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史学理论

  • 史学方法导论

    作者:傅斯年

    《史学方法导论》系作者(傅斯年)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任教时的讲义稿。原书七讲,现仅存第四讲,原“拟目”保留供读者参考。编者还从《傅斯年全集》中选录了十篇与其史学理论相关的文章。内容包括中国历史分期之研究、致蔡元培:论哲学门隶属文科之流弊、评丁文江的《历史人物与地理的关系》、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评《秦汉统一之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的想像》等。
  • 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

    作者:[美] 卡尔·贝克尔

    本书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1931年在耶鲁大学所做的斯多尔斯讲座的文稿。这本才华横溢、妙趣横生的小书提出:伏尔泰、休谟、狄德罗和洛克等通常被视为近代意识形态先驱的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他们所缔造的“理性时代”实际上远不是理性的。这些哲学家从中世纪的舆论气候出发,以 新的材料重新建造了另一座奥古斯丁式的“天城”。 本书出版后,在学界引起轰动,被《美国历史评论》誉为20世纪思想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
  •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

    作者:杨念群

    本书通过对西方各种史学思潮在中国史学界应用状况的全面反思,提出从跨学科的角度借鉴社会学的“中层理论”以拓展史学进境的新思路,荟萃了作者近二十年对此问题的持续思考,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当代历史研究,在突破旧有意识形态的控制之后,又亟待超越学科专业壁垒,建立起与当代思潮变动之间的关联,进而具有广阔的视野、通达的问题意识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
  • 马克思《历史学笔记》与19世纪

    作者:林国荣

    《海国图志丛书:马克思 与19世纪》内容简介:知识与权力的直接结合是19世纪发展起来的“时代精神”。19世纪中晚期的欧洲,主流史学传统的基本意识无不透露出某种进步论诉求,而马克思的《历史学笔记》,则否定了任何具有普遍性的意向,只凸显偶然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暴力碰撞,成为鲜明的反潮流存在。 《海国图志丛书:马克思 与19世纪》作者以19世纪中晚期欧洲史学传统中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重大变迁为轴线,探讨了马克思《历史学笔记》借以缘起的时代精神和政治—历史—经济背景。通过和当时不同潮流的“世界观”和历史研究方法的比较与对照,为《历史学笔记》在19世纪中晚期的欧洲史学传统中做出了定位,同时也探讨了自19世纪中晚期开始一直持续至今的对马克思思想体系的割裂式解读的弊端。 知识与权力的直接结合是19世纪发展起来的“时代精神”。19世纪中晚期的欧洲,主流史学传统的基本意识无不透露出某种进步论诉求,而马克思的《历史学笔记》,则否定了任何具有普遍性的意向,只凸显偶然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暴力碰撞,成为鲜明的反潮流存在。
  • 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

    作者:贝内德托•克罗齐

    本书是克罗齐史学理论的代表作。“上编”探讨历史学的理论,首先严格区分历史和编年史,进而划清真历史和形形色色伪历史(语文性历史、诗性历史、演说性历史、实用性历史、倾向性历史)的界限,并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著名论断。“下编”回顾历史学的历史,从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浪漫主义、实证主义史学,直至19世纪“新史学”。“旁注”收录23则涉及书中理论要点的札记和评论。该书思想深邃、语言生动、影响深远,是兼具理论性和可读性的西方经典。
  • 世鉴

    作者:伍安祖,王晴佳

    本书在中外相关研究论著的基础上,论述了从先秦到十九世纪中叶,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状况与主要特征,是英文世界第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史学史著作。全书着重探讨两方面问题:关注每个时代官方与私家史书的编撰;重视史学思想与历史观念的探讨。既给读者提供了系统的中国史学史知识,又给读者呈现出中外学术界当下的研究信息。兼有中英文史学史著作之长。该书英文版由著名史学大师余英时先生题写中文书名,进入美国2006年最有价值人文图书排行榜。
  • 元史学

    作者:海登·怀特

    ·海登·怀特的《元史学》是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研究中语言学转向的标志,也代表了20世纪下半叶历史哲学的主要成就之一。 ·以19世纪欧洲八位主要的史学家与历史哲学家为例,证明史与诗并不存在截然断开的鸿沟,每一位历史学家的诗性预构行为最终构成了他们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历史哲学。 ·本书尝试构建新颖的史学理论体系,例证丰满,跳出传统樊篱,指出了历史学的一个重要本质。 本书指出任何史学作品都包含了一种深层结构、一种未经批评而被接受的范式,它是诗学的,也是语言学的。书中以十九世纪八位有代表性的史学思想家为例,展示其历史著述所采用的主导性比喻方式,从而确证历史作品普遍存在的诗学本质。
  • 变动世界中的史学

    作者:杜维运

    本书所收文章共十六篇,大多是作者近十年来在各学报与副刊中所发表的文章,也有讲稿及专著的序文。评述了梁启超、傅斯年、张荫麟在融会中西史学方面的成就,论述了比较史学、后现代主义史学、传统中国史学等各种史学方法的功过得失以及西方史学发展的大趋势等。
  • 兰克史学研究

