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勒克莱齐奥

  • 迭戈和弗里达

    作者:(法)勒克莱齐奥

    勒克莱齐奥编著的《迭戈和弗里达》讲述了一对与众不同的夫妻,迭戈的沧桑人生,弗里达的痛苦孤独,两人对革命的信仰,以及两人为艺术的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 《迭戈和弗里达》是一个很奇特的爱情故事,始于绘画,由绘画表达并发展。迭戈和弗里达不断追寻、为之献身的事业有所不同,却彼此互补。他们都尝试过各种不理性的行为,然而艺术和革命始终是两人唯一的共同追求。对于迭戈而言,充满活力的弗里达如同哺育自己的印第安奶娘;而在弗里达看来,迭戈就是自己腹中未能孕育的无所不能的孩子。于是,他们结成了一对神奇的夫妇,既完美又矛盾,情感坚不可摧,就像奥梅特库特利和奥梅齐特华尔双体合一,构成了墨西哥的起源。
  • 电影漫步者

    作者:[法] 勒克莱齐奥

    对于我来说,首先电影让我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我出生于二战时期,那时,实行定量配给制和宵禁。多亏了电影,——我们是在尼斯外婆家的走廊上支起一块幕布放映电影的——我发现了街道是什么样的,城市是什么样的,什么是战争、火灾、飞机和潜艇,那些悲伤或可笑的时刻,成年人神秘又有点滑稽的表现。 ——勒克莱齐奥 这部作品是书写电影艺术的历史,以及电影在作者生活中重要地位的散文。 ——瑞典皇家学院 这本散文集出版于戛纳电影节60周年时,是一次在电影世界中的漫步,也是对电影的梦想。作者通过描述那些触动他心灵的电影,揭示了电影和文学的密切关系。 ——法国伽利玛出版社 勒克莱齐奥通过描述自己与电影的故事,告诉我们电影和文学之间密切的联系,写作和影像是互动的关系,电影中呈现的真实世界和创造的世界之间密不可分,我们看到的和我们想象的世界亦是如此。 ——法国《早安》节目
  • 巨人

    作者:(法)勒克莱齐奥

    本书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早期创作的代表作,是对法国“新小说”派的传承和创新,在对景物的描绘中穿插故事情节,青年男女的爱情,海滩上天真的孩子,一切都融入了诗意的画卷中。在景物描写中运用通感、幻想等表现手法,亦真亦幻,虚实结合,把由对社会环境的感知转向一种对于存在的思考,为我们揭穿幻象的同时,也把他所期待的存在方式精雕细琢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 脚的故事

    作者:(法)勒克莱齐奥

    本书是法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今年的最新作品。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共由10篇短篇小说构成。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系列完全不同的生活在大都市的女性形象,但她们的共同点是非常勇敢,拒绝社会给女性的压迫和不公,拒绝随波逐流,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法争取实现自己的理想,活出真正的自我。
  • 诉讼笔录

    作者:(法)勒克莱齐奥

    《诉讼笔录》的主要内容是:有一回,正值酷暑,有个人坐在一扇敞开的窗前,这是个身材异常高大的小伙子,背稍有点驼,名叫亚当,亚当•波洛。他像是个乞丐,四处寻找阳光,有时坐在墙角,几乎不挪动身子,一呆就是几个钟头,他从来不知自己的双臂派何用场,通常让它们顺着躯干晃动,尽可能不碰一下。他好似那些染病的动物,动作挺灵巧,藏在洞穴里,严密戒备着危险,戒备着来自地面的危险。他胸有成竹,可是他又茫然不知所措,再也不明白自己在做些什么,以后要做些什么,不知道自己是从精神病院逃出来的,还是一个开小差的逃兵。出现在他面前的,即将出现在他面前的就是这样:由于不断地观看世界,世界整个儿凸现在他的眼前,世界万物经过数以千百万计的眼睛、鼻子、耳朵、舌头、皮肤等千百万次的观察、感觉、再感觉,最终世界成了一面多棱镜。渐渐地,他以自我创造达到自我毁灭。他在演奏一种交响诗,最终的结局不是美,丑,理想,幸福,而是忘形,虚无。他将不复存在。他不再是他自己。他失落了,如同一个细小的粒子在继续运动,继续旋转。他从今之后不再是此人,也不再是他人,而只是一个似隐似现的幽灵,一个孤独、不朽、畸形的幽灵,为孤寡的老妪所恐惧,它自生不灭,死而复生,继而又被黑暗所吞噬,在无穷之中重复几百次,几百万次,几十亿次。
  • 墨西哥之梦

