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商务印书馆

  • 庄子今注今译

    作者:陈鼓应

    该书是对《庄子》的白话文翻译和注释。初版于1974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此次修订再版,采用横排简体字,并吸收了有关庄子研究的最新成果。 一、本书所用《庄子》原文,为根据王孝鱼点校的郭庆藩《庄子集释》本。郭庆藩《集释》收录了郭象《注》、成玄英《疏》和陆德明《音义》三书的全文,摘引了清代王念孙、俞樾等人的训诂考证,并附有郭嵩焘和他自己的意见。《集释》原根据黎庶昌《古逸丛书》覆宋本,王校又根据《续古逸丛书》影宋本、明世德堂本、《道藏》成玄英《疏》本以及《四部丛刊》所附孙毓修《宋赵谏议本校记》、近人王叔岷《校释》、刘文典《庄子补正》等书加以校正。本书凡有增补或删改原文时,均于“注释”中说明。 二、本书的“今译”依据“注释”,并参考目前已译成之中英文译本,为使译文畅晓与切近原意,别人译得好的语句我尽量采用。有许多地方与别人的译法不同,乃是出于我个人对《庄》文之解释观点所致。 三、本书“注释”部分花费的时间最多,经常为了一个词字或一句话,查遍于古注而找不到恰当的解释。注解之外,还要顾到考证校勘,例如篇“其心忘”,今本误作“其心志”;“不以心损道”,“损”字今本缺坏为“捐”字,古人依误字作注,因而常附会其辞。“注释”部分,我前后易稿多次,起初用白话文解释,然而发觉今注容易把前人的见解混成了自己的意见。为了表明今注有所根据,于是在后面又附上前人的注解。这样除了达到解释原著难句的目的之外,还可把历代各家注《庄》的成绩列示出来。但有时要确定一个注解究竟出自于何人之手,还需做一番查证的工作,因为前人注书常互相因袭,把自己的意见和别人的意见混在一起而不加说明。例如清代陈寿昌《南华真经正义》,时而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抄录宣颖《南华经解》之处颇多。宣颖的注解简洁精到,很受近代人推崇,宣解中偶尔也可发现和林云铭《庄子因》注语相同处,进一步核对,可发现林宣之注受宋代林希逸《口义》影响很大,有时注文也直接引自《口义》。这样,要选注和标明出处,注释一段原文往往要花上许多时间,全书就这样牛步地工作了好几年才脱稿。 四、《庄》书极为庞杂,而杂篇中尤为杂乱。为了明晰起见,将全书标上数字号码以分章次段落。 五、本书注译时,除参考古今校注外,还参考英、日文和内地学者有关《庄子》的专述。本书的参考,只限于考据字义的解释,这是据于学术上的需要,不涉及政治思想问题。 六、本书撰写期间,值严灵峰先生先后印出《庄子集成初编》与《庄子集成续编》(艺文印书馆发行),使本书在注释工作上得到许多的方便。书稿出版之前,复蒙严先生阅正,甚为感谢。罗其云同学帮忙校对,一并致谢。
  • 巴黎,19世纪的首都

    作者:[德]瓦尔特·本雅明

    《拱廊研究计划》是本雅明对巴黎19世纪城市景观的研究计划。在19世纪与20世纪现代性与资本主义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浪漫主义的反资本主义者”本雅明接受列宁所说“最后阶段”,相信资本主义的末世不远,萌生了通过研究巴黎拱廊这样一个大都市异化景观来研究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盛世”的计划,即《巴黎拱廊计划》。在这项研究完成之前本雅明自杀身亡,遗留下来的只有两篇提纲(1935年提纲与1939年提纲)和两篇关于泼德莱尔的论文。这些所有遗留的文字即是本书《巴黎,19世纪的首都》。虽然是一部未完成作品,但是没有人会怀疑其重要性。
  • 看不见的森林

