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自由主义

  • 中国文化的展望

    作者:殷海光

    殷海光是20世纪50、60年代台湾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撰写的大量文章、著作,批判专制极权、传播民主理念,这些著述以其深刻的思想、缜密的逻辑、饱蘸激情的文字影响了海外知识界和民众。 《中国文化的展望》是殷海光晚年最重要的著作,现代思想史上一部重要文献,学术界称之为“讨论中国文化问题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全书采用西方社会科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些概念及逻辑分析的方法,讨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作者的视野开阔,具有世界的眼光,在分析中国文化时总是把‘中国’作为世界体系中的一部分对待,同时,殷海光在此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着最低限度的普世标准,作为不同文化的共同底线。这个普世标准就是而且应该只停留在制度层面,即民主自由的制度。
  • 社群主义

    作者:俞可平

    社群主义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最新发展,它是在批评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产生的。社群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形成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两相对峙的局面。社群主义是个人主义极端发达的产物,是对个人主义不足的弥补。它的价值只有在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极端发达的前提下才得以凸显,它自己的不足也只有通过自由主义才能得以补偿。离开发达的自由主义就无法真正理解社群主义,离开自由主义谈论社群主义就会发生时代的错位,这种错位的后果很可能是危险的。社群主义似乎类似于集体主义,但对社群主义进行研究却可以预示的未来社会的分化方向。本书在介绍了新自由主义一社群主义之争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流变之后,着重论述了社群主义的方法论和价值观,特别是社群主义关于自我、个人、社群、认同、权利,美德、公益、国家等的观点。最后作者还简要分析了社群主义对当代西方政治学理论及实际政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在集体和社群的价值被不断高估的西方,“自由及其局限”一度成为主流,社群主义应运而生。以至于有人说,20世纪70年代政治哲学的主题是新自由主义者的正义,而80年代政治哲学的主题则是社群主义者的社群。在20世纪90年代,正义和社群两者同时成为政治哲学的主题。 对于长期饱受集体主义浸淫,如今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讨论社群主义,究竟是早还是晚?这就需要从政治哲学的视角,进入社群主义的思想内核。本书作者,十年前曾因“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引起轰动的著名政治学者俞可平,在梳理西方政治哲学流变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社群主义及其价值,并明确指出,离开自由主义,谈论社群主义的后果是非常危险的。
  • 曼德拉传

    作者:[美]查伦•史密斯

    一个政治家的救世良方不在于其所言,而在于为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所做的事情。本已是一名成功律师的曼德拉,牺牲了事业,牺牲了家庭和自由,深陷囹圄二十七年,为的就是追求一个不同凡响的理想:为一个有显著裂痕的国家创造一个没有种族歧视和没有性别歧视的未来。 曼德拉决心要解放的不仅仅是南非黑人,而是所有的南非人。他的伟大之处正是在于,他敢于有超乎寻常之举,经受得住朋友的批评,向敌人伸出和解之手,以及尊敬那些卑微之人。 本书生动描述了曼德拉作为一位伟大政治家的光辉一生,给我们讲述了他在追求平等、正义和自由的历程中,如何修复了一个分裂国家的受伤之心。
  • 大争论