    作者:(法)勒克莱齐奥

    梦开始于一五一七年三月,西班牙探险家发现墨西哥的阿兹特克帝国。这次发现引发了一次世界上最惨绝人寰的征服之战。最终墨西哥的印第安文明遭遇灭顶之灾。从此以后就是长达几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在印第安奴隶的辛勤劳作下,在对这片土地上的奇珍异宝的掠夺中,这个西方霸权国家得以存在至今。 墨西哥之梦,提出了我们的现代文明急需面对的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发生这次毁灭,如果印第安人没有保持沉默,如果现代社会的暴力没有摧毁这种神奇和光明,我们的世界该是什么样?
  • 蒙多的故事

    作者:(法)J·M·G·勒克莱齐奥

    《蒙多的故事(爱藏版)》主要内容简介:今日世界已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时代的新媒体文化——互联网、电子邮件、电视、电影、博客、播客、手机、音像、网络游戏、数码照片等,虽然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方便,但阅读却依然显得重要。时光雕刻经典。阅读塑造人生。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宽人生的宽度,尤其是经典文学的阅读。
  • 金鱼

    作者:[法] 勒·克雷齐奥

    她,没有名字,没有父母,没有亲人,六、七岁被偷走,辗转贩卖为奴,从北非到法国、从巴黎到波士顿、芝加哥、加州,再回到欧洲南部。潜逃、流浪、越界、偷渡,即使最后得来匿名护照,甚至美国移民局证明,仍没有任何归属感:“我的心还是跳得很快,就好象有人要把我往外丢。我想,这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属于我的,无论我到那里去,人家都会告诉我,这不是我的家,总要我到别的地方去试试。”无家可归,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如果我们跟着第一个收养她的嬷嬷叫她“莱伊拉”(La?la)——阿拉伯语的意思是“夜”,那么莱伊拉的自我就如同黑夜。令她惊惧、迷惑,直到最后回到最初被偷走的原点——沙漠: “像盐一样白的街道,静止不动的墙,乌鸦的叫声,我就是在这里被偷走的,在十五年以前,像是永恒一样的久远,被卡奚伊加的一个族人,我奚拉族人的一个对头偷走,为了争夺水,为了争夺井,偷我抵偿。” Poisson d’or,“金”鱼,决不是养在水缸的小鱼。如海的身世,成长,犹如飘泊无止尽的印记:“喔!鱼儿,小小的金鱼,你可要小心了!因为这世上有这么多套索,这么多网罗等着要捕捉你。”她,聋了一只耳朵,却听得比别人清楚、看得比别人明白,在企图存活的挣扎中,撒谎、偷窃、耍赖;却在追寻自我的旅途中,阅读、习乐、思索。作者Le Clezio让她随身带着最珍贵的书,是法农(Franz Fanon)——反抗殖民剥削,反抗第一世界压迫最力的作家、思想家、精神分析家;但影响她最深远的,却是老人家El Hadj说的一句话:“最渺小的人在神的眼中都是宝。”自由,宗教,国家,民族,身分与认同,Le Clezio藉由女孩的浪迹天涯,呈现的是法国作家一贯坚持的知识分子省思:当生命成为各式各样法规制度、国族认同的压迫对象,在所谓的文化中,什么属于真正的人性? 你可以很沉重地阅读Le Clezio,但他的文字却是清简,节奏快速的。学校主修法文的三年级学生,看原文不须花费太多力气。