    作者:[美] 戴维•乔治•哈斯凯尔

    这是一本森林观测笔记。 在这本书里,一位生物学家以一年的时间为主线,在每次的观测中,为我们揭开藏森林一平方米地域里的秘密。 在这本完全原创的书里,生物学家戴维以一小片森林作为整个自然界的缩影,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这片森林和居住其中的栖息者的生活状况。 书的每一章都以一次简单的观察结果作为开头,比如藏在落叶层里的火蜥蜴,春天里野花的初次绽放。通过这些观察,戴维织就了一个生物生态网,向人们解释了把最小的微生物和最大的哺乳动物联系起来的科学观点,并描述了延续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的生态系统。戴维每天都会在这片森林里漫步,梳理出各种以大自然为家的动植物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因此每一次寻访对于他来说,都象征着一个自然故事的缩影。 本书优美的语言使读者把阅读过程看作一次寻找大自然奥秘的盛大旅行,而作者则像导游,带领大家探索存在于我们脚下或者藏在我们后院里的奇妙世界。
  • 培根论说文集

    作者:培根

    《培根论说文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培根论说文集》荟萃了培根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交、情感、论作伪与掩饰等各个方面的59篇文章,包括其《四偶像》和《所罗门院》等名篇。
  • 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

    作者:王国维

    《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选收的《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是王国维在文学批评方面的代表作,也是美学名篇。他的文论“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相互参证”(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方法,对近现代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
  • 物性论

    作者:卢克莱修

    卢克莱修的哲学长诗。1473年整理出版。是现存唯一系统阐述古希腊罗马的原子唯物论的著作。全书依据德谟克利特开创的原子唯物论,以大量事例阐明了伊壁鸠鲁的学说,批判了灵魂不死和灵魂轮回说及神创论,将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贯彻于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在与唯心主义学说的斗争中丰富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第1卷批驳了宗教和神创论,论述原子与虚空。指责宗教蒙蔽人们的理智,贬低人的尊严,唆使人类作出不道德的行为,使人们陷于极端的贫困。他通过具体事例论证了原子和虚空的实在性,但没有用“原子”这个词,而是用“本原 ”、“原初物体”、“物体”、“种子”、“元素”以及“物质形体”来代替。与德谟克利特不同,他认为原初物体的形状是有限的,他从物体的多孔性和比重的不同论证虚空的存在。他把原子论和感觉结合起来,提出可能性表明性质,不可能性表明虚空。他认为宇宙是无限的,物质和空间都是无限的,宇宙中有无数世界在形成、发展和消亡,我们的世界并非唯一存在的世界。在第2卷中,他阐述了原子运动的规律性,他还说明了世界和万物形成的原因,指出了为德谟克利特所忽视的偶然性的存在。在第3卷中,他论述了灵魂的本性,区分了灵魂和精神。他认为灵魂是生命的本原,精神是意识和理智,二者都是物质的,是由极其精细的原子所构成的。在第5卷中 ,他描述了宇宙、生物和社会的形成过程,并着重描绘了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图景。他还推测到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认为理性能找到满足需要的手段。这些看法既表现出肯定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思想萌芽,也混夹有唯心主义的观点。在第6卷中 ,他研究了当时的各门学科,并用原子唯物论观点解释了各种自然现象。书中还表现出生物进化论的思想。《物性论》一书对研究原子唯物主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对以后唯物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作者:[美] 戈登·汉普顿,[美] 约翰·葛洛

    本书承袭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的远见卓识,让我们注意到视为理所当然的美,并且敲响了迫在眉睫的环保警钟。曾获艾美奖的声音生态学家戈登•汉普顿发出警语,大自然的寂静是美国消失最快的资源,他的使命便是在这些抚慰心灵的地球声境因与日俱增的人为噪音而消失之前,完整地录制并保存 这些丰富多样的声音。 这部叙事优美的作品,让人想起国家公园之父约翰·缪尔 John Muir、普利策奖得主约翰·麦克非 John McPhee、自然学者和作家彼得·马修森 Peter Matthiessen 书写自然的大作,也是典型的美国故事,驾着1964年福斯小巴从西到东横越美国大陆之旅。但汉普顿的旅程如此与众不同。他背着录音器材和测量音量的分贝计,好奇又深情地倾听大地多彩的自然之声。他与旅程中邂逅的人细说寂静,耐心倾听。抵达目的地华盛顿特区时,汉普顿已完成饶富意义又令人难忘的美国“声音心电图”,并在当地拜会联邦官员,极力主张保护自然的寂静。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不仅仅是一本书而已,也是真实存在的地方,位于美国华盛顿州奥林匹克国家公园 Olympic National Park 霍河雨林 Hoh Rain Forest 实际的方寸之地,可能是美国最后留有自然寂静的地方之一。这次充满启发性的宁静探索,使得如今美国生态议程中已纳入大自然的宁静。
  • 战时笔记(1914-1917)

