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商务印书馆

  • 日本汉字的确立及其历史演变

    作者:潘钧

    “汉字”内部蕴藏着自身特有的张力,它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能够在特定的条件下变异,从而与自己所处的语境相协调并展现不同的价值意义。“汉字”传入日本列岛之后,其“音读”和“训读”随着日本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样的语言状态,使得部分日语汉字脱离了“中国汉字”原本的意思和使用方法,使得学习汉语的中国人常常处在茫然之中。针对这一问题,作者以“汉字”东传日本列岛作为研究的基点,在多年研究日语汉字的基础上,以丰厚的原典文本为依据,将“日本汉字”放置于历史演进中的各个相关的时间段中,揭示了“汉字”与特定的日本文化的内在关联,并重点梳理和研究了“日文汉文”这一日本最早的“语言”记录样式。
  • 新大西岛

    作者:[英] 弗•培根

    本书是弗兰西斯•培根晚年未完成的一部著作,在他死后的翌年1627年出版。培根在本书中描绘了他理想的社会图景,在早期的乌托邦作品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本书对于我们研究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和科学共产主义理论,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书后附有苏联作者撰写的“关于弗兰西斯•培根的《新大西岛》”一文,供研究参考。
  • 美国宪法的经济观

    作者:[美]查尔斯·A.比尔德

    《美国宪法的经济观》是一部探讨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制定过程的重要著作,在美国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对我们研究美国历史和美国政体有重要参考价值。作者查尔斯·A.比尔德是美国的著名历史学家。1949年3月,我们第一次出版了《美国宪法的经济观》的中译本;这次再版以前,我们又根据原著对译文作了修订,并按现在对译名的要求统一了全书译名,体例也作了一些变更。承蒙东北师范大学丁则民教授为这次再版写了序言,谨此致谢。
  • 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

    作者:[德]黑格尔

    本书是黑格尔的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原书在1831年黑格尔死后出版,共三卷。中译本分四卷出版。
  •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第二辑)

