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商务印书馆

  • 乌托邦

    作者:[英] 托马斯·莫尔

    《乌托邦》内容简介:莫尔在1516年写成《乌托邦》,采取了非常严肃的态度,使用的是当时学术界通行的拉丁语,但是书中人名、地名以及其他专名,都是杜撰。他的时代是地理发现的大时代。新的航路,新的陆地,新的人民,一齐涌现出来,使欧洲人眼界顿开,打破了成见,解放了思想。在这样的气氛中,莫尔从一位航海家口里叙出一个乌托邦来,的确真假难分,有如能迷惑人的桃源仙境。原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谈到一个不合理的社会,熟悉英国这个时期历史的人一望而知,这指的是莫尔置身其中的英国社会。这一部分抨击了英国政治和社会的种种黑暗。然而作者点染巧妙,隐约其词,运用虚实相生的影射手法,使得倔强固执的英王也无从问罪作者。第二部分描绘乌托邦这个理想国,它同第一部分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关于未来的完美社会的全部设想都包含在这一部分。
  • 爱弥儿

    作者:[法] 卢梭

    《爱弥儿,或论教育》,系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1712—1778)的重要著作。此书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继十六、十七世纪荷兰和英国相继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这句骄横的名言,就反映了这种专权状况。封建贵族和僧侣们凭借封建王权和神权对第三等级施加沉重的压迫,使整个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在经济上,封建贵族和僧侣们拥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财政税收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特别是广大工农劳苦大众。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扩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种无权状况了。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卢梭和其他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这一要求。《爱弥儿》一书则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本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但是应该指出,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 实践理性批判

    作者:[德] 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作者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他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于东普鲁士哥尼斯堡一个不太富裕的小手工业者家庭,自幼养成了一种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道德情操。8岁时他进入本城的一所学校,在那里受到了严格的教育,为其日后的哲学研究和科学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740年,16岁的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学习,1746年因家庭经济措据当了9年的家庭教师,1755年完成学业,在其母校哥尼斯堡大学谋得了一个教职,除讲授物理学、哲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1770年,他由讲师升任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教授,并一直保持这一职位至退职。18世纪80年代,他曾两次出任哥尼斯堡大学校长。他终身未娶。1804年2月12日,于故乡去世。 实践理性在康德整个哲学体系中居主导和领先的地位。道德高于认识,伦理学高于认识论,行高于知。只有人心中的实践理性所规定的道德法则才具有客观的普遍有效性,才能成为普遍的必然的道德准则。
  • 我的哲学的发展

    作者:(英)伯特兰·罗素

    《我的哲学的发展》(MyPhilosophicalDevelopment)是罗素(1872~1970)写于1959年的一部著作,顾名思义,这《我的哲学的发展》是罗素自己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个回顾。罗素一生写了大量著作,在这些著作中,罗素很重视自己在1914年和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三卷本)一书的成就。我们知道,罗素通过这《我的哲学的发展》建立了逻辑主义数学体系,旨在把整个数学归结为逻辑学。罗素在《我的哲学的发展》中重点叙述了《数学原理》的基本思想。罗素一生的哲学思想屡经变更,但他在《我的哲学的发展》中表示,他于1912年写的《哲学问题》可以作为他一生的代表作。 罗素作为二十世纪的哲学巨匠,其哲学思想给当代的许多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以很大影响,其中受其影响最深的要算维根斯坦哲学以及整个逻辑实证主义学派。罗素曾于1920年来过我国,在北京大学主讲“物的分析”、“心的分析”等哲学问题,对旧中国的学术界也有过广泛的影响。《我的哲学的发展》这《我的哲学的发展》,是罗素本人对自己哲学思想的总结,作为研究罗素哲学思想的第一手材料,有其特殊的价值。译者温锡增先生,劳作多年,译成此书,因健康欠佳,不遑作序,嘱我们代为小引。
  • 哲学研究

    作者:[奥] 维特根斯坦

    1936年前后,在挪威森林里的小木屋中,维特根斯坦对自己从前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反思,他放弃了自己〈逻辑哲学论〉中所持的以逻辑规则为意义标准的思考方式。提出了“语言——游戏”的观点,完成了〈哲学研究〉一书。开创了另一门哲学——日常语言分析哲学,也始自己的哲学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 伦理学简史

    作者: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

    《伦理学简史》是为英美国家大学本科学生提供伦理学的历史背景和视野的伦理学史书,具有通俗性和研究性的双重特征。书中作者坚持历史主义和普遍主义的立场,简明地阐述了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路德、霍布斯、休谟、康德以及现代西方的伦理思想。 《伦理学简史》不仅对当代哲人的思想研究有着它的特殊价值,更重要的是,它确是一部难得的有关伦理思想或者说哲学思想的史书,它是一部充满了哲学睿智的好书。《伦理学简史》不仅能使你获得哲学的知识,而且使你的思维得到训练。
  •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修订版)