    作者:[奥]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是著名的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语言学奠基人。本书是根据维特根斯坦遗著中的101、102、103号所编译,主要是他一战参战中的个人笔记。笔记由两个部分构成,其中一部分是所谓的私人部分,记录了维氏参展期间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特别是其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另一部分是所谓的哲学部分,纪录了他参战期间的纯哲学思考。本书获得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维特根斯坦文集”的支持。
  • 论历史上的英雄、英雄崇拜和英雄业绩

    作者:(英)托马斯·卡莱尔

    《论历史上的英雄、英雄崇拜和英雄业绩》内容简介:托马斯·卡莱尔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坛一位巨擘。在我国理论著作中,他是被批判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代表人物。在那百家齐暗,百花凋零的年代里,人们对他采取批判的态度,翻译出版他的著作不多。人们对他的生平与思想知之甚微,对其错误思想的批判也就不能深刻。为此,下面对卡莱尔的生平事迹,略作介绍与说明。
  • 现代汉语词典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编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ISBN:9787100034777,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 欧洲文学史(第2卷)

    作者:李赋宁

    《欧洲文学史(第2卷):十九世纪欧洲文学》是一部既能比较全面、客观、科学地反映欧洲文明诞生以来文学嬗变的全过程,又有强烈的时代感的新的欧洲文学史。旨在帮助读者和学生既能获得有关欧洲文学传统的基本知识,又能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社会做出贡献。全书共分三卷,内容上自古希腊、罗马,下迄20世纪80年代。
  • 风月好谈

    作者:止庵

    《风月好谈》延续作者一贯文字风格,收入其近期的文化随笔和阅读札记,包含对鲁迅、周作人阅读和研究的一些心得,也包括对侦探推理小说、“古拉格”等历史文学写作文学、外国文学出版引进等方面的札记。书名“风月好谈”取自作者收藏的一张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手书帖,用作书名,迂回蕴藉的体现了一种作者的风雅旨趣。止庵先生阅读研究深入而细致,文风洗练,本书除对周氏兄弟、历史写作等具体话题有相当深入的梳理可为专业读者提供丰富的细节信息之外,作为一般性的文化随笔与阅读札记,作者的文字不饰抒情,不做高谈阔论,从具体话题入手,细节处略作生发对相关人物、作品和历史文化命题自有其态度,也有较高的可读性,可为大众读者提供深入阅读的样本。
  • 波斯人信札