    作者: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第2辑》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首套系统梳理中华学术百年发展脉络的大型丛书。中华现代学术已走过百余年,其间百家林立、论辩蜂起,沉浮消长瞬息万变,情势之复杂自不待言。温故而知新,述往事而思来者。“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之编纂,其意正在于此,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收纳各学科学派名家名作,梳理中华现代学术演进脉络,以展现传统文化之新变,追寻现代文化之根基。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收录上自晚清下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海外华人学者的原创学术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兼及其他,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本套书为第二辑,共30种(计33册)。 《中国南洋交通史》以考证见长。作者在撰写本书之前,曾长期从事南海地名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查阅了各种相关正史志略笔记游记等,并着手翻译了海外汉学家有关西域南海的著述,掌握了大量的资料。正是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娴熟掌握和驾驭,以及严肃认真的考订分析,作者得以在国内首次对中国历代与南洋相关的政治经济活动、各次航行的路线、所经过的地区的地名沿革、风土人情进行了综合考察,对以往史志中一些地名上和路线上的存疑或不明之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道教史》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道教史著作,它从探讨宗教共同点出发,论述道教的起源与演变,道教的信仰与道术、戒律,道教的经典与宫观,道教的派别与佛道关系,展示了道教的历史发展主脉,对于后世的道教学术研究保持着长久的影响。 《国史要义》站在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引证大量史料,从史原、史权、史统、史联、史德、史识、史义、史例、史术、史化十个方面对中国史学传统做了全面回顾,阐述了作者眼中中国史学的精义所在和基本特征。 《中国田制史》是一本系统阐述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的专著。作者万国鼎,农史学家,中国农史学科主要创始人之一。本书为作者在大学授课的教材,整理后出版,目的如同作者在自序中所说“土地问题影响于国计民生至巨”,“然其关系复杂,不容轻易试验,失之毫厘,则差以千里”,“中国土地问题,先民经验,尤不可忽”。全书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上古田制之推测及土地私有制之成立”;第二章“两汉之均产运动”;第三章“北朝隋唐之均田制度”;第四章“均田制度破坏后之唐宋元”。 《知识论(全两册)》简介:金岳霖未像康德那样把知识论看作是形而上学的基础,反而把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看作知识论的基础,在“假设”知识关系是外在关系之后,以“正觉”说为基础,以罕见的逻辑思维和建构知识系统的能力,在传统缺乏逻辑学以及以之为基础或工具的中国文化中,运用严格的逻辑分析这一现代哲学的方法,创建出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庞大的知识论体系。 《财政学》一书是何廉、李锐在南开大学开设财政学课程时所编写的教材,它既是两位作者多年教授财政学课程经验的总结,也是何廉和他主持下南开经济研究所所秉承的经济学中国化思想的一个体现。该书于1935年2月由国立编译馆出版、商务印书馆发行。书中系统地介绍了财政学所研究的各个领域,包括六大部分:绪论、第一编公共支出、第二编公共收入、第三编租税、第四编公债和第五编财务行政与立法。 《话本小说概论(全两册)》是一部精心结撰的文学史著作,它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法总结古代话本小说自上古迄清末间,发生、发展与流变的过程及其动因,概括话本小说的体制和题材分类,分析话本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这更是一部资料宏富、功力深厚的文献学著作,和活色生香的民俗学著作。该书首次为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话本小说勾画出完整而详尽的图景,无愧于“研究话本的百科全书”之称。 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 《目录学发微》,是1932至1948年间余嘉锡在北京各大学主讲目录学课程时的讲义,本书以“辨章学术”为核心,建立了自己的目录学体系。