但Le Clezio语言的感官直觉效果却出奇地强烈,某些段落描写(如妓院)甚至让人联想到波德莱尔(Baudelaire)甚或德拉夸(De Lacroix)的异国氛围: “这些女人都胖胖的,她们脸光明净,头发用散沫花的叶子染成红棕色。涂了嘴唇,涂成很重的褐色,两只眼睛涂着眼圈墨。她们在一间间房门口抽烟,就地盘坐,她们香烟的烟从楼座阴暗的地方飘散出来,在阳光下飞舞。她们讲话很大声,她们都在笑,香烟弥漫在空气中,有一股说甜不甜的味道,这味道让我头昏。”(p24) Le Clezio生于1940年,23岁就以小说赢得文学奖,擅长以社会边缘人的角度观察描述感官接触到的文化氛围。说这本1997出版的《金鱼》是本“文化成长小说”是因为:从中我们习得另一种不以抽象观念,而以感官接触了解文化的方式,并在如此描述中,体会成长(社会化,文化化)的代价。刚从北非来的女孩这样描绘巴黎: “到处都是狗,大的,胖的,短腿的小狗,有长毛长得不知道牠们的头在哪儿,尾巴在那儿的,有全身毛卷卷的,好象刚从烫发店出来的,也有理掉毛的,样子像狮子,公牛,绵羊,海豹的……有的狗住在高级城区的公寓里,总是坐在美国车,英国车或是意大利车里面,也有的是从牠们女主人的臂弯里冒出来,系着小缎带而且穿著方格子的小背心……” 动物的、本能的文化观察处处可见.再看女孩自己的生活: “白天我们躲在地底下,就像蟑螂,晚上,我们从洞里出来,我们到处去……在地下铁的信道里,每天晚上都会传来达木达木鼓的声音,在意大利广场,在奥斯特利次,在巴斯底,在市政厅,咚咚咚的在地下信道里四处回响,有时候声音很吓人,像暴风雨呼号,有时候,声音很轻柔,很有律动,像心脏在跳动。” 至于渡假胜地尼斯,女孩注意到的则是垃圾场: “垃圾车在小山秋爬上又爬下,就像只大昆虫,几吨的垃圾倒下来,刮平,捣烂,磨碎,呛鼻的尘埃飞暗散在整个山谷里,直飞散到天空中,在蓝色的平流云云层里染出一大片棕色的痕迹。城里其它的人怎么会没有感觉到这些尘埃呢?他们把垃圾丢出来,然后就把它忘记,就像他的排泄物一样。” 相对于社会同质的观感,莱伊拉“和别人不一样”的生活体验与感受,在追寻自我的同时,也提供了另一双眼,另一只耳——“他者”的文化观照。 我们对法国文学的了解,大凡在萨特加缪时期便缓慢停顿下来了,像Le Clezio这样的作家,呈现的是和我们生活同步发展的现代法国社会,提到的文化范畴,除了莱伊拉准备高中会考念的书,还有她熟悉的流行歌曲,歌手,媒体杂志(种类繁多不及备载)。虽然其中偶尔流露作者说教的嫌疑,仍不影响我对《金鱼》的评价:当代法国小说中,值得关注的作品。
  • 奥尼恰

    作者:(法)勒克莱齐奥

    本书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的代表作之一,在其创作生涯中地位极其特殊,是一部寻找历史踪迹的自传体小说。启程是为了寻找,寻找历史踪迹的旅程,在作者笔下化为三重:儿子樊当寻找亲身父亲之旅,父亲吉奥弗洛瓦寻找消失的文明之旅和梅洛埃黑女王寻找新城之旅。多重之旅在奥尼恰交汇,在历史与传奇、梦想与现实的交错中,展现的是非洲的天与地,人与物,是非洲人与殖民者无望但勇敢的斗争,是非洲不绝的历史与文明。
  • 少年心事

    作者:勒.克莱齐奥(法)

    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的少年短篇小说集。如果你渴望有纯正口味的文学阅读,短篇是最好的引导和进入,比如这本书里的一篇《天上的居民》,阳光、云朵、蜜蜂……在一个小女孩异常开放灵敏的生命感知中,仿佛突然涌入的大量音符。情节在克莱齐奥的写作里缩减为最简单的伴奏。阅读这些纯净的短篇,你会感受到小说的魅力巨大,它可以把思想、叙事和梦合为一支音乐。
  • 沙漠