    作者:张政烺 名誉主编,吕宗力 主编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是记录中国历代职官制度废置沿革的大型工具书,收录20000多词条,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官制信息的方方面面。通过它们,可以看到历代国家机关的组织管理的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及其整体运行机制。 本书1994年曾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出版后深受各界好评。 随着十多年来史学研究特别是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深入和细化,编委们对古代官制的认识也逐渐深化,遂决定对该书进行修订。 本次修订着重于适度增删、补正和订正:适度增删包括增补若干必须增补的新条目及删除立目不当或重出的词条;补正工作包括重撰条理不够清晰或内容有严重缺陷的词条,酌加补充或更新内容不够完整的词条,以及订正释文中不够准确甚至错误的用词、描述;订正工作包括修正词目及改正词目中的错字、顺序,更包括清理技术性瑕疵,如查核校正引文,改正标点符号、错讹字、地名、年代等达上万处。

  • 明中后期中日葡外交使者陆若汉研究

    作者:刘小珊,陈曦子,陈访泽

    陆若汉,是与中日近世史上许多知名人物有过来往和交流的西方人,肩负耶稣会传教士、南蛮通辞、通商代理人等多重身份,在日本受到了丰臣秀吉、小西行长、德川家康、前田玄以、本多正信等许多位高权重者的知遇,得到他们的信任和重用。在中国的澳门和内地,他和徐光启、李之藻等许多重要的官员有过极为深入的交往,被认为是“有才能、知遇了活跃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当时所有政治家”的传奇人物。
  • 汉月边关万古情

    作者:蒋方

    本书的写作以昭君本人的相关历史和以她的事迹为中心形成的昭君文化为研究对象。 全书分史实篇、传说篇、影响篇,涵盖历代文人的题咏诗词,从接受角度、阐释类型与意蕴开掘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以见其文化内涵。
  • 论无限、宇宙与众世界

    作者:[意]乔尔丹诺·布鲁诺

    本书成书于1584年,是布鲁诺全部对话集中最有影响力的核心著作,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先后被翻译成英、德、法、俄、西等多种文体。 本书基于哥白尼学说,系统批判了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有限宇宙论,并根据当时自然科学最新成果,从哲学上论证和阐发他的无限宇宙论,加强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在哲学上的影响力。布鲁诺的宇宙论尽管存在某些揣测和错误,但在人类认识自然的道路上,就其宇宙论的实质对整个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确实具有不可磨灭的启迪和昭示作用。
  • 通俗文化理论导论

    作者:[英] 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

    本书初版于1995年。书中作者批判性地评介了当代西方社会中有关通俗文化的主要理论,既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此外,作者还重点分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理论家的观点和当代重要通俗文化现象。
  • 日本教习

    作者:汪向荣

    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向来是中国作为文化输出的一方。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当时政府中的一些官员以及部分知识分子才认识到向西方,尤其是日本学习,进行改革的紧迫性。从1901年到1911年这11年间,清朝政府聘请了大批日籍教师充任中国新式学堂的教员,这些日籍教师在历史上被称为“日本教习”。本书收入了汪向荣先生有关“日本教习”的研究性文章。这些文章不但从不同方面阐述了日本教习来到中国的历史背景、他们在中国从事的教育活动,还论及一些回到日本之后的日本教习对中日文化交流所做的积极贡献以及中日两国人民官方和非官方的交流活动,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角度。
  • 长安学术(第六辑)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长安学术》(第六辑)分为四个部分:学科总论、台港澳文学研究、东南亚华文研究、北美及欧洲华文研究。 在学科总论部分,各位专家学者对世界华文文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内涵、外延做了自己的理解与界定,并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启示性意义,对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在台港澳文学研究部分,学者们高度关注今日台湾创作,同时也有对较早文本的重新阐释。 在东南亚华文研究部分,既有对马华文学教学电子化的深入探讨,也有对马华文学的整体观照,特别是从微观角度对黄锦树的散文,庄杰森的诗歌进行解读,深入而具体。 在北美及欧洲华文部分,专家们更进一步深入了前后几代众多作家的文本,在微观视野里做深入的分析研究。如张爱玲、严歌苓、黄玉雪、汤婷婷、陈河、哈金等,可谓对北美华文文学所做的整体性观照。 梁启超在赴欧美考察时得遇王老吉凉茶,感慨不已,特在《新大陆游记》中大书一笔。自然,有华侨的地方就会孕育出华文文学。历史上对华文文学的研究从港澳台等特殊地区文学创作开始,目前主要阵地还包括东南亚华文文学和欧美华文文学。华文文学的创作既植根于源远流长的汉文化,同时也是在异乡(与祖国迥然不同的文化氛围)中的深思与表达,既有作者当时当地的情怀也有对祖国大陆或文化传统的回想。因此对华文文学的研究不仅仅是文学理论,其本身也是鲜活生动的社会史料。 《长安学术》(第六辑)是一本华文文学研究专刊,不仅论述、梳理了三十余年来世界各地华文文学发展,更加注重对当代华文文学及研究成果的介绍,特别是一些文章以某一特定作家为媒介,如白先勇、张爱玲、王鼎钧、黄锦树、严歌苓、汤婷婷、哈金等,深入挖掘,层层剖析,可使爱好华文文学的读者大快朵颐。
  • 夏商周文明研究