    作者:[美]尤瓦尔·莱文

    内容简介 两个世纪以来,美国的政治生活一直存在着左和右的分野。作者发现,要寻找这种左右分野的源头,伯克和潘恩是最好的代表人物,因此作者带领大家追溯到法国大革命时期,从源头寻找美国政治思想分化的源头。伯克代表着改良的保守主义,潘恩代表着更新过的进步主义。他们两人的观念分歧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堕胎、福利、教育、经济政策。 编辑推荐 《大争论》是系统梳理左右派起源的第一本书——是什么让保守派更加保守,自由派更加自由?探寻政治秩序的起源,梳理两大阵营的思想分野。 《大争论》讲述了政治史巨擘的思想发展之路——伯克与潘恩,他们的理论塑造了当代世界的政治格局,他们是现代政治学的启蒙者。全景再现时代巨人的家庭、工作履历、思想际遇,逐一分析《常识》《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等醒世名著的诞生及传播。 《大争论》镜鉴今日的政治现实——“大政府”还是“小政府”?“全民医保”还是“私人医保”?“巩固维护”还是“破旧立新”?历经两个世纪,二人的辩论影响着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大争论》思辨中国式的政治哲学——为政治史盲做复明手术,启发更理性的辩论。 《卫报》《华尔街日报》《国家评论》《华盛顿邮报》专文书评,胡佛研究所、《华尔街日报》联合访谈。百年论战,塑造美国政治格局;千篇著作,直掀美法革命狂潮! 名人推荐 莱文对起源问题进行了清晰且全面的调研,这不仅是关于历史思想的研究,也是对第一原则的召唤。同伯克与潘恩一样,莱文坚信哲学被埋没在了政治的不堪中。 莱文的书既简亦繁:他以悲悯的口气描述了二者史诗般的争论,因此他的书在粉碎意识形态方面的自满情绪上起到了积极影响。在当今一片狼藉的极端氛围下,《大争论》甚至可能称得上带有一些公益服务的性质。 ——里昂•维斯提耶 媒体推荐 两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在这场具有深刻洞见的18世纪政治辩论中预见了激进派与保守派的现代分歧。莱文清晰地分析了潘恩与伯克之间对立的意识形态,成功阐释了伯克思想的持续关联性,并提出了对于革命性超越极具先见之明的批判。 ——《出版者周刊》 《大争辩》一书很好地呈现出了传统政治的潜在丰富性。它提醒我们,政治是一件严肃并需要智慧的事,理应得到比肤浅与嘲讽更合适的对待。它还提到,即使左派与右派对于人类繁荣原因有着不同的理解,但都根植于同一种欲望,一种希望政治服务于人类繁荣的欲望。 顺带一提,伯克的右派选择是对的。 ——佩吉•努南,专栏作家,《华尔街日报》
  • 天平集