    作者:(法)勒克莱齐奥,Le Clézio

    《沙漠》是勒克莱齐奥的代表作,一九八0年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当年法国保尔•莫朗文学大奖。小说描绘了非洲沙漠中的游牧民族首领带领族人反抗残忍的殖民者的侵略。通过逃婚的游牧女孩拉拉在大城市里的生活际遇,描述了她与不公正世界进行的孤立无援的斗争。怍者独具匠心,将这两种抗争交织融合,让我们在领略沙漠异域风情的同时,强烈地感受到了非洲人民争取正义和自由的精神。
  • 非洲人

    作者:(法)勒克莱齐奥

    很长时间,我都梦想自己的母亲是个黑人。 当父亲到了退休年龄,回到法国和我们一起生活的时候,我却发现他才是非洲人。对于我来说,这曾经非常难以接受。我必须回过头,重新开始,试图弄明白这一切。为了纪念,我写了这本小书。 正是在写下这一切的时候,我终于理解了,现在。这份记忆不仅仅是我的记忆。它也是在我出生之前的时光的记忆。 也许说到底,我的旧梦并没有欺骗我。如果我的父亲在命运的力量下变成了非洲人,我,我就能够想象我非洲的母亲,在我被孕育的那一刻,在我出生的那一刻,把我抱在怀里,哺育我。
  • 乌拉尼亚

    作者:(法)勒克莱齐奥

    《乌拉尼亚》是勒克莱齐奥的代表作之一,入选“二十一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二○○六年度法语文学作品。 一位法国地理学家在墨西哥勘探地貌时,意外发现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王国“坎波斯”——也就是“乌拉尼亚”。这里的人都是来自全世界的流浪者,在这里人人平等,没有贫富阶级,人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孩子们的天胜没有被压抑,他们不用上学,他们需要学习的是自由和真理。这个理想国在人类社会的围攻中被迫迁移,去寻找它的出路。 作者通过对这个理想国的描述来讽刺当今社会的弊病,读来耐人寻味。
  • 金鱼

    作者:(法)勒·克莱齐奥

    她,没有名字,没有父母,没有亲人,六七岁被偷走,辗转贩卖为奴,从北非到法国、从巴黎到波士顿、芝加哥、加州,再回到欧洲南部。潜逃、流浪、越界、偷渡,即使最后得来匿名护照,甚至美国移民局证明,仍没有任何归属感:“我的心还是跳得很快,就好像有人要把我往外丢。我想,这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属于我的,无论我到哪里去,人家都会告诉我,这不是我的家,总要我到别的地方去试试。”无家可归,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如果我们跟着第一个收养她的嬷嬷叫她“莱伊拉”——阿拉伯语的意思是“夜”,那么莱伊拉的自我就如同黑夜。令她惊惧、迷惑,直到最后回到最初被偷走的原点——沙漠…… 《金鱼》讲述的是一个叫莱拉的非洲少女所遭遇的辛酸与不幸的故事。莱拉六岁时被拐卖到摩洛哥,由于她不堪忍受女主人左娅对她的虐待而出逃,从此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她就像一条可爱的小金鱼一样渴望自由,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然而无论是在摩洛哥,还是在法国,或是在美国,到处都是向她张开的美丽的网,使她饱尝了人间无数的辛酸,同时也使她看到了一些人的虚伪、好色与无耻。 本书系1997年法国十大畅销书之一。
  • 战争

    作者:(法)勒·克莱齐奥

    本书以边缘世界为背景,以流浪者、儿童、逃犯等漂泊不定的边缘人物为主角。这些人物的存在,以一连串的迁徙建构起来,漂泊则是他们自由的标记。他的作品也由此反映出他对原始部落、消逝的古老文化的关注。
  • 偶遇

