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各重要主題,分析與敘述兼長且極具可讀性。雖然本書原為針對美國讀者撰寫,然而對於想一窺歐美清史學界近數十年發展概要的臺灣讀者而言,仍是極佳的入門之作。 羅威廉在本書中運用西方的「帝國」概念恰如其分地詮釋清朝的歷史位置:清朝將蒙古、女真、西藏及其他非漢民族,成功地整合為一種新型態、超越性的政治體,類似近代早期歐亞大陸型態之多民族普世帝國,是民族主義浮現檯面前的政治形式。 名家推薦 羅威廉教授是馳名國際的清史專家,他這本《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成功地綜合了國際及中國清史學界過去數十年的成果,具有典範性的價值。此書拋棄了清朝無能保守及中國近代史起於西力入侵的傳統觀點,將清朝視為一個克服種種挑戰、成就斐然而必須完整視之的重要斷代,以深入展現中國近代歷史自身演變的特質。作者同時融合了新清史、社會史、內亞史、東亞史以及比較世界歷史的眼光,對於清代歷史各重要階段的起源、發展及特性,做出了完整而深刻的詮釋。是以本書堪稱這數十年來海外清史研究最重要的通論性作品,為研究清史及中國近現史者所必讀。 --吳展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作者羅威廉在本書〈導言〉中說:歷史學家們現在對大清帝國的理解,與四、五十年前我們所曾經理解的大不一樣了。感謝作者羅威廉,本書夾敘夾議式的宏大敘事,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半個世紀以來西方最富有活力的清史領域產出的豐碩成果,並且通過此一對比,領會五十年來人們對大清帝國的理解確實已經「大不一樣」。這一點也提醒華語史學界應更加重視西方同行研究清史過程中基本概念的重構(basic reconceptualization)和相關理論支架的可驗證性(testability of the related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張廣達,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講座教授 羅威廉在這本精湛傑出的研究著作中,將最新的清史研究推介給一般讀者。《中國最後的帝國》為作者畢生研讀清史此領域之最新力作,對於我們瞭解中國史,這是一本治學嚴謹、值得信賴的重要之作。 --蓋博堅(R. Kent Guy),華盛頓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這是一本來自美國史學界的中國史嶄新論述。自1644年由非漢族的滿洲人征服明朝那一刻開始,傳統中國逐漸變得不太一樣。這意謂著過去以費正清為首的哈佛學派,其強調中國朝代更迭、道統延續的概念必須被摒棄……簡而言之,一如作者羅威廉教授在此書中所陳述,「內向封閉的天朝帝國」雖然業已消失,更有趣的卻在我們面前上演著。 --Jonathan Mirsky ,《泰晤士報文學評論》(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書評 一本針對中國史這段重要時代的最佳研究。 --K. E. Stapleton,《Choice》書評 -
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
本书从中国自身的历史视角出发,通过对中国近两百年革命历程与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历史关系的考察,辅以对中国社会内部的发展演变作理论上的综合理解,认为近代中国向西方求索借鉴之理想就是中国社会中已丧失的、长期被遗忘的传统。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西方对近代中国的冲击与影响,激活、唤醒了中国业已遗失的传统。当今中国正处于重要的转折时期,正努力探索自己的道路,在经历了近百年的时而平缓、时而激进的反传统浪潮之后,认真清理分疏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结续传统,融会新知,堪称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作者独具一格的思考对此当不无启迪。 -
琉球之谜
《琉球之谜》内容简介: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了解琉球曾经是个独立的王国,曾有着“万国津梁”的辉煌的历史。琉球到底指的是哪里?与钓鱼岛和台湾有什么关系?刻着汉字的“万国津梁钟”为何在日本冲绳博物馆?中美日三国在这片古老的琉球土地上又演绎过怎样的爱恨情仇? 从历史的角度,正本溯源话琉球,以客观的视角和真实的细节为您揭开琉球古国那段传奇的历史,讲述琉球古国这块神奇土地上的前世今生。 -
武汉,1938
《武汉1938:战争难民与现代中国的形成》收录的照片均拍摄于当时,其中包括知名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所拍摄的一些照片。1938年,罗伯特·卡帕与其他一些知名的作家和艺术家一起,在武汉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这个事实上的中国战时首都,见证了这场伟大的保卫战。 1938年,中国的全面抗日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该年春,因战争而导致的难民如潮水般地涌入武汉三镇。在那令人忘怀的十个月里,在那充满屠杀、绝望和英雄主义的气氛中,武汉人民进行了英勇的保卫战。这场保卫战成为整个战争的转折点,它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在《武汉1938:战争难民与现代中国的形成》中,美国学者麦金农通过一系列多视角和多方位的细致考察与研究,给读者完整地讲述了武汉保卫战和武汉陷落的故事,以及被围困的武汉是如何在文化、社会和政治上改变了中国的现代历史。作者指出,在一批杰出军事将领的推动和帮助下,聚集在武汉的难民使武汉的社会文化发生了深刻而全面的转变,这些变化包括对政治多样化的容忍以及新闻出版的自由等。 -
清廷戊戌朝变记
本书收录了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染启超《戊戌政变纪事本末》、袁世凯《戊戌日记》及陈庆年《戊戌已亥闻录》四种,从不同角度全程记录了戊戌变法始末。 -
高岗饶漱石事件始末
《高岗饶漱石事件始末》以著名油画《开国大典》的多次改动为引子,揭示了一段令人惊心动魄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内发生的首起重大政治事件的始末。全书以纪实文学的形式,严格依据史实,生动地记述了高岗和饶漱石其人,“高饶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过程,高岗和饶漱石的人生结局……以及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的思考和鉴戒。 -
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
《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以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约半个多世纪的中国为主要舞台,以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轨迹和精神世界为主要课题。在这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的对外关系由朝贡体制转换为条约体制,而且面临着被瓜分的威胁。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的政治体制从王朝体制到共和体制转换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变动和社会变动,其规模之深广是不难想象的。生活在这种激荡的旋涡中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是如何认识所处环境的变化以及他们想使中国如何变化。是《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所要解决的主题。《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以凝练的笔法、独特的视角,分别从“万国公法观的变化”、“法国革命观的变化”、“体制选择”这些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世界认识的转换过程,以及他们各具特色的心路历程。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