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史学理论
-
The New Cultural History
Across the humanitie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have come into question as scholars have acknowledged their common preoccupations with cultural phenomena ranging from rituals and ceremonies to texts and discourse. Literary critics, for example, have turned to history for a deepening of their notion of cultural products; some of them now read historical documents in the same way that they previously read 'great' texts. Anthropologists have turned to the history of their own discipline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ways in which disciplinary authority was constructed. As historians have begun to participate in this ferment, they have moved away from their earlier focus on social theoretical model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oward concepts taken from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terary criticism. Much of the most exciting work in history recently has been affiliated with this wide-ranging effort to write history that is essentially a history of culture. The essays presented here provide an introduction to this movement within the discipline of history. The essays in Part One trace the influence of important models for the new cultural history, models ranging from the path breaking work of the French cultural critic Michel Foucault and 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Clifford Geertz to the imaginative efforts of such contemporary historians as Natalie Davis and E. P. Thompson, as well as the more controversial theories of Hayden White and Dominick LaCapra. The essays in Part Two are exemplary of the most challenging and fruitful new work of historians in this genre, with topics as diverse as parades in 19th-century America, 16th-century Spanish texts, English medical writing, and the visual practices implied in Italian Renaissance frescoes. Beneath this diversity, however, it is possible to see the commonalities of the new cultural history as it takes shape. Students, teachers, and general readers interested in the future of history will find these essays stimulating and provocative. -
历史的再思考
◎全新改版修訂.收入詹京斯訪談錄 ◎史學方法論最佳入門書 盧建榮∕古偉瀛◎導讀.審閱 歷史是什麼?我們可不可能說過去真正發生了什麼事情?可不可能得到客觀性的了解?歷史事實是什麼?什麼是偏見?歷史學家應該發現偏見而予以去除嗎?可能理解古人的想法嗎?歷史是一門科學或藝術?生活在後現代世界的我們,如何重新認識並製作歷史? 「歷史是一種移動的、有問題的論述。表面上,它是關於世界的一個面相——過去。它是由一群具有當下心態的工作者(在我們的文化中,絕大部分的這些工作者都受薪)所創造。他們在工作中採取互相可以辨認的方式——在認識論、方法論、意識型態和實際操作上都有其一定的立場。而他們的作品,一旦流傳出來,便會一連串的被使用和濫用。這些使用和濫用在邏輯上是無窮的,但在實際上通常與一系列任何時刻都存在的權力基礎相對應,並且沿著一種從支配一切到無關緊要的光譜,建構並散布各種歷史的意義。」——凱斯.詹京斯 本書從後現代主義的角度,重新思考歷史的定義,思考歷史與過去、與真實、與偏見、證據,及權力競逐之間的互動關聯。作者以簡潔犀利的辯證,直指傳統史學的迷思,並協助讀者們以歷史性、懷疑性和批判性的自覺思維,在後現代世界重新認識歷史、製作歷史。 -
史学原论
《史学原论》是欧洲实证史学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19世纪晚期实证史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自“五四”以来,《史学原论》在中国史学界直享有极高的赞誉,英译本在国内广为流传。较完整的中译本近百年来唯有李思纯于1926年刊行的文言译本。《史学原论》是对英译本的重译。 -
中国史学史(全三册)
《中国史学史》(全三册) 杜维运 著 商务印书馆2010年7月第1版 内容简介: 杜维运所著《中国史学史》分为3册,共计27章。第一至三章,以中西史学比较的视角对史学史进行了总体性论述,四至二十七章,以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王朝系统为基本框架,重要的史籍、关键的史家都有所体现,分期与专题有机结合。本书在将重心放在史学思想、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的诠释及发明上,将史学史放在历史的发展中考察,同时又照顾到了史学发展的自身进程和史学发展的不同特点。本书首次把中西史学比较研究的内容置于史学通史的逻辑结构中阐述,是中国史学通史在中西比较研究方面的重要突破。作者置中国史学于世界史学之林,将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相比较,在阐述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再以纵向眼光比较中西史学这两大不同史学发展系统的各自特点,二者结合,使中西史学间的比较呈现出立体感。 -