    作者:秦晖

    社会良心的呼吁———读秦晖的《天平集》 作者:何清涟 什么是社会公正?社会公正与公平之间是什么关系?公平与效率在目前的中国还值不值得关心?这就是目前深深困扰国人的一些问题。最近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的提法,说中国现在的上层人士关心自由,而下层人士则关心社会公正。这话倒是在无意中揭示出了一个问题:上层人士在不公正的社会环境中属于既得利益者,倡导公正(包含起点与规则公正)即反对机会不均等,这样一来反而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因为在起点不公正与竞争规则不公正为先决条件的积累财富的竞赛中,那些大获全胜的上层人士们当然不会关心公正,而只关心他们是否能在这种无秩序的状态中享受多大的自由。 所有对上述问题关心的人士,不妨将秦晖的《天平集》找来一读。 凡对中国本世纪90年代思想史有兴趣的人,必然会注意到秦晖的思想。在思想界不少人士已放弃了对政治资本与经济资本之间互动关系研究的今天,秦晖数年来一直坚持呼吁社会公正在社会转型期的重要性,《天平集》汇集了秦晖数年来研究的思想结晶,其中有不少曾在思想界引起深深关注的名篇,如《公正论》、《起点平等如何可能》、《公正、价值理性与反腐败》、《公正为道德之基》就是对公平与效率、公正与公平在学理上进行了深入厘清的名篇。 至今为止,大多数中国人在谈到公正与公平两个词语时,不太去分清二者之间的歧义。秦文指出,justice(公平)与fairness(公正)这两个概念在英文原义中是明显有别的。在西方,“公平与效率”之争,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情感法庭与理性法庭、人文关怀与科学主义、道德标准与功利标准这类几乎是永恒的争论背景下的一个政治或经济问题,但所有论者都并不把更正置于与下列构成的“鱼与熊掌”的关系中。换言之,如果公平(结果平等)与效率也许不能两全的话,那末公正与效率是必须两全的。近年来,西方一些学者尽管反对平等优先,却不会反对公正至上。概言之,这种公正至上一是体现为“起点的公正”(机会均等),二是“作为规则的公正”。 作为规则的公正(竞争的公正)不难理解,也没多少人对此提出歧义,但起点公正(即形式的公正)时下被部分中国思想界人士视为不可能,在“起点平等如何可能”一文中,秦晖阐明了起点平等的意义所在:起点平等既不是来自于“人们对一切人生而平等”的单纯自然状态的实际体验,更不是起源于“宙斯的裁决”,也不是基督教价值观的体现,而是作为规则平等的逻辑前提而取得其先验意义的。如果对规则平等的“规则”不做出某种限定的话,“规则”与“平等”就不可能关联。如奖勤罚懒是规则,优胜劣汰是规则,而“成则王侯败者寇”、“有枪就是草头王”也是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规则平等”孤立起来看,就会造成一个悖论:不平等的规则是否意味着平等?———这是秦晖对时下国民平等观一个盲点的厘清。同时秦晖还进一步叩问:谁有权立下规则以及立规则者与“规则”约束下的众生间是什么关系?为在逻辑上必须认定在规则之上另有原则存在,这一原则就是起点平等,没有起点平等就没有规则平等,从而也就不会有公正。想参加赛跑就得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想参加球赛就得0比0开场。 秦晖提出起点的公正在时下自有大意义在。在国际社会里,收入分配过分悬殊对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转换有着不可低估的不利影响。因为收入分配不平等,意味着收入集中在少数富人手里。其必然结果是这个国家的产品和劳务将会倾向于满足少数富人的需求,这将引导有限的资源流向满足富人的高档消费品和奢侈品生产部门,刺激这些部门的畸形扩张,一般表现为第三产业及第三产业中的尖端产业过分膨胀。我国前些年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就是明显的教训,如当时的房地产开发商都将眼光放在别墅及豪华住宅上,结果导致大量建设资金沉淀,而房地产这一“龙头”产业一旦不成其为经济发展的“龙头”,就导致需求不畅,市场疲软,失业增加。印度尼西亚在苏加诺家族把持下,放纵特权攫取财富,操纵舆论,使得这一个小小的国家问题成堆,正如国际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印尼政权坐在火药桶上”,如今这火药桶爆炸,让各邻国担心不已,不知什么时候印尼的灾难余波会波及自己。其余如“巴西病”,“印度病”,追根溯源,其由来莫不和其多年来一直忽视社会公正有关。 秦晖的专业虽非经济学,但他近些年来有关经济问题及社会公正的研究却为中国的经济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由贫困、收入分配等构成的社会公正问题已超出经济学范畴。只要是深具人文关怀的经济学家,一旦将其视角由数量化的经济领域转向包括分配不公在内的社会公正领域,就会跨入经济学之外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伦理的、心理的综合领域,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可以说,由贫困、收入分配等构成的社会公正问题已超出经济学范畴,而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不仅需要经济方面的技术专家,更需要深具人文关怀的“超经济学家”。
  • 潘恩选集

    作者:托马斯·潘恩

    本书包括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思想家潘恩的四部著作:其中《常识》和《林中居民的信札》作为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启蒙著作,集中批判了英国君主制的专横腐败,提出北美殖民地应当脱离宗主国,获得独立自由,是北美革命的思想武器。《论人权》批判柏克对法国大革命的攻击,集中阐述了《人权宣言》中的天赋人权思想:批判封建等级制和君主政体,提倡、赞扬代议制和共和政体,强调理性在政体中的作用。《理性时代》是阐述宗教思想的著作。作者主张信教自由,废除国教,并且揭露了《圣经》内容的自相矛盾与荒诞。
  • 古典自由主义