    作者:(法)勒克莱齐奥

    《偶遇》是小说集,含“偶遇”、“安格利•马拉”两篇。“偶遇”主角是一个混血女孩娜希玛,她和母亲被白人父亲抛弃,一次偶然的机会,娜希玛乔装成男孩,偷偷登上过气电影制片默格的大帆船“阿扎尔”,被发现后受到船主的照顾。蔚蓝的大海、炙热的空气、强劲的海风,两人渐生情愫,一同展开了一段追寻自由与自我的航程。 “安格利•马拉”源于巴拿马的印第安古老传说。印第安青年巴维托从小在城市长大,十八岁时决定重回出生地寻找生命源头,重新适应了故土。后因爱人被杀,他杀死仇人,遭到警察和走私犯追捕而躲到森林里,成为野人。 两篇小说写作间隔十五年,但都表现出寻根的渴望、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爱情的企盼。作者在为我们描绘高度文明的世界种种幻象的同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灵魂的国度,在痛苦、失落与渴望间,涌动着隐秘的温柔,追寻绝对、追寻自由。
  • 饥饿间奏曲

    作者:(法)勒克莱齐奥

    《饥饿间奏曲》是勒克莱齐奥的最新力作,是他献给母亲的自传体小说。 从母亲的少女时代一直到结婚成家,小说透过一个女性的眼睛去看待二战,描述了战争给被占领的法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正是在这样困苦的生活中,母亲被锻造成了一位独立坚强的女性,全篇洋溢着作家对母亲的脉脉温情,母亲的形象坚韧、忧郁而充满光彩。以“饥饿”开篇,再以“间奏曲”收尾,调动多种感官,给读者非一般的阅读享受。
  • 逃之书

    作者:(法)勒克莱齐奥

    《逃之书》是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让-马•居•勒克莱齐奥的一部关于逃离、冒险的富有诗意的作品。正如他所说:“我来自一个在全世界游荡的家庭,身上时刻有着要出发的基因。”主人公,年轻人奥冈仿若他的化身,在全世界游荡、却又不断逃离全世界。从柬埔寨到日本,从纽约到蒙特利尔、多伦多,南美,乃至香港、澳门,他冷眼观察这个世界:魔幻的都市,网络般的高速公路,沙漠,群山,港口,在肮脏的土地上死于饥馑的苦难人们。“我逃跑是为了找回世界。我狂奔是为了弥补行动的时间。但我看出世界比我逃得更快。” 二十九岁的越南青年奥冈展开环球旅行,这旅行越来越成为对生活的永久逃离。从柬埔寨到日本,从纽约到蒙特利尔、多伦多,他看遍了光怪陆离的都市、沙漠、高山、海岸,贫穷,饥馑,死亡。“必须走得更远,更远。我逃跑,为了不再知道关于未来的任何事。即将到来的岁月,盲目的岁月,该当受到诅咒!我不愿再看见门被打开。必须离开疑似现实而不过是谎言的一切。”
  • 战争

    作者:(法)勒·克莱齐奥

    《战争》摒弃了传统小说里最起码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着眼点仅在物质的世界。作为有着独立精神、存在于万物之外的人早己不存在。他们对物质的欲求已经超过了这个世界所能负载的程度,这就是战争爆发的根本缘由。每个人的内心都被由欲望而生的贪婪、饥渴、失望、仇恨、绝望挤得满满而终至爆炸。战争无所不在,不但在物质中发生,还在时间中发生,还在灵魂深处精神世界里展开。人类非常可怜,他们几乎无处可逃,物质挤压了他们站立的空间。 在《战争》中,作者的敌人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词语。它无所不在、无法把握,细微得不可触摸,庞大得不见首尾。词语还是他的武器。每一个词语都有自己的力量,在挣扎,在跳跃,在杀戮,不需要复杂的语法结构,不需要严谨的篇章布局。“无所不在的词”,在扼杀思想,在挑起战争,在充当先知,在书写现代的《创世记》。
  • 燃烧的心

    作者:[法] 勒克莱齐奥

    这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一部由七个小故事组成的小说集。这七个故事中,有些其实是作家生活感悟的片断和速写,时间上也常常存在断裂。但它们的主题都是对“存在”的思考,对世界和生命的吟唱,从中可以见出勒克莱齐奥对边缘社会的关注与对现代文明的诘难。小说中的人物有的生活在现代都市,有的生活在孤岛荒漠;他们既在“这里”,又在“别处”。他们都用脆弱而敏感的心体验着梦想、自由、孤独、迷失、幻灭,甚至死亡。 这七个小故事中的人与事似乎都曾发生在你我身边,平凡而真实,美好而残酷,轻盈而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