20世纪非主流史学与史家
本书主要讲述和评论了20世纪史学的主要流派之外的非主流史学和史家。20世纪史学的两个主流学派:一个是科学主义史学派,史家傅斯年、顾颉刚以及教育家蔡元培承此科学主义思潮而倡率科学治史;一个是马列主义史学派,郭沫若、翦伯赞等自是重要领袖。非主流史学流派有国粹学派、南高与学衡、战国策派、钱穆的传统史学派、张其昀历史地理学派、南港学派等。著者筚路蓝缕,以五年时间回顾其中之一家——南港学派,评述了史学家朱云影、郭廷以、沙学浚、刘广京、戴玄之、唐德刚、梁嘉彬、李国祁、陆宝千等的学术传承和成就,书写南港学派的宗风、人物体制和学术贡献,回顾和反思20世纪的史学。 -
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
编者序言 三年前商务印书馆委托我编纂一部近现代西方有关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的选集。这里的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其涵义大致相当于当今西方通常所谓的“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以及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史论”。经过和几位同志磋商之后,我们都认为这对我国历史学界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遂决定承担下来。 不用说,这方面的资料浩如烟海,要想编纂一部比较全面的选集,诚非易事。我们从此前斯特恩(Fritz Stern)、盖德纳(Patrick Gardiner)、梅叶霍夫(Hans Meyerhoff)和张文杰兄的各家选本(而尤其是迈纳克[Friedrich Meinecke]的巨著《历史主义的兴起》一书)中,得到了不少的启发和线索;但最后的选择和取舍,终究是要由自己做出,而不能、也不应简单地抄袭前人。古往今来的一切选家,总是根据自己当时的理解来进行选择;因此没有两种选本是雷同的,我们目前的这个选本也不例外。虽然为了搜集、挑选和翻译这些资料,我们也曾付出不少劳动,但遗憾的是有些材料仍一时未能找到,有些选择限于我们的水平未必妥当,而我们译文中的错误和抵悟也不敢自保。这项工作已进行三年有余,不宜再拖,所以暂先结集出版。如有可能,希望过些年后出下一版时,根据专家和读者们的意见以及我们自己今后可能有所提高的水平,再加以增删和核定。 书中所选材料,凡是有中文译本的,我们都尽量采用中文译本;至于没有中文译本的,均由我们自己动手译出。可能我们的译文在数量上要比已有的译文,还更多一些。由于译文不是出自一人一时之手,所以从文字到内容都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已无法强行统一。这一缺点,尚乞读者垂鉴。原文的出处、选者、译者,都已在各章的末尾注明。 参加本书编选和翻译工作的,是清华大学文化研究所的以下工作人员(按姓名笔划):刘鑫、李春平、何冰、何兆武、张立平、柳卸林、程钢、程捷、蒋劲松。最初的提纲是由我草拟的,后来在工作过程中又经过各个参加工作同志的商讨和修订,最后遂呈现为本书目前的面貌。主编工作原请柳卸林同志担任,其后他因工作调动不能继续担任,遂仍由我承乏。程钢同志对全书的组织和统一,做了许多工作。清华大学文化研究所的羊涤生、钱逊、胡伟希、张金华。韩晓华、阎秀芝、张淑琴等同志,商务印书馆的陈应年、武维琴、陈兆福等同志,都曾对我们的工作给予热情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何兆武谨记 92年9月 北京清华园 -
新史學之路
雖然不同時、地、人皆可能有新史學,但現代臺灣史學界提起新史學,大家都知道是有特定所指的,即是以《新史學》雜誌為中心的一群歷史家,在1990年代所從事的史學革新運動。這是一種溫和的、自主的史學改善運動,其發起人即是本書的作者和他的同儕。《新史學之路》分作四編,第一編「方向與探索」有理論性的論述,第二編「前賢與鏡鑑」係以人物為主的史學史,第三編「實踐與試驗」和第四編「學術與生命」,記錄作者一些學術行政的作為與他的安身立命之道,皆與新史學有關。 本書不但論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近代史學史上的位置,也是作者在1990年代從事史學改善運動的記錄,是了解臺灣半個世紀以來歷史研究的第一手資料。 -
历史思考的新途径
在本书中,吕森着重探讨了历史思考的科学性以及专业性问题。尤其澄清了传统史学对真理问题、历史认识和历史意义问题的基本认识,以及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地位。作者提出的新思考途径主要是来源于方法论上的理性历史观。同时也包含了对美学的历史认知的基本考量,希望历史知识和历史思考能够独立地应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实践。 -
历史社会学的兴起
《历史社会学的兴起》选择了18位历史社会学家或历史学家为主角来搭台,基本上展现了历史社会学丰富多姿的面貌;还对历史社会学作了一番历史社会学的历史分析,用“问题意识”来考察战后历史社会学的发展演变。 -
历史与思想 第一辑
《历史与思想》旨在建构一个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学术史、思想史交流平台,以期在诸种思想形成、演化、传播、碰撞、融通之历史情境中,认识和理解人类思想之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其中的差异性和共同性。 -
历史意识与国族认同
《历史意识与国族认同:杜赞奇读本》内容简介:文化、权力、民族国家,是贯穿杜赞奇学术研究的关键词,他始终在探索这样的问题:现代国家如何构造新的文化?如何从历史的极权话语里找回被压抑者的声音,以及民间团体如何“抵抗”来自上面的“攻击”。 《历史意识与国族认同:杜赞奇读本》收录了五篇杜赞奇的代表性文章。其中,“复划符号:关帝的神话”一文,通过研究关帝神话的衰落和破灭过程、由清朝到共产主义革命的中国历史转型,揭示了在帝国政体中,神话与仪式作为一种交流手段的重要性;“中国与印度的现代性批评者”一文,通过将中国与印度的历史作对比,杜赞奇考察了另一种话语,在以现代性为导向的、西方的、启蒙主义的文明史语境之外,“小写”的文化及文明。尤其在“历史意识与国族认同”一文中,杜赞奇重点考察了中国如何从一个儒家、帝制社会转变成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以及与其他非西方社会相对比,中华帝国拥有哪些能促成其转变的特点。 -
19-20世纪法国史学思潮
《19-20世纪法国史学思潮》是当代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克里斯蒂昂·德拉克鲁瓦、弗朗索瓦·多斯、帕特里克·加西亚等人就19和20世纪法国史学发展的情况所写的一部通论性的著作。作者在书中系统地讨论了年鉴学派的成长、兴盛,以及年鉴学派之后史学的新进展的情况。 -