    作者:(法)孟德斯鸠

    《波斯人信札》内容简介:我在这里不是写献词,我不为此书请求保护。如果书好,人们就会读它;如果不好,人们读不读,我也无所谓。我拿出这头一批信试试是否合乎公众的口味。我文书夹里还有许多别的信,以后可以献给公众。但是这得有个条件,即人们不知我是何许人。因为,万一人们知道了我的姓名,那么从此我就将缄口藏舌了。我认识一个女人,她走路姿势很好,可是别人一看着她,她走起来就瘸了。这部书的缺点已够多的了,用不着再把我自身的缺点暴露出来供人评论!如果人们知道我是谁,就会说:“他的书跟他的性格太不相称。他该把时间用来做更有益的事才是,一个庄重的人犯不上干这样的事。”评论家们肯定会这么想的,因为这样不必多费脑筋,手到擒来。 《波斯人信札》中那些写信的波斯人曾经跟我住在一起,朝夕相处。他们把我视为另一世界的人,所以对我什么也不隐瞒。事实上,从那么远的地方移居来的人是无须再保守秘密的。他们把大部分信给我看,我把这些信抄下来。其中有些甚至使我惊奇,他们本不该让我看的,因为这些信的内容极大伤害了波斯人的虚荣和妒忌心。 因此我只不过代为迻译而已。我的全部辛劳困难就在于使作品适合我们的风俗。我尽可能减轻亚洲语言给读者的负担,使读者不被没完没了、令人厌烦的闳大不经的言辞弄得不知所云。 不过我为读者所做的并非仅此而已。我删掉了冗长的客套话,在这方面,东方人的慷慨大方不亚于我们。我还省掉了无数细枝末节,这些小事难以公之于众,而应自行消亡于两个朋友之间。 如果大部分出版书信集的人都这样做,那他们就会看到他们的作品全都湮灭无闻了。 有一件事往往使我诧异不已:那就是看到这些波斯人对于我国的风俗习惯有时跟我们一样熟悉,甚至了解这些风俗习惯的微妙的情况;能够注意到我敢肯定许多游历过法国的德国人都注意不到的事情。我想是因为他们长时间生活在这里的缘故,何况亚洲人花一年时间了解法国人的风俗,要比法国人花四年时间了解亚洲人的风俗更容易,因为法国人喜欢敞开心扉,倾心吐胆,而亚洲人则很少沥胆披肝,交流思想。 任何译者,乃至最粗鄙不文的评论家,都可以在他的译作或他那无聊的评论前面,将原文吹捧一番,指出它的作用、优点和不凡之处,以此来装点自己的作品,这是惯例所允许的。我可不这样做。读者可以很容易猜测出其故安在。一个最好的理由便是,我不想把这些十分无聊的话,写在一个本身已是极其令人讨厌的地方——我意思是说写在一篇序言中。
  •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作者:[德] 康德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是康德在第三批判之外唯一的一篇美学著作。充分显示了作者的风格、人格与若干重要思路。书中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优美与崇高的对立与统一,一是强调美的主观性。
  • 美学(第一卷)

    作者:黑格尔

    这些演讲是讨论美学的,它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蝶主,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本书讲述了美学的范围、地位、艺术美的概念,美和艺术的科学研究方式等。
  • 语言哲学

    作者:[美] A.P.马蒂尼奇

    语言哲学在20世纪一直是英语国家的哲学家的最重要研究领域。本书线索清楚,信息量大,我们可以较全面、准确地把握语言哲学的发展概貌、发展脉络及其当代取向。本书中的大部分论文国内以前均无译文。本书择选关于当代语言哲学的有代表性的重要论文35篇,并按内容题材分别纳入8个语言哲学专题。该文选在选编上有如直特点:不仅对全书有个总的引言,言简意赅地阐述了研究语言哲学的意义、语言哲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主要研究专题以及一系列有关的技术性预备知识,而且对各专题都各自有个引言。在入选文章的选择上,基本上做到了客观全面,内容新。立足于从当代眼光看历史,以质取文。各专题后面均附有进一步阅读的参考书目。
  • 法国电影

    作者:[法]雷米·富尼耶·朗佐尼

    《法国电影:从诞生到现在》把法国电影视为一门拥有自身传统、历史、惯例和技术的独特有力的艺术,并通过解决艰涩难懂的问题和概念,来消除电影史文献中常见的误解。我们分析电影形式、叙事和片型的各个方面,并探索了对于这种媒体的主要诠释(interpretive)方法。全书共八章,综合了从大量的法国和世界电影资料中获得的对法国电影的文化、历史、形式和理论分析。每章都有对法国电影史学的总论以及对具体例子和以历史为导向的电影研究方法的介绍。其宗旨之一是通过电影摄影术的传统角度如摄影机的移动、蒙太奇、电影摄影表达、框取(framing)、拍摄角度和演员视场(point of view),彩色(或黑白)、声音、音乐、剧本、照明、布景、服装和化妆,向读者介绍基本历史问题和电影的审美赏析。另一个目的是要向影迷们重新介绍他们非常热衷的电影剧目。
  • 林肯选集