对目录书的体制、目录学的源流、历代目录书的类例沿革阐述甚详,举出目录学的体制有四种类型:一为篇目,考一书之源流;二为叙录,考一人之源流;三为小序,考一家之源流;四为版本序跋,考一书之源流。 《古书通例》是余嘉锡先生另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本书论及著述体例问题,对汉魏以前古书通例详加诠释,不少认识已为出土简帛书籍所证实。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是我国第一部透过西方文学批评视角全面审视、评价司马迁及其《史记》的学术专著。作者将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精确概括为“浪漫的自然主义精神”,并对《史记》的美学风格进行深入剖析和高度评价,确立了司马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以生命和生活为切入点,以李白的道家特征为推阐中心,以李白充溢的生命力和浪漫的热情为贯穿主线,旁涉其政治、思想、性情、文学等各个方面,勾勒出一个鲜活的诗人形象。 《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是杨树达训诂学、金石学研究的代表著作,体现了杨树达治学上承乾嘉学者段玉裁、二王,近于皖派的特点,是民国时期训诂学的代表著作,为作者在当时和后世学术界赢得了很高的声誉。1937年商务印书馆曾予出版。 《文化人类学》初版于1934年,是当时大学文化人类学的教本。它通俗地介绍了人类学的定义、对象、分科、目的及其他学科的关系;介绍了文化人类学的产生、发展及学派;特别是具体介绍了原始物质文化、原始社会组织、原始宗教、原始艺术及原始语言文字,对了解和研究文化人类学及原始人生活状况有较大参考价值。 《诗言志辨经典常谈》简介:《诗言志辨》、《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的代表著作,《诗言志辨》是对“诗言志”这一传统《诗经》学论题的专门研究,涉及《诗经》研究中的最基本问题。《经典常谈》是对古代典籍的概论性著作。两书对现代的古典文学研究影响深远。 《等韵源流》从汉魏时代中国受了印度梵文影响而有反切学叙起,直到晚近文字改革的启蒙运动为止,阐明了中国审音家对于声韵的理论及处理方法的贡献,并从这里屡屡暗示出中国语言文字发展的途径与归宿。作者以为,俯仰今古,从历史发展的实证看问题,方不至于株守与撒野。 《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为社会学家陈达于1934年进行闽粤社区的社会和经济考察后形成的一份研究报告。全书共分为两编:第一编讲传统的生活方式及其变迁,分环境及社会变迁两章;第二编讲移民的影响,分为生计、衣、食、住、家庭与婚姻、社会觉悟、教育等七章。全书讲求调查的细致与全面,以及解读的深入与系统,为民国社会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一个典型范本。 《监狱学》系统梳理了中外监狱学理论、行刑制度、感化教育、出狱人保护等学说,与其他学者相比自成体系,代表了1930年代监狱研究的最高学术成就之一。难能可贵的是,从本书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民国时期的监狱学者们,为了应对西方监狱文明的挑战并收回旁落的治外法权,承续前清监狱学前辈的精神,致力创办新式监狱事业的努力与执着。 《中国之棉纺织业》是方显廷的代表作,是一部对中国棉纺织业进行全面调查与研究的重要著作。全书包括八章:中国棉纺织业之历史及其区域之分布、中国棉花之生产及贸易、中国棉纺织品之制造与销售、中国棉纺织业之劳工、中国棉纺织业之组织、中国之手工棉织业、中国棉纺织品之进出口贸易、中国棉纺织业之回顾与前瞻。全面论述了中国棉纺业历史与现状。书后附有大量统计表格,对了解中国棉纺织业历史及其发展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新政治学大纲》一书最早出版于1940年,在学术研究体系上有其独到的特色,是邓初民先生政治学著作中最具有代表的著作。本书以“阶级矛盾”的展开为线索,突破了传统政治学即是国家学的研究体系,建立了一个新的包括国家、阶级、政党、政府、革命等在内的政治学研究体系。本书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体系中的占有特殊地位,非常值得一读。 《中国文化的展望》是作者晚年最重要的著作,是现代思想史上一部重要文献,出版后在台湾、香港学术界反响强烈,许多知名学者撰文评介,称其展示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追求中国现代化的学术良心与道德勇气”,是“讨论中国文化问题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在大陆学术界也有相当的影响,被人誉为“不能忽视的中国经典”。作者具有世界性的学术视野,因此对中国历史文化变迁的探讨不仅仅局限于传统中国文化,对“中西文化论争”这个问题的探索具有比大陆同等所不具备的视野。书中采用了西方社会科学的许多概念及逻辑分析的方法,可谓中西合璧。按照作者自己在本书序言中的说法,本书欲在“论列中国近百余年来的社会文化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反应”的基础上,“试行导出中国社会文化今后可走的途径”。 