Writing History in the Global Era
Leading historian Lynn Hunt rethinks why history matters in today’s global world and how it should be written. George Orwell wrote that “history is written by the winners.” Even if that seems a bit too cut-and-dried, we can say that history is always written from a viewpoint but that viewpoints change, sometimes radically. The history of workers, women, and minorities challenged the once-unquestioned dominance of the tales of great leaders and military victories. Then, cultural studies—including feminism and queer studies—brought fresh perspectives, but those too have run their course. With globalization emerging as a major economic, cultural, and political force, Lynn Hunt examines whether it can reinvigorate the telling of history. She hopes that scholars from East and West can collaborate in new ways and write wider-ranging works. At the same time, Hunt argues that we could better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in the past if we knew more about how individuals felt about the changes they were experiencing. She proposes a sweeping reevaluation of individuals’ active role and their place in society as the keys to understanding the way people and ideas interact. She also reveals how surprising new perspectives on society and the self—from environmental history, the history of human-animal interactions, and even neuroscience—offer promising new ways of thinking about the meaning and purpose of history in our time. -
历史的逻辑
《历史的逻辑:把后现代主义引入视域》揭示了历史学家描述、阐释和解说过去事件的合理基础。C•贝汗·麦卡拉最为有力地捍卫了历史实践的可靠性。他认为,历史学家会尽可能公平地对过去进行说明,并且会尽可能避免给读者造成误导。他还解释和讨论了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的批判,为历史领域的研究者和学者提供了崭新的证实其研究活动有效性的方法。以其对于当今历史学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的大胆回答,麦卡拉把历史争论带入了新的阶段。《历史的逻辑:把后现代主义引入视域》使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历史推理,适合所有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来阅读。 我们期盼着历史学家能够提供有关过去的可靠信息。但现代和后现代批评者却对其可靠性和客观性提出了挑战,把历史书写看作是当代文化的产物。我们能否拥有新的自信找到走进历史真实的方法? C·贝汗·麦卡拉,系La Trobe大学哲学系高级讲师,主要著作有《历史的真实》(1998)等。 -
史学(文化中的文化)
《史学:文化中的文化》书名所示,它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西方史学史。史学史,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属于学术史的范畴,它应该如何写作,似无定规。周谷城先生在说及世界文化史写作的困难时这样说道:“范围这样无定,体例这样不齐,只是由于世界文化从来就是不断发展的。到今天更是日新月异,不易把范围体例固定下来。不过,不把范围体例固定下来,反而使学者、专家易于着笔或易于发挥各个的独创性。 -
二十世纪的历史学
有两点声明:尽管本书试图要对国际范围上的历史思想作一番比较考察,但它只限于我所能阅读的语种。因此焦点就聚在大不列颠和北美、法国和比利时、德语中欧和意大利,偶尔也提到波兰和俄国菱的译本。然而哪怕就在这些地区,我挑出来的作者们也必定是高度有选择性的,焦点主要在集中在那些可以阐明历史学研究的重要趋势的历史学家们身上。 -
史学引论
本书的编纂,力图克服上述缺陷,注重理论性、系统性和前沿性。“史学概论”应该明确,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的历史学,它比史学内部备分支学科应高出一个层次,因而必须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和概括性。而“史学概论”的内容结构,应紧紧围绕历史学本身的理论和方法而展开,既有对历史学的理论预设及方法论的反思和批判,又有对历史学全局的鸟瞰和描述,内外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
西方史学通史 第一卷 导论
《西方史学通史第1卷:导论》内容简介:本卷阐述西方史学诸元素,从总体上勾画了自古迄今的西方史学发展进程,并反思西方史学自身的历史,注重探讨西方史学与相关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之联系,以及它在输入中国后所激起的回响,尤就西方史学开拓与创新的建设路径、中国史学如何走向世界、如何学习与研究西方史学等多方面的问题发表论见,指点门径。本卷汇聚作者多年来治西方史学史的学术成果与研究心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新时期大陆学者关于西方史学的思考,这种思考曾在近三十年来中国西方史学史研究的历程中产生过影响。本卷可供西方史学的初学者和有志深造者参考,立意成为他们学习与研究的津梁。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