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近代史

  • 晚清变局与民国乱象

    作者:《南方周末》 编

    《晚清变局与民国乱象》精选《南方周末》“往事版”作品,关注晚清及民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多角度解读中国传统集权社会瓦解及“亚洲第一共和国”创立的艰难历程。对于晚清变局和民国乱象,我们的认知正日日廓清。而《晚清变局与民国乱象》,就可能提供一个标本和范例。
  • 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

    作者:罗志田

    本书讨论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这一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五四” 前夕的士人心态与政治的关联,到“五四”后各种思想观念、行为取向和政治势力之间的竞争,以及这些因素在竞争中的互动,并从区域、文武、新旧等文化因素与政治斗争的纠结考察北伐前数年军政格局的演变。全书所再现的“历史现象”与既存认知有相当距离,或更贴近这一时段中国思想、政治领域那种异常丰富、曲折而活跃的动态场景。
  • 历史的棱角

    作者:王政

    近代以来,剧变骤起,山河失色,中国传统与西方文明竞相激荡,人心汹涌,上至政界大员,下至平民百姓,均多卓行奇语。本书抉幽发微,精心考录晚近中国之历史断片,借奇闻逸事探询真实,彰显人物性情、操守、学识。事迹大多鲜为人知,其中有情趣、有见解、有寄托,实乃近世之“世说新语”。 全书依《易经·革卦》编为虎变篇、豹变篇、革面篇,其下分列“风云、卮言、侣义、变数、检论、达名、索隐、趋时、訄语、任侠、出轨、讽咏”十二章。
  • 近代中国史学十论

    作者:罗志田

    本书各文均与近代中国史学相关,但又与一般极“史学史与史学理论”领域的言说不甚同,大体遵循一种“史无定向”的取径,不固定从某一专史分科的特定方向看问题。前半部分或考察一本旧籍在近代学统里的沉浮,或关注学术的多旋律并进,或揭示学术典范的转移,或分析新旧史料观的错位、或探索历史记忆的损益;后半部分主要与青年史学从业者对话,讨论与“史学方法”相关的史料解读、史学表述、近代史研究走向、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的冲击等面相。
  • 从甲午到七七

    作者:冯学荣

    「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上世紀三十年代在中國流傳甚廣的《田中奏折》有以上一句惡名昭著的論斷,一向被視為日本人狼子野心,圖謀吞併中國的證據。自從甲午戰爭,日本成為中國的頭號敵人,同時又是中國現代化的學習對象,糾纏不清數十年,直至陷入全面戰爭的漩渦。 到底日本軍閥是否從一開始就把中國全部領土作為征服世界的踏腳石?他們有沒有一個滅亡中國的全盤方略?《田中奏折》又到底是不是真的? 本書從第一手資料出發,探討從甲午戰爭到七七事變那四十多年間,中日雙方交惡的經過,澄清了諸如「日本滅亡中國蓄謀已久」、「日本為了吞併全中國領土而侵略中國」等等坊間長期因襲的定見。把日本為何要維護諸如滿鐵等「滿蒙權益」、日本軍人與文人政府的血腥角力,進而走上全面侵華的因由和過程,以及中國幾十年來反日浪潮背後錯綜複雜的勢力。
  • 茶叶与鸦片

    作者:仲伟民

    《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内容简介:全球史研究的兴起,是近年来国际学坛上的一件大事,昭示着历史学发展过程中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仲伟民教授的这本新著,就是我国学坛对这个大事件作出的最新回应之一。 依照当今国际学坛中全球史研究的领军人物奥布雷恩教授的总结,全球史这个学科可以远溯到希罗多德。
  • 改良与革命

    作者:周锡瑞

    作者系20世纪6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美国历史学者的新的一代,在撰写本书之前,作者用了两年时间,阅读了大量的中外资料,在英国和日本查阅了辛亥革命前后的外交档案,并摈弃了以往美国某些权威性中国近代史著作中的传统价值观念,对两湖地区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进行了比较客观和深入的探讨, 从经济利益得失的角度 ,分析了社会各个集团政治情绪的变化,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作者在此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值得重视的研究成果,并广为学界熟知。本书的一些学术观点自然未必尽能为国内学者所同意,但至少可以起参考和启发的作用。 责任编辑审读了原稿,按编辑规范做了必要的加工。将书中的一些港台语言改为大陆通用的语言,并仔细核对了注释,重新编排译注的序号。
  • 晚清二十年