    作者:大卫·鲍兹

    《古典自由主义:入门读物》用无数证据捍卫了古典自由主义,是让那些大政府、保姆政府的最后辩护士们闭嘴的令人振奋的一击。大卫·鲍兹用平和的语调,揭示了深藏于美国最深处的理想,以及对个人自由的显而易见的尊崇。 ——威廉·维尔德 美国这个国家由无数从内心深处信仰个人自由和个人责任的人组成。本书把人们这种内心深处的信仰用语言表达了出来。美国也是一个到处都是政客、学者和自以为是的精英的国家,这些人打心底里不相信自由和责任。本书狠狠踢了这些人的屁股。 ——P.J.欧鲁克 在这个年代里,政客们口口声声说,大政府时代结束了,却以此为借口来追求一个更大更糟糕的政府。这时有人能够写一本书,回顾我们传统的每个方面,对古典自EB主义的基本原则进行描述,并且可读性强,信息丰富,的确是一件让人耳目一新的事情。大卫·鲍兹的这本入门读物将历史、哲学、经济学和法学结合在一起,杂以各种逸闻掌故,恢复了美国政治思想中的一个关键传统,并把它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件值得赞誉的事情。 ——理查德·爱泼斯坦 大家公认“大政府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政府无法履行其承诺的时代,尽管它一如既往地规模庞大。哪里出问题了?关于人性在政治中表现的哪些基本假设出错了?读一读《古典自由主义:入门读物》你会找到答案。” ——芝加哥先驱报 出版前言: 《古典自由主义:入门读物》在中国的出版象征着两个激动人心的进程:一是世界人民相互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二是在经过一个世纪的战争与国家主义的肆虐之后,和平与自由的理念正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 也许看上去这本书在中国的出版时机并不凑巧。目前,从法国总统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在宣称“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完了”。一个美国中左派知识分子甚至欣喜若狂地说:“古典自由主义完蛋了”。这些批评家们是短视的。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古典自由主义的理念——法治下的自由。 对于始于2008年末的这场经济危机,我们首要的任务是了解它,搞清楚它的起因。这是一次由政府管制、政府补贴和政府干预引起的危机,自然不可能用更多的管制、补贴和干预来治愈。克利斯托夫•希钦斯在他的文章中说:“次贷与衍生金融工具的恐慌摧毁了我们对信用的信念,但是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其起因是每个人都被许诺可以得到一切,而结果是每个人都上了民粹主义的当”。
  • 自由主义批判史

    作者:[意]多米尼克•洛苏尔多

    在政治术语和学者的论著里,自由主义是世界历史中一种积极的力量;自由的社会可能曾容忍了一些罪恶,但那只是实现普遍自由过程中的偶然产物。洛苏尔多反对此种说法,他揭示了自由主义的内在矛盾:它是一种无力践履自身理想的意识形态。本书中,他以批判柏克、洛克、孟德斯鸠、富兰克林、杰斐逊等自由主义先驱开篇,指出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哲学立场和意识形态,自始就与奴隶制、殖民主义、种族灭绝、种族主义和势利眼之类最反自由的政治行为密切相关。 自由主义的功绩太突出,优点太明显,故而大可不必把其他想象出来的功绩和优点也归之于它。本书撰写的初衷,是反对普遍的盲视事实和美化自由主义的行为,最后它被写成了一部“反面历史”。若要得到扎实的历史理据,首先就必须向圣徒传记说再见。 ——多米尼克·洛苏尔多 洛苏尔多在自由主义中看到的,既不是自由的神话,也不是一种纯为谋求统治的信仰。和现代怀疑论的大师们一样,他看到了解放和征服的辩证对立。任何自认为了解自由主义历史的人,读过本书后都会感到惊诧。 ——柯瑞·罗宾(Corey Robin) 作为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多米尼克•洛苏尔多具有非同寻常的洞察力。他这部新著探究了自由主义的阴暗深处,指出了其根深蒂固的、常令人反感透顶的弱点。 ——意大利新闻报 自由主义太重要了,因此,不能让自由主义者控制它。 ——意大利时报
  • 爬坡

    作者:胡昊

    《爬坡》以作者在七大热门领域中工作的经历、十年外企打拼过程中的思考以及北美顶尖商学院的体验为蓝本,总结提炼了职业生涯入门、转型、晋升、突破的经验、方法和技巧,为广大青年朋友们讲述了一个生于寻常百姓家的年轻人在一个又一个人生挑战和选择面前,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不懈努力从“草根”成长为“金领”的经历。《爬坡》不仅是一位“70末”的“青春励志故事集”,更是一部“职业成长实战录”,跟随作者成长的脚步详细解读大学就业、简历撰写、面试技巧、MBA申请、北美留学以及职业转型不可不知的方方面面,深入浅出、开卷有益。
  • 自由论