    作者:易兰

    本书在详尽梳理国内外研究兰克史学成果的基础上,深入论述了兰克史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兰克史学的“如实直书”、“上帝之手”,以及兰克史学的政治性的真正内涵,并阐释了兰克史学的世界影响及其中国回响。作者认为,兰克作为19世纪西方史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创立的史学流派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即使在新史学、后现代史学勃兴的今天,兰克史学的功绩仍不可回避。
  • 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

    作者:[德] 亨里希.李凯尔特

    包括了李凯尔特的两部作品:1.《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专著,1899)2.《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论文,1902年作为第五章收入《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限制》)。 这位新康德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的历史哲学思考,于此得到清晰展示。
  • 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

    作者:吴承明

    本书的选题内容丰富广博,既有研究历史观与方法论的,也有研究经济思想范式变革的;既有研究财政税制的,也有研究企业制度及治理模式演进的;既有研究工业布局的,也有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关系的;既有研究注册会计师、钱业等不同行业的,也有研究物价、工资和生活水平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大大拓展了中国经济史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
  • 西方历史叙述学

    作者:陈新

    近年来,陈新博士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史学理论的著作和翻译,大大丰富了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园地。本书从历史和哲学两方面深入探讨了历史学或历史知识的本性究竟是什么,以及西方各家历史哲学贡献的得失。它既是对长期习惯于实证思维路数的我国历史学界一份不可多得的清醒剂,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当今史学理论思维的高度。   历史叙述在国外有较多的研究,是西方史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陈新博士的这项研究对我国史学理论、历史哲学界有重大意义,它的出版将会促使我国一些学者更重视、更深入地研究史学理论和历史哲学。
  • 當代史學研究的趨勢、方法與實踐

    作者:蔣竹山

    本書前兩部分的主要內容環繞在新文化史與全球史的研究視野對當代史學的影響。不僅論述西方史學的發展趨勢,還探討臺灣及大陸史學受此風潮影響下的轉變。最後一部分則以實際歷史研究,呼應上述文化轉向與全球轉向後的史學書寫特色。
  • 跨界

    作者:[荷]克里斯·洛伦茨

    《跨界:历史与哲学之间》分为哲学、历史学两篇,上篇讨论的是历史哲学问题,下篇讨论历史学,尤其是当代的比较历史学、德国史等实例中反映的理论问题。集中的反映了本书作者近20年来在历史哲学和历史学两方面的理论贡献。
  • 历史与历史学

    作者:何兆武

    本书荟萃了作者历年发表的有关历史、历史学、历史观念和历史哲学的学术文章。集中体现了作者多年对历史哲学问题的思考,特别是作者对这一领域的著名学者,如康德、克罗齐、柯林武德、伽赛特、波普尔、罗素、沃尔什、德雷、梅菌以及卢梭、柏克等人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也深刻地反思了历史与历史学的本性。
  • 法国史学对史学理论的贡献

    作者:保罗﹒利科

    本书作者保罗 ·利科(1913- )是国际著名哲学家和理论家。他思想敏锐,视野开阔,不仅对现象学和释义学有精深的研究,而且还深入到众多学科之中,广泛吸取各领域理论和方法论研究的积极成果,以丰富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他对当代法国史学所进行的理论反思,就是他整个研究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本书是利科在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讲座上的演讲稿,虽篇幅不长,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这不仅是因为作者在书中论述了
  •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作者:杰佛里·巴勒克拉夫

    本书为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教授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所作。巴勒克拉夫教授在书中分析了二十世纪五○年代以来,欧、美、亚、非以及拉丁美洲各国历史研究的重大变化及其原因,介绍和评价了各种新史学流派、新研究领域、新研究方法和技术以及新的研究组织。全书视野开阔、分析精辟,资料详实,为历史研究者把握各国历史研究的主要趋势提供了进一步的指引。
  • 新史学(第4辑)

    作者:陈恒,耿相新 主编

    二战以后的西方史学界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一是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的“新史学”(又称“社会史”)挑战了以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社会史逐渐取代了政治史,从而成为史学研究的主流。这一时期的主要史学流派有:法国年鉴学派、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或称“新社会史学派”)、美国的社会科学史学派(或称“克莱奥学派”[Cliometri-cians])等,其中年鉴学派影响最大。到了70年代后期,肇始于法国的“新文化史”(又称“社会文化史”)取代“新史学”成为西方史学界的新宠。为了区别以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1818-1897)、哈伊津哈(Johan Huizinga,1872-1945 )等人为代表的文化史,1989年美国杰出的女历史学家林·亨特(卿nn Hunt,1945-)在《新文化史》(The New Cultural History)中首次将这种史学流派称为“新文化史”。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在新史学(政治史一社会史一新文化史)成为主流以后,传统史学并未寿终正寝,而是继续存在和发展,并与新史学相抗衡,只是大势已去而已。 二战以后的西方史学界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一是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的“新史学”挑战了以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社会史逐渐取代了政治史,从而成为史学研究的主流。这一时期的主要史学流派有:法国年鉴学派、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美国的社会科学史学派等,其中年鉴学派影响最大。到了70年代后期,肇始于法国的“新文化史”(又称“社会文化史”)取代“新史学”成为西方史学界的新宠。
  • 西方史学史

    作者:张广智

  • 计量史学研究入门

    作者:霍俊江

    计量史学研究入门,ISBN:9787301215029,作者:霍俊江 著