    作者:李学勤

    《夏商周文明研究》是《通向文明之路》的续编,是当代史学北斗李学勤先生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二部文集。这本集子分成上下两编。上编是李先生2007年、2008年两年的论文和演讲,分类辑录的方式大致同于《文物中的古文明》。下编的序跋和杂文的时限则是2004年下半年至2008年,体例与以前的《拥警集》(三秦出版社,1999年)、《清路集》(团结出版社,2004年)一致。
  • 山西文明史

    作者:杨茂林

    《山西文明史》是目前对山西文明史梳理最全面、最细致、最有研究高度的一本著作,一方面能满足大众读者对山西历史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能兼顾高校、科研院所、党政机关等相关工作人员对山西历史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这是一部以文明史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山西区域历史文化、反映山西区域文明发展总貌的著作。本书力图把山西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演变发展的基本区域,把山西区域文明历史作为中华文明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包括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变革、文化繁荣、集体心理在内的六个维度进行探讨,以理清山西区域文明的发展脉络,呈现其演化图景,展示其重要成果,突出反映山西区域历史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的主要贡献。本书积极利用传统资料,认真吸收最新成果,特别是文物考古、方志、民俗学、人类学等领域的成果,力争做到资料翔实、观点明确、内容丰富,为人们了解和认识山西历史文化提供基本读物。
  • 古代罗马帝国

    作者:[美]米夏埃尔•比尔冈

    《古代罗马帝国》是“历史上的帝国”丛书(共12册)之一,全书叙述脉络清晰,语言浅显易懂,是了解古代罗马历史、社会与文化的入门读物。 本书讲述了古代罗马帝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生活。书中概述了罗马从一个小村庄成长为共和国的历程、促使恺撒走向独裁的政治和社会力量、罗马最终衰亡的原因以及帝国消亡之后的政治格局。罗马奠定了当代西方世界许多制度和思想的基础,而罗马的水渠直到今天仍然为现代罗马带来新鲜的饮用水。
  • 《满洲评论》及其时代

    作者:祝力新

    本书首先着眼《满洲评论》创刊经历,论述了刊物两大灵魂人物橘朴与小山贞知的生平和刊物之间的密切关联,从殖民文化移植的角度,求证了刊物诞生初期的思想源泉。其次,以《满洲评论》的自身构成为核心,通过对时事评论栏目的分期研究,考证了刊物编撰人员的变迁历程,梳理了杂志在各时期的关注重点与主张。同时对刊物特辑进行了总体的归类、整理和分析研究,并附有《满洲评论》大事纪年及与之关联的伪满大事纪,以用作全书的比照。
  • 伪满洲国的法治幻象

    作者:钟放

    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扶植清朝废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殖民者出于对中华民族的蔑视和永久占领这块富饶领土的险恶用心,在伪满推进司法建设。历时十三年半的伪满洲国总计立法千余部,构成了比日据时期的台湾地区和朝鲜半岛更为严密的殖民地法律体系。本书依据日据时期的《政府公报》、日记、回忆录、报刊等资料,重点从伪满基本法与殖民统治机构、伪刑法、警察法与对东北人民的残酷镇压、伪满民商法与日本对东北的经济掠夺三各方面揭露了伪满“法治”的虚伪本质。
  • 欧洲城镇史

    作者:[英] 彼得·克拉克

    自从中世纪以来,欧洲一直是这个星球上城市化最发达的大洲之一。欧洲城市对欧洲的历史、经济、文化、政治上都留下了烙印。彼得·克拉克这本著作新颖而且有体例方面的创新。体例非常清晰:不仅各段历史时期划分泾渭分明,而且每个历史时段内,还在现有城市科学成就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各个子系统和门类。本书分成三个部分,讲述中世纪、现代早期和十九、二十世纪欧洲各城市的发展历史,每一部分又包含有关城市发展趋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生活、城市景观和统治。整本书重点阐述了诸如移民(包括妇女和少数族裔)的作用、城市间竞争的功能和城市内部合作等问题。
  • 论项羽

    作者:张大可

    本书由新创《项羽本纪疏证》与相关已刊的几篇论文合成,内容分为两大部分。 其一,《项羽本纪疏证》,对研究项羽的原始资料《项羽本纪》所做的解读,这是新创《史记疏证》的一篇。《史记疏证》工程是全新的一种古籍整理方式,为广大爱好者提供一种雅俗共赏的读本。《史记疏证》工程尚未完成,借社会广泛关注的项羽研究,率先推出《项羽本纪疏证》,向广大读者征询意见,也为项羽研究爱好者提供资料参考。 其二,《论项羽》包括了三篇论文。其中《论项羽》与《楚汉相争》两篇论文是作者对楚亡汉兴历史深层原因的探索,也是出版本书的主题,故以《论项羽》为本书的书题。另一篇论文,是对项羽南驰乌江的考察报告,也是项羽专题研究这场学术论争的见证,有巨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