    作者:[美] 林肯

    《林肯选集》摘自1832年3月9日在新塞勒姆对伊利诺伊州桑加门县人民的演说。这是林肯的第一篇公开演说、给《桑加门日报》编者的信,1836年6月13日于新塞勒姆、1836年6月21日给罗伯特·艾伦上校的信、摘自1837年1月27日对伊利诺伊州斯普林菲尔德青年学会的演说、1837年3月3日在伊利诺伊州立法机关提出的异议。这是林肯关于奴隶制的第一个政治行动、给玛丽·欧文斯小姐的信,1837年5月7日于伊利诺伊州斯普林菲尔德和给玛丽·欧文斯小姐的信,1837年8月16日于伊利诺伊州斯普林菲尔德等等。
  • 自我颠覆的倾向

    作者:[美]赫希曼

    半个多世纪以来,阿尔伯特·赫希曼这位享誉全球的理论家、思想家一直都站在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最前沿。本书收录赫希曼自1986年后写就的20篇文章,是他对自己学术思想的总结,也是罕见的精神自传。赫希曼在书中反思、质疑、重新评估并进一步发展了自己关于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的主要观 点,他的自我颠覆和自我肯定向我们揭示了拥有如此伟大头脑的学者是怎样工作的。本书中更难能可贵地收录了一组自传性的文章,读者将看到他如何深度介入了20世纪最重要的一些历史事件,并借此理解这位“深刻的思想者”的思想发展历程,以及他如此深邃的洞察力从何而来。 在一个人一生中的某个时刻,自我颠覆可能会成为自我超越的主要途径。 ——阿尔伯特·赫希曼 媒体评论: 当代最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 ——阿马蒂亚•森 赫希曼的遗产并非他所采集的数据或微小的成果,而是一些十分重要的概念,它们至今仍在塑造着我们关于发展和公共政策的思考方式。 ——弗朗西斯·福山 赫希曼高度自觉地反思了自己早年提出的、使他本人功成名就的各种理论,并且有所发展;他还尝试用这些理论来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通过本书,我们看到,这位学者是如何同时向自己、向学术界,乃至向整个政治经济世界发出一连串的追问的。 ——彼得·A. 霍尔(Peter A. Hall),哈佛大学 我一直都在惊叹:赫希曼为什么总是能不断提出新的东西……对于他以往曾经研究过的许多主题,读者都应该能够从本书中领悟到新的思想与新的理论视角。这也意味着,他不仅在许多具体问题上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在一般的方法论问题上也提供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洞见。 ——迈克尔·S. 麦克弗森(Michael S. McPherson),威廉斯学院 十年间我读了所有他写的东西……赫希曼下笔轻松,简洁易读,谈论的却是非常深刻的问题……这是一种罕见的禀赋。 ——彼得·勃特克 不论是专著还是杂志随笔,赫希曼文字的特征在于,读者只要读了,就不可能再用以前的眼光看世界。 ——汪丁丁 赫希曼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宽视野、跨学科的发展经济学家和社会哲学家。这部著作荟集了赫希曼晚年的一些思想性论文、时评、回忆录和讲演稿,是理解20世纪后半期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和当代世界思想发展不可绕过的重要文献。在当下中国经济社会的大转型时期,认真阅读赫希曼这本《自我颠覆的倾向》,对认识和选择未来中国的发展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韦森,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
  • 岫庐八十自述

    作者:王云五 著,王学哲 编

    他是一个符号象征,象征了一个贫苦无依的人的奋斗成功的故事。——唐振常 不能因为王做过国民党的大官而回避他在商务的工作,此人在出版事业上确有人不可及之 处。——金耀基 学了张元济,再学王云五,才是正途。——沈昌文 为苦难的中国提供书本,而非子弹。——《纽约时报》 王云五是纵横跨越近代中国教育、政治、出版、文化等多个领域,一生著作八十多部的学术 “通人”,具有多方面成就的奇人。而“王云五”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最准确莫如阅读他的自 传。本书即是据作者自传《岫庐八十自述》节录而成,原书约五十章,一百多万字,记录非常详 细,今节录成二十余万字以便阅读和研究。这是王云五自述首次在大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