    作者:马勇

    《晚清二十年》讲述了甲午战争、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新政改革、推翻帝制、走向共和,是晚清二十年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随之终结了一个衰败的王朝,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让清史专家带着我们,一起观看历史的潮起潮落,领略时代的风云际会,体察身处变局的各色人物的心路历程。
  • 走出区域研究

    作者:董玥 主编

    这是一部西方学者近年来发表的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论文辑选,作者都是极具知名度的学者。大致可分四个方面:中国与世界、中国革命、日常生活、历史之传承与延续。 美国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通过“区域研究”而进入学术界,又通过内部的挑战和论争,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自觉地“走出区域研究”。对区域研究所带来的有意无意的惯性的批评今天仍然在持续。 本书收录了12篇过去20年里发表在重要英语出版物上的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文章。文章的作者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英国仍然活跃在学术界的学者。全书可分世界•区域•国家、革命作为历史变化的形式、城市与日常生活史、社会与历史之延续四个部分,大致反映了“走出区域研究”以后的学术关怀。
  • 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

    作者:张朋园

    中国人向往民主政治,以戊戌变法为起点,已经超过百年,如果追溯到魏源、徐继畬等的时代,则不下一百五十年。其实,先驱有意使中国民主化,曾经有过四五次的尝试;不幸他们碰到的都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只有望民主而兴叹。本书介绍20世纪上半期的四次国会选举,也就是中国人尝试民主的一些经验,据此而观察为什么民主政治在彼时中国不能生根发芽。
  • 百年辛亥(上册)

    作者:傅国涌

    《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上册)》讲述了:长期以来,我们熟悉的辛亥革命几乎是革命党人单方面的叙述,而傅国涌编著的《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上册)采用的是亲历者的日记、书信、口述、回忆录等史料,它们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具有不同政治倾向,既有那桐、荣庆、绍英、徐世昌、许宝蘅、汪荣宝、郑孝胥、恽毓鼎、叶昌炽等官员的日记,也有叶圣陶、吴宓、徐志摩、陆澹安等学生的日记,还有宗方小太郎、内田顾一、计约翰等外国人的日记,另有大量英、日、法等国外交人员的书信,通过这些私人记录,《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上册)重现了有关辛亥革命的许多史实,对辛亥革命作出了全新的解读,让我们得以进一步靠近现场,看到一幅幅更真实的历史图景,在平静的叙事中感受那个大变革时代的呼吸,重新认识那场改写历史的革命。
  •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作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2011年1月11日,中国共产党迎来它90岁的生日礼物:《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年—1978年)由中央党史出版社正式出版。 此前《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年—1949年)出版于2002年,记述的是1921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它是中央党史研究室在1991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从1995年开始,在过去的16年里,《党史》二卷的编撰历经数十轮次修改,并报送百余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审查、讨论。其反复斟酌的中心问题是:对这一时期所犯的错误该如何正确认识,对这29年该如何评价?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张启华曾主管二卷的编撰和修改。在《党史》二卷的一次研讨会上,张启华坦承:在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这段时期党所犯错误的问题上,分歧较多,这往往是由于研究者看问题所持角度不同,或者掌握资料不同,还有跟个人经历不同也有关系,统一思想确有难度,但不要上纲上线、互相扣帽子,而应该认真讨论,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指导,尽量多地挖掘史料,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大家的认识会逐渐趋向统一,尽量接近真理的。 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90周年华诞之际,《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正式出版,系统回顾新中国成立到新时期开辟之前艰辛探索的历程,对我们今后继续求索的漫长道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

    作者:冯自由

    《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作者曾任孙中山先生的机要秘书,亲历过辛亥革命前后许多重大事件,从而收集了革命活动中的大量报导、通讯、私人文件和当时党内人士的回忆录,利用这些资料,并根据其对民国成立前重要人物和事件的广泛知识,撰写辛亥革命前的革命党史及其活动,所述事件皆有所本。《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现收入“辛亥记忆”丛书。
  • 鸦片战争