    作者:(英)以赛亚·伯林

    简介: 本书是以赛亚·伯林最重要著作《自由四论》的修订与扩充版,在英国政治思想史上被誉为继弥尔顿《论出版自由》、穆勒《论自由》以后第三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伯林因此书表达的思想,成为二十世纪复兴古典自由主义价值的最重要思想家之一。伯林著作的编辑亨利·哈代讲述了本书的缘起,修订了文本,确证了引文的出处,收录了伯林其他论自由的著作,伯林的自由观念因而得以完整的体现。三篇附录取自伯林的未刊著作,有助于我们理解伯林信念的核心。伊安·哈里斯的文献综述展现了“以伯林为中心”的英美实践思想的最新进展。 导读: 在当代政治哲学的兴盛中,伯林的著作起到了特殊的重要作用。它激发了持续、昂扬更是富有启发性的辩论。它涉猎广博,既有磅礴的历史感,又有鲜明的现代情怀,在当代学术进展中使政治思想突然变得令人激动并充满乐趣。 ——罗纳德·德沃金 平等的公民各有其不同的因而也是不可公度、不可调和的善的观念,伯林的这个毕生信念,对自由主义来说是核心性的。 ——约翰·罗尔斯 这个人告诉我们非常重要的真理,我们因为党派偏见或者因为对理性的狭隘理解而难以倾听的真理。他告诉我们道德的悲剧性与复杂性,告诉我们相互冲突的希望可能导致的不幸。但是他也向我们提供另一种希望:如果我们能公正地坚持这种复杂性,这种悖论,并在同情的理解中调和那些不可公度的道德之善,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便不难相处。 ——查尔斯·泰勒
  • 自由之路

    作者:罗素

    《自由之路》原中译本长达五十余万言,其哲理性及喻理性均不敢指逆,但就生活于信息爆炸,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今国内读者而言,难得将全书从头至尾地通读。“思考·思辨·思索”译丛所选定的《自由之路》较好地体现了罗素的烈社会关怀风格和正义、良知、壑智、温情、多姿多彩的博大胸襟。在书中,作者凭借他丰富的政冶的现实社会中,体现超越相对的人生自由,他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简要地考察了一下壮大过程,继而对它们进行批判地分析,虽然其中没有哪一派是尽善尽美的,可它们都对未来社会的蓝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读《自由之路》,可使广大读者了解自己的根本意义。
  • 自由的基因

    作者:[英] 丹尼尔·汉南

    本书讲述了自由的故事,解释了为什么自由与其说是“西方的”、毋宁说是“英国的”独特发明。它向我们揭示了欧亚大陆西端一角湿冷孤岛上的居民如何偶然间发现了国家是个人的公仆而非主人的观念。 这一革命性观念创造出了财产与契约的概念,反过来又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资本主义进程。在这个民族的历史上,第一次生长出了奖励创造生产、而非弱肉强食的制度;这套制度被讲英语者所携带,一路漂洋过海,或者借助殖民统治者的强制推行,或者经由忠诚的拓殖者自觉履践,在1787年的费城,以纯粹和精妙的形式凝结在美国宪法中。 自由是英语民族成功的秘密,已经成为现代人集体潜意识的一部分。今天,我们视它为理所当然,以至于常常忘记了这一价值正是繁荣与有序的基础。本书带领我们快速回顾这段历史,启迪我们思考应如何面对未来。
  • 自由人的平等政治

    作者:周保松

    自由和平等,是道德理想,是政治实践,而非自有永有之物。人类历史充满对自由和尊严的践踏。自由主义的理想,是建立一个自由人平等相待的社会。本书的目的,是解读和评价罗尔斯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自由主义的道德和政治内涵。
  • 启蒙的进化