《魏晋清谈思想初论》作者在学术研究领域涉猎广泛,举凡历史、文学、考古、宗教、经济、古代思想文化,皆做过深入探究,且多有建树。《魏晋清谈思想初论》即是他在思想史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该书对魏晋时期玄学思潮进行了总体上的梳理。作者充分发挥自己作为史学家的特长,将清谈思想放在两汉魏晋整个大的历史背景下,依据丰富的史料和缜密的分析判断,挖掘清谈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来龙去脉,发现其中各个代表人物的思想观念与整个时代思想大潮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科学方法论科学概论》简介:《科学方法论》依据作者在北京大学的讲稿编撰而成的,作者在客观世界中现象的因果联系之基础上,最为注重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西方哲学界在科学思维方面主要的思想,可以说在当时的中国是最全面、最有力的,与作者的其他著述、活动一起,为在中国传播科学的价值作出了贡献。 《科学概论》建立了一个相当完备系统的科学宇宙论体系。这是他作为科学派的主将加入当时的科学与玄学大论战,对论战中所涉及的主要哲学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与探讨之后,所作出的最有份量的贡献。他对当时的经验论科学主义具有重要影响,之后的科学主义思潮由对传统本体论的拒斥转向了对哲学本体论的重建,可以说《科学概论》是上世纪中国科学主义思潮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现代中国文学史》是一部广义性质的文学史著作,并不局限于以文论文,就诗论诗,而是在极其宽广的背景中,阐述了清末民初学术兴衰得失递变的轨迹。它无疑是今天研究我国近代文学历史发展和了解那一时代政治、社会思想、心理等方面的历史风貌的一部重要史料。 《认识论》包含张东荪《认识论》一书以及一篇后续文章,仍以《认识论》为名,展示了张东荪的多元认识论思想及其发展。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本书第一次出版。 《明清史讲义(全两册)》为孟森先生20世纪上半叶在北京大学授课的讲义。全书以时间为线索,运用大量史料,对明清史的重要史实和制度演变进行了全面考察,对历任统治者统治期间内部和内外部的各种利益争斗予以了特别关注,对朝代兴衰的原因也予以了深入剖析。 《中国法制史概要》是公认的法制史名著,堪称以近代部门法理论研究法制史的经典性著作。本书与传统法制史研究重考据不同,着重按照法律门类系统梳理史料,其关于中华法系演进的理论独成一家。本书为作者数部著作中影响最大的一部,被法学界誉为开专题史研究之先的著作。几十年来,这部著作影响着海峡两岸的几代法律学人。 《通史新义》分上、下二编,上编论述社会史料研究法,系统阐发史料考订与事实编比的理论;下编论述社会史研究法,详解社会史的著作法及相关问题。举凡历史学和历史研究的概念、原理、系统、研究步骤和研究方式等,本书皆有涉及并做深入论述。本书虽以西方理论为依据,却做到了尽量与我国传统史学理论相结合,所举例子亦多见我国史事,可见作者融合中西史学之努力。 《中国哲学史大纲》简介:在传统中国,经学凌驾于所有的学术之下,而胡适的这部中国哲学史,将其当成独立学科,将经学与之剥离开,因此冯友兰说“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适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中国哲学史的近代化,其实也就是学术转型,由经学范型转向西学范例,由此可见胡适的创始之功的意义。 《法相唯识学》收入太虚法师阐述法相唯识学的重要讲演和文章57篇,书前有王恩洋、张化声等人为其中《法相唯识学概论》所作的10篇序。全书内容包括唯识理论类、唯识答辩类、唯识学通疏释类等。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价值。 《陈康:论希腊哲学》简介:陈康对希腊哲学的研究,尤其是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研究具有国际声誉。本书是陈康先生关于希腊哲学的论文集,可以说代表了汉语希腊哲学研究的水平,由作者的学生、著名希腊哲学研究家王太庆、汪子嵩编集。 《中国救荒史》根据各种可靠的历史资料,运用统计方法,第一次全面探讨了中国历史上自远古以迄于民国历代灾荒的实况及其演变趋势和特征,同时分析了灾荒的自然、社会成因及其相互关系,并从人口流移和死亡、农民起义、民族之间的战争、经济衰落等方面,就灾荒对社会的实际影响作了较具体的论述。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对相应历史时期的灾荒救治思想进行了科学的归类,系统而清晰地揭示出中国数千年救荒思想的全貌和发展脉络。同时,《中国救荒史》还详尽探讨了历代救荒政策的实施及其利弊得失。 《康德的知识学》是作者几十年研究康德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无论分析与证明,批判与另立学说,都有令人信服的根据,是一部代表汉语学术界康德研究最高水平的著作。
  • 北京伽蓝记