    作者:(美)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美)弗兰克

    我们想象着这样一副场景: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的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美国允许可卡因合法化,并允许该垄断组织将毒品出口到美国五个主要城市,不受美国监督并免予征税;美国政府还被迫同意贩卖毒品的官员管理所有在这些城市活动的所有哥伦比亚人。此外,美国还必须支付战争赔偿1000美元——这是哥伦比亚向美国输出可卡因所发动战争的花费。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就连最出格的科幻小说作家也无法做出如此狂热的想象。然而,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而且不只一次,而是两次。但是,两次战争的挑起者都不是蛮横无理的哥伦比亚销售商,而是当时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大不列颠,他把类似的条件强加给了中国。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曾经写到,“战争是另一种形式的外交”。如果这位普鲁士军事理论家研究过中国的鸦片战争,他大概还会加上一句:滥用违禁物则是外交的另一种形式,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比战争更有效。1839——1842年及1856——1860年的两次战争统称为鸦片战争,是英国以及后来的法兰西帝国与清帝之间的战争。时至今日,这场战争以被西方世界轻易的遗忘或是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然而对于中国人以及东方民族来说,这两次冲突仍然是西方帝国主义统治的令人尴尬的历史印记,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这种冲突也留下来西方几个世纪以来以无耻的手段对待东方的永久的、令人难堪的象征。有人可能会说,这种傲慢的行为和殖民思想一直延续到今天,比如,美国封锁古巴,英国驻兵被爱尔兰。此前西方出版的关于这场冲突的书籍都经过了欧洲中心论史学家观点的过滤,他们对两次战争的批评问题未予重视或者忽略了,其结论认为使人吸食上瘾的毒品是合法的,并对西方列强在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国家进行殖民的行经予以认可。尽管鸦片战争发生在一个世纪之前,然而它所涉及的问题在当今世界依然值得关注。鸦片战争也是权力与腐败、人性的脆弱、贪婪和愚蠢的戏剧性演绎,虽然国际毒品贸易是故事的核心内容,然而它最终反映的还是文化的冲突。战争的代价非常高,并牵涉到基本的道德、伦理政治和社会问题。 这种冲突的根源在于三个彼此关联的问题。第一,中国的自信。中国有着近四千年的历史传承因而坚信它是普天之下文明精粹之所在,视其他国家为蛮夷,不以平等礼仪、而是以“纳贡者”相待。第二,中国对于茶叶的垄断生产(以及相对较低程度上对奢侈品,如丝绸和瓷器的生产),加上它只允许用白银支付对这些产品的购买。第三,不列颠可是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对于自身的基督文明中的道德伦理和物质优越性同样自负,认为其他国家应对其平等相待(即使不能视为高人一等),而不是将其视为从属国。为了这点,即使给成千上万的黄种人提供毁灭性的毒药也再所不惜。 一位历史学家曾写到,鸦片是被放到驼背上带到可中国,而它最终折断了这个民族的脊梁。
  • 中华民国史(全十六册)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华民国史》是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兴亡的历史长卷。作者除了全面搜集和利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民国档案、有关地方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全国政协和各地政协有关历史资料,以及国内收藏的大量民国书籍报刊,还广泛参考了台湾地区和国外出版的相关资料、著作、文章,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还原民国历史的本来面目。该部分以重大历史事件为核心,按“中华民国的创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时期”、“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历史时段,分为十二卷,约700万字。每卷后附本卷人名索引、征引文献。
  • 英国的课业

    作者:何伟亚

    本书把中国嵌入到19世纪殖民主义的历史之中,指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不仅仅是枪炮、商品和各种侵略行为,它还是一个文化过程,一个需要被征服人民自愿去接受的“霸权工程”。为了实现此目的,帝国主义在19世纪通过武力和政治压迫,对清政府和中国人民进行“规训”。“教育”他们在一个帝国主义支配的世界里,应该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作者在这部著作中,运用后殖民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鸦片战争到义和团起义时期的近代西方对华关系进行了全新的解读,把它从一段人所熟知的历史变成了一段令人感到新奇的崭新历史。 目  录 中译本序…………………………………………………………………………………何伟亚1 导 论 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与中同…………………………………………………………1 第一部分 鸦片战争与通商条约 第一章 亚罗号战争,1856~1860年…………………………………………………………33 第二章 中国的暴力与法治,1856-1858年 …………………………………………………52 第三章 北京,1860年:劫掠、奖赏金和神圣的报复………………………………………79 第二部分 在中国重建疆界,l861~1900年 导 语……………………………………………………………………………………………131 第四章 构建新秩序……………………………………………………………………………133 第五章 欧洲全球霸权时代的清帝国…………………………………………………………169 第三部分 使中国完全平等 导 语……………………………………………………………………………………………203 第六章 恐怖统治:北京及周围地区的惩罚与报复…………………………………………212 第七章 将清朝君主去神圣化,1900~1901年………………………………………………264 第八章 记忆手段:把西方铭记成受害者和英雄……………………………………………306 第九章 被压迫者的回报、再循环和中国爱国主义…………………………………………343 余 论……………………………………………………………………………………………378 参考文献…………………………………………………………………………………………383 西人姓名汉译表…………………………………………………………………………………427 译后记……………………………………………………………………………………刘天路439
  • 西安事变新探