    作者:邓晓芒

    《启蒙的进化》收入邓晓芒教授近年来有关启蒙话题的一系列文章,其主旨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如何在目前形势下酝酿新的一轮启蒙思潮,内容涉及对20世纪启蒙的理论反思,以及教育和女性、传统与现实、追思与回忆、书与人,以及作者为《南风窗》杂志所开专栏的全部专栏文章。每篇一千多字,讲一个当下发生的现实问题。相对集中的议题,深刻而平易文风,读来尤如醍醐灌顶,代表了一位真正知识分子的拳拳历史责任之心。
  • 论北大

    作者:钱理群

    本书乃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先生经年论北大之文章合集,亦为先生与北大半生因缘之文字见证。对于北大,北大人,北大精神,北大传统,钱先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为之期许,为之歌哭,为之浩叹,为之神伤……发而为泣血之论,激切之语。正所谓爱之愈深,责之愈切,如是,方可体会先生辛辣文字背后的热诚与温情。 本书虽说论的是北大,但又不止于北大,所谓北大者,当是中国一象征耳。先生虽已离开北大,仍念兹在兹,本次文章结集盖为即将到来的北大一百一十周年校庆,当然,这是一个北大老教授个人的纪念,民间的纪念,无关乎庙堂之堂皇与威严。
  • 自由民主的理路

    作者:江宜桦

    自由民主体制是一个值得不断诠释、反省、改进的社会制度。本书从政治思想的角度切入,分析西方自由民主体制的渊源、发展与困境。作者认为,当前西方自由主义过于强调个人主义、普遍主义与中立性论旨,已产生不少偏差,因此建议我们善用自由主义传统中的其他资源,发展一种比较社会化、特殊化、偷化的自由主义类型。在民主政治方面,作者同样认为代议制度有其局限,必须济之以参与民主与审议民主的精神。
  • 思想与方法

    作者:殷海光

    《思想与方法》是新生代学人贺照田先生选编的殷海光文集、散论及手稿,有些系初次面世。关于本书,正如贺照田所说:有多少生命在通过殷先生而相互感知,相互遥望。本书就是献给所有这些人们。
  • 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

    作者:亨利·梭罗等,何怀宏(编)

    《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在选辑译稿过程中,不同篇目约请了分别的译者和作者,而各篇目的内容间有相互引录的现象,所以在整部书中,出现了同一段原文不同译法的情况,为了文意上的连贯性,也为了珍视译者各自独特的行文风格,书中留存了此类差别而未加丝毫凿作,对于此不算规范的做法,请读者谅解。   最后,要感谢《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的编者何怀宏先生,他于病中为《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的顺利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特此致谢。
  • 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理论

    作者:石元康

    本书所收录的文章讨论的是当代一些自由主义者的理论。这些文章以介绍理论为主,但同时也对它们提出批评。希望这些文章能使大家对当今最重要的哲学体系有所认识,并且对它所处理的问题去作一些思考。
  • 被检验的人生

    作者:[美] 罗伯特·诺齐克

    哲学界各主要流派影响较大的著作,通过有选择的译介,旨在增进文化积累,拓展学术视野,丰富研究课题,为了解和研讨现代西方哲学提供系统而完整的第一手资料,以利于理论界、学术界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研究和借鉴。 商品描述 罗伯特•诺奇克是20世纪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在《被检验的人生》一书中,诺奇克以才华横溢的思辨方式,传承苏格拉底的精神,探讨了亲情、爱情、性、幸福以及大屠杀、宗教信仰、政治和智慧等人生重大问题,旨在揭示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生活,使哲学重返人生这一最重要的主题。 媒体推荐 “想象一位杰出的有智识的朋友。。。。。。充满好奇心和富有智慧,他博览群书,对于你所关心的问题,他在书中不遗余力地给你提供指引。这就是阅读《生命的反思》一书的情景。——《理性》杂志;诺齐克是20世纪最富有原创性的思想家,他在本书中重新阐发苏格拉底提出的关于人生的问题,并使之耳目一新,同时揭示了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值得去实践的人生。书中大胆地对爱、创造性、幸福、性、父母和子女、大屠杀、宗教信仰和政治、智慧等的反思和阐发,扣人心弦。本书将哲学带回到了普通人的身边,启发人们思考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