    作者:释永芸,岳红

    实地踏查走访,仔细梳理文献,图文并茂 ——追溯北京数百座寺院因缘,探寻佛教千余年文化传承 以伽蓝之成住坏空,照见人世的兴替起落。 《北京伽蓝记》是释永芸法师自台湾佛光山到北京语言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以北京寺庙为着力点,通过北京寺庙的变迁沿革来考察佛教文化在北京的传播历史,并联合作家岳红将考察探访与研究的结果整理成书。本书共八章,第一章是以时间为序阐述佛教传入中国的融合与开创之历程,宏观勾勒全书架构。第二到六章,以时间为序对北京各时期的代表寺庙进行了详实的介绍,第七章以地域作为叙述纬度,补充前几章的介绍,最后一章以“北京佛教大事记”贯通古今,简洁而明晰的梳理出北京佛教文化传承发展的历程。全书结构清晰,文字干净节制,寓作者独特感受和见解于简洁叙述之中,图文并茂,深具可读性与资料实用性,对了解北京的佛教文化、城市建筑与历史都有相当高的价值。
  • 多桑蒙古史(上下册)

    作者:[瑞典]多桑

    中国断代史研究诸科中,元代是国际性的项目,其原因在于这一时段的蒙古民族的历史活动,特具世界性的意义,建都于今北京的元朝,不只取得了统一全国的成就,而且向外发展,达到今天东欧各地,建立了察合台、钦察、伊儿等汗国,既对这些地区各民族的历史走向发生了重大影响,又把中国传统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内外交流,推进到一个更高更广的层次。为此,全面地了解和研究我国元代和蒙古民族活动的历史,有必要参考传统载籍以外的更多的历史文献。《多桑蒙古史(套装上下册)》作者以东方学家著闻,这部用法文撰写的巨作,参用了大量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史料,不仅对蒙古民族在中亚西亚及欧洲的活动史实作出了详细叙述,也为《元史》等传统载籍的研究和运用,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源,以此获得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介和广泛使用。
  • 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

    作者:李家驹

    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成立和开业,标志着近代中国出版史及文化史的一个新里程。从此商务印书馆走进中国近代史,并且起着转换文化及改变历史的作用,生产新知识、培养新国民和促使新社会的诞生。 百年来,商务印书馆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极其巨大而重要。正因如此,与商务印书馆有关的历史也越来越受人注意和重视。最近十数年间关于"商务史"的论述也越来越多,其中有以"馆史"形式出现的,如北京商务主编的《商务印书馆九十年》、《商务印书馆一百年》及《商务百年大事记》,台湾商务出版的《商务印书馆一百周年/在台五十周年》等;也有环绕着"商务人"而写的各种传记和轶闻,如叶宋曼瑛的《从翰林到出版家一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柳和城的《张元济传》、蒋复璁的《王云五与近代中国》及王建辉的《文化商务:王云五专题研究》等;也有从出版史或不同文化角度切入的一些著作,在此不一一介绍,详细情况可参《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之第一章;总言之,"商务史"及相关研究在近年来相当蓬勃,俨然使商务印书馆的研究和论述,如百川汇海,推向和形成为一个以"商务"为中心的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即"商务学"的出现。
  • 中国占星术的世界

    作者:[日]桥本敬造

    本书为日本著名科学史专家与中国文化研究者桥本敬造的一部力作。作者通过和西方古典天文学的比较,解析了中国古代的星相世界,揭示了中国天文学的特色以及和占卜、五行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全书论述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好读易懂,极富知识性,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 商务印书馆:民间出版业的兴衰 (平装)

    作者:杨扬

    《商务印书馆:民间出版业的兴衰》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 革命法制和审判

    作者:[法] 罗伯斯比尔

    《革命法制和审判》,本书内容关于革命法制和审判的历史。
  • 古代的地理学

    作者:波德纳尔斯基

    《古代的地理学》内容: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古代的地理学》对于古代著作家的原文都弁以前言,其中提供关于这些著作家的略传和他们的地理观点。
  • 马可波罗行纪

    作者:[法]沙海昂

    本书是一位13世纪的威尼斯人记述他经行地中海、欧亚大陆而游历中国的奇书,曾风靡世界。在本书的众多中译本里,冯承钧先生的译本至今仍是学界公认的最佳译本。该书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将地大物博的中国向欧洲人作出报道的著作,它记录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的许多国家的情况,而其重点部分则是关于中国的叙述,以大量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这些叙述在中古时代的地理学史,亚洲历史,中西交通史和中意关系史诸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 论世界帝国