    作者:杨奎松

    《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介绍了在西安事变之前,在事变期间,以至于在事变善后的过程中,张学良和中共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共对于整个事变起过怎样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身为十几万东北军的统帅,深得蒋介石器重的张学良,何以会冒险与自身尚处于极度危险中,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几万红军暗通款曲,甚至于把宝押在中共身上?《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详尽地披露了西安事变发生前后张学良与中共关系的种种内幕。长征中的中共红军为何不惜一切选择北上?毛泽东推举张学良做西北国防政府主席、西北抗日联军总司令?张学良与中共秘密结盟的目的何在?中共与张学良之间的“西北大联合计划”为何半途而废?张学良加入过中国共产党吗?红军为什么要“打通国际路线”?两万余名接取苏联援助物资的西路军何以全军覆没?西安事变到底谁是主谋?毛泽东为什么说“西安事变把我们从牢狱之灾中解救了出来”?著名历史学家杨奎松先生运用中外权威资料,梳理这段历史公案,其精辟的解说、合乎情理的推论、独到的见解、畅晓的文字,将引领人们在重温扑朔迷离的历史时探究真相! 海报:
  •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作者:郭汝瑰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套装上下册)》由郭汝瑰、黄玉章任主编,田昭林、王文荣、张毓清、戚厚杰任副主编,萧克题写书名。参加编写和编审的有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国共两党的将领,也有研究军事史的专家,他们查阅了大量国家和地方档案馆的抗战原始档案,参考了日、美、英以及我国大陆、台湾出版的300多种图书,经6年写作、4次修改,得以完成。《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套装上下册)》实事求是地反映正面战场上的抗日历史,既不为之“擦粉”,也不为之“抹黑”,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让全世界人民了解日本侵华,以及中国在正面战场抗击日寇的真实面貌;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审时度势,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套装上下册)》的核心内容,是按事态的发展(同时也是按地域、地区),将正面战场上开展的主要战役、战斗都作了介绍。每一重要战斗,都交代背景、中日双方的作战指导与兵力部署、作战经过,并对中国军队的得失加以评析。
  • 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

    作者:石泉

    内容提要 本文目的,在观察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内部情势演变 之过程,明其所以为近代史上一转捩点之故,以求与远东 国际局势之演变相表里。 甲午战争中国之所以失败,其内政上之基因,在于前 此三十年间自强运动之未能大规模积极进行。推究其所 以然,可得三大线索:其一,则由于一般认识之不足,致使 求自强之洋务工作,饱受牵制,而李鸿章尤成守旧士大夫 之矢的;其二,则由太平天国起事后,汉人新兴势力之崛 起,使满清帝国在事实上渐由中央集权变为地方分权, 以 致不可能形成一领导全国之有力 限制;其三,则北京满人统治集团 士大夫之门户党援又从而推波助 日趋分化,而自强工作乃益难推 遂终食其果,后此政局形势乃迥异 甲午战争历时年余,其间政局 则李鸿章与淮军在日本与清流主 地,大为失势,其三十年来在中国 其二,则受抑十年之清流势力,在 同�一系,尤为之重心,上结德宗,外联湘军,一方面猛烈 打击李鸿章之主和,与淮军之战败;另方面则力攻其十年 来之政敌孙毓汶等,皆获相当成功,但其主战政策,则为太 后所抑,亦由其惟事高论,无术挽败局也。其三,则经此一 战,德宗与太后之见解益分歧,而宫廷内之矛盾亦愈演愈 烈,“帝党”、“后党”之对立,乃逐渐表面化。其四,则经此 一战,中国军队之弱点毕露,于是北洋新军,遂于战争末 期,创建于小站。 战争以后,外患日张,国势日颓,中国政局遂失其稳定 性。李鸿章既去,北洋军权渐归荣禄,而袁世凯接统新军, 大加整顿,亦渐露头角。中枢则翁同�主政,而清流势力 因康梁维新运动之大起,又趋分化,上与宫廷矛盾相结,于 是帝后党争益烈,遂终爆发戊戌之变,大局从此益不可问。 而革命势力,则始于甲午,乙未间萌芽海外,随时势之推 移,逐渐孳长,遂终成倾覆满清帝国之先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