    作者:(意)但丁

    论世界帝国》是但丁的政治理论代表作,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这部书里,但丁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政治理想,既建立一统天下的世界帝国。全书共分三卷,分别阐述了三个基本论题:第一,为了世界的福利有必要建立一统天下的世界帝国;第二,罗马人有资格掌握这一尘世帝国的权力;第三,这一世界帝国的权力直接来自上帝,而不是间接地受自上帝的代理人——教皇。
  • 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上下册)

    作者:【英】亚·沃尔夫

    《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套装上下册)》(作者亚•沃尔夫 )可以说是关于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的一部经典著作。它以时间为序,概括地总结了那个时代世界上发生的自然科学与人类思想相结合的典范,正是这种有效的结合推动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套装上下册)》内容丰富,知识面广,囊括历史、科学、哲学等方面,是帮助我们深入研究那个时代的一本百科全书。
  • 首演

    作者:[美] 托马斯·F. 凯利

    《首演》描述了五位西方音乐巨匠的五部代表作的首演情况,分别是蒙特威尔第的《奥菲俄》、亨德尔的《弥赛亚》、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以及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作者不仅细致描绘了这几部作品产生的文学背景、社会背景,并且大量引用了首演时的海报、评论文章、音乐家的通信等原始材料,对当时的娱乐场所、剧院形制、人们的欣赏习惯等进行了严谨的人文学研究。
  • 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全二册)

    作者:威美尔曼

    《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是出版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历史名著,它体现了德国历史编纂学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优良传统。几百年来,德国封建统治阶级对于1524-1526年的农民战争极尽污蔑之能事。本书以历史为武器向当时的反动统治者——德意志各邦封建君主所进行的一种战斗。本书不仅为历史研究提供了这方面的丰富资料,而且作者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研究历史的目的也是值得借鉴的。
  • 克拉维约东使记

    作者:[西班牙] 罗·哥泽来滋·克拉维约

    本书是15世纪一位西班牙公使奉国王之命觐见帖木儿的往返旅记。书中翔实的叙述了作者游历中亚各地时的所见所闻,因此,本书除具有历史资料价值外,还可以帮助人们一窥500年前中亚各民族的文化成就和生活情况。在中亚史地学上,这本书可作为马可波罗纪行后的又一重要作品。
  • 中国史学名著评论

    作者:陈垣

    本书收录陈垣先生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燕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校历史系大学生开设的“中国史学名著评论”课程讲义,以及来新夏先生的听课笔记。主要内容为“取史学上有名之著作,而加以批评。每书举作者之略历,史料之来源,编纂之体制,板本之异同,以及后人对此书之批评等等,以为学者读史之先导”。并附陈垣先生的课程讲稿、教学札记等完整手迹影印,极为珍贵。本书为后学读史提供了颇有价值的门径,实为历史学学习必读之书。
  • 古代地中海和中国关系史研究

    作者:余太山

    古代地中海与中国的关系乃指希腊、罗马世界和中国的关系。第一组辑录和诠释中国史籍所载古代地中海世界及其与中国中原王朝关系的资料。第二组讨论古代地中海世界与中国北方游牧诸族的关系。 公元六世纪之前,中国中原王朝对地中海世界的了解非常模糊,传说盛行。大部份传说竟出诸中国人自己的想象。这表明当时中国人对地中海世界是多么向往!反过来,希腊、罗马史家对中国中原王朝的了解同样十分模糊。 同一时期,地中海世界与中国北方游牧诸族之间关系却比较密切。所谓草原之路至迟在公元前7世纪已经形成,商人、使者的往来,尤其是部落的迁徙,不仅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也架起了沟通东西文明的桥梁。 游牧诸族没有留下文献,我们主要是通过西方史家的记录来了解他们与地中海世界之间的关系,尽管这些记录需要推敲之处不少,但实质性交往无疑是存在的。与此相对,这一时期地中海世界与中国中原王朝之间的联系,不管抱着如何美好的愿望,也祇能找出一些蛛丝马迹来。 中原王朝对地中海世界相互了解之模糊以及北方诸族与地中海世界之间关系之密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早期地中海和中国的关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这样一幅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